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范文1
1.1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
所谓计算机应用技术,它是一门用来分析计算机应用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技术、方法、理论以及系统的学科,它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同时又是构成计算机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是实现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紧密融合的重要载体。一般来说,计算机应用可以分为数值计算领域以及非数值应用领域两大类别,这两大类别分别具备自身显著的特征并都在有效地促进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1.2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历史
20世纪40年代中期计算机被引入到我国,在这段时期里计算机应用技术尚不成熟,只有被应用于数值领域,其中主要包括研发和生产国防武器这一方面。50年代后,计算机应用技术逐渐在非数值应用领域得到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应用于管理企业信息、处理工商业事物以及处理、分析数据信息等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计算机在数值计算领域和非数值应用领域的应用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在我国社会科学、经济等多个领域都发挥这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范围更是逐渐扩大,它不仅被广泛应用到了文化教育行业、服务行业以及农业等行业,甚至在各家各户也可以看到计算机应有技术带来的方便。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为计算机应有技术的开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大大地促进了信息化、数字化社会的发展速度。
2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现状
2.1 计算机应用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1)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当下社会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一个领域,计算机可以凭借其在管理、加工、操作以及储存等方面的优势,来实现对任何形式数据资料的快速处理。数据处理最常见的形式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近几年来,信息管理系统在我国的众多机构和企业中被广泛使用,政府机构利用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搜集、管理、公布相关信息,商业企业可以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真正的电子信息交流,生产型企业也可以利用资源规划软件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2)数值计算。除了数据处理之外,数值计算也是计算机应用的比较广泛的一个领域,计算机凭借其运算速度快、逻辑能力强、运算的精准高等特点,在现阶段被很多新型学科所接纳。比如说,生物控制、计算物理、计算化学以及计算力学等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被广泛应用这些学科,也大大促进了这些学科的成熟和发展。
(3)控制与检测过程。一些生产型企业可以在生产过程中运用计算机实现对生产信号的检测,并将检测数据录入到计算机内的信息管理系统中,从而实现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这整个过程即为计算机检测系统。随着仪表和仪器被引入到计算机技术中,仪器仪表系统变得越来越智能化,也给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强有力的动力。
(4)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系统已经具备了模拟人类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功能,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计算机应用这一人工智能的功能也使得计算机在社会领域应用的适应能力以及逻辑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2.2 计算机应用的功效
(1)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在计算机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的年代,人与人之间远距离的交流只能靠书信来完成,这种交流方式无论是在空间还是在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容易造成信息的不流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自计算机应用技术被广泛普及后,大大得缓解了这些问题带来的麻烦,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几秒钟之内就可以把自己要交流的信息传达给对方,从而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的交往。计算机应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了很大的便利,网络会议的不断普及,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资源;电脑远程教学的出现,使得人们的学习摆脱了时间和距离的限制,使得远程学习成为可能。
(2)加速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目前,虽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发展的尚不完善,在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但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使用普及度不断提高,其在处理繁杂数据信息、存储大量数据以及数据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强大功能,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的发展。现阶段,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3 计算机应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水平还相对较低。虽然目前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普及程度在不断提高,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一定得差异。目前,我国还存在一切企业和家庭没有充分使用计算机网络,一切企业对计算机应有技术的水平还有待提高。
(2)我国对于研发信息产业的投入力度还有待提高。由于我国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还不足,导致我国一些领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完全得到满足。目前,我国一些重要领域、行业或者重大工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所需的软件、硬件或信息系统大多还是沿用国外的资源。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化之所以比较高,最大的原因是他们对于研发计算机应用投入力度比较大,进而可以研发出更先进的产品。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计算机应用的相关政策法规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
3 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趋势
3.1 微型化
目前,无论是在家用电器还是在仪表、仪器等小型设备上已经可以看见微型计算机的身影,并且由于计算机在这些方面的应用是整个数据检测和控制的核心环节,它也使得这些小设备变得越来越智能化。随着微型化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掌上电脑、笔记本等微型计算机以其更高的性价比,正受到越来越对人的青睐。
