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范文1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就目前民族地区藏汉双语师资培训及检测的标准、内容、手段、方法等现状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制约双语师资培训检测工作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国家和省州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文件精神,以及民族地区双语教学的实际,就如何解决双语师资培训及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7七种措施,特别是笔者编制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小学教师藏语师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及标准》,对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双语师资技能培训检测工作,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双语教师,是指履行双语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指在少数民族地区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教学。双语教学模式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己实行多年,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甘孜藏族自治州,是以藏民族为主(占全州总人口的75.5%)的民族地区,自1952年以来,特别是党的以后,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汉双语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到目前为止,甘孜州有中小学1144所,在校学生113676人,其中,实行双语教学的有687所,在校学生60074人,其中,小学668所,在校学生5203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的65%;中学19所,学生8044人。占少数民族学生的74.12%。全州开展双语教学的面达73.7%。现在甘孜州7213名中小学专任教师中,从事藏汉语教学的教师有1765人,他们主要毕业于甘孜州内的三所师范学校和四川省藏文学校、康定民族师范专科学校、西南民族学院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广大干部群众己逐步形成了共识:认为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是坚持理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继承和发展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现代先进文化科学,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素质,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现在,甘孜州各级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到处都有双语人才的足迹,他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及检测现状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越来越引起各级党政部门,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仅就双语教师而言,从1984年到2003年间,甘孜州就已先后选送了300余名教师分别到中央民大、西南民大、西北民院、西藏大学、青海师大、阿坝师专、康定师专等大专院校学习深造。
但是,尽管甘孜州双语教师大都是从正规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的,但时代在前进,藏区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绝大多数双语教师除参加学历培训和汉文学科通识性培训以外,没有参加过本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上面提到的各种培训也主要指学历培训和汉文学科的培训。因此,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藏汉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都属于薄弱环节,相对于汉文学科教师而言,双语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手段等都比较陈旧,自然,教学质量也相对较低。目前甘孜州藏汉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和检测现状如下:
第一、到目前为止,除国家和省州颁发的有关汉文学科的五项教师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以外,还没有一个正式的针对藏汉双语教师制定和颁布的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标准,检测内容及评分细则,而双语教师只能靠汉文学科的考核来确定其职业技能等级,这就自然会造成教师的专业与培训检测的内容不相适应,即教藏语而考汉语,双语教师整天忙于对考非所教的应付,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003年5月至8月,我们在对甘孜州部分边远地区县的1847名双语教师进行座谈或问卷调查时发现,有90%以上的双语教师都非常急切地希望能出台一些有关双语师资技能培训及检测的内容和标准。
第二,从事职业技能培训与检测的双语师资几乎是空白,更没有专门的培训教材。四川民族地区双语教学己开展了几十年,也培养了不少中小学双语师资,但培训与检测双语教师职业技能的专门人员还没有几个,这就对提高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加之,无专门的教材,双语师资技能培训更是无从着手。
第三,双语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职称评聘等都是参照汉文学科执行的,搞的是一刀切,既不符合实际,也刺伤了双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正因为没有专门针对双语教师职业技能的考核检测标准,所以,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方法、手段、模式以及检测标准,完全按照汉文学科来进行,加之,双语教师评职定级,评先选优等也是以汉文学科的标准来确定的,难以促进双语教师发展自身的专业技能。没有考虑其自身的特点,这就无法达到客观性和公正性,更说不上科学性。笔者也是从事双语教学工作者,因工作等原因,每年都有机会到各县或在州政府康定与很多双语教师见面探讨双语教学和双语教师等问题,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从事双语教学工作者对其评职定级的方法和标准等没有按照自身学科的特点进行而感到遗憾和不满,他们认为“这不公平”。
第四、双语教师本身的职业技能水平需要培训。甘孜州教师培训中心2003年对石渠、白玉、新龙、道孚、巴塘、乡城、康定等七个县1847名中小学双语教师进行了藏文三笔字、简笔画、教具使用与制作等模底检测,结果合格率较低。大部分双语教师虽然在师范院校接受过有关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但由于长时间没有得到继续培训和学习,受环境条件的制约,观念落后,知识陈旧,素质下降,很难胜任现代教学任务。如我们在某县对60多名双语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有部分教师在职前根本就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的专门培训,他们上课时的语言、板书、方法及整个教学过程等都是随心所欲,特别是教学用语很不规范,方言特别严重。
第五、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教学设备差,受国家的大力扶持,甘孜州各县办学条件己大为改观,但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尽管有个别县己少量用上了多媒体,但就整体而言,教学设备还较差。如我们对州内几个县进行了调查,有的县全县只有一台教学投影仪,很多教师更不知什么是多媒体教学,什么是课件,有的县仅有几部老式录音机。教学设备差导致教学手段非常落后。 二、对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及检侧的思考
(一)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育人观,提高双语师资的职业素养。
