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1

关键词:培养职业能力;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培养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主要是使人才不仅拥有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使其具备经济管理技能、经济管理能力等。据了解我国目前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教学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忽略经济管理专业技能的培养。在课堂中主要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够充分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受不到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这就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逐渐下降,使学生的思维及职业能力得不到提高。

一、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使用网络信息技术

在目前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些全新的高科技也油然而生,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据了解网络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我国教育方面被广泛运用,使用其技术对创新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一,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性,比如目前较为流行的微课教学。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掌握经济管理专业中的重点知识,可以对其有针对性的学习。学生还可以对微课视频进行下载,使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其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经济管理专业中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是充当指导作用的,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要想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使用网络信息技术,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及经济管理专业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运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进行备课,还可创建经济管理专业网站,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其次可以创建网络经济管理专业数据库,使其专业的知识可以共享,比如教学视频、课件及材料等,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经济管理专业打下基础;最后就要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传递目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及现状,对于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及发展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有重大作用。所以要优化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首先就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1]

二、实现以学生为主的高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新课标中明确表示在教学中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在学习中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经济管理知识,积累自身的经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可以使培养出来的经济管理专业人才满足社会中的岗位需求。

高职院校应该创新改革传统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经济管理专业在教学课堂上充满互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在进行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时制定多种教学形式,比如使学生进行演讲、分组讨论、模拟社会情境等教学方式,都能够使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并且要求学生在上课前做好预习,下课后做好复习。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关于经济管理专业方面的课外材料,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心,能够很好的适应于今后的实际工作。[2]

三、学校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要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岗位情况,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领导应该和社会中经济管理行业相互配合,打造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在进行经济管理理论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一些贴近生活的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经济管理专业的岗位工作。学校还可以邀请社会行业中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对学生进行授课,使学生能够了解目前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的能力需求及其发展趋势。

学校还可以在校内或者校外创建时间基地,与校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到行业单位中进行顶岗实习工作,根据教师安排的任务及内容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工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校以外的人和事情,提前走入社会,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很好利用,了解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行业的关系,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专业能力、爱岗敬业能力及创新精神,为今后真正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3]

四、结束语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我国高职教育就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以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教育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跟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使应届毕业生可以快速的适应社会并且融入社会,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可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总而言之,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素养,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目的。

参考文献:

[1]杜一馨.基于岗位能力视角的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界,2015(30):140-141.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2

一、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一般地说,是体现在人身上,体现在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上。

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确认了人力资源投资的资本属性,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与物质资本具有同等地位的资本。优质人力资本能够迅速积聚物质资本。开发人力资源的基础则是有效的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开发和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快速转变的发展阶段,学习成为人们不断吸取新知识和必要技能的重要途径:七亿劳动力需要不断提高技能和继续学习,其中数亿农业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进入非农产业;结构性失业人员需要接受培训重新就业;摩擦性失业不断释放潜在失业者,需要通过再培训找到新的就业门路。

中国人口众多,但人才匮乏。将人力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学习、培训和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和手段。

人力资源开发就是运用制度、政策、组织的学习和教育形式,对现在和未来的劳动者进行学习、培养、训练、配置和利用,以充分发挥人力的作用和创造性。

所有发达国家以及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发展教育、重视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看成是能对个人和国家的命运具有重要决定作用的事情,并作为主要施政内容加以规划和落实。

美国学者奈德勒(Leonard Nadler)在其《开发人力资源》一书中,把人力资源开发界定为:1、一系列有组织的活动(培训、学习与教育、培育);2、在一个限定时间内进行;3、旨在产生行为变化。

按照奈德勒的阐述,人力资源开发有三个主要的领域,即培训、培育、学习和教育。具体说来,人力资源开发就是对人的开发,对人所从事的现有工作进行学习与培训,对人的未来工作和任务进行培育,对人的发展和提高进行教育。这说明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教育,不仅限于正规教育,其中包括现代培训。提高全民族素质和人力资源开发都强调每个人需要有机会发展自己,而这一发展是一个持续的、终生的学习和教育的过程,需要把工作的、职业的培训与社区学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全民族素质,才能形成高素质人力资源。

二、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按照OECD的说法,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1996年,OECD从《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选录部分内容,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题形成报告,较为系统地讨论了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科学系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知识经济测度的指标体系与统计数据问题。