3.2 智能化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应用;发展趋势;安全性能
一、计算机软件的定义
计算机软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程序以及相关的程序文档,其核心组成部分是软件程序源文件,虽然目前没有关于计算机软件的统一的、标准的定义,但是各种定义的本质是相同的。又可以将计算机软件称之为应用软件,其主要的作用是在计算机的操作工程中,使计算机能够响应用户的各种需求及命令,从本质上来讲,计算机应用软件就是一个为用户提供有效服务的程序系统。计算机软件能够提供新领域探索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相关支撑系统。在长期的开发探索后,计算机软件系统的模型体系层次分明,并且已日趋完备。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由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支撑软件等组成。其中,系统软件是指借助操作系统程序和数据库程序的共同协调合作,完成系统管理、软件控制、访问以及浏览等一系列任务;支撑软件是指由高级程序语言编译器、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以及程序存储库等部分组成的软件系统;应用软件则是指为了应对计算机操作中的不同问题而设计开发的一系列独立的程序系统。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出台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条例汇总定义计算机软件为计算机程序及其相应的文档。其中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源程序和目标程序,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可以被认为是同一文件,计算机软件既具备功能性也具备作品性。计算机软件由文字、符号等表达,同时以光盘、硬盘等存储形式记录,因此是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工具性是指计算机软件在计算机应用中的实际作用,计算机软件通常是为了起到实际效果而设计制作的,因此计算机软件具备功能性,因此计算机软件具有功能性。
二、计算机软件应用概述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能够稳定运行和发挥作用的基础。计算机软件的完善和更新使得世界不同地区的计算机能够借助网络这一交互平台实现信息的交流、传递和共享。在当今社会,计算机被普及应用于各行各业。计算机软件更是涉及到国防、航空航天、工程、金融、水利、服务、建筑等诸多行业。同时,许多通用软件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从聊天工具(QQ、微信、MSN等)、购物软件(阿里旺旺等)到电子邮箱,从网络订购机票、车票的相关软件到从GPS卫星导航系统,都可通过计算机软件轻松实现,这都充分体现出计算机软件应用的高度普及性和不可或缺,也体现出计算机软件在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信息网络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开始对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提高重视程度,我国国务院也在“十二五”计划的发展纲要对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通过加强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进程前进步伐,以此来带动我国工业化向现代化发展。政策上的引导表明在未来,我国的计算机软件将渗透到工业、农业、军事、教育、医疗、金融、通信等诸多领域中,并开始更快、更加深入的发展。据相关部门统计,在近五年间,我国的计算机行业值以每年约30%的幅度增长,我国软件市场的销售总额在2011年突破了12000亿元,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计算机软件在未来应用领域还会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增发。
三、计算机软件应用发展趋势探究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信息和网络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大型运算计算机到平板电脑,都必须借助一定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才能发挥作用。因此,计算机软件系统作为计算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不断优化其自身结构,不断更新和开发新功能,才能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我国计算机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能和稳定性能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大规模普及和推广应用,社会上不同领域都需要计算机软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这就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网络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使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不同行业、领域及信息网络技术促使计算机软件向复杂性和集成性发展。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和集成性会大大增加其自身的缺陷性和安全风险。计算机软件出现漏洞或缺陷的主要原因是在软件设计、编写阶段没有进行周全的考虑或设计程序上出现了失误计,导致软件中存在缺陷或漏洞。当这些漏洞或缺陷被黑客或病毒攻击、入侵后,就会造成软件的不稳定运行,严重时会对用户的重要信息造成泄漏。
因此,为了保证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安全、稳定的运行以及信息网络的安全,对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漏洞检测和安全风险评估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将成为计算机软件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2.逐步增强计算机软件作为发明创造的版权意识
由于计算机软件具有可任意复制使用的特殊性,造成软件的知识产权和发明著作权不能很好地被保护,导致大量的盗版软件在市面上销售。盗版软件的大肆销售不但给软件生产者造成巨大的损失,不尊重软件的知识产权,而且盗版软件存在的很多漏洞会被黑客和病毒利用,造成用户更大的损失。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需要加大对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把计算机软件作为一项发明创造来保护,将软件所有者和生产者的利益作为重要的保护对象,并给用户们提供更加安全和稳定的使用环境。国家应建立相关的计算机产权保护法律法规,以完备的法律手段来实现对计算机软件的著作权和知识产权的全面的保护,同时,使软件所有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证。
四、结语
总之,计算机软件作为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时展的灵魂,对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发展与提高有重要意义,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对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巫玉芳.美国计算机软件专利法保护的发展趋势[J].当代法学,2000,06:69-71.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范文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发展;会计实践;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会计电算化具有很多的优势和特点,尤其是其速度快、存储量大、数据出路能力强、编制报表简单、分析数据准确等,从多方面改变了会计数据处理和财务处理方式,并进一步优化会计信息分析,促进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方面发展。
