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危机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危机概念

金融危机概念范文1

>> 美国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法教学的新特点 国际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的格局 金融危机下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及其影响 试析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 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 后金融危机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及启示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从深圳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企业突围 从国际金融危机看当代青年对《资本论》的热捧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服务贸易壁垒的新特点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 从美国的“蛇皮战略”看金融危机实质 从金融危机看风险的传染与转化 从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 从美国金融危机看公允价值的运用 从信用角度看金融危机 从虚拟经济看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新特点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及中国的战略选择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特点和趋势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王琛:《金融危机提速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进程》(2008-11-17)

[5]孙洪波:《国际金融危机对西半球国际格局潜在影响》社科院网站

[6]赵青海:《2008: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前行》《半月谈》,2008年12月24日

[10]张世平:《金融危机・国际格局与中国安全》,《中国国防报》2009年7月21日。

[11]张世平:《金融危机・国际格局与中国安全》,《中国国防报》2009年7月21日。

[12]李兴:《危机与国际格局》,《中国财经报》2009年7月10日。

[13]方祥生:《重回“十字路口”的国际格局》,《光明日报》2008年12月24日。

[14]赵青海:《2008:国际格局多极化加速前行》《半月谈》,2008年12月24日http:///world/2008-12/24/content_10552177.htm

[15]参见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国际政治研究》2004年第1期;

[16]叶自成:《中国实行大国外交战略势在必行》《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17]引自佐佐木优:《伊拉克战后美国力量的前景―五位著名专家的美国政治理想》,日〈世界周报〉2003年5月20日;

[18]亨廷顿:《孤独的超级大国》,美国《外交》双月刊1999年3―4月号。亨廷顿:《正在形成的另一种世界秩序》,泰国《曼谷邮报》2001年1月28日。

[19]转引自赖斯:《多极世界不能促进和平》,赖斯在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讲话稿,2003年6月26日。

[20]钱文荣等:《专家点评:调整震荡凸显全球多极化趋势》http:///world/2008-12/25/content_10555318.htm

金融危机概念范文2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139-02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崛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刚刚过去的金融危机中,我国的中小企业经历了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刻,特别是出口导向型企业,其在财务方面的薄弱和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暴露无遗。尽管全球金融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财务状况逐步恢复,但其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值得去探讨和深思。本文将在阐述金融危机及财务风险的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探讨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

一、金融危机与财务风险

(一)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特征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并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二)财务风险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企业的财务活动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筹措资金、长短期投资、分配利润等都可能产生风险。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风险,而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当今世界上因财务风险而倒闭破产的公司甚至是特大公司也不为少见,因此,忽视财务风险将给我们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二、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

众所周知,2008年发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危机到来后,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致使我国许多出口导向型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为了具体说明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笔者构建了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具体包括了两条路径:经济环境路径和金融环境路径。且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缺陷产生共振,加大了影响的力度。如图1所示。

(一)就经济环境而言

金融危机的经济冲击,主要表现为外需萎缩或锐减,并透过贸易、投资和服务等领域,减缓经济增长速度,从而导致中小企业的投资以及生产经营活动全面收缩,自身造血功能下降,现金流不畅,进而带来财务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首先,随着金融危机向全球蔓延,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增长衰退,失业上升,居民家庭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和储蓄增加等现象。伴随着失业上升和收入下降,发达国家的进口收入需求效应显现出来,对中国出口企业的订单减少、推迟或取消。其次,人民币升值会产生出口产品的价格效应。随着人民币加速升值,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冲击。尽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了相对稳定,但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等汇率出现了大幅度的升值。这种升值相当于产品的价格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上升会导致进口需求下降,削弱中国出口的国际竞争力。最后,外商直接投资和出口下降诱发投资减少。中国是全球吸收FDI投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些跨国企业或投资者由于受到资本市场筹资和融资的约束,无法筹措资金对新兴市场进行投资。而且,中国制造业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也减少了对投资盈利预期,从而减弱对中国的投资意愿。在外部订单减少和人民币升值效应影响下,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面临着亏损和倒闭的威胁,在资金链条出现断裂的情况下,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

