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文1

[关键词] 护理;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后认知;术前焦虑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4-135-03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rontal glioma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LI Y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in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4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frontal glioma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anxiety an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Methods 80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each 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were received routine care,such as general care,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drug treatment,health education,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us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care methods,then Hamilton Anxiety Scale Anxiety patient care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evaluated and sense - memory - Attention Test (IMCT) were evaluated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statisticalled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ed after intervention with Hamilton Anxiety Scal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control group and the pre-intervention (P

[Key words] Care;Frontal;Glioma patients;Postoperative cognitive;Preoperative anxiety

额叶作为人体大脑皮质中最重要的智能中枢之一,主要支配人体的语言、计算、情感和人格等最高级的人类智力活动[1]。额叶胶质瘤手术患者术后大多合并有抑郁,认知功能障碍,出现注意力、记忆力的减退,部分存在定向功能障碍,大大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许多患者家庭中,其成员对此种病理生理改变缺乏必要的认识,甚至对患者进行埋怨、讥讽、逃避等,甚至将患者人为的与外界进行隔离,限制其人生自由,此种做法对患者的病情十分不利[2]。所以本研究主要探讨护理干预在额叶胶质瘤术后心理护理方面的价值及实施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额叶胶质瘤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31~66岁,平均(41.4±3.5)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1例,高中以下者29例;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30~66岁,平均(41.5±3.6)岁,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者12例,高中以下者28例。两组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术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对患者进行术后的神经心理评分,并根据患者的评分结果有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和健康指导,针对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相关知识认知度的确认及矫正,通过合适的机会,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其主要家属进行手术后患者可能留下情感、心理方面障碍的解释,正确引导患者了解可能出现的负性情绪和过激行为的来源所在,解除患者焦虑和急躁心理,开导患者,并辅助其完善和建立术后人生规划,适应术后环境,并寻找不能适应术后环境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干预治疗,更好的帮助患者发现并认识问题根源,改变适应不良认知行为,其次可以通过操作塑造、强化或示范、信息反馈等干预方式,对存在心理和情绪障碍的患者表现出的认知功能不良进行强化检测、反驳及诘难,为患者提供所遇问题的正确解释,通过肢体及语言双重方式进行生动有力的说服教育,提高患者建立积极生活态度的能力,同时还要正确的评估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尤其是家庭支持情况,为患者家属详细讲解额叶所发生的胶质瘤在手术治疗后,患者可能出现的精神以及人格方面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取得患者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建立和谐的家庭及社会氛围,提高患者心理承受能力和治疗疾病的信心,最后针对患者认知改变还要做到为患者进行言传身教的护理干预方法,并为患者制定合适的功能锻炼计划,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制定家庭康复计划,为患者布置相应的家庭任务或作业,鼓励患者理论联系实际的进行功能康复,做好定期随工作。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如一般护理、心理干预、药物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则实施本研究护理方法,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情况进行评价,使用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IMCT)对患者智力进行评价,并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其中护理满意度分为优、良、一般和差四个档次,由患者及其家属在出院时进行随机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5和0.416,P>0.05),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t=18.949,P

表1 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比较()

组别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

观察组 干预前 18.5±1.6 19.2±2.1

干预后 13.4±0.9 23.1±3.5

对照组 干预前 19.1±1.7 19.4±2.2

干预后 18.9±1.6 19.6±2.3

2.2 两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优良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5%(x2=4.781,P=0.029)。见表2。

3 讨论

额叶作为支配人体高级智能中枢,此部分出现的胶质瘤

表2 两组患者出院时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优 良 一般 差

观察组 23 13 3 1

对照组 9 18 5 8

术后患者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以促进患者更好的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出现,提高治疗效果[3]。术后心身康复与患者术前的焦虑水平呈线性相关的关系,故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术前焦虑对术后的心身康复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4]。在对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首先是要得到患者家属的配合和支持,这也是改善患者日常状态的一个前提,同时护理人员要经常和患者进行沟通,尽量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让患者能够对疾病正确认识[5]。

认知治疗理论提示人类的认知过程直接影响着人的情绪及行为,其中情绪及行为的产生则主要依赖于人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判断和评价及解释的过程,这些评价主要受个体的信念、假设、思维方式等认知因素的影响[6]。本研究观察组重点针对患者主要采用心理干预且重点在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上,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常识-记忆力-注意力测验结果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认知功能障碍直接影响额叶胶质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因此应在治疗护理前后进行详细的包括认知功能在内的神经功能评价,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时兼顾生存期和生活质量[7]。因为绝大多数患者在围术期内对额叶所发生的胶质瘤缺乏相应的认识,容易出现对疾病预后的过分担心,导致患者身心承受极大的压力和痛苦,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容易出现治疗依从性的降低,而影响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生存时间[8]。以及自身疾病对家庭的影响如住院费用、家庭支持、社会支持等,所以需要加强对其的心理干预,提高配合依从性,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9]。

