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直接投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球直接投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球直接投资

全球直接投资范文1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直接投资(FDI);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1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80-03

2008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还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严重冲击。在这场危机中,中国的经济虽然没有像其他主要经济体那样受到直接沉重打击,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重,其对我国尤其沿海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突出。

被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称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冲击依然没有结束。①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让全球瞩目于经济面依然向好的中国,各国面向中国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这是中国树立国际地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难得机遇。冷静分析中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是做出正确抉择的前提和保障,而中国自身经济的持续较快稳定发展,才是对全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国际投资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联合的2004―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55亿美元,同比增长93%;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更高达123%。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则达到了559.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1%。其中非金融类418.6亿美元,同比增长68.5%,占74.9%,金融类140.5亿美元,同比增长741%,占25.1%。②

(一)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国际资本流入中国。2008年,流入我国的直接投资为924亿美元,到年底已累计达到1万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入,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促进我国在世界崛起。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不合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廉价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获得大量外汇。这些外汇的绝大部分,又以购买债券或存款方式流入发达国家,只能获得3%―4%的收益率。发达国家通过集中本国的资本和流入的资本,将资本以长期直接投资方式投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获得10%―20%的收益率。2008年底,我国对外金融资产总额为29,203亿美元,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不到6%;而对外金融总负债14 013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占63%。二是国际金融机构对国际资本流动难以监督,加之某些国际资本恶意炒作,往往引发金融危机,不利于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三是国际资本绝大部分使用美元,美元的贬值给资本所有者带来严重损失。

(二)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性

我国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经济上的必要性,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推动我国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配置更加国际化;二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三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开各种壁垒,促使我国产品更多地进入别国市场。

另外,国内环境和优势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国内经济和体制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格局良好,国民生产总值持续增加,2008年对外贸易额居世界第三位,这些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物质条件。二是宏观资金环境的根本改善也有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稳中有升,2009年6月末外汇储备21 316.06亿美元①。国际收支方面常年保持经常项目及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这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不会过多减少国内资金的存量。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引进外资的流量也可以弥补资金的外流。三是其他比较优势的存在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基本条件。如我国的一些生产技术、工艺水平以及一些制造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具备比较优势。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获得国外的资源要素,进入国际市场,而且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增长,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越来越活跃,对外输出资本的力度越来越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效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投资规模仍然偏小

对外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式单一。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2.80%,比2007年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量的12.7%还要低9.9%,这既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相称,也与我国每年引进外资的规模不平衡。②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200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13 232亿美元。2008年达到19 96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了50.9%,其中发达经济体外国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的84.8%,发展中经济体占12.7%,东欧和独联体占2.5%。以此为基期进行测算,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占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的2.80%。③由图1和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即使与发展中经济体相比也有很大差距。

(二)投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涉及的领域正不断扩大,己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石油化工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品与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等多个行业。

从2007年对外投资流量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其中批发零售、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业所占流量的比重较大。不难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范围大,投资重点相对集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及批发零售类、采矿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和制造业。但总体上讲,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高新技术投资比重较低,投资规模小。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状况表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一直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资源开发也属于低附加值行业,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在国际分工产业链中地位的提高。我国现阶段面临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的任务,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能更有效地实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因此,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应从以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为主转向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加大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力度。

(三)投资区域分布集中

2007年,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虽然有所增加,但仍然比较集中。如图3显示,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绝大部分分布在亚洲,占62.6%,其次是拉丁美洲,占18.50%。据《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61.9%在亚洲地区,19.7%在拉美地区,4.4%在欧洲,6.3%在非洲,4.6%在北美洲,3.1%在大洋洲。2007年,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分布在亚洲和欧洲。据《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投向金融业的流量16.7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12.2亿美元,占73%,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韩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欧洲地区占27%,主要分布在英国、德国、俄罗斯、卢森堡。① 可见,我国对亚洲和拉美地区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大,而对欧洲、非洲、北美洲投资所占比重小。相对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着投资区域集中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多数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主要是依靠价格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塑造企业竞争优势。这一区域分布集中的投资结构,一定程度上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利局面,同时也不利于吸收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影响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和投资企业实力的增强,成为制约对外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投资主体单调,存在技术、资金、人才劣势

近年来,中小企业、私营企业走出国门,开始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但从投资主体看,目前仍以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为主,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较少,投资主体单调。另外,不少在海外投资的企业存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劣势。有的对外投资企业人员的知识结构陈旧、素质较差、不适应跨国经营激烈竞争的需要。有的对外投资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还有的对外投资企业品牌意识差,不注重品牌的创建与保护。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的调查表明,按商标价值排序的世界50强,没有一个名牌源自中国。这些劣势都限制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限制其拓展海外市场,阻碍其跨国经营(刘增,2004)。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除以上几个问题之外还存在着诸如:对外投资立法滞后,政府管理和服务功能欠缺;外汇管理制度、金融监管制度不适应企业对外投资需要,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和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相关问题。

三、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与出路

金融危机影响下,世界经济出现衰退的大形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必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面临增长速度放缓的局面。我国企业面临新一轮的产业调整,通过国家政府主管部门有所作为的支撑,在危机形势下提高整体实力,为对外直接投资寻求发展的新出路。

(一)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巨大影响,但对金融业影响较小。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发展更多是历史机遇。面对这场危机,我们要加速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

第一,增强中国资本形成能力的紧迫性,多渠道扩大社会资本。一是巩固和扩大股票市场;二是统一管理和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现在国家发改委核准发行企业债,证监会核准发行公司债,人民银行核准发行企业票据,管理分散;三是发展基金市场。

第二积极扩大对外投资,提高中国资本的竞争力。国家外汇管理局已经了2008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2008年底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通过对这两张表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在继续吸引外资并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同时,应该积极扩大对外投资。中国将从输出商品的大国,逐步过渡到同时又是输出大量资本的国家。