首先,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双语教师,都必须认真学习有关双语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解决和处理好双语教育教学与民族教育、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等等之间的关系。其次,双语教师本身要树立新的正确的育人观,要认识到现代社会,只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终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是绝不可能的了,作为专业教师,必须接受继续教育、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双语教师,不仅要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手段,而且还要不断根据双语教学特点,不断改革、完善和充实自己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双语师资技能培训和检测标准,以便于培训和检测双语教师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和甘孜州的有关文件精神,“自2002年起,全州中小学教师申报评聘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正式挂钩的考核项目为:‘普通话’、 ‘三笔字’、‘教学简笔画技能’三项”。“组织教育活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技能”、“教具制作与使用”四项技能的技能达标考核于2005年起全部纳入教师职称评聘工作:鉴于我州中小学教学工作存在“双语”教学的实际,甘孜州教育局根据藏语学科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运用的特点,专门制定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中小学教师藏语师资职业技能考核内容及标准》,作为藏语教师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内容。该考核内容及标准,主要是针对“藏语口语”和“藏文三笔字”等培训与检测的需要而编制的,并已实施了两年,效果较好。对提高双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双语教师的教育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其他项目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后,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标准。
(三)加快步伐培养双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及检测人员,编写相关教材。
首先,甘孜州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现有30余名省级教师技能测试员,可依托培训中心培养州级培训和检测人员,并根据双语师资技能特点编写相关教材。其次,再依托省教师培训中心培训更高一级的培训者和检测人员,并由省级相关部门审定教材。
(四)改善双语师资培训和检测的方法、手段及培训模式等做到切实可行,既符合现代教师培训检测的要求,同时也要符合民族地区双语师资培训和检测的实际需要。
(五)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和检测的要求,必须与汉语相关学科标准具有同等作用,同时,双语师资参与什么内容的培训和检测,应有一定的自主性,这是双语性所能决定的。
(六)保证双语师资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民族地区对教育资金投入虽然所占比例大,但因地广人稀,具体金额却十分有限,仅靠教师微薄的工资既要养家户口,又要用以继续教育等是很难办到的。所以除政府应继续加大教学投入外,可以采取国家和个人共同负担培训经费的机制,这种分担制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增强教师继续教育的自主性与内在动力。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范文2
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成立于1981年,解路新走马上任的时候,教研室已经走过了30年的岁月。彼时,技工院校发展萎缩、生存环境恶化,技工教育该如何走出低谷?如何找到新的发展之路?疑问在解路新心头萦绕不散,一绕就是12年。12年对技工教育发展的追问、研究与探索,让他对技工教育有了新的解读,其中的主题词是“改革”。
“开放才能有出路”
2007年9月,辽宁省劳动保障厅出台了一份《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这份《意见》中提出,技工院校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模式设计上,应将长期的学历教育与短期的就业培训融入统一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应让劳动者不同目标的培训要求都能在自主选择、自主设计的教学环境中得以实现,要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把技工学校办成人人都能进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
这份《意见》是由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起草的,而“开放式教学改革”凝聚了解路新对于辽宁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所有思考。
在研究技工院校发展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以及辽宁省的实际情况之后,他认为,技校必须改变依靠学历生源的单一发展模式,面向职业培训市场和所有需要职业培训的群体。15年主管就业工作的经历,也给了他更加多元的视角,“就业的根本就是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从而实现就业。如何提高?必须依靠职业培训。而这就是技工院校发展的机遇所在。”
2007年,当辽宁省技工教育的字典里出现“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技工院校“多元化办学”的思路还没有被正式提出。虽然“开放式教学改革”与“多元化办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开放式教学改革”除了培训主体、培训学制等外延方面的多元化之外,更在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具体地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即“以学生为教育服务的主体”推进培训主体的多元化;“以模块制为课程单位”,即设计课程模块,通过模块之间的自由组合,形成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以满足多元培训主体的多元需求,并实现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以学分制为教学管理的基础”,则为开放式办学提供了制度与管理方面的支撑,让培训主体的选择更加便利与自由。“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改革从内涵发展的角度指出了通往‘开放办学’这一新发展模式的途径,强调通过内部的“质变”和“动因”实现外部的量变。”解路新用一句话进行了总结。
这一发展思路提出后,在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的大力推动下,《关于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意见》以及《辽宁省技工院校学分制管理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教学制度陆续出台,19所学校展开了学分制试点、探索实行弹性学制,编写了十多本改革教材,组织了多次教学改革现场会和研讨会……
提出“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时候,就有人对解路新说:“你的想法超前了些。”但在这么多年的实践中,解路新越来越感到,“放开了思路,才能放开技校的发展空间”。现在,鞍山技师学院、沈阳技师学院、丹东技师学院、辽阳技师学院等一批技工院校已经脱颖而出,寻找到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
解路新:以前我们谈技工院校发展,总有一些习惯性的思维。例如一说加强技工教育,就是拿钱盖房子弄设备,把规模搞大,在评估的时候,也喜欢拿硬件“说事”。再比如,很多学校和校长都喜欢研究招生,认为招来了人学校就能生存,学校里两支队伍最大——招生和就业。学校有规模,招生人数多,这些都是好事,但如果条件确实有限,没有那么多投入,抢不到那么多生源,比如辽宁全省技工院校一年招生也就是4万人左右,我们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就不发展了吗?
