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知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学知识体系

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1

    [关键词]经济社会一体化;辩证统一;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5-009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0.05.048 [本刊网址]hbxb.com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是第一位的,对一切生产关系的变化起着最基础的作用。上层建筑的变化根源于经济基础的变化,但是它的或快或慢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会产生促进或者阻碍作用。洛阳市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其根源在于自身的经济发展,同时,随着政治制度的调整,也会影响到当前洛阳市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现状

    2006年,洛阳市生产总值达1331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000美元(17400元),城市化水平达到38%。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205万人,其中暂住人口46万人,市域总人口为680万人,城镇人口326万人,城镇化水平48%。《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进一步确立了未来城市的总体发展目标:立足豫西,辐射中原的省域副中心城市;携手周边,合力发展的中部制造业基地;展现历史,传承文化的国际旅游城市;山水城园,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城市。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洛阳市加快城市化步伐,进一步重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更加重视。

    另外,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具有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特点,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所以,当前洛阳市的“三农”问题,不能局限于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路,必须站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确立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思路,把“城”、“乡”两个问题一起解决,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二、当前洛阳市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特点

    (一)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来制定科学的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业布局总体规划、县(市、区)和重点中心镇规划等各项规划衔接协调;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的原则;着眼于城乡经济、社会、自然和人的协调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城乡一体发展的各项规划。

    (二)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按照节约发展、效益优先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乡产业布局。加快新型工业集约化、园区化进程,在产业聚集发展和城镇有序扩张中营造生产、生活空间,促进城乡资本对流,大量创造就业岗位,为人口转移提供载体;在中心城市和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及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搞好第三产业布局;不具备城市化和工业化条件的其他农村地区,要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科学优化种、养产业布局,探索长远有效的机制。

    (三)重视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一体化。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平等、统一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突破农民工制度建设关键问题,逐步过渡构建起城乡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并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接轨。

    (四)重视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加快城乡路网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搞好城乡公路网规划修编和调整。加快构建市域1小时都市圈,发挥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积极推进城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信息共享,全市所有行政村建起农村商务、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为农民享受网络浏览、查询、采集、,以及文化、娱乐等丰富多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平台。

    (五)重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着力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和结构,加快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以县(市、区)政府管理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建立有效的农民健康保障制度;深化农村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发展和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城市卫生医疗机构拓展农村医疗市场,促进农村卫生医疗事业健康发展。

    (六)重视城乡生态建设和保护一体化。积极创造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市),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加快通道绿化工程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搞好天然林保护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着力发展城市林业、近郊林业、远郊林业,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三、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觉分析洛阳市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一)洛阳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洛阳制造业正加速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升级,第二产业进入平稳发展期,服务业进入比重逐年提高的快速发展期,“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正在加速形成。同时,随着洛阳市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日益健全,农业领域的公共资源配置全面增加,资本、技术替代土地、劳动的速度不断加快,现代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三次产业和城乡经济将呈现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二)洛阳市就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平等就业体制机制的逐步建立,促进农民就业的重点转到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稳定性上。这就要求通过加快完善农业经营方式、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水平、不断增加农业补贴等途径,提高农业劳动者收入,缩小工农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同时,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加快,第二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随着城乡服务业加快发展和农业经营规模化,第三产业和现代农业将成为扩大农民就业的主要领域。

    (三)洛阳市劳动力要素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产业集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稳定就业,越来越多的农民将成为城市市民,城乡人口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就要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和土地使用、户籍管理、公共福利等配套改革,为产业集聚发展、农民创业就业、农民进城落户构建良好平台和有效机制。

    (四)洛阳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随着农村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刺激消费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村消费潜力将得到更加充分的释放,农村居民物质消费水平将有所提高,并逐步从物质消费为主向文教娱乐、休闲旅游等精神消费拓展。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将促进城乡人员的沟通、城乡文明的渗透,缩小城乡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的差距。

    四、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政治保障

    (一)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积极推动农村人口“进城安居”、城镇资源要素“下乡扶农”双向对进,形成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良好机制。本着“降低门槛、放宽政策、简化手续”原则,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对本市户籍人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的户口性质划分,按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实行一元化户口登记制度。

    (二)新型农村宅基地和房屋产权管理制度。实行集约用地政策,对中心城市规划区、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和区域中心镇规划区及市、县工业集中发展规划区内的农村居民居住用房,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积极推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农民自愿退出原农村宅基地进入城镇购买公寓房的,政府可给予补贴,并可享受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的优惠政策。

