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1

【关键词】汉语教学原则 汉语教学方法 反馈教学

Ap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in the method of feedback teaching

Ruziguli Wufuer

【Abstract】The method of feedback teaching is applying the modern and scientific ideas and methods to the teaching, combining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ybernetics, information theory and systems engineering with the classical teac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and opening out the teaching rule more profoundly and scientifically and then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The practice proves that the feedback rule is the inevitable reflection of the external teaching and also is a great breakthrough for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rule, so it is a brand-new milestone in the education reformation.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principle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Method of feedback teaching

1.反馈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目的及任务。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信息输出与信息输入的系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是相互制约、从属、交叉的关系,同时各自有独立性、稳定性和规律性。

为使学生在单位时间获得最大的有效信息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老师必须运用教学原则和方法,通过不断纠正学生中出现的偏离度和失误,使师生双方始终保持知识信息畅通,达到教学的动态平衡。而课堂教学是个可控的反馈活动,教师将信息(教学内容)输送出去,又将信息的作用结果(学生的反应)收集回来,并进行评价、分析、调节,从而不断优化输出信息,获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反馈教学就是科学应用教学规律的体现。

2.教学原则和方法在反馈教学中的应用。反馈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通过信息的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下面通过框图说明反馈中的模拟:

由此可见教学的反馈分为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积极反馈过程加强了教学效果,而消极反馈则削弱了教学效果。

为把课堂教学组织成积极有效的反馈活动,应做到:

2.1 应用循序渐进原则正确传递信息。正确的信息传递就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要使学生接受新内容之前,有充分的知识准备,为此老师首先要按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在深入钻研教材,细致了解学生情况和认真考虑教学法要求后,编写出系统而有重点的讲授提纲,保证教学系统的进行。其次,要抓住主要矛盾,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再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到远、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汉语教学中,出现生词熟字的现象,即字是学过的,但由学过的字构成的词语确是生疏的,对此,结合以前学过的词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的词语,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复习学过的词语。如:在讲解“科学家”一词时,除了通过“家”这一词缀来联想“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画家”、“文学家”等词外,还可以通过“学”一字来复习“学习”、“学校”、“科学”、“教学”等词,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深度。

2.2 应用因材施教原则,使信息保持同步。所谓“同步”是指教师与学生的思维要保持一致。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使教学的深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别,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使信息收发保持同步,首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把学生学习的优缺点、经验、成绩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来,针对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个别辅导,布置课外补充作业,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个别教学。其次,教学进度和深度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从而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

2.3 应用谈话法及时调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的通过提问、作业、考试来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得到充分的反馈信息来调整教学活动。谈话法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运用谈话法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在汉字教学中,“现”和“观”这两个已学过的形近字来说,组成的词语未学过,通过提问两个字的读音和组成的词语,就可以了解学生对该词的理解程度,也可以使学生辨形、辨义了。

2.4 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自我调控。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判断的过程中,反复矫正、探索、创新,以提高自我反馈能力。

在讲解“电车”一词时,可联想学过的词推出“电线”、“电话”、“电视”、“电影”等词和“汽车”、“火车”、“坐车”等词,加深了对“电”和“车”的理解,既活跃了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之,反馈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只有正确地领会教学原则,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行之有效。

3.反馈教学法对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目前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受着猛烈的冲击,国内外对课堂教学的形式已有了很大的突破。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找到最优化、最经济的教学方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了能使反馈教学法得以合理正确地运用,下面从形式和方法上提几点建议:

3.1 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克服“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