额叶胶质瘤患者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对自身疾病的不了解,最担心的问题是疾病的诊断、治疗的正确性、医师的技术、自身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等。外科手术治疗是关键,而有效的护理措施则对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额叶是人体司理认知功能主要区域,许多患者术后虽然不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但是情感方面的障碍同样对其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所以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其认知功能,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参考文献]

[1] 冷腊梅.探讨60例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神经心理分析及其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1(29):23.

[2] 吴景梅.额叶胶质瘤并发癫痫发作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7):651-652.

[3] 吴景梅,贾胜欣.个体化心理干预对额叶胶质瘤患者术前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14-15.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沈晓红,姜乾金.术前焦虑与术后心身康复相关性及心理社会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1(3):200-201.

[5] 姜洋.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5(12):336.

[6] 马存根.医学心理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9-158.

[7] 吴景梅,贾胜欣,李清敏.额叶胶质瘤术后患者神经心理研究及护理[J].河北医药,2011,33(1):152-153.

[8] 涂利丽,鲍靖,李源丽.额叶损伤的临床护理[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2):40.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文2

【关键词】班主任;职业中学;感想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是战斗在这一阵地最前沿的战士,是一班之魂。班主任从任职的那天起就要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意识,除了要传输知识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外,还要有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职业中学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以下是我在管理班级过程中形成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一、选拔、培养优秀的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委和团支部的作用

班主任的管理和班干部的积极配合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善于选取优秀的人才来完成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班干部对班级管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班集体的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的作用。我在班级工作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要经常性的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他们这样去处理班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怎样去管理别人,要经常与班主任沟通等;要确保班干部没有思想包袱,班干部由于平时经常管理别人、扣分等,可能有个别同学要说一些闲话,产生报复心,甚至威胁班干部,不但严重影响了班级的管理,也挫伤了班干部的积极性,班主任要想方设法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班级工作让学生干部自己去干,班委会议、主题班会等活动尽量让班干部主持进行,班级工作也征求他们的意见,鼓励支持班干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创造地、独立地去设想和主持工作。让班干部在班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表现其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沉思和探索中增长见识和胆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以“爱”治班,理解、尊重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

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事业和教育艺术的基础。在爱的氛围中教书育人,能产生最佳效果。学生的成长,使我体会到爱的伟大,寻觅到教育成功的奥秘。热爱学生,就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能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是有的学生有生理或心理的残疾。职高学生表现出较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与他们在某些心理空间中心理失衡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的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它能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自爱心,它能发掘学生自我教育的潜力,它能创造良好的教育心理环境。因此,面对自卑心强、行为习惯差的职高学生,班主任应从爱的情感出发,理解、尊重、关怀、爱护他们。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而只有当学生信任班主任时,班主任的要求才能被学生接受、执行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标准,才能促进职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奖罚分明,树立威信并赢得学生的尊重

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教育的平等不只是学生之间的平等,更应是教育者和学生间的平等,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是平等教育、民主化教育的基础。老师真正走到学生中,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们的一切,这样,一种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班主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严于律己,时刻注意自身形象,树立威信,并赢得学生的尊重。只有这样,班主任才能在各个方面为学生做出典范,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

四、培养正确的舆论疏通引导学生,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

职业中学学生往往目标不明确,信心不足,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以自己的思想方式来对待社会,评价自我,以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对待组织纪律,以自己的情绪对待学习,他们不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有违道德的规范,直接讲道理往往被学生误认为是对其能力的否定,是对他的侮辱,学生抵触情绪十分严重。班主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细心了解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因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大都属于认识问题,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还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错误,都必须使他们内心深处明细道理。如果班主任不融情入理,以理服人,而是采用体罚、变相体罚、罚款的方法,其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思想伪装起来不敢暴露。因此,对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敢于暴露思想,一方面要给以精神武装,对讲了错话的学生不抓辫子,而要引导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比较、反思,经过独立的思考去接受正确的思想,进而能逐步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

虽然职中班主任很累,工作很不好做,而我却乐此不彼。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练,任何岗位都可以做出成绩,每一项新的工作,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什么事情我们都能干好!

