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调研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经济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经济调研

旅游经济调研范文1

一、争先创优,突出旅游业发展地位

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关联性,决定了旅游业是一个政府主导型产业。因此,我们要按照“政府主导、各负其责、整体联动、纵深推动”的工作方针,加强对旅游业的领导和管理。

1、明确旅游产业地位。坚持把旅游业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纳入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旅游兴区”战略,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建立起与全区社会、经济、地理位置相适应的旅游业,区政府邀请专家制定了《佳木斯西部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坚持以高标准、高起点、操作性强的旅游规划指导全区旅游业的发展。由区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挂帅,组织相关部门参与,邀请有关专家,对全区旅游产业进行调查,提出了“一带两区”的旅游发展思路,即以松花江为轴心,以同三公路为纽带,建立松花江两岸的娱乐、垂钓、餐饮旅游经济带;建立猴石山风景区,发展渔猎文化与民族文化;建立卧佛山风景区,突出发展冰雪文化与地貌景观,培育旅游新特色。

2、加强领导与协调。区委、区政府要定期召开全区旅游工作会议,确定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和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旅游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各有关部门参加,同时制定协调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制度,针对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统一协调,重点解决。要发挥人大、政协在全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围绕旅游业发展问题开展专题调研、视察和检查活动,以议案、提案、建议、决议等形式,为政府抓好旅游产业和创建工作出谋献策,促进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各项工作。

3、实行旅游产业目标管理。要建立旅游年度任务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目标任务逐步分解,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区乡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点)和旅游企业要落实目标责任制。坚持以年度旅游经济发展总体任务指标为重点,政府区长与各乡镇长签订责任书;以年度旅游经济分项指标、工作量、完成时限为重点,由分管旅游工作副区长与各乡镇签订责任书。年底由区政府组织工作组对全区旅游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

二、全面推进,提升旅游业市场竞争力

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思路,充分整合资源,发掘潜力,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1、全力打造旅游知名品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争创品牌优势,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坚持以抓品牌、抓特色为重点,开发全区旅游资源,争创大批如卧佛山滑雪场、四丰生态园、千里生态园等名优品牌景区(景点)和特色餐饮服务业。下步,全区要集中精力和财力抓一批典型,创一批名牌,形成优势,提高郊区(永红)旅游的知名度,树立旅游新形象。同时,要不断增加名牌景区(景点)的“新特”内容,提高其文化内涵,争创新优势。

2、依托重大节庆活动发展文化旅游。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将依托“三江旅游节”等大型活动,以民族艺术为重点,举办民族节庆活动。要按照“特色突出,开发精品”的思路,重点推出朝鲜族风情、赫哲族风情等一批民族文化旅游,通过举办一系列各具特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面广、参与者众的民族活动,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3、完善旅游市场营销内容。旅游业是典型的形象产业,知名度就是生产力。要通过搞好总体策划、整体营销和科学促销,扩大我区旅游业的知名度。一是在总体策划上,要把现有的卧佛山滑雪场、农业生态园、赫哲族民族风情园等旅游资源,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以此提高知名度。二是在整体营销上,要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适当举办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三是在科学促销上,要把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和宣传广告等促销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促销效果,特别是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4、强化旅游发展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在较短时期内见效。旅游资源开发要采取“政府、部门、团体、个人”一齐办,区域内外资金一起上的办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区景点和旅游产品建设与开发的力度。一是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二是要采取拍卖、租赁经营等方式,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三是要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经济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

5、加强管理与服务。加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是树立产业形象的关键,要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搞好政府调控,用市场经济的方法来管理旅游业,特别是保证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种非法经营行为,逐步使旅游管理法治化。要聘请有关专家,成立专家咨询机构,使政府决策管理和企业经营实现科学化。要加强旅游行业的行风建设,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营造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旅游消费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旅游产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我们把精神文明建设融合于发展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