第三是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逐步扩大对外投资。1996年,我国宣布人民币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到2009年3月底,我国已有11项实现可兑换,22项基本实现或部分实现可兑换,尚有11项不可兑换,主要是外资还不可以直接投资人民币证券产品,人民币也不可以对境外投资。我国正在创造条件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为扩大对外投资创造条件。

第四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放人民币国际资本。通过对外发放人民币贷款、外国政府和企业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用人民币支付贸易逆差、双边货币互换等渠道,外国政府和企业将获得人民币,这些人民币或其中一部分人民币,也可以用于对中国或有关国家的投资。到那时,我国对外投资,不只是使用外汇,也不限于用人民币兑换成外汇到境外投资,而是用人民币直接对外投资。

(二)根据经济发展战略确定投资地区与行业

企业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需要制定投资战略,确定投资的地区与行业。

首先,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取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国内产业升级。这种目的的投资应以美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为重点。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技术研发的外溢效应和聚集效应,提高技术水平,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其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转移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大大提高,但利用率不高。我们可以采取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将有关产业转移出去,利用东道国廉价的劳动力与资源进行生产,就地销售。由于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已趋于标准化,与这些发展中国家技术差异不大,也易于被他们接受。

再次,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巩固市场。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美国、欧盟、日本,但这些国家对我们的产品设置了许多非关税壁垒,为了绕开这些壁垒,我国企业可以先对其周边没有受到出口限制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生产,再将产品出口到这些国家或者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其他成员国进行投资,利用区域性经济组织内部的优惠政策,将产品打入欧美市场。例如,华源在墨西哥投资近亿美元,生产的棉纺织品大多销往美国市场。

最后,获取国内经济发展所需资源。可以采用合作开发的形式投资于资源丰富的国家地区。例如,中东、拉美地区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铜、铁资源。亚洲拥有丰富的森林、石油、铁、钾资源,这些国家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投资地区。总之,除了在已投资的国家继续进行投资外,还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展市场,实现市场多元化。

(三)培育先进技术,培养和吸引人才

我国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向高科技领域投资的目标,就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因此,企业除了加强自身研究开发的力度、在技术领先的国家设立研发中心外,还可以采取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合作的方式,提升技术水平。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在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就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成为当务之急。在目前人才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国外人才资源,以优惠的条件吸引其为我们企业服务,这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完善对外直接投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具体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通过信息网络管理和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东道国政治、经济、法律、市场、合作项目、合作伙伴资信等方面的信息。二是健全行业组织,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通过与境外同行业的沟通与交流获取信息。三是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要加强与国外中介机构的合作,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服务。四是充分发挥我国住外使领馆经商处的作用,为企业开展境外直接投资提供支持和帮助。

(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制定了一些有关法律,如《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在拉美地区开展纺织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导向目录》、《在亚洲地区开展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类投资国别指导目录》等。截止2005年底,我国已与87个国家正式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但是仅有以上这些政策和规定是不够的,要从法律上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其投资行为,必须制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法》等有关法律,使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在符合国内经济发展的条件下,快速而有序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增科.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49-52.

[2] 那颖.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75-78.

[3] 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

[4] 王锦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J].世界经济研究,2004,(4).

[5] 盛亚,单航英.中国企业跨国研发的策略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6,(1):1.

[6] 戎建,苗瑞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5)

[7] 赵伟,古广东,何元庆.外向FDI与中国技术进步:机理分析与尝试性实证[J].管理世界,2006.

[8]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健康有序:《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J] . 国际经济合作,2006,(9):425.

全球直接投资范文2

关键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64-03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外贸政策主要以 “引进来”为主,引进国外的资本、先进技术和人才,以及国外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竞争机制。然而,完全意义上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双向的,既要 “引进来”也要 “走出去”。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意味着我国企业将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积极“走出去”。这种“走出去”战略是以中国企业为主导、服务于中国企业的一种跨国战略整合模式,因此“走出去”战略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

我国跨国公司“走出去”战略主要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其他国家或地区通过投资或并购等方式参与其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生产和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多中国企业选择“走出去”,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大多数学者仍着重于“引进来”战略和外商直接投资(FDI)战略的研究。近些年来,对我国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然而研究成果并不突出,也不深入。本文将综合分析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及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分析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状况及其发展前景等,并根据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从而有助于我国跨国公司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

一、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全球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间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跨国公司既是对外直接投资的载体同时也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其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和形式等都在不断发生改变。

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给国际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效益的提高。跨国公司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目前,跨国公司的年生产总值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年生产总值的50%。跨国公司为达到赢利目标,在经济上超越国家的界限而成为国际经济的行为主体。在数量上,全球跨国公司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到1995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已发展到3.8万家,比1979年的7 000多家增长了4倍多,并拥20.7万家海外子公司;2007年底,全球跨国公司增长到7.1万家,其中拥有90万家海外分支机构;目前,全球跨国公司已超过8万家。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也推动了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

全球经济危机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而新兴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上升。

2009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水平跌入谷底,在经济前景难于预料的背景下,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只好对其新投资持观望态度并撤回一些国外资产。2012年,38个发达国家中就有22个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下降,总体下降23%。相比较而言,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和转型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迅速。2012年,发展中经济体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发达国家,占全球直接投资量的52%。发达国家现仅占全球流量的42%。除此之外,近1/3的全球直接外资流量来自发展中经济体。这些这些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强劲的发展态势,其对外直接投资流出量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1)对外直接投资指标的增长

2003年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12年,虽然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比上年下降17%,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然创下流量878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7.6%,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投资流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态。

(2)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新变化

2003年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业覆盖率不断扩大。2008年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已成多元化局势: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等聚集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九成;到2012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其中发展最快且存量超过100亿美元的行业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这七个行业累计投资存量4 91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2.4%。

(3)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覆盖新变化

2003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中国跨国公司投资的市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2012年我国跨国公司投资遍布全球近八成的国家和地区,其中在对非洲和北美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市场覆盖要比在亚洲和欧洲的市场覆盖度上升快,而亚洲和非洲仍然是最为吸引中国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地区。截至2012年底,我国1.6万家国内投资者在国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率达76.8%。其中,亚洲地区的境外企业覆盖率高达95.7%,欧洲为85.7%,非洲为85%。

