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1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在地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因此,我认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仅要求老师要从书本中向学生传授最基本的地理知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还要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的责任意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生产之中。自觉的成为国家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建设者,为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正是基于这一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地理教学应把学生的环境责任感的培养放在教学重要地位,这也是时代赋予地理教育的使命。这种责任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责任感的民族不是一个好民族,尤其是今天世界及中国各种问题日益突出:人口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资源、能源的短缺,生态平衡受破坏,环境的严重污染,粮食紧缺,经济运转遭重大障碍……这些都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加之人们意识形态的淡漠,这就更突出了我们地理老师对学生环境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中有大量的篇幅阐述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突出责任意识。

在强调责任意识时,我们要注意过去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教学中,我们往往重点突出正面教育,肯定成就。困境、问题总那么乐观,而解决问题总那么高瞻远瞩,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去树立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的培养,总让学生有一种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而在今天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地理教学中,问题、发展一直贯穿整个教材之中,问题就是危机,问题、疑难、困境,让我们不能回避这些问题,回避这些危机,尤其是意识形态未健全的学生,如何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危机,树立责任,尤为重要。否则,我们的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后,面临社会的问题和危机,无所适从,甚至可能产生悲观心态。而我们要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因此,我们要利用教材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正确认识问题、危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今后走入社会的生存能力。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政府 危机管理 启示

危机和政府危机管理

按照国际社会的通常看法,“危机是指社会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严重危及社会秩序,给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它具有威胁性、不确定性和紧迫性等三大特征。它们给决策者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即决策压力。从类型上,危机可以划分为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从危机的构成来看,在广义上,它主要包括:不可抗力引起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干旱、洪水、SARS、禽流感等;人为因素如疏忽大意、非预见性等造成的重大事故如飞机失事、火车出轨、煤矿爆炸、集体中毒、病毒流行等;人为故意因素造成的社会动乱,如党派纷争、民族冲突、宗教对抗;恐怖活动或恐怖事件;国家或国家集团之间的武装冲突或战争。

由于危机不仅在物质方面造成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公众的心理层面产生了普遍的恐慌和不安全感,严重影响社会公共生活,在此情形下,政府出面缓解危机,稳定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危机管理在政府的管理职能中的重要性勿庸置疑。

近年来,危机对于社会的严重危害性已经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如何面对各种重大的突发事件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成了政府对危机的管理的首要内容。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国家政府设立处理危机的常设机构,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系统,在危机的预防、预警、处理等各方面实施全方位的管理和控制,构建全过程政府危机管理系统,从而使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在信息化、多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国政府所面临的管理环境也越来越开放和复杂。正如美国前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所说:“今后的战略可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危机管理”。震惊世界的2001年美国9 .11恐怖事件、2002年俄罗斯人质事件、2003年东南亚非典疫情、2004年圣诞节期间的印度洋海啸大地震,以及2005年美国遭遇的特大台风,更使得各国都谋求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以保障本国的安全和利益。特别是发达国家都纷纷组建了较为健全的危机管理系统,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规范作为危机管理的法律操作平台。本文以日本为例,就其危机管理体系做出阐述,目的在于从中获取应对危机的有益经验。

日本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概述

日本受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国民的生存忧患意识和政府的危机管理意识也相对较强。其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构建,也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是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出现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基本框架

日本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首相,内阁官房,安全保障会议和中央防灾会议。其中,首相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和地位都非常重要。在有关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时,首相有权根据事态发展的需要召开内阁会议提出议案,与内阁成员商讨对策,做出决定。内阁官房(相当于中国的国务院办公厅)是首相的辅佐机构和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机关,在日本的危机管理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安全保障会议主要承担日本国家安全危机管理的职能。中央防灾工作会议的主要职能是当某一地区发生地震、火山爆发、台风与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时,负责制定和促进防灾规划的实施,同时,还设有由专家学者及官员组成的专门委员会,如“地震防灾对策强化地域专门委员会”和“地震防灾基本计划专门委员会”等。日本政府还在首相官邸的地下一层建立了“全国危机管理中心”,指挥应对包括战争在内的所有危机,在这一危机管理体系中,日本政府将根据不同的危机类别,启动不同的危机管理。

突出特点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共有防灾减灾法律近40部,由于法律体系完善,日本危机管理机制在防灾救灾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

政府、媒体与民众良性互动、信息透明。危机管理组织一直与新闻媒体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媒体按照新闻传播的自身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报道,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三角关系,既受制于政府,又影响着政府,既引导着公众又满足着公众需求。在这三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危机管理者需要主动与媒体协调关系,妥善利用媒体的积极作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如在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中,正是因为有了媒体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在灾区居民的协助和支持下,抗震救灾工作不仅得以顺利进行,还避免了震后疫病。