1、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创建文明行业作为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把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作为营造旅游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涉及旅游的窗口行业中开展“建文明窗口,树行业新风,创文明行业”主题活动,要在旅游企业设立文明示范窗口,在全区各景区广泛开展以文明经营、文明服务、文明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经济调研范文2

居民对区域旅游业的感知与态度直接关系着区域旅游业的发展。2011年《华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D2025年)》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华山风景名胜区的开发,管理和发展进入科学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新阶段,对促进和带动华山旅游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以陕西华山景区居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通过研究华山景区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感知,探讨旅游经济感知与景区发展关系,为旅游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产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以里克特量表的形式设计,要求被调查者按1-5的等级给每个指标打分,5-1分分别代表-非常反对”,从而来表明自己对表述的回复。

调查问卷中经济影响感知调查项目共6项,调查居民对陕西华山旅游发展的经济感知情况。此次调查范围为陕西华山景区内及景区周边的居民,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300份,有效问卷277份,问卷回收率为92.3%,同时通过与居民的访谈,获得许多问卷未涉及的感知信息。

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首先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13.0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信度分析,其克朗巴哈a系数为0.86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 问卷中的问题主要涉及了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吸引更多投资、导致物价上涨、缩减本地居民收入两极分化这6个方面,将这六个调查因子分别记为:x1、x2、x3、x4、x5和x6,经济的增长记为y。

为了使建立的线性方程能够较好地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统计关系,首先必须检验二者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检验采用F统计量,其数学定义为:

假设H0:1=0,即回归系数与零无显著差异。对于y给定显著性水平a=0.05,经计算F的值可知,x1、x2、x3、x4、x5和x6所对应的概率p均小于0.05(见表1),则应拒绝零假设,认为这些调查因子与促进经济增长的线性关系显著,即y=0+1x1+2x2+3x3+4x4+5x5+6x6。利用多元线形回归方法,可最终得到该方程的估计参数,将观测数据代入以上方程,可得回归方程为:

y=0.895+0.187x+0.673x+0.267x+0.076x+0.033x+0.026x

二、公共因子的提取

由于本次研究所选取的6个旅游景区经济发展的感知因素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为准确客观地反映出各因素与经济影响之间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新的指标,并使其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各因素所反映的信息。利用KMO和巴特勒球度进行检验,KMO=0.777,大于0.5,巴特勒球度检验小于0.001,说明可以进行因子分析。为了便于解释各公因子的含义,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从旋转载荷矩阵中可以看到:增加就业机会(0.885)、提高居民生活水平(0.858)和提高居民收入(0.849)的因子载荷值较为相近,因此,可选择公共因子P1,解释为“居民微观影响因子”。而吸引更多投资(0.301)、导致物价上涨(0.896)和缩减居民收入的两极分化(0.495)的因子载荷值相似,故可选择公共因子P2,命名为“社会宏观影响因子”

三、公共因子分析

在“居民微观影响因子”中,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其正面影响较为明显,开发旅游业,农民减少了对土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较大的农业生产,而且改变了传统的资源利用方式,从传统单一的农作物栽培到现在多角度的开发与利用,为农村闲置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拓展了产业面。

在“社会宏观影响因子”中,旅游的发展对社区内产业模式的正面影响稍弱。陕西华山旅游的开发模式为政府主导下的大众旅游开发模式。作为景区居民,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难以应对旅游的强季节性、配套设施不完善、个人所掌握的技术、资金资源有限等困难,而当地人力资源水平和自身抗市场风险能力又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旅游经济调研范文3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自发展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摘自2005—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 ∈[0,1]。a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b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C 值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越小,趋向于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C值越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系越大,趋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更精确的反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相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度D,进行实证分析,见下式。

    , T=ma+mb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m和n是待定系数,经讨论,我们将m,n均取值为0.5。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特引用协调发展度级别及划分标准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经济系统,E代表生态环境系统)

