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文1

关键词 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运行 影响

一、国民经济统计概述

(一)国民经济统计的方法和特点

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会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分别是投入与产出法、综合指标法、数学模型法和账户平衡法。尤其在当下经济与科技都在飞速发展的时代,统计方法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也推陈出新。在结合实际的基础上,统计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再结合计算机的工具辅助,统计过程也变得更加的高效和简捷,统计结果也越来越精确可信,我们也迎来了大数据时代。

较于公司财务账目统计这种微观统计,国民经济统计更具有宏观性,它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其一,国民经济统计具有整体性。国民经济统计的对象是整个的国民经济,它包括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也包括了所有的经济个体,各种各样的数据汇总到一起,并经过有机整合最后得出国民经济统计的结果呈现给公众。因此,它作为一个能够反映国民经济这样的有机整体的结果,其本身就具有整体性。其二,国民经济统计具有针对性。国家之所以花大力气汇总各行各业、各个经济个体的数据,就是为了对当前的国民经济状况进行了解,并且在掌握详实的数据后,才能够从数据中发现当前经济状况的不足和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国民经济统计显著的针对性,能够为国家制定生产计划、经济发展规划提供灵感和指引,不管是经济社会的宏观整体,还是具体到各个生产个体,都有着精确的数据进行描绘。因此,在这样具有针对性的坚实数据基础上制定的经济发展计划,可以很大程度上对经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判断。

(二)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要点

上文提到,国民经济统计本身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为了实现这样的特点,在国民经济统计中就需要做到以下三个基本要点。首先,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要贯穿整体的概念。国民经济本身就是由许许多多的经济个体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可以按照行业划分,也可以按照领域划分,更是可以按照地理区域进行划分,但通常国家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是为了统筹和引导。因此,属于宏观调控,那么为了配合这样整体性的目的,在进行数据处理过程中,要时刻秉持着整体性的思想,这样整合出来的统计数据才真正具有参考意义。其次,国民经济统计要保持关联性。在整体性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条件进行划分,但最终要出台一个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去推动国民经济运行,必须要将各个分离的板块重新抽取关键要素,让它们重新关联,相当于横纵交错的棋盘中,在整体性里实现了纵列的排序,而在关联性中,真正让不同的经济个体间发生了有机的关联才补充了经济网络中的横向关系。最后,在横纵平面的基础上加上第三个维度,也就是国民经济统计的层次性。国家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问题,那么各个经济问题所对应的数据也纷繁复杂,既跨领域,也跨年代。因此,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时,对于不同时期的数据也应该明确区分,从横纵、垂直三个维度全面确保国民经济统计数据的完整,以精确严苛的姿态累积数之不尽的各项数据,以推动国民经济能够平稳向前发展。

二、国民经济统计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都围绕着提升服务业,转变放向拉动内需,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等方面在进行,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策,正是因为有《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这样具体详实的国民经济统计报告,公报中的数据表明:“我国在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0万亿元,高达636463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8.2%,相较于42.6%的第二产业,超出5.6%。”从数据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第三产业逐渐地在稳固自己的主导产业地位,第二产业工业则渐渐被取代,服务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支柱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政府相对应地作出了鼓励服务业继续大力发展创收的决策。而事实证明,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不及时地依据最新的数据报告进行产业调整升级,很快便会失去市场主动权。因此,国民经济统计对于国民经济运行可以起到政策依据和引导的作用。

另外,同样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贸易行为变得越来越普通和频繁,我们国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贸易中自然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的不同格局,国家在进行国民经济统计过程中也专门开辟了对外贸易板块,将对外贸易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整理,时刻关注着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表现和国际市场的变化。因此,国民经济统计除了能够为政府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之外,还能够在国际贸易中成为准确无误的风向标,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全球化发展提供可能,也有力地提高了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除去以上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正面的影响,国民经济统计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国民经济的运行造成了不利的波动。国民经济统计中涉及的数据非常庞大,纯粹用数字去描绘整个国家的经济,可想而知其容量有多么的巨大。因此,不管是数据收集、处理、整合都是非常繁重而且困难的工程。为此,国家专程设立了相关职能部门专门负责国民经济统计板块的工作,也即是坚持做到国民经济统计的三个要点: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按照科学、严谨的工作要求运用统计的方法和结果,构建经济核算体系,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真实有效的统计,对统计结果承担所有责任,确保统计结果的可信、可靠程度。尽管如此,在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数据失真、数据转录过程中的过失、整合数据时引用错误数据等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最终的统计结果偏离实际,失去了对国民经济现状的正确而可观的反映,进而使得国家对于国民经济运行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受到影响。

