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问题分析

一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课堂理论教育中的问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文艺学等几个方面,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但是实际上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是非常沉闷的,所学的内容也非常枯燥。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兴致缺失、反应不积极、缺少生机。而教学老师大多是为了教学内容去完成授课任务,不在意课堂气氛,于是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质量等原因。第二,就业实践中的问题。我国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使得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除去上课所学的教学内容,很难学到实际应用性的知识,符合社会经济需要的实践技能薄弱,很难满足现实中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育上忽略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往往更加注重激情澎湃地给学生解释文章意思和思想感情,为学生讲解一些经典名著,却很少将实际性的运用传授给学生。在这个需要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没有较强的工作竞争优势。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枯燥单一无新意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汉语言文学课堂上,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是相对陈旧无新意的,这时教师沿用落后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不注重学生的知识吸收和实际应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动,只按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内容,基本采用“填鸭式”不科学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困乏,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很难得到实际性的展示和认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各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考核形式单一,目前仍然是以书面试卷为主,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作为最主要的考试试题,忽略了让学生带着课堂知识自主去实践,把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升华。这样的考试没有让生的创新能力和情操审美得到发挥,没能学以致用。学生只要在考试前一周努力背书,就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

第二,不符合就业形势的教学模式。目前社会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汉语言文学却不太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找工作过程中,非本专业的人听到汉语言文学的第一反应就是语文老师或是写作。这样的思想会导致汉语言文学毕业生在就业方面的选择变得很有局限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一般会从事教师、新媒体编辑或文案撰稿人员等相关工作。出现这样不符合就业形势的教学原因是各高校目前仍是注重理论为主,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比实践更看重。汉语言文学就业主要依靠的是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而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到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上课方面更加注重完成书本的教学任务,注重学生在文学基础知识上的积累。沉闷的课堂,没有活跃地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时运用汉语言文学去拓展和联想,没有通过提高自我想法和实践来对基础知识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没有在生活中得到展示书中所学知识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并没有提高一个层次,知识也仅仅停留在书里。对于社会工作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在课堂上没有办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也很难得到有针对性的锻炼。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文学类的专业学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时,也培养了一个人的气质涵养,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小到个人,大到民族,汉语言文学都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尊重。但值得思考的是,汉语言文学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影响着它的发展。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萍.浅谈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创新能力;专业;策略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以学习有关汉语言知识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其课程目标是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该专业着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及现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现有的学科专业中最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专业学科,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它是目前大学专业体系中最固定的专业之一,具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以及独特的学科魅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承载着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着我国文化最本质的精髓。

(二)教学内容相对固定

深厚的传统积淀、浓烈的因循守旧意识与保守观念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明显特点。在它所采用的讲课教材、授课方式以及考试方法方面,仍旧固定在主体内容的知识点传授上;另一方面,其教学内容与教学体制在发展变革中也是相对固定,从而使得该专业的文化资源逐渐脱节与如今社会发展的主要潮流。

(三)培养模式单一

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以来的发展变化中并没有将其课程设置进行及时有效的革新。通过相关的调查发现,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依然偏重文学类课程,却忽略专业实践性课程以及方向设计性课程的设置,长此以往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不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双能型师资不足,缺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较强、较专业的师资团队,从现在各个高校的聘任标准上看,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力量虽然很强,但是双能型的师资却极为缺乏。目前大部分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都是学术研究型人员,并非专业研究学生具体实践、创新型的人员,这就导致了老师不能在专业的实践与创新方面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导。

二、创新能力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伴随着社会形势的飞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舞台。因此,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有效地开发、利用汉语言文学知识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并且具有因循守旧意识浓、传统积淀深厚、保守观念强的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可以推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深化改革,形成较为全面、多层次的教育机制,让学生更好地利用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顺应时展趋势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对象和社会的发展时时相连,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词汇、新语言以及新的语用知识都是其要研究的领域,这些新东西的出现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直接体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实质上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顺应时展的趋势,是眼下经济时展的必要措施。

(三)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发展完美结合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如今的素质教育更是要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以便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通过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使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创新,最终适应社会激烈的竞争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创新才能有进步,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使得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进行自我能力的突破。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最有效地措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丰富、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

良好的文学素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基本的素养,更是他们在社会中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丰富并深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例如:开展美学、道德经等多种学科,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再因循守旧,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改善培养模式,进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方针

