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1

(1)学生对于学习高等数学类课程的重要性存在疑问。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并不会从事数学的研究工作,故此学习这些课程没有太大意义,即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实用性了解不够,认为这些只是理论基础课。

(2)大学太早划分了专业,很多学生是在对自己专业茫然无知状态下做出的选择,故此对自己所学专业本身谈不上热爱,但是对于专业之外的领域却又一无所知。再加上最近几年就业率下降,导致绝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自己本该辉煌灿烂的未来时,表现出来的却是茫然和恐惧,很难做到对自己的未来做充足的职业规划,因此在学习数学等相对抽象而短时间之内“貌似”看不到实用价值的课程提不起兴趣。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单一。教学绝大部分高校目前仍然是采取板书为主,只有部分高校引进多媒体,但效果并不理想。考核方式一般都是考试,这就导致了,考试考得好,并不一定会用。考得好也不一定是学得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做了以下思考(以《高等代数》的教学为例):

针对第一个问题:

高等数学是抽象的,是理论的,但并不代表它们缺乏实用性。事实上,数学是从实践中来,最终所有的数学也都走回到了实践中去,即使曾经号称“数学皇后”“最纯粹的数学”的数论也不例外。在国家和高校都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规划教育的现在,在基础课教学中融入实践教育和职业引导,是顺应时代的大事。

以《高等代数》为例,《高等代数》学中的几乎每个知识点都可以涉及到很多的应用领域:

比如讲到矩阵,可以提到电影《黑客帝国》中无所不能的机器“matrix”,可以提到电视剧《潜伏》中的加密解密等密码学问题,可以提到博弈论中用来分析描述博弈各方得失的“支付矩阵”,可以讲到《图论》中的“邻接矩阵”及其应用,甚至目前最火爆的大数据处理中各个数据特征的存取无一例外都是用到矩阵,机器学习领域的供机器学习和处理的数据也是以矩阵形式存在的。。。在这些领域矩阵都是必不可少的分析承载工具。

如果课时允许,在教授代数学理论时,能够列举并简单介绍矩阵在这几个领域的应用情况,不仅让学生了解这部分知识并不只是枯燥无味的符号,而是承载了好多学科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而且让学生了解一些目前科学领域的不同方向,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学科感兴趣,不管他感兴趣的是哪个学科,都起到了激发他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根据自己爱好和能力,规划自己未来职业道路的作用。

针对第二个问题:

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直面就业的最后一道堡垒。在这里,我们应该做的是最大的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照顾到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差异。

在这里,我认为高校不应该入学就设置专业壁垒,而应该至少给学生一个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过渡时期。大一的时候可以设置很多专业基础课,这些专业基础课不应该是按专业来划分班级,而应该是面对所有新生。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以及授课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把一门课程按照难度分解为几个不同的课号。以密歇根大学(下文简称密大)的《抽象代数》为例:密大数学系提供了312,412,493三个模块的《抽象代数》课程。这三个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接触严谨的代数语言,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推理能力。但由于课程的难度和侧重点不同,所以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开课时间,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这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学生的能力不同以及因为个人需要的不同而存在的差别。

以《高等代数》为例,我们的高校也可以采取类似的做法,根据学生需要不同以及能力的差异,对本门课程设置几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侧重点不同,每个模块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以及教学内容都不尽相同。针对经济学等文科领域的学生,只教授和他们所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并讲授这些知识在经济领域的一些应用案例。而针对喜欢计算机以及偏好其他工科的学生,可以教授和这些领域相关的内容,并讲授这些内容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案例。针对爱好数学以及上述两个课程学完之后深觉知识信息量不够的学生,可以讲授理论推导逻辑性较强的目前的授课版本。这样即照顾了学生的能力以及因为爱好导致的需求不同,又可以照顾到爱好数学以及学完专业版本代数学之后深感知识量不够的学生的要求。学生带着需求上课的学习效果,与强行灌输的效果必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目前各个高校采取了类似的分类,但是分类简单粗暴,只是把数学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做了简单划分,数学专业的学生学习《高等代数》,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线性代数》,而这种划分,只是名义上的划分,针对各个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兴趣的学生并无任何更多考虑。