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由于监管制度不够完善,既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对此进行监督惩罚,以及监管力度不够、出现监管缺失现象,导致地方政府在提交数据时,为了虚假政绩而对数据进行伪造和篡改,导致一手数据失真。其次,由于统计数据的采样难度大,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大量细致而繁琐的工作进行数据的搜集和汇总,在如此大的工作强度下,工作人员容易懈怠,从而敷衍了事,更加缺少了数据复核的重要环节,导致数据误差可能比较大甚至比较离谱的情况。另外,由于统计工作本身繁琐而庞大,但信息传递速度比较慢,导致时间期限到达基层工作人员时已然所剩无几,导致数据采集工作仓促完成。

三、结语

国民经济统计工作对于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而深刻的正面影响,也因为存在问题影响了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稳定性。因此,在未来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要不断完善对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监管工作,全力确保统计结果的真实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国民经济统计为国民经济运行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为平度市东阁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文2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一:浅谈国民经济核算的绿色之路

【摘 要】 本文介绍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过程及意义,阐述了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体系建立及面临的困难。指出国民经济核算的提出为衡量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让人们意识到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为政府提供了新的宏观调控依据。

【关键词】 国民经济核算;绿色核算;GDP;SEEA体系(卫星账户)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应用到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崛起

自20世纪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方法问世以来,他就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国民经济核算,可以提供系统并且详细的数据,从而满足以下方面的广泛需要:第一,他可以提供主要经济流量指标,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诸如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进出口、金融活动等等;第二,他可以显现经济学所定义的经济过程中的因果机制,支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第三,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支持中长期计划的制定和计划目标的论证,为经济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第四,在核算的国际化前提下,为进行国际比较提供支持,服务于国际事务的管理和分析。

这些年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运行,一直围绕GDP(国内生产总值)展开,通过衡量GDP这一指标,来判断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说,没有国民经济核算,就不可能有宏观经济管理,没有国民经济核算,经济分析就不能建立在坚实的计量基础上。

然而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为从当下来看他有着重要的缺陷,那就是许多进入不了市场的自然资源或者自然环境不能被SNA体系吸纳,也就是说通过SNA体系计算得出的GDP值只能看出经济总产出量或经济总收入量的变化,而看不到其背后付出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所产生的代价。于是,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这一概念,就应运而出。

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绿色国民经济呢?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1、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的目的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DP 连年增高,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性的加强,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些高增长的背后是不断透支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健康基础上的,现行的SNA 计算体系是以市场行为来计算GDP,他反映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他传递的是以货币为关系的市场信号,这也是现行GDP权威的原因,但是,许多环境要素与资源要素是进入不了市场的,这些成本在SNA体系中是无法计算出来的,例如,我们砍伐了一片森林,利用森林加工成纸张和筷子,这些是可以统计在GDP中的,然而这片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释放的氧气,森林的消失造成的水土流失,微生物的灭绝,这些损失是没有市场价格也没有一丝市场符号,他们进入不了市场,没有市场行为,所以他们不能统计在GDP中,因此,通过现行的GDP计算体系的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附属表不能很好的为这些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以及恢复这些环境所需要的投资进行精确的决策,以2006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为例,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 ,然而在我国十五期间环境污染投资仅占GDP的1.18%,数据偏差明显。通过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可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与评价提供依据。

2、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1992年,联合国与国际统计机构提出了绿色GDP这一概念,1993年,由联合国统计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负责,提出了SEEA核算体系(又称卫星账户),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SEEA-2003这一体系,该体系是在SEEA-1993基础修订完成的,采用的主要核算方法是实物量核算以及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而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SEEA-2003体系主要阐述了如何将环境资源保护与消耗等问题运用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它构建了绿色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准则,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宏观调控起到了重要作用。

3、绿色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首先,现在运行的SEEA-2003体系十分庞大复杂,它涉及到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等方面,自然资源又包括许多,譬如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森林,空气等等资源,可以说现行的体系只能很粗略的把这些计算在其中。

其次,数据的收集也是一个难题,现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对这些资源的数据进行精确的计算,比如说环境造成的污染,它往往是许多年后才会对公共的利益进行破坏,那么这破坏部分产生的成本是计算在哪一年,从现行的体系中我们是无法进行统计的。

第三,目前这一体系还没有在世界上得到通用,在国际国民经济核算的比较中,有一国进行的是传统SNA 体系,另一国进行的是SEEA体系,这样两个国家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现行的SNA体系仍然是大多国家的首选。

第四,SEEA这一体系操作难度大,计算复杂,推广困难,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困难,更重要的一点是现行的GDP只是单纯的看经济的运行情况而不看是否可持续增长,一旦实施绿色GDP,扣除环境与资源这一成本,很有可能令现有的GDP数据大大下降,这会让人不能接受。

三、结语

当前,世界各国对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都处于探索中,敢于直面挑战,从GDP到绿色GDP,这是一个困难与希望并存的事业,发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高敏雪.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核算[J].中国发展,2002(1) 4-8.