    (三)农村社区向城镇社区转变制度。城市化已覆盖或即将覆盖的乡(镇),要适时实施撤乡(镇)建街道办事处工作,并相应健全有关组织机构,逐步转变工作职能。配套推进村委会转居委会工作,凡成建制的“农转非”且户数在1000户以上的,实行村委会转居委会,先试点总结经验再推广实施;凡不是成建制的“农转非”,但“农转非”后居住比较集中且达到1000户以上的,可单独建立社区。新建社区应配套完善的水、电、气、通讯和文化、体育、卫生、计划生育、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功能,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促进居民综合素质提高。

    (四)农村土地保护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多种形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农民可以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以及其他符合法律法规的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可以依法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地,并结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兴建产业基地;对依法收回的承包地和农民自愿放弃的承包地,可以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流转,也可以发包给农户进行规模经营。

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2

[关键词]知识经济;中学体育;教学研究

1 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1.1 对知识经济内涵的理解

所谓知识经济,就是将知识作为知识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的新型经济形态。从微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形态主要存在于科技研究开发、教育教学培训、信息设备服务和通信等产业领域,从宏观角度理解,知识经济则是涵盖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子行业,是对以知识经济为动力的新型经济的总体称谓。作为新型的经济形态,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较,知识主要具备高附加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三方面特点。高附加性,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智力型人员比重明显增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特点。高效性,知识经济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的特征,资本边际报酬相比其他经济形态较高,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可持续性,在知识经济时代,突出强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各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并突出了通过无形资产的投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 知识经济对体育教学的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必然引发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促进教学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反映到体育教学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对体育教学创新、体育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三个方面。体育教学创新方面,就是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具有超前意识和前瞻性思维,能够围绕知识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将体育教学工作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体育教学效率提升方面,从目前的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来看,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仍存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体现在教学上,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学效率低效化,这与知识经济的高效性特点不相适应,这就要求体育教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应强化课堂效能效率意识,高效地开展体育教学工作。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方面,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综合性特点,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中,要求以知识经济的视野来观察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一是将以往的以传授体育理论知识技术为主转变到提高学生体育学习主观能动性上面来;二是将以往的以单一的体育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转变到以综合性体育素养训练上来;三是彻底改变被动的应试教学,使学生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2 对于创新中学体育教学的研究

2.1 转变教学观念,突出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能力是人的智力的综合反映,集中了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人观察、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围绕着知识经济时代对知识创新人才的需求,以体育教学为手段,加强对学生认识事物、实践操作能力的教育培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体育的能力。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中的运动技术是活跃并且不断发展的,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应顺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观察、勇于探索、善于总结,进而不断进行创新,形成新的体育动作技能。例如,在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感受,从人体身体体能、耐力、心理以及呼吸等方面,来思考如何提高长跑技术,进而促进学生生成创新能力。

2.2 丰富教学手段,强化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一方面,应创新体育教学载体。随着知识经济不断向纵深发展,知识信息相关技术将渗透于社会经济的各个角落,就中学体育教学而言,信息技术将越来越广泛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摆脱传统的单纯依靠场地和器材进行体育教学的方式,加大对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依托现代知识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搭建新的体育教学载体。另一方面,丰富体育教学方法。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和体育课程具体情况,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尽可能地丰富教学方法。通过开展集体教学、电化教学、分组教学、理论教学、影视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例如,在前一段的亚运会期间,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亚运比赛的方式来学习篮球、排球等体育课程。

2.3 推进自主教学,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着眼于现代体育人才培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并发挥学生教学主体地位,通过大力推进自主教学,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努力营造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客观条件。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确定一定的课程学习范围,采用选学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爱好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性学习,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从而全面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术。另一方面,要理论和实践两手抓,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一手抓好体育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规律,授之以渔,辅导学生体验掌握体能和体育运动的辩证关系,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一手抓好体育实践教学,全面发展学生个性,指导学生处理好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的关系,侧重于体育运动的学习,辅导学生积极通过体育实践掌握体育运动技巧,锻炼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坤.知识经济与大学体育教学创新[j].决策探索,2004(10).

