观赏园艺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观赏园艺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观赏园艺专业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1

关键词: 政府;社会组织;自主性;依附性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6006306

一、研究背景与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需求日益增多,而市场、政府和社会是公共服务三大供给主体,但市场供给会因“搭便车”存在而导致短缺,政府供给会由于信息不足而导致效率低下,社会组织则会由于“志愿不足”而导致积极性不高。[1]因此,自20世纪末期以来,部分欧洲国家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改革进程,以便充分有效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最典型的做法就是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这种做法逐渐辐射影响到中国香港及内地诸多地区或城市。因此,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及其关系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学理上来看,国内学术界主要对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特征、社会组织的生长过程、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社会组织与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广泛而逐步深入的研究。[1-7]黄晓春等认为社会组织具有弥补政府和市场不足、促进社会整合、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等重要作用;[2]之所以如此,黎熙元认为是因为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具有政府和市场不具备的特征:获取信息的充分性、反应迅速、具有较强的资源动员能力从而能够凝聚更多的社会资本和较强的专业性。[1]对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及未来走向的研究主要探讨了社会组织与政府及市场之间的复杂关系。其中,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重点,这不仅表现在研究成果数量上的不断增多,还表现在各种观点相互争论上。比如,有研究使用“不完全合作”来概括NGO的行动策略[3]。也有研究发现社会组织在当前中国特定制度环境下,采用各种组织策略来拓展自身资源并获得发展机遇,并试图用“非协同治理―策略性应对”这一理论框架来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2]有研究则依据社会组织和政府互动情况的频繁程度归纳出了四种合作模式,即强伴生、伴生、弱伴生和无伴生模式。[4]还有“分类控制”[5]和“在参与中成长”[6]等分析框架或概念。上述任何一种解释,都似乎在回答社会组织行动策略选择问题。或许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上述不同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沿着结构性与能动性两大视角展开,并指出社会组织在总体上呈现出“依附式自主”特征。[7]不难发现,现有研究对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关系的基本判断是,二者的关系基本上介于依附性和自主性之间,并且随着社会组织的阶段性发展而不断变动。但是,从形式和内容的辨证关系来看,“依附式自主”只是从形式的角度对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形式进行了经典性概括,因此从内容的角度对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进行探讨就显得很有意义。也就是说,“依附式自主”需要从差异性的角度来做进一步的阐释,即社会组织究竟对什么具有依附性?又在哪些方面具有自主性?在经验层面又是如何表现的?

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观察机会,特别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团队在2014年对湖南省三家养老服务型社会组织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社会调查,主要使用了个案研究法、结构式访谈法和文献法,对三家机构的负责人、一线员工、服务对象和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并将访谈录音转换成逐字稿;同时,收集到了三家机构的概况介绍、工作日志等一手资料。在最近十多年,随着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社会服务供给新型模式的兴起和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型社会组织不断产生,本文所涉及的Y、D、F三家服务中心(站)分别是公办民营、公办公营和民办民营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因此能够基本代表国内现有养老型社会组织。本文试图基于上述三家社会组织和政府关系的实证调查来探讨社会组织在哪些方面对政府具有“依附性”,又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

二、个案及其分析

(一)案例描述

1.案例1:Y中心

(1)基本概况。Y中心是湖南省长沙市一家集老年人休养、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保健于一体的综合利机构,主要承担Y区“三无、五保”老人,以及老、弱、病、残等特殊老年人的政府集中供养,同时兼顾社会福利性寄养。从发展历史来看,其由Y区民政局主办,在2010年委托一家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即K公司负责具体运营管理,是湖南省首家公办民营性质的福利机构。Y中心位于Y区M社区,占地12.8亩,主要分“休养楼”和“老人之家”两个区域,有房间160套,供养床位300张,共有员工56人。在2013年12月,该中心入住机构的老人有210人,日间照料的老人有40余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有415人。①在经营和服务理念上,该中心倡导“亲情养老、科学养老、文化养老、环境养老”,努力追求让接受服务的老人真正的感受到家的温馨、家的幸福和家的快乐。