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也就是高技术经济、高文化经济、高智力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或者说,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主要要素的经济形态。

应该说,知识是指可以被人们认识、掌握和运用的有价值的信息。OECD将知识区分为四种形式:即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how)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OECD认为,信息一般属于前两类知识,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有效地处理这两类知识的需要。而现代经济学,特别是信息经济学,一般地习惯于把上述四种知识都看成为信息,或是深加工信息,或是原始信息。知识不仅是信息,它还涉及到文化、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与教育。

在当前,真正开始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国家恐怕只有美国。其他的发达国家,包括OECD大部分成员国在内,或者仅仅是即将临近,或者是还有着一段距离;对有些国家或者还只是一种概念上的名词。从知识产业的发展水平衡量,我国现在的发展水平还不及美国50年代的水平。1996年,我国知识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06%;而美国在1958年则为29%。以综合指数而言,若把美国现有水平为l的话,我国仅为0.31。但是,尽管如此,我国一些发达程度较高的地区,还应创造条件向着知识经济社会迈进。

知识经济社会所强调的是:

1、知识将成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知识存量不断增加,知识创新不断加速,知识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主要因素;2、知识和智力开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动力;创造财富的主要资本;3、知识将改变未来社会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4、知识网络促使国家创新体系的进步,科学系统、教育系统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5、知识和学习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增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联系;6、人将是知识经济社会的主体,终生学习将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

贸易、金融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缩小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变得相对容易。但是,变化的快节奏使得知识差距可能扩大,造成“知识隔离”。这种隔离不仅发生在国家之问,同时也发生在个人之间。

有证据表明,熟练的、适应性强的人员对于利用新的知识爆炸和迅速的技术革命所提供的潜力是非常关键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的差距拉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距。结果,不能或较少获得学习机会的人就有可能被知识经济社会所抛弃。

三、学习社会

“学习社会”一词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M、Hutchins)。1968年他发表《学习社会》一书对以往教育进行了批判性研究,提出到20世纪应实现新的教育和社会――学习社会。哈钦斯提出,所谓学习社会“也许就是任何时候不只提供定时制的成人教育,而且以学习、成就、人格形成为目的而成功地实现着价值的转换,以便实现一切制度所追求的目标的社会……”。

哈钦斯主张教育所有的民众使人人为自己而学,协助个人了解他生活所处的环境、事实,使人的潜能充分发展,尽可能发展成为聪慧的人。学习社会的目标在于提供人在任何人生发展阶段的学习机会。

哈钦斯把学习社会内涵看作是:需要终生学习,并确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把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回归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人文博雅教育要成为终生学习内容中的重要部分;通过终生学习发展人的技能和批判思考能力。

自1970年以后,终生学习、终身教育、迈向学习社会成为世界主导性的教育思潮,各国相继展开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与学习社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进入90年代,在发达国家则走向具体实施阶段,学习社会的理念正在逐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和策略。

迈向学习社会在世界成为主导性的教育思潮,体

现在,发达国家有许多官方的和民间的机构和组织努力地推展和实施学习社会。这些机构和组织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5年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中,通过了一项支持人人有学习权的决议案。

在1997年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的汉堡会议中,重新提出这项思考,指出学习是一项权利,一种享受,以及一份共同的责任。这种权利为全民所应平等享有。(UNESCO,1996)

1972年出版了富尔的报告书――《学会生存》。

1996年发表了德洛尔的报告书――《学习――内在的财富》。

《学会生存》和《学习――内在的财富》两本书,在全世界起有重大的影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70年代进行“回流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的研究。1973年出版了研究报告书――《回流教育:终生学习的策略》(OECD,1973)。1994年6月,第三届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国际讨论会在日本召开,会议对日本文部省提出的三项终生学习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了“首届世界终生学习会议”,会议强调了终生学习对教育、政府和社会的影响,认为如果没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难以在21世纪生存,“终生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