3.2 教学要生动,要有层次,大力提倡设疑教学。

3.3 克服呆板、机械的教学形式,进行“开放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2

本文将对综合编排法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作一介绍,供我国外语教师借鉴与参考。

一、教师与学生

美丽的壁毯,要将各种颜色的毛线,按照设计的图案编织而成。在综合编排教学 法中(以下简称编排法)也是一样,要将不同的学习成份——语音、词汇、语法、 篇章结构、文体特征和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听、说、 读、写四种能力,达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目的。由于语言学习是涉及大脑、心 灵、身体和感觉的过程,涉及到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心 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等诸多相关领域,因此,学生的语言学习。是与 他们的学习目的与动力、学习能力与方法,教材、环境以及心理影响等许多因素 紧密相关的。这种学习必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努力才能完成的一种动态过 程,其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帮助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编织壁毯时,织机质量 好坏,图案设计、色彩搭配以及编织技巧是至关重要的一样。

1.对教师的要求:

1)关心学生。

采用编排法教学,教师要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关系。教师对学 生的关心出自于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前途的关心。在教学中要对他们进行全面 细致地观察,了解他们的特点和内心活动,分析他们的情感和行为,知道他们的 需求和愿望,找出他们的学习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在情感上支持和鼓励他们, 同时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选用合适的学习材料,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发挥学习潜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断取得进步。

2)专业水平高。编排法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待教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仅反映 在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态度和教学法方面,同时也反映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 果方面。采用此方法的教师应注重研究教学理论和方法,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和 行为。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材,使 课堂教学保持活跃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输入”变为“吸入”,不断向新的 水平发展。

2.教师的作用:

1)信息收集者:

教师注意收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的信息,观察、分析和总结学生学习情况,不断 改进教学。

2)决策制定者:

教师能根据变化不同的教学需求作出决定,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指导方 法,提高教学质量。

3)课堂交流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能根据教学安排,设计形式不同的课堂交流活动(如同桌对话、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交际机会。

4)真实语言输入的提供者:

教师通过阅读材料,播放录音、录像,办讲座,邀请外国朋友参加活动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输入,帮助他们更好地吸收和运用语言。

5)辅导者和朋友:

教师努力做好学生的辅导员和朋友,与学生建立感情,使他们获得学习安全感, 树立学习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掌握科学的学习方 法。

6)反馈信息提供者:

教师通过收集信息,检查教学情况,定期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评估自 己的学习,找出成绩和不足,以便从学习进步中受到鼓舞,并找出不足以便改进。

7)多种文化学习的促进者:

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编排法教学尤其突出这一点。教师要 善于指导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了解英语国家人民 的社会和生活情况,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为更有效的语言学习和交际扫清障碍。

3.对学生的要求:

在编排法教学中,学生不应是被动的语言知识吸收者,而应是积极的参与者。他 们对自己的学习有相当大的主动权,能向教师提出建议,帮助教师选择具体的教 学方法,并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同时,还能主动向教师提供有关学习进程的 详情,便于教师收集信息,总结和改进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法的影响,许多 学生在开始阶段可能对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动作用不足,习惯于被动地听讲和作笔 记,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位置由被动改为主动的重要性,取得学生的 合作,这样才能以新的教学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

二、教学形式:

编排法的教学形式主要将伴随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的间接教学法、以教师为中 心的直接教授法和学生自我指导学习法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运用。

1.伴随学习法,属于自然法的一种,在80年代非常流行。方法是让学生沉浸 于目的语的环境中,重新创造出儿童学习母语的条件,让学生直接学习目的语。 编排法吸取伴随法的作法,注重创造学习语言的环境,强调口语和实践练习,使 用各种直观教具和视听设备,以接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帮助学生自然 地吸收和学习语言。

2.以学生为中心的间接教学法,方法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目的是调 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 要求和学生的心理与需求,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吸 引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有意义的交际情景中去,努力发展交际能力。这种教学 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交际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们在课堂上是以间 接讲授的方式教学。然而,所进行的课堂活动并不是随意的,而是依照教学计划 和需求精心设计充分准备的。教师在学生活动时始终密切注意活动的进展,随时 向学生提供指导性意见,给予鼓励和帮助。每项活动完成之后,教师还安排总结 和评论,使学生更加明确谈活动的目的和完成情况,从中领悟应掌握的知识。