2.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偏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跨国公司及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但就其规模而言仍然偏小。

2012年底,我国投资存量突破5 000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达到了5 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但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绝大多数的我国跨国公司投资规模仅为几十万或几百万美元,远远低于世界投资规模的平均水平。投资规模偏小,容易导致企业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也无法通过规模经济来降低其生产成本。中国跨国公司自身规模的局限性也导致了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偏小,这使得中国跨国公司在开拓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并使其同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竞争时难于抗衡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从而使我国跨国公司丧失了很多市场机会,削弱了我国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融资能力,增加我国跨国公司经营风险等。

(2)跨国公司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

跨国公司的高速发展急需高水平的人力资本作为坚强后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拥有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有利于其在21世纪抢占世界经济的制高点。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全球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力度,通过各种优惠性和选择性的移民政策等吸引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高层次人才。我国党的十中也提出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的国际经营能力,培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同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紧迫战略任务,努力为企业发展和国家富强广揽天下英才。然而,从当前我国的企业形势来看:很多企业都缺乏懂技术、懂法律、懂外语和具备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知识的人才,这将严重制约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企业除了需要紧缺精密工程、汽车技术、模具设计及制造和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之外,优秀的管理人员也是重中之重。因此,培养和选拔优秀的跨国公司跨国管理人才、提高跨国公司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前景分析

自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当前,我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已经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后起之秀,在维护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中也日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加速发展趋势将得到延续。

(一)对外直接投资提升空间较大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3 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2 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为1.35万亿美元,下降18%。但是,随着投资者在中期信心的恢复,对外直接投资量可望在2014年达到1.6万亿美元,在2015年达到1.8万亿美元。

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2012年分别占当年全球流量、存量的 5.2% 和 1.6%。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 的比重中,全球平均占比17%,发达国家占比 25% 左右,发展中国家占比14.3%左右,而我国仅占了4.9%。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很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比重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也比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已经从1979 年的 50万美元增长到2010 年的688.1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名列全球第五位,为发展中国家第一;2012年底,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再次提高到878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三大对外投资国之一;对外投资企业近2.2万家,分布在全球179个国家(地区),覆盖率达76.8%;境外设立的跨国公司个数也从 1979 年的4家增加到2012 年的8万多家,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继续稳步扩张。按照当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占GDP的5%的低比例计算,到2020年新增对外直接投资将会达到1万亿美元。如果这个比例上升到转型经济体平均水平的15%计算,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大概3万亿美元。基于这样的计算,到202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会在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之间。

(二)对外投资可寻求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人民币呈不断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资产,降低其收购的成本。国际金融危机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这使得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更为便利,拓宽了跨国公司利用资金的渠道,降低我国跨国给公司筹集资本、进行资本交易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投资和融资的效率。

随着我国国内投资条件的日益变化,企业的资金相对充足,投资的需求和欲望比较强烈。然而在我国境内,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找到高效的投资机会,相比较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更能为这些企业带来高额利润。根据我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在2011年4月公布的《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2008―2010)》,在今后的几年,我国88%的企业都将适度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寻求海外投资机遇和新的增长点。

三、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跨国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及相关理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跨国公司具有小规模跨国经营、相关立法不健全、技术相对落后和跨国经营人才匮乏等特点。为此,我将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与政府不断加强对其海外投资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然而,我国已有的境外投资管理和服务体系仍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我国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建设来促进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更快发展。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快建立我国跨国公司“走出去”的管理服务体系和强化法律制度建设,建立为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风险保障制度,加快对外直接投资经营的立法等,为我国跨国公司跨国经营提供更加完善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在跨国公司国际竞争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跨国公司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跨国公司要注重科研资金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其次,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来刺激和鼓励跨国公司增加其科技资金的投入,对其进行适当的财政扶持并拓宽其融资渠道。另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加强与国内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合作实现跨国公司与高校、科研院机构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跨国公司在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时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要使先进技术研发和企业产品结构优化相结合,开发和培育跨国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熟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必须注重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可以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国际人才选拔和培训机制,在国内乃至国外选拔精英并对其进行培训和聘用,通过争夺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以“人本发展”为核心,使其在企业中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其次,要完善我国跨国公司自身的经营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让国内外精英能有一个施展才能的广阔的空间。除此之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对外投资经营活动,招纳和培养一批熟悉国际惯例并懂得国际化经营、懂外语和财务等高级管理人才,为我国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扩大跨国投资经营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四、结论

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发展快。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海外扩张机会。我国应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和全球化机遇,整合国内和国际资源,发挥我国跨国公司内在的优势,主动调整我国对外投资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从而提高我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跨国公司整体上仍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初级阶段。我国跨国公司要想尽快 “走出去”,在全球市场上与当代其他国家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跨国公司必须在我国政府的支持下加快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培养新型的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总之,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然而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占用重要席位,我国跨国公司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Berry,H.:Shareholder valuation of foreign investment and expansion.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12),1123-1140.

[2] 葛秋颖.对外直接投资视角下的跨国公司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10).

