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概论

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改革

(一)高职教育面临新形势

1.高职教育有了重要的政策基础,这就是国家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指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是企业,职业院校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高职教育重要的发展环境;人才培养如何主动适应新目标是时代的新要求;示范性高职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快了高职的改革发展,也凸显了问题的存在,发展越快,问题越多,体制机制跟不上,教师队伍跟不上。因此《纲要》明确了高职发展的重点是质量,高职教育改革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要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

2.高职教育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努力建设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高职教育,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战略发展思路,坚持科学的办学定位,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校企合作制度,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发展改革的思路首先是高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改革,优化专业、师资,扩大合作,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质量。

3.高职面临的新挑战。未来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从目前的24%提高到40%,高等教育资源将不再短缺,受众期待转型,从机会需求转向质量和品牌需求,发展方式转型对高职提出更高、更新要求,知识半衰期缩短,要求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建设要求学会学习最为重要,想象力不能忽视。

4.高职目前的主要问题。体制不适应,院校和企业关系不紧密;机制不适应,评价标准、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按照新模式管理的机构与职能;教师不适应,缺乏有企业经历的老师,缺乏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学任务;缺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评聘;经费投入不适应。

(二)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改革举措

1.进一步了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历史、现状和优势,关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积极与发达国家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可采用恰当的措施来树立自己的国际形象,政府应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和学校树立这一形象,从发达国家中汲取有利于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校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办学目标,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开展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致力于为学生扩大国际生存空间,让学生毕业后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需要。为此:一是要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聘请兼职教师等途径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深化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计划改革,更新教材,使其更加贴近教学改革和实践发展的需要;三是专业设置坚持市场性、适合性、针对性、可行性原则;四是课程设置要突破学科本位思想,紧紧围绕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的目标,课程的开设应适应国际市场化需要;五是实行灵活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六是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建设和职业能力培养;七是增加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投入,争取地方主管部门和相关企业部门的支持,加大技能型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

3.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科学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有力地推动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就业工作将与学校的事业发展、专业设置、评估结论适当挂钩。连续几年就业率低的专业将限制招生,就业率低的院校不能被评为良好和优秀。”

4.创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模式,建立高职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与劳动保障部等六部委正在联合开展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涉及了259所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将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数控、汽车维修、计算机与软件技术、护理等四个专业领域的紧缺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实施教学,引入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德国“项目教学法”以及“行业导向教学法”,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职业证书制度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性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促进就业,提高人才适应性的要求。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强;化职业能力的培训,尽量使更多的毕业生取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6.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充分调动学校办学积极性。鼓励各类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多做尝试,不断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覃章程.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6).

[2]楼一峰.国际职教发展趋势与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J].职教论坛,2002,(21).

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文2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

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是中国工业化的一个必然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日益提上日程,职业教育如何进行课程改革,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本文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的思考。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性

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职业人才尤其是高技能职业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已严重影响到企业、地方经济、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在新时期下,国家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每一位高职教育者面临的挑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再适应社会需求,开创新的教育模式,进行全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优秀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果,因此,针对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力而有效?本文认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

新时期下,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已严重脱离社会生产的实际需求,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完全胜任社会生产实际任务,无法保证社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高职教育课程的改革亟待进行,然而在职教课改初期,我国多数高职教育课程的现状基本上是学科系统化课程的简化或压缩,这种课程模式可以向学生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但所学内容与职业实践是间接的,或脱节的,这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极大的偏差。因此,必须进行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改革的关键要突出社会需求、职业需要,由此可见,高职课改并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一个全新的、成功的高职课改,需要走下高高的理论讲台,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企业实践当中去,进行充分的考察调研,研究新时期下社会生产中真正需要什么规格的高职技能人才。以轨道行业为例,在新时期下,高速动车在国内快速蓬勃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而作为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怎样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为这个新型领域培养优质的技能型人才?这没有实例可照搬,我们就必须走下讲台、走出校园,深入到高速动车的生产实践领域中去,考察调研该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现归纳如下。

(1)产生的新岗位:动车组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等。

(2)岗位的工作任务:检修、运用维护、管理等。

(3)岗位的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4)岗位的能力要求:具有动车组检测、故障诊断与处理等实践技能。

(5)岗位的知识要求:具有动车组结构、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

(6)岗位需要的职业资格:动车组地勤机械师。

然后形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按照培养目标进行实践专家访谈,构建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和提炼形成课程体系,并进行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这种课程模式来源于生产实践,强调了社会需求和职业需要,因此这种课程模式培养的高职人才必然能适应社会生产的需求,极大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强调职业能力