【参考文献】

[1]于建新;职业高中办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张薇.找回缺失的职业教育[N].辽宁日报.2004-10-31

[3]王峥.能力——职业教育的核心[N].天津日报.2005-06-02(010)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文3

关键词:“三自教育” 赏识教育 丰富课余生活 感恩教育 “防患未然”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专业实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对劳动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所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能只专注于职业性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而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学校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及专业课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实行“三自教育”

“三自教育”即“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笔者从事职业教育14年,看到了学校的一些先进管理模式:实行学生值周制,即每个班级值周一个星期,由班主任把本班学生分配到各值班点,主要任务是负责全校公共区卫生的打扫、各班级的考勤、检查各教室的卫生、维持食堂的就餐秩序、检查宿舍的卫生及清点人数等。学生锻炼一周后,综合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因为他们对学校的规章制度了如指掌,知道那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值周的学生须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既减轻了学生科的负担(学生科每天只须派一人去监督值周班级的值周情况,把检查结果按优、良、中、差分等级发值周津贴即可),又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把全校搞得干干净净,在服务了别人的同时也服务了自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

二、赏识教育

我们都知道目前技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多数是中考落榜生,还有不少连初中都未读完。他们曾因为学习差,不守纪律,遭过不少“白眼”,受过“歧视”,所以自卑感、失落感相当严重。对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来说,迫在眉睫的就是要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多与学生聊天、谈心,耐心、细致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平时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信心。特别是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大多数同学都能达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不求个个都很优秀,但求他们一天比一天进步,实践证明,学生在被表扬的过程中变得更乐学了。

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不少老师总是埋怨技校生如何的调皮,如何不爱学习,如何难管。其实笔者认为大部分学生就是因为课余生活单调、无聊、乏味而导致与同学常发生摩擦,甚至有打架斗殴,上网玩游戏等。试想,若班主任能带领本班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如组织学生进行拔河、篮球、歌咏、书法等比赛,那同学的剩余精力就会用于找资料、准备活动上来,根本就无暇玩游戏和打架。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可以让学生自由组成多个小组,让他们自由地去活动,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独创能力。还可以请当地的一些名人、学者、模范人物来讲座,作报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四、感恩教育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根本就不懂得要尊敬长辈,体贴父母。围绕“感恩”,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感恩教育的小故事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后谈体会和感想。学校每学期安排一周的“感恩周”,通过主题班会、辩论赛和演讲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尊敬长辈、体贴父母的思想。几年实践下来,同学间的互助多了,矛盾少了;孝敬父母的多了,乱花钱的少了;尊敬老师的多了,顶撞老师的少了;遇事冷静的多了,冲动的少了;宽容心多了,嫉妒心少了。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文4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学;贡献

作者简介:米靖(1975-),男,内蒙古固阳人,天津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薛洋洋(1988-),女,山西运城人,天津大学2011级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中国20世纪职业教育学学术史研究”(编号:TJJX07-1030),主持人:米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5-0014-05

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自有它独特的发展史,而一部学科的发展史就是其理智和制度的发展史。学科理智的发展即学科作为“知识分类体系”的发展,如核心概念的演变,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学科中学派的更替,不同年代权威教科书内容的变迁及学科通史的形成等。学科制度的发展即学科作为“知识劳动组织”的发展,如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研究者及他们赖以栖身的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网络,规范的学科培养计划,权威出版物及稳定的基金资助来源等。笔者将学科的理智发展理解为“软学科”的发展,制度发展理解为“硬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勇敢的教育实践者和卓越的教育理论家,他奠定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对我国职业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早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关于黄炎培对我国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的贡献,笔者将从他对职业教育学的软学科和硬学科这两方面的贡献分析。软学科上主要探讨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基本理论体系上的贡献,硬学科上主要探讨黄炎培在建立供专业研究者栖身的研究机构、出版权威刊物、探索学科培养计划及寻求资金来源上的贡献,是学科发展的外部保障条件和体系。

一、关于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于一门学科来说,生死攸关的问题就是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对象问题是一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一般问题。一门学科如果没有恰当的理论框架和不解决自己的一般问题,那么它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往往就被迫回到这个一般问题上来。职业教育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必然有自己的研究对象,有自己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而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取决于该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随着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改变而改变。