情报系统精确高效。情报是危机管理的关键,自1997年1月20日正式成立情报本部以来,大大减少了过去各情报机构各自为阵带来的弊端,情报传递得以畅通无助,减少了失误。此后,又于2001年3月增设了“紧急动态部”,专门负责收集和处理可疑船只进入“日本领海”的情报,以加强“领海防务”,对日本的情报系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民众危机意识强烈。由于危机事件的突发性和破坏性,一旦危机来临,大众的极度恐慌会造成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日本很重视安全时期对国民的危机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危机教育和学校的危机教育,以增强防范危机意识,尤其重视培养全民危机意识和训练避险自救互救技能。

日本政府危机管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各国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都须建立在自身国情的基础上,才能应对因不同天时地利人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危机。我国目前在危机对策方面尚未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制度性框架,原有的机制有极大的局限性,因其主要针对战争及国内政治安全领域,在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对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还很低。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日本的这块“他山之石”,学习其先进的危机管理机制及其运作经验,以利我国的危机管理机制的完善。

完善制度,提高效率

日本危机管理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深刻的演变过程,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操作性强、灵活有效的机制。神户大地震以后,日本防灾管理体制就由“综合防灾管理体制”逐渐转向了“国家危机管理体制”。我国政府也应从被动应付突发事件的体制逐渐转向主动预防和迎战突发事件的体制,尽快弥补体制漏洞,构建一个危机社会中的真正意义上的责任政府、信息政府和危机政府。在此过程中,紧急立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尤其重要,它不仅能增强危机管理的有序性和有效性,还可以确立危机管理体制与机制启动实施的合法性,同时对国家最高决策者启动危机管理机制有严密的法律约束与监督。同时,还要依靠法律来调整紧急状态下的各种社会关系,以防止因突发事件导致国家和社会秩序的失控。

目前,我国已确立了一些法规,制定了诸如:应对社会动乱的《法》;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应对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防治法》等。然而,这些制度不乏缺陷,如:过强的独立性、过重的部门管理色彩、分散的管理体制,不统一的国家级紧急事务管理机构,造成了缺乏对年度或较长期的宏观性的总体考虑,缺乏预警分析,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习惯于一种被动的反应模式。因此,建立一个在健全法制基础上的集危机预、防、抗、救、建于一体的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依法运转、成本低廉的新危机管理体系,是适应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的迫切需要,以及切实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体制保证。

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现代传媒的发达,使得任何地方的危机事件都有可能迅速波及世界的每一角落,成为全球性话题,这也会使得危机的影响扩大化。在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通常是直接目击人,对危机事态的掌握有第一时间性和较强的准确性。因此,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解决突发性灾难中的积极作用,使其在社会公众与政府之间担当好积极媒介角色,通过比较完善的危机信息披露机制, 及时、公开、透明地向公众披露有关的危机信息, 降低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 稳定公众的情绪,减少流言,获取广泛支持,鼓励民众自救、互救,促使危机朝着好转的方向发展。无庸置疑,建立一种有益于政府、媒体与民众之间的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非常重要。

建立危机事件的信息披露机制,及时向民众公布真实的信息,对于政府危机管理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有关机制应以法律规范的形式将有关的法律程序固定下来。此外,政府和媒体还可通过电视、报刊、广播、互联网和定期召开的记者会、听证会、开通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来建立政府与公众间畅通的信息公开渠道,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平息事件。同时,因信息传播具有多样化和多途径化,政府还要重视对新闻媒体的管理和引导,督促其肩负好党和国家喉舌的重任,严防保密信息的泄密报道和信息的失真报道,对社会公众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危机事态的顺利解决。

加大防灾教育力度,增强危机意识

就危机管理活动来说,可以分为事前管理和事后管理。尚处在潜伏期的危机,主要是依靠加强预防危机的管理。事实上,许多危机的发生都是有征兆的,如:某些自然灾害是可以预测的;某些人为故意造成的社会动乱也是能够事先发现迹象的。因此,在危机管理的早期阶段,对可能潜伏危机的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和判断非常重要,有效的预警可将危机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

与此同时,要加大防灾教育的力度,让民众了解灾害、增强大众危机意识、懂得防灾手段。必须设立危机预警系统,对危机潜伏期的信息、情报及时处理,并做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分析危机发生的概率以及危机发生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做到防患于未然。要依靠一种常态的、健全的政府管理系统,避免因决策失误和管理漏洞将潜伏危机变成现实灾难。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百姓缺乏灾害教育,灾害意识和防范能力较为薄弱。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重大变化、我国政府已把“以人为本”作为社会发展前提的今天,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已得到高度重视,它已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发展的基础,应将危机教育体系和危机防范措施的建设纳入我国政府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议程,并辅之以相应的法规制度,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保证我国政治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探讨发达国家政府危机管理体制的内容,有助于完善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体制,而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的管理体制是应对危机的基本保障。本文通过对日本政府危机管理体系的分析,望能对我国构建危机管理机制提供有益启示。