    二、结果分析

    由计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a、b及耦合协调度D,划分标准如下:在D值为0.1—0.19时为严重失调衰退类;在0.2—0.29时为中度失调衰退类,在0.3—0.39时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在0.4—0.49时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损益型;②a=b为T和E共损型;③a<b为E损益型。在D值为0.5—0.59时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在0.6—0.69时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在0.7—0.79时中级协调发展类,在0.8—0.89时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在0.9—1.0时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滞后型;②a=b为T和E同步型;③a<b为E滞后型。

    下文对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旅游方面看: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评价指数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经济的 5项指标中,都实现了正增长,国际旅游人数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长到1065261人,年均增长率为36.95% ; 国际旅游收入由 10008.9万美元增长到36844万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总数由378个上升到462个。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重大衰退,分别由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发。 说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发展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较大,旅游经济的恢复力很强。从2010年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的快速反弹可以看出,“七五”解决后, 旅游经济又呈现一个增长势头。同时,我们还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以旅游为时尚引领的新型经济, 但是, 如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则会适得其反, 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新疆生态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指数a由2005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能耗的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区城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的排放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实质性措施明显的改善了新疆的环境质量。例如:乌鲁木齐的“蓝天计划”让乌鲁木齐拥有更多的晴天天数;新疆跨国界河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河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环保和交通部门联手,杜绝公路施工破坏生态能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做好我区排污费征收工作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调晋升为勉强协调, 同时C的持续上升说明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有密切的耦合互动关系,两大系统趋向于向良性状态发展。由于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等级lunwen.1kejiAN.com的不同, 可将每个耦合协调度类别再分为 3 种类型:a< b, E滞后型;a= b, T与E同步型; a> b,T滞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出现转变, 大致分为 3个阶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 T滞后;( 2007—2009 年) 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10年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E滞后。说明早期新疆经济落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少。但从2009年开始,新疆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环境的滞后。

    三、结论与讨论

    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8—2009年有所下降,耦合协调等级由2005年的中等失调到2010年的勉强协调。这说明新疆的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呈良性的正向发展。取得此进步,源于新疆对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要想做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因地制宜”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环境规划。在设计旅游产品时,突破传统的旅游产品观念,设计体验型旅游产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理, 二者主要存在两种基础作用:一是生态环境承载并约束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旅游经济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新疆的实际情况看, 二者的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通常会改变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地区的环境也需要适应旅游发展差异而不断调整, 使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最大效益。这就是旅游发展胁迫地区环境时空格局的调整。新疆的实际情况反映出, 我们现阶段应加强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协同效应, 才能使得旅游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修复—再改变—再修复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①宋进喜,王伯铎,李怀恩. 西安市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及环境整治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6):683—686

    ②崔峰. 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③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84—87

    ④庞闻,马耀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2—3

    ⑤余华银,李超,黄萍.熵值法在EXCEL中的VBA实现[J].统计教育,2004,(3):12—13

旅游经济调研范文4

一、建立“三方联动”工作机制,打牢商标事业发展基础

按照总局领导提出的商标事业发展要坚持“一个依靠、四个借助”的指

导方针,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市工商局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工商部门为主导、商标机构参与服务的商标发展“三方联动”工作机制。

一是实行申请商标注册目标任务责任制。落实“十一五”期间市商标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每年申请商标注册不少于件,并分解落实到各分县局,同时在个乡镇工商所推行“一所一标”制度,与其他工商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二是开展“商标诚信单位”评选活动。底,组织在全市家商标机构中首次评选出了家商标诚信单位,并在社会上公开表彰宣传,充分发挥其在商标事业发展中的中介服务、工商助手和联系企业桥梁等作用。

三是推行《商标注册建议书》制度。从开始,通过登记注册窗口或委托商标诚信单位向企业经营户免费发送《商标注册建议书》,宣传商标法律法规,引导企业积极申请商标注册。三年来,累计发送万多份建议书。