针对第三个问题:

授课方式要多吸取国外高校数学类授课方式的长处。比如美国加州大学富勒顿分校(CSUF)的数学类授课方式大多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研究式、实践式等授课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国外很多大学高等数学课堂人手一个的Graphing calculator(图形计算器),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但在国内课堂,这些高科技的手段都难觅踪迹。 而考核方式,国外与国内更是存在很大的不同,国内一般是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或者加上平时成绩以及期中考试的成绩比例。而在国外,以美国大学数学课程微积分(calculus)为例,课程最终成绩一般由四大块构成(教师可自行调整比例):家庭作业,每周小测验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实践环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2

所谓情感障碍,是指学生的一种错误的情感体验。这种错误的情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学习生活本身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各科学习均缺乏兴趣,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另一种是有指向性的,即对学习某门课的错误情感,表现在对学习某门课或某门课教师的恐惧感。这在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比较普遍。

形成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有社会的影响,也有家庭的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学校的原因:紧张枯燥的学习生活对青少年缺乏吸引力;某些教材内容过难,要求过高,或者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学生难以完成学习任务,成绩不理想,经常“红灯高照”,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甚至遭到家长的打骂,久而久之,不仅会使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对学习产生自卑情绪和恐惧心理,而且这种情绪又会严重影响其思维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变得更加呆滞,造成情绪与成绩间的恶性循环。

所谓认知障碍,一般是指智力障碍和行为障碍。表现在学习上,不仅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较差,更主要的是缺乏良好的科学素质,阻碍了参与学习活动积极性,阻碍了新知识的继续获取,阻碍了各种能力的继续锻炼。

认知障碍的形成也是复杂的,主要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缺乏合理、适时的指导和严格要求,严密训练。

要克服情感和心理障碍,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第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全体学生。

要想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情感障碍,道德作为教师本人要克服对学生的情感障碍,通俗些说,就是首先教师要对这些学生有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有正确的情感。不仅要理解他们,而且要真诚爱护,热情帮助、教育他们。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教师在教育上实现三个观念的转变:

1.转变人才观念。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的人才算人才?另一个是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中承担什么任务?要真正认识到人才是多层次的,多类型,多样化的;职业教育是为各行各业培养中、初级实用型人才的。不能认为只有升入普通高中及大学的学生才是人才,升不上学的都是“蠢才”。

2.转变质量观念。就教育质量而言,要注意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即使就教学质量而言,要看全体学生的提高率、转化率和合格率。

3.转变教学观念。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适应于学生的学习,要“教服从于学”,改变那种“学生的学服从于教师的教”的那种习惯,以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二是教学不仅是“授业、解惑”,而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有利于学生以后学习,受用一辈子。

笔者之所以首先强调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因为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总是直接支配着教师全部的教育和教学活动,而且是教师自学消除对职校学生情感障碍的思想基础。

