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1

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乃至全社会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现代教师不仅需要政治上的关怀和物质上的关心,更需要关爱和鼓励。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践,谈一谈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和建议。

一、不断完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要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避免某些自挫性的认识,看清自己所处的位置,提高自信心。

1.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

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的优点能够做到不骄傲、不自满,能够不断完善发展;对自己的缺点能做到不逃避、不害怕,积极地改正。教师只有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对待别人的缺点和所犯的错误才会宽容,才会更客观地评价别人,这对于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活中的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激情?因为他们发现不了自己的可爱之处和伟大之处。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自我,努力使自己的潜能、才华发挥到极致。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就高,对挫折的承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就强。因此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入于社会之中,保证自己的心理健康。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与他人交际的能力,主动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相互理解,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同时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求大同存小异,从好的方面去理解客观环境中的各种现象,用心建设一个充满平等、团结、和谐的学校大环境。

3.自觉运用心理保健的技巧

所谓心理保健技巧,就是当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能够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补偿、转移、升华等方式,使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促进本职工作更好地完成。因此,建议教师在遇到认为不公平的事件时,能换位思考,感到心理压力时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绪。例如,教师可以培养一些有创造性的爱好,如学习茶道、书法、绘画、乐器、制作陶艺等,或尝试进行体育锻炼,这样不仅能够丰富生活、增强体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好方法。

4.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作为教师也不例外。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只有保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劲头,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全面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的展示。通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能够站到一个新的高度看待问题,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一切人和事。

二、营建幸福和谐的家庭,缓解心理压力

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对于有压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所以教师应努力营建一个幸福和谐的家庭。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能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能在个体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缓解个体的心理压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或与同事之间的人际交流出现问题,压力增大时,回到家中能够感受到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下,教师的压力骤减,很多在工作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反之,如果教师的家庭氛围不和睦、不美满,在工作中的压力不能缓解,不仅工作会做不好,而且久而久之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教师的家庭成员要尽量支持、理解教师的工作,努力减轻他们的家务劳动负担,让他们能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对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状况健康发展会有极大的帮助。

三、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学校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很多工作,而忽视了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者,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又怎么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呢?因此,学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1.为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活动时间或利用继续教育的学习时间让教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做法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决定。例如,请心理学专家到学校现场授课;组织教师通过网络收听心理健康讲座;设置教师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等,通过这些手段帮助教师了解心理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提高缓解心理压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2.建立心理咨询室

据了解,目前有很多学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聘请专业人士对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进行检测,使教师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教师正确处理好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领导应尽量重视这些教师,要在工作上给予关心和照顾,帮助他们尽快改善心理状态,完善自我。

四、社会要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2

【关键词】高中学生心理 健康教学 策略

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高中教学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升学率,专注于学生的文化课知识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情感教育放置一边,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以及社会各界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走入了高中课堂,成为学生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很多学生对于这门课程却漫不经心,认为自己很健康,没有必要接收健康教育,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致不高,影响教学的有效进行。

笔者认为,想要实现课程的有效进行,首先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也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健康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如果一个人只有单纯的身体健康,那么就算不上真正的健康,比如智障患者,他们往往有健康的体魄,但是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此外,教师也应该采取一些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人的记忆规律或者遗忘规律,通过这些规律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同时教师也可以帮助一些有心理压力的同学进行心理解压,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让他们轻装上阵,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解答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疑难问题,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学生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二、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学习中做好心理健康

“学以致用”是对学生学习目的最明确的表达,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是为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所以教师药引导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正确的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学生的个人影响以及民族、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就可以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也可以有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有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作为引导,才能保证学生未来的发展与奋斗方向。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完善的自我认知: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了解自身的长处,充分发挥,同时了解自己的短处,极力改进,这是一个人健康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但是如何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是一个需要教师正确指导的问题。即对于骄傲自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他们自身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戒骄戒躁;对于自卑、内向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优点,让他们重拾自信、敢于表现。

再者教师要引导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人类作为群居动物,与其他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是基本素质要求,同时人际关系的好坏也对一个人的未来发展也影响深远。中学生社交圈子小,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原因、情感原因,人际关系的处理仍需要教师的指导教育。比如教师要教会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同时也要他们认识到“团结的力量”,教会他们融入集体;也要让他们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做好这些,相信就会很好的改善一些同学的人际关系。

另外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包括学生良好的个性、充分的理智以及健康的情绪。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同时也要善于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激情绪维护较长的时间,也要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

