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1
1 科研工作存在的常见问题
1.1学院对科研定位不够明确。
1.1.1科研知识贫乏,科研能力偏低。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和科研能力,不懂科学研究方法。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生产实践经验,但遇到科研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如何选择课题、搜集资料、整理素材、撰写开题与结题报告;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升华到理论高度,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和可行性实验报告。
1.1.2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认识不足,“教与研”结合不紧。很多时间和很多场合只是在提“产学研结合”时顺便提一下,但对于“研”有什么作用、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定位等问题却十分模糊;有的干脆只提“产学结合”而没有“研”,似乎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可有可无。科研管理制度不规范,缺乏高等教育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践,许多教师科研意识淡薄,意识不到科研对于学院发展的重要性,导致高职院校整体的科研无积极性。
1.1.3教师对科研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科研教师只要教会学生实践技能操作即可,没必要搞科研。很多教师没把“科研”与“就业”、“人的素养”紧密联系起来,对于适合高职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联系密切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又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错误地认为那是企业和行业的事,与高职院校关系不大。
1.2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较低。
1.2.1年轻教师居多,实践技能不熟练。职称层次低是制约教师总体科研素质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学历层次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据有关资料,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34周岁以下的教师所占比例均超过78%,教师队伍的科研素质整体不高。这些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但对高职院校科研力量的形成确实产生了影响。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教师副高职称比例不足22%,难以起学科“领头羊”作用。
1.2.2重学术,轻技术应用开发。高职院校建校时间短,文化积淀少,学术氛围差,真正有兴趣、有能力搞科研的领导、教师很少,大多数教师没有科研压力,没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不能充分认识科研工作对发展高职院校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部分教师急功近利,科研工作存在着“功利”的倾向,一些教师科研目的在于职称评定和成果奖励,一味追求写几篇论文,有的教师的科研热情具有极大的功利色彩,因而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也就是说科研工作在“功利”思想引导下,呈现一种短期推动效应。从高职院校面对的现实看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一旦职称问题解决,科研工作也就宣告结束了。
1.2.3科研工作时间难以保证,特别是专职教师的教学任务重,没有充裕的时间搞科研工作。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迅速膨胀导致生师比严重超标,而教学硬件如教学所需的设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课时严重超标成为普遍现象。外聘教师居多,有的高职院校的系部只有几个专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法抽空搞科研。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很少有机会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交流,获得科研信息。
1.2.4教育应用研究型科研少,科研项目只停留在肤浅的教学方法上、研究方法陈旧。
(1)传统教育方法多,实用性研究型少。在多数高职院校的科研立项中不难发现,科研立项课题大部分为教育科研,很少有科学研究课题,即使有也是较为肤浅的教学中所涉猎的知识内容,即便有创新形式但内容缺少创新,专家一眼就能看穿是没有太大价值的课题。
(2)科研手法陈旧,内容缺乏新意。部分高职院校科研课题85%为教育科研课题,为应付评估盲目立项,出现一种“立项热、研究冷、结题空”或“重立项、轻结题”的高职科研现象,立项后很多教师就松了口气,以为完成任务,或结项草率。
鉴于上述现象,各级各部门在近年内出台高职院校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高职科研工作。2006年教育部16号文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基于意见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论证体系,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入制度。对高职科研工作应以科学、可持续性管理。
2树立科学发展观,确定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思路
应瞄准教学研究;立足于高职教育教学这个层面;必须坚持与企业结合为生产服务。
2.1立足于应用研究。
作为高职院校,其科研工作必须坚定不移地立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层面,而且科研的主攻方向不应该放在理论研究上,而应该放在应用研究上,其主要精力应该去研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专业、课程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改革,教学管理改革,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这样一些问题上。
2.2瞄准教学研究这个目标。
高职教育在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后,教学中的问题(课题)便凸显出来,如生源的多样性问题,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教学质量的评价问题,教材建设问题,“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等等问题都迎面而来,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课题,亟待研究,急需解决。但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些问题甚至是关键性的。