(二)就金融环境而言

金融危机导致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恶化,融资更加困难,外在输血能力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各大金融机构惜贷,中小企业更加难于获得贷款。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对金融机构资产质量的影响。虽然我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仍促使我国银行界更加谨慎地放贷。最主要的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型加工企业的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企业的信用程度下降,更加难于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其次,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环境恶化,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在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从2007年底以来,证券等资本市场受到极大影响,全球股指急剧下降,股市步入熊市,证券监管机构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对企业的上市审批更加严格和缓慢,使得原来拥挤的上市渠道不再具有融资功能,中小企业债发行则处于遥遥无期之中。最后,政策性融资数量虽有所增加,但所发挥作用有限。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发展危机。为了维持企业生存、发展,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以及稳定就业,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支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如建立信用担保体系,增加财政信用担保资金,设立科技创业引导基金等。但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以及它为财政收入贡献的份额相比,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

(三)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缺陷与金融危机的影响产生共振,最终扩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小企业自身融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规模较小,经营风险较大。由于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一般集中在老板手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一般比较缺乏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其二,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成立时间短、人员变动频繁,导致财务管理不规范、不稳定。其三,资产担保质量较差。由于中小企业自身的弱点和弊病使得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要求中小企业提供必要的资产担保抵押品。而中小企业一般比较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和可以担保的其他资产,资产评估的费用也较高。这些都降低了中小企业得到银行抵押贷款的可能性。

三、启示与对策

以上探讨了金融危机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作用机理。这一作用机理构建给我们的启示有以下两点:其一,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经济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很差。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多的应该从制度层面,完善经济环境、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融资制度支持,而不是采取临时的救济措施。其二,中小企业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结成中小企业联盟或者商会等形式,不断扩大影响力,从而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当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财务风险大的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顽疾,彻底根治则需要全社会力量的通力合作。

参考文献:

[1] 蔡进兵.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及其解决措施[J].改革与战略,2009,(12):197-199.

金融危机概念范文3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 发展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内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各方之间,交换一项资产或就结算一项负债时采用的金额。中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公允价值会计是指某些项目(目前主要指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是前者)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财务会计中进行两步确认,先进行正式记录(按复式簿记要求),再计入财务报表,成为财务报表表内项目的会计模式。如果资产持有者仍继续持有,应认为它是在交易中或可供销售的资产,从而应按报告日的市价或类似资产的市价进行后续计量(即重估价),并确认公允价值的变动(即账面价值与当前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当于可实现但并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

公允价值是会计准则中的一种计量属性,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中都要求对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如何恰当计量公允价值成为了一项重要议题。公允价值会计目的是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现时价值,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二、金融危机之前的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之前的会计强调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引入会计,公允价值会计是财务会计未来发展的趋势。

谢诗芬、戴子礼在《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2005)一文中,从价值、财务、会计的关系分析出发,指出:“不论会计或审计,都必定以价值计量为最重要之责任,而财务管理则以价值计量为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价值是财务与会计的核心概念、本原逻辑和联结纽带。”进一步分析价值、现值、公允价值的关系,指出:“公允价值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是对能反映会计要素本质特征的现值概念的体现;公允价值会计就是基于价值和现值的会计。”进一步分析了公允价值概念,指出:“从纯粹的理论上推导,……必须实行全面的公允价值会计,即对所有资产和负债都运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计量和后续确认计量。”最后分析了财务变革对价值会计的需求:衡量和评价企业价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和指标等财务变革呼唤“价值型会计模式”。“不论用什么方法和指标来衡量和评价价值,其中都必然会涉及到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问题。”