(2)主要服务内容和运作方式。在K公司正式接手运营之后,Y中心从性质上由过去的公办公营转变为公办民营,并采用上级政府积极倡导的政府购买服务向Y区辖区内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等多种类型的养老服务。从运作方式来看,主要包括对象认定、服务流程和服务监管等。服务对象主要是需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和需要“政府供养”的老年人,其中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被划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享受300元、200元、100元的套餐,如果这些老人入住养老院,中心会相应的减免费用,但不再提供其他额外服务;中心共有27个需要“政府供养”的老人,其中24个是“三无、五保”老人,另外3个享受政府补贴和减免相关费用。②服务流程主要包括服务预约、服务登记、服务开展、服务监管和费用结算等。在服务监管方面,主要实行“三方监管”:机构监管、社区监管和政府监管。关于费用结算一般采用“先服务后付费”的方式,即Y中心按照Y区民政局的相关文件每季度到相关部门领取费用。Y中心近年来不断获得多项荣誉,如“长沙市养老协会副会长单位”“湖南省敬老模范单位”(2012年)、湖南省“标准化服务示范单位”(2011年)、“全国百家杰出养老服务机构”(2010年)、“湖南省敬老模范单位”(2012年)、湖南省“敬老文明号”(2012年)和“湖南省农村综合性养老服务示范单位”等,并多次接待国家、省、市领导的视察和兄弟省、市、区同仁的参观,已成为全省民营养老服务行业的领跑者。尽管Y中心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2.案例2:D中心

(1)基本概况。D中心是湖南省Z市民政局首家注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2013年由广州市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③负责人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创办,属非营利公益性社会组织,从其成立至今一直得到Z市政府的大力扶持。机构现有总干事一名、督导一名、专业社工7名和志愿者若干名。④

(2)服务内容、方式和资金来源。从服务内容和方式来看,该中心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辖区内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逐渐向青少年、家庭、残障人士和外来工服务以及志愿者队伍建设等综合领域拓展。此外,D中心在Z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还成立了Z市首家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主要采用1+3模式开展工作,即以老年人服务为重点,辅以家庭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其目的是通过试点的方式协助Z市政府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建立互助互爱的“幸福社区”。

从D中心的成长过程来看,是Z市政府和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联姻”的结果。从组织成立和运转所需资源来看,Z市政府为D中心免费提供了场所、资金支持、媒体宣传和政策支持等,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从专业技术上提供指导和扶持。比如,D中心在2013年12月得到了Z市民政局64万元福彩公益金的支持,Z市领导多次莅临中心考察和指导工作。⑤另外,D中心的顺利运转还得益于当地媒体有效及时的宣传报道,从而扩大了社会影响和社会认同,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总之,从D中心的成立和前期运转来看,专业技术主要由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提供指导支持,而资金、场所等“物化”资源则主要依赖于Z市政府。

3.案例3:F站

(1)基本概况。F站的全称是“湖南普亲F社区养护站”,是海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⑥在长沙市设立的连锁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民办民营的社会组织,于2013年5月19日(国际助残日)开业,办公和服务场所位于长沙市某社区,秉持“安全、自立、尊严”的服务理念,并不断吸收国际领先养老理念,以“专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为标准来完善服务,共拥有20多个床位,居住着20名来自长沙市各区的失智失能老人。⑦

(2)服务内容和方式。F站除了主要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长期照护、康复活动、心理慰藉等服务之外,还计划向所在社区及周边社区提供社区老人托养服务,其服务方式主要分日托(老人白天托养晚上接回)、机构休息(短期日托)、全托(老人全天托养)和特殊项目护理(功能康复训练、洗浴、理发等),主要提供生活护理、康复护理和医疗护理三个方面服务,具体服务内容主要有日常生活专业照护、针对残疾制定个性化营养餐、日间活动安排、辅助饮食三次、专业护士24小时照护和持续模糊监控,并且每项服务都有详细的收费标准和服务标准。

(3)收支情况。从收集的资料来看,F站从成立至笔者调查期间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具体而言,F站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服务经营性收入和政府对失智失能老人的部分补贴。F站对每位失智失能老人的收费标准是2 200―3 300元之间,这方面的收入大致是每月5万元,长沙市政府对每名失智失能的老人每月补贴100元,社区老人托养服务因场地有限尚未开展因而没有相应的收入。以上收入加起来一年就是60万元左右。再从支出来看,12名员工工资支出大概是每年50万元,每月要向社区缴纳4 200元的场地租金,再加上按照商业用水用电的标准收取的水电费和办公经费等支出,年支出额在60万以上。因此,从收支情况来看,F站在过去的一年基本处于亏损状态。⑧

对F站和政府的关系以及未来的发展,F站站长说“希望能够和政府合作,实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希望政府能在F站用水用电方面给予优惠或减免。毕竟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使其运转起来,按照总公司的设计是想为下一个机构的成立进行人才储备。”

