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目的范文1
关键词:宗教;哈姆雷特;普鲁弗洛克;犹豫
一、从宗教视角探析哈姆雷特式的犹豫
《哈姆雷特》正是从侧面反映英国宗教改革后的状况,因为当时天主教的观念仍然存在。在《哈姆雷特》剧本中可以找到一些佐证。在其父的鬼魂同哈姆雷特的对话(第一幕第五景)中,鬼魂说到:
“吾……此时……烈火煎熬于日,
直至我生前之孽障被洗清燃尽后方止。
苦我有口难言,无法说出我此时的牢狱之灾。”
其中的“洗清(purged)”、“牢狱(prison-house)”指其父正在炼狱(purgatory)之中受到煎熬。“炼狱”就是天主教教义中所独有的概念。鬼魂又道:
“我……无机会在临终前悔过生前之罪孽,
或接受圣礼之祝福,而毫无准备的带罪赴阴曹受审。”
其中的“未受临终涂油礼(unanel’d)”、“最后审判(reckoning)”等指其父因被杀而无法进行临终圣礼,因而在炼狱里挣扎。这段描述符合天主教“临终圣礼(last rites)”的内容。
身怀为父报仇使命的哈姆雷特将父亲鬼魂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铭记于心。而笔者认为,也正是由于这一番谈话,使得哈姆雷特在杀他叔叔克劳狄斯的事情上踌躇不决,因为其父的话语中含有大量天主教教义的成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哈姆雷特。天主教十诫之五即“莫杀人”。《新约・罗马书》写到:“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著,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因此,哈姆雷特一直受到天主教观念的困扰:究竟是将复仇计划留由主来裁决,还是自行复仇?如果哈姆雷特杀了克劳狄斯,这将直接违背天主教教义。若不思悔过,杀人者死后将坠入地狱。他的独白可以诠释,哈姆雷特是不愿坠入地狱的。第二,在第三幕第三景中,哈姆雷特获得了一个绝佳的刺杀克劳狄斯的机会,然而他放弃了。因为杀死正在祷告的人,祷告者会升入天堂,哈姆雷特认为这么做反而成全了克劳狄斯。倘若哈姆雷特能够挣脱天主教教义的约束,那么他会不失时机地去刺杀克劳狄斯,结果是他并没有这么做。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和欧洲,特别是英国宗教改革的状况、天主教的宗教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在当时特定宗教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二、从宗教视角探析普鲁弗洛克式的犹豫
《情歌》是T.S. 艾略特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10-1911年。此时西方社会正处于思想的动荡时期。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发表向基督教创世论发出终极挑战。达尔文提出的共同由来理论验证了人和其他生物之间的脉络联系,重击了神创论和基督教关于人的宗教基础。数千年来烙印在信徒们心中上帝的稳固形象开始动摇,以致许多人陷入了信仰的缺失和迷茫状态中。
《情歌》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基督教观念受进化论冲击后的状况:人们普遍感到一种精神的缺失和信仰的迷惘,充满了悲观的情绪。首先,普鲁弗洛克说:
“那么我们走吧,你我两个人,
正当朝天空慢慢铺展着黄昏,
好似病人麻醉在手术桌上;”
诗中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黄昏(evening),暮色在空中铺展开来,太阳的光芒渐渐褪去,黑暗缓缓袭来。这为全诗奠定了压抑、沉闷的基调。笔者认为,此处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多少年来为人们指引方向、象征光芒的上帝至此沉入了天际,黑暗带给人们是无尽的未知和恐惧。从其中的“病人(patient)”、“麻醉(etherised)”等字眼也可以看出,普鲁弗洛克觉得好似一个病人打了麻醉剂,躺在桌上,任凭别人的摆布。所以,这一切从整体上反映他内心的茫然和无助。第二,普鲁弗洛克说:
“我并非哈姆雷特王子,当也当不成;
我只是个侍从爵士……
无非是顺手的工具,
服服帖帖,巴不得有点用途……”
他只是个侍从爵士、顺手的工具,因为作为社会大众中普通的一员,他所处的世界是空虚荒凉、信仰缺失的世界,因而他必然无法像前文论述的哈姆雷特一样,在信仰和仇恨之间徘徊。相反,普鲁弗洛克只能在时代大潮中随波逐流,做一个没有主见、始终寻求依靠的人。普鲁弗洛克的犹豫,在笔者看来,不是由于他害怕违背了某种教义、害怕触犯了他内心笃信的准绳;他的犹豫是信仰丧失的代名词,他的犹豫和当时基督教上帝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人们信仰普遍迷失的境况息息相关,也是特定宗教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三、结语
通过宗教视角比较哈姆雷特和普鲁弗洛克后不难发现,由于两者所处的宗教历史背景条件的差异,两者的犹豫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是一种处于宗教改革时期、受余存的天主教思想影响的,是内心愿望和天主教教义的矛盾冲突的综合体;普鲁弗洛克式的犹豫是一种处于上帝权威受到严重挑战、西方人精神世界迷失时期,是内心诉求和信仰缺失现状的矛盾冲突的综合体。虽说两者有着不同,但哈姆雷特和普鲁弗洛克的犹豫都是他们对内心世界的探求与挖掘,值得我们现代人去研究和反思。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
[2] William Shakespeare. Hamlet.