3.以教师为中心的直接教授法,方法是教师直接讲授语言知识,这在编排法中 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方法要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协调配合,教师讲 授的比例应小于学生活动的比例。

4.学生自我指导学习法,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前三种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和 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方法要求学生自己设立课外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 择学习材料,评估学习进步。例如:自己选择定期读物,写读书报告。参加各种 课外活动,如听录音、看录像、与外国朋友交谈等,或参加深外学习小组活动等。 通过学生自己搞活动,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创造语言环境,提 高学习能力。总之,综合编排法通过以上四种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更有利 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传授学习 方法,并随时给予必要的指导、鼓励和帮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积极主动地投 入学习。经过师生双方的努力,使教学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教学原则:

1.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编排法的研究者认为,传统教学法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不能培养学生使用语 言的能力;直接法、听说法等把语言作为工具,学生在课堂学习语言,把句型背 得滚瓜烂熟,但在实际活动却不能正确运用。在这一形势下,海姆斯(Hyme s1972)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 言交际能力。编排法赞同这一观点,坚持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并认为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和技巧能力。

1)语言能力:指能掌握英语语言的基本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 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于口语和书面语中,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活动;

2)社会语言学能力:要了解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会观察,它和社会是紧 密联系的。要与他人交际,就要了解交际的社会环境,知道如何恰当地运用语言, 发出的言语必须与说话人和对话人的身份相称,因双方的社会特征(如社会阶级、 职业、年龄、性别等)而异,还要因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具体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

3)语篇能力:要懂得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交际总是离不开交际的参与 者,离不开谈话的主题、时间、地点等情景。因此,一定的言语活动总是处于一 定的语境中,离开了语境,就很难确定语言单位的交际功能。要帮助学生具备一 定的口头和书面语篇能力,了解口头交际的各种形式的篇章的不同结构,通过阅 读不同主题、内容、体裁和风格的语篇,并在交际活动中实践,这样才能在交际 时正确地运用语音,说出符合语义、语用和逻辑的言语。

4)技巧能力:指具备交际的技巧。研究者认为交际技巧是受到诸如社会知识等 因素影响的。例如:掌握谈话技巧,谈话者能记住问候语等开场白以便继续对话, 在谈话中知道如何停顿,如何点头或插入“um”、“ya”等音使对方明白谈话 内容的反应。怎样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何时恰当地改换新的谈话题目,如何 结束谈话等。

2.教师教学原则:

1)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语境的相互交流的机会,通过组织各类教学活动。把外 部世界带进课堂,让学生在交际活动中学习语言。

2)教师尽可能多使用自然、真实的语言、教学材料和教学设备;

3)教学以意义为重点,学生在活动中着重理解谈话人或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信 息、感情和意图等;

4)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语言、参加谈堂和课外交际活动,勇于表达自 己的思想,发展交际能力;

5)教师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 化,更好促进交际。

3.教材选用原则:

在编排法中,教材是语言输入的来源,它们必须经过精心选择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目的、训练计划、兴趣和难易程度等方面。与其它教材不同的是:它们不是独立 存在的,而是伴随大量形式多样化的交际活动共同组成;它们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其中的内容。选用教材时可参照以下原则:

1)教材通过以各专题为中心,配合相关任务活动为基础的内容,提供语言交际 的机会。例如“广告”专题,选择一些广告作为阅读材料,然后进行同桌或小组 讨论。模仿设计和绘制广告,还可配合课外市场调查、进行商品比较,征求消费 者意见等相关活动,把这一专题学好;

2)教材充分体现真实语言,配以大量插图、复印资料和视听材料,增强趣味性 和真实性,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促进理解、思维和交流;

3)教材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训练相结合;

4)教材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活动内容;

5)教材适应个体学生的不同需要,包括能力水平、学习方式和技巧、兴趣、目 标和文化等方面,按难易程度分级;便于评估自己的进步;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3