参考文献: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独立院校 应急管理

一、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如今,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生对校园应急事件的概念缺乏了解,几乎没有应急事件演练的经验,法律意识不足,观念上也缺乏必要的重视意识;从管理者的角度看,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认识均不够到位,常陷于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处理模式中,重在事后处理,事前预防观念淡薄;从学校的角度看,关于应急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相关教育明显不足(这也是师生危机意识不足的主要原因)、心理干预系统不够健全、人文关怀体系不完善、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长以及学生三者之间沟通不足等。

近年来,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独立学院突发事件也在不断的被聚焦放大,从而导致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的压力无形中也在不断增大,尤其是独立学院,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本已压力攀升,再加上传统的应急管理的方式本就有待完善,这就为独立学院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新的命题,如何在转型期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摆在独立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独立学院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那些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内,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相当联系,事前难以预测,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冲击乃至危及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公共事件。

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由于独立学院突发事件性质各异,诱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通常对独立学院校园突发事件做 如下类型的划分:①群体性突发事件。这里所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外涉及校园师生的各种未经批准的集会、游行、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校园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可分为政治因素引起的事件和群体利益引发的事件两类。前者是指带有政治色彩的、大多由国家和民族利益引起的具有社会共鸣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后者是指因待遇、利益、管理等引发的具有群体利益目的的群体性突发事件。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失误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校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发生在学校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另一类是学校所在地方发生的,可能对学校师生健康造成危害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2003年SARS的蔓延,使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对一些师生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③突发安全事故。突发安全事故既包括学校楼堂馆所等发生的火灾、爆炸、建筑物倒塌、拥挤踩踏等重大安全事故,校园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校园睡眠冰面溺水事故,大型群体活动公共安全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学校后勤供水、供电、供气等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等,也包括学校组织或师生自行组织的校外活动中造成的师生人身损害的安全事故。学校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重大突发安全事故,往往会造成灾难性后果。④自然灾害事件。自然灾害事件包括气象、海洋、洪水、地址、森林、地震灾害以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我国是多灾之国,这些自然灾害往往给灾区学校带来巨大的灾难与损失,给受害师生造成巨大的心理痛苦。

三、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教育不普及,培训不到位。有些学校新生入学后没有开展自救互救的实际演练和像火灾,地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即使经过训练也是走走形式,没有进行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学生安全知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低,危机应对意识有待加强。

制度不健全,设施不完备。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学院没有建立健全的独立学院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日常管理制度,没有坚持督查制度,没有定期对园区应急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督导,没有即时通报督查情况,没有对影响园区安全稳定的情况进行及时上报、设施不完备,因为经费问题,有的独立学院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消防的规定设置园区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没有配备到位.园区重要地方没有安装摄像头。保障体制不健全。2009年甲流爆发时期,很多学校都制定了符合自己情况的疫情应急预案,预案在事后大多被弃置在一旁,没有得到及时的修订和完善。大多独立学院应急救护的设施,设备,人力,财力,物力不足,后勤工作滞后。

信息不畅通,不公开有些学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隐瞒,缓报或谎报信息,处置突发事件的信息不透明。

学校园区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学校规模快速扩大,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大学的开放程度明显提高,由此形成,一是学校商业娱乐活动增多,二是校内临时务工,临时居住人员明显增多,而且流动频繁,成分复杂,鱼龙混杂,社会上商贩也看中学校这块“宝地”频繁进校园做促销活动,进学生生活园区招贴广告做宣传。这些人员滞留校园,熟悉学校环境,成为危及校园治安,侵害师生权益的群体目,学生宿舍,教师公寓内学生和老师的电脑等贵重物品频频被盗,学生常常受招聘小广告的骗。

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园区的主体是学生,目前我国大学生阶段的学生大多都是90 后,这是一个知识面较宽,接受新生事物快,信息来源广,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特殊群体,他们虽已成年,但心理发展并不成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情感问题,成长的家庭环境,就业压力等很容易引发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独立学院园区突发事件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的预防,应急,处置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安全隐患。

四、加强独立学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有效机制

提高危机意识和人本意识。一方面,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要提高独立学院师生的危机意识,要警钟长鸣,从心理上树立起防范突发事件的准备。另一方面,做好危机管理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认真听取学生的诉求,理解和支持学生的正当要求,并以高度的姿态,积极的行动与学生一起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控制和平息事态。