第二.重视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克服情感障碍。

1.给予信任感,消除自卑感。

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自感不如进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就觉得低人一等,前途渺茫,有自卑情绪;看看自己学习成绩,又长期不理想,丧失了信心。如何帮助他们克服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形成新的心理定势呢?既要“晓之以理”,也要“动之以情”,更要“付之以行”,“晓之以理”。即从道理上说清楚,打好攻心战。可以,而且应该向他们明确指出:根据科学的分析和现实生活中种种表象证明,他们的智力水准跟目前被认为优秀生的同龄人相比,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些微小差别,但从总体上说,是属于同等级水平的。脑子并不笨,智力并不低,能力并不弱,即使有些差别,那也仅仅影响些学习的速度,但并不影响学习的深度。说得通俗些,就是别人能掌握的,他们也一定能学会的,至多比别人多化些时间。这是科学家们经过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我们应该完全相信这一科学的断定。但是也应该承认,以前在学习方面还不如别人,这并不在于智力,而在于自己的行为。即一方面是不能正确地分析和评价自己,自控能力差,自抱自弃,叫做“自己不相信自己”,“自己不尊重自己”;第二方面是惰性较强,懒于思考,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叫做“自己管不好自己”,第三个方面是学习法不对头。不重视自学,不重视理解,这叫“自己用不好自己”如果“知疾乐医”,及时克服定能迎头赶上,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教师若能在说理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满腔热忱,充满信心,充分的信任,必然在他们的自卑心理上引起强烈的共鸣。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而且也增强了师生感情,对建立和谐、融洽、活泼的学习气氛大有益处。当然也应该充分认识和估计到,这种靠教师用“道理”使学生情感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短暂的;要使其在心理上形成“定势”,不仅要多次的反复强化,还要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始终对他们充满热情、信任;更重要的是在其以后的学习中确使其获得成功感,使其通过自我验证,深信以上结论的正确性。

2.给予成功感,消除恐惧感。

唤起理智的觉醒固然重要,但要获得长久的效应,务必在其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感。“首次效应”尤为重要,要特别重视第一堂课和第一单元的教学。第一堂课,要一清二楚,做到不遗留任何问题,而且又使学生觉得确有收获;第一单元测试,务必使学生得到比较满意的成绩。为此,一是教学上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放慢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节奏,控制教学难度,削减教学梯度,使学生“学来顺利”;二是习题练习,课外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进行严格控制,对于较难理解,容易忽视的隐含条件或容易发生错解的习题,事前进行必要的疏导和提示,使其觉得“做来顺手”。三是单元测试的题量和难度要适度,使学生既能独立、准时完成,而又获得比较满意的结果,使90-95%以上的学生在直觉上获得第一次成功感,以进一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感。

第三.根据实际施教,帮助学生克服认知障碍。

1.低速度、高频率;低目标、高质量。

所谓低速度,就是整个教学进度不宜过快,重点章节,关键内容降低速度,放慢节奏,让中下学生来得及接受,来得及思考,能够消化,不吃“夹生饭”,不积食。例题习题要少而精,宁可少讲几个,也要讲一个使其切实理解、掌握一个,学会一个。

所谓高频率,就是对学过的概念或规律使其有计划地多次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要懂得“遗忘”本身是一自然规律。不能要求学生把教师讲过的都要记牢,但又要使学生记住必要的内容,这就必须使他们多次接收同一“信号”,逐步增强这一信号的刺激。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和思维的延续作用,而且防止了学生学习中的得新忘旧。

所谓低目标,就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不宜订得过高,难度和深度要很好控制。注意到概念的理解只能逐步深化,规律的应用只能逐步熟练,不能“一次性过关”,目标定得过高,急于求成,势将适得其反。

所谓高质量,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高质量。重要的基本概念一定要正确理解、不含糊,重要的基本规律一定要切实掌握、学会应用。

两“低”、两“高”,总的思想是“宁可慢一点,但求实一点,貌似慢了,实际知识增长是快了,实质上是“以慢求快”。宁可少一点,但求好一点,貌似少学了一点,实际切实掌握的知识多了,实质上是“以少求多”。

2.严要求,勤训练,点点落实,块块清楚。

所谓严要求,就是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课堂纪律要严格,书面作业要严格,实验操作要严格。例如对书面课外作业,不仅要及时完成,有错订正,而且要步骤完整,书写整齐,符合“规范化”要求。一言贯之,成为规矩,有利于克服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所谓训练,就是经常作有目的的训练。练习的内容可以是各方面的,有的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训练,有的是培养某种习惯的训练。形式上,有是形成性练习,有的是总结性测试,时间上,有时利用新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3

《教育与职业》: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其中,实现人才成长途径的有效衔接,拓宽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高一级学校相关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江苏在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哪些尝试与探索?

