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1

>> 转型发展视角下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研究 慕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听说混合式教学探索 社会转型期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的礼仪建构探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究 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思考 排行榜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与发展对策研究 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产学研办学模式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转型探究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的转型发展 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工院校大学英语教师转型发展 教学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建应用型优质本科大学的若干思考 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转型过程中药物分析教学改革探讨 转型的忧思: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理念冲突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应用型教育转型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期公共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3]陈锋.关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16-20.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2

1.紧扣教材,强调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物理概念的阶段性,发展性.注意联系实际,从身边熟悉的真实现象入手,感知概念,通过对物理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自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概念。纠正以往死记硬背的简单做法。

在复习时,更要注意挖掘课本知识的巨大潜力,进行课本知识的再创造,即要重视对课本中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应用。又要重视课本中例题,难题。以免误入题海的歧途。

还要加强物理基本计算题的训练,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事物的意义,学会基本方法,掌握计算的基本格式,例如2009年河南省中招试题第24题,是教材课后习题的改编题,是一道基本力学计算题,但平均得分并不高,这与平时过分进行繁。难计算题的拔高训练,忽视解题格式的规范要求有关,因此我们在注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训练的同时,要注意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成迁移。探究。创新能力。

2.夯实基础,做好实验复习

近几年来,中考加强了对实验的考察,实验题已成为中考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实验题占全卷分值的比例已略有增加,而且实验题的要求也逐年升高,由单纯考察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知识的简单运用(如读数,实验步骤的选择等)逐渐转向考核学生的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设计能力),纵观最近两三年中考物理卷中没有完全与教材相同的实验题,都是经过一定的改造,题意是新颖的。

从近几年中考试卷反馈的信息来看,实验题失分相当严重。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强化实验教学,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应根据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实际,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适当地引入一些探究性实验,增加学生选做实验,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家庭小制作。小实验。不能老是停在“黑板上做实验”这种纸上谈兵的“初级阶段”,同学们要注意养成预习,设计,动手。观察,记录,思考,写实验报告等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还应亲自体验并初步掌握科学态度,同时,还应亲自体验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提倡利用身边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实验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小实验,感知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对实验进行系统的复习。

3.注重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2009年的中招试题多数是将教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重组和活用得到的,例如河南省中招试题第8题,在实验探究的情景中非常巧妙的将光学·声学·力学的知识融为一体,进行全面考察,但由于有些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阻碍了知识的迁移,造成了知识的迁移,造成了此题的得分率并不高,因此,注意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现出来,学会独立,自主的发现问题,并通过物理实验·调查·信息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获得情感体验,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动力。

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社会热点,时事新闻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3

一、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一旦提到探究式学习,人们自然会想到它的基本模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一基本模式。尽管强调过程中不一定包括以上所有环节,但探究式学习是不是只有这样发现式呢?只有通过以上的环节才可以进行吗?我们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呢?以上问题还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只要是学生在主动地探询,就可以认为是探究。也就是说,探究不仅仅限于以上的一种模式,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模式。从知识的现有程度上分,探究式学习可以分为两大类:发现式探究与接受式探究。

发现式探究适用于没有现成的知识可以直接搜集或者不容易搜集到,或者为了注重发现的过程,也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比如,“欧姆定律”一节的教学,为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欧姆定律的得出过程,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所以我们采用前面提到的基本模式,首先猜想电阻、电压、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包括教材中所说的相除、相乘,也包括我们可以想到的加减等方式,猜想后,强调控制变量法,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进而选择所用仪器,设计实验,进行试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个是发现式探究的过程。

接受式探究使用于已有现成的知识,但需要经过查询、分类、解读、研究、分析、归纳、综合等过程。现有的资料丰富多彩,图书、网络、电视、科技展等多种形式,可以供学生选择。比如,学习完“电磁波的海洋”后,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波对人类的利与弊,学生会主动获取他们急于知道的信息,积极性大为增加。在对现有资料的查询整理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最终可以小论文的形式,汇报他们获取的知识。