[2] 王金南,蒋洪强,曹东等.绿色国民经济核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2009.

[3] 国家统计局.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国民经济核算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

提要本文回顾了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对我国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从理论与实践上总结国民经济核算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并提出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贡献;创新

一、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贡献

从1953年SNA到1968年SNA、再到1993年SNA,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发展和完善。现行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在理论与方法研究、制度建设、数据提供上取得了许多业绩,为社会繁荣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宏观经济方面,国民经济核算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核算原则、核算方法、核算指标来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提供了关于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系统、详细的数据,为党和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在国际关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数据是裁定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应享受的优惠待遇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企业决策方面,国民经济核算为企业选择投资方向、进行投资决策提供了导向作用;在社会生活方面,国民经济核算反映了居民生活的数量和质量水平,也为居民进行生产、消费和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虽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取得了较好的业绩,为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不可否认,随着现实经济社会生活的演进,现行国民经济核算还存在着许多新问题,有些地方仍然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面临诸多挑战,必须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发展、完善和创新,充分发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缺陷

朱之鑫曾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用三个不适应来概括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局限:一是不适应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需要;二是不适应社会公众了解国情、认识形势的需要;三是不适应对外交流的需要。这些不适应是由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局限性造成的,具体表现在:

第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日益受到挑战

1、忽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因素的核算。传统国民经济核算是以GDP为中心的核算,但在环境和自然资源核算方面日益显现其局限性。一是夸大了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率;二是没有测算作为未来生产潜力的自然资本的耗损贬值和环境退化所造成的损失,未能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真正纳入国民资产负债核算中;三是因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损毁了经济社会赖以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使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难以为继。

2、忽视对人力资本的核算。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人体中的知识与技能的存量总和。人是生产力中最能动、最本质的因素,人力资源构成一国可利用的人力生产力的总体,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它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是投资的结果,能够带来收益。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因素,而且对于现代经济来说,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但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只将教育支出中用于校舍等固定资产的部分作为投资,而将用在教师工资、图书购置等方面的开支不作资本处理;此外,人们用于健康等方面的支出,也未计为人力资本投资,因此在有关经济增长因素的核算与分析中,人力资本作用与贡献的核算,也就成为未来国民核算领域有待进一步加强的新内容。

3、忽视对科技因素的核算。全社会科技投入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科技活动状况的重要标志,是制定国家和地方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进行宏观管理的基本依据,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正与日俱增,对我国科技投入与产出进行科学、准确的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具有紧迫性和新颖性。但传统国民经济核算除了在RD核算及科技成果产出的直接核算方面取得进展外,在诸如如何深入描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内在关系与规律,以及如何准确测度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等方面难以满足政府决策分析的需要。

4、忽视对地下经济的核算。地下经济又称隐性经济,目前经济学界尚未对其概念及核算范围形成公认的解释,一般认为地下经济是指以盈利为目的的、非法的、逃避纳税和政府监督的经济行为。联合国于1993年推出新SNA时,正式提出各国应尽可能将地下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核算范围之内。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地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成分已在逐渐上升,地下经济已渗透到各个经济领域,成为我国较为棘手的经济问题之一,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将逐渐扩大,虽然近几年我国一些经济和统计工作者已经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但还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地下经济核算领域尚属空白。

在资金流量核算方面,忽视对金融虚拟经济的核算。虚拟经济的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较权威的观点是将虚拟经济看作是一种经济的运行方式和运行模式。如成思危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刘骏民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运动有关的金融活动,经济系统是一个价值体系,由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组成,虚拟经济是心理支撑的价格系统,实体经济是成本支撑的价格系统。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目前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非常欠缺驾驭虚拟经济的经验。研究虚拟经济非常需要规范虚拟经济的内涵,界定统计范围,但目前国际上通行的SNA统计核算体系中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仍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构建我国与国际统计核算体系一致、遵循国际统计核算原则、与SNA衔接的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迫在眉睫。