四是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各商标机构每季度向市局报送《商标注册申请情况季度统计表》,以便于工商部门及时、准确掌握商标注册申请情况,各工商机关同时向商标机构通报企业经营户登记注册信息,实现资源共享。

五是实行商标注册补助奖励制度。积极协调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两个开发区管委会安排专项经费,实行商标国际、国内注册补助奖励政策,激励企业积极创立、注册、运用、保护自主商标品牌。

三方联动工作机制运行年来,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新申请注册商标件,超额完成规划任务的%以上,是前年商标注册申请总量的倍;农产品商标注册申请量每年在件以上,是目标任务的倍。截至底,全市共拥有注册商标件,其中农产品商标件。

二、强化教育培训和宣传推广,着力提高全社会的商标意识和商标监管执法服务能力

一是开展基层执法干部全员培训。适应“两费”停收后基层工商所面临的新形势,上半年,由市局统一组织,对全系统基层监管执法人员进行了商标执法业务知识全员培训。共举办培训班期,培训商标执法人员多人。

二是创新培训形式。依托“远程培训系统”,借助互联网平台,构建“网上商标监管培训学校”,设有商标法律法规查询、问题解答、外埠信息、案例分析等8个栏目,方便基层执法人员自主学习。每半年组织一次网上商标典型案例分析研讨,编印《商标监管执法工作手册》,发给全体商标监管执法人员,作为工具书使用。

三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宣传活动。利用每年的“3·15”、“4·26”活动,组织开展商标维权法律咨询宣传;在《都市报》举办《商标法》知识竞赛,在广场地下通道设立市驰著名商标展示长廊;协调市财政拨付专项经费万元,在《日报》开设了“市著名商标企业展示专栏”,截止目前,已经刊登期。

四是强化企业的商标法律培训。20年以来,共免费举办商标国际注册、培育驰著名商标、商标规范使用和管理等专门知识培训班80多期,培训企业商标管理人员多人次;开办农产品及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培训班

期,培训多人次。

三、落实“四个统一”要求,推行商标监管行政指导工作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部署,落实“四个统一”要求,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月,市工商局研究提出了在履行商标监管执法职能中推行行政指导工作的种主要形式:

(一)发送《商标注册建议书》;

(二)推行“一所一标”制度。即72个乡镇工商所每年帮助辖区内的农民、涉农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注册一件商标,推广“公司+商标+农户”的经营模式,落实商标富农工作;

(三)与商标机构交流共享信息资源;

(四)发送《注册商标规范使用指南》;

(五)发送《申报认定驰(著)名商标意见书》;

(六)告诫提示,发送《商标法律告知书》;

(七)预警提醒,避免不必要的 商标权益损害;

(八)纠纷调解,柔;

(九)发送《商标策略提示书》,挖掘商标潜在价值;

(十)劝导企业开展商标品牌广告宣传工作。目前,行政指导工作正在全系统推广落实。

四、积极培育商标品牌,加大商标专用权行政保护力度

一是建立驰著名商标培育计划梯队。制定了驰著名商标培育计划,建立了培育梯队,实行动态发展机制。各分县局按照市局下达的培训计划,健全培育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并列入年度目标任务,纳入目标考评。出台了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支持企业科学

发展的意见,对驰著名商标企业实行免检制度;建设名称字号与驰著名商标共享数据库,避免名称登记与驰著名商标的冲突;对侵犯驰著名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全市各级工商机关做到随时申诉举报、随时受理、随时发现、随时查处。20年以来,新认定市著名商标件、累计拥有市著名商标件;获认定省著名商标件、累>!