一、 通过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热情

教学情境的种类多种多样,教师通过指导,帮助学生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实际情境等等,情境的多样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丰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情况和认知程度,教会学生学习的正确方法。对待那些较低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做游戏、讲故事、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待那些较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掘他们学习中的潜力,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更有热情地参加到学习当中。通过情境教学能够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也会变得更加深刻。

二、 实时互动学习,鼓励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当教师激发了学生互动的热情后,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参加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将自己的精力放到教学上,精心优化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当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好学习结构之后,带领他们通过老的学习结构学习新的知识,给予他们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使他们在成功学习之后可以享受到成就感。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可以有充足的精力参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交流、合作等团队性的活动,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于知识点理解的深度,更使得学生之间的情感更加深厚。教师在活动中要起着主脑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进行及时的指导,在学生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教学活动时,要对学生进行激励和鼓舞,满足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尽可能地创造机会,带领学生参加学习活动。

三、 通过有效的课堂评价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

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使学生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享受愉快生活、培养学习兴趣的过程。当教师帮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之后,学生才会真正地喜欢上数学。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唤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尊感,不能落后于他人,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使学生自己变得更加完善,从而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去鼓励评价学生,比如非常棒非常好这些话,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在真正地关注着他们。教师的评价方式可以不仅仅通过语言,也可以是多样的表达方式,比如通过画个笑脸,给学生大拇指等等方式来表现出自己对于学生的激励。教师可以通过多样的评价方式,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激发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当教师看到学生错误的答案时,不能使用批评的方式去让责备他们,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及时地纠正,在表扬的过程中让他们自我纠正,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创新成为他们的一个常态和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学生进步,让他们积累对于数学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

四、 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想要学生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需要将曾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的单一目标转化成实现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思维方式全面提升的目标,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批判能力的多重整合,使数学课堂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传授数学知识的场所,而是一个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掌握新颖的学习方式、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平台。数学课堂中要求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这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要具备的,但是在大多时候教师教给学生的仅仅是一两道题的解题方式,而不是一系列的解决方法,这明显是不对的,不利于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在我教学生解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一个简单的游泳池问题拓展到一系列的体积问题,让学生更好地在课堂中掌握有用的学习方法。

五、 将数学教学环境变得生活化

(一) 通过生活现象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可以感到更多的亲切感,更加贴近他们。例如,我在教《小数的加减法》时,我会将平时父母去市场买菜的情景搬到课堂中来,设计一个模拟的情景,让学生去买东西,在买东西的过程中进行算一算的教学,这样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去想这些问题,减少了心理上的负担,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用处和在生活中的魅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堂内容,更能激发学生对于学数学的兴趣,这是最重要的。

(二) 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解决数学中的难题,并在他们原有的数学基础上带他们到生活中体现一下数学的魅力,

把数学应用到他们喜欢的活动当中,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学生做一些数学小游戏,比如我在教好学生《加减法的运用》以后,我就带着学生进行游戏的比拼,看谁算得快,对算得快的同学进行表扬,因为这样的小游戏,学生更加乐意去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更加的牢固。

教师可以创造真实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数学距离的同时,更能够让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去解决数学问题,去积极地探索数学,对于数学的运用也会变得更加灵活。

(三) 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灵活地使用数学是学好数学的基本要求,这也是每个教师的目标。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地使用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体现出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这个原则,引导他们在生活中积极地、灵活地使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加强自己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让数学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帮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充实。

六、 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好坏,一旦一个学生不喜欢一个教师,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丧失自己对于这门课的兴趣。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孩童时代,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形成一个对他們未来有着重大影响的观念,如果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后也难培养起来,所以教师要注意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在上的领导者,而是应该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才有利于学生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学生才会愿意在课堂中聆听教师的教导。在我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虽然孩子很多,自己的压力也很大,但是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们都有提升的机会,而我们就是他们的领路人,帮助他们扫清一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学生如果和教师产生了距离感,那么疏远就会不可避免,教师也很难走进学生的内心,不能了解学生所缺失的东西,制订帮助学生的计划也会变得难上加难。因此,我们需要想办法增加学生与我们的感情交流,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全面发展。