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创新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60万人,这个数字要超过全国新增就业岗数的一半,从而就业工作任务极其艰巨。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致使实体经济受到“牵连”,用人岗位数量“缩水”,因而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如何有效破解就业难题,国家和各地方都相应出台了系列举措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现实而紧迫的要求。面对如此形势,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追求卓越的职业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和获取职业发展的基石和根本。然而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则必须依靠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

一、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性

所谓职业素质,是指和职业岗位相关的综合素质,并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由于职业是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根本之所在,职业生涯是人生历程中的主体部分,又是最具价值的部分,因此,职业素质是素质的主题和核心。具体而言,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分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 职业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大学生,如果不懂得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没有脚踏实地、勇于进取的精神,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良好的职业素质是确保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

职业素质是单位选才用人的重要依据。用人单位除了看毕业生的学习成绩外,更看重学生的道德品质;要求毕业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更要有敬业精神;要求毕业生有团队意识,更要有一定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要求毕业生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途径及方法

(一)培养职业意识

1、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从业人员对社会、对人民所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诚信要求人们做事必须集中精力,专心致志,精益求精。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有能力的人,那种既有能力又很忠诚的人才是每一个企业所企求的最理想的人才;2、团结协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处于什么样的岗位,都离不开与诸方面的团结和协作。真正的团结协作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团队精神。团队精神不仅需要团队的凝聚力、合作意识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要相互帮助、相互关怀、团结互助、同舟共济,保证团队的生机和活力;3、爱岗敬业。要求大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努力而勤奋。勤奋是成功的催化剂,一旦养成不畏劳苦、勇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勤奋精神,则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竞争创新。竞争是发展的基础,竞争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有助于适应社会、成就事业,推动社会的进步。创新对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5、服务奉献。真正为服务对象提供满意的服务,是从业人员的工作使命,而只有具备良好的服务意识,才能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奉献,是一种只有付出而不求任何回报、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一种精神和理念。

(二)确定职业理想

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的作用十分重要。因为:1、职业理想是职业发展的航标。理想是前进的方向,是心中的目标。人生发展的目标是通过职业理想来确立,并最终通过职业理想来实现。在人生道路上,职业生活占人生的绝大部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往往要通过职业活动来实现,所以,职业理想的确立,就是为自己确立了人生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找到了职业发展的航标;2、职业理想是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职业理想作为一种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实现职业愿望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职业理想一经确立,人们就会为之付出孜孜不倦的努力,就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会使人迸发出积极性并产生坚定的意志,激励着人们自觉地追求既定目标,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3、职业理想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生价值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层面,个人的生存、发展是个人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实现。无论从什么角度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总要依托某个职业。对职业理想的追求,必然促进人生价值的实现;4、职业理想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职业理想是社会理想的具体化,是实现社会理想的桥梁。人们通过从事一定职业,并以此为依托去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没有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就会落空。

(三)规范职业道德

1、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人生观是对人生的目的、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有正确的、进步的,也有错误的、落后的。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进步的人生观,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会在职业活动中进行自觉的职业道德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2、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职业道德修养是一个长期的改造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要从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起。作为大学生,如果连一件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小事都做不到,那么就不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更无从谈起;3、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很多先进人物。大学生要学习他们对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

(四)发掘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是择业的基本参照和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人的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叠加和复合而成的。比如,一位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能说会道不行,还必须具有对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教学问题与学习效果的洞察、分析与判断能力等。

职业能力和职业实践互为因果。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需有一定的能力为前提,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问题、新要求则会促使相应能力水平的持续提高。职业能力主要体现在:职业适应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信息能力等方面。

(五)注重职业心理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要求。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通用的职业心理素质如:勇于竞争的自信力、经受挫折的容忍力、不断进取的坚毅力、对待批评的分辨力、行为抉择的自我控制力、环境变异的适应力等。当然,不同职业和岗位对人的心理品质的要求是有所侧重的。

健康的职业心理具有重大作用:有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以及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有助于个人不断适应环境,适应现代社会;能有效促进身体健康;有利于支持个体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有利于群体心理环境的优化。

(六)加强职业交往

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自信乐观。自信即相信自己;乐观指精神愉快,对事物的发展充满信心。自信乐观是一个良好心态的表现。具有这种自信心和乐观生活态度的人,对人际关系中的合作或竞争,对自己事业的发展,总是充满希望并怀有美好的憧憬。在自我表现上必然是精神愉快,精力充沛,容光焕发,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在为人处事上则真诚友善,忍让豁达,应付自如,落落大方;2、谦虚谨慎。谦虚是一个人应当具备的非常重要的道德品质。一个谦虚的人,在社交活动中,往往把尊重他人当作自己崇高人格的体现;3、真诚稳重。所谓“真诚”,就是“真实”、“诚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意。真诚的出发点是友善,是获得他人信赖的重要条件,真诚需要与稳重相配合;4、宽容豁达。宽容大量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宽厚、忍让的道德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宽容豁达主要表现在当别人的缺点或错误给自己带来不利或损害时,能采取友善的谅解和容忍的态度,而不是得理不让人;5、处变不惊。处变不惊,镇定自若,是一种大将风度。没有很好的思想修养和心理素质,不经受一定的磨炼,是不容易达到这种境界的。大学生要在社交中自觉积累社交知识和经验,提高自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七)提升创新素质