1913年,黄炎培在借鉴美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倡导实用主义教育学说。1913年,他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指出:“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舍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由此可见,此时黄炎培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普通教育现象及规律上,他认为当时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应将实用主义引入普通教育中以改善当时的教育问题。随后,黄炎培发现只是在教育中抽象地引入实用主义并不能解决问题。1917年,黄炎培在《实用主义产生之三年》中提出:“就抽象言,则教育不实用之害中之;而就具体而言,则职业教育之缺乏,实为其直接感受苦痛处。”在这一年他同各界知名人士共创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始倡导以职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同年他还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进行区分,二者都以解决生计为目的,但是职业教育较实业教育内容广泛,实业教育较职业教育学制时间长。此时,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聚焦在职业教育现象及其规律上。1926年,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认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功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至于怎么做呢?黄炎培提出:“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运动。”此时的他主张职业教育的研究对象不应当只局限于职业教育自身,而应当聚焦于社会现状、经济现状及一切教育现象和规律与职业教育的关系上,并且从中来观察和审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到此为止,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研究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黄炎培在职业教育学研究中开创性地使用了调查研究、行动研究及比较研究的策略,他在兼顾演绎和归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归纳,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注重调查研究。黄炎培认为调查是实施和改革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可以说调查研究法贯穿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始终。1914年,黄炎培以申报记者的身份调查了国内5省的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教育改革意见,此时职业教育的种子在他的心里萌发,他将此次调查内容编辑成《黄炎培考察教育日记》。1915年,黄炎培以记者身份随同中国游美实业团考察美国职业教育,发现美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且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很好的联系等。这使得黄炎培对职业教育有了新的认识,回国后黄炎培将美国之行的见闻及感想整理成《新大陆之教育》,并开始在国内宣传倡导职业教育。1917年他又受教育部委托考察日本及菲律宾教育,发现日本及菲律宾的职业教育都很发达,对本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回国后黄炎培将此次考察的内容编辑成《东南洋之新教育》一书,并且随即联合国内各界知名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后,黄炎培个人及职教社社员又多次深入国内各地方进行实地调查。从1921年起,在黄炎培的带领下职教社开始了全国性的职业学校调查,每年一次并持续多年。在这些调查的基础上,黄炎培撰写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手的研究材料,从而促进了国内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发展。

2.开展行动研究。行动研究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黄炎培带领中华职业教育社同仁开办的实验性学校中华职业学校,就是在实践中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开拓出一种足以被效仿的模式。黄炎培认为开办中华职业学校如若成功,则足以产生“举例以示人”的效果;如若失败,则可以究其原因,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始终贯彻着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学人员合作研究的精神,他们共同研究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为了试验黄炎培提出的“划区施教”的农村职业教育主张,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了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等许多试验区。1946年,在黄炎培的倡导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创设比乐中学,在普通中学中进行职业指导实验。

中华职业学校、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及比乐中学都是黄炎培实施其行动研究的基地。行动研究法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当时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3.推崇比较研究。黄炎培认为必须通过比较研究在遵循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在调查中外众多地方的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国家及国内不同地区的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他根据分析得来的共同点提炼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依据其不同点总结出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调查国内安徽、江西、浙江、山东及直隶5省的教育现状时,发现它们存在共同的问题就是教育与实际相脱离,不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求。在考查美国、日本及菲律宾的职业教育现状时,黄炎培发现这些国家普遍重视职业教育,并且都有国家政策和法律的支持,这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点,因此可以移植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中华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学校的典范,许多外地的办学者曾参观其办学模式然后竞相模仿,结果大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没有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办学,未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二、奠定和构建了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黄炎培虽然没有系统论述职业教育学或原理的大部头专著,但是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它涉及到构成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主要方面,可以说我国现代的职业教育学论著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概念和功能

1917年,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广义而言,凡教育均含职业之意味,所谓教育即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以狭义言,则仅限于讲求实用的知识和能力,即实业教育。这种说法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加以区分。同年,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析疑》一文中又将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进行区分,他认为二者都是以解决生计为目的,但是从内容上讲职业教育比实业教育更宽广,而从学制上讲实业教育比职业教育时间长。在此基础上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界定为“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一方获得生活之供给与乐趣,一方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概念界定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学中的公认定义。

这个职业教育的概念蕴涵了职业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功能。当时人们普遍看不起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吃饭教育。但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功能上升到对社会的功能,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而且是为社会服务的。他提出的“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宗旨也蕴涵了职业教育对人的发展功能的作用,人们借职业教育而有业得以谋生,而且因职业教育的指导可选根据一己个性之倾向选择就业而乐业。黄炎培认为当时社会个人的生计问题演进为社会问题,关乎国家民族的存亡。他立志通过职业教育改变当时国家的经济状况从而达到救国的目的。