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2007)。文中葛家澍先生追述了最早关于公允价值的论述。“早在 1961年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会计研究部主任Maurice Moonitz在其撰写的ARS No.1中就提到‘公允价值’这一概念。”进一步介绍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并对公平交易、熟悉情况的自愿的当事人、交换的金额三个概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指出:“当前惟一单一的、连贯的、内在一致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准则只有FASB。”并进一步对IASB与 FASB 分别给出的公允价值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公允价值的特点:“第一,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的基础。第二,以基于确定承诺的假想交易为对象,因为此时并无实在的交易。第三,计量日不是交易日,而是确定承诺日和清算交割期以前的每个报告日。……第四,由于它主要是参照市场的估计价格,因而即使估计未必完全可靠,它始终面向未来,在它的金额、时间安排等方面力求反映市场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公允价值如果普遍运用于会计和财务报告,经济学家对会计信息的预期是有可能实现的。”“公允价值计量乃是财务会计发展的大势所趋;如果公允价值得以全面应用,则财务会计将有可能反映企业的价值(或其近似值)。”

葛先生在文中也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重要局限性,即“估计价格会出现偏差”。同时葛先生指出:“随着估计技术的发展 ,这一局限性会逐步得到改进。”

另外注意当时葛先生还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与公允价值会计做出区分。新会计准则出台后很多学者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的运用。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曲婧在《公允价值若干问题研究》(2007)中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及其在负债上的应用;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指出:“我国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比较谨慎。”;最后对提高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提出了4项建议和措施;结论指出:“我国应当从国情出发,有步骤地积极实施公允价值会计。”

三、金融危机之后的公允价值会计

金融危机之后,金融界指责公允价值会计在经济危机下,估计市场价格脱了实际价值,使金融机构大量确认了未发生的损失,最终导致了金融机构的破产。国外会计界进行了调查和反驳。国内会计界开始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反思,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运用作了分析,也有学者研究公允价值会计的改进。

葛家澍先生发表《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文章指出:“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是有用的。”但“要严格区分确认与计量。”“公允价值计量不等于公允价值会计。公允价值会计是把按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负债确认于财务报表之中。”

文章根据美国证监会挑选的50家金融机构数据对公允价值应用结果进行了分析;在金融危机下,高风险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值大幅下滑,金融机构“资产与净资产以及净收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同时,文章从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角度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理论分析,指出:“公允价值计量是建立在假想的(预期的)交易的基础上的。” “把公允价值计量引入资产负债表的根本问题是背离了APB所描述的财务会计的基本特征之一――‘虽然在财务会计上,估计是不可避免的,但应试图使估计的作用降到最低’”。结合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问题,“如果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重较大,又由于处于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和扩散的时期,则企业的净收益将成为已实现收益和未实现利得和损失的混合物, 明显地会歪曲企业的真实业绩,提供既不相关更不可靠的模糊信息。”最后文章总结了公允价值的特点:“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是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但缺点是以假想交易为对象的估计价格。”得出结论:“历史成本信息由财务报表提供较好,而公允价值信息由报表附注、其他财务报告提供较好。”

葛先生的分析进一步明晰了公允价值会计概念,但同时也否定了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价值。同时还有学者提出了对现行公允价值改进的思路。

徐晟在《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了运用动态减值准备改进公允价值会计。文章首先分析了在不完全市场下公允价值计量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进而放大了金融的不稳定性,指出:危机时期,公允价值计量体系下“金融机构报表反映的价值被市场短期波动左右,不能反映金融机构基本面的变动,错误地估算了金融机构长期资产、负债的价值。”进一步从“管理层的行为短期化和‘缓冲储备’的缺乏”、“公允价值选择权与金融不稳定”、“会计信息没有涵盖模型的多情景压力测试信息”、“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效应明显加大”四方面分析公允价值会计与谨慎性监管的要求也是不相容的。在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运用动态减值准备技术对金融企业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优化。文章构建了新的综合损失准备金(动态准备)计算公式:

其中:gent 期间新的准备金计提数量;Lt为当期贷款的余额;α是为了弥补内在损失的一般准备金率;β是本方法的关键数据,是经过监管机构长期统计研究的结果,是针对长时期资产信用等风险的专项损失准备率。