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4

关键词: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汇率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经济生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种情况也反映在了高中教育教学中,高一开设了《经济生活》的课程,该课程以马克思注意理论为指导,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相关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掌握有关经济学的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经济生活,最终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们就以高一政治《经济生活》这门课程中有关“汇率”的部分内容展开分析和研究。

一、有关“汇率”的概述

从定义上来说,教材中这样阐述汇率,它是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实际上汇率是一种价格,是一国货币单位表示另外国家货币的价格,实际上汇率表示的是一种价格。正是因为不同国家其货币币值不同,因此两国货币在兑换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比率来进行兑换,所以汇率还可以成为兑换率。在货币兑换的过程中,两种货币均可作为对方货币价格计算的标准,所以汇率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标价法,前者看成外国货币数额不变,这时随着外国货币币值的变化本国货币数额随之改变,在这种标价法之下,外汇汇率升降与外币币值的升降之间为正比例的关系,同时与本币币值的升降呈现出反比关系;后者以一定数量的本国货币单位为标准,表示为折合成多少的外国货币单位,也就是说在这种标价法下,本国货币的数额始终是不变的,随着本国货币币值的变化外国货币数额发生变化。尤其是人民币加入“SDR”,将对美元汇率造成极大的威胁,人民币纳入SDR后,将有更多国家和地区与内地相关机构加强合作的意愿,人民币国际使用的区域结构亦加快调整。因此,人们对汇率相关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高中这部分内容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明,不管是采用直接还是间接标价法,都要看货币换算是否便利,同时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先明确使用何种标价法,然后再确定汇率在当时是上升还是下降,这样才能避免误解。

二、《经济生活》教学中的汇率问题

1.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在国际之间的贸易网络过程中,汇率是始终发生着变动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国际收支的变动。一国国际收支如果发生了顺差,那么外国对该国货币需求的增长以及外国货币的供给将会增加,这时的外汇会供过于求,出现该国货币与外国汇率分别上升、下降的现象,相反的若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逆差,那么这时该国为了支付对外债务,其对外国货币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加,这时外汇将会供不应求,出现了该国货币汇率与外汇汇率分别下降与上升的现象,纸笔流通制度之下汇率变动主要由一国国际收支情况决定;第二,通货膨胀。一国物价上涨的同时,其出口商品的成本就会提升,随之减少出口商品的數量,但是进口商品的价格几乎没有变化发生,将增加进口商品数量,这时容易出现逆差,外汇汇率随之上升。通货膨胀基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新课标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之一,自从新课改试点开始以来,它就是高考的常考点,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应注意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这样学生很容易会学会如何判断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相关问题,则对于提升学生解答这一知识点的能力非常重要;第三,利率。一般一国利率提升,将会引发资本内流,资本流入之前需要兑换成该国的货币,这时容易出现外汇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进而出现该国货币汇率上升,反之则该国汇率下降;第四,中央银行的干预。中央银行可以按照既定的政策目标,合理选择实际利用政策性工具,适当该与外汇市场,成为汇率短期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降的问题都是高考的热点,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人民币汇率升降对经济有何影响。首先,从有利方面来分析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人民币汇率上升,各种国外消费品价格降低甚至低于进口成本,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促进进口,这时国内资本转到了国外投资上,大大增加了企业的国外投资能力,这无疑为我国企业销售渠道的开拓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在讲述这部分知识点时,注意要简洁明了,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与理解;其次,从不利方面谈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影响。虽然人民币汇率上升会对国家经济带来一些益处,但是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如抑制出口增长、增加就业压力、外债规模扩大等;第三,从不利方面分析人民币汇率下降的影响。人民币贬值随之而来的就是物价上升,扩大国内生产者的生产成本,这时人们将会将资本投到国外,以赚取外汇,与此同时大大降低了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要答好这方面的问题,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人民币升值将会对我国各企业造成何种影响,分析判断怎样的情况下可以促进我国企业发展。