(二)阐明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有关职业教育目的的认识经过三个阶段。1917年黄炎培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宣传书》中明确指出:“夫职业教育之目的,一方为人计,曰以供青年谋生之所急;一方为事计,曰以供社会分业之所需也。”同年在发表的《职业教育谈》一文中将职业教育的目的进一步归纳为三项“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1934年黄炎培在发表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一文中在职业目的中增加了“谋个性之发展”一项,使职业教育的目的最终成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用两句十分精辟的话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总结为“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这两句话也成为职业教育的宗旨,影响至今。

(三)论证职业教育的体系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应设置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学制系统。一方面,职业教育应贯彻全部职业生涯。这一体系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和再补习。针对普通小学进行职业陶冶,初级中学进行职业指导,高级中学及以上进行职业教育,就业以后可以进行职业补习教育。另一方面,职业学校的程度、年限可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专业学习的需要灵活设置,实行弹性学制,一般时间宜短不宜长。

他将职业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初级职业学校(相当于初中)、高级职业学校(相当于高中)、专门学校或大学专科。按照职业类别将职业教育分为:农业教育、工业教育、商业教育、家事教育、公职教育及专家教育。按照职业学校的开办地方将职业教育分为:城市职业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按照职业学校的实施方式将职业教育分为:正式职业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按照职业教育的受教育对象将职业教育分为:普通职业教育和特殊职业教育。构建起了级别和层次都完备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这一设想时至今日仍然未能完全实现。

(四)提出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思想

谈及课程肯定要涉及专业的设置问题,黄炎培认为专业的设置必须考虑到社会的需要及当地的实际状况。黄炎培在1927年发表的《办理职业学校之商榷》一文中说“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对于将来设科,亦以因地制宜为是”。课程的编制则需要包括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及非职业学科,三者所占课程的分量依学校级别和类型而定。

黄炎培在兴办职业教育的实践中,提出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黄炎培在《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一文中认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实习”的教学方法,把实习作为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重要途径。

(五)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师及学生

1924年,黄炎培在《养成职业师资之一问题》一文中指出“职业师资,可分两种。一是技师,专习各该科之技能者;二是职业教育设计者,专事研究职业教育之理论及设施方法,必先有第二种人才规划设计,然后第一种人才得所著手。但第二种人才尤为难得,且未有切当之养成机关。”1936年,在《断肠集》上发表的《河车记》一文中将师资分为行政员和专科教员,技师与专门学者合作促进专科教员的养成及职业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由此可以看出黄炎培将职业师资分为行政员、技师及职业教育设计者,三者合作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1923年,黄炎培在发表的《职业教育之礁》对受职业教育学生提出要求,即“受教育者对于职业,应有极端的信仰”。然而当时的受教育者非以职业为贱,即以职业为苦。为此,黄炎培对青年提出敬告:人生必须服务,求学非以自娱;职业平等,无高下,无贵贱;求学与习事,初非两橛;人不可无业,且须积小为大。

(六)对职业道德形成重要认识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有两层含义,即职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两者之间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离开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也就失去了方向。他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概括为“敬业乐群”、“劳工神圣”及“金的人格”。其中“敬业乐群”是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所谓“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热爱、敬重其所从事的职业,充分理解其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所谓“乐群”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即要有高尚的情操和群体合作的精神。“劳工神圣”则是引导学生劳力和劳心都是神圣的,劳动无贵贱之别,职业无高下之分,凡从事的职业只要对社会上其他人有益处,便是光荣的。“金德人格”要求学生具有完整的人格,时刻在四个方面进行人格修养:高尚纯洁的人格,博爱互助的精神,侠义勇敢的气概,刻苦耐劳的习惯。黄炎培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地位和内容的思想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七)将职业指导引入职业教育学体系

在中国,“职业指导”最早是由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于1916年提出。在长期的职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自己的职业指导理论。他认识到职业指导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在联系个人、社会与教育三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他看来,职业指导需要有一定的依据,一个是职业心理,一个是社会状况。职业心理方面需要翻译国外相关著作以供专家研究,社会状况则需要实际调查。他认为职业指导既要包括对小学生的职业陶冶、对中学生的职业指导,还要包括对毕业学生和社会人员的职业介绍等。职业指导的目的总体有二,“其第一目的在使一般青年知职业之重要,其第二目的使各个青年知某种职业之于吾最为妥当也”。即职业指导的目的在于使青年们在认识到职业重要性的同时实现人与职的最优化组合。黄炎培将职业指导引入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当中,使其构成职业教育理论的重要方面,成为职业教育学科必不可少的一个研究内容。