第二,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可比性较差。及时性是指统计核算工作要讲求时效,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统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的任务,及时满足各部门对统计资料的要求。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坚持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核算信息;二是要求对核算信息及时进行加工处理,及时编制报表;三是要求及时传递核算信息,将编制的报表传递给使用者。在时效性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分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因而不能提供有关每一个季度当季的国民经济变动趋势的数据,不能适应政府和社会公众及时了解经济运行情况的需求,而且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对外也不够及时,核算数据的收集、整理、周期长,不能满足各方面研究的需要。

可比性是指统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或国际的统一规定,提供相关可比的统计核算资料。可比性要求统计核算按照国家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原则、统一的指标口径进行核算,使所有核算单位的统计核算都建立在相应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所有核算单位提供的统计核算资料能够相互比较,便于分析、汇总。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的不变价核算方法尚不完善,还没有提供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产业部门和最终使用结构数据,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具体地了解不同年度之间可比的经济总量规模和结构变动情况以及国民经济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其二,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的准确程度不同,地区汇总数据与国家数据之间的差距较大,因而不能很好地适应党和政府准确地了解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距;其三,核算体系中指标的不完全可对比性,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分类较粗、指标体系不健全、某些计算方法存在不可比性,因而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提供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要求。

第三,国民经济核算的服务意识淡薄。受传统服务观念的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对社会公众服务的意识很差。比如,国民经济核算各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较复杂,除非是核算界专业人士,普通民众很难理解,这给国民经济核算知识普及和工作实践带来障碍;对社会数据的时效性和完整性重视不够,对国民经济核算概念、方法、指标口径及其调整、变化宣传解释不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公众对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和准确理解这些数据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也需要了解我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在这方面我们重视不够。

三、构建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以应对挑战

面对上述挑战,国民经济核算有必要进行变革,在理论、方法和实践上做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而建立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就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原本属于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内容更为丰富、具有更高层次、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核算体系,它涉及到国民经济核算、社会人口核算、科学技术核算以及环境生态核算等众多领域。

第一,开发一系列卫星账户,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全面性问题。设置环境、经济和生态卫星账户,向环境、经济与生态综合核算方向扩展,大力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提供关于可持续发展描述、评价的数据信息;设置知识经济卫星账户,向人力资源、科技信息和知识产权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数据信息;设置金融卫星账户,向隐性经济、虚拟经济、跨国经济及衍生金融工具综合核算方向扩展,提供关于实体经济规模与虚拟经济测算的金融数据。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些领域的核算不仅内容繁杂、指标众多、计量单位各异,而且自成系统,缺乏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国民经济大核算体系的建立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按照统一规范的概念和标准,把不同领域的核算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

第二,逐步建立分季度和分地区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及时性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改进和完善地区核算方法,进一步搞好地区与国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之间的相互衔接,实事求是地确定地区经济核算范围;及时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和宣传,加强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的普及教育。

第三,细化核算分类、健全核算体系、统一核算口径,解决国民经济核算的可比性问题。细化产业部门分类和支出项目分类;改革和完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标准,借鉴外国的先进方法,提高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国际可比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向蓉美.国民经济核算及分析.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国家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 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入手,认为国民经济核算作为核算手段和结果都是一种公共产品,并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产品“缺陷”,即质量问题,最后讨论了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理念引入到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中。

论文关键词:国民经济核算公共产品产品质量控制

从20世纪50年代到198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采用苏联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1992年开始,中国实施了以GDP作为核心指标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国际上通行的国民经济账户体系(SNA)作为改革目标。针对中国的GDP统计数据,在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学者中,有些认为中国官方统计的GDP数据偏高,有些则认为偏低。

本文主要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人手,以GDP数据为例分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最后讨论把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引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中。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公共产品属性

相对于私人产品,公共产品是因私人不愿意生产或无法生产而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劳务,包括国防、公务员、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有两个显著的特性:一是非竞争性,二是非排他性。前者是指一个人对某种产品的消费不减少或不影响其他人对这种产品的消费,若增加一个人消费,该公共产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等于零。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即无法排除其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意味着消费者可能做一个“免费乘车者”,免费享用公共产品。

国民经济核算具有公共产品的两大属性,即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而属于公共产品。同时,从使用范围上看,国民经济核算是世界性的或国家级的;从形态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一种非实物性的知识型、信息型的公共产品;从使用者数量上看,国民经济核算对使用者数量没有上限-1J。以上三点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公共产品的特殊性。邱东(2004)提出SNA本质上属于全球通用的制度性知识,属于全球公共品。