沈健:2008年以来,我们对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政策进行重大改革,建立起综合考试、注重技能、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一是突出专业技能考试,彰显职教升学制度的特色。二是突出全面评价,增强职教升学制度的导向性。三是扩大公办院校招生和本科招生比例,提高职教升学制度的吸引力。四是突出高等院校办学自,形成职教升学制度的良性循环机制。五是突出教育公平,增强职教升学制度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2011年我们进一步扩大了高等院校办学自,启动了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为中职毕业生直接入学、高职院校录取适合学生开通了新的渠道。

《教育与职业》:如此可见,江苏省正在积极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构建技能型人才成才立交桥。除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外,我们在为高职学生提供继续学习机会方面又有哪些突破?

沈健:我们不断完善高职毕业生“专升本”招生考试制度。打通高职毕业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的通道。去年开始积极筹备,今年起正式实施“专升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一是将学生考试时间统一移至高职三年级下学期,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过程的完整性。二是加大对技能优秀学生的奖励与照顾,对技能优异的学生实行加分政策,对全国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实行免试入学。三是推动公办本科院校参与招收高职毕业生,逐步增加专业技能考试。与此同时,我们不断拓宽“专升本”的渠道,为高职学生继续学习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教育与职业》:据了解,江苏从1984年率先进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目前,这项试点的进展情况如何?

沈健:我们一直在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2010年,我们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五年制高职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五年制高职办学定位、发展原则、办学主体、布局安排、内涵建设、规范管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一是明确办学定位,二是规范专业设置,三是统筹设计课程体系,四是加强办学质量评估。

《教育与职业》:还有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也广受学校和社会欢迎,就是对口单招。在江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得如何?

沈健:我们不断深化高职班级课程改革。一是落实单招班级“三单独”,即单独编班、单独教学、单独评价,建立以完善专业教学为核心、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加强单招班级的课程改革,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搭建对口单独招生班级课程体系,避免课程的重复与遗漏。三是加强单招班级的课改指导,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组织对招生院校教学改革情况进行视导、检查、指导和研讨。

《教育与职业》:对口单招探索了一种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仅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内涵,也推动了中职教育发展。除此之外,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还进行了哪些探索?

沈健:试点中高等职业教育贯通一体办学。实行中职、高职分段合作培养、贯通一体办学,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3年,经过资格考核,进入高等院校学习2年或3年。中职、高职联合面向初中毕业生招生,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一体化、专业学历教育与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一体化,系统培养具有专科层次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试点中等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贯通一体办学。实行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实行7年分段一贯办学。学生完成中职3年学习后,由高等学校选拔进入本科专业继续学习4年。高等学校与中职学校联合确定招生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课程教学的贯通衔接,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技术技能达到助理工程师或预备技师的要求。

试点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实行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实行5年一贯办学。学生完成高职学习3年后,由本科院校选拔进入本科专业继续学习2年。试点院校共同制定5年一贯人才培养方案,系统培养本科层次高端技能人才。

试点高职与应用本科联合培养。实行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由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制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课程体系,培养4年制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

《教育与职业》: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加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江苏已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中高职协调发展道路,为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模式,培养职业技能人才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们在深化中高职沟通和衔接上做了哪些工作?