(二)案例分析

从实践和理论的综合角度来看,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主要依赖于政策、资金和人才这三大基本要素。政策供给的唯一主体是政府,社会组织产生的合法空间和发展的制度支持都由政府提供;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多元化,大部分来自于政府财政支持,也可能来自于社会募捐以及其他途径,这是社会获得组织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基本保障;人才的供给越来越具有市场化的取向,但少不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干预,这是社会组织专业性的基本载体,也是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要素。因此,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案例进行比较性分析。

1.政策支持方面

政策供给的唯一来源是政府,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资金和人才这两大要素的供给。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制度供给、资金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和优惠。通过三个案例的对比可以得出,地方政府的支持对于社会组织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三家社会组织和政府的关系可谓是参差不齐。Y中心作为公办民营性质的机构,官方色彩最为浓厚,但也拥有一定的市场色彩即试图拓展更多的社会化养老服务。Y政府通过制定颁布相应的政策让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成为双方合作的制度框架,形象地说就是Y政府通过制度化的方式雇请了一个“管家”即K公司打理原来的工作。而K公司接手了Y政府原有的场所和基础设施,也拥有稳定的服务对象群体,一方面为K公司节约了基础建设的投资,另一方面能够保证最基本的资金来源。如果说Y中心是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合作的产物,那么D中心则是政府力量和已经成熟的社会组织合作的结果,两者相似之处是都具有较为浓厚的官方背景,D中心也是得到了Z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免税、媒体宣传和人才引进等。上述两家社会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可谓是如鱼得水,运转状况比较良好。而F站作为大型养老服务公司在长沙市孵化的民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尽管享受了长沙市政府对失智失能老人的补助政策,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而且还要向所在社区缴纳场地租赁费和按照商业用水用电的标准缴纳水电费,而这些对于Y、D中心而言一律由地方政府买单。总之,从政府政策支持的程度来看,Y、D中心的受益程度远远高于F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三家社会组织的日常运转特别是资金来源和机构的收益。

2.资金来源或收益方面

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应该是多元化的,但是从本文中的三个案例来看,却显得来源单一化。当然,这与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尚不发达相关。从三家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看,Y中心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获取资金,且来源稳定,Y中心还通过社会化养老、销售养老保健器材和药品等方式获得收入,总体而言处于盈利状态,这一点也得到了中心负责人的证实。D中心则完全依靠Z市政府的资金支持,比如在2013年12月就得到了Z市民政局福彩公益金的支持,办公和工作场所等一系列基础设施设备均由政府提供,还得到了水电费用减免和免税等优惠;由于D中心从建立开始就定位为非营利公益性社会组织,因而没有从事营利的计划和实际行动,也没有相应的收益。F站作为大型养老服务公司的分支机构具有明显的市场化经营取向,且在起初就将服务人群明确定位于“失智失能”老人群体,相应的服务费用是该站的主要收入。尽管有政府对“失智失能”老人的部分补贴,但毕竟是杯水车薪,而且F站没有享受到Y、D中心那样的政府在水电费用和税收方面的优惠和补贴,也由于F站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服务人群单一、收入来源也单一化,因此,F站从建立伊始至笔者调研时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面对缺少政府扶持和收益亏损,F站试图努力似乎也只有通过提升专业技术服务的方式进行弥补,进而寻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以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也就是说,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是像F站这样一些缺乏官方背景的社会组织的主要出路,同时也是这些社会组织的优势所在。

3.专业技术服务方面的对比

尽管专业技术服务的提升高度依赖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或间接依赖于政府支持,但是从发展性的角度来看,专业技术服务水平及其所依附的人才才是社会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得不到或很少得到政府支持的情况下,一些社会组织往往会通过“曲线方式”,即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进而寻求发展,F站便是其中的典型。F站从诞生伊始就是一个具有企业性质的养老服务机构,其母公司是一家大型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机构,无论从其服务理念、服务人群和服务内容来看,还是从其未来的发展规划来看,其专业化水平和发展趋势都十分明显,且不断吸收国际先进的养老理念和服务技术并融入自身服务和管理之中。对于一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社会组织,F站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却起点极高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与其得到的政府支持和资金收益并不匹配。这背后的根本性原因就是专业技术服务提升所面对的是一个极为开放且自由的市场体制,这与政府支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来看Y中心,不仅有着坚实的官方背景,而且与专业化养老服务公司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具体来看,Y中心自被K公司接手之后,首先在运营管理上进行了革新并成为其实现盈利的重要前提之一,其次是对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了专业化的培训,试图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其重要目的是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同时积极拓展养老服务市场,以实现作为一个企业对市场利润的基本追求。与Y中心和F站不同,D中心是广州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与Z市政府合作并采用“模式复制”的结果,在专业技术上不仅受到后者的支持,而且在管理方式、服务形式和内容上都采用了“复制”的方法,并聘请了高校专业教师作为专业督导,其性质定位于非营利公益性机构。