结语:

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5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发性学习;导引性学习;解决途径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园后幼儿的学习方式逐步从“自发性学习”向“导引性学习”转变。由于教育训练等人为因素的影响,这种转变可能导致幼儿出现既不能运用原有的自发性学习方式,又不能适应由教师控制的导引性学习方式的情况。

近年来学习科学的研究证实,人生来就是一个灵活的学习者,主动获取知识的行动者,人所学到的许多东西并不是从正规教学中得来的。[1]美国学习研究委员会认为,教师不能只关注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还要关注他们日常的各种学习,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这样教师才能真正了解儿童的学习,使教学适应儿童的学习,而不是让儿童去适应教学、适应课程。[2]上述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既然幼儿生来就具有学习的能力,我们就不必盲目地教给他们一套人为的学习方法,而应该研究他们日常的学习活动,了解他们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并为他们运用和改进这种学习方式提供条件。

一、自发性学习是幼儿天然的学习方式

20世纪60年代,霍尔特曾经对幼儿在各种场合的学习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得出了关于幼儿学习的许多规律性认识。他认为,幼儿有一种适应本身特点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他们用起来十分自然,十分有效,所以正是在上学以前,幼儿能够学得最好。他还认为,幼儿的学习往往好于成人,也比他们自己再长大些时要好。[3]新近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证实,婴儿和幼儿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因果关系、数、语言等特殊领域具有极强的好学易学的先天素质,这有利于他们的早期学习或使之成为可能。[4]这些研究也证明了霍尔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幼儿先天的学习能力使他们能够形成自身特有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既通过他们学习时经常采取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表现出来,也通过他们连续一贯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表现出来。[5]与成人的学习方式相比,幼儿的学习方式体现了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讲,幼儿的学习方式是由他们作为特定阶段的人的本质决定的,实际上就是他们当前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与成长方式的体现。

幼儿天然的学习方式虽然受到生物因素和生态因素的调节,但主要是自发形成的。在入园前,虽然幼儿的学习离不开环境支持(包括物和人两个方面),但是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基本上属于自发行为。此时,父母等成人往往会耐心地让幼儿自由探索,并不急于打断他们的学习活动。这种相对宽松的外在环境使幼儿的学习能力可以与机体成熟同步增长。再从学习动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幼儿的内在需要。作为处于成长中的人,幼儿必须全面进步,这种成长的需要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指明了学习的目标。此外,幼儿在这个阶段的学习是融合性的,还不存在专门的学习活动。幼儿的学习活动与他们的游戏活动或生活活动几乎是同一种活动,三者之间没有清晰的界限。综上所述,幼儿在入园前的学习方式是自发性学习。幼儿的自发性学习具有如下特征①。

1.以成长为动机。幼儿期柔弱、缺乏经验和技能的状态,决定了成长是幼儿的第一要务,他们必须通过学习不断完善自己。幼儿本身也是好学的,他们渴望理解事物,弄清楚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渴望获得能力,以便管理自己,支配自己周围的环境,随心所欲地做一切事情。

2.以游戏为表现形式。幼儿的所有活动都像游戏,他们的学习活动就在游戏中进行,又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喜欢游戏,也能用任何东西与任何人做游戏。游戏的过程是幼儿探索世界、获得经验、表现自我并促进自我成长的过程。

3.以“做中学”为基本方法。探究因果关系是幼儿学习的主要范畴,所以他们学习的方法跟科学家做实验的方法有类似之处。在任何学习中,幼儿都要做,都要经过无数次持久尝试。

4.以摆弄为初始阶段。幼儿自发的学习行为是发现性的。这种学习是通过操作进行的,摆弄是基本动作。幼儿必须像搭积木一样摆弄事物,才能建立起对事物的认识模式,产生自己的经验。幼儿是靠动作进行思维的,所以他们一切学习活动的开端就是摆弄事物。

5.自我调控。受到自身需要和兴趣的影响,幼儿往往热衷于学习有意思的东西,学习当前他们需要的内容。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不存在先学什么后学什么的时间表,他们总是从已满足的需要中发现新的需要;从已有的兴趣中产生新的兴趣,展开下一个学习环节。

6.自我纠错。幼儿在无意识中储备了大量的模糊知识,为了应用,他们不得不揣测并验证这些知识的含义,由此产生了自我纠错行为。在学习中,幼儿总是边做边出错,同时不断纠正这些错误。