总之,从核算的制度、方法上讲,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手段性的公共产品,它为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的核算提供了基本的核算类别、方法、规则等。从核算的结果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向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的统计信息产品,如GDP及其增长率数据等。

就现状而言,作为公共产品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供给属于“政府生产”,即通过各级统计局来核算并提供国家和地方的核算数据;从公共产品的需求来看,一部分核算数据作为“最终产品”直接提供给社会公众,以满足社会公众对于统计信息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服务于各级政府部门的各种决策需求;从统计信息产品的所有权上看,GDP核算数据是政府利用纳税人的钱生产(调查、收集、整理、计算、分析)出来的信息,属于全体公民所有,除少数涉及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外,政府有义务向全体公民提供;从外部性理论上分析,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外部经济性或外部不经济性,当核算数据被准确、及时地提供时,它能够向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产生较大的社会收益;否则,会误导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决策,造成全社会的损失。

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问题——以GDP为例

从MPS到SNA,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无论是统计的口径、方法,还是统计的质量都在不断改进之中。而统计体制上的欠缺与方法上的不足是国民经济核算质量问题的两大原因l3_。以经济核心指标GDP为例,其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GDP地区核算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统计误差

1.“生产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

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1地区GDPr-总数与国家核算数的差异表

表1给出了生产法下1998~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J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5.66%,超过了一般统计上允许的5%的差异,到了2002年,差率已经扩大到12.63%,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表2国家核算GDP增长率与地方

从表2可以发现,1999年生产法下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高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在以后的连续三年中,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都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两个百分点左右。

(3)GDP三大产业构成上的差异

从表3中可以发现: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在地区核算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逐年扩大,地区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比重小于国家核算的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地区核算数一直都高于国家核算数,且差异也是逐年扩大。

2.“支出法”下国家核算GDP与地方核算GDP汇总数之间的差异

(1)GDP总量上的差异

表4给出了支出法下1998年到2002年地区GDP汇总数与国家核算数之间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这5年中,GDP的地区汇总数都超过了国家核算数,且无论是绝对差异还是相对差异,都有逐年扩大的趋势,1998年的差率是4.64%,到了2002年,绝对差异达到了10376.58亿元,差率已经扩大到9.65%,是1998年的两倍多。。

(2)GDP增长率上的差异

在1999-2002年中,2001年的GDP增长率国家核算数略大于地区汇总数,1999、2000、2002年都是国家核算的GDP增长率低于地区汇总的GDP增长率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3)GDP支出构成上的差异

表6列出了各项支出占GDP的比重在地区核算数和国家核算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净出口比重的差异并不大,但是最终消费比重的差异和资本形成总额比重的差异比较大,其中在最终消费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小于国家核算数,而在资本形成总额比重上,地区核算数大于国家核算数,其差异的程度从1998年以来有逐年减小的趋势。

(二)国家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7中可以发现,在国家核算GDP的前提下,2000年用生产法核算的GDP高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而在其它年份则是用生产法核算的GDP低于用支出法核算的GDP。从两种方法的差异程度上看,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从1998年的相差不到1个百分点扩大到了2002年的2.53个百分点。

(三)地方核算GDP“生产法”与“支出法”之间的统计误差

从表8可以看出:将全国各省的GDP汇总的前提下,GDP数据无论是用生产法核算还是用支出法核算,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大。

(四)对于我国GDP数据真实性的讨论

国内外学者一直都关注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真实性,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整体指标的GDP自然成了关注的焦点L5J。罗斯基认为:中国官方公布的1997~2001年的GDP增长率被普遍高估,每年平均高估2-3个百分点[6I。国内经济学家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认为中国统计数字有一定的水分。例如,1998年中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洪水,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的破坏,但令人费解的是除了一个省以外,所有省份的农业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再者,由于中国官员政绩考核与激励方面的原因,人为统计造假时有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中国官方GDP的数字的怀疑。任若恩(2002)针对罗斯基关于中国官方GDP的置疑进行了分析与评论,认为“罗斯基采用了错误的方法,错误地推算了中国的GDP”。中国国家统计局副局长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靠的是经济发展的支撑,而不是虚假数字。”吴敬琏在《人世后的中国经济》演讲时也明确表示:“海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这些质疑并无太大根据。”另一方面,有学者从电力消耗或投资的一致性计算,认为国家统计局的GDP数据存在低报的可能。且从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的统计上看,绝对水平的低估是服务业增加值估计中的最大问题。