传统的职业教育长期沿用本科教育模式,强调理论,忽略实践,完全违背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规律。因此全新的高职课程改革应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包括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是强调学生掌握该职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运用该技术的能力,它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累积,以及综合应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职业关键能力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由此可见,职业能力的标准完全来自于生产实践、服务于生产实践,高职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如何与社会生产实践相匹配?这就需要通过就业的导向作用,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分析的结果转化为课程目标,由此形成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不再是让学生孤立、缺乏联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围绕职业能力培养的跨学科的系统化知识和综合任务课程,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优质的课程体系是高职课改的根本,然而如何有效实施一个优质的课程体系,这才是高职课改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和学历教育的一个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施教的过程采用传统的“粉笔”教育显然远远不能达到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这就意味着高职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授课模式的变革。社会对高职技能人才的需求不仅是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是具有专业从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理论还要践行实践,由此形成一种全新的高职课程模式——“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施教的过程中,在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的教授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典型任务作为驱动,寓理论知识于实践当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灌输和抽象的理解,而是通过“做”这一行动把“学”的痕迹留下来,作为评价“教”的实际效果。打个比方:教学生切苹果,要求:均分为二等分、三等分、五等分,以此类推,教授方法:第一,选择工具,第二,对苹果进行理论等分计算,第三,就是动手切苹果。传统的授课往往侧重于前两条理论的教授,对于第三条的实践环节基本就简化或省略掉了,这样的授课环节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显然存在严重不足,全新的高职授课模式是在前两条的基础上,更强调第三个环节,往往第三个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怎么选工具、怎么拿刀、怎么切?授课过程不仅为学生提供实践的硬件环境,而且配备完善的评价指导体系,通过“做”来践行“学”,通过“做”的痕迹来评价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这一教学指挥棒具体而实际,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用试卷的分数“纸上谈兵”,显得空洞而脱离实际。因此,“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是践行高职课改的一项有力保证。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不等同于高等教育,就在于它更强调“职业”性,因此,在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同时,必须把控好每所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重复投资和无端浪费,而且能有效推进每所高职院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脚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生产。然而每所高职院校怎样来践行它的“职业特色”?关键在于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就以铁路高职院校为例,它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更突出轨道行业特色,比如:机车车辆专业、铁道运输专业、铁道工程专业等行业特色类专业,相对于通用类专业,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应该给予政策性倾斜,真正体现出“大力倡导职业教育”,突出行业特色,促进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为推动地区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旅游管理 考试改革 复合型人才

论文摘 要: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众多课程考核都是传统的试卷考试形式,不符合该专业特点,应将考核形式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紧密结合,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三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一些课程要求实际操作性很强,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也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是在最终的考核中采取的方法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考核目的。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现状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面向21世纪的素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然而在诸多的区别当中,培养目标是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所在。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高职教育应培养既具有大专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工艺型的“三型”人才。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疑反映了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单纯从职业能力方面来界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复合化的趋势的。制定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又要考虑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础要求。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除了应达到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外,至少还应该强调两点:一是对高职毕业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这里所说的理论并不是局限于某单一学科,而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所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可以为接受终生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毕业生不仅能适应现在社会某一岗位要求,也具有发展的潜能,以适应未来新出现的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现在通行的说法“够用”。另一点要强调的是,现在的培养目标对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没有具体明确的要求,高职生不仅仅是职业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应成为素质型人才。这里说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及身体素质。理由如下“提高劳动者素质”这一点已经明确写进我国的《职业教育法》;在现代社会,职业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劳动者幸福与快乐之源,展示自己才能的必经之路;劳动者所具有的敬业精神、团队协助精神是将来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的重要因素。

许多院校教学当中理论与实践两部分都非常重视,但在考核方式中更加注重的理论性知识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难以得到有效考核。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旅游管理考核方式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课程众多,比如: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等。

以《导游基础知识》为例,在众多院校的考核方式中都是以传统的试卷模式出现的,试卷中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导游词创作等题型。虽然这些题型能够涵盖教材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无法看到学生们对导游基础中知识的理解以及他们在实际的导游讲解中如何去讲解这些内容,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所以单纯的运用传统的试卷形式考核并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二、旅游管理专业考试改革