2.3坚持与企业结合,为生产服务。
作为从事高职教育的院校,教师中还是有一批具有技术开发潜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专家,他们具有较为坚实的理论,同时又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要鼓励他们大胆走出去,深入生产现场,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管理中的一些急需解决,亟待研究的课题。因此,各个高职院校必需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的研究内容,确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应将研究重点定位在高职教育教学层面,瞄准高职教学改革这一目标,坚持应用技术研究这个方向。
3科学发展观下的科研管理工作的拓展
3.1明确高职院校科研的作用。
3.1.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声誉科研和教学是“源”和“流”的关系,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师队伍水平,通过科研教师将接触到更多新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不从事科学研究、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教师就难以激活教学,就难以吸引学生,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这样的教师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很难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个教师如果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不了解自己所在学科的前沿动态,不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就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可以说,一个不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同样,科研工作搞好了,学校活力就会增强,培养的人才质量也将明显提高。科研工作成功与否,会使原本实力、水平相当的学校不断拉开差距。一所学校被社会认可的程度,自我发展能力的大小,同科研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开展科研工作还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有利于打造品牌。
3.1.2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要建设一支“双师型”的师资队伍,要求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既有较丰实的知识,又掌握较先进的技术。要建设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就必须要求教师同生产第一线保持密切联系,要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教师要拥有对先进技术的发言权,就必须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又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自身的物质待遇。事实上,有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进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没有科研的支撑是难以办到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具备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现场的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相关的研究活动,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的高职院校通过设立校内科技园,或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让学生在研究中提高能力,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创新意识逐年高涨,每年举行全校性一次届技能节,学生创新项目逐年增加,2008年全校学生技能立项共32项,学生展示自己发明创造的各项产品。
3.1.3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中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开展科研工作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几年的实践中不少学校已经尝到了甜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近一、二年的教育教学成果评奖中,该院在省部级立项的课题有近14项,如广东省“十五”规划课题,该院有4项立项,都是关于高职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内容涉及到课程改革、专业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学生管理、素质教育等方面。这些研究本身就是从教育教学中来的,其研究过程及成果又更进一步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与此同时,通过研究还锻炼了教师队伍。2008年该校把科研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已见成效。2008年该校以校级课题立项为切入点,深化校内教研科研工作。针对学院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在立项评审中,向特色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等重点项目倾斜,本年度实现校级课题立项达75项,其中教研立项26项,科研立项17项,学生创新项目32项。2008年在省市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的论文160多篇,比2007年翻了一番,2008年科研项目立项比2007年增加了200%。在2008年第四届学校技能节中展示12个项目的内容。该校参加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的第四届全国技能大赛中,三名得三等奖,七名得鼓励奖,两名教师被教育部评为先进个人。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我院取得省部级纵向、横向项目14项,获得研究经费十多万元,学院配套经费11.85万元。