加强组织建设。一方面,从独立学院领导的角度,强调领导责任的落实,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从基层开始,建立健全责任制度,并致力于突发事件管理的常态化与规范化建设。另一方面,从组织机构建设的角度,致力于创立一支规范的、完善的突发事件处理体系,包括人员构成、运行规则、处理预案和原则等,以保障突发事件处理的及时与高效。此外,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工作者,要认真分析校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开展管理工作,尤其在涉及毕业、情感、心理等方面,要做好系统的组织管理工作。

加强制度建设。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基本要求,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加强制度建设。在建立和完善严格的管理规定的基础上,本着维护学生权益,保障学校稳定的基本要求,使得管理内容更加符合法律规定、管理程序趋于科学高效、管理人员意识到位等。其目的是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这无疑对于突发事件处理中易出现的简单粗暴、无所适从、方法不当等状况而言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冷静有序、果敢依法进行处理。若为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教育疏导为主。若为别有用心的违法犯罪行为,则坚决依照法律程序严肃处理。

加强信息渠道建设和信息沟通。自媒体时代,信息交流越来越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习惯,作为独立学院管理者,有责任有义务掌握信息交流的各种技术并学会利用其快捷便利的特种开展危机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信息获得方面,需要重点建设。要充分利用网络、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信息传播载体,广泛开展信息沟通和交流,力争在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之间构筑起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和渠道,以满足危机管理的需要。

在信息沟通方面,应做到真实、及时、准确,这是独立学院危机管理者的重要责任。信息公开的重要性在于,在突发事件面前,能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盲动与恐慌,并将谣言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充分发挥教育与心理干预的作用。通过教育的各种途径给学生多一些危机的概念和应对的经验,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通过心理干预帮助大学生提高应对危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危机后心理自我恢复的能力,能有效的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比如,通过开设心理学的选修课,鼓励学生参与学习,悦纳自我;通过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升学生心理素质;通过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帮助学生传道解惑;通过管理创新,在肯定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勇于自我剖析等;

加强队伍建设。当前独立学院的危机管理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主要由辅导员构成,某种意义上讲,这支队伍的稳定与否、素质高低将直接决定着危机管理工作的效果优劣。同时学生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在独立学院危机管理工作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质上讲,这三支队伍的素质高低,是危机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4

企业文化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推动器,企业管理走向成熟的标尺,职工思想和行为的精神粘合剂,加强其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企业所认识。作为烟草商业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哪里?带着这个课题,笔者深入烟草公司及卷烟零售户和烟农当中,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调查。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和员工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培育烟草商业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六种意识,即学习意识、危机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并以此统一员工的思想,规范员工的行为,激励员工实现奋斗目标。

一、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学习意识

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识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大家认为,为了加深员工的学习意识,烟草商业企业要专门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进行“上管理、上质量、上科技、上规模、上结构、上效益”的主题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岗位竞赛和技能比武。总之,企业内的学习要经常开展,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制度化、实效化、全员化、习惯化的路子,努力建设学习型企业,使企业发展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危机意识

大家普遍感到,目前,几大跨国烟草公司的产品虽然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但其品牌的知名度已经很高;“特种烟草零售许可证”已经取消,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争夺正全面加强;国家烟草局主导下的烟草企业重组和品牌整合推向纵深,国内烟草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大家都谈到,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消除员工当中“自以为是、官商习气、心气浮躁、归罪于外、雇佣思想、心理脆弱、局限思考、被动行事、得过且过”的现象,培养起员工强烈的危机观念,以及积极进取、敢于承担责任、向困难挑战的工作热情和自立、自强的精神。培育企业文化,使其在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部门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建设,要扎实有效、求真务实地开展下去,使员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尽职尽责的心态,能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永立潮头。

三、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市场意识

大家普遍认为,企业的领导干部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每一件事,处理好每一个环节,培育出能被厂家所接受的有竞争力的烟叶产品。烟叶生产要服从于厂方卷烟配方需要,要根据厂方批准或认可的技术方案,及时调主栽品种、育苗模式、施肥方案,改进烘烤方法,力求所收购的烟叶绝大部分进入厂方主料烟配方。为调动和保持烟农的种烟积极性,在烟叶收购工作中,要逐步实施三项举措:一是聘请烟农代表全过程监督验质员。二是验质人员不准携带通讯工具进入封闭式。三是把党员和业务骨干充实到收购一线,营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收购环境。要构建个人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加大科技兴烟力度,使企业得到升华,使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四、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质量意识

大家意识到,企业文化培育要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就要求员工要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保证产品的质量。烟叶生产要严格按规范化标准,以企业“种好烟、收好烟、供好烟、销好烟”的生产经营方针,加大烟叶标准化生产配套体系建设和技术、人才投入,建立完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规范收购措施,不断提高烟叶质量及其市场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五、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效率意识