(一)命题突出素质培养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非常高的专业。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知识整合能力都十分重要。所以在设置考试内容中应合理组织。

一个专业的课程应该形成一个体系:学生在《导游基础》了解黄山景区的概况,《导游实务》中要掌握讲解黄山景区的讲解技巧,要掌握在黄山旅游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出现突发事件的解决方法,在《旅行社管理》中应该掌握如何管理旅行社日常事务,如何培养讲解水平高,投诉率低的团队。

虽然不同的课程可能由不同的教师承担,但在考试命题应互相沟通,力争使每门课程命题时从专业的整体体系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系统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从一门课程出发。

(二)考试方法应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面对导游为主的旅行社中的岗位群,这些岗位都要求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游客的沟通能力以及协调能力,所以在注重考核学生对重要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应该运用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加强这几方面能力的考核。 转贴于

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1、情景模拟

以《导游实务》为例,试卷考试与情景模拟。

模拟现场:由学生现场组织某一景点的知识进行导游词讲解,教师可以为其设定不同的游客人群,比如:老年团,儿童团,教师团等等。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游客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老年团在语速上放慢,儿童团语气上轻快而且讲解要易懂,教师团必要措辞要书面化。

2、实地调查

以《旅游学概论》为例,每一年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的状况都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旅行社的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一份本地区的出入境报告,锻炼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

3、方案设计

以《旅游景区开发》为例,当我们了解一个地区有哪些旅游资源后,应该如何开发,在考试命题时教师可以分组给出几个地区,由学生完成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方案。

(三)公正合理科学的考核机制

目前大部分院校考核方式中都包含了期末测试和平时成绩两个方面,这样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平时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避免学生只是在期末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

这种结合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密切注意观察学生们的课堂表现。鼓励比较内向、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认真批复学生平时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平时成绩应高一点,做到公正公平。有利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一些学生不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避免“重结果,轻过程”弊端的出现。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考试改革前景展望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的专业,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机制,其中考试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努力通过专业考试改革,能真正实现考核目的:

(一)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通过考试改革,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为社会培养出真正的“民间外交大使”,促进国与国之间的交流。

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文4

一、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纵向: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地方职业类大学诞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正式起步,虽然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迅猛,尤其是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在“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要为社会输送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到 2011年7月,经国家批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共有1944所等一系列针对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提出基础上,职业教育在充分结合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情况的前提下,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壮大,很多城市都办起职业院校。截止2012年底,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297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3%;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共毕业学生321万人,招生315万人,在校生达到964万人。[1]可见,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也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技术型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也充分受益于改革开放,在面临当今改革深化期,如何促进自身改革与发展,继续攫取改革所带来的成果,不断壮大,创造出更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等,将是每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横向:内外受限

生源紧缩 摆在所有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面前最大的问题是生源问题。自高等职业教育诞生开始,这个问题就已经产生,并且一直伴随,它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一是社会认可度低,相比较而言,更多学生和家长更愿意选择本科层次的高校,高等职业院校只能算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可见,社会公众对高等职业院校的认可度较低,从社会人才需求角度看,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也处在人才需求结构的较低层次;二是高校扩招影响,近些年来,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尤其是本科层次的扩招必然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某些专业甚至无人报考或录取人数寥寥无几。当然,这些可能需要政府与社会舆论的更多引导,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关注,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也应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寻求校企合作、政校合作、国际合作等方式扩大生源渠道。

自身不硬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诞生至今问题与发展并存,进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深化期,如果没有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办学特色,也将难以适应改革,势必会面临淘汰。但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很多高职院校实验实训设备和仪器都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在学校教学与工作脱轨的境地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处于尴尬中;四是政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高职教育并不能独自单枪匹马闯发展,要在社会经济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高职院校必须寻求政府的政策与企业的合作,从宏观与长远着眼,逐步完善政校企合作机制。

在改革深化期内,只有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树立自信,打造出自身办学特色,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品牌效应,培养出优秀人才,才能赢得社会认可,才能取得长足发展。

二、《论语》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仁礼并重,内外兼修――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仁”贯穿于孔子政治、教育、文化、哲学等思想的诸多方面,是孔子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他对为人、为政、处世的精辟概括。如果说“仁”是孔子对个人修养内涵的论述,那么“礼”则是他对个人修养外延的恪求。“不知礼,无以立”,[2]足见他对“礼”的重视。内外兼修既是个人修养的追求,也应是身为国家优秀人才培养摇篮――学校的追求。纵览全国各所普通高等学校的校训,无不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凝练而来,因此,校训是培养人才的宗旨,也是学校孜孜不倦的追求。

