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中西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重要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被传承、传达、记载、反映出来。另一方面,语言又是文化的产物和主要表现形式,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变化发展,语言的正确使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由此可见,要掌握一门语言,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文化知识。如果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就无法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这种语言。毫无疑问,要让学生学好英语,就必须重视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教学,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培养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

然而多年来,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语言知识输入多、文化知识输入少,对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重视多、对语言的语用目的及所达的交际效果注意少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将精力倾注在语言形式上,只强调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语言背后所依赖的庞大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欠缺和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不了解,不仅影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而且导致许多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差,在跨文化交际中屡屡出错,困难重重。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高职英语教学就必须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把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与传递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英语基础不太好,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及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不甚了解,那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该如何进行文化教学呢?通过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入手。

一、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深深地蕴含在该民族的语言中,制约着语言的表达形式。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度引入文化教学,避免单纯的语言讲解,合理地将传授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分析那些隐藏在语言背后,容易引起误解和冲突的文化因素,使学生正确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例如,《新目标英语》Unit 6“Grooming and Personal Hygiene”中有这样一句话:“If Americans have a bad hair day, they have no one to blame but themselves.”很多学生对这句话不理解。这是因为这句话中涉及到了美国人的一个生活习惯,美国人特别注重外表的整洁,并且喜欢自己洗头和整理发型。如果哪天他们的发型糟糕的话,心情肯定不好,所以“a bad hair day”指的是“很不顺利的一天”,而发型是他们自己整理的,因此他们也只能自责了。了解了这个知识后,学生不但理解了句子所载的信息和文化内涵,而且拓展了文化视野。

二、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语言的交际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交际,而由于中西国家不同的历史、地理、传统等,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往往容易造成交际的障碍与失败,甚至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比如一个中国人得知其一位美国朋友到了婚嫁年龄而没有结婚,就关心地说:“You reach the age of marriage and you should find a girlfriend.”这句关心和建议的话反而使对方很不开心。这是因为在中国,对别人的婚姻和家庭状况表示关心是礼貌的表现,但对英美国家的人而言,这些都是他们的隐私,别人不应干涉。所以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将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给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并及时归纳总结。教师可以分别把中西方在、价值观、社会习俗、思维方式、禁忌、英语习语等方面的差异作为教学中的话题,和学生一起进行比较讨论。比如,在讲到“Table Manners and Customs”这篇课文时,老师可以就课文内容让学生比较中西方用餐礼仪上的异同,表演在具体就餐时“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意识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感知能力。

三、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学习自主性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英语学习自主性,对西方文化学习也不够重视,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了解西方文化,促使他们主动自觉地学习西方文化。比如老师可鼓励推荐学生多阅读英美原版的书籍、报刊和杂志,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扩大知识面,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高职院校一般都配有多媒体教室,我们可充分利用这一条件将国外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还可根据需要,安排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的电影或录像,并在观看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情况。此外,还可组织学生排演英美国家的经典话剧,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通过这些方法,学生不但体验和感受到了英美国家的文化,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异,而且强化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意识,增强了文化学习自主性。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

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外,教师还应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文化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也强化了学生的文化学习意识。具体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网播放英语歌曲或教学片来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使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西方文化。还可帮助学生成立英语学习社团,开辟英语沙龙,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邀请英语专家就中西方文化、风俗、礼仪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此外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提供了生动的资源。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鼓励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查阅和学习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增强学生对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

总之,英语教学中不能只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注重文化知识的输入,重视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对英语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英语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英语。

参考文献:

[1]尹锡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英语教学[J].合肥大学学报,2002,(6).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文2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

(一)宗教方面

作为佛教圣地的古代中国由于历史原因修缮了很多庙宇道观,在寺院与名山的相互融合下,更是成为了华夏文化的重要构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名山大川几乎毫无例外的都有寺庙的存在,这种自然美感与艺术美感的高度融合,更是为整个的旅游业带来了特有的神秘魅力。然而在这种状态下,外国友人急需从种种的宗教文化中对中国的信仰有所了解,从而对中国宗教文化进行深度挖掘。例如为什么在庙宇的左右两侧都会有两个金刚把守、为什么每个寺庙上的观世音菩萨都在盘坐莲花?为什么十八罗汉各有法器?这些对于西方友人而言充满了神奇的历史文化,在整个的涉外旅游资料中进行英语翻译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民族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国家,不仅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同?r也具有着不同的图腾禁忌,例如猫头鹰在中国被理解为一种极其不祥的动物,然而在西方的很多国家中猫头鹰则是被认为是智慧的使者。所以在整个的旅游英语翻译环节中,我们每一名翻译者都要下大功夫来做好这种历史的衔接工作,以此来避免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误解和不愉快。