[3] 林家彬,刘洁,卓杰,等.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王利华.中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全球直接投资范文3

一、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20世纪80年代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对停滞的10年。在这10年中,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率仅为5%,这使得美国一度成为直接投资的净输入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年均26.8%的速度高速增长,投资规模也迅速扩大。1999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增至1358.1亿美元,是1989年的3.6倍。2003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超过17889亿美元,比1994年增长191.88%,平均年递增14.32%。

(二)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开始向亚太地区倾斜。战后至今,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在空间分布上是相对稳定的。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因为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而在美国FDI总额中占有50%以上的份额。其次是加拿大,由于与美国在地理空间上的邻近,也占有美国FDI中的不小份额,约为12%。然后是对拉美和亚太地区的投资,而对非洲和中东地区的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发达国家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证明了“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正确性,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地理位置邻近是影响对外投资中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增强,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美国在对欧洲地区的投资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迅速扩展了对其他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亚太地区因为有着广阔的市场容量和市场潜力,成为拉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力量。2002年美国对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占其投资总额的17.7%,比2001年增长96%,遥遥领先于其对欧洲(49.3%)、加拿大(-16.9%)与中美洲(-67.1%)的投资增长率。

(三)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产业。二战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占第一位的是矿业石油业。20世纪60年代对制造业的投资开始超过矿业石油业上升为第一位;70至8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对制造业的投资增长率放慢,对服务业的投资比重大为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对外直接投资重点逐步转向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截至2002年,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为29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25.8%;金融业(不含银行)为257.7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43.9%,其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15.1%;其他类(包括不动产、其他服务业等)为487.6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80.4%,占对外投资余额的比重为34.3%。

(四)跨国并购、利润再投资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绿地投资一直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公司的跨国兼并活动风起云涌,跨国并购方式也开始迅速增加。整个20世纪90年代,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7%。尽管由于跨国并购案的成交金额存在跨期支付问题,但从总体情况看,跨国并购无疑已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另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开始以利润再投资为主要方式。2002年美国新资本对外投资为181.03亿美元,较上年下降64.1%;而利润再投资为760.57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6.2%。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良好的收益状况。

二、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变化动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都与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有着密切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促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贸易和金融的全球化发展为美国扩大其对外投资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拓展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另一方面,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东道国市场环境的改善大大降低了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在筹资时的利息成本;同时,全球金融市场的24小时运营,也大大便利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其公司体系的筹资和资金分配。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变化。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金融和投资三方面影响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第一,由于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自由,突破市场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等传统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的重要性大大减弱。而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竞争力显得越来越重要。获取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技术人才,正是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随着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从而降低跨国公司子公司在对外经济交易中的汇率、利率风险。另外,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的子公司进行就地直接融资提供了条件。第三,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中国家对外商投资的态度由消极转向积极,这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成为可能。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服务贸易额的自由化发展促使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发生变化。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对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1990~199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是1982~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4倍,1995~1999年5年中,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是1990~1994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倍,超过了1983~1994年12年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由此可见,90年代后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四)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美国跨国公司在其投资方式上选择了“兼并”。第一,贸易全球化使得跨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跨国并购正是凭着它节约固定资产投资时间、迅速抢占当地市场、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优点而成为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夺国际市场最快、最有效的手段。第二,为了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各国对其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其中,取消合资要求、取消对外商拥有多数股权的限制等措施都大大便利了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的直接投资。第三,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更紧密联系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这不仅为跨国公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巨额资金提供了必要条件,也为跨国公司迅速、大规模调动资金提供了方便。

三、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影响

(一)对美国本国经济的影响

1、有助于拉动美国的消费与投资。正因为对外直接投资能带来更高的利润率,美国的大量资本在上世纪90年代才纷纷流向国外。1991至2000年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收入高达10987.50亿美元,超过这期间的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9109.23亿美元)。巨额投资利润的汇回,在美国转化为投资、消费,直接带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2、对外直接投资推动美国的出口。相关数据表明,一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与该国的出口量呈正相关关系。战后以来,美国跨国公司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投资,建立起三万多个生产和销售的分支机构,目的就是占领当地市场和向其他市场渗透,以利于美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1989至1999年美国跨国公司内部出口加上其他美国公司对外国分支机构的出货从1025.58亿美元增加到2088.49亿美元,增长率为103.64%。由此可见,美国跨国公司的外国分支机构对于带动美国出口有着巨大的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对美国的出口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全球直接投资范文4

(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动力

首先,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将其所有权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为跨国公司调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动力。随着各国关税水平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中间投入品进口也越来越自由。这一方面,使跨国公司能通过内部贸易,为一些子公司解决因东道国难以提供足够符合其要求的中间投入品而带来的质量控制问题;另一方面,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还可以使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实行区域性专业化生产,从而获取规模经济利益。此外,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还为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获取额外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加剧了东道国国内市场竞争,促进了东道国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增强,为子公司降低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最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金融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金融市场全球化从两个方面降低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筹资成本。第一,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套汇、套利活动加剧,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趋同,并趋于下降,这降低了跨国公司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第二,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金融市场全球化大大改变了资本供应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大大增加,而潜在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以及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金融市场全球化使争夺企业控制权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强化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降低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强大压力:如果他们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就很可能成为被兼并的目标。相反,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就会使企业现有投资者受益,潜在的投资者也会随之增加,这有利于企业降低进一步融资的成本。其三,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证券交易的成本,直接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证券经纪人、投资银行的内部竞争及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们为争夺客户而不得不降低服务价格,从而降低了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成本。同时,企业也可通过选择效率高的证券交易所,降低证券交易的成本,进而降低筹资成本。另外,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企业对信息的披露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定,因而通过得到有价值的内部消息进行内部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样,从事该企业证券交易的投资人和证券经纪人将会增加,该企业证券的流动性也会增强,从而筹资成本降低。其四,金融全球化使企业能有效利用各种不同的筹资工具,特别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以降低风险和筹资成本。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筹资成本降低正是美国跨国公司增加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以扩大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动力和基础。

其次,由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金融市场连续24小时运营,这大大便利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其公司体系的筹资和资金分配,促进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

最后,金融市场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三)投资全球化的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本质上讲,投资全球化是资本及其相关要素(技术、管理技能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合理地流动,它主要表现为投资自由化、规范化以及资本大规模跨国流动。投资自由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其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大大促进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变化

长期以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占领国际市场一直是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因此,东道国市场的规模和开放程度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向发达国家倾斜,此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60年代后半期、70年代和80年代,这一比重都保持在25%左右的较低水平。虽然美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格局在90年代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90年代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1990~1999年,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额约2625.7亿美元,相当于80年代的5.7倍,约占90年代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3.1%,比80年代高近7个百分点。90年代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较大幅度增长,与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大规模、全方位推进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调整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带来了压力