在很多人看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各个发展时期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中体现。企业发展是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规模与结构、投入与产出的统一。只有提高企业效率,减少费用支出,节约成本,提升品牌含金量,增强产品的价值,才能向科技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向品牌要效益,使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使企业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再造企业文化。烟草商业企业要按照“少层次、短流程、扁平化”的要求进行网络体系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建立健全现代物流体系,实现卷烟高效率、低成本的集中配送;推进服务技术手段革命,加快实施卷烟专卖营销系统,逐步实行“电话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推动“四网合一”,建立健全烟叶收购流程等质量效率机制流程;加强专销结合、三线联动、快速办案,为客户提供送货、维权、咨询等方面的瞬时服务,助其及时把握时机,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六、培育企业文化必须树立和增强服务意识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策略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在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市场激烈竞争的映射和支撑,企业为了能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开始不断从内部进行优化整合,其中市场营销中的营销手段的创新开始成为吸引顾客和构建稳定顾客关系的重要手段。

一、公共关系及其意义

公共关系是一个独立的学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沟通愈发频繁后,公共关系渐渐与各个学科联系起来,其中公共关系与国家管理、市场营销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尤其在市场营销中,公共关系对于企业的利益提升和未来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1.公共关系的含义。

公共关系是指一个组织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获得公众的理解、喜爱、支持以达到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组织管理活动,作为组织自觉从事维持公众关系的一种状态,在与市场营销结合深化之后有了新的涵义,即:企业通过评估社会公众的认知和态度来明确企业与公众间存在的相同利益关系,通过确定相同利益目标来制定科学有效的方法从企业内部进行整合优化提升,以实现树立企业自身良好的社会形象来获得公众的认可、理解和支持,进而通过这一良好的公共关系来推广自己的品牌和产品,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活动。

2.公共关系对产品营销的意义。

2.1有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

公共关系对于产品的促销作用归功于公共关系自身的特殊性,因为公共关系的对象便是公众,且服务的范围广泛,主要包括企业主体、社会公众以及传播媒介,再加上公共关系本身的双向特性,需要企业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得到公众的良好反馈,这就成为企业与公众之间建立深厚情感的无形纽带,无形中将企业与公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知名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营销环境。因此,在企业进行产品营销时就能够有效缩短产品的入市进程,并激励公众购买,削弱了公众对于新产品的抵触心理,从而起到了产品促销的作用。

2.2有助于企业在公众心中树立良好形象。

公共关系的提出本身便是为了让企业在公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实际的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企业会对公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宗旨、目标等精神文化传递给了公众,让公众更加了解企业、认识企业、进而在情感联络中产生好感,直接促使企业在公众心中留下好的印象,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2.3有助于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危机处理。

良好的公共关系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应对突发事件,对企业公关危机进行处理和解决。公共关系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与公众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因此,在突发事件产生之后,良好的公共关系有利于公众从合作伙伴的角度或者站在企业的立场看待突发事情,在企业表明态度和事件处理前保持客观的评价,这就有利于企业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避免因为社会的不利舆论而处于被动的地位。

2.4有助于收集与企业决策相关的信息。

公共关系的建立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经济效益而推广实施的活动,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以信息交流沟通为手段加深公众对自身企业的了解,整个沟通过程都紧紧围绕着企业经营目标和未来发展战略开展,旨在通过这种双向的信息交流获得更多公众的见解和看法,了解公众的需求、对企业的认识、对未来产品的期望和建议等,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企业收集更多有利于产品研发、经营策略等相关信息,有利于企业研发出更符合公众需求的新产品并快速占领市场,迅速获得经济效益。

二、冠生园“陈陷”月饼事件及公关失败原因

南京冠生园月饼“陈陷”事件是21世纪初发生在我国的重大公共关系危机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冠生园企业组织形象的迅速下滑,并在次年宣告破产。

1.冠生园月饼事件概况。

2001年9月3日,《央视新闻》曝光南京冠生园“陈陷”事件,认为“陈馅”月饼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破坏了行业自律。此事件被曝光后,给月饼行业造成了极大破坏,给当年的月饼销售蒙上了阴影,全国月饼销售量比往年下降了20%,经济损失高达160亿到200亿之间。其中,全国二十多家挂“冠生园”牌子的月饼都受到连累,销量直线下降,有的已经退出当地市场,2001年销售损失约有70%~80%。不仅如此,上海“冠生园”的许多其他产品如糖果、蜂蜜等也受到巨大冲击,销量也有不同程度下降。针对此事件,南京冠生园在2001年9月17日发表公开信将矛头直指央视及相关记者,否认了用“陈陷”制造月饼事件,指责央视报道虚假信息,并向公众明确表明其所生产的产品质量都是符合相关标准的。但冠生园方面的说法遭到了央视记者的反驳,再一次推动“陈陷”事件发酵。加之,冠生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承认了陈陷事实,但在事件曝光后直接否认了之前的态度导致公众对南京冠生园产生质疑,从而严重影响了当年月饼的销量。事发半年后,南京冠生园这一拥有八十多年历史的品牌终究走向毁灭。