3.1.4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培养一线岗位急需的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这个方面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产―学―研”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有机结合,校企之间如何才能构建一种新型的关系,学校应该如何适应变化的形势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产―学―研”,由教育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快速转型。在科研管理奖励制度上,加大技术应用性课题的奖励力度,不仅能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寻找技术应用性课题,而且能以企业兼职教师为纽带将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带到学校来。科研项目在学校先立项,成功以后,再向企业推广应用,推动产学研结合,达到校企双赢。“校企合一、产学一体”,促进科研工作开展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是集教学、科研产业于一体的组织机构,不仅能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场地。教师可以从事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基础技术、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和交叉技术复合应用研究,达到培养队伍和增强内力的目的。这样可以将学校投入的科研经费转变成学校实训基地的资源,又能满足教学实训和培养一批技术应用型骨干教师,做好“学”与“研”的对接,使教师队伍整体科研水平得到提高,促进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
实践表明,开展科研工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世界500强的迅达电梯合作进入蜜月阶段,实行校企新模式,电梯专业毕业生经过严格训练后,100%持证就业上岗。
3.2树科研品牌,强制度管理,提高院校竞争力。
3.2.1科研课题专业教研室负责制。
高职院校的教研室应对所属科研项目进行有机管理,教研室负责人对课题技术带头人及项目研究进行监督,主要考核他们对本专业核心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工艺开发能力。通过他们培养骨干教师(科研成员)进行专业应用性技术研发,形成一支“产学研做”一体化的教师队伍,以促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3.2.2科研纳入教学常规工作量,科研工作数字化管理。
高职院校科研量化管理,每个课题组结项后算入项目负责人的课时工作量,也归当年度的教学工作量,这不仅可以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而且也激励了教师从事知识应用技术应用和工艺过程研究;培养了教师实用技术应用和高新技术应用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师技术应用开发水平和业务能力。依据科研水平高低、经费多少,折合成科研工作量,这样有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和考核教师。
3.2.3科研工作鼓励走出去,走纵横向联合的科研道路。
首先是拓宽立项渠道,机制约束,管理从严。约束机制的作用主要在于对科研行为的规范,无论是纵向课题还是横向课题,都必须进行约束,否则,将给科研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事实上,从每所学校对于课题立项、管理等文件中都可以看到一些约束条件、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这就是约束的一种体现。如有的学校的管理文件中规定:凡列入学院科研计划的课题,实行课题组长(或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组长对课题负全部责任。又如:有的学校规定实行科研项目进行汇报制度,无论是纵向和横向课题每半年必须填写《课题载录表》、《科研进度检查汇报表》,报到科研处,然后由科研管理部门汇总向学院领导汇报,纵向课题还要向上级有关机构汇报。对纵向课题无故逾期或延期后仍不能完成研究工作的,逾期满三个月后,即视为自动撤销该项目,科研处启动撤销手续,停止拨付课题经费。这些措施无疑都是"约束"科研行为的一些具体措施。然而制定约束机制也必须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管,引导其正常发展,但不能管得太死。
3.2.4建立评价机制和评估体系。
一是评价制度,一是评价机构。评价制度是基础,它首先提供评价标准、方式、步骤等操作方面的要求,如对成果的等级、论文的档次的规定,对一项课题的创新性、可行性评价,对一项成果的价值、应用性的评价等。评价机构主要指它的人员构成、它的工作方式、它的自身素质等的总和。它的整体实力将直接影响它的评价水平和评价的“深度”和“效度”,从而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这种机构,它首先应该是一个学术组织,其中的人员应该是学术带头人,应该由教授、副教授领衔,它必须拥有独立工作的权利,同时又负有不可推卸的职责。也就是说它的责、权、利应该十分明晰。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学术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审议学院教学科研发展规划,审议学院的专业设置、教学科研计划方案,重点专业、重点课程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审议学院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决策,受院长委托对涉及重要学术问题的其他事项进行论证和咨询;负责评定学院的教研成果,审议教研科研成果的奖励办法,监督项目的实施;评审、推荐各类纵向教研科研项目的申报,审议重要的教研科研横向协作项目,评审、推荐各级各类教研科研成果,负责对高级职称申报者进行评议、推荐;推荐各种学术荣誉人选。学术委员会对学院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5科研工作鼓励走出去,走纵横向联合的科研道路。
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2
一、思想发动,明确意义。
二、学习培训,提高水平。
1、严格计划,明确要求。根据学校的实施方案和学习调研阶段的工作台帐,我们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调研计划,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学习内容、定地点、定主讲人)。并提出了“四项”要求,即集中学习考勤的要求,学习笔记次数的要求,笔记不少于5000字的要求,心得体会1~3篇的要求。
2、形式多样,重在实效。根据学习计划,我们一是集中“共学”,确保足量学时;二是领导“领学”,干部率先垂范;三是互动“促学”,形成双向交流;四是个人“自学”,拓展学习阵地;五是网络“助学”,开阔学习视野。学习中强调与本人工作实际相结合,与本校发展实际相结合;重点是提高自己的科学发展观,进而推动**进一步科学发展。
三、组织讨论,深入调研。
1、围绕主题,形成共识。我们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崛起”这个主题,结合“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好学校”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分别召开党小组座谈会、校中层以上领导成员座谈会、支委会进行大讨论。针对我校占地面积小、学生人数少、学生文化课基础差等制约发展的因素,经过讨论逐步得出共识,这就是“创办精品特色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3