沈健:2010年,我省成立了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和23个职业教育教科研中心组。通过指导委员会和教科研中心组研究推进校企合作,深化课程改革,探讨课程的衔接,共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以专业为纽带,由高职院校或行业企业牵头,成立了19个中高等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共同参加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已形成中高职衔接、资源共享的良好发展格局。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4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这是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现状分析

质量是生命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从整体上说,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还是以数量、规模的扩张为主,对质量和效益的关注程度不够。不少高职院校是根据1996年的“三改一补”和1998年的“三多一补”政策发展起来的,自1999 年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职专科院校数量由2000 年的442 所发展为2007 年的1288 所,在校生人数也由100多万人增加到600多万人,教育规模大幅度提高。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比,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质量上还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从社会总体与高职教育供求表现来看,由于很多学校受短期利益的诱惑,盲目升格,只注重数量上的增加和校区规模上的建设,而没有注意内涵建设,导致培养出来的教育人才无法适应社会需求,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人才的需求不足,表现为教育人才结构上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因此,提升教育质量是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

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它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职业( 产业) 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评价教育质量的指标和方法很多,但对高职学校来说,最终还是要看学生是否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是否得到企业和社会认可。在职业教育社会化的今天,教育质量高的学校生源充足,社会满意度高。而教育质量低的学校,学生少,就业难,形成恶性循环。由此可见,教育质量是高职学校的吸引力、竞争力乃至生命力。

三、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的措施

教育质量的提高是由多个因素组成的,其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设备、优秀的师资队伍、高效的管理队伍等。良好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育教学和实习实训设备等都是指硬件配置,这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它的重要性,这里我主要从“软”设置来分析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

1.合理进行专业设置

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要统筹协调区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专业的布局, 与地方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相协调, 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要以社会与行业需求为主导,把学校的教育与社会、行业密切结合起来,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应体现鲜明的职业特点,在设置专业时不能过窄,每一个专业应对应于某一职业岗位群,在人才培养上应与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变化相适应,必须是行业或有潜在需要的专业。

2.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推进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院校举办方、学校等利益相关方参加的高职院校管理组织,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建立董事会或理事会等决策议事制度,多方参与、多方建设、多方评价,形成利益相关方合作办学、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学校要深化内部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改革,落实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责任,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要求专业教师应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建立一支能够适应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有计划地选送在职教师到企业学习和顶岗挂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各职业院校可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重点从社会及大型企业引进具有高职称的且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充实自己的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训练课教师的力量。另外,学校可根据专业及课程设置需要聘请一些专家、教授来院授课,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以解决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现在国家教育部门已推出了一些措施来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如“国培计划”“暑期实习煅炼”等。相信在国家的重视下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质量会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

⒊加强培养高职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学校教育中,教师素质永远决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教师的科研能力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创新能力 ,它决定着一位教师是否能从事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开创性地、高效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1)教育科研是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之所以在现代教育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就要对教育的规模、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决策;二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成倍增长,使得传统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因此,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确立教育科研的先导地位,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2)教育科研必须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科研是以拓展教育科学知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最主要目的是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始于问题,教师从事研究要从问题入手。所以为促进教师能力的提高,必须先组织教师参加研究的实践,认真研究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学校在选择研究课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课题是否对提高教育质量有利,教师在确定自己的研究内容时也必需这样考虑。也就是说,学校教育科研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程序目标必须一致。总体来说,学校的科研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教研活动,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跟日常教学的进度相协调,教务处按教学计划以教研或备课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和研究。第二个层次为专题研究,由教师个人或若干教师组成的集体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进行侧重探求某一教育或教学规律的研究。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科研指的是第二个层次。

四、构建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1.加强命题的针对性,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高职院校在考试命题时,应按照学生和教师授课的实际,增强命题的针对性,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考核。对基础扎实,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够考出水平,真正拔尖;基础较差的学生通过努力,也能获得一定的进步,感到学有所获,进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对自己的过去、现在有所比较,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明确奋斗的方向。

2.建立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灵活多样的考试制度

高职院校应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从职业特点分析入手,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项目,确定职业能力标准,实行职业能力水平考试,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考核成绩实行理论和实践、校内和校外、态度与成绩、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测定。