技校发展面临的挑战、问题、困惑很多,但我认为技工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研究市场规律,研究教育教学的规律,破除框框,放下架子,进行改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招生、教学、就业这三个要素中,教学是主帅”
解路新在《对辽宁省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几点看法》的文章中写道:“职业培训教学工作的本质是解决质量问题,而抓质量是职业培训工作的中心工作。”
在教研室多年,他一直很 关注技工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教学质量、培养质量正是影响技校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2006年,教研室制定下发了《辽宁省技工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每两年在全省技工院校开展一次教学质量评估,制定这个标准时国内还没有相关的参照。除开展常规师资培训外,在2008年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调查的基础上,2009年,“辽宁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名师讲坛”工作正式启动,7位名师相继被推出;与沈阳理工大学合作,开展了在专业课教师中培养工程硕士的工作,第一批由省财政补贴资助的75名教师将于今年毕业。坚持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到学校和社会进行调研,先后形成了《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师资队伍状况的调查报告》《关于辽宁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报告》,参与了原劳动保障部《技工院校专业目录研究》《机械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驱动”型教材改革研究》课题,进行了《技工院校实行开放式教学改革研究》《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与手段之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教育研究》,组织编写了多本技工院校和就业培训教材,在人社部教材办各省组织开发国家级教材数量中排名第五。策划、组织全省技工院校生产实习教学技能创新作品评选活动,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收到实习作品600多件……
从教学制度、内容、管理的改革,到师资培训,再到教研队伍建设,解路新带领教研室所做的这一系列探索都指向一个问题,那就是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问题。
抓住了教学质量这个技工院校健康发展的“七寸”,解路新和教研室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来到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采访的那天,正碰上教研室的工作人员被解路新派出去到学校“听课”,为下一步开展的省内新试点专业一体化师资培训挑选培训师。解路新一直非常关注一体化课改,并认为这一旦与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模块化课程设置结合,将给整个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2011年上半年,教研室用两个月的时间,到省内外十余所技工学校进行了“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调研,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之后召开全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座谈会”,统一思想,明确了改革步骤和方向,提出了工作目标。随后,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观摩示范课、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擂台赛等一系列工作密集推进。在2011年底,辽宁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汇报会召开,12所参与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的技工院校交流了自己开展一体化课改的经验和心得,与其他参会院校代表一起共同探讨了如何解决一体化课改中遇到的问题。今年,在一体化课改试点范围扩大后,教研室随即决定在年底之前举办五期一体化师资培训班,以更好地助力一体化课改的推进。
“如何发挥教学质量的统帅作用,带动技工院校发展模式的变革?”解路新的追问还在继续。
解路新:招生的力度、推荐就业的能力,只有在教学高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和长久地发挥作用。否则,技工院校将无法在职业培训市场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找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德育应该改名为素质教育”
衡量技工院校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什么?我们有就业率、就业质量的指标,有学生的考证率,有大赛的获奖数,有家长、企业的好评率……但在辽宁之行中,我们找到了另外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答案。
在丹东技师学院,送去富士康实习的学生普遍适应良好,成长很快,与其他去富士康实习的技工、职业院校学生的怨声载道截然不同,学生说这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职业心态与心理素质,而这又得益于在校期间朱威军院长经常给他们上职业指导课。在鞍山技师学院,由副院长李成延主编的《焊接加工类专业职业素养培训教程》的校本教材新鲜出炉,这本与传统德育教材截然不同的职业教程,图文并茂,轻松活泼,以实训的形式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而此后还会有一系列与专业结合的职业素养培训教材出版,不仅告诉学生“职业”是什么,还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一个“职业人”。在辽阳技师学院,学院独创了类似军营的素质教育拓展营,新生在此军训一个月,从管钱到做饭,生活全靠自理,在这里学生的体能得到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如今这个拓展营不仅受到了家长的称赞,还吸引了兄弟学校,纷纷表示想把自己的学生也送来这里训练……
2011年,辽宁省技工培训教研室在全省技工院校中开展了心态健康教育,编写了《心态健康教育成功教程》,举办了全省技工院校负责人和教师参加的心态健康教育辅导讲座,旨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无论是解路新,还是我们此次所采访的技工院校,都不约而同地有一个观点:“技工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工作、学会生活”,并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因为一个完整的职业人的构成是丰富多彩的,而影响职业发展的往往是技能以外的因素。解路新说,应该给传统的德育课“改名”,改革为“素质教育”。不光有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还应该包括心理健康、职业教育、如何生活、如何做人、体能训练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形式也要进行改革,培养方式要更加灵活,相关的职业启蒙教育也应该渗透到专业课课程和教学中。
解路新:现在企业选人,都是先看人品后挑技术。技工教育不是教会学生一门技术就够了,而是要把学生培养为职业人、社会人。技工教育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现在的发展、毕业后的就业,还要考虑得更远,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适应企业能力,让学生能生活、会生活,这才是对学生真正负责的教育。
“开放式教学改革”、一体化课改、德育教育改革,三大改革合力将带来技工院校发展的一场革命。为此,解路新不懈前行着,一直在朝着心目中技校发展的最佳样本努力着,而这个样本就是把技工学校办成社会人人都能进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超市”,这也是“开放式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给技工院校一片更加广阔的