[3] T.S.艾略特. J・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Z].查良铮译.
[4] 吴定柏.美国文学欣赏[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144-149.
科普教育目的范文2
【关键词】 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 酵母β葡聚糖 抗瘤免疫治疗 研究进展
近年来提出了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联合酵母β葡聚糖用于肿瘤治疗的作用模式。已经证实,巨噬细胞能摄取、加工微粒子或大分子质量的可溶性β葡聚糖,分泌活性物质,从而提高中性粒细胞补体受体3(complement receptor 3,CR3)水平,发挥对受iC3b调理的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体内外试验证实,有效的抗瘤作用有赖于补体在肿瘤细胞上的沉积和激活,以及CR3在粒细胞上的表达。动物体内研究表明,肿瘤单克隆抗体联合酵母β葡聚糖的治疗策略,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和提高患者生存期的效果。临床上也在开展β葡聚糖与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研究。本文拟就β葡聚糖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人类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中的应用作简要介绍,并对应用β葡聚糖联合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的研究前景进行综述。
人源化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已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其作用机制涉及对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化的拮抗、肿瘤细胞凋亡的诱导和介导ADCC/CDC等免疫效应。然而,单克隆抗体疗法并非一概有效,即使对于那些表达高水平肿瘤抗原的患者,也大都需要与化疗药物结合来提高疗效[1]。在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前提下,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疗法已取得了最好的效果。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证实了酵母β葡聚糖能提高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抗瘤效能[2],而且单独的β葡聚糖即具有相似的功效。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补体激活的单克隆抗体与β葡聚糖联合应用可导致CR3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R3DCC)。
β葡聚糖是生物应答调节物(BRMs),在亚洲,其被用于肿瘤治疗已达40年之久[2]。体内外的研究表明,可溶性、低分子质量的β葡聚糖,可结合于CR3(CD11b/CD18,Mac1,αMβ2整联蛋白)受体。CR3结合于不同配体的能力取决于与CD11b的结合位点,CD11插入区域(I)的配体包括:补体激活的iC3b组分、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X和肝素。凝集素样区域(LLD)定位于膜的邻近处,能结合β(1,3)键葡萄糖聚合物(β葡聚糖)等微生物多糖。CR3的双重联接导致了脱粒和细胞毒效应。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联合β葡聚糖的治疗策略,已应用于鼠类同基因肿瘤移植模型以及人结、直肠癌转移模型的干预研究[3,4]。
1 β葡聚糖的来源和结构
β葡聚糖是存在于许多植物和微生物中的一种多糖,包括燕麦、大麦、蘑菇、海藻、细菌和酵母菌等。不同来源β葡聚糖的结构、构象和生物活性不尽相同。燕麦和大麦的β葡聚糖的构象基本是线性的,系由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蘑菇和真菌的β葡聚糖则系具有短β(1,6)糖苷键侧链的β(1,3)键主链[5]。结构的不同影响着β葡聚糖的生物活性,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β葡聚糖的分子大小和复杂程度影响其与人类单核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6]。
1.1 微粒子β葡聚糖
葡聚糖微粒(WGPs),是一种纯化的富含β葡聚糖球状物的空酵母细胞,直径一般为2~4μm。经口服施用的WGP能被胃肠的巨噬细胞吞噬并运送至脾和骨髓。吞噬了WGP的巨噬细胞可释放一些WGP小片段,因吞噬细胞没有葡聚糖酶,其吞噬WGP的作用涉及氧化依赖的途径。吞噬细胞释放的可溶性β葡聚糖是一活性成分,能提高中性粒细胞CR3水平,增强对iC3b调理的靶细胞的杀伤效应。此外,WGP可刺激巨噬细胞分泌TNFα、MCP1、IL6等细胞因子,发挥对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双重活化作用[7]。将口服的WGP注射人体内,可经历4个阶段:吞噬阶段、加工处理阶段、固有效应阶段和获得性效应阶段。
1.2 可溶性β葡聚糖
PGG葡聚糖是一种高度纯化的、水溶性的、中等大小(大约150 000)的三螺旋结构的葡萄糖聚合物,具有β(1,6)键侧链和β(1,3)键主链。临床前研究显示,PGGβ葡聚糖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肿瘤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调节的肿瘤免疫[4]。可溶性PGGβ葡聚糖可通过静脉给药,并能被巨噬细胞摄取。像WGP那样,巨噬细胞可将PGGβ葡聚糖分解成小分子生物活性片段,提高中性粒细胞CR3水平,有效杀伤iC3b调节的肿瘤细胞。PGGβ葡聚糖不会诱导其他葡聚糖制品所具有的前炎症反应。
2 β葡聚糖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联合抗瘤的免疫机制