三、其次需要教师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

很多学生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是两种悬殊很大的教学项目,心理健康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心理素质,其中更多的是辅助、引导。所谓“心理辅导”,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助”,即教师教给学生一定的调节方法,要学生进行自我理解、自我消化。心理健康辅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案例、道理的教育来给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促进他们情感认知以及生活态度的一些完善,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进行正确的、理性的、科学的选择,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作为同学们与心理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大家的一些心理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的一些经典案例、教学心得也可以及时的与学生分享;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每个月创建“心理健康周”,学生可以通过匿名信的形式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相互帮助,相互解答,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3

一、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健康

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现代人对健康的理解也应包括身心两大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是美好的人生。人们已将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变成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完全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是人的主观幸福感,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如: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对人际关系的满意。谁都知道,有了好的心情生活就过得轻松愉快,工作效率就会提高。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

1 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2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适度的估计

3 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

4 不脱离周围的客观环境

5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 能适度的发泄和控制情绪

9 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的发挥个性

10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满足个人的基础需求。

(三)造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所谓压力,是人们对周围客观环境和社会舆论的一种主观感受。心理压力适度,可对人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如果对外界压力产生过度反应时,则可能对人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幼儿教师在工作环境中处于充满竞争的工作压力中,肩负着学校、社会、家长的殷切期待与重任,面对着领导、同事、家长、孩子众多的人际关系,经历着飞速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加之时代对教师方方面面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幼师必须都能轻轻松松的应对。

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理念,他们要不断加强教学研究、课程改革和新的教育技术能力的学习。另一方面,面对岗位竞争和家长的盼望,他们要不断自我“充电”自我加压。而面对自己的家庭,教师也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人父母,教师和所有父母一样承受着应试教育带来的竞争压力,加之工作繁忙家务沉重。因此,家庭的压力也直接伤及教师的心理健康。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

在现代紧张和繁忙的工作生活中,遭遇心理障碍与疾病的人们越来越多,健康的心理对人的发展意义重大,那么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体现在哪儿呢?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自身的工作环境、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当今社会对教师的个人素质、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若一个教师不能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话,那就很难胜任最基本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大量研究和事例表明,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人格奠定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比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方法更重要。教师不仅是在对孩子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和品质。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其内涵也包括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帮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

同时,教师的心理健康,人格魅力还辐射着周围生活中的一大片人。教师不仅是孩子心目中榜样,更是全社会的楷模,为人师表的教师被当作阳光下最受人尊敬的人。而教师的言行将通过孩子和家长,间接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对为人处事的准则的界定甚至人生信念的养成。

二、教师如何维护和保持自身心理健康

(一)认识反省自己的情绪,及时清除情绪垃圾

当自己不快乐或情绪认知出问题时,要善于认清情绪发生的原因是生理方面的不舒服,还是人际关系不好,或是工作生活压力大等等。当意识到这一切快乐与不快乐的原因时,应立即反省情绪反应源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我们要多想事情好的一方面,避免对他人的渴求和批判,否则造成双方伤害,接纳挫折学习让步,承认有好些事自己也会无能为力,不再积压痛苦的情绪。

(二)要改变命运先改变习惯,改变习惯从今天开始

1 由情绪容易激动、紧张,改变为冷静下来,放松自己。

2 由逞强好胜,好高骛远,改变为平淡踏实,愿居人下。

3 由做事拖沓,改变为提前完成,拖沓是成功快乐的大敌。

4 由多愁善感改变为“看得开,放得下”“看开”不是“看破”,而是看出人生的意义,尤其是看到人生的正面价值。

5 由自大自满改变为活到老学到老,“满招损谦受益”不要做井底之蛙。

象孩子一样永远做一个有求知欲而没有学问的人。“故步自封”的结果是“江朗才尽”,让自己永远拥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永葆弹性,不固执不自满,这样就能永远活出真正的自己,让自己越变越好。

(三)学会抚平创伤重建自我与人生信念

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人生在世,什么灾难、不幸和痛苦都可能遇上,关键是面对最坏的情况时,首先是冷静地接受它其次积极主动地改善它,使不幸和灾难造成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受创伤者本人不要充当“伪装的坚强者”,而要真实的面对它,化解它,对自己感受到的恐惧、不安等负面情绪,尽量倾诉出来。因为交谈之后我们变得完全熟悉那些所畏惧的事,而觉得好像克服了它。