三、产品质量控制下的国民经济核算

虽然国家统计部门为提高和改进核算质量,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以GDP为核心的国民经济核算在我国仍存在着明显的产品质量问题,在国外,产品质量控制(TQC)的理念早已从最初的工业产品、农业产品等有形产品扩展运用到包括统计数据在内的服务领域,瑞典、芬兰、挪威等国家统计局开展了“全面质量管理(TQM)”项目,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机构,成为加强和改进数据质量的重要组织保障。国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经验有:

(一)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综合管理体系

在统一的组织框架下,对整个统计机构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如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统计机构建立了比较健全的数据质量评价和管理机制。

(二)建立单项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制

对某一具体统计项目如国民核算、消费价格指数等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管理,如,美国的波斯金(BOSKIN)学术委员会,专门对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美国商务部分析局定期评估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质量。

(三)建立专门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机构,定期进行质量检查

美国的BOSKIN委员会,专f-IxCN费者物价指数(CPI)的准确程度进行评价。英国皇家统计学会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组,每年对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独立评估,并对外公布评估报告。加拿大是由国家审计总长负责统计局的数据质量评审工作。

(四)应用不同的方法开展质量评估和管理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文5

关键词: 公路建设 经济发展 拉动效应

公路交通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杭州市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建设规模、等级配置、布局结构、交通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检验杭州市公路建设所取得的实效以及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必要在全面调查杭州公路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梳理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杭州市公路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效应以及产生的溢出效应。

1.杭州公路基本概况

目前,杭州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体系。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5113.569km(桥梁5321座,隧道153座),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03.278km,公路网面积密度为91.07km/100km2,公路网人口密度为22.29km/万人。

在整体扩大公路网规模、重点构筑高速公路网络的同时,杭州市公路网等级布局也取得了明显改善。截至2009年底,全市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650.714km,占公路总里程的比例达到17.54%,二级以上公路面积密度为15.97km/100km2。三级公路为1137.548km,四级公路为6385.778km,准四级公路为4091.843km,等级公路总里程为14265.883km,占公路总里程的94.39%。等外公路为847.686km。

2.杭州公路建设规模

根据对杭州市公路建设历史数据的分析,1996年~2009年期间,公路总里程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速度为2.38%,公路交通总体发展保持与杭州市的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并处于“被动适应”向“主动适应”方向转变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杭州市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2009年,杭州市公路总里程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保持与杭州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

2009年公路交通建设投资创历史新高。按照杭州市交通局“91920”的总体部署,突出“9+1”重点项目,快速推进交通项目建设工作。建成了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州段、青川竹下公路一期等工程,杭长高速公路、鹿山大桥等续建工程加快推进,钱江隧道主体工程正式开始盾构掘进施工,钱江大道等项目顺利开工。据统计,2008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56.69亿元, 2009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91.08亿元,创历史新高。

3.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根据研究资料,公路建设规模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随着时间推移呈“鱼嘴型”变化趋势,在一定时期内公路建设规模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超前发展特征(如图3所示),公路里程曲线上凸,增长速度递减,GDP曲线下凹,增长速度递增,这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公路建设应该先行,在发展速度上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由此可见,杭州市公路发展规模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

杭州市当前仍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尽管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杭州在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781.16亿元,国民经济实现11.0%的增长速度。在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5098.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0%,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因此,可以预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杭州市仍将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建设的任务仍然艰巨。

4. 公路建设投资对杭州经济的拉动作用

公路投资的总体水平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国民经济增长水平决定公路投资水平,而公路投资又会对国民经济增长产生影响,除了公路投资会产生交通运输业增长等比例增长外,还会产生乘数效应。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形态上划分,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可分为直接拉动和间接拉动。直接拉动是指公路投资实现过程中由于增加人工、材料、机械的需求引起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间接拉动是指公路建成后运输条件改善、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使运输系统本身以及与公路建设相关的产业产生的效益引起的国民经济增长。

4.1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作用体现在公路投资实现过程中由于增加人工、材料、机械的需求引起国民经济其他行业需求增加而产生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因此,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主要表现为传递效应,即在一个部门投资需求增加的基础上,通过产业链关系使相关的产业投资需求增加。这个过程就是经济学中投资乘数效应形成的过程。公路建设投资增加首先会引起与其相关的生产部门如水泥、钢材、沥青等生产部门投资需求的增加,然后在这些部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再引起消费品生产部门收入的增加,如此循环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成倍的增长。因此,在考虑公路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直接拉动时重点是考虑公路建设投资带来的乘数效应。