面临现在的社会竞争形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重视学生教材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另一方面也要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与平台,以此激发学生进行专业创新,为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构建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引进有行业背景的双能型师资,或者采取有关措施积极鼓励在职教师到相关行业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构建自己新的双能型师资团队,正确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积极培养学生进行实践创新,为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最直接的指导条件。

根据以上所有的分析可知,对于当今社会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汉语言文学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面临着重大的改革,而创新能力又是社会进步、人才培养的巨大动力,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更确切地来说,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能顺应时展需求,更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生存的竞争力,增强其对社会迅速发展的适应力,进而从根本上促进社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语文教学

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培养各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对目前的整个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阶段的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经过几十年来的多次改革以及发展,已经取得较大的成就。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应对社会新要求时显得力不从心,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教学模式老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以及教师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作用的发挥。

二、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目前,语文教学中,真正意义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是从高中开始的。由于学生文学方面知识基础十分薄弱,教师的作用愈发更加重要。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适应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需要,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综合素质:(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教师不仅仅要掌握如字法、词法、句法等汉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与教材相关的中外作家、作品的基本知识,为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学授课做好知识储备。(2)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当下,知识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终身学习已经是必然趋势,我国目前也已经逐步进入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实际工作中树立研究性教学思想和终身学习意识,不断在研究性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增加新知识。(3)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通过选派培训、推荐深造、素质考核等手段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养成的支持。

2.改革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1)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具有一定语言文学基础的毕业生;(2)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合格的高中毕业青年。笔者个人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一理念不断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实际操作可从如下两点着手:(1)加大汉语言文学选修教材的教学力度。现在高中阶段,学校大多在语文教材外配有相应的自读教材,学校应该从校级课程设定角度加大对这些选修篇目的教学考查力度,引导学生注重文学素养的培育。(2)提高教材中著名文学篇目的教学时数。高中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篇目中,基础知识性质的篇目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给学生文学素养的培育带来了极大限制。为此,笔者认为,学校甚至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对教材篇目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加大著名文学篇目的教学时数,争取把有代表性的文学篇目讲授得更加透彻,以典型篇目教学带动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

3.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是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以汉语言文学的特点以及高中生文学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教学方法,多采取启发式、引导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汉语言文学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规律。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就较为可取。(1)互动教学。教师可以依托对一些文学篇目或作家的评价,在班级中开展讨论,营造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学习,以此培养兴趣;(2)探究式教学法。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以一些问题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通过质疑,探求问题答案这样一个学习过程,培养学习兴趣,达到释疑的目的;(3)自主式教学法。有条件的学校应当利用本身拥有的网络信息资源,为高中年级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言文学资料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件、讲义以及学生优秀文学创作作品等资源,使学生和教师得以借助网络学习平台开展自、个性化学习,从而促进高中年级教师和学生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整体提高。

基于上文论述,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中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是社会发展和我国语文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目前应试教育主导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现实条件下,学校和一线语文教师是加强高中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有英.浅谈中小学汉语言文学教学.文学教育:中,2010(07).

[2]邱薪颖.浅析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群文天地:下半月,2012(8).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4)03-0101-01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可谓是历史久远,是真正属于具有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专业之一,在人们口中它是文科的“万能专业”,因为在人类社会领域的毕业后工作很多,以前的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社会慢慢的一直在多元化发展,如何改变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中国语言和文学的应用为导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必经之路是弥补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培训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新的系统和组件的应用缺乏人才。

一、汉语言文学的概述

中国语言文学词汇,句法研究语文,古诗文鉴赏,小说和大量的文学作品,熟悉的编辑出版学的基础知识的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是不实际的科学专业,不像医药,建筑,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没有针对性的金融专业的那么强,就其自身而言是更具有的是人文性和社会科学性,使其在应用性上并不占优势。汉语言在历史的演变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中国的精神财富可以生存,反映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所以传承汉语言文学的精神,以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汉中国语言和文学的作用以及其对于社会的巨大影响,这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的一项使命。从这个层面上,中国语言文学的内容,更是人类文化的理解,这个专业,承担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一个将继承的责任和意识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障碍和问题