三、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外部保障条件和体系的贡献

(一)建立供职业化的研究者栖身的研究机构

研究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特定学科合法性建构的基本指标。这些研究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个研究者并不能促进学科发展,只有研究者们形成一个团体及拥有供这个团体栖身的研究机构时,他们才能以此为职业并在互相交流中进行理论研究,从而促进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积极建立职业教育的研究机构,组织和推动各类职业教育研究团队的发展。1916年,黄炎培自美考察归国后不久,便致力于推行职业教育,在江苏教育会下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会员共148人,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成立的旨在研究、提倡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这个职业教育研究会虽不如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影响大,但是它却是我国职业教育机构的开端。1917在考察日本、菲律宾基础上,黄炎培发起成立了集宣传、研究、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于一身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教育社为我国的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它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和宣传职业教育理论,成立了职业指导机构,发行职业指导专号,译介国外职业指导及职业心理方面的书籍等;另一方面提倡职业教育实践,组织人员对国内外的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广泛调查,并在调查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办中华职业学校、比乐学校及徐公桥农村改进试验区等。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指导及农村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方面的贡献,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内容,为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当时唯一的全国性职业教育机构,更是汇聚了全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精英,如黄炎培、、邹韬奋、陶行知、杨鄂联、江恒源、何清儒等,该社的干部、社员和校友中,学有所长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社会声望者更是不在少数。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为平台,这些学者都在职业教育的某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构成了当今职业教育学科的基本理论构架,的“劳工神圣”观念成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邹韬奋翻译及撰写了许多有关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方面的书籍,杨鄂联、江恒源、何清儒也都著有职业教育方面的书籍。这些栖身于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学者们,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学的奠基人。

(二)创办权威的职业教育刊物

黄炎培在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中,著有许多有关职业教育的文章和书籍,对于研究职业教育人员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关于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自己进行学术研究,更为重要的是他通过创办权威的职业教育刊物来引领学术的发展。

1917年,黄炎培积极筹措并创办了《教育与职业》杂志,用以介绍欧美各国职业教育动态,推动本国职业教育研究。这本杂志是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发行,刊发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文章,促进了我国当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一个学者们发表自己研究成果和大众了解职业教育的窗口,《教育与职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专业学术期刊,它使得职业教育学者有了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话语平台,所发表的这些文本都是学者们思想的载体,它们在职业教育这个科学共同体内部传播、评价和分享,获得科学发现的优先权的同时,得到了科学研究独创性的认可。《教育与职业》这个话语平台反映了职业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进展和前沿热点,预示着这个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着职业教育学这个学科的发展与成熟。时至今日,这份刊物仍然在为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做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三)探索学科培养人才计划

学科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学者寂寞而辛苦的劳作和不竭的传承,学者的培养就成为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形成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纵向学科体系,具有规范的学科人才培养计划和体系。在黄炎培时期,我国的职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本不具有建立规范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的能力,但当时黄炎培已经认识到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人员的重要性。他在《养成职业师资之一问题》一文中曾提到:“职业师资,可分两种。一技师,专习各该科之技能者;二职业教育设计者,专事研究职业教育之理论及设施方法。必先有第二种人才规划设计,然后第一种人才得所著手。但第二种人才尤为难得,且未有切当之养成机关。似可物色曾习教育者,予以专研职业教育之机会,或送至暑期学校研习,或就地设研究会,延请专家讲演,约二星期,实地研究计划,或较切实,为期短而收效较大”。这是黄炎培对当时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一种探索,也可以说是揭开了我国培养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的序幕。

(四)寻求支持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与发展的资金来源

学术研究是一项费钱的事业,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撑,学术研究根本无法实施。同时资金的投放者必然有一定的价值倾向,会一定程度上干扰到研究的独立性。如何建构资金赞助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以确保研究的相对独立性是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黄炎培在准备举办职业教育事业时就认识到资金的重要性。在1917年考察菲律宾期间,在菲律宾总领事馆召集侨商为中华职业教育社捐资。在国内,黄炎培和穆藕初联合教育界、实业界著名人士共计48人共同发起组建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穆藕初是支持职业教育的实业界代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为职业教育事业倾囊无数。当时的职业教育学术研究不仅包括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理论研究,还包括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指导下成立的各种学校试验研究,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予以支持。除了取得实业界的支持,黄炎培还通过向社会募捐、发行社券、寻求政府资助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在发行社券时得到当时中国银行行长宋汉章先生的大力支持。由于当时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反帝反封建是当时的主要任务,因此黄炎培以“职教救国”为口号联合了所有能联合的力量。基于救国的一致目的,当时资金的赞助者客观上确保了职业教育研究的独立性。可以说,在艰难的环境中,黄炎培努力寻找资金来源,保证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开展和学科的发展。