二是发挥工商所的主力军作用。“两费”停收后,市工商局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商标执法办案工作强化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确定了以市局为指导、分县局为骨干、工商所为主力的三级商标执法办案体制。要求各工商所把保护商标知识产权作为履行职能的主要内容之一,安排商标监管执法专职人员,增强执法办案力量,担当商标监管执法的主力军。建立并落实工商所、市场开办单位、经营户“三位一体”的商标日常监管新机制,把商标监管列为市场巡查的重要内容,加强日常监管,落实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市场开办单位和经营户的行业自律作用,建立注册商标有效使用、依法保护、规范管理的长效运行制度。实行商标执法办案年度目标任务管理制度,将商标执法办案、任务下达到各分县局、分解落实到工商所,切实把商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的责任落到实处。

旅游经济调研范文5

一、我县旅游发展现状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局能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发展,深化完善重要旅游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加大等级景区创建力度,努力提升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档次,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方设法克服因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力加快我县旅游经济的提升和跨越。规划先导,依托产业,创建品牌。我县在整合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要素,全面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能以规划为先导,整体谋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做好前期旅游规划。依托传统区域产业的发展,努力挖掘和培育旅游资源,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结合地域优势,成功创建旅游特色品牌,为后续发展增强后劲。2008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旅游者581876人次,比2001年的3.15万人次增长18倍多,年均增长53.68%;旅游总收入39590.91万元,比2001年的1349万元增长29倍多,年均增长65.71%。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27305人次,比2001年的1516人次增长18倍多,旅游外汇收入1015.12万美元。旅游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了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朝阳产业”和“最具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正显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目前我县旅游发展存在困难和不足

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我县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不足: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旅游经济经营情况有所下滑,游客数量明显减少;二是一些旅游景区、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融资困难;三是旅游产品促销和市场开发水平不高;四是旅游景区、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管理的标准化建设不够。

三、几点建议和对策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整合旅游六大要素,拉动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丰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推进实现既要“外部的投入拉动”又要“内在的经费拉动”双轮驱动式的增长方式,推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进而继续保持全县旅游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态势。

1、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深化“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坚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提高人们旅游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不断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尤其是要继续努力打造“旅游景区精品、文化旅游名品、度假休闲新品”,同时,也要总结大众化旅游产品,要为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创造更加优美、更加方便、更加实惠、更加安全的旅游环境;要着力解决好与广大旅游者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紧密相关的问题,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游客和人民群众享受“进得来、玩得起、想再来”的旅游生活。

2、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注重旅游与区域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和特色旅游。二是注重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牧家乐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项目。三是注重区域旅游共同发展,积极发展区域旅游互补和联动,利用我县有利的交通优势,积极打造人流、物流平台,为红河州旅游大市场做好服务。充分利用我县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资源,大力引项目、引资金、引创意,不断改善旅游业基础条件,提高景区规划、管理、服务水平,逐步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旅游经济调研范文6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民出游率逐年上升,出游人数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旅游花费数额也在逐步提高,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农村居民旅游从1994年的3.19亿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10.24亿人次,增长3.2倍;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从1994年的175.3亿增加到5028.2亿元,增长28.7倍;农村居民人均花费从1994年的54.9元增加到491元,增长8.9倍。说明农民旅游逐渐成为国内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全国总人口50.32%的6.74亿农民,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将会为我国旅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因此,研究农民旅游行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旅游的发展将成为重要的推动力。