CR3DCC是一种杀伤微生物的关键机制。抗体结合于微生物表面的抗原,便可活化补体使iC3b沉积于微生物表面,进而被淋巴细胞CR3有效识别,诱导发生CR3DCC。CR3DCC的诱导有赖于CR3对微生物表面iC3b和β葡聚糖的双重占有。由于哺乳动物细胞缺乏β葡聚糖,肿瘤细胞特异性抗体与瘤细胞的结合虽能搭建iC3b与淋巴细胞上CR3结合的构架,但不能有效介导CR3DCC。因此提出假设,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与β葡聚糖联合给药,有可能提高杀瘤效应,且这一假说已在鼠类同基因肿瘤的研究中得以证实[8]。但是,在CR3缺陷的小鼠,β葡聚糖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的联合疗法不能取得明显疗效,这表明补体CR3在体内抗瘤效应中的重要性。
进一步的体内研究显示,PGG和WGPβ葡聚糖经巨噬细胞分解产生的片段在抗瘤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巨噬细胞摄取PGG和WGPβ葡聚糖并不需要CR3,但两种形式β葡聚糖的非CR3依赖性摄取过程提示,在吞噬阶段可能发挥着与其他β葡聚糖受体的相互作用,如dectin1等。dectin1是表达于DC膜表面43 000的糖蛋白,系lectin的受体。已有的研究表明,dectin1是一种微粒子β葡聚糖(如酵母多糖)的受体。TLR2和(或)TLR6与dectin1受体结合所形成的复合物,是介导前炎性细胞因子产生的必要成分,如酵母多糖可刺激TNFα的产生。此外,不同来源的β葡聚糖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挥其生物活性。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巨噬细胞释放的β葡聚糖活性片段,可以提高效应细胞引出肿瘤细胞CR3DCC效应的能力[9]。
早期的研究已经揭示,酪氨酸激酶在CR3DCC活性的调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0]。蛋白激酶抑制剂染料、除锈霉素A,可通过β葡聚糖显著阻断CR3途径。在模拟CR3对β葡聚糖活化片段和抗CR3I区域单克隆抗体的双重作用时,发现这种双重作用能刺激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并且磷酸化的酪氨酸激酶能与CR3受体一起被免疫共沉淀。这表明双重作用通过使酪氨酸激酶磷酸化而吸附于CR3的胞内侧。CR3的这种双重作用也增强了PI3激酶的活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云鞣杉醇,能显著阻断在PI3激酶活化中双重作用的调节,提示PI3激酶的激活系酪氨酸激酶磷酸化的下游事件,PI3K抑制剂LY294002和云鞣杉醇可以抑制CR3DCC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同时表明,酪氨酸磷酸化和继后的PI3K活化,是调节CR3DCC的重要因素。双重作用还可促使CR3移向脂质筏并与Lyn激酶相互作用,此外CD11b活化可使细胞支架重排,进而导致CR3向Lyn和富含LacCer脂质筏易位,有助于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11]。
3 β葡聚糖与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联合应用
3.1 临床前肿瘤移植模型的应用
鼠乳腺、肺和淋巴肿瘤模型的研究表明,β葡聚糖的免疫疗法可提高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效果。为了推进其临床应用研究,建立了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模型,并植入人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细胞系NCIH23,应用PGGβ葡聚糖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进行联合干预。结果显示,抗EGFR单克隆抗体能够结合肿瘤表面的EGFR,活化补体并导致iC3b在肿瘤细胞表面的沉积,发挥有效的抑瘤效应。EGFR广泛表达于结肠、直肠、肺、乳腺、胰腺、胃肠癌和黑色素瘤,与肿瘤的进程和预后相关,常提示预后不良。PGGβ葡聚糖与抗EGFR抗体联合干预在异种肿瘤移植动物模型中的有效应用,为高表达EGFR的肿瘤患者的治疗展现了希望。
此外,人类卵巢癌细胞系SKOV3,能够表达高水平的Her2/neu,人源化抗Her2/neu抗体能够活化人和鼠的补体,进而导致iC3b在肿瘤细胞的沉积。SKOV3细胞还能过表达衰变加速因子CD55,系膜结合的补体调节蛋白(mCRP),其过度表达是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众多机制中的一种。CD55过度表达影响补体的活化,使C5a的水平大幅度减少,导致向肿瘤浸润的效应性中性粒细胞的缺乏。β葡聚糖与抗CD55单抗的联合给药,有助于诱导CR3DCC的杀瘤效应。随着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及其人源化的不断发展,β葡聚糖与单克隆抗体联合应用的实践也在不断扩展,诸如FDA批准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贝伐单抗)与β葡聚糖的联合应用等就是很好的范例[3,12]。
3.2 中性粒细胞是受β葡聚糖调节的抗瘤效应细胞
中性粒细胞的趋化物C5a,是在β葡聚糖作用下中性粒细胞向肿瘤浸润的关键。BLT1是一种白三烯B4的受体,白三烯B4具有维持C5a诱发的中性粒细胞浸润肿瘤的能力。免疫组化分析表明,Ca5受体和(或)BLT1的缺乏可降低肿瘤组织中性粒细胞的含量。
中性粒细胞杀伤癌细胞的机制需重新评估。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能够吞噬病原体,释放杀菌酶,活化穿孔素和NADPH氧化酶复合体。最近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诱导的TNF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在其调理杀瘤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对白色念珠菌的研究发现,酵母菌细胞壁的β葡聚糖是诱发中性粒细胞抗真菌的关键因素。一旦CR3结合了酵母菌表面的β葡聚糖,则芽生孢子将被吞噬,而当菌丝占优势时,β葡聚糖将被中性粒细胞结合并导致呼吸爆炸。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还与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增加密切相关,这在中性粒细胞发挥抗体依赖性杀伤作用时也得以证实[13]。