天空。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范文3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化;问题;人才培养;策略
目前,国家大力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高素养的职业技术型人才。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技能培养方面,在学校教育中走技能培训化的道路,忽视理论学习,只重视实践技能的培训,这种教育是存在弊端的。其实高等职业教育突出技能教育是必要的,只有通过实践技能培训,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忽略理论教育,把高等职业教育办成了技能培训教育,这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不相宜的,高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等职业教育都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开展技能培训方面,很多学校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更多地是通过技能培训的方式培养人才。学校通过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内外实训,模拟生产性和生长性实训等活动,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每一个学生未来工作需要应用到的技能,进行分解,贯穿于培训过程中,通过系列的培训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相关技术。通过这种技能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化的教育方式,学生也确实可以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应用自己的技术开展工作,完成工作任务。但这种教育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忽略了学生内在素养的提升,难以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理论知识,由于缺乏理论知识的滋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发展受到了限制,学生的探究知识技能的拓展创新能力较差。实践也证明,单纯的技术型人才,是很难得到用人单位认可的。这类技术型人才在工作中,缺乏创新,不会合作,个人发展空间狭窄。他们的职业综合素养不高,也很难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走职业培训化的道路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这种教育忽视了人才培养的规律,是难以成功的。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策略
1.正确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走上技能培训化的道路,主要是因为,学校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理解存在偏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通过技能培训就可以实现的。其实,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这个概念不仅强调高技能,同时也强调高素质,通过技能培训化教育道路确实可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但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难以实现的。高素质是对人才综合能力的衡量,而综合能力必须要在科学系统化的教育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忽视理论教育,只重视技能的传播是难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在育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理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概念,要明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包括的主要内容,以此为指导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保障教育的效果。2.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是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分析专业课程性质和完成专业课程所需要的条件,要能对各种实践教育方式进行灵活应用,构建科学的技能培训体系,以实现对学生专业技能的有效培养。同时还需要兼顾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要考量学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必须要具备的素养,完善理论教育环节,依托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构建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学习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进行技能实践,发展综合能力。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本专业学生就业范围进行界定,明确人才培养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根据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将各种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归纳,形成课程体系,对所有课程及性能有效整合,设置好专业课程和实训课程,设计好专业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要通过有效的课程设计,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3.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第一,要加强学生职场应变素质的培养,要引导学生掌握捕捉职场信息的方式方法,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保障。第二,要加强学生专业创新素质的培养,学校要创造条件,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过程中,贯穿创新能力培养教育,要能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应用相关知识技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要以优秀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氛围,以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第三,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课程之外,学校要开始文化素质课程,要能够通过这种课程教育使学生掌握丰富社会人文知识。另外,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活动,把学生由校园内引向校外,使学生能够积极接触社会,分析研究社会现象问题。要多开展一些研讨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公开场合多露面,多发言,锻炼学生处事能力和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范文4
论文关键词:校长、教师、企业三维一体;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但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要求,因而出现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低、频繁更换就业单位和职业岗位、薪资低等现象。分析原因,除了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习与实训环节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改革外,学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职业技能低是一个重要因素。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是当前高职院校比较重要而亟须解决的一件大事。