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应该逐步融入到学习、教学、办学中,做到古为今用。这也符合中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内外兼修才有实力做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小道有为,必成大道――强化职业教育的认识

小道在《论语》中是指各种具体的方法、知识和技能。孔子反对拘泥于小道,非轻视小道,用子夏的话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3]如果将小道看作是中国高职教育的缩影,子夏的话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4]小道与大道两者都重要,用的观点来解释,则是大道指导小道,小道完善大道,两者辩证统一。历史上,工匠一般都处于比较低的地位,这也可能是当今社会公众对职业技术教育消极态度的历史原因之一。孔子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5]来回答子贡问为仁,站在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位置,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广义上来理解,“器”已经不再只是生产工具,更是能直接转变为生产力的利剑――技术。

高等职业院校的身份不应只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基地,更肩负着如何树立好社会全面深化改革浪潮中角色的使命,换句话说,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改革中寻求机遇,利用换位思考方式,找准定位,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塑造好新经济形势下的推动者与教育佼佼者。小道是大道的缔造者,小道有为,大道必可成。有了社会影响力,有了社会公众的认同,高等职业教育将会在真正意义上占据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它所面临的生源问题、办学条件等也将会有质的改变。

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今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这在全国也算是普遍问题。尽管各行各业有各自的职业道德,但这些职业道德更似道德上的法律规范。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美德通过文化课程渗入到学生心目中,使之以此量行,也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教学改革方面。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6]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各行各业需要职业道德的约束,更需要从业者能积极发扬美德,术德并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重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其未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等等,这些具有为人处世真谛的警言应该进入到文化课堂,结合职业道德进行双向阐释,能更好指导高职生的实践、行为。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要求,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既是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教育发展需要具有前瞻性的同时,不能忽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保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独特性。

三、结语

《论语》体现了孔子大量的教育学说,如学思并重、学行统一、因材施教、启发诱导、身教感化等都对现代教育有重要借鉴意义。书中很多语句更是成为脍炙人口的名言和影响人生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1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3]、“欲速则不达”[1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15]、“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16]等等。因此,对《论语》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它对个人修养的陶冶层面,更应探讨其对整个教育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发展问题、认识问题及教学活动三个方面简单地探寻了《论语》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意义。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层次教育齐头并进的同时,应保持人才培养特色,创新发展方式,促进教学改革,提升软硬条件,从质上打造良好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发展推动力。

注释:

[1]该统计数据来源于《高等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成果(2005-2013汇编)》;

[2][3][4][5][6][7][8][9][10][11][12][13][14][15][16]张燕婴.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307,291,29 3,235,243,271,235,242,221,95,237,195,130,18.

参考文献:

[1]叶春生.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2]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特色

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特色问题,不仅关系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其课程开发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开发起点的多维性

课程开发起点的多维性,即在课程开发时必须以层次、类型、内容等多种维度为坐标。顾名思义,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有别于初、中等职业教育;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教育范畴,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在内容上属于技术教育范畴,既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这一定位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多个维度定位。

需要说明的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水平的“高”,而是表现在应用领域里,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比要高,绝不能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术标准衡量高职。弄清这一点可以避免在课程开发时盲目地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

二、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多元功能:对国家来说是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雇主(用人单位)而盲是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对学校而言是寻求发展空间的一种选择;对顾客(学生)而言则是满足其教育需求,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桥梁。正是由于这种功能的多样性,才引发了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多元化需求。高职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满足这种多样化需要,而课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国家的统一要求、产业界的规范、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等,构成高职课程开发的多维坐标系。另外,教师作为课程的具体执行者,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任何改革都必须落实到课程和教学改革环节,教师很自然地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

从课程开发程序来说,高职是按照职业需求组织和实施的一种应用性高等教育类型,其基本功能是关注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所以,课程开发程序应该是先进行职业调查,再进行行业、岗位分析,然后确定所儒要的知识和能力素质,最后才确定课程。课程开发的整个环节,都应该有行业、企业专家与课程专家共参与。

三、课程目标的定向性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要求有相应的文化理论基础和知识迁移基础,但仍然必须突出其职业定向性特征,否则就不能称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定向性不仅要求毕业生具备职业岗位所需要的