“公式前半部分是新增贷款是的准备计提,是一个正常值。后边则是动态准备因子:在经济膨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低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上升;在经济衰退时期,由于即时的损失比率高于长期损失的平均值,那么这部分准备就会下降。”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动态减值准备的对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和反周期的作用,指出:在不完全市场条件下,“引入动态减值准备技术有助于提高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相容性,实现金融发展的稳定性。”

南京邮电大学的何卫红在分析会计职能的基础上,“述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理论基础及在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中的地位,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没有问题,完善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所在。”但没有进一步对公允价值估值技术的完善提出建议。

金融危机促使了中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会计进行了反思和讨论,这些反思和讨论将会促进我国公允价值会计的发展改革并使之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谢诗芬,戴子礼.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5(9).

[2]葛家澍.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J].会计研究.2007(11).

[3]曲婧,薛雷.公允价值会计应用问题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7(6).

金融危机概念范文4

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即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包括股票、债券和不动产抵押等,它通过渗入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相关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推动实体经济运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因此虚拟经济本身并不创造价值,其存在必须依附于实体生产性经济。脱离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最终催生泡沫经济。

当前的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进行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把大量实体制造业转移到拉美和东南亚,而把美国本土打造成贸易、航运和金融等服务业中心;同时,在里根及其后续继任者的极力推动下,以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为目标的“华盛顿共识”在拉美和西方国家迅速推行。1999年,美国政府正式废除1933年颁布的金融管制法“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取而代之的是“Gramm-Leach-Bliley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而彻底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局面,开辟了世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上世纪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概念一度迅速转化为Nasdaq网络泡沫的推动力量,网络概念股均被爆炒至上百甚至数百美元的离奇价格。2002年Nasdaq网络泡沫破灭,正式宣告美国虚拟经济进入了危机动荡期。美国原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实现生产力的飞跃,但由于美国本土缺少实体制造经济,所以信息科学技术并没有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而成了虚拟资本投机的工具。

网络泡沫破灭以后,总计将近10万亿美元的资本从Nasdaq股票市场夺路而逃,同时“9・11”后美联储大幅降息至二战以后最低水平1%,并维持这一利率长达1年之久,造成了超级低廉的信贷成本。逃离的网络资本利用廉价信贷,在金融杠杆作用下不断投机,随即制造了厉地产泡沫。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与房地产相关的金融衍生产品也开始不断泛滥,根据美国财政部对美国次贷担保债务凭证(CDO)市场的统计:2005年CDO市场总值为1510亿美元,2006年为3100亿美元,2007年仅第一季度就达2000亿美元。在此基础上,华尔街的精英们甚至发明出了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极度膨胀导致美国金融服务业产值占到其GDP的近40%。以致面对次级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连小布什总统都自嘲华尔街喝醉了,老是推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金融投资工具。

当前美国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宣告了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华盛顿共识”所确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基本破产。美国金融危机呈现出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国内投行的证券业务、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和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相互交织、风险交叉传递,一旦第一块骨牌倒下。就会不断出现逐级放大的连锁危机;第二,由于各国金融的不断开放,美国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出售给了其他国家,所以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强烈冲击。这些事实再次证明了放任市场自由发展最终将导致市场危机,金融自由化必须慎之又慎。因此对内我们要严格控制金融混业经营带来的连锁风险,对外更要控制金融开放的业务范围和节奏,设置适当的“防火墙”,防止国外金融危机对本国金融体系的传染。

其次,发展虚拟经济必须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当前我国沿海地区和其他一些重点城市正在全力以赴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即把大批制造业转移出本地,将腾出的空间作业态转换,重点发展金融、通信和设计研发等现代服务业。此刻,如何避免美国经济所走的弯路,避免经济过度虚拟化后形成泡沫经济,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我们眼下正在探索发展的生产业,应当是一个很好的方向。生产业也称“2.5产业”,介于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包括设计产业、创意产业、科技交流和科技服务等;它既是服务业,又和实体生产性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生产业,既可实现产业升级,又可有效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变质为泡沫经济。