总之,随着“小政府大社会”这一关于政府和社会关系理论性主张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尽管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各类政策支持间接影响着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和人才聘用,但是,相对而言,社会组织的人才招聘、待遇兑现和解聘完全由社会组织按照相关政策自主进行,地方政府一般不会直接干预。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在专业技术服务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较低,因而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三、结论和讨论

(一)研究结论

试图对社会组织与政府关系之特征做出令人信服的概括是一件极为艰难的工作,但是,本研究的目的是努力对现有相关理论解释进行补充和讨论。正如前文所述,已有研究在讨论社会组织与政府社会关系特征的解释上缺乏一定的差异性视角。如果将政策、资金和人才看作为社会组织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即基本需求,社会组织对上述需求的满足有着不同的依赖路径。相对而言,在政策和资金供给上,社会组织对政府具有高度依赖性;在以人才为基本载体的专业技术供给方面,社会组织对政府则没有那么高的依赖性,而越来越依赖于开放的市场体系或同行业组织系统。

总之,通过上述三个案例的描述和对比性分析,在过往“依附性自主”“不完全合作”和“伴生模式”等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社会组织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对政府具有高度的“依附性”特征,而在以人才为载体的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而且这种特征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越来越明显。

(二)讨论

1.关于“依附性自主”

总体而言,社会组织具有上述特征是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果和表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包办社会”的现象逐渐减少,社会资源逐渐从政府向社会扩散。尽管如此,政府依然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而且社会力量由于“路径依赖”、缺乏合理的动员机制等原因尚未有效开发,市场对社会资源的配置能力亦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和社会管理理念的革新对旧有的社会服务方式提出了挑战,社会组织应然而生,且不断趋于专业化、行业化和组织化。总之,社会组织存在“专业上的自主和资源上的依附”之特征是中国转型社会的过程性产物。

2.关于“政社分开”

所谓“政社分开”,就是指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将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进行分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就是政府从社会组织中退出,放开对社会组织在人事权、财政权等方面的控制,给予社会组织发展的主动权。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一方面,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除了政策管控之外,往往通过控制其“钱袋子”使其更“听话”,所以就有了社会组织是“二政府”、是政府的“伙计”的观点和判断。另一方面,社会组织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管理,但仅仅限于内部人员管理和专业技术培训等方面。因此,现在问题转换为如何进行“政社分开”。

显然,“政社分开”作为一种理想追求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且要尤为注意社会组织需要的内部差异性,即注意“分开”的内容指向。鉴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遵循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基于研究的结论,本文主张“政社分开”应从专业技术供给方面逐渐“分开”,并由此逐步推进到资金和政策供给方面。

①②Y中心资料基于2014年7月在长沙市对该中心负责人WS的访谈整理而成。

③DT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广州市首家市级民办机构,在广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由广东某高校教授L女士创办,属非营利、公益性民间组织或社会组织,其成立和发展得到了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扶持。

④⑤D中心资料基于2014年8月对株洲市D中心的实地调研和对该中心主任YJ的访谈整理而成。

⑥海南普亲老龄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下辖多家从事老龄产业的经营实体和学术机构,是一所全国连锁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总部设在海南。公司践行校企合作,引入高端康复、护理理念和先进护理设施设备,旨在全国打造专业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据F站内部资料整理而成)。

⑦⑧F站资料基于2014年8月在长沙市对F站负责人的访谈整理而成。

[1]黎熙元.香港社会服务供给多元化路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伙伴关系[J].广东社会科学,2014(4):84-90.

[2]黄晓春,嵇欣.非协同治理与策略牲应对――社会组织自主性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14(6):98-123.

[3]朱建刚,赖伟军.不完全合作:NGO 联合行动策略――以 5・12 汶川地震 NGO 联合救灾为例[J].社会,2014 (4):187-208.

[4]刘传铭,乔东平,高克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模式―――基于北京市某区的实地调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3):174-180.

[5]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5(6):73-88.