3.推行非规范性评价

非规范性评价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可在教师的随机言行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期望与评价。它具有互动性、精神性、艺术性、情境性和教育性的特点。非规范性评价关注日常教育活动中的一切潜在评价因素, 通过积极评价, 鼓励和支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潜能和个性,促进他们能力和素质的和谐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5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飞速前进,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大背景下,实现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要使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从39%提高到60%以上,这不仅需要研发人员的努力,而且需要在一线的生产、服务领域的工作者开动脑筋、创新思维做出贡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无论是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是建设创新型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像雨后春笋一样蓬勃发展,在规模上已占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规模迅速扩大。根据教育部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02―2012)》,2011年,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超过3000万人,高职招生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数的47.67%。全国高职毕业生的60%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有30%的高职毕业生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66%的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就业,成为推动中小微型企业产业集聚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根据201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继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可见,十年间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能力缺乏。根据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通过对约9万份2013届高职毕业生的抽样问卷调查的统计,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仅为3.3%。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竞争主要体现为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因此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素质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应用技术领域的创新水平。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表现在以下方面:

政府与社会重视不够。高职教育在法律上被明确为“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地方决策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潜意识,仍把高职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在教育规划中,一直被作为调解普通高等教育生源的缓冲系统;在招生和经费投入政策中,也一直处于次要地位,导致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少的盲目性,隐藏着不少的不利因素。

教学方法落后。由于传统教育方法与模式的影响,教育主体往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大多仍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方法大多仍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或照本宣科,或“满堂灌,”造成学生思维呆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评价机制不全面。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上,目前仍然主要是以学业成绩为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死记硬背,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从而忽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开发。造成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唯老师是从,唯书本是从;在技能训练中,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老师说的都是正确的,缺乏想象力和批判力、不敢大胆怀疑和否定。

二、CDIO 理念与我国高职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耦合

CDIO 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哥德堡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和瑞典林克平大学从2000 年起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于2004 年创立的CDIO 工程教育理念。其含义指:C(Conceive)构思、D(Design)设计、I(Implement)实施、O(Operate)运行,[2]是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它以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环节“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代表四个教育和实践训练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理论课程之间有机知识关联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以主动的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技能、人际团队精神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核心是一体化教育。

职业教育要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做中学,学中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3]。将CDIO 人才培养理念由专业领域拓展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个载体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工程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等各种能力,既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同时也实现了特定领域培养理念普适性的推广,符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

三、CDIO 理念引进的路径探索

作为一种全新的路径选择,CDIO 理念虽然与高职院校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但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必须根据国情、域情实际,采取行之有效、可操作性的措施。

转变教育观念。如前所述,职业教育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全社会都要在切实树立高职教育在 “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而不是把高职教育视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各级政府要对高职的构建、发展、规划、布局等统筹考虑,打破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突破行业、部门界限,整合职教资源,真正形成教育一盘棋;增加对高职教育的师资、资金、以及场地等投入,实现教育投入向高等职业教育倾斜,帮助高职院校处理好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打造精英专业,培养品牌,从外延型发展转为内涵型发展。

加强教学资源配置。创新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实践运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转化为现实的创新产品,这一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因此,在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审慎地对现有的校内外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和高效的整合,突破人为的局限和框架,针对创新能力各要素培养的侧重点不同,合理的分配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改进教学技术与方法。总体来说,就是融工作情景于学习,在真实“情境”下,实现“学习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学习”的融合,进行企业文化熏陶,实现学生角色向员工角色的转变。

首先,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在采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可以视频模拟教学,将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通过视频等手段浓缩进课堂,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感受实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将课程实训教学的流程、注意事项、实训要领等要素的以课件的形式向每一位学生普及;也可采用网络课程资源运用,将网络接点到宿舍、到教学平台、到图书馆阅览平台,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相关课程资源上网,学生可全天候在线学习,可进行在线测试和在线师生交流等等。