黄炎培对于中国20世纪上半叶职业教育学科的发展具有奠基性的贡献,这是一份厚重的遗产。在今天加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迫在眉睫之际,他的许多思想与做法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田正平,李笑贤.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4]米靖.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5]米靖,郭勤学.中国20世纪职业教育学名著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7]宣勇,凌健.“学科”考辩[J].高等教育研究,2006(04).

[8]傅正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石[J].教育与职业,2009(14).

[9]方文.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01(06).

[10]谢长法.黄炎培的教育考察与职业教育在中国的萌生[J].教育与职业,2009(11).

[11]谢长法.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早期职业教育理论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1(11).

[12]谢长法.黄炎培与穆藕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和实业家携手合作奋斗的典范[J].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13]吴立志.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发展轨迹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14]孙元涛.教育学“学科独立性”问题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04).

[15]王俊明.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之形成[J].职业技术教育,2010(04).

[16]胡建华.潘懋元先生之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2010(08).

[17]周明星,刘晓.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使命与方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18]王鉴,安富海.教学论学科建设30年[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01).

[19]曲广华.黄炎培与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述论[J].民国档案,2007(02).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文5

关键词:职教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78-01

职业教育,作为传统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教学对象,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它的特殊性,职校老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由于学生的个人修养和思想素质不足造成的,也经常会把“学会做人”作为教育的首要问题。而所谓的“学做人”的教育,体现在语文课堂中,正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是“授人以渔”的教育。作为职校语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一、其身正,不令而从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以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思想、言行都可以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自由具备高尚人文素养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素养高尚的学生,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在初中甚至是小学阶段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有不少学生早在进入职校之前就被冠以习惯差、成绩差、素质差等头衔,老师的批评那个教育对他们而言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了,有的学生甚至破罐破摔,与老师逆反敌对。对于这样的学生,就不能只用知识的考核来进行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强化素质教育。但是单纯的说教不仅不能起到作用,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这就需要老师在教书育人中注意方式方法,在细微之处融入人文素质修养的教育,“积小善而成大德”,在日常教育教学的点滴中引导学生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身体力行,用这些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就像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先生指出的: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二、抛砖引玉,潜移默化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其实也可以理解文人学。是人文素养的学习,是会在知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较之于普通中学的语文课堂,因为少了高考的压力,少了分数的烦恼,就有了更自由的教学模式,更宽泛的教学内容。尤其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导职业教育的文化课教育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学舞台。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堂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感悟,引起学生对语文文本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读中思考体会,体会文本的感染力,升华情感认知,从而在心里明确善恶美丑的意识。

例如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一个小说阅读单元,选择的就是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我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阅读了课文,但是发现大部分学生流露出不感兴趣的表情。事实上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这篇名著理解时的确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基本上没有,预习对他们而言往往只是“形式主义”,不能有效地了解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引导者,没有过多的讲解,只是给学生的探讨提供了这样几个话题:

1.我眼中的阿Q

2.阿Q精神之我见

3.含泪的笑 ――《阿Q正传》语言剖析

4.阿Q的革命观

5.未庄社会

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讨论、再交流,得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结论,“阿Q的精神胜利其实是种强烈的自卑”“是很可悲的”“是病态的”,“在未庄这样的社会中,即使阿Q了赵太爷,掌握了未庄乃至县城的大权,也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阿Q虽然被‘咔嚓’了,但是和他一样的人到现在还有很多”……

三、古为今用,古今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必然会接触到古代文学。对古典文化的积累,理解传统,并具有历史意识,能够“守经答变,返本开新”,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又一个关键的方面。而事实是,学生对古文有种“谈虎色变”的恐惧。

其实在教授古诗文的时候,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可灵活多样。例如听朗诵、朗诵会、背诵比赛、翻译竞赛、诗改文写作等,既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积极性,将枯燥的古诗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升华,更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提高了对自身的期望值,进一步明确做人的真谛。

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对职业教育的感想范文6

关键词 融入;吸引;厌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093-01

1 现状分析

我自2007年踏入职业教育的门槛,到现在已经快5年了。在这5年的时间里,我曾经当过一届班主任,并且一直处在教学一线,虽说谈不上对学校的学生特别了解,但是也多少的有一些认识。我们中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但是我们面对的却是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这些学生不想学习也不会学习,他们的厌学情绪导致他们不断的违纪: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考试作弊、打架等,这无疑会造成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加大。我经常能听到有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素质差、难教,课堂纪律难以维持、课堂教学无法实施,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教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我们的最大难题。那么我们该怎样去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真正的进入课堂中来,使我们的课堂“热闹”起来呢?