二、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条件

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上看,必须给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探究式学习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需要小班额教学,需要充足的材料。在探究中如果没有充足的材料,组织学生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学生有了兴趣,也很难展开和深入,甚至积极性可能被打消。因此,充足的器材配备是探究式学习的基本保证。从时间方面说,学生要猜想新想法,验证新想法以及必要的讨论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因此,课堂的知识总量必须加以控制,以使科学探究活动有充足的时间。另外,探究活动对教师要求也很高,要求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为探究活动作出充分的准备,包括活动的设计,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活动方式,对活动结果的预测,活动结果的要求,必须可以灵活处理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有了上述时间的准备,还需要物质上的准备,包括学生自己创造的、教师或学校创造的。对于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所必须的器材简单易寻,学生可以自行准备,比如,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所需的器材包括玻璃、蜡烛(或者棋子)、直尺、火柴等,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准备。另外可以采取积累的方式,这届学生使用以后,教师可以收集,供下届学生使用。对于接受式探究,物质上的准备也很重要,计算机在学校或者家庭中已经相当普及自不必说,书籍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更简洁经济的方法是图书馆借阅,业余时间去图书馆搜集摘抄。以上的物质准备是探究成功的前提。

充分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也可以使探究更加成功。在现今班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分组探究是普遍使用的方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器材的作用,又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另外,也可以采取自制教具的方式,更大限度发挥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加深学生对探究过程前提的认识。

三、探究的重点不在于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

学生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因此,在探究过程中,不必对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要求过高。当然也不是说探究的过程是随意的,仅仅满足于青少年自发研究,而应当着眼于“基本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的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与精神,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是相似过程,而不一定是严谨的科学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科学探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满足学生求知欲,加深对身边世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四个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分析与概括能力。

为此,我们强调注意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探究过程,甚至直接设计探究过程,哪怕是错误的,也要给他们机会。在磁感线的教学中,课本上的探究过程并不十分完整,用到省略号,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他们的想法丰富多彩,通过实验操作,进而归纳总结,磁生电的条件便展现在面前。至于操作的细节不必去追究。

青少年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周围的世界,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究,探究并不是十分复杂,高不可攀的,他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渗透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青少年从事的探究与成人的探究本质上没有区别,但由于年龄的限制,不可能也没必要追求完美。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作为探究之本质的共同方面,如探究的基本过程,基本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不必强调某些具体的方法与技能。

四、探究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但一定不能忽略教师的指导,青少年的探究过程往往是漫无目的的,但实际的探究是井然有序的探究。探究过程中,往往疑惑、阻力、阻碍、关注、紧张、艰辛、兴奋、喜悦和激动,不仅仅是轻松愉快,也伴随着畏惧、退缩、激进、偏激等现象,此时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转化学生的不正常情绪。

教师引导学生的时机把握很重要。介入过早,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仅差一点就成功的遗憾;介入过晚,会出现学生思维的无序状态,学生茫然,手足无措。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深度很重要。指导要充分,但不意味着所有。探究初期提供或布置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和准备性知识,探究中期适时引导或帮助,探究末期提供必要的提示。指导在于精而不在于多。

为了完成适时正确的指导,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倾听学生。学生对于各种现象的理解,受到年龄的限制,往往与成人有一定差距,因此,教师重视相互交流与质疑,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以此为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调整自己的见解,走上正确的探究之路。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科学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069-001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课作为对少年儿童进行科学启蒙的基本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以下就我们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1.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到处蕴涵着“自然是由物质组成的”、 “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等辩证唯物的科学自然观,这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科学自然观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极好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发掘教材,按低、中、高年级三个层次开展这方面的教育。

在低年级段,通过教材提供的各种具体的自然事物和现象,如花草树木、鱼虫鸟兽、水和空气,天气的阴晴雨雪,太阳的东升西落等,进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界及其各种自然事物与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科学、探索大自然的求知欲。

在中年级教学中,重点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要简单地把“运动”“变化”等概念硬“塞”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自然知识、感受自然世界的同时,更多地认识和关注自然界的变化,丰富感性认识,积累感性经验,促进科学自然观的逐步形成。

到了高年级,则重点向学生进行“自然界的物质是相互联系的”“物质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教育。在科学教材中,既有探索自然界物质是相互联系的内容,也有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和科学自然观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自然变化规律,并自然而然地明确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遵循自然界规律去开发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道理。

2.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科学方法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指出“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科学课所特有的学科特点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各种自然观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大多是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和认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以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实验和操作,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的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2.1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等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如在观察方面,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包括明确观察目的,把握观察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等等。在思考方面,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训练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在实验方面,训练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一起,学习初步的设计实验的方法,会做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训练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和测定性实验等,从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