(三)饮食文化差异下的旅游翻译

作为一个重视饮食的国度,中国人民的饮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化更是让国外友人心旷神怡。然而中国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总会为生活增加很多乐趣,例如喜欢对菜谱进行“命名”,可是很多名菜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却是大煞风景。例如“龙虎斗”这道菜,对于西方国家dragon是恶魔的化身,而tiger则是需要人们格外保护的动物,如果我们没有注意这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而进行直接翻译,那么便会很容易在上菜、介绍的过程中让外国友人觉得没有了胃口。

(四)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可以说对于中西方文化产生分歧与差异的不仅仅是语言,很多情况下是不同生活背景所导致的思维模式的差异。拥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华夏儿女喜欢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进行说明,而西方人则是喜欢开门见山的通过条理性与逻辑性来实现内心思想的表达,这种文化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中西方友人在旅游的过程中产生难以理解的感觉。

二、旅游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处理手段

通过对上面几种常见的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分析与总结,我们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可以采取如下几种翻译手段来进行处理,以此来提升西方国家游客对于中国旅游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增译法下的旅游英语翻译

为了让外国游客对一些与宗教有关的名词、人名、地名、朝代以及历史事件等进行对应的文化背景增加说明,对于一些宗教历史典故必须要通过导入相关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及文化背景,来让外国游客有所熟知。例如在进行秦国兵马俑展开旅游介绍的时候,相关介绍者必须要从秦始皇的身份进行了解,通过例如“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等相关的介绍来对秦始皇的一生与业绩进行描述,以此来让更多的外国游客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有所理解。

(二)类比法下的中西方旅游英语翻译手段

如果我们单纯的向外国友人讲解孙悟空、黑猫警长、王府井进行介绍,他们难免会一头雾水。可是如果我们每一名旅游讲解员都能够通过对比法来与西方游客喜闻乐见的一些形象加以比较,就会很容易的让游客们对中国的人物、事物有所共鸣。例如祝英台和梁山伯便是西方的“Juliet and Romeo”,中国的猪八戒和孙悟空知名度可与“Mickey Mouse Tang Laoya”媲美,而七夕节则是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

(三)释义法下的中西方英语翻译

在旅游资料的翻译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例如菜名、俗语的翻译,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这些知识对于中国人而言属于一种常识性知识,而对于外国友人而言则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不妨利用外国人的知性思维直接对其进行释义法翻译,例如名菜“龙虎斗”可以翻译为“The civet cat and snake”、古迹阜三孔则可以翻译为“Temple and Cemetery of Confucius”等,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来为西方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文3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语言;文化差异

前言

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的,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有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每一种语言现象的背后都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特点、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在对汉语和英语语言的研究中,最为明显的是英汉交际用语中的称谓语。在对比英汉称谓语方面,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这些方面都存着迥异差异。是因为宗法制度、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三个个方面的不同,才产生了如此的大的称谓语差别。最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同时,应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规则,提高交际能力。

一、亲属称谓语比较

中国人的亲属之间称谓非常复杂,而英语国家的人们的亲属称呼要简单的多,比如,英语中“uncle”一词相当于汉语中的“伯父”(父亲的哥哥)、“叔父”(父亲的弟弟)、“舅父”(母亲的兄弟)、“姨父”(母亲的姐妹的丈夫)、“姑父”(父亲的姐妹的丈夫)。中国人复杂的亲属关系,英语国家仅仅用几个词就代替了全部,可见这其中的差异巨大。

而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人们往往比照亲属之间的年龄、辈分的特点,借用亲属称谓语来称呼,来拉近彼此关系,适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间。例如,遇到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称呼“叔叔、阿姨”,甚至是“妈妈”等等,同时可以在称谓前面加上此人的姓;遇到年纪大又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可以称呼“大爷、大妈、大婶、大叔”等等;遇到年纪比自己稍微大一点的,可以称呼“大哥、大姐”。英语中并没有这样的情况,本来英语的亲属称谓语就很少,而且在西方人眼里,人都是平等的,亲戚和朋友没有区别,有时候直呼其名,通常也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之类的,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拟亲属称谓”这个概念了。英美国家的人来到中国接触到了这个概念,会感到奇怪,认为中国人乱认亲戚;而中国人看来,西方人这种相互称呼的方式似乎是不礼貌的。