七、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

为了增加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对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基础都是不一样的,受到生活环境、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要进行及时评估,对每个学生的要求和教育方法都有着针对性。对那些基础、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只需要求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能将基本的题目做好就可以了,不能对他们要求太高;对那些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不仅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的知识,还要让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对数学要有刨根问底的探究精神,培养他们更加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分层教育并不是意味着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相反的,教师应该把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到这些学生身上,因为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大部分,要实现一个公平的原则,让这些学生有着公平学习的机会。因此,分层教育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4

1.1 高职生学习英语的现实情形

对比于普通高中生群体,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缺乏深厚的知识储备,他们由于在中考中发挥失常或存在一些客观因素而考入高职院校中,普遍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上常产生厌倦的情绪,并且在英语学习中缺失一定的观察力,同时没有较强的记忆力,其思维方式和高中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距。教师要注意其主要特征,同时转换传授知识的形式,能够摒弃机械的英语教学模式。

学校为高职生开设了复杂而繁多的课程,因为开设了诸多专业课而分散了高职生的时间与精力,所以将忽略文化课方面的学习,特别是英语课程需要大量的平时积累,如果忽视了日常的学习,将很难做到厚积薄发。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课的时候,要端正职业教育的态度,有效地运用教学设备,进行适宜的英语训练,使其与语境相符合,增强学生“英语与实际不脱离”的意识,从而更好地投入于学习中。

1.2 高职英语教学的现实情形

教师重视导入环节的程度存在差异,对导入环节的把握与驾驭的力度具备相应的不同之处。有的教师对于课堂内容予以过分的重视,且对导入的环节予以忽略,使课程如同“开门见山”一般;有的教师敷衍塞责,根本没有导入环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的导入环节与实际悖离,缺乏科学性,有些设计华而不实。因此,要有效地设计导入环节,使其密切地关联所学的知识,同时要提高创新的水平,使导入存在一定的新意,从而取得显著的效果。

2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导入的原则

2.1 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发挥重要的作用,以此为媒介,可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针对英语的兴趣得以激发出来,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有效地调节课堂学习的环境;承上启下地衔接知识。假如课堂气氛是沉闷的,导入环节将为其注入新鲜的活力;假如课堂的环境极度活泼,要通过导入环节予以调节,从而回归至正常的秩序中来。

2.2 特色性

在课堂中,教师要以导入环节为媒介,使课程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假如无法彰显其特色或专业的主要特点,将毫无意义可言。教师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诸如做游戏、情境教学法等,丰富课堂的内容且使其更具活力,使学生在审美方面的情趣得以增强。授课教师需采取科学有效的导入环节,且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与融会贯通,方可折射出教师的魅力,反映出课堂教学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融合学生群体。

2.3 情境性

老師可采取情境性的导入方式,使课本中的知识能够鲜活地呈现出来,并使刻板的知识内容变得生动与灵活。学生要深层次地理解知识,从而更好地优化教学模式。同时要与知识学习的情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情境之中增强认知与意识。

2.4 情感性

导入环节需以情感为媒介,创设优化而愉悦的人际情境,打造集趣味性与智慧型于一体的教学情境。教师要富有爱心,使师生之间的代沟得以有效地缩减,使师与生处在同一平台中,为学生赋予平等学习的机会,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和全球文化无缝接轨的载体。