在1996年的部长会议中,提出了“全民终生学习”的主张。

欧盟

欧盟于1995年发表名为《教与学:迈向学习社会》的白皮书。该报告书提出,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一个学习的社会,知识和技能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三大冲击:资讯社会,国际化和科技知识等。为有效地应对这些冲击,必须要有广泛的基础知识和具有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报告书提出,迈向学习社会的具体途径为:1、鼓励获得新知:可行途径包括建立和能认可制度,促进流动,运用多媒体教学;2、促进学校和企业界的紧密结合:可行途径包括教育对工商界的开放,企业对民众提供训练机会,学校和公司之间的合作等;3、排斥对学习机会的不平等,促进社会的统合,照顾不利群体:可行途径包括开办第二次学习机会,建立欧洲志愿服务体系;4、精熟三种语言:以增广见识,拓展文化视野;5、兼顾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的训练投资:在顾及人民利益的基础上妥善运用。

次年,欧盟将1996年订为欧洲终生学习年。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迈向学习社会》(Toward a Learning Society)一书,提出构建学习社会的具体构想,包括回流教育、远程教育、开放大学、社区学院等(The Carnegie Com-mission on Higher Education,1973)。

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

美国卓越教育委员会于1983年提出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的必要》的教育改革报告书中,指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致力于学习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学习社会中,教育机会不仅存在于学校内,同时应扩大到家庭、工作场所、图书馆、美术馆等,即个人在工作与生活中均享有教育的机会。

英国“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和“全国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顾问小组”

英国的“全国高等教育研究委员会”于1997年发表《学习社会中的高等教育》,指出学习社会的发展将成为今后20年英国所追求的目标,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对学习社会和发展起有积极的贡献(Dearing,R.,1997)。

同年,英国的“全国继续教育与终生学习顾问小组”提出了《二十一世纪的学习》的报告书,其中指出,英国目前仍然不是一个学习社会,但是需要发展出一种“全民终生学习文化”,将学习社会的前景予以实现(Fryer,R.H.,1997)。

对于“学习社会”的理解,作者将其界定为:所谓学习社会,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保障和实现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各种学习需求和获得社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全民学习权的保障,社会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效整合,形成有利于学习的环境,是迈向学习社会的关键。建立和完善终生学习、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组织,是迈向学习社会的基础。

在学习社会:

1、学习将成为一种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终生学习将成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学习将成为社会一切成员整个生命期的活动。

3、学习和教育将成为一个结构和功能完整的社会体系,学习机会应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保障全民学习权,整合社会各种学习资源,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态来进行。

4、学习和教育要成为一种社会的责任。学习和教育与社会形成互动,密切交织。教育不再是一种义务,而是一种责任了。

5、学习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和人的自我实现,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推进社会发展和文明社会的建设。

6、学习和教育将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正规的、非正规的、非正式的一切过程;社会的、文化的、专业的、生活的各个方面。

7、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和机构,在行使自己的专业职能的同时,也要行使学习和教育职能。

8、终生学习、终身教育既是学习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迈向学习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四、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

终生学习主张个人终其一生都需要学习,终生学习是一种持续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终生学习着重从学习者的主体角度出发,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

终身教育着眼于教育客体,着眼于建立各种教育机构,提供各种教育的场所和机会,建立和架构一个使学习者能够终身受到教育的体系。

终生学习是个人的学习主体性和主动陛在一生中不断获得满足与发展,是学习权和发展权的实现;终身教育更侧重于创造学习的条件,使人们各种学习需求的实现得以保障。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组织一个终生学习、终身教育的完善体系。

二十一世纪的终生学习国际发展趋势:

1、通过民众的积极参与以形成完善的终生学习政策与计划;

2、从自身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背景出发,探索和采用适宜的终生学习模式;

3、发展创新的终生学习理念与行动;

4、运用信息与通讯科技扩展终生学习的机会途径;

5、把终生学习与知识经济和发展学习文化紧密结合;

6、促使人人成为自我导向的终生学习者。

五、现代培训和开发(T&D)

(一)全民的(for alI)和终身的(1ifelong)

1994-1995年的IALS的数据显示,每个成人在-25 64岁之间,预期的培训年限累计超过5年。

现代培训力图突破传统教育僵化的管理模式,建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个人参与

学习者是培训活动的中心。培训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培训管理方式的确定,都要以学习者的现实需要和特点为出发点。

现代培训反对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因为在这样一种教育过程中,学习者的需要、个性以及知识经验被忽视了,因此很难适应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兴趣与热情,也就很难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三)社会参与,有效协作