二、社会称谓语比较

社会称谓语是人们在社会交际活动中所用于称呼的用语。主要有尊称、谦称、职业/职位/职务称谓语等等。(1)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因此对于尊称也有众多的类型。用“您”代替“你”广泛运用于各个方面。其次,在“老”或者“小”后加上姓氏。一般用于称呼比自己年长或年幼的人,或者上下级之间也可这样运用。而在现代英语里并没有称呼的地位高低之分,“你”不管年龄大小都用“You”,只有在古英语里才出现了类似“您”的“Thou”,而现在也已经消亡了。英语的尊称虽然没有汉语繁琐,但是在男女不同的称谓语方面,对待不知道是否结婚的女性,用“Ms.”以表尊重;称呼已婚女性用“Mrs.”;称呼未婚女性用“Miss.”。而男性则用“Mr.”来称呼,这样的称谓语就比直接称名道姓要更加正式,也显得庄重。(2)谦称,是称谓语中用于表达自己的恭谦之情的词语,与尊称相对。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对对方经常使用尊称,而故意“贬低”自己以达到恭谦的效果。西方人追求在人际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人平等和个人的价值,因此在英语中只有极少数的词语表示恭谦的意思,而且也只出现在书面语中。比如,英语书信最后落款的时候,可以用“Your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等等。因此外国人常常不懂得中国人的“抛砖引玉”,往往以为是真的“不行”。中国人和西方人交流时,也往往会觉得他们自大,不懂得谦虚之类的。究其原因,还是英汉谦称的差异决定的。(3)中英社会中,一些职业、职务、职衔的称谓是相同的,但是在数量上,汉语的这类称谓语要比英语的复杂的多,也是由于中国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汉语社会中,大多数职业的名称都能用作称谓语。例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说“王老师”;同事之间可以称呼某人为“朱会计”等。英语和汉语不同,大多数职业身份是不同称谓语的,比如学生称呼老师可以直接叫姓名,而且英语里并不是用“姓氏+职务”来称呼的。在西方,只有一些很重要的职业或者学历高的人,再者就是政府皇族人员可以用于称呼,比如,Doctor.(医生)可以称为“Dr.Lee”;Professor.(博士)可以称为“Prof.Green”。

三、英汉称谓语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上述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数量、类型和形式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语言的差异的形成原因归根结底还要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称谓语的不同,强烈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古代有一种全民族所共有的制度形式,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宗法制”。这样,血缘、等级、尊卑这样的字眼就贯穿了整个古代中国。再者,汉语里的尊称和谦称也是由于古代专制制度过分强调等级观念,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才因此使人们在交往是特别注重使用敬语和谦称。西方国家历来都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与中国社会以“血缘”为中心的观念明显不同,这都是平等的一种表现。

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引起了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而价值观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因此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的不同就折射出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汉语称谓语复杂繁多,特别是亲属关系复杂,很大一部分体现出了中国人讲究礼仪,注重人际关系疏离,尊卑有序的精神风貌。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个人主义,他们崇尚自由和平等,在人际交往中没有等级观念,人际间的权利与义务少,因此英语社会称谓形式简单,数量少。

小结

本文首先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根据一定的语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这前提,提出英语和汉语的称谓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然后具体对比分析亲属称谓语、社会称谓语的差异,针对这样的不同,总结出称谓语的差异所折射的文化差异分为宗法制度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三个方面。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对于英汉语言差异的文化研究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研究,比如中国人和英国人的招呼用语、非语言交际等等,这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

[2]刘润清、胡壮麟.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3]冯勇.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8).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文4

【关键词】大学英语 跨文化翻译能力 培养

一、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能力是学生英语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英语教学大纲中,翻译是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基本要求之一。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译教学活动规范、合理、有效的开展。作为一种语言活动,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将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的过程,由于语言是文化的代表,不同的国家文化背景不同,则其在发展^程中基于文化所创造出来的语言也不尽相同,这也是各个国家语言文化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作为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预言师文化的基础,所以,在语言翻译过程中,要以国家文化为基础,确保翻译内容真实、准确的表达原来的内涵。总之,文化是翻译的基础,在语言翻译过程中,只有以文化为基础,才能达到准确、合理、完整翻译语言的的目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的意义