3  高职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3.1 影像资料导入法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设施,课前预先准备影像,使学生的相关感受更形象生动。诸如讲授新理念交互英语教程的“Sports”单元时,在导入阅读课的时候,事先向学生播放有关滑板方面的视频:一个滑板爱好者展示其熟练的技能。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Guess his age”,之后学生经由探讨解答问题且惊叹其实际的年龄。教师要带领学生阅读此文章,其主要内容是阐述滑板运动所需的相关技能。采取播放视频以及讨论问题等方式,使学生对于滑板运动而产生的感受更加直观而形象,使滑板成为集人物、体验、声音于一体的运动,于是学生在愉悦的场景中教师开始讲授课程。

3.2 问题导入法

设置有关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赋予学生探究与沟通的时间,使学生感知到课堂的重点环节,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问题,从而实现导入目标。所设置的问题要尽可能地密切关联着学生,从而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使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讲授新理念交互英语教程第三单元时,其阅读课的主要内容是哈利波特,因为学生普遍熟悉哈利波特,可将问题设置成:哪个人是你最喜欢的角色?将自由探究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找到真正喜欢的角色,于是将课堂氛围变得愉悦而活跃,同时使学生和课文的内容之间产生共鸣。

3.3 学生自主导入法

教师在授课以前向学生布置小任务,使其在课程伊始便能介于学习的环境之中。英语第一单元的内容为“Hello Hi”以其内容为依据,教师事先布置思考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前思考,检索有关中英国家问候语方面的内容,剖析其差异。各组同学在课下检索相关知识与背景文化的起源,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划分成小组演示所做的PPT,别的同学加以提问与补充,使学生的学习获取显著的效果。给人以金子不如给人以点金的手指,学生经由认真地筹备以及彼此探究,实现了课堂导入的目标。同学均具备自已独特的讲述方法,因此其余的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的内容,从而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辅助。

3.4 情景故事导入法

儿童或成年的学生均对故事本身存在相应的亲切感,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可基于导入环节讲述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去带动课堂的活跃气氛,并使学生群体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如实用英语教程第七单元阐述的主要内容是圣诞节知识。基于导入环节,阐述圣诞节来历以及对于西方国家所产生的意义。笔者向学生传阅了与外国同学共进圣诞节晚餐的相关图片,为学生讲述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表示喜欢倾听老师所讲述的故事,特别是倾听老师的亲身经历。通过对故事的倾听,对学生所产生的说服力与影响力更强。学生原本对与圣诞相关的话题存在浓厚的兴趣,之后笔者引领学生以教学的内容为依据,使其掌握有关圣诞节方面的知识。通过课程,可向学生阐述现阶段我国青年所经历的且关于圣诞文化的影响方面,倡导对学生要以正确的态度妥善地对待“洋节日”,并采取适宜的方式度过,从而使英语更好地发挥在传播文化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5

一、创新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突出个性化原则,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个性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从教学对象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创新潜能。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应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特点适时点拨、开启心智,培植每个学生的特色,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变潜在的创造力为现实的创造力。

2.突出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坚持“三动”(动口、动手、动脑)、“三论”(讨论、争论、辩论)、“三允许”(允许标新立异、允许七嘴八舌、允许保留不同意见),让学生自主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和多元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坚强的意志是成功的保证”时,我让学生互相讨论解决问题。首先给出事例:一位著名的体操教练选拔队员时认为孩子们都不相上下,难以抉择,就要求孩子们靠墙倒立,而他却走到一边与别人聊天去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然后提出问题:教练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会挑选什么样的队员?……没被选中的队员将来会怎样发展?让学生充分想像,进行讨论。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激发了相应的情感,进而刺激学生思考、探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发展其创新能力。

3.突出情境化原则,引导学生乐学上进。营造和谐宽松的情境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离开环境无激情,离开激情无创新。我在讲授“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精选了一系列环境遭到破坏的画面:大气污染严重、水资源严重匮乏、雾霾天气频发等画面。这些画面极大地震撼和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心。通过情境展示,自然导入新课,在讲课的开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启了学生积极思维的闸门,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突出探究性原则,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精神。创新教育是问题教育,问题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要鼓励学生“敢问”,教学生“会问”,打破思维定势,不拘泥标准答案和固定模式,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乐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探究精神,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如,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涉及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设置了这样几个题目: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有哪些现实意义?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同学们献计献策。然后又分组讨论,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