2 寻找对策

2.1 让自己先融入学生。

在每个学期,我们都会接手一个或几个新班级的教学工作,对于这些新的班级,我们对学生一无所知,同时学生对我们也是一样,所以我们需要在彼此的接触中相互了解,那么是不是应该在最初的时候留给学生一个严厉的老师形象呢?我觉得不应该是这样的。往往作为一个中职教师,我们都觉得学生难管,那我们就应该从开始就给他们立下威信,让他们“怕”老师,不敢给老师捣乱,至少表面上是老实的。但是通过这几年我的实践来看,至少是对于我而言,这条路是行不通的。就拿07级数控班为例来说,他们班是我第一次教的班级。在课堂上,我努力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但是环顾学生却发现他们的关注点根本不在我身上,睡觉的、看杂志小说的、照镜子的、还有扎堆小声说话的,就是没有几个认真听讲的,这使得我原本满满的激情一下泄了一大半,而课下我又与学生沟通很少,所以即使我采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也无济于事,甚至采用严厉的批评也毫无用处。就这样,我们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我讲课,他们不听,我批评,他们更是起哄,这使得我的课堂根本达不到想要的效果,以致到最后即使我课下找他们谈心,努力的想挽救我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结果。 鉴于我的这些经历,所以在以后所接的新班级教学中,我努力的改变自己,首先改变的是先放下自己的老师架子,不让自己变成一个不苟言笑的“冷冷”的“统治者”。在开学初就尽量的和学生融入到一起,在课下尽量和他们多沟通,在了解学生的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我是怎样的人,这样的话他们和我相处才会没有芥蒂。当然了,放下老师的架子也不是完全的放下,该督导他们的地方还是要以老师的身份来进行的,如果他们犯了错,我们该批评指正的还是得批评。这样的话,我发现学生在接受你这个人的同时,也会相应的接受你所教的课程的。

2.2 用“好课”去吸引学生。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假如你的工作、学问和成绩都非常出色,那么你尽管放心,他们会站在你这一边,决不会背弃你。相反地,无论你的话多么动听,但是你的工作总是一事无成,总是失败,甚至处处都可以看出你不通业务,那么除了蔑视以外,你永远不配得到什么。”这就说明,要想打造优秀的课堂,教师应该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自己的课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3 帮助学生从“厌学”的迷境中走出来

2.3.1 学生“厌学”的现状及成因。

众所周知 ,职业学校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没考上普通高中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所以他们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长期学习成绩不好,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弱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性的“厌学”。这种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培养学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我们应摒弃太多的指责和抱怨,仔细追寻学生“厌学”思想的根源。

2.3.2 学生“厌学”的对策。

首先,我认为要改善学生的“厌学”,必须先从教学内容上改进。现在大多数的职教学生在初中的时候都是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差生”、“后进生”的学生,本身在初中时段各科的学习成绩都不好,这就造成了他们进入职业学校的时候知识水平差,底子薄的状况。如果我们一味的按照教材照本宣科的讲解,学生一定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甚至大部分的学生根本听不懂,学生们越听不懂就越不想听,长此以往,他们的学习兴趣就越来越少,以至于最后造成他们“破罐子破摔”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兴趣的同时,也应当适当的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尽量的按照知识由易到难一步一步的讲解,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在上一环节彻底完成了以后再进行。另外,教材的征订也应当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脱节太大的学生肯定接受不了。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应用”为主,培养学生适度、够用的专业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专业教学改革可以从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方面进行,实施创新的课堂教学和试验教学,注重启发式课堂教学,设计创新的实验教学。一堂课如何开头,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教学效果往往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对比演示实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其原因的强烈欲望,此时,教师导入所要讲的内容,这样就一下子把学生都带入到本节课里了。

我相信上好每一堂课是任何一个老师都希望的事,我们只有把这种愿望转化成动力,不断的探索和耕耘,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让课堂别再成为学生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郭婵 . 谈中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感想 .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J], 2008,13(3)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