一是顺应时代和就业的需求,把综合应用型现代化人才定位成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单纯的汉语言文学工作者已经不能满足各个行业的需求的原因是由于当代社会各部门和行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越来越多,必须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我们需要根据人才规格,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准确运用现代媒体等手段,对专业进行更细的划分。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写作,口语能力,但也知道如何编辑和制作,以语言通信,图像通信与网络通信的掌握。二是大学自身的特性。全面性、师范院校,他们培养的方向应该是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字性工作更有针对性,拥有专业的编辑与新闻编辑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依据社会需求的特性对汉语言专业课程合理的划分区域,改变守旧单一的固定模式,从本源开始改变,面向服务的人才培养方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课程的设置是不是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对象能否达到标准要求,所以在教学内容这方面问题上,必须做到最好。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问题的这个视角,在课程设置之初就应考虑课程的设置与学生将来就业相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让学生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把握语言文字,原因是它以语言文学为研究对象,是一个传统的基础性专业,结合一些调查和统计分析,下面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一些建议,其宗旨是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的科学合理,符合现在社会发展的情况。

1.基础课程

我们可以开设语言教育提高系列课程,例如设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发展研究、教育研究方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语文课件制作、语文教学艺术、语文教材篇目研究与教学设计、现代职业礼仪用以及演讲与口才等诸多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教学和语言教育科研的能力。

增加语言教育教学课程,让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研究方法,教师发展研究,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语言方面课件,汉语教学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汉语研究设计、现代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为了让学生有从事教学和语言教育研究语言的能力。

2.提升课程

主要的促进专业理论,科研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升造。可可以建立一个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现代汉语修辞学研究,功能词的研究,文献学,音韵学,语言学,逻辑,汉语语法史,中国语言学史,汉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诗歌,明清小说研究,主题,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影视艺术欣赏散文的艺术,中国,外国文学等课程。

3.专业教学方法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就暴露了多媒体设备缺乏,教学常用的方法仍然是死记硬背,教师讲课激情无法调动大家等等问题。也导致学生参与没有积极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束缚。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和交流的一项重要工具。打破陈旧,需从根源着手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让汉语言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就业后有更高的实践能力,只有,体现较强的实践能力,才可以更好的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汉语言文学的学科岗位就业,可以把教学重点放在阅读,写作和说三个方面,我们也应该尊重说教传授知识,解决疑虑的思路,把在传统文化中推到德育的教学水平上来。

四、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要通过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在做到学习本专业专、精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自身在社会中的应用性,才能真正的与时代相适应。

参考文献: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5

(一)立足专业性、构建学生专业学科基础

毕业生就业宽口径是现如今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生培养的关键点,但是不能忽视学科特色的专业性,学生不能在学习中什么课程都学、什么课程都选,这样只能产生没有专业感没有学科性的无用学生与毕业生。社会上的“万金油”是无用的产物。我们在培养就业“宽口径”的学生时需要思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性,帮助学生打好基础课,设置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供学生必修,扎实打好基础课,帮助学生有效提升文学理论与汉语言素养。突出学生专业方向,让汉语言专业更具应用型,扩大学生专业深度,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与专业水平。

(二)注重课程实践、改革实践实习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最大的落后就是实践与实习机会不多、时间不够,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曾体现,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水平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不深不浅的学科尴尬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不能及时明白理论又掌握实践。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协调统一,需要教师职工在教学环节中灵活添加,在理论教学环节中及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本领,每堂理论课程中都应加入实践要求与技巧,例如在学生学习应用写作课程后安排学生制作选题写调查报告。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师范平台、建设高水平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资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培养力量源自三方面:学校、企业单位、社会。通过这三者的良好协调,我们能够构建起一个三位一体的师范教学平台。以此来约束学生,增强师范技能。在教学平台中,学校应营造教师教学良好风气并完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社会应完善教学复制政策,提供有效快捷的扶植手段与资金支持。企业单位应用人需求,以供学校了解用人需求,并经常性的实习岗位,帮助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提升能力。通过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来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方式。名师培养高徒,一批提高一届来实现师范技能培养的提高与改进。

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一)“构建结构法”帮助学生培养兴趣

在专业学科上,低年级学生的认识少于高年级学生,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普及教育,学生才能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有一个系统成型的认识。我们需要对在校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应用技能,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人文素养与社会素养。在学生的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认知同化来吸引学生关注课堂,增加学习乐趣。

(二)“指导探究”法,帮助学生培养创新精神

在专业学生学习进入一定阶段时,应逐步深入课堂授课内容,从使学生“接受性”的学习知识向“指导探究”师生互动性学习转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授课内容,教师指导问题,集中解决。在动态的师生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在这种学习方法中,教师为学生服务并组织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三)“问题中心”解决法,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高年级的汉语言文学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广的知识水平,能够参加深入的只是探讨活动,并发表自己正确的观点。教师在这些学生中应广泛为他们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为学生提供平台供其发表观点与论文,将学生的问题拿出来集中解决,积极展开“第二课堂”为学生创造教学环境,成立文学社团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问题及学习问题。以此培养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师范技能。