现代培训机构需要社会参与,和机构外的团体加强合作,以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好的支援,更多的学习机会。

合作网络:

1、与本地及海外高等院校合作,合办课程及订立学分认可协议。

2、与工商界合作,合办职业课程、持续专业进修课程和再培训课程。

3、与社区合作,进行各种学习、教育和文化活动,实施非正规与非正式的学习和教育活动。

4、与资讯科技界合作,开展网上学习。

(四)灵活开放,弹性化

灵活开放,自由进出。由学习者自己决定在什么时候学习,用什么方式学习。

学习阶梯,多元衔接。任何学历的学习者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现代培训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及全面的开放性,要求现代培训的模式是弹性化的,它要实现现代培训的可选择性,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如学习时间与空间的可选择性、学习层次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等。现代培训的弹性培训模式包括以学分制为特色的弹性管理体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互动为特征的培训方法体系、以发展性和个性化为特征的评价体系、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支持体系等等。

(五)学分转换与互认,学分银行

现代培训是开放的培训体系,学习者可以在各类培训体系、在正规教育场所和非正规教育场所之间进行流动。不同机构之间的培训是融通的,可以互认学分,以提高培训的效率。

学分是可以积累的,学习者可以在不同专业、院系、校际甚至地区之间选修课程,并实现学分互认。学习者的上课时数、报告、论文、考试、实习等都可计入点数(credit)。因此,任何学习的方式都可累计积分。

此外,学分还是可以转迁的。建立学分转换制度可以使学习者不仅能够在不同学习领域或专业、院系、校际、地区之间甚至不同国家之间流动,而且也满足了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对学习、教育提出的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要求。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3

1.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运用政治原理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自身内部的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的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把和历史事件、历史事物相关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思考,善于发现、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最终把已有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2.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运用政治原理的必要性

时代的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当今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环境、人口等都具有很高的综合性,是任何一门传统单一的学科所无法解决的。当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建立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综合与分化相互交叉、相互作用,而且综合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占主导。近年的高考综合科目不仅充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而且重点考查学生运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了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与综合能力。这既是高考改革的趋势,也是历史课教学本身的发展方向,更是知识经济时代对综合型人才素质的要求。

3.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如何运用政治原理

(1)运用矛盾论原理把握历史走向和人类未来。人类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错综复杂,能否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影响着学生对历史走向和人类未来的把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支配和决定作用”的原理加以阐释,学生就容易把握住历史发展脉络:工业革命时期,人类走向是资本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要夺权,人类未来是资本主义仍然占主流;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走向是社会主义或发展或回到历史的老路去,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解决民生,人类未来是走向独立、富强、民主、和谐。

(2)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原理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在历史教学中,有很多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如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加速了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新航路开辟后的价格革命促使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新成果导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化,资本主义因此进入了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时期等。教学中如能运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就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又如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运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原理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今天我们国家加快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运用内外因关系原理把握历史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学生在学习“”和“”失败的原因时,常常弄不清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运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了: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遗其体而求其用,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而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从而得出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4)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把握思想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和世界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无一不与特定的时代背景:封建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新经济的产生发展相联系。就如所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这样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当前我国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宣传中国文化的意义。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4

关键词:知识经济;继续教育;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63-01

1 知识经济社会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密集的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经济。它的特点是以信息的生产和利用为核心,以人力资本和技术为动力,以高技术和服务产业为支柱,以强大的系统化、高新化、高效化的科学研究体系为后盾,以追求知识价值不断更新为目标。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智能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本。

2 知识经济社会继续教育的主体地位

不同的经济时代总是伴随着不同的教育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加速与信息的爆炸性的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一时代任何教育机构或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地解决终身教育问题,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揭示了教育与经济这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具有更为紧密的联系,突出地显示出教育的经济价值。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智力资本是凝结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生产能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知识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开发,主要依赖教育。教育是生产、积累、传播、使用知识的主要手段,也是知识向经济过程融合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知识经济必须以教育发展为基础、为后盾、为保证、为动力。教育是知识经济竞争的基点,谁抓住了教育谁就抓住了知识经济竞争中制胜的根本。