1.有助于深化原文理解。从英语翻译教学实践来看,翻译活动的完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理解原文、表达译文、校验译文,由此可见,理解是表达的前提与基础。与一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相比较,翻译中的理解重点强调对于语言表层的理解,通过对于词汇、句法、语篇结构的整体把握来完成更深层次上的理解,相较于表层理解而言,翻译中的深层理解是关键。在跨文化意识的指导下,对于原文的理解会更加的准确,译文也不会脱离原文。例如,就中西方对于亲属的称谓来说,受传统宗族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于亲属的称呼区分的极其细致,通过具体的称谓,人们可准确判断双方的关系。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使用到“大爷”、“叔叔”、“大姐”、“哥哥”等称呼,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员若不考虑具体的语境,就将其单纯的翻译为“sister”、“uncle”等,则会产生一定的歧义。所以,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跨文化翻译有助于深化对原文的理解。

2.有助于优化译文表达。在英语教学的翻译过程中,若单纯的从语言层面对英语原文进行翻译,则会因为翻译内容过于形式化而导致原文的内容与含义无法准确地体现出来。例如,在“It had been a fine day,golden autumn,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 time fall.”的翻译过程中,若以汉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则无法体现句子的美感,会出现译文与原文含义相背离的现象,而跨文化翻译有助于译文的优化表达。

三、大学音乐教学中跨文化翻译能力养成策略

1.注重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鉴于翻译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语际间的转化,而在于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所以,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文化平等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客观的评价中西方文化差异,鼓励学生积极了解西方文化,尊重西方文化的价值。在翻译教学或者翻译实践中,教师在帮助学生完成文章翻译及翻译技巧的讲解上要注重相关文化的渗透与普及,帮助学生在翻译中应用西方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解释。

2.提高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文化移情能力是连接主客体之间语言、文化、情感的纽带与桥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强调跨文化翻译必须培养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间较大的差异性存在,所以,二者的文化、习俗及生活方式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英语翻译的技巧及准确性,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中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差异,帮助学生培养准确的翻译能力。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在表达友好、赞誉方式等方方面面存在具体的差异,所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避免翻译出错。

3.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学强调单元教学,即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调、语音及语法的准确性,侧重词汇的搭配与具体使用,可见,应试教育对于英语教学的影响深厚。基于目前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现状,严重阻碍了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在英语教学中,尤其是翻译教学过程中,因中西方文化间较大的差异存在,所以,必须革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注重文化知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4.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意识。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使得人们在接触其他文化时往往先入为主,一本国文化的意义来解释异域文化,但这种情况下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例如,在“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的翻译过程中,往往会有学生将其翻译为“貌若天仙”,但由于中西方文化下审美的不同,容易造成偏差,使翻译缺少准确性。在英语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理解文化内涵,对于学生把握语言结构及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学生翻译的准确性将有效提升。

四、总结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文化间的巨大差异,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正视中西方文化间的具体差异,可帮助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语言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

参考文献: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文5

关注生机、生态、生命,传播科技、艺术、文化,2014年5月12日下午,天津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教育学院中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像素与声音”课程汇报展成功举行,2013级中英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全体学生参与了此次展示,解读了各自对中西方文化的独特思考。这次展示的目的在于通过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创新,培养学生的文化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和人文幸福感。这也是国际艺术教育学院办学思想融八课程教学的成功实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探索,是艺术院校教学改革的重大尝试。

“像素与声音”是天津美术学院国际艺术教育学院的主干课程,其分组式教学、主题作品创作和课程汇报均体现了国际艺术教育学院的教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将价值取向植入课程教学,通过教学强调文化坚守和文化融合,培养具有独创性、创新意识及创造力的现代复合型艺术人才。在此次展示中,学生自由组合,形成10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团队,拍摄动态影像并进行艺术处理,如配音、中英文字幕处理、影像处理及剪辑,用Photoshop、Premiere和After Effect等软件进行创作,运用科技手段实现与众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展示以“中西方文化交融”为主题则意在打开学生的思想境界,让大家站在国际化、全球化的角度,带着中国立场、东方文化的观念走出国门,赴英留学。YICHI小组从具体案例出发,深人解读中西方文化背景,发人深省;圆曲小组关注中国文化储备,借用日常事物进行创作,将看似一般的生活用品升华到中西文化;25小组强烈的创新性完美地诠释了艺术的特征,从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中找寻创新点;壹volution小组体现出了团队精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个人能力的发挥;红双喜小组的作品充满正能量;茶叶蛋小组则从小小的“囧”字插座切入重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必要性,利用虚拟互动、动静结合等方式,通过制度、文化、习俗等板块突出中西方文化差异,并从中寻找创新点,同学们都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立场,坚持面对面、平等地进行文化交流,理性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表达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促进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