7.自我鞭策。在学习中,幼儿往往善于把任务定在既需要鞭策自己又能通过努力达到的水平上,他们总是自发地去完成更难的任务。自我鞭策使幼儿给自己确定的任务难度越来越大,学习进程也不断展开。

8.创造性。作为学习者,幼儿并非是一个完全被动、一味模仿的个体。[5]为了表达愿望、感觉和意见,幼儿创造了声音、词句、语法、字符,后来再通过学习使自己“发明”的东西符合文化的标准,与周围人的行为达成一致。

9.开放性。幼儿的学习指向整个世界,他们总是努力把整个世界的东西都搞懂。在学习时,幼儿会从一种东西跳到另一种有联系的东西上,所学的每样新东西都使自己懂得还有其他新的东西有待学习。学习把幼儿引向生活的各个方面。

10.全面性。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人和物的互动进行的。幼儿学习的目标不仅仅在于“致知”,而在于全方位的进步。这种进步体现在知识、好奇心、勇气、信心、自主性、智谋、适应性、耐心、坚韧性、能力、理解力等各个方面。

二、导引性学习成为幼儿入园后的主要学习方式

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从日常的生活世界进入了教育的规范世界。与家庭不同,幼儿园是一个弥漫着教育性的生活环境。在这里,从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分化出专门的学习活动,幼儿入园前的那种普遍的自发性学习行为越来越少,逐渐被教师引导的学习活动所取代。由教师控制的导引性学习具有如下特征。

1.准备性。接受教师的引导后,幼儿的学习动机就发生变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幼儿的学习不再仅仅是满足自己当下的需要,而要逐步形成当前社会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和经验,开始为上学做准备,并为最终进入成人社会做准备。

2.专门性。随着专门性学习活动的出现,作为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幼儿主要学习媒介的游戏的作用开始减弱。幼儿逐步从一个游戏中的无意识的学习者变成一个专门性学习活动中的有意识的学习者。

3.人为性。导引性学习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教师人为安排的,每一步都有周密的计划,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还会有大量的训练、复习甚至测验。幼儿的学习不再完全是自由自发的行为,而要受制于教师的教学。

4.强迫性。“我必须,我必须。”这一在自发性学习活动中来自幼儿灵魂深处的声音使幼儿进入“我要学”的状态。“你必须,你必须!”这一在教育活动中来自教师的至高无上的命令使幼儿进入“要我学”的状态。可见,幼儿学习的最基本的方向和控制点转向了他人。[7]

5.接受性。教育活动并没有创造知识,教师只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尚未拥有它们的幼儿。这样一来,知识被认为是已经存在的,每一个问题后面都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幼儿在等待或者企求教师说出这个答案。发现的喜悦,对结果的怀疑,这些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刺激,以及幼儿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都有可能消失。[8]

6.标准化。对幼儿的学习,教师往往依据某种标准或审美需要进行引导或评价。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被迫接受作业练习。经过教师的训练,幼儿身上那些不合乎要求的东西就被剔除了。

7.割裂性。幼儿一体化的学习方式受到学科化的挑战,教师并不指引幼儿关注整个世界,而只是让他们感受、学习其中的一部分。由于学习内容被人为地划分为学科或领域,有机联系的世界就被划分成壁垒森严的各个范畴,复杂的学习过程也被割裂为许多互不相关的片段,幼儿的学习不再是一种统一的、真实的和生动活泼的过程。

8.外在性。在幼儿的认知模式中存在空洞、空隙和空白,所以幼儿渴望理解事物,总是有难以满足的探索的好奇心与欲望,这给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一种动力,使他们从已知开始去寻觅未知的领域。但是,在灌输式的教学中,探究的过程往往未及展开就结束了。久而久之,幼儿的好奇心消失了,学习的动力跟着消失了,学习变成了一种外在于幼儿的必须完成的任务。

9.封闭性。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把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价值观和是非观作为答案告诉提问的幼儿,使他们眼中的世界逐渐变得与成人眼中的世界一模一样。这种缺乏探究与发现、商谈与交流的教学,只能使学习变得越来越狭隘。

10.片面性。幼儿自发的学习活动指向于当前的需要,服务于自身的成长。受教师引导的学习则往往服从于一定的社会目的。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使命,幼儿园渗透的课程因素,充斥的精英教育实践都有可能使幼儿的学习局限在追求某一个方面的成就,而不再体现全面的进步。