教师职业技能低的原因分析
原因之一:高职院校年轻教师缺少职业经历。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师资队伍中年轻教师居多,这些年轻教师中的大部分又是研究性大学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任教的,因而欠缺职业经历,缺少职业经验。他们的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主要是从书本和实验室中得来,与真实的产业有脱节。
原因之二: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效果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强调教师必须下企业挂职锻炼。但真正下企业挂职锻炼的教师很少,有的教师虽然形式上下企业挂职,但很少参与企业生产,或是没有作为主要角色参与企业的生产。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常常不太关注,因而教师在企业挂职的效果不理想。
原因之三:繁重的教学任务影响了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与提高。高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每位专职教师周课时数一般在16节以上),而且年轻教师每上一节课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比成熟教师多,还要承担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班主任等工作,很少有时间顾及自身职业技能的提高。
原因之四:老教师的职业技能低。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从本科院校退休返聘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职称高、年龄大(大多在60岁以上),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但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主持或参与过的科研项目以高新技术开发为主,很少涉及企业的产品更新、工艺革新,对企业的现状及发展知之甚少,他们的职业技能也需要提高。
上述因素影响了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此,我院提出了以校长示范和引领为前提、教师自身努力为基础、企业主动参与为保障的三维一体培训架构。
校长、教师、企业三维一体的培训架构
所谓“三维一体”是指从校长、教师、企业三个不同的视角提出并实施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通过三方面的努力形成合力,实现提高高职教师职业技能的目的。
(一)校长的示范作用和权力效应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长其实是清楚教师职业技能现状的。一些领导还论述了具体的培训内容,采取了诸如教师下企业实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引进企业骨干改善师资结构等措施,但收效总体而言还不够理想,而且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又难以很好地克服。为此,我院采取了发挥校长示范作用和权力效应的举措,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设立由校长负责的专门管理机构。建立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各职能处室和二级学院领导为主要成员。将培训工作办公室设在人事、教务等相关职能管理部门,制定工作规范和日常工作制度,专人负责,提供足够经费,并将提高教师职业技能放到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与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区域经济建设、特色产业建设相结合,使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使之日常化、制度化。
二是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组成要体现出教育与产业结合的特点。班子成员中至少要有一人来自企业,形成企业专家与高等教育管理专家相结合的形式。学校领导应保持与企业的联系,了解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了解市场发展动态,努力使学校教育与产业、企业接轨,使高职院校在满足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的同时,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是对领导小组成员实施年度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基于职业与产业的动态属性,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时间(1~2周)让领导(包括学校和系、部、处、室领导)到企业实习或是从事相应工作,这对提高学校领导自身的职业技能有帮助。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领导的示范效应,对教师提高职业技能有促进与推动作用,无形中对那些不重视职业技能学习、职业能力没有提高或提高较慢的教师造成一定压力。
领导的示范作用与权力效应,对提高教师职业技能将产生明显成效。
(二)教师自身努力与培训路径探析
具备“双师”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是高职教师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这一点,高职教师不但应在思想上重视,更要付诸实践。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的方法路径上,以下几种方案可供参考。
第一种方案:从事校企合作科研项目。高职院校的科研与企业结合紧密。经过项目开发和研究,高职教师对产业的现状,包括产品性能、市场需求、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会有较好的了解,对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包括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也会有较好的了解。同时,由于校企合作项目属于学校安排的工作,在完成项目的同时高职教师也完成了学校任务,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既要应付繁重教育教学工作,又要提高自身职业技能的双重压力。
第二种方案:将教师到企业挂职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强调教师到企业挂职的实际工作参与度,即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应承担岗位工作的实际职责,还应对教师挂职锻炼效果实施考核。当然,教师也可以享受工作成绩所带来的报酬,使教师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形成一种利益与考核双向推动的培训方案。
第三种方案:教师暂时脱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直接在企业就职。这种方案的效果更好,可让教师完全投入到企业生产中,经过企业工作实践后再回到学校,教师不但会有企业工作的经历、经验、人脉,还能充分认识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能力与职业之间的衔接关系。当然,这种做法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师的经济收入可能会受到影响,岗位工作人员频繁变动对企业生产会有影响,学校任课教师减少对正常教学会有一定冲击等。一般而言,学校如果有对口企业或定向合作单位,就有条件安排新教师先到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一年或两年),然后再回到学校教学岗位;如果没有定向合作单位,学校应创造这样的条件,为教师实践搭建平台。
以上是三种常用的方案,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做法可以尝试。比如,学校的一个系或二级学院与某个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在人才的定向培养、学生的专业课教学方面,让企业骨干直接参与,有些课程还可以直接在生产岗位上完成教学,必要的时候,学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共享办学收入来调动企业的合作积极性。那些专业与企业生产结合度高的学校,如果校企之间有足够的信任,还可以尝试加强企业技术骨干与学校教师的岗位互动。