3 知识经济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

知识经济的到来将引起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也将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将给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强劲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1)人力资源开发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占有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现代社会的竞争能力主要转移到三种能力竞争上:即获得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当今社会,只有拥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智能人才,各种经济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深层次的开发和利用,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2)调整劳动力结构。知识经济的兴起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产业结构也将进行大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将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导致社会劳动生产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劳动将被复杂劳动取代,知识型劳动者将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这种变化意味着绝大多数国民必须适应知识劳动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形势下,传统的一般劳动者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面临下岗转岗的危险。

(3)迎接知识爆炸的挑战。知识社会的特征是知识生产快速,形成知识的爆炸以及知识寿命的缩短。随着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成果日新月异,新的知识不断涌现,知识更新周期加快,新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职业。一方面,新产业不断出现、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传统产业逐渐发展、转移、异化,甚至消失。许多新兴职业、交叉职业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比较高,许多老的职业将被淘汰,即便是一时还保留的职业,也可能由于新科学技术的不断注入,要求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掌握新的技能。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设备陈旧,周期愈来愈短,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与产品换代加速相对应的是职业的更替。

(4)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触及生产方式,还包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分配方式等,人们的社会生活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主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的知识产业背景下,绝大多数人从事智力劳动,其消费将由物质性消费为主转向以知识消费为主,社会分配转向基于知识的占有程度的分配,智力劳动将是绝大多数人谋生的手段,知识的占有量将是人们富裕程度的标准。同时,知识不仅给个人带来挑战,它也给人们带来生活、工作、消费等方面上的享受和乐趣。

4 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教育也必将随着社会变革产生一次革命性的变化。社会对继续教育产生了巨大需求的同时也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 继续教育应该不断创新和加快发展。

4.1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动力的创新化、资产投入无形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经营活动国际化、科技发展高新化等要求决定了继续教育必须树立以学会认知、做事、 合作和生存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观。知识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劳动者只有以良好的整体素质为依托,才能不断释放自己的潜能,迸发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时代,知识是成指数级速度增长和积累的,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要不断的接受新知识,包括知识的传授者。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各有自身的特点和差异,我们要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2 树立通才教育的教育内容观

知识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综合化、整体化,而知识的综合和集成最能反映这一特征。在信息产业中,许多产品都是集各门学科的知识于一身而获得的成果,在科学研究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将成为主要方向,在技术领域,更多的将是科学与技术的综合或技术与技术的综合。知识经济社会最需要和最受欢迎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等知识于一体的通才。“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应该树立通才教育的内容观,宽广的知识不仅可以使人从容应对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智慧。通才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在教育内容上加强基础知识的铺垫,避免过分专业化,尤其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整合,注重文理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交叉。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需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综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人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有雄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具有竞争力,开发复合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

4.3 树立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方法观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发展个性。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知识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个性化教育是指尊重人本身的价值,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包括人的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自我实现。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继续教育应该遵循个性化的原则,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因材施教,积极为他们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提供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主创新的条件,调动起每个人所蕴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走上一个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人生之路,使社会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达到最佳的状态,推动知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5

关键词:知识经济;生产力发展;密切关系

技术进步改造着生产力,而技术进步的源泉,正是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无论是研究与开发的进行,还是技术创新和创新的扩散,都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素质,即人力资源的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可以说“知识就是力量”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长达2000 多年的物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付出了自然资源过量消耗和生态环境严重失衡的巨大代价,建成了当代的高度文明。当我们全面审视世界 2000 年来的经济形态演变,无争的事实是,靠传统的土地、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支撑的物质经济走到了尽头,地球己不堪重负,可持续发展出现深刻危机;无可选择的选择是,在现有文明的条件下,大规模地应用新兴的信息、知识和科技等生产要素替代传统的要素,构造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最新文明――知识经济。