由此可见,中性粒细胞的杀菌和杀瘤作用涉及诸多方面。例如,缺乏呼吸爆发作用的中性粒细胞仍具杀伤恶性淋巴细胞的能力,这表明在不同的条件或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表现出相异的功能。动物肿瘤模型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ROS的生成对杀伤癌细胞是必须的;而人中性粒细胞参与的ADCC介导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不依赖呼吸爆发或NADPH氧化酶活化,且尽管发现中性粒细胞与肿瘤细胞的直接接触,也未发现穿孔蛋白的杀瘤证据,这种ADCC效应被证实与诱导瘤细胞的凋亡相关,即抗体依赖的粒细胞调节的细胞毒性癌细胞凋亡,是β葡聚糖和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结合疗法的理论依据。
3.3 β葡聚糖治疗的其他益处
在单克隆抗体治疗癌症时,PGG β葡聚糖的加入能在不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增加治疗效果,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还有研究表明,β葡聚糖不仅有助于肿瘤治疗,而且在放疗和化疗后能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恢复[14]。放化疗后可观察到iC3b在骨髓间质细胞上的沉积,其和β葡聚糖一起促进CR3+造血祖/干细胞(HPSCs)的增殖。体内外的研究均显示,PGGβ葡聚糖能增进鼠类和灵长类的髓细胞生成。在PGGβ葡聚糖调节的HPSC动员时,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相比,PGGβ葡聚糖无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15]。
4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中性粒细胞CR3DCC的新机制,β葡聚糖与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的协同作用,不会影响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的其他杀伤机制。任何具有活化补体作用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都能够与β葡聚糖联合用于肿瘤治疗。除了当前FDA批准的抗肿瘤单克隆抗体(如贝伐单抗等)外,已经开发出来用于治疗肿瘤的单抗还有抗CEA抗体、抗碳脱水酶IX抗体等。抗肿瘤单抗种类的日益增加,为设计β葡聚糖联合疗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那些可刺激机体产生非保护性抗体应答的疫苗,虽不能诱导有效的抗瘤应答,但其与β葡聚糖联合应用便可通过抗体对补体的活化作用,诱导CR3DCC抗瘤应答。相对于单独肿瘤疫苗应用产生的获得性抗瘤免疫而言,肿瘤疫苗与β葡聚糖的结合尚可增加固有免疫的效果,在β葡聚糖调节的肿瘤治疗初期,启动中性粒细胞参与的固有免疫应答,同时也不失其抗瘤获得性免疫,可有效地将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结合在一起[16]。
β葡聚糖和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结合疗法也面临一些挑战。一个成功的β葡聚糖结合疗法,需要活化补体、iC3b的沉积以及趋化物C5a的释放,以不断补充效应中性粒细胞。然而在一些肿瘤,如SKOV3卵巢肿瘤,肿瘤细胞可因膜结合的补体调节蛋白(mCRP)过度表达而影响补体调节的细胞毒作用,逃避免疫监视。因此,在应用β葡聚糖和抗肿瘤单克隆抗体结合疗法时,应考虑这一因素。抗mCRP单抗的补充,可提高上述肿瘤治疗的成功率。进一步设计其他减少mCRP表达的策略十分必要,这包括小干扰RNA和调低mCRP的抗敏感探针的研制和应用、下调mCRP的化疗药物或细胞因子的使用以及最近新提出的抑制膜结合补体调节器(mCR)基因表达的方法等。既然补体的活化和iC3b在肿瘤的沉积是必需的,维持肿瘤相关抗原(TAA)的稳定表达也成为有效应用结合疗法的一种新思路。正如在其他免疫疗法所观察到的那样,基因组的不稳定是肿瘤的一种特征,在肿瘤组织中伴有潜在表达TAA的细胞异质群,因此任何单一的治疗方案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的选择,敏感的细胞能被有效杀死,但具抵抗性的变异体被筛选出来并继续增殖。由此可见,成功的抗癌治疗依赖于多种措施的结合,β葡聚糖与抗瘤单抗的联合应用即是基于这一理念的新策略,动物实验已显示良好的前景。 PGG β葡聚糖联合抗EGFR单抗,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中显示了令人鼓舞的结果[17]。更多测试其治疗肿瘤效果的临床调查正在进行之中。
参考文献
[1] Sobrero AF, Maurel J, Fehrenbacher L, et al. EPIC: phase III trial of cetuximab plus irinotecan after fluoropyrimidine and oxaliplatin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J]. J Clin Oncol,2008, 26(14):2311-2319.
[2] Yan J, Allendorf DJ, Brandley B. Yeast whole glucan particle (WGP) betaglucan in conjunction with antitumour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treat cancer[J]. Expert Opin Biol Ther, 2005,5(5): 691-702.
[3] Li B, Allendorf DJ, Hansen R, et al. Combined yeast betaglucan and antitumor monoclonal antibody therapy requires C5amediated neutrophil chemotaxis via regulation of decayaccelerating factor CD55[J]. Cancer Res,2007, 67(15):7421-7430.
[4] Salvador C, Li B, Hansen R, et al. Yeastderived betaglucan augments the therapeutic effcacy mediated by 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monoclonal antibody in human carcinoma xenograft models[J]. Clin Cancer Res, 2008,14(4):1239-1247.