金融危机概念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关系;会计准则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危机的原因成为众说纷纭的热点问题。多数观点认为,是美国过渡信任和依赖自由竞争法则、金融监管不力、金融创新过度和消费者的过度债务化等原因导致了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也有一些人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会计准则对金融工具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是金融危机的元凶。那么,是否是公允价值计量导致了金融危机?面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公允价值计量将何去何从?本文试从金融危机爆发原因,公允价值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关系入手,对以上问题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一、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我们认为,目前的金融危机与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一样,有着其固有的根源。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矛盾的论断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我们判断金融危机发生根源的理论利器。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首先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和市场的矛盾;其次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积累使社会的产能迅速提高,而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加重使得他们的购买力越来越低。这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就必然会发生。

美国次贷危机从根源上说,其实就是源于资本的疯狂逐利本性所导致的生产能力飞速增长(追求剩余价值)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不足(次级贷款者的存在)之间的矛盾,以及单个公司的有组织化的快速发展和创新(房地产公司和金融公司的发展和创新)与整个市场的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力之间的矛盾。有人把金融危机的发生归咎于人性的贪婪和非理性。其实当人们埋怨金融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疯狂和贪婪,埋怨次级房贷者的非理性超前消费的时候,更应当看到这些所谓“人性的贪婪和非理性”其实又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正常反应,正是这样的制度才形成了这样的人性,危机的根源在制度而不在人性。

二、公允价值的含义和特征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结算的金额。”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所下的定义是:“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公允价值的特征

1.公允价值的非主导性。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质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这也说明,公允价值在具体准则中体现为非主导性。正是由于这种非主导的地位,给公允价值的利用制造了一定的困难。

2.公允价值的应用有严格的条件和要求。在对公允价值的应用方面,我国新会计准则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中,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提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的计量”。我国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大量存在,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在目前情况下,如果无视公允价值的运用条件,必然会使公允价值失去其“公允”的意义,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三、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关系

纵观历次经济危机,分析其原因时,多少会有会计的因素,只不过不同的学者认为会计承担经济危机的责任权重不同。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中,人们认为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人们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混乱导致决策失误和信贷关系紊乱是触发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2008年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成了受攻击对象,甚至被认为是导致危机的主因。

那么,公允价值计量究竟是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呢?我们知道,本轮金融危机是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美国楼市泡沫破灭引起次级按揭贷款违约率上升,导致相关衍生品担保债务凭证价格崩溃。而根据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市场价格迅速下降的资产价格要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这就使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开始显著缩水,不断下跌的资产价格使得公司为保证一定的资本充足率和降低负债比率,需要甩卖各种可交易资产回收现金并偿还债务,但资产出售行为又进一步引起了相关资产价格下跌,于是连锁反应出现了:资产减记导致亏损和信用评级降低、亏损导致股价下跌、抛售资产从而进一步压低资产市价。而金融机构也开始缩小贷款规模,这必然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使金融危机快速扩大和加深。这一连锁反应的发生,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下的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显然是分不开的。如果说次贷是一个极富传染力的病毒,那么公允价值计量则为病毒传播提供了快捷的渠道。

四、金融危机后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反思

1.需要客观看待会计准则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会对政府、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决策产生影响,这些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全无偏的准则是不实际的,会计准则的改变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适时地调整准则可以在危机中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

2.需要在危机中发现会计准则的缺陷。准则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危机使人们重新认识会计准则的局限性。公允价值计量只是通过财务报表提供公司各项资产要素的公允价值信息,而不是提供整个公司的公允价值信息,这意味着公允价值计量反映的公司价值也是相对的。相比其他计量属性来说,公允价值仍然是目前更优选择,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它也是一场考验,说明它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修改,使之更完善。

3.需要构建更严密的会计概念框架。首先,要加强理论研究,制定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只有理论界先弄清楚了,实务界才有可能跟上。当前我国理论界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念体系。其次,完善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市场条件。在公允价值应用的三个级次中,应鼓励优先采用活跃市场中资产或负债的报价。虽然公允价值并不就等于市场价格,但市场价格毕竟是最为客观的,可靠程度最高。所以当前应努力培育各级市场,从而使交易双方能够获得相对公允的市价信息,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黄世忠.次贷危机引发的公允价值论战[J].财务通讯(综合版),2008(11).