[6]沈荣华.在参与中成长:一种新的公民社会理论框架――《在参与中成长的中国公民社会》述评[J].中国行政管理,2013(5):43-46.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商务英语课程;教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商务国际化趋势渐现。伴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密切,国内企业,特别是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对员工商务英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商务方向)相继开设了商务英语课程。但由于此课程为新兴的边缘学科,且复合型较强,在开设情况、授课方式等方面尚不成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商务英语课程的特点

商务英语在目前商务活动中实用性最强,在企业内部管理、商务谈判、商贸谈判、海关等领域有着大量的应用。工商管理专科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有着其特有的初衷及特点。

(一)商务英语课程涉及面广。商务英语课程涉及战略决策、国际贸易、电子商务、金融、财会、投资发展、物流、市场营销、人力公关、商务文化等相关的商务知识。 工商管理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开设的商务英语课程就应以本专业为出发点,着重针对与本专业高度相关的商务英语知识进行教学。

(二)商务英语课程的前期知识铺垫极为重要。从商务英语课程的名字来看,商务和英语互为前提, 对于工商管理专业来讲,与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大学英语的学习是不能放松的。更重要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开设的管理学、战略管理、电子商务、金融学、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必须在课程前开设,让学生首先对自身专业涉及的专业知识有所掌握,才能开展商务英语的学习。

(三)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从英语运用的角度看,课程包括商务邮件、采购销售项目书、发展,收购,合并计划书、协议书等企业文书的阅读和撰写、人事招聘、商务会面及谈判等商务场合的职业口语与听力等能力的学习。其教学内容无论从学科间的横向看,还是从学科内的纵向看,都是相当复杂的。设计知识面广、知识点细。

(四)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及要求较高。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读懂英语商业文书并能用英语撰写商务文书、能听懂英语商务谈判并能用英语进行谈判、补充商务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这些教学目的实际上不光是针对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而是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更高要求。无论是对教师而言,还是学生而言,商务和英语 两方面的要求都是给商务英语课程给出的难题。

二、工商管理专业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商务英语课程开课方式不妥。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出于运行成本和教师安排的考虑,商务英语课程采取的是大班教学的方式。 教师无法有效地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另外,独立学院由于学生人数和学校硬件的硬伤,使得商务英语课程只能在普通教室,或者多媒体教室进行,无法在语音室或者实验室开设。多媒体教室只能很好的完成商务英语课程中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要求,听说的讲授与练习必须在语音教室才能做到。因此,基于教学设施、人员等几个方面的不足,使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课方式不妥,不利于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初衷。

(二)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方式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不遗余力的讲解,讲完书上的内容后布置作业,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其次,商务英语教材太难、太晦涩难懂,学生看到如此难的教材顿时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专业词汇的掌握和商务文章的逐字翻译,却忽视了听说能力的灵活运用、文书撰写上。这恰恰违背了商务英语课程的开设的初衷。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工作时才发现学校学习的知识根本无法帮助自己胜任目前的岗位。

(三)商务英语教学质量与效果差强人意。 商务英语课程的效果和其他工商管理专业课一样,直接影响着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胜任能力,形成实际工作需要的学校没有教的尴尬局面。商务英语教学对于教师的知识综合掌握和实践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承担商务英语课程的老师有的是英语专业毕业,没有工商管理学科的商务知识基础,就无法在教学中进行的知识点的深入和展开。还有些学校是让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年轻老师中英语基础相对好的来讲授,很多年轻老师也是赶鸭子上架,现学现卖,无法给学生传递优质的知识,满足学生很高的求知期望,难以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改善商务英语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商务英语课程开设的重视程度。实际上,随着国际间商务合作的日益发展,外资企业的日益增多,商务人士不走出国门,也得使用英语。而从学校的专业学习开始,就应培养未来职场商务人士的商务英语能力。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院校应尽可能的给予良好的教学环境。比如小班教学的模式能有较好的教学质量;安排足够的语音教室,能够让学生享受更专业的听说学习。只有做到了这几点才能为良好的教学效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工商管理专业背景,并在有国外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适合教授该课程。他们不仅具备工商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背景,又有实地的实战经验。另外,学校要对商务英语的授课教师进行商务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培训,培养教师的授课能力。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3

关键词 植物生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Q94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333-01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揭示植物生命现象本质的学科[1],是生物科学专业和园艺专业学生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虽然该课程在长江师范学院已开设多年,又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进行重点建设,但由于园艺专业为2010年新建专业,且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差异,该校如何在原有教学基础上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制定新专业的教学内容成为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1 教学理念的转变

《植物生理学》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基础要求高、抽象难懂等特点。随着各学科的纵深发展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涌现,教材信息量进一步扩大,学生的学习压力随之增强。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知识结构的构建、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该课程内容并顺利应用于实践成为该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大难题。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弱化教师对教学课件的依赖性,避免因机械地播放教学课件造成“满堂灌”。其次应提高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引路者,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优秀教材的选用