(三)企业的积极参与
参与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符合企业自身利益。首先,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前提,从长期看,有助于企业遴选满意的员工。其次,参与院校教师职业技能培训,能加强校企双方的互动,深化双方的互信,院校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教师职业技能,企业也可以借助院校的力量解决员工数量和质量问题,还有助于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重点、难点问题,这对校企双方都有益。再次,协助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企业还可从中获取一定报酬。
企业参与高职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式较多,下面两种方案是常用的:一是根据岗位需求安排教师的培训工作。企业首先要对教师的专业和专业应用能力有较好的了解,然后安排教师挂职的次序、岗位、岗位工作内容、时间长短等,并对教师挂职效果实施考核。二是由学校安排教师培训。企业只需给出挂职的岗位和数量、岗位工作内容、岗位职责要求等。当然,教师在下企业挂职期间,企业还需对教师履行挂职效果和工作质量进行检查,必要时可采取教师换岗、增加或减少实习内容、延长或缩短实习时间等措施。
亟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一)职业技能规范问题
每个行业有不同的职业技能要求,同行业内不同企业的职业技能规范也不相同。美国硅谷的软件工程师与北京中关村的软件工程师的技能要求可能就存在着许多不同,我们很难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但是,一些基本要求是相同的,这些基本要求有的通过行业协会制定并形成规范,有的还没有形成规范,尤其在新兴产业,如网络游戏、数字艺术设计等。对于那些发展较快的产业,原有的标准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需要,也应尽快更改与补充。这件事情可以由行业协会来做,也可以由几家大企业联合起来做,院校专家可以参与。当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只能作为参考内容,教师还应结合本地区企业的特点,从满足地区企业岗位要求出发(因为高职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本地企业里就业),增加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职业技能教学内容。
(二)尊重企业的赢利要求
学校在提高教师职业技能上得到了企业的帮助,达到了培训教师的目的,给企业一定的报酬是合理的。所以,必须尊重企业的赢利要求,这一点可以在校企合作协议中明确提出。同时,学校在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一是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如果教师在企业承担的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并给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这些损失应由教师或学校承担。二是不能占用企业太多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等资源),不能因挂职教师数量过多而造成企业资源紧张。
(三)加强教师职业素质教育
教师不但应具备一定的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还应通过多种方法不断提高职业素质。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不同,不能完全通过下企业挂职来提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开讲座,讲述职业岗位要求、日常工作中的好习惯,分析职业素质对企业生产的重要性,或通过典型案例予以说明等。还可以将相应企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撰编成册,安排教师学习并组织考试,如果能将考试成绩与工作业绩挂钩,则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可以经常性地组织教师到不同企业参观学习,组织教师分析讨论不同企业职业规范、操作流程及优缺点,从而逐渐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这些对提高教师职业素质都有一定的帮助。
(四)老教师职业技能回补
高职院校的老教师(尤其是退休返聘的老教授)在专业建设中大多起着带头人的作用。他们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较大影响,所以他们也应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但由于年龄、身体、工作要求等因素,安排他们下企业挂职锻炼不太现实,但可以让他们主持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围绕企业的产品更新、工艺革新等内容开展研究,从侧面了解企业和产业市场的现状。
(五)对形式主义培训方式的批判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职业技能培训渠道较多,有行业协会举办的,有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有专业学会举办的,有专业性学术刊物举办的,当然也有大学举办的。培训的形式大多是请专家作讲座、与会人员研讨、颁发结业证书等。从培训效果来看,对教师职业技能的提高帮助不大,许多培训都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不宜通过这些培训渠道(个别效果好的培训项目除外),相对有效的方法还是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
(六)一蹴而就培训理念的校正
由于企业产品和设备都在不断更新,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一两次的培训不可能满足教师技能提高的需要,也难以满足高职教育教学的需要。但是,长时间地安排教师下企业锻炼也不现实。所以,需要形成制度,根据专业不同、岗位要求不同、教师个性特征不同安排教师二三年培训一次,或是五六年培训一次。总之,应制定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并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都应该达到职业化的要求,无论是专职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学校领导,都应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岗位特点组织教学内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营造真实产业环境,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实训模式和途径,形成职业化特征明显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要避免矫枉过正的两点启示
(一)专业成长与职业技能提高应统一
在强调提高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同时,高职教师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术的研究,这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也是适应市场竞争法则的需要。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企业产品更新快,应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与研究,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发更多的产品,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知识与技能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同时,高职教师还应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只有具备了多方面的知识,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职业技能才能不断提高,也才能成为合格的高职教师。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范文5