首先,知识经济是知识积累和科技进步的必然。据 OECD 发表的《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所下的定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所谓“知识”,它包括人类发明和发现的所有知识,其中,主要是科学技术,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反映,也是进行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不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从有人类社会存在的那一天起,知识便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而存在。在人类社会自然界获取生存必需品的竞争中,人类经济经历了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这些形态。然而,哪种经济型态能缺得了知识呢?如农业经济讲究“适时播种”,“适时”就是知识,没有这种知识,错过了节气,轻则减产,重则颗粒无收。工业经济更是如此,瓦特发明得蒸汽机,以及后来发明得珍妮纺纱机和电动机,使人类的体力得以延伸和解放,带来了我们当今正在享用的工业经济文明,这种蒸汽机、纺织机、电动机都是那个时代人类最尖端的知识结晶。谁都可以认识到,在以往的这些经济形态中,经济形态越发展,所需的知识就越多,知识所起的作用就越大。量变引起质变,终于会到达比任何其他要素,如海洋、土地、森林、矿藏、工厂、机器设备、货币(资本)等都更为重要的这样一个转折点,于是就产生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社会经济形态。

其次,知识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智能化。因而它是生产力发展到电子信息时代的产物。社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以升级换代为形式的不断智能化规律,反映了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一般结果,反映了生产力从低级到高级的的发展过程。这一趋势和过程大体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是“自然的人化”阶段,即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并利用各种物质手段武装自己,以增强利用、改造、征服自然的能力。这一般结果是人类创造了以农业和工业经济为代表的物质文明,使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人类先后进入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是“人的自然化”阶段,即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的长期过程中,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手段的改进,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的本质并掌握了自然运动变化的法则,并把这些认识抽象和内化为人的智力和知识等本质力量,从而实现人的自身塑造,使人的本质日益丰富和完善,行为更加合乎客观规律,自身能力更加全面强大,能够在自然面前有更大的自由,能够日益削弱自然因素对社会生产力的消极制约,能够按照人类的积极目的去改造自然和社会。这一过程的一般结果是人们在物质经济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经济类型――知识经济,使社会生产力上升到更高的发展阶段――电子信息生产力阶段。此时,物质财富的增长,主要不是靠增加资源、劳动、资本和场地,而是靠知识、技术等智力资源的作用,带动物力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时间,创造日益丰富多样的社会必需品(物质的和精神的)。

第三,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社会生产力系统。它以科学知识为资源基础,以高科技手段为中介,以经济发达为目标,是知识、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高级生产力发展形式,是以科技为主的、以知识、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为要素的经济。以知识经济的典型代表软件产业为例,全球软件市场的年市场规模已高达 4000 一 5000 亿美元;美国计算机软件的产值已是硬件产值的 1.4 倍;全球 500 家最大公司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与美国 5000 家软件公司的贡献大体相近;微软公司的“视窗”软件占有世界 80% 以上的市场,该公司每周增加资产 4 亿美元。有关调查统计表明,1993 年以来,美国工业增长的 45 %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高技术产业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7 %,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只占 14 %,汽车产业仅占 4 %。在此期间,以微软公司和网景公司为代表的 5000 家软件公司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其中微软公司的市值(上市股票的价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市值总和。从美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功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以创造性的知识为核心,运用知识生产、发展知识产品,并以此来推动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第四,知识经济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物质力量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本质。知识的力量一方面要以物质力量为保证条件,另一方面它最终还要转化为物质力量和物质产品(当然也包括精神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知识经济的生产标志着人们获取物质产品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再由物质到物质,消耗巨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是由知识到物质,以智力资源的开发带动物力资源的开发。这是生产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反映了生产力不断智能化的历史趋势。

总之,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主动的务实精神,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尽快建立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科学支撑体系,以促进生产力迅速向前发展,实现“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

【参考文献】

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范文6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资本保值增值;资金运用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的信息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

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中,出现了信息不够透明、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集中等不良性现象。企业各管理部门之间把自身的利益看的太重,对提供有关信息的积极性不够,导致了信息的不全,信息的单一,因此,对于企业的高层决策者要做出精确的决策变成了个难题。更有甚者各层面的企业均在截留信息,提供不真实的信息,导致总的信息内容虚假,会计的核算不够准确,报表也不可靠,偶尔合并的会计报表还隐藏了子公司实际的经营状况。通过财政部对会计信息不定期的进行质量抽查表明,在全国的企业会计信息中,有80%以上的信息真实度不高。这样不仅影响企业高层决策者的科学决策,而且对政府的宏观管理与社会的监督效果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2、监控不力甚至内部人为控制