对于农民旅游行为的研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在影响因素方面,禹真通过对贵州省官寨村与杨家寨村比较分析,认为经济条件对贵州山区农民旅游行为有显著影响。刁宗广通过建立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农村居民经济收入直接影响其旅游人均花费和旅游购买力,但对出游率影响不大。周国忠等调研了浙江11个地市,认为该地区农民出游受怀旧情绪,综合人文,历史神话和从众心理的驱动。赵慧通过对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的现状分析,指出旅游动机单一、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消费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差异性明显为现时期农民旅游主要呈现出的特征。进而对农村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收入水平低且预期收入不确定、消费观念相对落后、旅游消费环境差是影响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主要因素;在论证农民旅游行为与经济关系方面,唐代剑运用OLS参数估计方法建立了最优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总收入与农村居民旅游总支出相关性。张丽峰用状态空间模型建立了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变参数模型,并检验了两变量之间的变协整关系,以动态机制解读了近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状况;在对未来农民旅游的预测方面,张圆刚等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通过对影响农村居民旅游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出游率。慎丽华等建立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未来5年农民出游人数;在农民旅游消费方面,邹荣桂等认为农民旅游消费主要集中于交通费和参观游览费两项,旅游购物、娱乐和通讯等非基本旅游消费支出相对较小,导游服务等劳务消费支出过少。刘小英等指出我国农民旅游消费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目前,我国东部地区的农民旅游频繁,中部地区农民旅游正处启动阶段,西部地区农民旅游总体上还没有开始。总体来说,学者们一致认为经济收入是制约农民旅游消费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金收入比较低且务农预期收入不确定、收入多用于日常、务农等,导致了一些人不敢随便旅游。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了获得我国农民旅游行为特征的一手数据,本文作者及其研究团队在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之中国农村居民旅游调查项目组的支持下,通过大范围的中国农村居民入户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获取了大量、翔实的中国农民旅游行为的一手数据。本研究正是利用了本项目的一些数据,因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项目组通过多阶段抽样方法,先把全国31个大陆省区(出于研究经费和调研的可行性考虑,本次调研范围不含港澳台地区)分成东中西三大地带,然后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每一地带随机抽取4个省区,并在每个省区随机抽取若干县市、村镇作为抽样调查的范围。然后由调研员在村镇范围内进行随机抽样入户调查。本次调研共抽取了全国12个省市的71个村镇进行调研,这12个省市包括天津、河北、山东、浙江、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甘肃、四川、云南和广西。从地理位置看,东中西部都包含了4个省(市),覆盖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全面反映全国农民旅游的整体的情况。为了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和完整性,本次调研同时于2014年1~2月对全国12个样本省市的村镇进行实地入户调研,。由于农民旅游调查历时较长,涉及的范围较广,因此这些数据对于研究全国农民旅游消费意愿和行为特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476份,回收有效问卷2454份,回收率99.11%。其中,东部地区回收率为97.57%,中部地区回收率为99.48%,西部地区回收率为100.00%(见表2)。

在2454位受访者中,有66.70%(共1637位)的受访农民在过去的五年中有过旅游经历,所占比例较高。为确保研究结果的可信性,本文主要基于有旅游经历的农民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特征

问卷总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农村居民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收入、家庭结构等信息,作为影响农民旅游行为决策的基本因素来考虑;第二部分包括农民旅游的经历;第三部分包括农民旅游满意度的评价,本部分在赋值方面采用李克特量表“1-5五分制”计分法,1到5分别表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下表(表2)为受访的有旅游经历的农民的人口统计学基本特征。可以发现,我国有农民旅游者男性稍多,以中青年为主,多为初高中学历,超过一半的农民其年收入在3万至10万之间;其家庭规模以3-6人发展中家庭为主。

三、分析结果

(一)东中西部农民年收入水平差异

收入是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东中西部农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因而对农民旅游行为有显著影响。

统计结果发现,从三大区域农民年收入状况来看,东部农民低收入(30000元及以下)人群所占比重要明显低于中西部,高收入(100001元及以上)人群所占比重相对于中西部来说要高。东中西部中等收入(30001元-50000元)和较高收入(50001元-100000元)人群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农民高收入人群所占比重要远远低于东中部。这也符合中国东中西收入水平差异的现状。

(二)经济收入水平对农民旅游目的地类型选择的影响

距离是低收入农民出游的主要考虑因素,所以东部低收入农民旅游以名胜古迹和海滨沙滩为主要目的地;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区,农民农忙过后,可以有空余时间去出游,对于各收入段的农民都以不同于农村生活的城市休闲为主要旅游目的地;西部低收入、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农民旅游除了喜欢城市休闲和名山大川外,还对民俗风情地情有独钟,这也体现了西部民俗特色鲜明的特点。东中西部高收入农民都倾向于选择城市休闲,说明高收入人群在体验城市生活方面追求更高。