摘要:本文根据现场培训的特点、课型、方式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概述,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和生产实际的需要,以及工人职业技能素质提高的要求,创新培训方法,探索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水平的新路子。
关键词 :现场培训 实践教学
现场教学(培训)法越来越受培训职工的欢迎,深受送培单位的好评。现场教学(培训)法,不仅使职业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得到提高,还是一种创新,是对传统培训法的突破,讲授理论与技能实际操作交替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员们尽快掌握职业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
一、现场教学的特点
现场教学是培训教师带领学员到生产实际现场,边讲边做的一种教学模式。现场培训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的,弥补缺乏感性认识的不足。但是,各个工种的“现场”一般不是为教学准备的,只能在不影响生产的情况下,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
二、现场教学的类型
根据不同工种的教学要求及教学活动的特点,现场培训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生产性的现场教学
这是结合职业技术特点及其要求而组织的学员到油矿、生产大队的生产劳动现场,对培训工种生产劳动进行深刻了解和研究,向正在工作的师傅学习,并参与一定的生产劳动,一般时间较长,培训内容要与单位生产同步。
2.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现场教学
本工种理论与实际结合,现场边看边学。这样,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了解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时间不会长,有助于学员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以利掌握。
3.边看边学边做的现场教学
形式灵活多样,根据培训需要有目的地组织学员到有生产现场进行了解、学习和实际操作,加深学员的感性认识,切实做到培训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时间虽短,但印象深刻。
三、现场教学的几种方法
1.学员学习新版本、新内容的现场教学(培训)
一般是在学习新的版本之前,教师带领学员到生产现场去观看,去了解。在学员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讲授新内容,这样就便于学员理解新概念,掌握新的理论、新的工艺。
2.现场教学有利于学员巩固知识和加深知识的理解
学员初步了解新知识以后,就组织他们去生产现场作进一步调查、虚心向老师傅请教,了解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印象,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
3.现场教学能帮助学员尽快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在学员初步了解生产工艺和生产劳动技能之后,到生产一线参与一些实际生产劳动技能操作,能使学员更好地掌握职业技能实际操作。
四、现场教学应用的需要注意问题
1.现场培训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我们处在科技高速发展和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大量涌现,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要求职工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和掌握新技能。现场教学(培训)法能有效地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使工人师傅们尽快成为合格的相应级别的员工。
2.树立既重知识又重技能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给学员死板硬套地灌输新知识,至于学员是懂不懂?会不会?理解不理解?全然不顾。培训得效果在理论和实操考试之后才晓得,较难判断,实际操作能力如何,能不能胜任工作,事实上工人实际操作技能提高慢,较快的把知识遗忘,而实操技能一旦获得不易忘掉。因此走出一条知识理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既重知识又重技能提高的培训路子是非常必要的。
3.抓住实践教学的四个关键点
现场技能教学(培训)是我们中心树立的培训理念。面向送培单位,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岗位员工,采取灵活多样的现场培训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服务生产。
(1)做好前期调研。这一过程是深入调查研究的过程,要充分了解送培单位想培训什么,有什么层次的人参加,现场的设备、要准备的工具和物品等,还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工人的实际职业技能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为现场培训做好基础性工作。
(2)结合生产实际设计教培方案。培训的学员要满足生产实际的需要,解决问题,提高技能水平,完成工作任务,就得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受训员工的单位工作性质及工种情况,确定他们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然后再与送培训单位商讨,确定培训要达到的目标(3)激励学员充分参与教学过程。培训成功的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
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即便是再详细的调研,再具体的课程设计,那么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让学员全员参与,动脑动手,有效地调动学员的培训积极性,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要培训的目标。
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范文6
摘要:职业技能培训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宁波市为例,基于促进就业视角,分析了职业技能培训和促进就业的内在有机联系,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改进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224-02
一、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内在联系
1.职业技能水平直接与岗位收入挂钩。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促进就业最直接、最有效、最现实的手段,而提高劳动者收入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根据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2016年度宁波市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表,从不同等级分类的职位工资指导价位来看,工资随着技能等级提升而上涨。在一线作业服务业人员中,取得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能、中级技能、初级技能证书的劳动者工资指导价位年平均值分别是:151888元、114328元、100791元、77743元、52099元,分别是无资格证书者的3.02倍、2.27倍、2.00倍、1.54倍、1.00倍。
2.职业资格证书是就业的通行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推出的技能水平认定制度,如果求职者通过培训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就等于拿到了求职、任职、开业甚至境外就业的通行证。以宁波市海曙区广安养怡院为例,该院每年招聘80余名养老护理工作人员,要求“需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未持证者需在入职三个月内考取证书”,这表明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并拥有资格证书的求职者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下图所示为该院2014年―2016年每年招聘人员中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占比情况,可见,持证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3.职业技能培训有利于促进再就业。目前,简单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低的职业已经难以满足宁波市经济发展需要,劳动者只有经过不断地进行技能改造和提升,才能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此,政府通过开展“定向”培训、“定单”式培训,围绕培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原则,使培训更有目的性、方向性。