关键词: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于现今社会发展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想也已经无法满足,高中院校要想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和改革,并实现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理解化学,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整体水平。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以及表现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
课堂有效教学是在20世纪中期,从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中来的,它主要的含义就是在教学中要按照教学规律要求,通过运用较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等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并保障教学活动能够正常进行,也能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课堂有效教学要围绕三个维度进行教学,包括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三点,这样才能保障教学过程能够达到最好的状态,这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能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育活动的良好进行。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一定要以课堂有效教学的三维度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度分析和挖掘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学生理解自身的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并且也能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实际作用。教师一定要实现课堂有效教学体系,这样才能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效率,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水平,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作用。
二、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有效的教学氛围是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内容,所以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化学教学效率,也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创建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有趣的实验活动,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授“镁和铝”(鲁科版)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让学生观察实验中的反应,通过实验活动可以有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不同的实验反应也能提升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化学教学整体效率,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对化学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标的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高中要根据现今时展和教学要求,有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水平,也才能实现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促进高中院校的良好发展。教师可以制定有效的问题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探究不同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这样才能保障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良好实现。例如,高中化学教师在讲授“金属的冶炼”(鲁科版)时,教师就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模式进行化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向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化学知识,让学生有效掌握金属冶炼的知识。在教学快结束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这样可以良好保障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必须要进行改革,高中化学教学要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目标进行教学,并正确认识课堂有效教学的含义,明确其表现,这样才能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和质量,高中化学教学也要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并创建有效的教学情境,也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和兴趣,也能有效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保障高中院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4
一、对家庭小实验要积极正确引导
初中生虽然接触过一些化学知识,但实验操作能力有限,更谈不上具备实验技能,因此,化学教师一定要对家庭化学实验进行积极的正确引导。家庭化学实验没有教师的指导,只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实验只能是停留在表面现象,实验缺乏目的性,学生不可能从实验过程和实验表面现象中深入地分析科学原理,从而失去了家庭小实验的意义。为此,在布置家庭小实验之前,化学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指导:一要明确实验目的;二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药品;三要了解实验的原理;四要掌握实验操作中的要点;五要了解实验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六要提前明确观察的重点;七要详细做好实验记录;八要认真填写实验总结、实验报告并适时撰写实验小论文等。家庭化学小实验的设计要明确,要让学生充分做好家庭实验的准备工作,按照教师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去做,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家庭小实验,实验的成功率才大,效果才好,学生才能从家庭小实验中获取知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家庭化学小实验要体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激发学化学的兴趣