[5] Yan J, Vetvicka V, Xia Y, et al. Critical role of Kupffer cell CR3 (CD11b/CD18) in the clearance of IgMopsonized erythrocytes or soluble betaglucan[J]. Immunopharmacology, 2000,46(1):39-54.
[6] Nisini R, Torosantucci A, Romagnoli G, et al. Betaglucan of Candida albicans cell wall causes the subversion of human monocyte differentiation into dendritic cells[J]. J Leukoc Biol, 2007, 82(5):1136-1142.
[7] Li B, Cramer D, Wagner S, et al. Yeast glucan particles activate murine resident macrophages to secrete proin.ammatory cytokines via MyD88 and Syk kinasedependent pathways[J]. Clin Immunol, 2007,124(2):170-181.
[8] Hong F, Hansen RD, Yan J, et al. Betaglucan functions as an adjuvant for monoclonal antibody immunotherapy by recruiting tumoricidal granulocytes as killer cells[J]. Cancer Res, 2003, 63(24):9023-9031.
[9] Saijo S, Fujikado N, Furuta T, et al. Dectin1 is required for host defense against Pneumocystis carinii but not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J]. Nat Immunol, 2007, 8(1):39-46.
[10] Li B, Allendorf DJ, Hansen R, et al. Yeast betaglucan amplifies phagocyte killing of iC3bopsonized tumor cells via complement receptor 3Syk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athway[J]. J Immunol, 2006, 177(3):1661-1669.
[11] Nakayama H, Yoshizaki F, Prinetti A, et al. Lyncoupled LacCerenriched lipid rafts are required for CD11b/CD18mediated neutrophil phagocytosis of nonopsonized microorganisms[J]. J Leukoc Biol, 2008,83(3):728-741.
[12] Macor P, Tedesco F. Complement as effector system in cancer immunotherapy[J]. Immunol Lett, 2007,111(1):6-13.
[13] Horner H, Frank C, Dechant C, et al. Intimate cell conjugate formation and exchange of membrane lipids precede apoptosis induction in target cells during antibodydependent, granulocytemediated cytotoxicity[J]. J Immunol, 2007, 179(1):337-345.
[14] Cramer DE, Allendorf DJ, Baran JT, et al. Betaglucan enhances complementmediated hematopoietic recovery after bone marrow injury[J]. Blood, 2006, 107(2):835-840.
[15] Cramer DE, Wagner S, Li B, et al. Mobilization of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by yeastderived betaglucan requires activat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J]. Stem Cells, 2008, 26(5):1231-1240.
科普教育目的范文3
科普工作总结1 科学技术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动力,事关经济振兴、科普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努力提升教育理念,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断丰富示范内涵,广泛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基地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下面就基地科普工作汇报总结如下:
一、精心部署、全员参与
基地领导层高度重视基地的科普工作,由主任室潘卫成主任亲自任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做到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潘主任多次在会议上表示,基地工作要为科普工作开绿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支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宏观指导,加大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力度。
基地全体员工能将科普工作渗透到平时的日常工作中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的思想,每位教师都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渗透科技创新的思想,广泛开展科普类实践活动,有专职教师对科普类实践活动做指导,每组实践活动都做到有计划、有内容、有学生、有场地,努力做到有实效,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积极参加基地、县、市、省组织的科技活动,动员教师学生撰写科技论文,组织学生参加科技竞赛,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们受益非浅,老师们也看到了科普教育的实效和发展前景,极大地调动了师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进一步保证了基地的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绩有了全面提升。
为了把科普教育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引领师生主动地开展科普工作,基地加强科普工作的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科普行为,以制度激励和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此外,科普工作努力做到计划先行,基地每年初召开科普工作专题会议,认真讨论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对学年工作做出整体安排,然后狠抓计划落实,并对每学年的科普工作及时进行总结,找出存在问题和差距,及时纠正,弥补不足。由于重建制度,计划先行,科普工作的开展思路清晰,稳中推进,有条不紊。
二、加大投入、营造氛围基地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室、宣传橱窗、班级板报、教职工例会等阵地,大造舆论宣传的声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努力使科普工作深入人心。
基地努力营造浓厚的科普教育氛围。为使学生在基地有更多的科普活动场所,充分利用和发挥科技馆、环保馆等的教育资源,基地不断加大投入,加强科技馆的硬件建设,充实和完善硬件配备,基本做到科普教育“环境化”。
基地科普工作的主渠道是学生实践活动,抓学科渗透,做到科普教育“学科化”,科普教育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各门学科不仅具有科普教育的丰富内容,而且各学科中渗透的科普教育内容既是渐进的、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抓好科普教育的学科渗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科教育中的科普教育内涵,是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的坚实基础。为此,我们一方面重视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普辅导教师为骨干,以活动科集体备课等形式,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普教育的知识点,使科普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机渗透有目的。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各学科间科普教育内容的相互沟通,使各学科教师齐头并进,相互连通进行科普教育,联合进行科普教育渗透,使科普教育真正落实到各科教学之中。
三、打造科学型教师队伍
一流的基地既要有一流的设施,还要有一流的教师。“教师是一个基地的灵魂”,是基地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勤于动手”的榜样。
(一)组织学习,提高认识。