二、以促进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改进策略
1.努力提高社会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要不断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另外,由于一线劳动者群体具有职业流动性强的特点,使部分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舍得投入培训经费,不愿意提供学习条件,长此以往,劳动者和企业间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制约了双方的发展空间。要改变上述困境,应不断加强宣传,提高思想认识。工会、人社、教育等部门应组织力量深入企业和社区,宣传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广大企业和职工对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微信等舆论工具做好宣传工作,营造“培训幸福、技能宝贵、就业无忧”的良好氛围。
2.围绕市场抓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目前,宁波当地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直补培训机构、直补个人和直补企业”的工作机制,使一些培训机构把大量精力花在“拉生源”、节省培训成本以及考试题库的研究上,而不是根据市场与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结果导致“技能培训合格率高,但受训学员技能水平依然低下”的矛盾状况,这无疑对促进就业、改善就业质量的帮扶作用甚微。另一方面,参训学员有部分是盲目跟风,抑或是迫于单位的压力,其结果就是浪费了有限的培训资源,使真正需要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劳动者失去了机会。为此,职业技能培训应坚持与就业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训意愿为准绳,按需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实地走访企业、人力资源市场和企业等形式,根据各类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岗位要求,开展以需定培,以培供需的培训模式。
3.从广度与深度上建立与企业联动的培训机制。宁波经济社会繁荣,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职工数量庞大,为使职工的岗位技能跟上时展的步伐、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就需要不定期地对一线职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而面对如此庞大的职工人数、名目繁多的岗位工种,仅靠培训机构显然是不现实的,职业技能培训更侧重操作能力的训练,具有高投入、设备更新快、师资要求高等特点。一套代表新技术的教学设备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的资金,而且几年后有可能会被新产品所取代,专业机构少、培训成本高、教学资源有限已成为制约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展的一大瓶颈。为此,培训机构就要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积极主动与企业联系,寻求培训资源,借用企业的设备、场地、师资、资金等资源来弥补培训机构自身存在的不足,而企业则可以借助培训机构的师资、培训政策等优势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4.调整培训补贴发放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培训补贴是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提升劳动者的技能、获得更多就业福利;用不好,就会弱化技能培训的引导机制,影响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宁波市为例,大部分培训补贴是打入培训机构账户上,培训机构采取的是免费培训模式,导致参训学员“零成本”参加培训,甚至有些职工认为“在帮培训机构赚钱”,这显然走进了培训补贴的误区。为了使政府培训补贴真正用在刀刃上,应采取由培训学员先行支付所有培训费用给培训机构,待考核鉴定合格后,再由政府将培训补贴费用全额拨付到个人账户,政府补贴与培训机构不发生直接经济关系,这样就利于营造一种“职工花钱培训,机构按需收费,政府补贴职工”的良性市场机制,从根本上彰显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基本功能。
5.加大对职业技能培训的服务平台打造和技术管理支持。技能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民间力量很难保证培训质量,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职能,在培训平台打造和培训技术支持方面,给予大力度的倾斜。宁波市目前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大量用在人头补贴上,而对于公共实训中心、技能竞赛成果转化、技能大师工作室以师带徒等技能培训平台,缺少相应发展。另一方面,现行培训补贴机制,虽然刺激了培训市场,但盛景之下,难以掩饰大多数培训机构在人员素质、培训师资、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不足,培训市场发展配套平台的搭建,也处于真空期。同时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宁波市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流程仍需进一步优化,当前的纸质化管理方法,已经严重滞后于培训发展实际,亟需政府搭建新的培训管理体系,该体系必须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本运作框架,以职业技能培训管理流程为设计思路,以服务广大企业和职工为终极目的,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服务的精准性。
6.创新培训模式,强化质量督导,提升培训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技手段日益呈现出它的作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突破传统的“面对面”界限,有限空间变为无限空间。宁波市目前职业技能培训大部分内容仍限于“课堂讲授”,该模式的局限一方面体现在职工必须集中在教室中,使得广大职工“分身乏术”,另一方面由于现场教学手段的单一,内容枯燥,不利于技能的掌握。为此,职业技能培训要勇于拥抱互联网技术,为职业技能培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政府需要强化对培训质量的督导。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功能就是促进就业,各项政策的改进和工作方式的革新,绝不能偏离这一方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速度换档、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正在从中低端为主向中高端为主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宏观环境复杂、产业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挑战,技能人才作为经济体质增效、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前提,已成为区域竞争的战略资源。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我市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顶层设计、通盘考虑,以促进就业作为改革的指挥棒,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制造兴国”的最终梦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