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非智力因素。但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切忌过强的岗位定向性,应将职业群作为着眼点确定培养规格和目标。因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形势下,职业工种及其内涵的变化加快,学生要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具备岗位变更的基础。现实也表明,现代企业事业单位都是由众多职能不同的岗位构成的业务综合体,每个岗位由于职能、地位不同,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等也不同,作为面向就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适应职业群中多种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基础。切忌一味重视实践能力,忽视基础理论。当今时代技术变化迅猛,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即使学校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学生毕业时也可能更新,而事实上,许多高职业院校因各种原因导致设备数量不足、落后等现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如果掌握基本原理,同类仪器设备不管怎么变化,学生都能适应。这是考虑职业定向性时必须兼顾的问题。

四、课程形态的自组织性

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是系统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的结构变迁,不仅必须与外部环境持续地交换物质能量,而且这种交换必须达到足够的数量,描述物质能量交换的控制参量必须增长并达到某个固定阐值,即结构的开放性、交换的程度和水平标志着系统的自组织程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处于稳定层,专业理论知识处于亚稳定层,技术知识处于不稳定层。技术的变革直接影响着职业的分化,所以具有职业性、技术性特征的高职要实现持续、协调发展必须具备较强的自组织性。要求高职的课程与职业界、技术界保持畅通,以使外界的变化及时反映到课程中来并加以整合。

高职课程开发所追求的是在复杂多变的影响因素中追求理论与实践之间、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之间由量的积累而引发的整合。

五、课程内容的实践性

高职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如保持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基本相当、增加实训课程等,这一点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二是在理论课程中强化应用性特征。如高等数学可着重训练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物理课可考虑以应用为目的介绍原理、定律等,这是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方面。要求文化课教师要有专业意识,要使基础课突出应用性、工具性,专业课突出时代性。

实践是分层次的,中职是操作性的实践,与中职的操作性实践相比较,高职的实践具有智力性、创新性,属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但如果完全按照学徒制模式下的技能掌握模式,高职必然是失败的。这就要发挥高职的高等教育特性,在课程开发时使知识与技术、智力与技能相互促进,从而体现高职不同于中职的特点。比如同一项技能,中职更大程度上靠机械练习形成,高职就必须在理论指导下,更多地发挥智力技能的优势,不能为实践而实践,要充分利用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充分整合。在强调实践的同时,决不能忽视人文教育,因为技术只有体现出人文性才能被接受和使用,人文也只有技术的支撑才能被解释与发展。

六、课程结构的模块性

模块式课程结构反映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首先,由于技术变化加快,形成了学校人才培养周期长与市场需求变化快之间的矛盾,传统的课程模式必然造成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脱节。其次,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必须用模块式课程解决高职的就业适应性与岗位针对性之间的矛盾。第三,在知识经济和终身学习的背景下,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类型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但作为职业教育,必须具备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加之学生的个性、理想、家庭背景等各不相同,学生的需要各异,一个计划难以满足多种需求,形成了课程与需求的矛盾。此外,任何专业都不能保证学生对口就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职业针对性与广泛适应性之间也存在矛盾,这些矛盾只有靠模块式课程来解决。第四,目前一提起高职,人们往往认为就是技术性的教育,忽视了还有管理型、服务型高职。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不同的课程和手段,目标差异较大。技术型人才主要强调智力技能和技术理论的培养,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术实践操作技能不同;管理型人才要求在专业岗位上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准确地实施上级领导的决策方案。文理不同的知识体系要求不同的思维模式,但要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必须实现融合。因此,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样需要模块式课程。

除了整体课程结构的模块化之外,一门课程也可以模块化。如高等数学,可分为基础模块、发展模块、应用模块等,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想升学的可选择基础与发展模块,欲就业的可选择应用模块。再如大学英语,可设置基础模块、升学模块(强化深度)、就业模块(强化应用)。

七、课程实施的多端性

长期以来,学科型教育奉行先理论、后实践的课程实施策略。事实上,模糊的、靠个人体验的东西远比系统的知识对人的成长影响更大。高职专业众多,课程性质各异,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内容及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从安排顺序上采取“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模式,也可以颠倒过来;从认识论上采取“感性认识(既非理论也非实践)——理性认识”模式;从内容上采取“问题——知识——经验——技术”模式,或者“经验——问题——知识——技术”模式,或者“知识——经验——问题——技术”模式等。可以开发以培养学生智力技能与专业技能为目标的教材,甚至普通教材也可以从问题出发,打破传统的从概念到原理的逻辑顺序。如物理课以精心设计的物理实验为主线,辅以理论讲解;电工教学以设计民宅的照明线路或家用电器线路为开端,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等,这样的学习更有效。