坚持不懈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学习国家有科普教育的法令条文,学习与科普教育相关的理论,学习其他基地的教学实践经验,努力转变不适应科普教育思想的观念,不断钻研科科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普育人本领,激发服务学生热情,热爱科普教育,争当科普教育的实践者和探索者。
(二)专家引路,培养骨干。
基地积极与县内外教育专家取得联系,经常向他们请教或邀请他们来校作学术报告,如20XX年下半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的郭元祥教授来基地把脉会诊,指导培养教师开展科普活动。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有关教师参加科技类进修和培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学习他人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从而形成了一批科普教育骨干,有了这样一批科普教育的领头雁,有力地推动了基地科普工作。
(三)科研导航,开发科普资源
为了丰富基地内涵,整体推进科普工作,倡导研究之风,以研促教,基地要求全体教职工根据科普思想,围绕科普目标,研究本岗位、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分析开发科普资源,找准突破口,制订切实可行的科普方案,并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和所有学科的渗透,目前,一大批教师在科普教育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基地逐步形成了一支科普型的教师队伍。以他们为主体,不断开发新的社会实践课程。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实施科普教育的关键在于师生“勤于动手”,在于从实践中体验发展。活动课程中蕴含有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科普活动,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1、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基地开展科普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每年约有4万中小学生到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为他们精心准备了科普课程,有《生态调查》、《急救自护》、《航模》等十余门实践项目。辅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自主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
2、开放科普教室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充分发挥各科技活动室的资源效益和社会效益,基地各类科技活动室包括对学生免费开放,每天有人值班,责任到人,加强管理。并做好接待和讲解工作。
3、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20XX年9月14日,基地以“全国科普日”为契机、以“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了为期7天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在这七天里,教师开展案例设计、模拟课堂、环保演讲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南黄海一日行、海鸟观察、儿童科普画创作等竞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强对科普教育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家长、社会对科普工作的认识,努力提高科普教育的实效,争取形成广泛的共识,进而形成科普教育的强劲合力,推进科普工作。组织对科普教育的理论学习、研究和实践的探索,提高教师从事科普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加强科普教育的校本开发,走出一条符合基地特色的科普教育之路。
科普工作总结2 各位领导、来宾大家好:
在农村工作的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是个极其不平凡的一年,我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逐渐转变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起初的我带有几分忐忑、几分憧憬。但是此时的我是满怀着建设我国新农村的热情。这样的一年中,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在各位导师的辛勤指导教育中,自己不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学到了新知识,而且我很快的适应了农村环境,熟悉了基层工作。在农村的各项工作中,科普宣传工作显的尤为重要。
一、利用科技宣传基地,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工作。
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旨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以人才兴国。这样就要求我们结合科普工作发展要求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做好相应的科普宣传工作。这样,科技长廊和科普知识宣传栏,就是我的科普宣传工作的基地,充分运用这一有利优势,积极的做好相应的科普宣传工作。并通过组织活动等形式来带动科普知识的宣传。开展科普知识普及活动,大力宣传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应用,每个月在宣传栏中更换相应科学宣传画,补充宣传单以作发放之用。使农民兄弟月月有新技术学、有新知识看、有新信息知。
二、依托农村科普学校开展农民培训。
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水平。依托农村科普学校这一平台,开展培训工作:XX年3月,我的农业技术辅导老师、县动监局鲍杰老师来我村为养殖户进行培训,鲍老师解说了科学化的饲养。其中介绍了:养猪、养牛、养羊、养鸡、养鸭等。详细的讲解了各种养殖项目的投入和收益,简单明了。同时将种养殖业结合起来,让农户看到发展的前景。并发放相关材料:《绒山羊人工受精技术手册》(附光盘)、《养猪实用技术》、《种草养畜禽生产技术手册》等。通过组织这样的培训,我深深认识到,农民渴求致富,希望致富,他们需要的是好项目,好方向,好环境,我要积极组织这样的活动来为农民兄弟开拓眼界,树立致富信心。同时,我将向鲍老师学习相关农业技术,使自己也有一技之长,更好的为农民兄弟办实事。
三、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做好实用技术和党员培训工作。
科技兴国,同样的科技兴农。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力量推动着整个时代的前进,也带动着农业的发展。当代的农民要及时的转变思想,改变自己原有陈旧的观念,充分运用科学技术,使自己看清致富的方向。远程教育在这里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在党员的定期集中学习时,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对党员进行转变思想教育、先进性教育等。以党员带动,扩大到村民范围中去。实用科学技术也是在科技示范户带动下集中进行学习,学习远程教育中播放的内容。
四、做好农业项目专家智力扶持项目联络员为农民服务。
我作为农业项目专家智力扶持项目联络员,就是要将相应的科学技术及时、有效的传达到对应的农户手中,并将农户的有关问题传递给农业项目的专家。起到一个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因此,我常深入到田间地头,真真切切的了解农民兄弟的问题和困难,将这些实际的问题系统地总结起来及时的向农业项目专家反应。对于我来说这更是一个深入了解、认识农村和农民的锻炼机会。在此,我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工作流程:
(1)按月定期收集广大村民在进行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好相应记录,及时反馈农业专家的回应信息。
(2)根据需要,定期收集广大农民对致富项目、新型科技成果、突发病害等的信息需求,做好记录,及时反馈。
(3)协助农业专家做好农户调查、实际成果反馈等相关活动的宣传工作。
(4)参加农业专家的培训,积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时至今日,在农村工作的又一个年头,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一年,对于我是提升自己、锻炼自己、充实自己的一年。从实践中吸取经验,从基层工作中了解民情,从优秀干部身上学习领导艺术。做好自己的“六员”本职工作,即科普知识宣传员、远程教育管理员、农业项目专家智力扶持项目联络员、便民服务员、献计献策参谋员、文化活动组织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全身心的投身于农村基层工作当中。为农民兄弟办实事、办好事。
我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接受县、乡镇党委和村两委的领导,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大学生村官各项管理制度》来进行自我管理,使自己能更好的在工作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最后,我在这里感谢各位领导和导师对我的帮助,真心的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支持和鼓励,我将在日后的工作中,以我的实际工作来报答你们。
谢谢大家!