2.2从基本的认识过程来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学生的“学”为重心组织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做”字上下工夫,对学生进行科学认识程序的训练。科学方法是从事学科探究活动所必须采用的一些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也就学会了“真刀真枪搞科学”的真实本领,就能在自然探索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科学新知、发展科学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3.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1激发探究欲望。学生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易于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或其它自然现象的新奇性所吸引,这就需要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要蹲下来看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学科教学特点,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和组织教学活动,注意形象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富有情趣的实践活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的热情和兴趣。

3.2创设探究氛围。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课堂上,民主的学习氛围、和谐的人际环境,都为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和深入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灵活地转换角色,创设适合于学生自行探究、激励学生勇于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参与到研究活动活动之中。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还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多“看一看”,认真“想一想”,互相“说一说”,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5

一、重视教法,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知识与技能

实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仪器有序展开的,因此要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就必须要重视学生基本实验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这样,学生实验才能准确而有效地展开,否则就会一团糟,即使有再好的想法,也无法付诸于实践。

1.培养学生使用基本仪器的技能。实验仪器是完成实验的主要工具,是做好实验的基础。对此,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清讲透基本实验仪器的构造、原理与用法,从而为学生更好地进行实验打下基础。初中阶段常用的实验仪器主要包括:平面镜、透镜、刻度尺、量筒、天平、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等。为了让学生更熟练而灵活地掌握与运用这些实验仪器,我采用讲解与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直观而立体地呈现,加以详细讲解。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弥补实验仪器不充分、学生观察不清楚的不足,通过将仪器投影于大屏幕,通过放大、旋转等多角度、直观而立体地呈现,更加利于学生从理论上来掌握各类仪器的基本构造与原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认真观察实物,亲自进行操作,这样,学生便可以掌握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与用法。

2.培养学生掌控实验过程的技能。第一,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根据、实验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合理制订实验方案,科学选择实验仪器,有效设计实验步骤。这样才能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与无效性。第二,实验中能够正确安装与调整仪器。实验是借助实验仪器展开的,要想顺利进行实验,得出相关的实验数据与结论,就必须要准确地安装这些基本的仪器,并且当仪器不灵敏或出现故障时,要能够及时发现,并可以调整部分仪器。第三,实验中准确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按照实验步骤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的操作和数据的读取,准确记录下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以及各种数据,并展开认真的分析与运算,进而得出规律性认识,实验后写下科学的实验报告。

二、相机诱导,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是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那么教师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完全放手,学生的探究自然无法顺利展开。此时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辅”为主,与学生展开积极的互动,一起全程参与实验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实验运用的是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如果教师不进行启发与指导,学生就会陷入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使得实验探究无法展开。最佳的教学策略就是以辅为主,以此实验为例,师生共同参与,渗透控制变量法,从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1.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渗透控制变量法思想。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植物的生长这一现象来引入,让学生思考两棵一样的植物,一棵放在阳光下,另一棵放在黑暗的条件下,这两棵的生长情况会怎么样?要验证这一条件,其他条件如湿度等要相同。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熟知的生活现象来掌握控制变量法。这样,学生自然就可以意识到要研究与某个因素的关系,要在保证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展开,从而为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2.与学生一起提出猜想,制订方案,设计实验,分析归纳。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设计实验,先研究与其中某一种因素的关系,其他因素相同。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教师选取最佳方案,然后带领学生一起来操作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探究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与指导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理地展开实验探究。这样更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基本方法范文6

基础知识是考试的载体,必须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为不少题目是“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在教学中应始终重视教材的使用,回归文本,重视学生的物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夯实教学基础。要真正夯实基础,广大物理教师必须超越昨天,超越自我,转变教学行为,转换角色,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1、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是夯实基础的前提条件。

要夯实学生的物理基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者,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和言传身教去感染学生。教学必须由教师中心、重传授、重结果向学生中心、重发展、重过程转变。

2、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是夯实基础的根本保证。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目前,一提起怎样学习物理,许多学生就会想到“看物理书”、“做物理题”、“翻充塞书包里的各种教辅资料”,并在“一周一测”和“月考”、“季考”等各种考试中摸爬滚打等等,这种深深打下应试烙印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在物理教学中,我们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个性化,引导和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

因此,如果没有学习方式的转变,没有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就不可能打下良好的物理基础,提高科学素养的目标也必将落空。

3、科学探究是夯实基础的主要途径。

高中物理的“基础”不仅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科方法、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体现科学素养的更高层次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