(三)经济收入水平对农民旅游消费构成的影响

从农民旅游的消费结构来看,三大区域农民都把交通作为最高消费支出项目,随着收入的逐渐增加,交通消费在整个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且作为经济发展远远落后的西部,农民交通花费比重要要远远大于东中部。对于高收入的东部农民来说,享受是旅游的重点,故饮食成为花费最多的项目;中部低收入农民把门票作为旅游花费比重最高的一项;对于西部高收入而言,旅游消费中仍然占有重要的比重,但住宿成为花费最多的项目。

(四)经济收入水平对农民旅游出行方式的影响

从总体来看,由于农村一般位于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地方,加上收入的限制,三大区域农民旅游出行以经济实惠的汽车和火车为主。对于东部农民来说,收入越高,选择飞机出行的比重越大,说明他们更多考虑的是方便舒适。对于中部农民来说,他们出游受距离影响,东部和西部都比较远,所以各收入段选择飞机出行的方式比重比较均匀;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交通不畅成为制约出行的突出问题,所以各收入段在出行时除了所占比重最大汽车和火车外,飞机所占比重也很大,当然,其他交通方式比重也远远大于东中部。

(五)经济收入水平对农民旅游满意度的影响

借助SPSS19.0对本部分所设计的9个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游客满意度指标的潜在维度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中变量之间应该有较好的相关度。因此在因子分析前,要首先对各因子进行KMO 和 Bartlett球形 的检验。检验结果如表一所示,一般默认KMO值在0.6以上,且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本研究中,KMO值为0.835且球形检验显著(近似卡方值为2043.995,P值为0.000),表明各因子之间相关度较高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二可以看出前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73.060%,由此可以认为前四个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据此分析得出各指标在5个公因子上的具体得分如表3所示。

根据因子载荷大小,对各公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旅游体验”上载荷较大变量是“旅游景点”、“旅游交通”和“旅游住宿”,方差贡献率为17.753%。因子2“出行计划”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是“行程安排”和“旅游安全”,方差贡献率是16.768%。因子3“消费体验”上载荷较大的变量是“旅游购物”和“导游服务”,方差贡献率为14.889%。因子4“景区花费”上只有“景区价格”载荷较大,方差贡献率为12.028%。因子5“美食体验”上只有“旅游餐饮”载荷较大,方差贡献率为11.621%。

根据前文已界定的经济条件,借助单因素方差分析来确定不同经济条件的游客对上述的五个公因子感知是否有显著差异。从而为旅游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建议,以便进一步根据不同的游客特征制定不同的旅游方案推动农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进一步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经济状况的农民游客在“出行计划”、“消费体验”和“美食感知”三个因子上满意度相近,但在“旅游体验”和“景区门票”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即满意度情况不同。从表中可以看出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民游客对于“旅游体验”和“景区门票”有着更高的满意度,这也是符合实际状况的一个结论。之所以不同收入农民游客会在这两个因子上出现显著差异,是因为这两个因子所含的变量与游客自身的经济收入有着较大的关系,不同收入人群对于景区价格、住宿交通等变量较为敏感。

四、结论与建议

以往有关农民旅游的相关研究多以某一地区或省份为研究对象,同时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的数量较少,无法从宏观尺度上反映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农民旅游基本情况。本文通过遍及全国12个省份的广泛调查以经济因素为背景对农民旅游者从目的地、花费项目、出行方式和出行满意度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探讨了经济因素对与农民旅游者的影响。而且以往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中多依赖自身的主观判断得出相应结论,但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并借助相关分析方法以客观的方式对经济影响下的农民旅游者特征进行了阐述并得出了相应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