科普工作总结3 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科普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思维空间,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年来,我校在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省、市科协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实际,立足校园资源优势,坚持把科普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积极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科普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地为青少年学生提供科普活动阵地,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学校科普教育特色,成效显著。现将一年来我校科普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校重视,组织机构和组织队伍健全,校园科普氛围浓厚
学校充分认识到科普活动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领导具有较强的科普意识,把科普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把科普工作提到作为检验新课改工作成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为了加大科普的力度,学校成立了创建市科普示范学校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制定当月的科普工作计划,规划创建市科普特色学校的方案。成立了各项兴趣小组,并配备专任辅导老师,形成学校三级科普教育网络:校长、分管领导——科普工作小组成员——科普工作科技辅导员,下设各科普兴趣小组、各学科竞赛小组等,各机构分工明确,制定科普活动方案,对全校学生进行科普推广、开展各项科普活动,学校将科普工作成效纳入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保证了活动的.有序开展,极大调动了辅导老师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了确保科普教育和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非常重视对科普教育的资金投入,设立了科普活动专项经费。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专业资源,组建了校园局域网,开设了校园网站、广播站,增添了大量的科技活动设备设施;还建立了完善的科普活动档案,除了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外,还有大量的科技作品和科技活动照片,并定期对学校科技成果活动进行展示,为全校师生创建了一流的科普活动平台,形成了浓厚的校园科普文化氛围。
二、科普设施设备日趋完善,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配有与科普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活动设施:科技活动室、科普展览室、电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地理园、生物园等;建有校园计算机网络,各个学科功能室都已配上电脑多媒体电教设备;全校有学生电脑100余台,教师办公电脑,学校还有学生电脑室1间,图书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并设有科学探究室,科普宣传栏。学校的网站建设完善,设有专门的科普教育网站,实现科普信息的共享和互动。
三、健全科普活动运行机制,打造科学创新型科普教师队伍
1、建立科学的科普评价体系,保证科普教育落到实处。
科学的科普评价机制是科普活动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学校把科普活动列入教师业务考核,科普活动实效和教师评优、职称晋升相挂钩。
2、“走出去,请进来”,培养科普教师骨干队伍
学校非常重视科技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不仅从考评制度方面、对科技骨干的工作业绩给予肯定外,还多方面创造条件让他们外出学习,学习他校的科普实践经验,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科普育人本领,每年派出辅导教师先后到省、市参加各类科技教育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培养了一批校园科普教育骨干,使我校的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得到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内外科普活动。
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技活动,其意义不仅在于活动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创新精神。
1、组织各项科普活动兴趣小组
我校采用选拔和学生自愿报名两种方式,挑选了一批对科技活动兴趣浓厚,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的科技苗子,组建了各类科普兴趣小组,占全校第二课堂活动小组一半以上,参加学生达300余人,。如:科技创新小组、小记者团、环保小组、生物小组、航模小组等。
2、组织开展科普宣传和科普读书教育系列活动
先后开展了以“崇尚科学、传播文明”“健康伴你行”、“防震减灾”、“我与合肥”等为主题的读书活动,力求使活动系列化,在普及读书的基础上开展征文、演讲、绘画、知识竞赛,到科普活动基地参观学习等系列活动,举行科普讲座,组建科普志愿队参加社会科普服务。在神七发射之际,我校组织学生收看了航天员舱外活动现场直播。然后我们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将神七飞天的介绍给广大学生,把航天知识普及开来,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我们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发他们的爱国和学习热情。2009年7月22日,长江流域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我校地理小组的老师们录下了整个过程,开学后学校通过观看视频,广播讲座,从地理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向学生阐释了日食这一天文奇观产生的奥秘,及观测日全食的科学意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天文地理知识。
3、积极参加各类科技、科普竞赛活动
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展示学校科普教育成果,让学生有更多、更高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机会。我校李清容同学获市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吴文海、张庭赫两位同学科学小电影《挂包器的秘密》获得全国二等奖,张钰同学获得市科幻画比赛一等奖,陈天泽同学的机器人大赛获得亚太地区二等奖,多名同学的电脑制作和科技动手做作品获得上级表彰,张慧芳老师获得最佳辅导奖,我校也荣获最佳组织奖。
4、校园科技节活动
科普教育目的范文4
关键词: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教育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的博物馆拥有独立的主题与内容,我国对于博物馆的分类与设计具有一定的进步,为了顺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自然科学博物馆也应当完善自身的发展计划与科普教育功能。自然科学博物馆本就是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提升观众的科学文化修养,成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自然科学博物观发展现状及科普教育功能介绍
(一)现状分析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它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自然科学博物馆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收集大量的先进科学设备,为参观者演示与欣赏科学变化的过程。目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主要以讲解与操作辅导为主,由于参观者大都习惯被动的接受事物,因此在参观的过程中会通常不会主动提问,因此选用辅导操作与深度观看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吸引人的教育活动方式。而学习单、导览图的等能够对参观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目前,参观自然博物馆的主要群体为亲子家庭与学生群体,但博物馆中的分众化设计不够,儿童参观者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学生团体的放羊式参观现象严重,此外主体的衍生化不够,虽然博物馆中涉及到的主体较多,但对于教育的深度发掘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科普教育的功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博物馆中收藏植物、动物与矿物质化石等都能够代表一个历史阶段,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使参观者能够还原出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生物特征等信息,这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都直接可用,通过借鉴博物馆中的参考资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青少年到博物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科普知识,更是实现精神上的教育。儿童进入到博物馆中,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了解不同事物产生的原理,并能够自己动手去实践,馆中可以安排讲座、视听欣赏、3D影院、动手做等项目,参观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受到浓郁的科学文化气息的熏陶,参观者的心态上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于自然科学也更加的感兴趣。