其次,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各种各样,在此以以下两种教学方法进行说明。第一种是启发引导教学法:为启发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学习,课程教师在讲授、实操、交流互动、指导、点评、测试等多种形式的基础上,从问题入手,采用启发引导教学法组织教学。针对发现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既注重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启发引导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指导学生技能的掌握,又关注引导学生提高其素质,同时还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第二种是角色扮演教学法:在课程实训、专业实训、顶岗实训等实践环节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强调实训项目的真实性,解决某一知识和概念应用到实践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项目,学习到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方面的能力。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所有的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处于引导和指导的角色,不单单只是教授学生知识,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应用“学生走上讲台”的方法,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研讨会”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问题研究中,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科学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创新能力等作为综合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教育规划范文6

关键词:教育发展;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一、中国教育发展几大现状

1.人才结构失衡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人才,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的思想问题。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只有上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这种思想不仅导致了中国人才结构的不平横,同时也误导学子们的道德价值取向。

2.教育投人少,供求矛盾突出

教育的投人是中国教育发展的物质保证。但中国的教育投人却严重不足,在全世界中国的教育投入一直是较低的。这种状况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

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教育经费的使用和分派存在不公平或不公正。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可直接反映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之上。诚然,教育的投入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我国的教育投入,不仅比发达国家低,而且也比许多发展中国家低,教育供求矛盾突出。个中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重视不够。

3.理论研究难以被实际应用

理论研究方面,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概念和技术都是由老一辈教育技术人从国外引入,前人在引入和日后的研究过程中,将重心放在了理论知识方面,忽视了具体实施方法、可操作性和各种量表的介绍,造成了中国现在的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教学。前人研究得到的这些理论可操作性、可实施性较差,很难走入课堂、真正落实到教学中。而且大多数学者的工作都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进行具体的实验,总是浮在水面。在实际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方面,由于理论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致使绝大多数的任课教师都不能在学者们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指导下进行很好的教学和评价。

二、初、中、高等教育问题的突显

1.初等教育,学前教育阶段——办学不规范,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在一些城市里,一般2到3岁的儿童就开始被送进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一般一些城市上的幼儿园也都比较规范。因为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内,没有统一的教学规范可以遵循,因而也就造成了各个幼儿园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很多幼儿园以及家长,本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想法上,就已经把给孩子们灌输“文化知识”作为首要的任务,使得许多刚刚入园的幼儿就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一些小孩子失去了幼儿该有的童趣。此外,在很多地区,幼儿园就开始出现了“择校”的普遍现象,有些“名园”光有钱还进不去,还要“托关系”才能获得一个入园的名额。

2.中等教育,中小学教育阶段——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侧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发展、道德观的培养,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等,尤其在高中阶段更为突出。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是非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这一阶段对他们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社会、学校、家庭应该共同承担起这一责任。完全没有必要再把中小学生变成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应该借鉴西方教育体系中的成功经验,努力改变当前教育体系中不适应当前实际的部分,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机会,有时间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3.高等教育阶段——当代大学生普遍不够成熟

正是由于中小学阶段得家长以及老师们都把孩子的学习抓的很紧,在除了学习以外的方面,尤其是生活方面,都帮助他们代劳,导致了孩子们自主的机会很少。进入高校后,高校教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对比之前宽松的多。在脱离了老师家长的监督管理,在没有形成足够完善的世界观、道德观、是非观的情况下,很多人就会呈现出了一种放任的状态。做什么事全凭个人的喜恶,而不考虑事情的后果。生活上一味追求安逸、享受,吃不得一点点的苦。不懂得人际交往中的基本规则,和老师同学相处的也不愉快。而要解决这种现状,单靠大学阶段的教育和管理是很难收到明显成效的。

三、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当前社会中职业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脱节、断层或重复的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教育规划纲要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之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我们更新观念、明确定位、提高水平、突出特色,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树立起系统培养的理念,坚持就业导向;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之间的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学建立起自己的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中等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项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项目中,发挥着引领的作用。以能力为核心,以职业资格标准为纽带,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臧秀平,张建,杨波.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统计与分析.中国科技信息.200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