[2]邢精平.公允价值计量:美国的经验与教训[M].证券市场导报,2009.

[3]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陆宇建.基于不确定性的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2).

金融危机概念范文6

当代艺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人士对金秋拍卖忧心忡忡。而西泠印社却在此时的秋拍中设立了“名家西画•当代艺术”与“当代中国雕塑”两项与当代艺术相关的专场。这有些让人不能理解,您是怎么看待贵拍卖公司做出的这次拍卖决策的?

陆镜清:我认为金融危机和艺术品拍卖市场有一定的关联,但是没有必然性。因为艺术品市场是精神领域范畴的一个市场,它不等同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我认为它们有质的区别,这是关键的。所以说把金融危机看成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危机,我认为是不成立的。至于说我们从今年上半年的“首届中国雕塑专场”、今秋的“当代艺术”相关的两项专场,我们是按照艺术品市场自身规律的发展来做出这样的一个拍卖决策的。

当然我们也考虑到金融危机,这个金融危机会影响一部分资金,因为资金的流向和它有关系,但是我感到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品的收藏是积极因素,而不是消极因素。为什么这样说呢?我认为有几点:

一、金融危机使大量的艺术品开始流入这个市场。流入这个市场,也就是使人们能够有机会在这个市场上得到真正的有艺术价值、有史料价值、有文史价值的一些艺术品,这可以说是多少年难遇的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在流通的过程中,使整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是积极的。

二、从稳定有序发展的角度来讲,当艺术品市场从第一代、第二代收藏转变到第三代收藏的时候,这种转变对稳定艺术品市场起到了一个很积极的作用,因为大藏家在慢慢的增多。市场需要稳定的决定因素是:藏家越多,这个市场越稳定。

三、金融危机会带来这个市场优胜劣汰的过程,就是从无序逐渐到有序的一个发展过程。不按照艺术品市场发展规律的一些企业或者一些公司都将会被淘汰。

这样的金融风暴或金融危机的过程,是让艺术品市场更趋于健康、更趋于规律的发展过程。从表面上看,这个市场好像在缩小、艺术品价格在下降,但这也是为下一次的高峰做一些准备。我认为艺术品市场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的,它总会是螺旋形、波浪形的向前发展,一味上涨的艺术品市场一定是不健康的。所以,我们在制定我们的这次拍卖决策时,当前国际的经济背景是最主要的。我们从数量上会相对缩小一点,从作品上我们会选择一些更有艺术价值的,质量更高的艺术品。我想金融危机不会太大的影响我们艺术品的专场,在比较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的背景下,这也只是对拍卖公司一次考验,考验对拍卖公司是有好处的。

距离拉大与缩小是暂时的

当代艺术: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可以说是长江三角洲区域拍卖行业的领航者,面对北京区域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拍卖行业距离逐年拉大的现实,作为此行业的重要负责人之一,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您觉得长三角的拍卖公司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陆镜清:从文化的角度,我认为距离的逐年拉大是暂时的,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一定会朝着符合这个地区的文化,符合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为什么我说“地区的文化”?比如说长江三角洲地区,这一个区域的文化适合于一些文人雅玩的作品,我认为今后的传统书画市场一定会在长江三角洲。至于距离逐年拉大的现实,是因为长江三角洲的市场没有把握好这个机遇,从而丧失了这个地位,但这地位的丧失是暂时的。

从经济的角度,我认为长江三角洲富裕的经济背景,在中国经济中处于举轻若重的地位,这是艺术品收藏的必然条件,所以所谓拉大与缩小是暂时的。

看待艺术品市场,应该从50年、8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待。我不赞成从短暂时间来看待这种暂时性距离拉大的问题。现在的拉大不等于今后,而且现在是艺术品市场的初级阶段,从我认定的这个角度看,是有了拍卖公司这个市场,才开始进入所谓的“艺术品市场”的概念的。十五年前都是私下交易、店面的交易,从数量、影响、关注度上都是很小的。从九三年有了拍卖公司,中国艺术品的市场才真正拉开序幕。不管从规模上、从社会的关注度上,都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而1997年《拍卖法》的推出,又从法律上保障了这个市场的稳定。