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国际贸易渠道越来越通畅,但另一方面也使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自由,突破市场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作为传统的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因素,其重要性大大减弱。而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竞争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显得更重要。获取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知识、技术、技术人才等“创造资产”(CreatedAssets),正是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从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员人数及劳动力成本变化的情况看,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确实降低了其总体劳动力成本。1983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员总数为638.3万人,1989年增至662.2万人,雇员年均增长率仅为0.6%。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员数增长快得多,由1990年的683.4万人上升至1999年的890.7万人,(注: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年均增长率高达3.4%。而且,海外子公司雇员人数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所致,其海外子公司仅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印尼、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0个发展中国家的雇员人数就从1983年的124.9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11.2万人,在这10个发展中国家的雇员数占其跨国公司体系雇员总数(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雇员之和)的比重也相应地由1983年的5.0%上升至1999年的7.3%。在海外子公司雇员人数迅速增加的同时,美国跨国公司总体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却大大下降。1990~1999年,海外子公司雇员数占跨国公司体系雇员总数的比重由1983~1989年的年均25.7%上升至29.4%,海外子公司雇员工资年均增长率由1983~1989年的7.9%降至1990~1999年的2.7%,相应地,美国跨国公司总体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率则由1983~1989年的4.5%降至1990~1999年3.0%。(注: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整理。)由此可见,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大量增加确实降低了其总体劳动力成本。另外,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科学技术人才进行研究开发,对降低其研发成本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投资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成为可能

8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从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向欢迎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转变。剧变后,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也向国际资本敞开了大门,这样,80年代末以来,投资自由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投资自由化可以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个层次。从单边层次上看,投资自由化主要表现为东道国外资政策自由化和投资硬环境的改善。从各国外资政策和法规变化来看,仅1991~1999年,东道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多达1035项,其中94%(注: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0,p.6.)对外商直接投资有利。在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政策自由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大大改善了投资硬环境。从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看,投资自由化主要表现在双边和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不断增加。1999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达1856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达1982个,(注: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分别是1980年的10.3倍和2.8倍。另外,世贸组织多边协定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也大大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管理的自由化。

在不断趋向自由化的同时,国际直接投资管理也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这种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区域和多边两个层次上的国际直接投资协调。区域层次的协调主要是区域一体化协议中包含的关于投资问题的条款。这些包含在一体化协议中的条款多是具有强制性的,例如欧盟成员国间资本自由流动的协议、1987年《东盟投资协定》、南方共同市场投资议定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区域层次上国际直接投资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往往在于放松对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和开业的限制,进而取消歧视性经营条件以及进行投资保护等。这一层次投资协调的目的一方面是鼓励国际直接投资,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范和引导投资,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有序化。在区域层次的国际直接投资协调不断发展的同时,80年代中期以来,多边层次的国际直接投资协调也在不断加强。作为乌拉圭回合谈判成果的“一揽子”协议中包含了三个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文件:《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尽管这三个文件涉及的只是外国直接投资待遇的个别方面,但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其他两个协定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问题提出了总原则。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其核心内容就是取消所有与关贸总协定“国民待遇条款”和“取消数量限制条款”不一致的投资措施。这三个法律文件一方面将会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将推动国际直接投资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另外,旨在规范国际直接投资的双边、多边及区域内谈判越来越多。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组织和主持下,一些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管理的多边谈判或讨论正在进行。在1998年6月举行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谈判各方同意由投资谈判小组制定一个包含广泛权利和义务的投资管理体制框架。南部非洲发展委员会、非洲国家组织也在就区内投资管理进行讨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内进行的关于多边投资协定(MAI)的谈判在1998年已告一段落,MAI的草案已经公布。MAI规定了透明度、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原则,并对没收外资资产、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业绩要求及争端解决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尽管由于美、欧之间利益的严重冲突而导致MAI未能达成最终协议,但MAI谈判表达了发达国家试图推动国际直接投资进一步自由化和规范化的愿望,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智利、新加坡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示愿意加入MAI,这表明国际直接投资的规范化有向更广泛、更深入方向发展的趋势。

全球范围内投资管理的自由化和规范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外资政策的自由化和投资硬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这正是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筹资成本,增强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能力。

第二,金融市场全球化也为美国跨国公司转移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风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80年代中期以来,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也迅速发展。从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情况看,199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3%、3.5%、45%、12.5%、93.6%、7.1%、13.4%、113.6%和28%,1998年分别上升至15.2%、20.7%、65.9%、23.3%、112%、23.5%、54.2%、136%和31.4%。(注:WorldBank,WorldDevelopmentIndicators2000,表5.2,。)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发展一方面为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就地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了条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过贷款和发行债券给公司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旦有风吹草动,跨国公司也可通过资本市场迅速抽逃资金。另外,随着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在进行对外经济交易中能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有效降低汇率、利率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将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的同时,其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也日益高级化。其主要表现是矿业、石油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服务业的比重迅速提高。1970~1989年的20年中,矿业、石油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了20.2个百分点,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4个百分点,制造业所占比重几乎没有改变,但制造业始终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与70年代和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配置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1990~199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高达4255.6亿美元,(注: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整理。)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3.7%,大大超过制造业所占比重31.2%,首次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

与制造业相比,美国服务业所拥有的更明显的相对优势及世界各国经济服务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是90年代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实体基础,而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则是90年代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的直接原因。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始于80年代中期,它分为单边、区域性和多边三个层次。单边层次的自由化主要表现在各国对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放宽限制;区域贸易自由化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中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有关条款及区域经济集团与周边国家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这些区域集团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澳新自由贸易区及南方共同市场等;而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则是多边层次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集中体现。首先,《服务贸易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多边协议之一,所有成员方都必须接受,这使服务贸易自由化真正具有全球意义。其次,《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了以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为核心,包括保持透明度、对提供服务所需资格相互承认、实行自由化等一系列成员方所必须履行的一般性义务,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环境;再次,就市场准入条款而言,尽管《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给市场准入下定义,但其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的6个方面的限制措施(除非成员在其承诺表中明确列出),这六大被禁止使用的限制措施十分清楚,操作性强,能有效减少纠纷并且便于监督。最后,《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将服务贸易开放的承诺列入承诺表,承诺涵盖12个部门和155个分部门,而且对于每一个分部门,承诺又根据服务贸易的4种方式进行了细分,因此,《服务贸易总协定》所要求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其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