三、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作为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性规范环境,幼儿园的各个方面都以成人的价值观作为基础,[9]入园后的幼儿要面对来自成人世界的各种冲突与挑战。但是,幼儿走向生活、探索世界的方式毕竟有异于成人采用的方式。因此,在从自发性学习到导引性学习转变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冲突在所难免。如何保持幼儿原有的学习能力,如何帮助幼儿运用并改进他们原有的学习方式,关系到幼儿能否顺利完成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过渡。因此,笔者试图揭示幼儿入园后由学习方式转变所导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一)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

通过对比人园前后幼儿采用的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下述问题。

1.学习动机从当前的生活需要变成了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幼儿学习的驱动力量减弱了。

2.学习活动从游戏活动、生活活动中分化出来以后,学习对幼儿的吸引力降低了。

3.学习的方法从自然的变为人为的,幼儿现有的思维方式受到了干扰。

4.幼儿接受成人强加的学习流程时,他们的自我调控不存在了。

5.幼儿接受成人的行为准则和经验时,学习的创造性减弱了。

6.幼儿接受成人的标准化评价时,学习中的自我纠错与自我鞭策没有了。

7.幼儿按照人为划分的范畴学习时,学习的有机联系消失了。

8.幼儿在灌输式教学中学习时,他们的好奇心没有了,学习的动力也没有了。

9.幼儿接受成人的指引时,学习的无限可能性日渐萎缩。

10.学习的内容被人为划分价值等级以后,幼儿的全面成长变得困难了。

从上述问题中可以看出,从自发性学习转变为导引性学习,幼儿学习的有效性被大打折扣。上述问题还会影响幼儿今后的长远发展。对导引性学习方式的采纳,直接影响了幼儿的自我概念。在具有强大约束力的氛围中,被迫接受成人强加的学习方法,幼儿可能会认为自己愚笨,变得害羞、胆怯,以致失去继续学习的勇气。此外,成人盲目地强加给幼儿一种不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还可能摧残他们的性格和智力。[10]

(二)可能的解决途径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上述由学习方式转变导致的问题。

1.以促进成长作为价值取向。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应当是满足幼儿当下的需要,而不是为了遥远的未来的需要。让幼儿充分享受应有的童年生活,自然就为他们将来的成才做好了准备。

2.重视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的学习。幼儿在生活与游戏中进行自发性学习,由于可以使用自己习惯了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效果就很好,也有利于他们学习能力的持续增长。所以,游戏永远应该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3.允许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使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幼儿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教师不能随意指定幼儿采用哪种学习方法。要让幼儿学习的过程成为科学实验过程,成为发现、探究、尝试、摆弄的过程。

4.学习进程不能由固定的时间表来决定。幼儿的学习活动不需要像火车时刻表一样的安排,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弹性。为了避免一日生活的时间表切割幼儿的学习活动,采用瑞吉欧幼儿学校的“项目教学”形式是比较恰当的。

5.给予幼儿自我调控的机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以及怎样学习,幼儿有一套自己的程序。如能找到幼儿学习的规律,并以此安排他们的学习流程,效果可能就比较好。

6.给予幼儿自我纠错的机会和条件。幼儿的学习是一种自我修正,是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前进性的变化和自我扩展。只要有一个由教师、同伴构成的亲密的学习共同体,以及充分的时间,幼儿可以纠正自己学习中的“错误”。

7.重视幼儿的自我鞭策。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幼儿的进步可能不一样。教师最好不要在幼儿间进行横向比较,也不要拿一套固定的标准要求他们去适应。最好的做法是重视幼儿的自我鞭策能力,鼓励幼儿自我激励。

8.允许幼儿自主创新。幼儿有自主创新的天性、天能和天权。[11]幼儿思想大胆,在学习中有许多独特的创造发明。教师不要怀疑幼儿思想方法的价值,更不能让他们对这种思想方法失去信心。

9.重视与幼儿的协商和交流。幼儿是从整体上感觉这个世界,在整体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中以自发的方式进行学习的。[12]割裂性的学习内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都使幼儿了解世界的途径越来越少。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与幼儿协商和交流,创造一个使他们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的环境。

10.重视幼儿学习的全面性。社会竞争造成幼儿园教育中存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现象。但是,文字符号毕竟不是幼儿学习要凭借的主要工具,他们的学习目标也不在于成名成家。所以,当前尤其要重视幼儿的全面学习,促进幼儿的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2][4][美]市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译者前言),3

[3][10][美]霍尔特.儿童怎样学习.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7.1(前言),2(前言)