2.冠生园危机公关失败的原因分析。

从冠生园的公共关系危机事件可以看出,公共关系危机一旦发生,影响面广泛,牵扯到生产厂家、销售商家和消费者三者间的利益,并直接影响着品牌的形象,有可能导致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信心。在此次事件中,南京冠生园作为事件的主角,在面对危机时未能采取正确的做法,是将自身推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其失误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态度恶劣,拒不承认。

事件发生后,冠生园未能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进行公开解释,而是通过反复的态度和推卸责任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冠生园一方在公开申明中将矛盾直指央视记者的扭曲事实,这与之前在实际接受采访过程中又称“陈陷”月饼是普遍现象、是整个行业中公开的秘密事实相互矛盾,此言论受到了同行企业的强烈不满,从而出现了后期上海冠生园状告南京冠生园的事件。除此之外,没有对消费者做出任何解释和道歉,以“陈陷做月饼不违反有关规定”为由进行自我辩解,从而激起了公众的愤怒和不满。

2.2将品牌质量问题转移到企业与记者间的对立。

在被央视曝光之后,企业未能尽快对该事件进行解释说明,而是在一段时间后将矛头对向了央视记者,在首次公开申明中谴责了央视记者的行为,认为央视记者的行为是违法行为,其采用虚假信息对企业进行诬陷,以将问题转向来转移公众的视线,却不知此举让自己处于更加不利的位置,进一步刺激了矛盾,扩大了危机。

三、冠生园“陈陷”月饼事件对危机公关的启示

冠生园“陈陷”月饼事件由于缺乏公关危机意识和未能及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导致了一个民族品牌的陨落,对于国人而言是极为令人痛心的,但我们如今能做的是从中吸收经验和教训。企业只有增强公关危机意识、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才能真正处理好公共关系,确保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1.果断采取措施,有效防止事态扩大。

在公关危机事件发生后,企业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对公众进行回应,比如申明此次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具体原因,企业自身如何看待这次事件并将采用怎样的措施来解决、挽救,通过明确自身已经充分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将以良好的态度来弥补过失的做法,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企业的形象,还能有效遏制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2.采取科学的应对机制,消除对立情绪。

企业应在抓住事件主动控制权的基础上再接再厉,通过公布事件调查整改情况向公众展示自身的决心,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质疑,邀请社会人士参与到实际调查过程中,让公众看到企业努力改进、认真对待、极负社会责任感的一面;其次,发表道歉公文并向公众作出承诺,向受害群体作出合理的赔偿,并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理念和文化的宣传,让公众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此外,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控制、重视产品品质的提升,并通过积极研发新产品来释化公众的注意力,以产品的新颖、品质来重新获得公众的认可,从而逐渐消除公众对事件产生的抵触对立情绪等都有利于消除公众的对立情绪。

3.要有忧患意识并完善企业的管理系统。

公共关系危机是企业公关维护和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尤其在迅速变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潜在危机,因此公共关系管理就要增强企业的危机公关意识,通过建立起有效的危机事件预警机制和公关危机处理机制和流程来对企业公关危机进行预警和规避,并能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进行危机处理,所有工作都应以维护企业的公众形象和长远发展为核心,要利用企业各个层面的关系资源尽可能将危机事件简化,减少其对企业的负面影响。

4.诚信经营,增强品牌风险意识。

冠生园“陈馅”月饼事件说明,市场经济是建立在诚信经营基础上的,企业信誉的集中表现是企业与消费者间的依赖信任关系,因此要做到诚信经营,确保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此外,企业要增加品牌风险意识,提前做好品牌风险对策。冠生园在公私化合营成为国企后,因为沿用了老品牌字号导致产品名称与企业名称一致,事件发生后直接影响了全国近三十家以冠生园命名的业务各自独立的企业,造成了品牌连诛的现象,这也警示企业必须增强品牌风险意识,在制定品牌策略时可以实行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相分离的模式,如著名的宝洁公司在洗发水领域推出的潘婷、海飞丝、沙宣、飘柔等多个商标便是一种将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相分开的重要营销策略。

四、结语

公共关系在我国企业的起步发展虽然较晚,但其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要建立起良好健康的公共关系,就要在增强自身公共关系意识的同时建立有效完善的公共关系管理体系,并不断完善危机公关预警机制体系,通过充分发挥公共关系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确保企业在激烈市场中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虞柏淼.浅谈公共关系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J].市场营销:营销策略.,2009,01.

[2]谷伟光.浅析市场营销中的公共关系策略[J].市场观察.,2012,01.