该校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生物学领域基础教育的骨干教师为目标,教师在《植物生理学》授课过程中注重对植物生长过程中生命活动规律、代谢机理和生理调控机制等原理的讲解,但对于侧重综合应用的园艺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应以服务于实践生产为主。因此,针对原有教材知识点繁多且与农业生产联系较少的特点,该课程改为选用潘瑞炽先生编写的《植物生理学》第6版为教材,以观赏园艺对专业知识的需求为导向,将教学重点放在合理施肥及灌溉、观赏植物的成花诱导及花期调控和珍稀物种的组培快繁技术等方面,同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2 课堂教学改革

《植物生理学》涵盖内容广泛,系统性强,以植物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与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相渗透,对园艺植物栽培学、植物组织培养和花卉学等园艺专业后续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已修课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2.3 课件质量提高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2],课件创意的差异会直接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如果将图形、声音、动画等元素与课件文字完美地结合,在扩大信息量的同时,可以为枯燥乏味的理论教学过程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不但可以强化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多媒体课件的整体结构,合理编排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使其最终成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激发学生潜能的工具,同时注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2.4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打破传统上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错误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将该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理论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开设基础型、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以供不同学生选择,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能够“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3-4]。

3 参考文献

[1] 潘瑞炽.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 徐新娟,黄中文.课件制作在优化植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15-17.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4

 

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为主的学校要不断地调整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不断地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时要把对学生的素质培养过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优化素质结构,确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模式,选择培养方案,落实培养措施,以达到最终的培养目标。

 

1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和分析

 

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跨世纪改革与发展的一项社会系统和战略抉择。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素质教育以其独特的教育内涵和品格,对社会教育和国民精神产生深远的影响,必将有利于重建当代中国跨世纪改革与发展所呼唤的新人文精神。

 

1.1素质教育的全方位和综合性

 

与传统教育注重单一的“应试”策略不同,素质教育倡导全方位综合的“素质”战略,即要做到文理渗透、情理交融、身心统一;做到博学与专长、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做到学习与信仰、个性与社会、为学与做人的统一。这种新的综合与统一,将以更髙的标准在大教育、大文化背景下提高全民族的科教思想道德观念、民主法制意识和科学文化水平,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国民思想的解放和文化意识的觉醒,重建全民族的科教意识和人文精神。

 

1.2秦质教育的适应性和时代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浪潮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舞台和现实需要,因而素质教育要结合时代、顺应时代并具有前瞻性。素质教育这一战略工程的提出,正在于顺应这一时代召唤,大力推进改造全民族文化素质的“能力”教育;通过基础理论教育以增进其思考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教育以增进其应变能力;通过专业技术教育以增进其操作能力;通过新学科、新思维教育以增进其创造能力,造就一大批能肩负起新时代使命的“能人”一复合型多功能人才。这是基础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巨大挑战。素质教育的使命也正在于培养和重建跨世纪一代人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时代精神。

 

2—般院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结构的目标规格

 

先进的技术与科学的管理是企业走向成功的保证,而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开发,归根到底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作为一个面向21世纪成功的生产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工作能力和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适应高科技水平和高信息时代市场竞争的需要。未来的优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应具备综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图中可以看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上述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这一综合的能力和素质是最终的素质结构组合,即是通过4年(或6年)学校全面的教育和培养,通过一定的实践和锻炼才能达到的目标规格,是综合的应用能力和素质,是培养的最终目标。而从学生入学到毕业这一培养过程中,必须系统地、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实施各项培养方案,从最基本能力和素质点的培养入手,配合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专业教育、社会知识文化教育、实践训练等环节,达到最终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

 

优序表法又称优序图法,是以强制确定法的0-1法,以表格形式比较和表明各评价项目的相对重要性,或表明各评价项目的优劣顺序的一种选优方法。优序表法根据其具体使用情况不同,又分为简单优序表、多输入优序表、多输人加权优序表和最高分取某一偶数时的优序表。我们邀请了18位专家及教师,请他们就以上14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结构培养目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比较。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5

1.基地定位。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应做到“合理规划、统筹兼顾”,其功能与布局要与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及实验室建设相结合。各高校园艺学科应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优势对实习基地进行准确定位,制订相应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实训基地根据功能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综合型。兼顾产、学、研的功能,需要学科基础好、强大的科技力量作支撑,需要一定的科研成果作保证,合理的人才梯队配置,能满足蔬菜、果树和观赏园艺等主干课程的实习需要。(2)教学型。只具有教学实习的功能,完全为教学服务,为专业或课程教学需要提供实习基地。(3)复合型。以园艺专业为主,多专业协同的教学实习基地,综合性强,可定位为研发中心或创新中心。