国际艺术教育学院院长李志强教授在总结中表示,他今天深受鼓舞,非常感动,大家都站在国际化的立场上去思考了文化融合。如何把艺术和技术相结合,如何使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和谐交融,是国际艺术教育学院每一位成员的重要使命和艰巨任务,如何让艺术符合时代的要求也是一项重要课题。今后国际艺术教育学院仍将立足于全球化发展视野,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吸纳英国优秀的艺术教育资源,实现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以跨界融合的国际化艺术教育观和人才观,培养体现中国立场、传播中国文化、实现中西交融的艺术使者。李院长还对此课的指导教师王中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西方文化差异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西方 礼貌用语 比较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由此可见一直以来国人对礼貌的重视程度。但是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深,发现我们认为礼貌的行为并不被西方人所接受,反而被认为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反过来他们认为以礼待之而我们认为有欠尊敬友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拥有不同的价值观。

中外语言学家总结了不同的礼貌观。顾曰国曾总结了中国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尊重、谦虚、态度热情、文雅。他认为尊重是自我尊重和赞赏对方;谦虚主要表现为贬己尊人;态度热情指关心、体贴、好客;文雅指举止、谈吐得体大方。

西方著名英国学者利奇对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每一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多使别人得益;(2)慷慨准则: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尽量多使自己吃亏;(3) 赞誉准则:尽量少贬低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4) 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5) 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中西方都注重礼貌,中外学者所总结的礼貌原则也都是注重他人的利益在先,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二者的文化内涵在某些方面截然不同。

1.问候语

在中国大家习惯了见面就问,“你吃了吗?去哪啊?”等等之类的。这显然在中国实在正常不过的,为了增进关系,表现礼貌,见面客气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这样去跟一个英美人士打招呼,他会认为你没有礼貌没有涵养,认为这是对自己隐私的干涉,心里极不舒服。当然本民族的人都知道我们并非有意打探他们的隐私,只是礼貌性的问候而已。西方见面的问候语一般是“how are you?”回答“fine,thank you!”或者简单的“hello” 或者“hi”“今天天气很好”等类似礼貌性问候。这在中国很少见。

2.称呼语

中华民族有着严格的长幼尊卑的观念意识,是汉语文化的典型特征。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统,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讲究仁义礼智信,所以在称呼上一定合乎礼仪的要求。

在亲属称呼上中国与西方英美国家有很大差异。在中国,父母双亲双方的亲戚有着明确的称谓,如叔、伯、舅、姨、姑、婶、舅母(堂或表)兄、(堂或表)弟、(堂或表)姐、(堂或表)妹,这表现了中国浓厚的血缘关系。而在英语中只有aunt和uncle两个词就可以概括所有的关系。

再者就是对父母的称呼,西方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也可以重名,这在中国这个礼仪之邦是绝对失礼的行为,这充分证明了中国长幼有序尊卑分明的文化特点,而西方的双方平等的文化价值表现的淋漓尽致。

3.答谢语

向人致谢这是人与人交际中的一种礼貌,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好意得到肯定,有助于增进双方关系及其良好发展。但是在中西方关于答谢频率及表达方式上大不相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待别人的答谢的回应上中西方有质的不同,中方喜欢谦虚的对待别人的赞扬,通常是自贬一番,这与西方完全不同。

4.隐私语

中西方文化中都有隐私,但是关于什么是大家不愿意透露不愿广而告之的东西,不同的文化中隐私的内容截然相反。在中方文化中,一般认为有损自己尊严的事情,有损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的事情属于隐私。而在西方文化中,他们不愿被人问及工资、年龄、职业婚姻、政治和宗教等相关问题,但是这些内容经常被国人提及并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