一、概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以及信息化运行的重要性
1.整体含义的具体把握
对于会计电算化的理解,主要是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角度进行分析,融入现代化的技术特点,通过财务管理的具体模式,更好的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它实现了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使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发展演变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2.重要意义的深入理解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是对各种财务状况实行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是当前财务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减少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更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并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的各个信息系统管理,提高了各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更增加了财务管理上的透明度。因此会计电算化在实现网络化管理和资源共享方面有着重大影响。
二、分析会计电算化发展在当前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认识不够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发展,是解决财务工作复杂、繁重的相关问题,并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因此,需要有强大的认识,有些企业在电算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上不够,没有将会计电算化管理应用到每一个细节的财务管理之中,停留在手工操作、肤浅认识的基础上,在财务管理中,没有真正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2.保密意识不强
操作人员保密意识淡薄容易造成巨大损失,这主要表现为操作权限设置不当,操作管理不严。实际工作中因为操作权限设置不当和口令密码不严或者未做到专机专人专用而造成的会计责任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由于在lnternet上任意访问或下载导致病毒入侵和黑客攻击,致使系统崩溃和网络瘫痪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3.软件功能不全
在会计电算化的现代技术应用上,需要有软件的及时跟进,在会计软件应用中也常会遇到一些细节问题,为防止数据的丢失,在备份的同时也使很多医院不敢放弃手工记账,这样反而增加了工作负担[1]。如再遇到某些售后服务不及时的软件公司,那么会计电算化进程将被大大放缓。
三、探讨会计电算化发展对会计实践的影响及应该注意的事项
1.数据处理方式与财务处理方式的改变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于数据处理能力和财务改变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数据处理方式中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等多个环节,对计算机自动完成的记账、算账、对账、结账、转账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财务报表和会计分析工作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看,会计电算化对信息处理的及时需要以及集中处理、自动化应用的程度等,都优于传统的手工操作,对于复杂的数据处理、财务分析能力多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对整个财务处理程序有了全面的提高和技术含量的提升。
2.会计组织机构以及人员素质的要求大大提高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组织体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很大的改变,对于组织机构中形成的专业组、数据收集组、数据处理组、系统维护组等的不同组织形态,就会要求不同的专业知识,同时,对于不同组别的人员构成,就需要更高的财务处理能力、信息化技术、财务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多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懂网络知识又要熟知计算机财务管理,对于会计组织和人员素质都有了很高的具体要求。
3.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改革
在会计电算化的逐步发展之后,就会改变以往的账簿之间相互核对的查错纠错控制的模式,尤其是数据局处理的能力增强,对数据处理的自动化应用范围增大,改变以往人工技术的繁琐,减弱了人工参与财务管理的控制行为,减少财务管理山的人为控制因素,减少由于主观原因带来的各种腐败更不良现象[2]。在内部控制程序上,通过计算机专门的程序进行内部财务控制的程序化,使控制对象由原来的对组织、文档等进行控制扩展到对软件、硬件、运行环境进行控制,形成系统化的管理渠道。
4.财务软件系统的不断完善
选择一些有实力、比较成熟可靠的软件,财务人员在财务软件的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发现问题[3],及时反馈给软件公司,使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财务软件的完善是一项需要长期、持久不断投入的工程,不但需各企业领导的支持更需要全体财务人员的积极配合。
四、总结
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新背景下,会对会计实践带来更多的影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既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重视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也要增强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从多方面提升信贷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更好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含量和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财务管理能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许增.浅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现状及对策[J].经济师,2010(03).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范文4
在现在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操作技能,采用任务驱动,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但对技术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信息挖掘不够,也不注重引导学生对技术背后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使得在课堂上学习获得的技术成为了一种冰冷、枯燥的工具,缺失了信息技术学科最起码的文化内涵。在轻视、放弃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的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各种不良影响正逐渐影响着初中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相对薄弱。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比,教育研究的普及性及深度、广度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学科教学研究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于技术更新的学习与研究,而学科教学理论相对滞后,教师也缺乏信息文化素养方面的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与社会对信息技术学科认识存在偏差,部分人认为初中信息技术只是一门学习计算机技术的“副科”,没有必要关注其背后更多的内涵和文化建设。