(四)注重人际互动,妥当处理人际关系,给自身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人世间的真假、善恶、美丑,并没有定论。任何人多看其真善美的一面,不渲染人间的假、恶、丑,那随时随地心中就会充满幸福。做一个诚实守信、童叟无欺的人,做一个自我肯定,不卑不亢,自知又自信的人,做一个既不忽视外在美又很看重内在美,明白外表并不等于魅力的人,做一个待人接物间接婉转、善解人意、言词恳切、宽厚待人的人。

三、做一个快乐而心理健康的教师

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长春高校的57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且相关系数选显著性水平。②父母教养方式的个别因子经由价值取向的中介影响心理健康。结论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②价值取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价值取向;问卷调查;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

1 引言

价值取向的形成有主客观原因,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取决于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说,价值取向的形成就是价值观的形成,反之亦然。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认识与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它就叫做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也就是价值观对个人行为有定向作用。价值取向是个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当价值观对人的认知与行为有经常的导向作用时,这时的价值观就是价值取向了,例如:某人持有个人主义价值观,如果这种价值观经常地使他做出个人主义的行为,那么这时我们就可以说他就有个人主义价值取向了。

价值取向的涵义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统一的界说。本文主要采纳用“行为取向”界定价值取向。如:文化人类学家克拉克洪(Kluckhohn)由此认为,价值是一种外显的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看法。值得与不值得意味着人们在认识上面对各种事物现象所做的抉择或所寻求的行动方向,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取向。可见价值取向往往是通过选择或比较来确定的。

目前我国研究者对于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关系方面研究的还不够深入。我们作以下假设: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价值取向的中介间接实现的。本文通过路径分析的方法,考察两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式。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采取分层随机抽样选取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税务学院、长春大学的660名大学生,回收622份,获得有效问卷579份。

2.2 工具

2.2.1 价值观问卷价值观问卷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张麒于2001年在其硕士论文中编制的。该量表由45个项目组成,含12个一阶因子。整个问卷的内在一致性α系数为0.8524,表明问卷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

2.2.2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BMU)本研究选用中国医科大学岳冬梅等人1993年修订的中文版EMBU,用以评价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该量表的内在一致性信度良好。

2.2.3 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本文选用适合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的,由河北师范大学王欣、左晓冬等人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由54个项目组成,含有9个因素。整个问卷的内在一致性α信度系数为0.94。

2.3 数据统计使用SPS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三者之间有密切关系,且相关系数达显著性水平。

3.2 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影响心理健康的模式的路径分析为深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经由价值取向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路径,我们进行了3个回归分析,以探讨诸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模式。在第一个回归分析中,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其具体结果是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M3(母亲的拒绝、否认)的Beta值均非常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359和0.216。在第二个回归分析中,以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3种价值取向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结果首先是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人生活取向的回归分析,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F5(父亲的拒绝、否认)、F2(父亲的惩罚、严厉)和F4(父亲的偏爱被试)的Beta值均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130、-0.095、0.222、-0.122;其次是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会生活取向的回归分析,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Beta值非常显著(0.130);最后是父母教养方式对权威意志取向的回归分析,M3(母亲的拒绝、否认)、F4(父亲的偏爱被试)和M2(过干涉、过保护)的Beta值均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236、-0.141、0.099。在第三个回归分析中,以父母教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对心理健康进行回归分析,其具体结果是F1(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M3(母亲的拒绝、否认)的Beta值均非常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314和0.153;Z1(个人生活价值取向)、Z2(社会生活价值取向)和z3(权威意志取向)的Beta值均显著,其Beta值分别为:-0.383、-0.085、0.240。从复回归分析中可以看出,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的Beta值由回归分析1中0.359下降为0.314,母亲的拒绝、否认的Beta值由回归分析1中的0.216下降为0.153,这说明父母教养方式的个别因子经由价值取向的中介影响心理健康。

为了更清晰地看出父母教养方式、价值取向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特绘制路径分析图,图示如下(图中标志的数据为相应的路径系数以及残差系数)。

4 讨论

4.1 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相关分析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存在相关,路径分析显示父母教养方式经由价值取向的间接路径显著,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价值取向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在我们对大学生的咨询中发现,不良的教养方式往往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但父母养育方式并非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仅为促发因素,价值取向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5

关键词: 环境 潜课程 心理

一、背景简述

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和发展,并不断走向社会化的重要土壤,它是指学校中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实际影响的全部条件。如学校中的学科设置和教学、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教育方法等等。其中校风、班风及教师人格特点等乃是一种以潜移默化方式对学生进行影响的潜课程,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其消极影响的最直接后果是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二、环境潜课程的特点