从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承诺来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已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以保险业和银行业自由化为例,发达国家已对直接保险服务的70%(注:AadityaMattoo,"FinancialServicesandtheWTO:LiberalizationCommitmentsof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TheWorldEconomy,Vol.23,No.3,2000,p.361.)以及银行存贷业务的75%承诺实行自由化。发展中成员及经济转型成员承诺开放直接保险服务的50%,银行存贷业务的53%。(注:AadityaMattoo,"FinancialServicesandtheWTO:LiberalizationCommitmentsoftheDevelopingandTransitionEconomies,"TheWorldEconomy,Vol.23,No.3,2000,p.361.)而且,商业存在作为对这两个行业影响最大的贸易形式,19个发展中成员及经济转型成员承诺在直接保险服务贸易中,除了对建立当地企业实体保留一定限制外,不再对商业存在这种形式采取其他限制措施,26个成员承诺对银行存贷业务实行完全自由化。

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1990~199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是1982~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4倍,1995~1999年5年中,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是1990~1994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倍,超过了1983~1994年12年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由此可见,90年代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

长期以来,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进入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的跨国兼并活动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90年代,美国半数年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特别是90年代后4年,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都在60%以上,1998年甚至超过90%。整个90年代,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7%。尽管由于跨国并购案的成交金额存在跨期支付问题(一起跨国并购案的成交金额可能分几年支付),跨国并购当年的实际支付金额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但从90年代的总体情况看,跨国并购无疑已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90年代跨国并购取代绿地投资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有直接关系。

第一,随着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国市场与全球大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迫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快慢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而跨国并购正是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及提高企业反应速度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跨国并购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夺国际市场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跨国并购能省掉绿地投资方式下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所需的时间,使企业在东道国更迅速地建立商业存在;另一方面,跨国并购能使并购企业通过被并购企业迅速了解当地市场情况,获取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而且并购企业还可以通过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迅速抢占当地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这比通过绿地投资或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占领市场的速度更快。

其次,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企业规模的大小比过去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企业通过跨国并购迅速扩大经营规模,既可以降低被兼并的风险,又可以通过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并购扩大企业规模,企业可以更好地应付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降低经营风险。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通过并购一些有长期业务往来的企业,使以往的企业外部交易内部化,从而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其二,通过并购扩大经营规模,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控制能力增强,至少可以降低对市场环境的依赖程度,这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因素;其三,通过跨行业并购,并购企业可以快速开展多样化经营,有效分散经营风险。

最后,跨国并购有利于企业巩固和迅速增强其核心竞争力。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及技术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80年代末以来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是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又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导致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创新能力有限的企业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不得不设法改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一个企业而言,提高技术水平主要有三种途径:加大本身的研究开发投入、谋求战略技术联盟及并购其他企业以获取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和技术开发力量。不断地大量增加研究开发投入进行研究开发不仅风险大、周期长,而且研究开发所需的巨额资金即使是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也难以承担。因此,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的同时,更多地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技术联盟和并购(包括跨国并购)相关企业来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但战略技术联盟这种获取外部技术资源的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一,在联合研究开发的过程中,由于联盟各方技术的可保密性不同,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联盟成员不愿意看到技术泄密的问题;其二,在战略技术联盟中,联盟一方很难获得联盟其他成员的现有技术,战略协作的规模和范围都会受到限制。但是,通过并购方式获取外部技术资源,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战略技术联盟中可能出现的泄密问题,另一方面,并购企业还可以获得利用被并购企业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的动态效益,以及获得被并购企业现有技术的静态效益。通过跨国并购,获取国外企业技术及技术开发力量,正是90年代美国企业大规模开展跨国并购的重要原因之一。

全球直接投资范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外汇储备 产业升级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同步。1979年,大型国有企业可以向外经贸委申请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格,到1985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还不足3亿美元;自1986年起,非国有企业也获得了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格,可以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到1990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7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开始鼓励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走出国门,到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572亿美元,流量也达到122.6亿美元,已经成为分析全球经济时不可忽视的力量。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在全球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小,2005年分别为1.6%、0.5%,但是,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了长足发展。图1和图2分别展示了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的增长情况。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根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共分布在全球16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的71.2%。另外,从境外企业的国别分布来看,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的聚集程度最高,集中了境外企业的45.6%。从存量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占存量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0%和16%;而在北美洲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少,所占比例只有7%和6%。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从行业分布上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从流量上看,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商务服务业为49.4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0.3%;制造业为22.8亿美元,所占比例为18.6%;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分别为22.6和16.8,所占比例分别为18.4%和13.7%;以上几项加起来则占到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总额的91%。从存量上看,情况也大致与流量相同。图3显示了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行业分布。

二、我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什么中国企业会产生强烈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力呢?总的来看,我国企业实施直接对外投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动机。

1、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购买能源和各种资源。我国的经济经过二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经济增长对各种资源的依赖越来越强。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折合22.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1.43吨标准煤。在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以能源消耗翻一番支持了经济翻两番。但在这一轮以投资为主要拉力的经济增长期中,中国的能源消耗强度明显增长,能源弹性系数大幅提高,资源环境约束和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已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购买海外资源和能源成为我国企业全球战略布局的重要环节。这种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形式是购买外国资源公司、购买矿山油田等资产。

2、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购买技术和品牌。虽然中国制造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但是,中国的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和品牌,使得自己处于产业链条中的中低端,大部分利润被外国企业获得。而购并外国企业是获得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捷径,因而相当一部分中国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成熟的海外企业来实施对外直接投资。例如,上海汽车收购老牌的罗浮汽车就是一例。