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技术课堂进行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敏锐、准确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提炼,让信息技术学科文化成为学生喜欢了解、乐于探索的内容。初中信息文化素养培养是多方面的,笔者根据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讲述其中的几条途径供参考。
1.与实际相结合,给课堂融入计算机硬件文化。
信息技术分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通常教师比较关注软件部分的教学。硬件部分无论从原理、结构上都是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要将信息学科文化融入教学比较困难。教师在教学时融入实际的计算机硬件拆解和虚拟采购,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将计算机元件的价格、选型、外观等信息融入到教学中来,可以培养初中学生对计算机硬件有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笔者在课前预先准备了四台报废的计算机,将其拆解,并在各种硬件设备上贴上了名称标签,在操作课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做好网上查找内容的任务清单,让学生在网上了解相关知识后,告诉学生虚拟购机的网址。学生根据已经了解的硬件设备特点和价格后,挑选自己喜爱的硬件进行虚拟购买。学生从这个虚拟购机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了计算机硬件及其价格知识,取得了良好效果。注重包含现实意义的计算机知识的教学,能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计算机硬件文化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2.立足史料,关注技术背后文化的渗透。
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学科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和创造价值的认识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经常穿插计算机发展史料和IT界的风云人物及他们的小故事,这些信息技术史料的渗透,对学生所产生的感召力,比让学生多学几步操作技能更有深远的意义,学生能从诸如此类的史料文化中终生受益。如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编辑文字》,其编辑的文字内容是计算机发展史,笔者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1课时设计如下:先让学生看史蒂夫•乔布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视频和演讲稿,以激起学生对于计算机发展史的兴趣,然后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最后让学生完成事先准备好的有关计算机发展史知识点的“分类游戏”,通过“分类游戏”,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计算机发展史。第2课时则用计算机发展史素材进行排版,引导学生在这些计算机史料之中体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的人类文明的创造价值的风采,从而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产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3.立足学科整合,有效开展文化渗透。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分为两部分,一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工具和载体,辅助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过程,用更加直观有趣的方法表现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生物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点和难点,有静态媒体无法实现的优点。另外一方面,在其他学科里面有很多知识是与信息学相关的,在这些知识的教学时,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中获得智力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了解了知识背后的原理和学习意义。例如,计算机的数制转换通常是在初中数学课中出现,学生往往只能学习如何求解这些题目。实际上,这个内容可以融入到信息技术课程中,引领学生理解在数字电路和计算机中,利用开关电路实现“0”和“1”运算和存储的原理,使学生在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轻松解答这类题目,理解这类题目的意义所在。
4.加强信息伦理道德的渗透。
由于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同时家用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硬件设备普及率非常高,多数初中学生可以非常容易获取庞大的网络信息资源。面对没有归类和屏蔽的网络社会,如何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基于学生信息伦理道德的培养。初中生需要有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善于区分信息的好坏,是学生信息文化素养重要的因素。在课程教学的同时,教师要逐步让学生知道如何辨别网络信息中的真实性,在信息时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要有责任心,共同维护网络;要让学生理解软件的版权问题,不能够通过网络剽窃;对网络的效率要有认识,错误的信息通过简单的传播会迅速造成恶劣的影响,无法控制,因此不可以传播虚假的信息;在教学中融入“知识产权”、“盗版”、“黑客”等涉及计算机网络安全和道德的内容,可以非常有效地将信息伦理道德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5.立足自我,提高教师文化素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才有可能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科教研活动获得实践研究经验和理论指导,通过学习和总结形成必要的知识结构。教师备课要充分,不但要准备各种虚拟素材、实物素材,而且要对原理和方法追本溯源、引经据典,充分准备相关材料。教师要提升自己的信息学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网络信息道德修养,掌握更多的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知识,可以将这些融入日常教学中,达到提升学生素养的目标。
三、总结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范文5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内容
《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硬件组装和软件安装为主体,兼顾软硬件的调试、维护以及系统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由计算机硬件的识别、选购、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计算机软硬件的调试、维护以及系统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内容组成。大致可分亩四类主要的知识块:硬件组装、故障检测、软件安装及软件测试。
1.1 硬件组装