三、构建科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

(一)夯基础、精学技、出特色、改模式

创建综合教学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为文学类课程、语言类课程与写作类训练。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通晓理论素养就是通过基础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精化学生师范技能,着重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与应用能力。在课程模式上还应有所突破,凸显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结合地方教育文化设置不同的专业内容,整合特色专业,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师范技能。鼓励学生修多门专业,形成知识广,文化精,功底扎实的复合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争夺中脱颖而出,获得就业单位青睐。

(二)制定完善的教师测评方案

一个完善的测评方案体现了教学体系是师范类院校教学体系的中心,应在征求教师与学生的基础之上,对教师测评方案进行重新制定,其中应该包括教师能力水平的测试,例如专业能力、口语阅读、写作能力等基本综合素质能力。完善教师“实习鉴定”与“实习考核细则”,对实习教师进行分项全面测评与考核。使学生能够成为能力强不做假的实际培训。在专业测评上要包含这几个方面:一是平时成绩常专业课考察,二是实习情况专业考察,三是专业机能考察测评,四是实习成果与实习报告的考察。将考察知识转变为考查能力,进行多面体的全方位考察。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

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知识范文6

    事实上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往往将更多精力放在知识的承传,也忽略了对学生文化素养,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的熏陶,而文化素养、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的熏陶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更重要,是知识融汇后的知识,是内在的体验和积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培养具有应用性人才的重要前提。从大的专业方向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不能丢,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应再固守原来汉语言文学的狭小天地,而应当表现出一种专业泛化的趋势,即可能是对原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种适当的越界以及与其它专业的一种适当的交融,这些专业主要包括与汉语言文学相关的一些应用性专业,如新闻、文秘、出版、媒介等行业。这种思路也许有助于打破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万金油”式的却又没有具体职业定位的尴尬境况。借力发力,借其他学科之长弥汉语言文学学科之短,是汉语言文学,但却是汉语言文学向各个不同方向、学科的衍生和延伸。整体来看,专业结构呈现出以汉语言文学为中心向不同方向发散的网状结构。这样一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也许就“活”了,也就更能与新时代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相适应。应用能力凸显应当是上面所说两点的自然的结果,因为学生有了文化素养,精神品格和人文情怀,有了以汉语言文学为中心的其他不同的应用方向训练,学生既然就有一定的应用能力,也就有更大的就业竞争力。这也许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终极目的。当然有了具体的发展方向也要有具体的发展路径,没有具体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方面培养的学生就业涉及教育、新闻、出版、文秘等多个部门,对这些部门来说,文学理论素养要求相对不高,而要求员工具备初步的文学创作能力和一定的应用写作能力。我们现在的大学汉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以系统学科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一系列理论化的知识谱系,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处于核心地位”,[3]包括语言学系列、文学史系列、文学理论系列。这样的课程安排显然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相合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继续保持中文学科基本的底蕴,即主干课程体系基本不变,但在课时数方面要适当压缩,同时适当安排具有应用前景的课程作为选修课,如新闻写作基础知识课、文秘基础知识课、出版基础知识课、文学写作基础课等课程,这些课程虽然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类科目,但仍然有着浓厚的人文底蕴,与汉语言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看作是汉语言文学主干课的拓展。这样的课程安排可在大三开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自由选择。这也就是所谓的“专业+专业方向”,“专业课+任选课”结构,有利于拓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另外这样的安排从学科角度来说,也显得张弛有度,课程设置似乎更加活泼一些,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与课程设置相一致,新形势对大学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的大学教师大多毕业于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在学生期间大多学习的是理论方面的知识,缺少文学创作和应用写作的训练和熏陶,这导致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从理论到理论,与鲜活的文学实践、文学创作、应用写作总是有隔膜,这样势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应用写作方面的培养。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老舍、沈从文、何其芳、施蛰存、徐志摩等一大批教授同时又是作家或是出版家等,这样的教师既具有文学理论的修养,同时又具有鲜活灵动的生命感悟以及实践能力,在高校是教师,进入社会可以很快适应其他各种文化工作。在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对这样双师型教师要求尤为迫切,这样的教师培养的学生更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在社会上也就具有较大的竞争力。另外除了利用学校现有师资外,也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利用社会资源,聘请有一定专业特长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人士来校任教,当然也可采用讲座的形式,短期上课的形式,他们现身说法,他们的经验和实践技能往往能够给学生更大的濡染,在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上也许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