除课本上规定的家庭实验外,教师要适当补充一些趣味性特别强的家庭小实验。如:“焰色反应”―往煤气灶火焰上撒盐粒,可观察钠盐灼烧时火焰呈黄色;将铜丝在煤气灶火焰上灼烧,可观察绿色火焰,非常美丽。“制作三色凉皮”―紫甘蓝水煮后溶液呈蓝色,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加入醋呈红色,将凉皮分3份,一份不动,一份加到蓝色溶液中,第三份加到红色溶液中,浸泡24小时,就制成了三色凉皮。“铁树开花”―取几条10厘米左右的细铁丝,下端拧在一起,插在一个木制的暖壶塞上,放在平板玻璃上,上端分开成树枝形,将浸有酚酞试液的棉花团绑在树枝上制成“花树”,在玻璃上滴一滴浓氨水,罩上玻璃瓶。过一会儿,便可发现棉花团由白色变成了红色,犹如一株开满红花的“铁树”,十分壮观。学生对这些操作简单的小实验非常感兴趣,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的快乐,也增加了对化学知识探究的欲望。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将演示实验变为家庭探究实验,多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目前,有些学校实验器材不够充分,有些实验演示效果可视性较差。为了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我们不得不把课内的一些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的家庭探究实验,使学生通过课后实验,既达到自主巩固、释疑、应用知识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例如,电解水制取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酸碱中和实验,铁、铜、铝等金属受潮生锈实验,用鸡蛋壳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实验,这些家庭小实验的设计和操作简单易行,更能使学生亲身感受化学变化的过程,形成的知识更具体,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只要我们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收集,精心设计,就一定会使学生在“家庭实验室”中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的探索,就会使他们不断地体验成功,就会使他们对化学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总之,家庭小实验贴近生活,趣味性强,不仅巩固和深化了课内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
参考文献
[1] 章剑卫.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初步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
[2] 任淑悦.化学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1,1,2
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5
有的人说“:你说的话题是老生常谈。”我说不是的,就现在绝大多数教师的做法和学生的学法而言,教师不会教、学生不会学是普通现象,我从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学此科目开始教到六年级小学毕业,几个来回发现,学生不乐于学此科目,并且家长不重视此科目是普遍现象。就此现状,我们怎样教会他们读书,特别是会读《科学》书就显得很重要了。我的做法是,每开一课,必须让他们先读课文,读后能提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通过读科学书,孩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努力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后,都非常高兴。长此以往,孩子们由原来的不看《科学》书到乐于并勤于读科学书,由原来的到堂开课时开始读到提前的预习。由家长对学生读不读此书漠不关心到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此书等等。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为的是能提出问题,因为他们知道这是成为小科学家的基本功,有谁不想当小科学家呢?有哪位家长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科学家呢?学生的读书能力一但形成,他们会终生受用。
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要让他们真观察,不能假观察。所谓的假观察就是没观察。刚开始教学时为了样子,为了课好看,常说孩子们要“观察”,也有时让他们走出课堂“观察”去,实际并无目的,学生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对事物熟视无睹,也就是没有观察。我现在的做法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达到什么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例如,我在进行《土壤与生命》这一单元的教学时,带领学生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我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根据你生活中的认识,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有的土壤上面的植物长得好,而有的则不好?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土壤的颜色不一样?有的地里烧柴草,这样好吗?……由于很多问题都是孩子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孩子会更好地观察研究,最后学生们一起合作不仅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而且还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每个孩子都很兴奋。
三、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让他们时刻有进步感
时时都感觉自己应努力、应进步。原来我的做法是带领学生背现成的有答案的问题,为的是考好试,取得好“成绩”,评价学生时,谁的分数高谁就是好孩子,差则不然。这样做的后果我不说大家也知道。那么现在我怎样评价学生呢?考试成绩只是评语的小部分,大部分是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你对比以前进步了没有,你提出了多少科学性很强的问题,你解决了几个科学课上的问题,你会读书了吗等等。他们会时刻感到自己有压力,这种压力是进步的动力,而不是负担。这样做不但能使学生当时学习认真,而且会影响他的一生,这也可以说是终生受益吧!