组装计算机要从外观上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如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能够识别主机内的各种硬件,如硬盘、光驱、CPU、主板、内存、电源、显卡、声卡等。组装计算机时,了解计算机配置原理和方法,能够正确选择和设置各种部件,如主板、CPU、硬盘、光驱等。计算机组装按正确的操作步骤和顺序进行,掌握计算机各个部件的组装方法。
1.2 故障检测
故障检测包括硬故障和软故障的检测,硬故障是指计算机硬件出现的问题,软故障是指软件运行出现的问题。故障检测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直接观察,该方法就是通过看、听、摸、闻等方式检查比较典型或比较明显的故障;二是交换法,该方法是把相同的插件或器件互相交换,观察故障变化的情况,帮助判断、寻找故障原因的一种方法;三是插拔法,该方法是通过将插件或芯片“插入”或“拔出”来寻找故障原因的方法。
1.3 软件安装
软件安装包括系统软件安装和应用软件安装,以及多操作系统安装。安装软件要了解安装的软件背景知识,包括软件的开发商、版本的演化、最新版本的功能等。了解安装步骤、注意事项、关键参数等,以及安装过程中涉及到的新概念。
1.4 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就是用软件对硬件系统进行性能测试,目的是观察或比较不同品牌的组件的性能表现。软件测试包括两类任务:一是匹配性测试;一是系统优化测试。教学中可以选择某一类任务或两类任务组合进行。如不同品牌主板、内存与硬盘之间匹配性测试;同一块主板选用ATIRADEONX1300显卡或选用nVIDIA7300显卡的性能表现测试。
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要求较高、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教学中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黑箱方法
黑箱方法,可以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由表及里分成若干个层次,在学习的不同阶段,特别是在学习某种硬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把深层次的系统视为黑箱,只知其输入和输出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或者说黑箱是内部结构一时无法直接观测,只能从外部去认识的系统。从外部观测那些具有某种功能而内部结构不清楚的系统,通过输入变化所引起的输出响应,分析系统的状态过程,推断系统的行为。比如初学者组装、配置一台电脑时,应首先要明确电脑的主要用途。首先学会根据用途选配电脑,完全没有必要全面了解计算机和操作系统的知识,更没有必要学习计算机发展史以及数制转换等知识。
2.2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进行“行为导向”的现代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对任务有直接感受,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学生能够通过反复的练习,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任务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要求设计任务,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技能的目的。任务驱动法使我们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了解相关的知识和兴趣,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为我们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
2.3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计算机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这是指采取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的方式,以实际的项目来驱动学生的学习。老师在充分考虑学生和设备的安全问题之后,把项目直接下达给他们,项目的计划、决策、实施、检查等各个环节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中途有疑问的,老师给他们提供若干学习途径:实习报告、网络、老师的辅导、小组间的互助等。老师在巡视过程中,不断记录存在的问题或及时更正一些不当的做法,并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做适当点评,最后由学生根据老师的点评继续完善项目,应用已有知识和掌握新知识,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2.4 模拟微机组装实训法
模拟微机组装利用虚拟环境实现微机组装,将种类繁多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虚拟化,以图片、动画、视频等方式,多角度、多方位展示繁多的硬件设备。虚拟设备储存在动态的设备数据库中,并及时更新虚拟实训室的硬件设备,学生可以按品牌或型号组装微机,将实训环境虚拟化、网络化,实现多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实现装机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的有效辅助教学方式。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有效利用课后时间学习。模拟微机组装实训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在于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和实训内容,节省实训室建设成本,弥补现阶段实训室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学生不用在实训室就可以随时实现计算机组装的模拟操作,增加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结语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结合很强的专业课,在教学中一定要把教学内容与实训操作联系起来,做到环环相扣,处理好理论与具体案例的关系,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综合运用黑箱方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模拟微机组装实训法等教学方法,《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计算机硬件发展史范文6
20世纪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世纪。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迅猛,在很多领域,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计算机软件系统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方面,对通信能实现资源共享及相互交换信息方面有了更大的促进发展作用。如果说通信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的,那么在通信技术发展的很多发面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是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2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1]是计算机领域中所运用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通常分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通信以及计算机接口等几个方面。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包括: 运算方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算器设计、指令系统、中央处理器(CPU)设计、流水线原理及其在CPU设计中的应用、存储体系、总线与输入输出。
2.1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硬件有五大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运算器:计算机出现的初期,主要是应用于工程技术和科学计算方面,比如人造卫星轨迹计算,导弹发射的各项参数的计算,房屋抗震强度的计算等。