(一)内涵和标准的模糊性。

环境潜课程概括地说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即学校和班级的风气;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师的人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每个大的方面里又包含若干个要素。从大的原则上来看,这几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其中各要素的内涵都不难理解和把握,如我们崇尚什么样的校风、班风,好的教育方法有哪些特点,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优良的个性品质等等,这些问题在一些相关的教育理论中都有比较明确的阐述,凡是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培训的教师头脑中并不缺乏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在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育行为时,各要素的内涵和标准就不那么容易把握了,大多数情况下需依具体情境而灵活掌握。比如,“自由”和“纪律”,什么时候应该让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什么时候又必须要求学生严格地遵守纪律,这必须依具体事件、具体场合,甚至具体的每一个学生而有所不同,因此,理论中的所谓“民主”,在实际的教育中,只是一个“弹性原则”而不是“硬性标准”。

(二)理解和控制的差异性。

正因为潜课程中各要素的内涵和操作标准是模糊的,实际上只是一个一般性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持的儿童观、教育观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对潜课程中各要素内涵的理解有很大差异,而教师对各要素内涵理解上的不同,必然导致实际教育控制中分寸和尺度把握上的差异。例如,以人为本的教育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认为这是实施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塑造学生优良个性品质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但是,究竟什么是尊重,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尊重,每位教师的理解各不相同,每位教师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不相同,体现在具体教育手段和方法中的教育行为就更不相同了。

(三)影响和作用的渗透性。

环境潜课程的存在更多的时候就象空气一样,虽然非常重要,但却时常被人们忽视,它对学生的影响也象空气一样,时刻相伴,但却是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渗透,可以说教师组织下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对学校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的处理过程,教师无意识下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都构成一种环境,它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潜课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对学生自我认识形成的影响。

自我认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说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个性全面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形成的前提条件。学生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在良好的教育、教学条件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由教师调节和控制的潜课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由于各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认识水平低的局限,而使他们表现出对来自教师的评价较为敏感,对自己在同龄伙伴中的地位较为关注,对学习中成败的体验较为深刻等特点,这就更使他们对学校环境的影响有着很强的易感性。所以,教师对每个学生所持的态度、所做的评价和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最终影响学生正确自我认识的形成。

(二)对学生人际关系建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强有力的促进。学生能否在学校里和老师、同学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至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很多都和学校中不良的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同学关系密切相关,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教师的人格特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师所倡导和培育的班风,无不对学校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所以,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前提。

(三)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影响。

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伴有相应的情绪体验,所以,情绪是否健康,能比较明显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环境潜课程中的许多要素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在这种由教师营造的心理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既可能形成满意、愉快、乐观、开朗的良好情绪状态,也可能产生压抑、忧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与学生的情绪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潜课程,帮助学生营造健康的情绪生活,让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成为学生社会生活的主导情绪。

四、环境潜课程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是他们在教育实际中能否很好地把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前提,而且教育理论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形势下也在不断发展,随着教育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的教育方针、政策时有出台,教师一旦忽略了理论学习,其思想和观念就会落伍,甚至和时代的发展背道而驰,所以,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应该成为贯穿每个教师整个职业生涯的基本任务。

(二)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关心并自觉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这是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使命,也是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心理状态的跨世纪人才,就必须面向教师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以引起广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环境潜课程的广泛关注。只有教师思想上重视了,并掌握了这方面的初步知识,他们才能够自觉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及时发现、控制学生身上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并对个别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帮助。

(三)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为学校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心理健康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为学生塑造一个借以模仿的对象,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下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在学生中间创造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相反,教师心理不健康,会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教师对学生怀有敌意、态度专横,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另外,教师工作的辛苦、繁琐和压力,极易使他们滋生各种不良情绪,或产生一些其它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就会直接感染到学生。所以,在学校中开展针对于教师的心理咨询活动,使每个教师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重视优良校风和班风的建设。

优良的校风和班风是环境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和学生保持健康心理状态所必须的重要土壤,学校和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这方面的建设:

1.营造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

所谓心理氛围,概括地说就是对人的心理发展有实际影响的气氛和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心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中,教师、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因此,一所现代化学校所追求的目标正应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协力合作”。

2.倡导团结合作互助精神

学校在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倡导互助合作的精神,鼓励和指导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培养起学业上互相切磋,工作上互相配合,生活上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