在国有企业的现状中,无论是在哪个环节大多数都出现了对企业不利的现象,譬如:对企业的监控力度不够强;内部的人为控制;未经允许私自挪用转移的资金;侵吞国有资产等等。虽然有关部门设置了监督的职能和监督的制度,但是对于企业财务资金方面,由于监督者没有完全掌握可靠的信息,因此就很难执行监督的权利[1]。

3、资金管理严重失控

现阶段企业中财务资金管理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集团企业资金需要集中的管理,但却与内部的多级法人资金的分散占用相冲突。第一,子公司拥有多个账户。部分集团下的各个子公司由于设立的账户数目非常多,因此也很难对资金进行有利的管理。第二,对投资的决策随意性非常大,个别企业不考虑自身能力与发展的目标,盲目的投资,爱好于设立新项目,对投资的失误多了,损失也就更加严重了,原本资金就很紧张,这样的状况就更是雪上加霜了。第三,资金的沉淀非常严重,因为没有合理的利用,货款的拖欠变得无法估量,生产成品的资金持续上升,周转不灵活,所以企业的信用与盈利的能力就下降了。

二、企业财务管理发展创新的内容

1、提高财务管理的目标

使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相联系就是现今企业的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个目标会由于经济形态的转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继续深入化。社会在进步,世界的知识经济也在一步步逼近,因此企业知识资产的地位与作用也变得尤为重要。由于知识的不断更新、传播与应用范围的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在各个方面也深受其影响,知识资产也同时督促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向更高层次迈进。

2、优化资本结构

企业财政状况与发展战略的基础是由不同的资本形式、资本主体、时间长度以及不同层次的资本成份构成的动态组合。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随着知识资本的地位提升,其局限性也逐渐显露。因此按照知识经济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是企业必须要做的,也能比较出传统的金融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利于弊。合理的投资管理使得企业各种资本的收益与风险比例适当,实现最大化的占有和使用企业知识。

3、创新风险管理的方法

风险是对财务的管理目标产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企业资本的经营在知识经济时代仍然存在高风险性,其具体的表现形式分为两种:第一,知识产品中的物质材料成本低,但固定的成本不断在提高,从而经营的风险也成倍增长;第二,金融市场与内部财务的变动让财务风险变得复杂化;第三,不确定性的开发知识资产使投资得风险增大。因此,改善风险管理的办法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正确识别风险的不同表达形式,明确风险的管理目标;另一方面促成风险的计量报告与控制系统,确保采用的风险管理政策是合理的[2]。

三、实现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1、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资源配置变得复杂,管理的功能变得各式各样。只有经过整体的预算管理,才可以有效的控制。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一,企业经营的预算;二,进行预算管理;其中对预算的情况必要时要跟踪、分析、评价以及考核;三,对月度、季度和年度要准确结算。利用预算的控制,避免浪费和损失,能大量节约并增收节支,保证了企业经济的良好效益。

2、加强资金管理

能使社会化大生产,并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的“血液”就是资金。资金短缺或者是运转不灵活,就会影响社会活动。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客观要求就是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加速资金的运转,增大资金的增值能力。若想保证企业的所有者其合法的权益,就要对企业的资本进行科学的管理,使企业中的各项大的资本支出都符合科学的决策。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保证投资项目的最大效益以及资本的不断保值增值。在保证资本保值增值的同时,分为四部分: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要想实现企业自主的经营、自负盈亏,其前提条件必需是资本金。所以,设立资本金制度是很有必要的,能够科学的防止企业行为的短期化,防止资产的无故流失,还能维护企业合法法人的权利和利益。综上所述,财务的管理必需以资金管理为核心,积极加强发挥其资金管理的作用,防止资金的浪费与损失[3]。

3、加强成本费用控制

通过成本费用控制,可以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降低成本费用是落实节能降耗减排的重要举措,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例如,某些物资是国家或社会的稀有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节约这些物资的消耗,其实就是对资源的一种保护,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降低成本费用,对于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确保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企业成本的计划过程中,监督、检查以及纠偏活动就是成本费用的控制目标,也是企业管理成本费用中的重要步骤。它不仅能保证目标成本与成本费用按照计划实行,保证核算的成本费用是准确可靠的,而且还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的费用。

【参考文献】

[1]杨月梅、于君,管理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