控制器:计算机控制器是计算机的心脏,控制器就是控制部件,而运算器、存储器、外围设备相对控制器来说就是执行部件。控制部件与执行部件的一种联系就是通过控制线。控制器是整个CPU的指挥控制中心,由指令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和操作控制器三个部件组成,对协调整个电脑有序工作极为重要。指令寄存器用以保存当前执行或即将执行的指令的一种寄存器。
存储器:它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计算机内部存储器简称内存和计算机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从功能上把内存储器分为读写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两大类。计算机外部存储器一般有硬盘、软盘、光驱。
计算机输入设备:简单来说就是将外部信息输入到计算机内部的设备,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摄像头等都是输入设备。计算机输出设备:输出设备的功能是将内存中计算机处理后的信息以能为人或其它设备所接受的形式输出。输出设备种类也很多.计算机常用的输出设备有各种打印机、凿孔输出设备、显示设备和绘图机等。打印机和显示设备已成为每台计算机和大多数终端所必需的设备。
2.2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软件是用户与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用户主要是通过软件与计算机进行交流。软件是计算机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为了方便用户,为了使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总体效用,在设计计算机系统时,必须通盘考虑软件与硬件的结合,以及用户的要求和软件的要求。它包括计算机程序和计算机文档。
计算机程序:指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可以由计算机等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装置执行的代码化指令序列,或者可被自动转换成代码化指令序列的符号化指令序列或者符号化语句序列[1]。计算机程序是有一系列机器指令组成的,指令的功能就是要计算机执行某种操作的命令。
计算机文档:在计算机软件中,文档就是文件。一般将word、excel等文字编辑软件产生的文件叫做文档。
3 通信技术
到目前为止,通信业务的种类繁多,通信工具与日俱增。但是,通信就是的目标却一直不变:穿越时间、空间实现无失真的信息传输,通俗地理解为,通过通信网络准确、快速、方便、安全地把各种形式的信息从发信点传输到接收点。
3.1 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人类进行通信的历史已很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通过简单的语言、壁画等方式交换信息。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电报、电话的发有,电磁波的发现,人类通信领域产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革,实现了利用金属导线来传递信息,甚至通过电磁波来进行无线通信。从此,人类的信息传递可以脱离常规的视听觉方式,用电信号作为新的载体。1837年,美国人塞缪乐.莫乐斯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磁式电报机。1875年,苏格兰青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话机。1946年,美国人罗斯.威玛发明了高灵敏度摄像管,1977年美国、日本科学家制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2 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四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用户也因此有理由期待这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随着移动电话迅猛发展,用户增长迅速,传统的通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通信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GSM通信技术,该技术用的是窄带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针对GSM通信出现的缺陷,人们在2000年又推出了一种新的通信技术GPRS,该技术是在GSM的基础上的一种过渡技术。在这之后,通信运营商们又将推出EDGE技术,这种通信技术是一种介于现有的第二代移动网络与第三代移动网络之间的过渡技术,因此也有人称它为“二代半”技术,它有效提高了GPRS信道编码效率的高速移动数据标准,它允许高达384K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可以充分满足未来无线多媒体应用的带宽需求。在上述通信技术的基础之上,无线通信技术最终将迈向4G通信技术时代。
4、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的促进发展
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紧密结合。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技术上,对现代通信业也有更好的促进作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更好地诠释了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的促进作用。
4.1 计算机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是一种以数据通信形式出现,在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终端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2]。它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在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武器控制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分析系统、情报检索系统以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通信属于通信领域的理论知识,以及各个层次、TCP/IP协议,等有关计算机辅助通信的东西,计算机通信属于更细一层的划分,但也比较抽象。简单的计算机通信,只需通过计算机或终端设备的串行口或并行口,用电缆将其联接起来,就能进行数据传输,这通常是近距离的通信。而远程的复杂的计算机通信则是在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中进行,多台计算机和通信联接设备按一定规则组合起来,通过不同的通信介质(分组数据交换网、电话线路、卫星信道等)来完成数据的传输。一个计算机通信系统由数据终端设备(DTE)、数据通信设备(DCE)、传输信道及通信软件几部分组成。
4.2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信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以来,人们日益普遍的使用计算机来生产、处理、交换和传播各种形式的信息(如书籍、商业文件、报刊、唱片、电影、电视节目、语音、图形、摄像等)。信息技术代表着当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传统产业的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
4.3 计算机技术对通信技术的促进发展前景
在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中,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通信技术充分发挥计算机资源利用率和实现大范围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3]。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的信息处理方面,通过通信技术能够把分散的信息更好地集成起来。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进展工程中,计算机技术为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后盾,在传递图像、文字和声音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