2.突出教学服务功能。校内实训基地从根本上来说主要还是满足园艺专业的教学需要,尽可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因此,在管理上要根据当前园艺专业的发展情况,改变“讲台上种田、黑板上修剪”与生产脱节的实践教学模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栽培模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园艺生产中的乐趣与成就,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努力提高基地生产管理水平,提升专业知名度,为学科发展服务。在基地的日常运行和管理中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教师只是在关键技术环节给予辅的指导,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而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3.构建培育科研成果的平台。实训基地是专业教师进行教学实习的主战场,同时也为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的场所,管理规范、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实训基地使教师能够如虎添翼,在科研工作中得心应手,这些都为科研成果的培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反之,则教学研究会成为无源之水,科研成果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另外,基地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技术上的指导,仪器、设备、物资供应上也采取优先原则,尽量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使基地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基地与摇篮。

4.提高大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技能,重知识、轻能力,重就业、轻创业”的观念还深入存在,唯分数论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培养出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这种教育导向下更谈不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虽然,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从高等教育的基本层面做起,加强实践性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里的比重。实践工作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能力发展的根基。特别像园艺这样应用性强的专业,加强教学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给学生一定土地面积的支配权,让其自己设计方案,自己完成一系列的园艺植物生产过程,包括播种、定植栽培、水肥管理、整形修剪等,然后根据调查写出课题报告,到生长期结束后由专业教师来评定成绩。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会对园艺植物生育期的管理技术有深刻的认识,掌握的知识也会更为扎实,为以后走出校门参加工作及今后的创新研究打下基础。

5.提高社会效益与创新人才的质量。优秀的实训基地既是教师和学生科研创新的场所,同时也是提升学科专业影响力的招牌,因此,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上,决策者应有长远的眼光,眼界要放宽,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品种和技术,并在基地中充分运用,起到展示和示范的作用,从而提升基地知名度,提高学科专业的社会效益。同时,依托基地进行新技术的研发,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使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平台

园艺专业侧重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在生产操作中提高实践技能,而实训基地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同时也是师生开展科学试验和进行科学创新的场所。学生首先对园艺作物不同生物学特性和生产习性的学习,进而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这些作物开展创新性的科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实训基地真正成为园艺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学生参与和了解基地年度生产计划的制定及执行的方法步骤,了解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具体内容,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行研究开发;了解我国园艺产业发展的前沿,关注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参加园艺作物产前、产中和产后等重要技术环节的实践操作。在科研和生产活动中发现创新点,开展创新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建设和完善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条件,更好地为人才培养服务。

三、合理安排,提高基地利用效率

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各项实践活动来全面了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并掌握相关生产管理技能。因此,学校在安排校内实习时要全面考虑,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接触尽可能多的园艺植物种类,参与尽可能多的田间生产管理活动,以便学生掌握园艺植物各个时期的生长规律和基本管理技术。园艺作物具有生长周期长、生产季节性强等特点,而且不同园艺作物由于其生长发育规律不同,采取的栽培措施也不同。这就需要在安排学生实习内容时,合理利用实训基地,尽量实现对某园艺植物整个生长周期的全程实践锻炼,从而全面、牢固地掌握园艺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6

关键词:实践性;研究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032-02

园艺植物栽培学属园艺专业主干课程群,其涵盖的主要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讲授包括蔬菜、果树、苗木花卉等不同园艺植物的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种苗培育和栽培技术,是园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着力培养园艺专业学生植物形态特征识别、田间整理操作、播种及种苗培育、植株调整和整形修剪、肥水调控、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生产管理的能力与素质,结合各种教学实践、专题调研、基地参观实习、校外专家进课堂、毕业论文等不同环节的训练与实践,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性环节的训练,采用多种形式推进研究性教学,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显著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研究生报考录取、公务员考试录取等反映学生创业、就业竞争力等指标上得到明显提升,彰显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一、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园艺植物栽培学的前身主要是蔬菜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和花卉栽培学。1982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将果树专业和蔬菜专业及观赏园艺合并成立园艺专业,由此开始了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实践。园艺植物栽培学作物园艺专业的主干课程群,自然成为改革与实践的先导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按照园艺植物的基本特征特性归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探索创新研究性教学体系、不断加大开放开门办学力度、强调面向园艺产业实际需求,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006年开始在课程群内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鼓励以不同方式改变传统上灌输填鸭式的刻板僵化的教学模式,代之以校外导师创业导师进入课堂、调研汇报、实践实训、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与学的互动明显增强,学生对园艺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前景具有更多的一手资料,课堂教学效果现状提升,2010年,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被遴选为扬州大学精品建设课程。