四、团结合作,携手共享自己和别人的成果,培养他们的合作品质
现在的孩子是很不愿意与别人合作的,只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别人总不如自己。即使别人有了成功之处他也不以为然。这是因为教师及家长没有引导孩子,让他们认识到此做法的危害性、合作的重要性。前文我说过土壤一课的问题,从提出到最终的解决,如果你只研究自己的问题,即使你研究出来了也只是懂得了一个知识,如果大家合作共享,不但问题容易解决,而且你会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何乐而不为呢?这里的合作也有真合作和假合作的问题。我常听课,看到有的教师也用此法,提出了问题,让前后桌或者邻桌的一起研究,一会儿就研究出结果了(当然有的简单问题会得到解决),这样的合作我认为就是假合作。那么怎样才是真合作呢?首先,你要让孩子真心地去做,再就是真的大家想办法来研究。我还用《土壤》一课来说明,学生研究土壤的成分时,有的同学提出,除了用火烧能验证土壤里有腐殖质外,没有别的方法了吗?我及时把这一问题提到全班同学面前,大家集体研究,集中大家的智慧,孩子们提出了还可以用水漂法,能漂出比较轻的腐殖质。
五、分兴趣小组,彰显各自的特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并且这一特长优于别人,教师除了表扬外,还应让他们各显其能,发挥他们的特长。我先后成立的几个小组,如天文小组、读书小组、动物养殖小组、植物种植小组等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组长,负责协调小组成员并做好观察记录。通过各种活动,能激发更多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越来越多地体会到科学的博大精深。
六、上好每节实验课,教给学生实验方法,增强他们的内功
科学小实验做法范文6
【关键词】物理教学 精彩片段 传授知识
十几年的物理教学生涯,使我深深的知道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能渗透教学方法或者渗透教学思想,那便是锦上添花,事半功倍。回顾十几年的教学,物理学科中除了知识间存在的明线、暗线,将声、光、热、电、力各个章节巧妙的连在一起外,其他还有很多方法与教学思想又将这些知识交织在一起,使它们纵横连在一起,构成一个立体的知识网络。
前几天,我在讲八年级上册《声音的特性》一节中,使我体会颇深:在讲音调和响度时,我让学生听我钢尺发出的声音,并让他们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学生回答:
“尺子发音的音调不同”。
“尺子发音的响度不同”。
我让学生再仔细听一听,两个声音是否一样,到底什么不同。学生最后仔细听后渐渐地统一答案:声音的高低不同。于是我便顺势提出音调的概念,并揭示它是描述声音高低的物理量。音调的高低是由什么决定的?我让学生利用笔袋中的尺子或者橡皮筋做实验,并鼓励他们仔细观察,大胆下结论。于是同学们在下面开始做了起来,大约两分钟过去了,我叫停了大家,问他们:“音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根据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并开始回答道:
“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
“与物体震动的振幅有关系。”
“与两者都有关系。”
……
于是在没有统一答案之前,我便找来这几个同学让他们到前面演示,并让同学们指出他们做实验是否正确:
同学一:先将尺子伸出桌面一段长度(大约12厘米),用力拨动尺子,让大家听他发出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尺子的振动的情况;然后再将尺子缩回一点(大约6厘米),用同样的力拨动尺子,让大家听他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
同学二:先将尺子伸出桌面一段长度(大约12厘米),用力拨动尺子,让大家听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然后再将尺子保持不动,再用更大一点的力拨动尺子,让大家听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
同学三:先将尺子伸出桌面一段长度(大约12厘米),用力拨动尺子,让大家听它发出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再将尺子缩回一点(大约6厘米),再用更大一点的力拨动尺子,让大家听它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并观察尺子的振动情况。
看到三个同学的演示,首先我让他们评价他们谁做得正确?即谁的做法改变了声音的音调?大家一致认为:同学一做得好,他能改变物体发声的音调,同学二的做法必能改变声音的高低,只能改变声音的大小。同学三的做法不但改变了声音的大小而且也改变了声音的高低。
既然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我们一起来做,只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不改变用力的大小(即控制变量)来拨动一下尺子,听音调,看振动,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便自然而然的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而且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越高。到此,学生智慧的火花被彻底激发出来了。
那同学二实验的两个声音是响度不同,可以作为验证响度不同的实验。同学三的实验将音调和响度都改变了,即思路乱了,变量没有控制好。在评价同学实验的时候我告诉学生物理学中的物理量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比如我们今天学的音调跟什么因素有关?有同学认为可能与频率、与振幅有关……等我们做实验时,要一个一个因素排除,即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多个变量。
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次只能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的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初中物理涉及用次方法的有:电流、电阻和电压的关系、电阻的大小、压力与压强的关系、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因此我们要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渗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更为系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