公路投资乘数的计算十分复杂,一般认为公路投资乘数大于全社会平均投资乘数。因此,从偏保守的角度出发,可取用全社会平均投资乘数近似作为公路建设投资乘数参与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直接拉动作用的计算。本文将对以全社会的平均投资乘数为基础,并参照公路建设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修正得到公路建设投资乘数。

根据经济学原理,简单的全社会平均投资乘数 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消费增量。

一般认为公路建设的投资乘数大于社会平均投资拉动效应,因此,本文利用公路建设每亿元投资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的增加量与社会平均每亿元投资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的增加量的比值作为公路建设投资乘数的调整系数,对其进行调整,得到公路建设投资乘数 。

本研究采用公式(1-1),对2001年~2009年杭州市平均投资乘数进行计算,取平均值作为杭州市社会平均投资乘数的取值来对杭州地区公路建设的投资拉动效应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得出杭州市社会总平均投资乘数为1.83详见表1。

根据权威数据统计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对公路项目的投资乘数进行修正,修正系数为1.10。

2008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56.69亿元,直接拉动GDP总量96.37亿元;2009年,杭州地区公路投资总额为91.08亿元,直接拉动GDP总量182.16亿元;详见表2、表3。

根据相关研究,公路建设投资每亿元提供直接就业机会1800个,间接就业机会2100个,高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所提供的就业数。因此,杭州市2008年公路投资创造了公路建筑业约10万个就业机会,相关部门约12万个就业机会。2009年公路投资创造了公路建筑业约16万个就业机会,相关部门约19万个就业机会。

4.2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

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间接拉动的内涵是公路建成后运输条件改善、公路通行能力提高,使运输系统本身以及与公路相关的产业产生的效益引起的国民经济增长。

4.2.1杭州市公路建设波及效应

公路建设能够改善原来路网的通行条件,使得运输成本降低,而修建新路后还会带来里程缩短,节约了客、货在途时间等等效应。这样首先受益的是两地间原来的公路。接着与两地不直接连接的公路也会因为公路的建设吸引一部分交通量而减少拥挤和交通事故,如此下去,最终修建新路产生的影响将会一层一层的波及到整个路网,即公路投资的波及效应。本文认为杭州市公路建设存在巨大的波动效应,国民经济评价显示其内部收益率远高于社会平均收益率,约为社会平均折现率的1.5~2倍,公路建设国民经济效益显著。因此,有理由认为,随着杭州市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公路等级的提高与完善,公路路网布局结构的日趋科学合理化,将带动杭州市公路交通状况的全面改善,使得路网的通达效应更加显著。

4.2.2杭州公路建设的开发效应

公路建成产生的开发效应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公路沿线地价增值产生的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一部分是自然资源开发产生的开发效益对国民经济的拉动。

1)土地增值效应

产生此类效益的根本原因在于地价增值,即土地价格的提高。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或效用)在经济上的反应,它是用来购买土地效用或与其的经济收益所付出的代价。与公路建设前相比,公路建成后,地区原有的交通条件将得到改善,公路沿线地区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程度将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公路沿线地区的区位优势将增强,与外界物质、经济交流将更方便,成本更低。

2)自然资源开发效应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这种能够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经济潜能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既受国家宏观政策因素的影响,也有交通、技术等微观条件因素。公路交通建设为自然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运输服务的支持,为经济潜能转化为经济效益提供了一种动力。杭千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千岛湖的旅游名片愈加响亮。

5.结束语

杭州市正保持经济快速增长阶段,同时也处于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公路的建设仍将是国家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投资方向,杭州市交通公路部门积极响应“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要求,审时度势,迅速行动,目前已制定并启动新一轮交通建设计划,科学提出了总数115项、总投资估算1250亿元的新一轮杭州交通建设计划,预示着杭州公路建设又进入了一个期,也必将进一步对杭州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拉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杭州市公路管理局.杭州市公路发展状况报告(2009)

国民经济统计报告范文6

党委书记

主持局党委全面工作。负责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党委全面工作,配合局长工作,完成区委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

局长

主持本局行政全面工作。负责抓好全区国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和改革工作、招商引资工作等行政全面工作,配合党委书记工作,完成政府交办的临时性工作。

副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具体分管国民经济发展科、社会事业发展科工作。

副局长

协助局长工作,具体分管经济协作办公室工作。

机构设置

综合办公室

协助局党政领导组织协调日常党务、政务工作。负责信息、人事、财务工作;负责档案管理、综合治理、会务、机要、保密、、新闻宣传、文印等工作。

(一)工作人员

综合办公室科员

综合办公室科员

综合办公室科员

(二)工作职责

1、负责局机关会计工作;