3、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销售渠道。随着经济的快速成长,中国企业面临着国内产能的过剩和海外市场的壁垒。据有关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里,中国出口遭遇了诸如配额、反倾销、技术标准等各种贸易壁垒,涉及金额为全球之最。我国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避免各种壁垒,增强在海外市场的销售能力。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就是一个例子。

三、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而且,在日益开放的全球经济体系中,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将越来越大。那么,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会给中国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1、对外直接投资将逐渐释放人民币升值压力,改变中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我国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外贸顺差和从事投机的热钱不仅使中国市场上流动性过剩,而且使得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巨额外汇储备找到了一个出口,不仅能够获得比外汇储备资产更高的投资回报,而且还能够降低流动性、改善货币政策环境。

2、对外直接投资将有利于改善中国出口格局,拉动我国境外承包、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的出口。传统上,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商务服务业。但是,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我国国外承包工程发展很快,2005年已经达到200多亿美元的营业规模,比上年增长25%。同时,我国机械设备行业的出口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出口收入由2000年的368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1045亿美元,年增幅达到23.21%。

3、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国内很多产业带来了产业升级的契机。在依靠资源投入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下,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日益激烈。为了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将竞争过度、技术含量落后的产业能转移到海外市场,而国内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技术升级型的产业投资。

4、对外直接投资有助于我国释放产能压力,有助于熨平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引发的经济波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相对国内供给能力而言消费需求不足,如果没有其它方式释放产能,就会导致市场价格下跌、投资回报下降,最终会导致国内投资出现大幅度波动。对外直接投资为我国产出找到了新的吸收渠道,从而弥补国内需求不足,最终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平稳增长。

(注:本文受到华中科技大学985研究项目“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创新基地”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200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国商务部。

[2] 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王锦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问题及政策建议. 世界经济研究,2004 年第4 期。

全球直接投资范文6

1. 中国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我国正逐渐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金缺乏,坚持“引进来”战略,给予外资超国优惠,从而大量吸引外资在我国投资建厂等。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出口能力的大幅增强同时伴随着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迎来腾飞,资金不再缺乏,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外汇缺口”逐渐消失,国内有大量资金缺少好的投资机会,高储蓄、贸易收支顺差为我国对外投资准备了必要条件。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资产。我国不仅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改革开放初期不成熟的债务国发展为今天成熟的债权国。

2015年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指南,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产能合作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一直保持迅猛发展。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 456.7亿美元,占全球流量的9.9%;相比于2014年的1 231.2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3%,排名位居世界第二。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方面,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10 978.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4%,名列世界第八位。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增长放缓,新兴经济体增速大幅回落,世界经济普遍缺乏发展动力,全球投资增速显著放缓,然而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却大幅增长,由2006年906.3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10 978.6亿美元,十年间增长逾10倍,平均每年增速高达31.94%。由于我国对外投资底子薄弱,起步较晚,全球份额仍然偏低。2015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存量25.04万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存量的4.4%,远低于我国经济总量的全球份额,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别结构方面,我国对外投资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具有地缘优势的亚洲各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数年份在对外投资总额中的占比超过70%,其中香港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中转地。我国实行五位一体的新发展理念后,合理自用资源、生态友好发展被放在重要的地位,加强了与资源丰富、经济互补性强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近几年,拉丁美洲逐步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总体上看,发达国家聚集的欧洲和北美等地,中国的投资一直较少,但2014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深化供给侧改革,出于补短板的需要,我国加大了引进技术、提高质量和获得品牌的步伐,对欧美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行业分布方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出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对外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保障生产必须的原材料和能源供给,提供对外贸易所需的商务服务和营销网络。自“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制造业成为我国优势产能向国外转移、国际产能合作的重点行业,制造业占比开始升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我国超过70%的对外投资集中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的份额提升到8.37%。

从对外投资规模和行业发展特征看,我国对外投资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1980年~2000年),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主要处于引进外资的阶段,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规模比较低,累计对外直接投资不足300亿美元。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阶段(2001年~2007年),2000年我国首次提出“走出去”战略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两者都极大的推动了我国对外投资的增长。行业多分布于门槛并不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第三阶段为超常规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海外资产价格普遍偏低,我国企业到海外抄底购买资产增多。此外,2013年“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倡导国际产能合作,更是进一步促进了对外投资的发展。行业特征是欧债危机爆发后,中国企业抓住机遇扩大了对欧洲国家的投资,通过并购获得一些国际品牌、国内急需的技术以及国外高端服务。

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显著超过吸引外资的水平。2015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 356亿美元,同比增长6%,位列全球第三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1 456.7亿美元,较同年吸引外资高出100.7亿美元,首次实现直接投资项下资本净输出,我国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地位已经从单向引资大国演变为双向投资大国。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提升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际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将会继续增长,资本净输出将成为新常态。

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总体呈现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一带一路”的海陆两个维度,将同时提升向东和向西开放水平,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对外开放的前沿,进一步形成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人口约有44亿,占全球人口的比例高达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29%。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参差不齐,资源禀赋各具特色,互补性强,开展互利合作的前景十分广阔。制约沿线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这意味着亚洲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量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的预测,在未来10年中,整个亚洲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需要8.22万亿美元,而其自身只能提供4 000亿美元的资金,整个资金缺口多达4万亿美元。

共商、共建、共享是我国《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准则,我国明确提出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通过在“一带”上建设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即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以及中巴、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在“一路”上从中国沿海港口沿南中国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中国海到南太平洋加强互联互通合作。