[3]陈斌巍.浅析市场营销中的公共关系策略[J].现代营销:市场营销.,2015,05:75.

[4]刘春梅.大市场营销中的公共关系营销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7,16:204-205.

民族危机意识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企业文化 命运共同体 人本主义

[作者简介]宋娜,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2007级硕士,北京100875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7-0095-03

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一个战败国,仅用了二三十年时间,就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出现了一大批世界知名企业:松下、索尼、本田、丰田等,成为创造经济奇迹的故乡。在当今世界的商业竞争中,日本企业是世界大多数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各国学者经过认真研究,公认是日本的企业文化对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各方面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少日本企业选择了中国。因此有必要对日本的企业文化作一个分析,借鉴其成功经验。

企业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环境下,企业及其成员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和文化形式的总和,是共同的价值取向、经营哲学、行为规范、共同情感和凝聚力的体现;是有本末之分、不同层次、丰富多样表现的文化复合体。

企业文化包括三层内涵:居于核心位置的是各种经营理念、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精神意识,中间层是制度及企业人员的行为,最外层是产品、技术、物质。最外层只不过是企业的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经过制度下企业人员的行为外化的表现形式。在整个企业文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核心部分――理念精神等意识形态。

一、影响日本企业文化形成的因素

(一)日本民族传统心理对其企业文化的影响

1 渴望成为强者的心理。领土狭小、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造就了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渴望成为强者、成功者,这种心理意识已深深地淀积在他们的潜意识之中并代代相传,并成为一种民族特有的心理。日本企业无一例外地秉承了这种民族心理,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机遇,善于学习吸收别国先进的为我所用的优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2 务实心理。基于传统的生存危机意识,日本人特别地务实,他们不喜欢恩辨的形而上的思考,而倾向于事实、现象、经验、实证的思维方式。现代的日本人,在经济上有总体规划,又尊重经济规律。他们务实求真,不尚空谈,不玩花架子,老老实实以辛劳和智慧来培植理想之花,因而能创造奇迹。

(二)儒家思想和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相结合是日本企业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

“和魂”是指日本的民族精神,它实际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产物,是“汉魂”的变种和东洋化。中国儒家文化的实质是人伦文化、家族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和”、“爱”等思想,日本人接受了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忠孝思想、宗法观念等,并把儒家思想与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相结合,把“仁”、“忠”、“和”改造成为具有日本宗教文化特点的“忠”、“和”、“诚”。

“忠”,现代的日本人已把传统的效忠天皇、效忠国家这一民族价值观具体转化成对关系个人生存的企业的效忠。每个成员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归宿。“和”,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思想,绝大多数日本企业的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来考虑问题的,形成了“和为贵”、以他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诚”,指诚信和社会责任,从历史背景上看,18世纪他们就提出了“卖方、买方、社会”三方都好的理念,即事业在自己得利的同时,必须给国家和社会带来实惠。

二、日本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将现代文明和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一种工具,本身并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根据本国、本民族、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的一整套精神文化系统。日本是个极善于吸收其他民族优点的国家,只要是有利于我的就“拿来”。日本人把西方的理性规范、原则至上的管理理论与具有东方特色的日本民族文化如集团意识和思想上的“和”、“忍”、“信”等观念相结合,成功建构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强调“家内和合”的观念。建立企业与职工间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和”的观念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仁、礼、义”,在日本发展为“和、信、诚”,它是日本团队精神的基础。日本企业界有识之士认为,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道德观、秩序观为企业“提供了全部活动的思想基础”,“在日本人看来……真正实行了‘和’的团体,势必带来和谐和成功”。他们强调,在企业内不能过分强调所有者与从业人员的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把企业看成是家族的延伸,强调在企业内部要形成一种“家内和合”的大家庭气氛,把雇佣关系转化为一种“亲情”关系。他们认为,员工属于企业,对企业要忠诚和有献身精神;经营者除了指导工作外,还要关心员工的生活,要给予员工归属感和安全感,因为只有当个人的需要能在企业内得到满足,才能努力于生产工作。

(三)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灵魂

日本企业虽然等级森严,但在管理、决策上仍以集体主义倾向见长。在日本企业内部,员工比较注重工作联系的纽带,企业讲究提高集体工作效率和集体激励,鼓励员工在完成自己工作定额的同时,主动帮助同事,形成良好的互助合作氛围,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具有彻底的内心认同感和行为一致性,为员工营造一个愉快、温馨的环境,员工也需要一个和谐、互动、认同的集体。日本企业的决策方式是一种自上而平和,自下而互相结合的集体决策形式,集思广益,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又能调动员工的参与意识,使工作顺利完成。