[5]吴永军.试论学习方式对儿童成氏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2005,6:8~10

[6][11]吴康宁:自主创新:幼儿的天性、天能和天权.学前教育研究,2002,4:19~21

经济学知识体系范文6

关键词:高职教育 顶岗实习 “瓶颈” 对策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虽然重视,但对于不少职校而言,学生的顶岗实习任然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何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是我们高职教育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从近几年的实践证明,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但同时,在顶岗实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近几年的行业调研发现,在顶岗实习的操作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顶岗实习的质量。

一、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员工”双重身份

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期间,同时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从而决定了学生必须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但同时学生、企业和学生三者责权关系不明确,而企业普遍缺乏责任意识和制度约束,学生权益保障的主体责任没有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实习行为和活动得不到合法的保护。

2.心态的变化

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前应具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缩短实习的适应期,有利于实习任务的完成。那么,职业院校学生在顶岗实习前、后心理状况如何呢?

通常学生刚开始实习热情较高,满脑子的想象,对实习的期望值较高,而对指导教师实习前的动员会重视不够。刚到企业时,由于好奇心被充分调动,经过入企教育后就急不可待地投入实习中,但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一些学生的热情很快就会消失,渐渐就会变的浮躁。

3.学习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学生在学校培养期间,主要掌握理论和技能为主,而从事生产实践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实际动手,参与生产,有部分同学会感到是机械式的作业,没有将教室里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等实习期结束回来,就不会感到有所收获。

4.学校管理的不可控性

学生的顶岗实习虽然由学校来安排,学校组织学生顶岗实习的方式多样,但合作协议的内容大多都比较空洞,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和保障性,在管理的方式上经常出现人员不到位、管理制度粗放、实习内容缺乏针对性、系统性。而学生一旦到企业,管理的主动权便从学校过渡到企业,学校的管理便存在着很多不可控因素,从而增加了学校管理的复杂度。学生毕竟没进入社会,在有些方面,还需要学校来进行教育和管理,因些建立规范、合理、科学的管理机制便刻不容缓。

5.岗位的单一化,简单化

通常,在企业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以盈利为目地,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一般只允许进行一些简单的机械操作,对其他有严格的限制。同时学生与企业师傅之间不好交流与沟通,学生感到自己大材小用,或无可适从,学生往往会有深深的失落感,感到迷茫。这时候就要求指导教师及时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现场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把企业的实际与课堂上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想结合起来,加深认识,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等。学生摆正心态,放下大学生的架子,积极主动地学习、动手、动脑、动口。等实习结束学生会觉得有收获,体会也就会比较深。

二、顶岗实习管理质量的对策

1.学以致用,提高专业水平

学生实习的过程是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学校在组织学生顶岗实习时,应严格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如果学校仅仅将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甚至以此作为激发企业提供岗位的动力,不仅与其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这样的校企合作也是不可能持续的。只有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只是基本能有所用,在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丰富理论知识,锻炼动手能力,进一步地提高专业水平。

2.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职校需要真正尊重教育规律,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改革课程体系,让其更加贴近企业工作流程,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才能胜任工作岗位。

3.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保护学生的根本利益

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出必然趋势,学生做为社会的组成属于弱势群体。顶岗实习制度是职业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职业教育制度之下,与此同时,学生在企业中从事生产与服务,接受企业的管理和考核,直接或间接地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实质性劳动关系,因此相关主体的权益应得到保护,责任应得到落实。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的责权关系,才能使学生的实习行为和活动得到合法保障和有效开展。

4.建立规范、科学的顶岗实习运行模式,切实保证长效机制的形成

学校应高度重视顶岗实习,严密组织。(1)学校要建立专门的顶岗实习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和实习管理办法,设计规范、科学的顶岗实习运行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和宣传发动工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合理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任务和实习内容,建立建全顶岗实习管理的评价体系和学生信息反馈机制。(2)学校要加强对随同指导老师的管理,认真扎实地做好实习现场管理,完善专人管理和委托单位代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顶岗实习网络管理与信息沟通平台,及时做好与学生沟通和教学信息的下达。(3)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正确看待顶岗实习和实习报酬,加强对学生的校纪校规和厂纪厂规的教育,严守工作岗位,严格管理实习学生的考评和考核工作,不能流于形式,将顶岗实习成绩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的长效机制的形成。

顶岗实习对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来说,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过程,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平台,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丰富了人生阅历,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个初为明确的目标。与人相处的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判断选择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使他们敢于面对挑战,为未来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