课程实施的多端性表现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充分考虑专业特征。因为专业的差别往往导致能力、知识结构的完全不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思维、技能特征。如理科类专业要求思维周全、缜密;工科类专业要求思维严谨、准确;管理类专业则要求思维灵活、开放。这就要求在课程实施中表现出这一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应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否则‘,理论是枯燥的,实践也是乏味的。这样才能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连接起来,使已有经验和未知领域对接起来,使僵硬的技术赋予灵性,形成有生命的、动态的内容体系——内容活、形式活、目标活。

八、课程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的评价主体包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甚至更为广泛的领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性特征,需要用人单位、教学管理部门、专家委员会、行业组织、学生及家长等的共同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设置的目标适应性、岗位针对性、逻辑顺序的科学性、内容的现代性及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是检验课程的有效性;用人单位的评价是检验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情况;社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社会适应度;行业评价是检验学生的职业适应度;同行专家评价是从教育、心理角度检验课程的科学性。

总的来说,课程评价是对课程适切性的评价。课程的适切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对学生的适切程度。即课程要围绕学习者的全部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充分重视学习者在学习和发展方面的差异、潜力和兴趣爱好,重视学习者的独特需要,使学习者以一种自己所熟悉的方式学习和同化不热悉的知识,防止把知识机械地“加”到学习者的身上。二是对社会的适切性。要兼顾国家、地区、社会、用人单位、家庭及学习者不同层面的需求,并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条件。三是对教育活动的适切性。涉及因素较多,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方法、学校及课堂的人际环境及其互动情况、教学辅助手段、其他影响因素等。四是课程自身的适切性。如课程合理、完整的结构,课程内容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目标的兼顾程度,课程内容编制、呈现方式的科学性,及其与学习者准备状态、心理发展水平、认知顺序、发展需求等的符合程度,要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向学习者发展顺序的转换。

[参考文献]

[1]陈君.对开发高职课程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2,(6).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冠军.社会发展的自组织理论探析[J].山东矿业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6).

[4]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李学锋,王玲.基于高职特色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A].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2.

高等职业教育概论范文6

【关键词】《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现状;措施

1、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旅游学概论》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一般包括了旅游活动的三大模块,即旅游活动基础知识、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活动的相关问题。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旅游及其旅游业的产生、发展和构成,旅游资源、旅游与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理解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旅游活动的规律。从该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综合性,从课程内容程度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涵盖面广。课程具有基础性、前位性等特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在大学新生第一学期,由于是大一新生,对旅游及其旅游行业比较陌生,是最适合专业意识的树立和专业观点的切入点,那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旅游专业,了解整个旅游行业的运行操作,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2、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2.1课程体系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结构庞大,没有严密的学科顺序,注重概念、现象的解释,通常以陈述性知识、理论性知识为主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抽象高深,与实践脱节,而与现代高等职业注重实用、够用的原则相违背,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由于受教材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为能构架完整的知识体系,另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旅游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

2.2教学条件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一线人才,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这样,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环境,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高职教育院校任然依托本地区本科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学人才,再加上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训基地缺乏,教学条件滞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使得从事旅游专业行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立刻适应工作的需要,往往需要经过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满足职业岗位需求,这种低动手能力的学生是无法适应于实践性性较强的旅游行业。

2.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讲者,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却听在课桌下玩手机、发呆、讲小话,虽有的教师试图采用一些案列分析教学方法,往往达不到该有的效果,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只是把书面的教案复制在电脑上,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单一,不能与学生互动,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把握学生的个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样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无味,教学质量差。

3、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改进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应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点,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结合基础理论课自身特点,在技术应用和理论上遵循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原则。如在选择教材方面,应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该专业培养计划、反映世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情况的教材,另对《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定位要明确,将其定位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导入型课程,对后续专业课进行知识辅垫,也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建立对旅游学的整体认识、了解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

3.2改善教学条件

《旅游学概论》课程应又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学设施,让专业课程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另改课程有实践训练,要创造较好的校内外实践性教学条件,建设校内一流的导游实训室‘形体房等,校外应建有稳定的产学基地,通过与各种类型的旅游饭店、旅行社及旅游景点签订实习实训协议,提供良好的实践性教学条件。聘用“双师型”教师,让企业的老师参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