2、负责局后勤保障工作;

3、负责处理原企业遗留问题;

4、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负责出纳工作;

2、负责行政文件的收发、登记、传阅、管理、归档报刊杂志的征订等工作;

3、负责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的日常工作。

4、负责本单位人员的年度考核和人事劳资工作;

5、负责保密工作;

6、负责本单位的维稳工作和年终考核档案的整理;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负责党务日常工作,协助党委书记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

2、负责组织学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3、负责党委会议记录、中心组学习记录;

4、负责党委文件的起草、收发、登记、归档;

5、组织党务类文件的收文、传阅、管理;

6、负责收集各业务科室信息,完成报送工作;

7、负责年终党建考核档案的整理;

8、年终向各承担实绩考核任务的科室收集考核档案,汇总完成情况,完成半年和年度工作总结任务;

9、负责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党费收缴工作;

10、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国民经济发展科

组织拟定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监测全区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综合分析全区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情况,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拟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统筹全区产业发展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的衔接平衡;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和浩特国民经济动员政策、规划、计划的措施办法,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动员有关工作。监测分析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拟定全区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的调控目标和落实措施;负责全区国内外经济技术协作与联合规划、计划执行情况和综合分析、检查考核工作;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工作

(一)工作人员

国民经济发展科科长

国民经济发展科科员

国民经济发展科科员

(二)工作职责

1、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中得农村经济、工业经济、建筑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总量平衡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办法;撰写年度计划和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草案)的报告;

2、监测分析全区经济形势和发展情况,进行宏观经济的预测、预警;研究涉及全区经济安全的重要问题,提出经济调节的政策建议,协调经济运行中得有关重大问题。

3、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4、研究提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及资金投向和投资办法;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负责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的统计工作;

5、规划和安排国家、自治区、拨款经济建设项目和全区经济重大建设项目以及利用外资项目、境外投资项目,监督检查经济工程项目建设;

6、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提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分析城镇化发展状况,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贯彻国家、自治区、有关固定资产投资的方针、政策,并提出在全区的实施意见和办法;

2、负责全区政府投资项目综合管理,编制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上报项目月形象进度及投资计划完成情况;

3、参与重点建设项目的跟踪、协调、督察、考评等管理工作;

4、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协助科长工作。

2、制订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政策协调,解决服务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研究提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商贸流通业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撰写年度计划和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草案)的报告;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实施技术进步和产业现代化的宏观指导;负责全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负责全区国防动员工作;

3、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组织实施西部大开发重点项目;

4、负责全区财政税收计划工作;

5、负责全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月报工作;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社会事业发展科

负责综合提出社会发展战略和措施,组织拟定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协调人口计生、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影视、旅游、民政、就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等方面的政策及有关重大问题,以及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办法和措施,协调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一)人员设置

(二)工作职责

1、研究提出社会事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撰写年度计划和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草案)的报告;

2、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城区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发展的衔接平衡;提出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办法和措施,协调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研究提出促进就业、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的重大问题;

4、规划和安排国家、自治区、拨款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和全区社会事业重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社会事业工程项目建设;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1、协助科长工作;

2、研究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拟定综合性社会事业体制改革方案,协调有关专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工作;

3、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经济协作办公室

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和有关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济合作交流、统筹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方针和部署;组织研究提出对外开放工作的发展战略、指导方针、工作原则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区国内外招商引资统筹规划和区域经济合作中长期规划的宏观指导、协调工作,制定年度目标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区招商暨经济协作项目的收集、整理、筛选和项目库建设、;负责招商网络建设工作;组织规划论证全区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分析研究全区招商引资情况,向区委区政府报送有关动态;负责国内外投资合作项目的洽谈、签约;负责组织、参与国内外各类项目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并提供协调服务;负责全区招商引资指导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综合分析和检查考核工作。

(一)人员设置

经济协作办公室科长

经济协作办公室科员

(二)工作职责

1、负责招商引资指标任务下达及运行中的统计、监控、政策咨询、协调服务等工作;

2、负责相关业务材料的起草、综合分析和检查考核工作;

3、负责组织、参加与国内外各类项目洽谈会、展销会、博览会等经贸活动并提供协调服务;

4、负责全区招商暨经济协作项目的收集、整理、筛选和项目库建设、;负责招商网络建设工作;

5、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1、负责招商引资报表、信息报送及档案建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