(四)日本民族的创新精神

由于生存危机产生的忧患意识,日本民族特别善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成功经验,但突出之处在于,总是会保留部分自己的民族特点,如在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时保持了西服与和服、西餐与日本料理等双重生活方式。无论是古代借鉴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近现代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日本人在选择吸收的基础之上进行加工改造、创新,在创新中形成日本的多元化文化。尽管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是美国人最先提出,但却在日本获得巨大成功。

(五)奉行人本主义,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美国一位企业家曾说过,美国在和日本的国际竞争中之所以失败,其根本原因是两国的文化不同,也就是说商场上的胜负可以看作是文化竞争的结果。美国是典型的西方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以理

性原则为主,奉行事本主义;而日本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创造了柔性的企业管理模式,实行人本主义。

日本企业柔性管理模式的特点是实行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内工会制。终身雇佣是劳资问不成文的默契,“不论对公司还是对工人来说,雇佣就像结婚,是一种终身承担的义务”。这种制度不是法律硬性规定的,而是日本家族主义文化传统的体现。年功序列工资制,晋升工资主要凭年资。资历深、工龄长的员工晋升的机会多,这种制度是以论资排辈为基础的,员工工作时间的长短和对企业的忠诚程度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其好处是可以限制员工的“跳槽”现象。企业内工会制度是指按企业组织工会的制度,工会鼓励职工积极参加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图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总之,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和企业内工会制使职工和企业组成“命运共同体”,激励职工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而奋斗。

(六)强调企业文化中经营理念的重要性

日本企业一向重视经营理念。强调通过优良的产品、周到的服务来回报和服务社会。他们往往用厂歌、厂训、厂徽等方式来表现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并时时刻刻向员工灌输,使之成为座右铭。与西方企业仅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奋斗目标不同,日本企业文化的价值目标具有双重趋向: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日本松下公司这样表述自己的企业文化和价值目标:既“讲究经济效益,重视生存意志”,又“遵守产业人的本分,鼓励进步和社会生活的改善,以致力于世界文明的进步”。

三、日本企业文化对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注重规范化管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建构中国特色企业文化

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在企业经营管理哲学方面存在一些差异。比如,英美国家的企业比较强调“理性”管理,注重规章制度、管理组织结构,东方的企业则更强调“人性”管理,如强调人际关系、群体意识。日本企业正是吸收了西方先进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才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日本企业文化。到现在。我国已基本建立了市场经济体系,时代进步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此道路上,必须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借鉴日本企业文化的合理内核――“诚信”精神、人本主义、团队意识等,同时也要学习欧美国家企业文化的外在表象――理性化思维、规范化管理和开放性创新。把中华传统文化与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企业文化内涵与形式的统一,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二)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日本企业用“以人为本”替代“以物为本”,用“以人为核心”替代“以工作为核心”,强调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强调人的主动性。这实际上是日本文化吸收儒学的人文主义的结果。日本企业公司同事、员工之间互爱互助,职工结婚和生日,公司派人送礼物和生日蛋糕,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这些企业文化思想和做法,应该重新回到它的发祥地――中国。青岛海尔的张瑞敏,非常注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非常关心员工的成长,提出“你有多大本事和能耐,企业就为你搭多大的舞台”,让员工尽量发挥其聪明才智、创造才能和生产积极性。所以张瑞敏能够把上世纪80年代一个小企业,改造成现在年销售额达1000多亿人民币、每两天就推出一个新产品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

(三)利用集体主义。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

日本的企业多是家族式的企业,它源于日本人的家族观念,家族观念源于儒家思想的家族等级制度,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家族等级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已基本消失,我们不可能利用这样的文化来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中国一直提倡集体主义,我们可以将此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培养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团队精神。同时,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企业的盈亏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挂钩,劳动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就会为企业尽力尽责,有利于建立职工企业命运共同体。

(四)培养学习和创新意识

日本在“二战”后,几乎成为一片废墟,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企业大量学习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引进资金,迅速消化吸收,加以改造和创新。创造自己本国特色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经济迅速崛起。我国自1978年起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引进国外资金,但引进的多,真正能消化吸收并从而创新还不够。

(五)经营理念要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经营理念,提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虽然我国一些企业也有自己的经营理念,也提出过“产业报国”的口号,也有不少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但产品质量还不高,没有创造出较多的世界名牌,还没有形成支撑自己的企业文化。要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学习和借鉴日本企业文化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思想,以及日本企业重视产品质量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走内涵式、科技型、节能型的高效低耗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丽华。张海波,透视日本企业文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2]江华,日本企业文化的民族性及其启示[J],华夏文化,1998,(3)。

[3]王成荣,中国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

[4]朱成全,企业文化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5]叶梵,日本企业文化和[J],商业研究,1997。(1)。

[6]陈健,日本企业文化的独特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05―12。

[7]万俊教,欧晓明,日本的家文化及其家族企业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5,(7)。

[8]谭一夫,日本式管理[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