二、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承担本课程的校内教学团队由5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2名讲师共10人组成,5位教授年龄分布为40岁到56岁,3位副教授的年龄分布为30岁到51岁,在10人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为8人,由此不难看出,这是一支结构、年龄、学历学位结构十分合理的教学团队,其中1人获评学校最受学生欢迎的任课教师,1人获得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校外教学团队由11位高级农艺师和12位农艺师及其他技术人员组成,他们中超过50%的人员具有较好的农学背景,在园艺产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具有清晰的认识,每年均结合课程需要邀请2~3位专家进入课堂进行拓展性教学及非教学大纲以内的知识,通过这些行业主管部门或产业一线的专家介绍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前景,产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及创业经验等,激发了学习热情。

三、教材建设

十年来,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同时,努力推进教材建设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主编教学参考书1部,副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5部。

四、教学方法改革

1.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施了“园艺专业技能证书”制度,它是一种对园艺专业主要实践环节操作技能的综合评价。这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也保证了指导教师制订实践教学内容的规范性。授予《园艺专业技能证书》的条件包括:(1)通过指定先修课程如《木本园艺植物栽培学》、《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2)生产实习成绩达到及格以上;(3)通过《园艺专业技能证书》考核。考核项目选择采用1+1形式,即整形修剪必考,在植物芽接和植物枝接中任选一项参加考核。参加植物芽接或枝接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20株苗以上的嫁接;以此计算成活率;参加整形修剪考核的同学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一株成年果树的整形修剪任务;每个单项考核的完成时间不超过120分钟,每延迟10分钟,扣1分;单项50分,两项计100分,60分及格。

2.专业主干课程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性教学是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鼓励、引导、支持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活动,它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塑造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学生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完成听课和考试。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向学生灌输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学生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欲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实践动手能力没有根本提高,更为关键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关系不甚明了,对为什么要学以及知识的实用性及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实际工作时不能快速进入角色,面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提出有针对性和合理的解决方案。因此,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群)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改革与探索,着力改革现有课程教学体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结合,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已经完成研究性教学改革的课程包括《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木本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种苗生产技术》等。以《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改革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对原有的课程体系和考核形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基础知识、拓展性教学(又分为专题讲座和专题学习与讨论)、自学、实践实训和其他环节五个部分组成;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改革后的草本园艺植物栽培学除了原有的基础知识部分,增设了拓展性教学、自学、实践实训等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教与学融为一体;传统的考核方法是一卷定终身,而研究性教学的考核是按照理论考试50%,实践汇报20%,平时成绩20%,自主学习(开卷考核)10%的比例来最终进行成绩评定,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评定学生成绩采取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通过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汇报则是检验学生应用知识的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可以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知识点,而平时成绩则是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讲解以及问题辩论的情况。这种多侧面的成绩评定,不仅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式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学生讲解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除考查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的方面有:实践性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面向生产一线的考查和实习需要更为丰富的设计和思考;将部分课堂教学直接进入基地,结合田间园艺作物生长情况进行现场教学和互动;将更多相关产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甚至农民聘请作为专题讲课的老师,建立校外专题教师专家库。

五、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园艺植物栽培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群),理论知识如何得到巩固、学以致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与实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求知欲望。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狠抓实践实训基地与条件建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实践性需求。在校内我们建设有包括环境控制温室和不同结构形式的薄膜大棚、苗圃及花房等设施在内的设施园艺基地近20亩,可以满足学生从播种育苗到定植、植株管理与调控、病虫害识别与防治、采收等不同环节的实习实践;结合学科特色与优势建有江苏省级水生蔬菜种质基因库,银杏、芍药和梨种质资源圃,让学生充分了解园艺学科的学科优势,吸引一部分优秀的同学通过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和考研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项目。针对园艺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我们积极与园艺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水平基地合作建立产学研综合基地与研究生工作站,学生每年有大量的时间与机会进入基地或工作站进行参观、调研、实习和实训。

六、课程建设展望

园艺植物栽培学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在教学团队、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改革、条件建设等方面具有了较好的积累和基础,为园艺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面对园艺产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技术、人才需求,园艺植物栽培学课程需要对几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内外产学研基地及研究生工作站的内涵建设,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更优质的条件支持;加强实验室开放,结合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和毕业论文的实施,引导学生更积极主动进入实验室;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网络化建设,尽早面向社会进行远程网络教学;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及时总结教学教研的成果,编写教材或教学参考用书。

参考文献:

[1]张维德.高等农业教育实践性教学国内外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0,(6):29-31.

[2]胡虹文.农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J].信阳农专学报,1998,8(1):40-43.

[3]周桂生,林岩,陆建飞.作物栽培学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探析[J].科教导刊,2011,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