我认为长江三角洲拍卖行应该从两个方面去面对距离逐年拉大的局面:

一、应该从自身当中找原因。拍卖公司在从自身的建设当中,自身的综合的考量方面是不是有问题。

二、艺术品市场有它自身的规定,从这十年看来,南方相对较弱。再过十年,二十年,南方慢慢起来了,在一定艺术品门类当中超过了北方,这完全是有可能。至于说北京强是有很多的因素,北京市中国的首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这个“强”有必然的原因,每一个国家的首都都是很强的。

如果把长江三角洲跟珠江三角洲相比的话,那可以相提并论。但长江三角洲和北京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相提并论,因为北京是首都。

当代艺术建立在国际的平台上

当代艺术:现在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品最大的消费能力,是否主要来自海外?

陆镜清:当代艺术是建立在国际平台上的,它的衡量标准,应该与国际平台相提并论。而中国艺术品,或者其它类型的艺术品是在中国的平台上。当代艺术为什么比古代艺术品价格高那么多?那是因为它在国际的平台上,中国的传统艺术品还不能达到在国际平台上交流、对话。这里面可能有一种文化、民族的差异性,它有一个接受和理解的过程。而当代艺术是在国际的平台上的对话和交流,所以说它的买家很大程度还是在国际上。

当代艺术:培养本土收藏家对于拍卖行来说,是否可以提到一个战略性的高度?

陆镜清:对收藏家的理解,我认为现在很多人把“藏的”就看成收藏家,这不是一个概念。收藏家有自己的收藏体系、收藏理念,有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像民国时期的吴凡、钱镜塘这些都可称得上是“大藏家”。我们现在可以说没有真正意义的收藏家。所以我很难说有什么战略性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很难说。

只要是市场肯定有泡沫

当代艺术:今年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亚洲现、当代艺术的成交率、成交额比前两年有所下滑,您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拍卖结果的?

陆镜清:我认为一方面它本身的平台和国际金融更接近,国际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影响了当代艺术的收藏。这个是比较贴近的,它是当代艺术在国际平台上的交流与对话。所以说它的国际金融背景很严峻,它的成交率下降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是当代艺术自身的原因,比如说当代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有个别现象的回归。前段时间价格太高了,出现了一些泡沫,现在逐渐地下来,这是很正常的。所成交的百分比是符合现、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的。

当代艺术:现在是挤泡沫的一个阶段。

陆镜清:一个没有泡沫的市场,是不能称其为市场。只要是市场肯定有泡沫,但是泡沫掌握在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才是最健康的市场。

当代艺术:与今年春拍相比,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今年秋拍艺术品的征集情况,你感觉效果如何?

陆镜清:跟春拍相比稍微有一点难度,因为这个市场刚刚遭受金融危机。但我们总体的征集情况没有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受影响的话,我们今年首届的“宫廷专场”也不会推出了。我认为拍卖公司是否能够拍好,关键还在于拍卖公司本身的收藏、自身的完善。这是我做拍卖最重要的经验总结。

艺术品是人类信仰、追求的一种慰籍

当代艺术:相比去年秋拍的结果,您觉得今年的春拍会有什么不同吗?

陆镜清:从收藏群体的结构方面,收藏群体逐渐向喜欢收藏的人发展,原来相对投资、投机的行为相对会减少。

从收藏群体的性质方面,人们更注重的是有艺术价值的收藏。因为喜欢作品而收藏,而且相对比较谨慎。哪怕是投机行为也是相对谨慎的对待。我想说的是,这个市场一定不会受金融危机太大的影响,它一定会健康的发展。因为它区别于房地产和金融市场,是精神领域的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