二、创新教学应采取的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观察和探究,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学习“待人宽容”时,我先让一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诵: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东西,它能使你在荒漠中看见希望的绿洲,……它是什么?那就是人的宽容心和爱心。接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在悦耳的音乐旋律中引入正题。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感情专注、兴趣浓厚。

2.转换“角色”是创新能力的外在动力。美国素质教育实例告诉我们,强制专硬型教师、仁慈专制型教师和放任自流型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而民主型教师和活跃、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创新精神的外在推动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平易近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之所想、给学生之所需,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

3.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学法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课前预习方面,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浏览式、探究式、思考式、复习式、辅助式等预习方式;在阅读教材方面,我给学生的总任务是感知教材;在重点内容的理解上,要逐句逐段地研读,阅读时不走马观花,不一目十行。

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范文6

关键词:起步习作;基本原则;常用方法

一、基本原则

1、以段为主原则。段是相对独立的能表达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段的相对独立性特点,给起步习作在形式上带来了相当大的灵活性。段“相对完整”,正好符合起步习作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而段“相对独立”,可长可短,可叙可议,又符合小学生起步习作表达能力不强和意志力不强的特点。因此,起步习作以“段”为突破口并经常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起步就要求学生以“篇”为之,则会使学生感到力不从心,甚至会导致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

2、由说到写原则。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它不仅能快速、便捷地修正思维的错误,而且反过来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但由“思”到“写”,对起步习作的小学生来说,跨度太大。“说”,正好在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会说了,写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3、直观性原则。由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习作的小学生更是不能例外。在起步习作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多指导学生观察花鸟虫鱼等活生生的事物,组织他们参加、体验一些有趣又益的活动。这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培养观察能力。

4、循序渐进原则。内容上,一般可按静物――动物――景物――人物――事件的顺序训练;形式上,要先短后长;要求上要先易后难。

5、真实性原则。即要求学生必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要道听途说,更不能无中生有(童话另当别论)。这样,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准确、鲜明、生动的文风。否则,容易养成装腔作势、无病的毛病。

6、鼓励性原则。对起步习作的学生,教师不要吝啬“表扬”。即使某个学生的习作很糟糕,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加以表扬。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会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觉得习作太难。

二、常用方法

1、换词换句法。即教师出示一段话,要求学生把其中的某些词语和句子用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和句子代替,然后写下来。

2、填空法。填空法比换词换句法难度稍大。它要求学生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在自己记忆的仓库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子或表达方式。

3、扩展法。即教师出示几句概括性强的话,要求学生在这段话中“添枝加叶”,给以充分展开,使表达的内容细致而生动。

4、问答法。这是起步习作阶段的最佳方法。如第一次习作,老师可以这样激发学生: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语文课本上好多篇文章,如果我们也能写出一段话来,那该多好啊!下面呀,就教你们写一段话。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读几年级?家里有些什么人?请同学们先连起来说一说,再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说一说。最后老师说:现在大家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就成了一段文章。看谁写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指导,会让学生感觉习作并不难,从而打消习作的顾虑。当然,简单的问题几问连答,稍微复杂的问题可一问一答;接受能力强的可几问连答,接受能力稍差的可一问一答。

5、复述法。问答法训练一段时间后可转如复述法。一般分三步:先听老师或录音机讲故事,同时可配挂图或投影;再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复述,复述可按概括复述、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顺序;最后要求学生写下来。

6、补写续写法。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和技能之后,就可以采用补写续写方法了。补写,即把设有写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续写,即按照前文的思路接着写。补写续写要以原文为前提,内容或情节的延伸要与前文相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