“一带一路”上的投资热点覆盖了多个领域,从诸如港口的基础设施到囊括诸多行业的工业园区,再到主要方向为能源电力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巴经济走廊已成为中国同周边互联互通的旗舰项目。瓜达尔港作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则是两国签署的20多项合作协议中的重中之重,2016年11月13日,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前往俾路支省主持了由中国投资的瓜达尔港开航仪式,我国从西亚进口的原油通过石油运输线将缩短85%的路程。在新亚欧大陆桥上,中国与白俄罗斯共同建设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中白工业园,已有华为、中兴等15家公司首批入驻园区,投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在大湄公河次区域,我国倡导“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新理念,加大投资,推动各领域合作,在能源供给特别是电力、油气、新能源等方面加强合作。

实际上,从2015年以来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增长非常迅速,以区域划分,中国对东盟10国、西亚18国、南亚8国和独联体7国接受的直接投资存量都增长了10倍以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纷纷制定与之对接的发展计划,随着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沿线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变得越发重要。我国在沿线20多个国家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建立了56个经贸合作区,同时为东道国增加了约18万个就业岗位。近10年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存量总额占比也由2006年的5.27%提高至2015年的10.14%。中国的直接投资受到了东道国一定程度上的认可,伴随着投资、货币流通规模的扩大,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产品、服务、技术、资本源源不断地进行交流。

3. 现阶段我国直接投资面临的难题。直接投资的规模扩大面临国家风险的压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国,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突破口。沿线64个国家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差异较大,客观上存在不容低估的地缘政治、宗教民族和经济金融三大风险,换言之,许多国家的政治风险或国家风险很高。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一带一路”国家长期处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和不同民族、种族冲突的暴风中心。自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不少沿线国家出现了资本外流、货币大幅贬值现象,经济金融脆弱性增加,加上长期困扰这些国家的贸易逆差较大、外汇储备较低、财政赤字较大等问题。毋庸讳言,从投资者视角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家风险非常高,许多评级机构亮出了投资红灯。

直接投资大而不强。无论流量还是存量,无论流入还是流出,从直接投资规模看,我国都名列世界前茅,是名副其实的直接投资大国。但是从直接投资结构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广泛,基本上处在国际产业链中低端,难以掌握金融、贸易交易的定价权,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具有直接投资大而不强的特征。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达到43.65%,排名第一;采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紧随其后,占比超过10%;其后依次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房地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开展,基础设施、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优势产能向国外转移,高端制造业输出石头强劲,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从传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向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转移,投资结构有所优化。这反映在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中,占比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9.86%)、制造业(16.46%)、批发和零售业(15.83%),其后依次是采矿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采矿业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直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反映了我国经济全球化、在国内外优化配置要素和资源的发展新理念。

对外直接投资大而不强,中低端行业分布使得我国的跨国公司难以在贸易中掌握定价权,难以选择人民币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这就要求我国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针对国内,对外直接投资业要?M行供给侧改革,推动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发挥直接投资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枢纽作用。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比最大行业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比例偏低,应依托中国正在逐步强大的制造业,结合国际上的产能合作,做大做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既要以我国的优势行业为主,输出比较优势较强的行业,还要在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同时调整对外输出的产业结构,通过直接投资占据对外贸易的鳌头,掌握更多的国际营商话语权。

此外,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来看,美国、德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超过2/3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投向政治稳定、开放度高、投资收益稳定的发达国家,欧洲、北美是投资者首选的目标,主要目的是实现产业内、产品内国际分工,获得更加精细化的比较利益,这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服务于贸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源,因此主要集中在亚洲,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亚洲占比达到76.43%,存量中亚洲占比达到72.14%。由于亚洲集中了主要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富有活力,风险叫发达国家更高,这样的对外投资区域分布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收益较高,风险较大,由于我国投资的亚洲国家几乎没有主要国际货币,如果我国能够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扩大贸易定价权,就有机会在直接投资和贸易两个渠道扩大人民币的使用。

直接投资企业本身的跨国财务与管理经验问题同样值得关注。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相对落后,财务管理观念相对淡薄,财务预算制度建立并不成熟,且海外子公司内部的财务管理更加难以进行规范。从管理方面来看企业领导也往往重视经营管理,忽略财务管理。对此,应该:(1)在投资前,应综合考虑预期财务效应,从投资对象、财务预算、资金来源、投资成本的收回等多个方面进行财务的综合管理和考量;(2)创新评价方法,尤其是在海外公司的财务管理上结合东道国具体情况进行财务评价方法的创新和改进;(3)强化信息披露。跨国公司要自觉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化程度,制定相关管理细则和实施办法;在技术上可以建立母子公司的信息数据库;跨国公司要加强治理,严格把关信息披露,防范其做出有损利益相关方利益、公司形象和国家形象的行为。

二、 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们仿照Borensztein和Gregorio(1998)文章里的方法,?M行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根据文章中的模型,可以得到:

g=c0+c1FDI+c2FDI*H+c3H+c4Y0+c5A

这里g表示人均GDP的增长率。FDI变量由FDI的流量占输入国GDP的比例来表示,人力资本(H)由公民受到中等教育的平均年限来表示,初始收入(Y0)由初始年份的美元人均收入表示,这里的A代表其他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这里由采用政府支出占GDP的比例来表示。

从OECD网站上得到了1970年~2014年OECD国家对发展中国家FDI的数据,然后从Barro和Lee网站上获得了中学教育的平均年限(Average Year of Secondary Schooling)的数据作为人力资本数据,其他初始收入和政府支出等数据从世界银行网站获取。其中FDI数据本文进行了规模化处理,即将FDI和GDP的比值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在对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后做OLS回归。得到结果如表1。

此时主要变量都是显著的。

其中虽然FDI的系数为-8.804,似乎FDI对GDP增长的推进作用为负,但是交叉项FDI和人力资本乘积的系数为3.328,意味着只要人力资本大于2.65,FDI对一国的GDP增长就会产生促进作用,而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力资本要显著大于2.65,因此我们可以断定FDI的流入对一国GDP的增长有促进作用。

现阶段中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仍然较少,占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很低。根据上面的实证结果,较发达国家对较不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会拉动较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其GDP增长率有正向的推动作用。我们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逐步增长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对被投资国的经济起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