3.培养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学校和任何社会群体一样,既要有民主,也要有集中,既要有自由,又要有纪律,既要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又要养成接受行为规范、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坚持对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督促和检查,适时而合理地进行奖惩,形成凡事有章可循、有章必依、遵章守纪的良好风气。

五、后记

工作中,我痛心地发现学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正是来自于学校不良环境的影响,环境不变,学生的问题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试想,如果能将作为阻力的环境影响变为动力,那局面将会有怎样的改观!由此,环境潜课程的关注和开发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毕淑芝,王义高主编.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胡宏文,李让恒,倪正松,曾桂林.“以德治校”的成功实践.人民教育,2001.

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范文6

一、我院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明显原因

职高生在生理上发育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还很不健全,他们情感脆弱,为人处事与人际交往能力差,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维护面子,为了面子可以什么事都去做,不计后果,不惜触犯法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

1.与学生的家庭背景有关。大多数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不善于同孩子沟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是工人、农民或下岗人员,是目前社会竞争中的弱者,加之低层次的文化状态使自己又没有更好的教育方法,因而学生长期在如此的家庭熏陶下,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多数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从未尝过成功的愉悦,听惯的是家长、老师的训斥、批评甚至打骂,使个别学生的心理严重扭曲。

2.与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有关。职高学生社会性发展较快,喜欢交往,有着扩大人际交往圈子的迫切心理需求,但又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致使部分同学在择友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自我中心”心理严重,只讲回报,不讲付出,从来都没有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过。上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质量,困扰着职高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自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融入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为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理解和宽容,维护其自尊心,减少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抵触情绪,满足其恰当的心理需要,并予以情感支持。目前人们对教师的要求,几乎近乎苛刻而完美。然而,教师也是人,教师在生活中同样会遇到一些繁杂而又无法回避的难题,如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子女问题、身体健康、经济收入、工作能力等。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就我院而言,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自卑心理。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有近一半的教师有较强的自卑感,其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自觉当教师低人一等,与进入机关的同学比,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相差甚远;与“经商”成大款的同学比,更觉寒酸。在人面前不愿承认自己是老师,特别是职业院校的老师。

2.怨尤心理。有些教师过于强调个人的自由,难以适应严格的规章约束和紧张而复杂的教学工作,加上待遇偏低,负担偏重,学生难管,于是就怨天尤人,怨社会分配不公,怨工作环境不好,怨领导不理解,怨学生不自觉,怨家长不配合,怨英雄无用武之地。

3.消极心理。有个别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感兴趣,认为误入师门致使自己明珠暗投;学而不精,教而不专,责任心淡薄,得过且过,敷衍塞责。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理解,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和维护,甚至通过立法来予以保障。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针对特殊的生源,特殊的工作性质,要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要捧出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调整期望值和心态、言行,还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了解自我,就是要有一个清醒的自我意识,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身的优缺点。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行为适应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本人的实际情况越接近,社会适应能力也就越强,就越不会发生的心理问题;反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与其本人的实际情况相距越远,尤其是低于实际情况,其社会适应能力就弱,心理健康的危机就易发生。教师要尽可能地扬长避短,相信自己的实力,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功,寻求到最大的满足。

2.调整情绪,保持平衡。清苦、清高概括了传统教师的形象,但如今的教师已走出了象牙塔,面对各种突变感到困惑、不平衡,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自我调节是保持良好心境的关键。教师遇到矛盾冲突、挫折困难时,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采取适当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尽快使自己的心理恢复平衡。对生活中的有些事件可以通过个人的努力加以控制,或去寻求朋友同事、亲人的心理支持,以缓解烦躁冲动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解除心理疲劳,转移消极情绪,减轻内心的不安和压力,恢复情绪的平衡与稳定。

3.善于交往,融洽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教师只有保持自身与社会的平衡,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才能保证健康的心理。一个成功的教师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并且能调节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师生之间应相互信任,上下级之间应相互理解、支持,同事之间要愉快合作,友好竞争,营造一个宽松愉快、自由民主的工作环境和交往氛围。

4.投身工作,乐于奉献。心理健康的一个标志,就是个体能够在工作中全身心地投入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自己对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要善于捕捉平凡的教育教学活动所带来的工作业绩,体味其中的愉悦与舒心,淡泊名利,乐于奉献。这既是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体现,也是一种无形的、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力量,更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缺少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