二、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发展对策
(一)实现现代化管理
国内现阶段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基本教育活动、辅助教育活动以及学校教育活动。笔者认为,现代的解说可充分的利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例如将展品演示、语音讲解等融为一体,并编排成情景表演。进而激起青少年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设置更多的动手类活动,使参观者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研究活动,例如实时演示类主要通过实况转播,并提供专家解说与面对面沟通等项目。
从人群上还可以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青少年教育组、家长教育组等,并将上述的项目设计成一张图纸,让参观者能够对博物馆中的项目一目了然,从而节省展馆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二)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博物馆本身蕴含大量的管理学、自然科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相关研究人员应当重视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大力开展博物馆学研究建立独立的研究课题,并结合本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管理与发展方案,将研发的成果作为载体,使用博物馆语言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科普学习活动当中,进而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提高青少年的专业素养,实现科普与创新的共同发展。
(三)构建“展教合一”的教育展览体系
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当细致的划分观众主体,以便于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科普服务。例如,中小学生组、青年组、中年组、老人组等。从关系上可以分为个人、朋友、亲子家庭以及学生团体。根据参观动机又可以分为体验者、爱好者、朝拜者等等。讲解者应当在了解参观者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科普教育计划。
博物馆应当树立衍生化科普教育理念。从一个展览主体出发,设法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使受众能够对主题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徹。此外,还可以向参观者提供科学前沿发展动态讲座,满足爱好者的需求。在活动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告知参观人员具体的安排,使参观者能够了解具体行程。注重计划的全面性与间接性,切不可让参观者感受到繁琐与恐惧等。引导参观者正确的使用学习单等材料,并在参观结束后提供馆内活动,以鼓励受众进一步探索。工作人员还要注意保留失败的实验案例,因为失败比成功更有教育意义。从而不断的引发参观者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使自然科学的科普教育更具有实际价值。从而加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最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制定展览学习效果评估计划。使设计者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升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兴盛发展,博物馆相关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本馆文化的研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与政府通力合作,实现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融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徐旭良.科技馆中后期展项维保方式探讨[J].科技风.2017(14)
科普教育目的范文5
关键词:自然遗产 科普教育 九寨沟 景区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6-190-03
为促进世界遗产保护,1972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通过了《保护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公约》(简称《公约》)。《公约》“教育计划”第27条强调“本公约缔约国应通过一切适当手段,特别是教育和宣传计划,努力增强本国人民对本公约第1和第2条中确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赞赏和尊重”。针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地)教育,有研究者分别从其教育意义、内涵、对象(青少年、旅游者)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普教育是世界遗产(地)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精华,不少还同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国家级地质公园,其科普工作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的科普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与此相关的文献报道还较少。
作为我国著名的世界遗产地之一,九寨沟在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成功经验,并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科普实践经验。继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称号之后,九寨沟又在2009年成为为数不多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一。本文通过对九寨沟科普工作的回顾总结,探讨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以期在保护好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贡献应有力量。
1 主要科普教育内容
科普教育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部分。因其突出的、不可再生的存在价值,保护保存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基本功能和重要目的;世界自然遗产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地质景观是开展科研和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的重要素材;同时,由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人为影响的印记,其中不少是我国“天人合一”等朴素环保理念的重要例证,对于了解认识传统优秀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文化特色,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让人们在欣赏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自然之美、感受其文化底蕴的同时,通过各种方法和措施,结合已有的知识和新近的科研成果,普及增强人们有关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保存、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环境维系与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理念,使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地、保育有益生物、保护生态环境、弘扬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同时,作为世界遗产教育的组成部分,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还涉及世界遗产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的部分内容,对于培养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了解认识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化、生态,克服狭隘观念,培养全球意识和平等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2 主要教育对象
一个有效的教育项目必须有明确的教育对象。世界自然遗产地既可以把科普教育对象确定为那些到景区参观的人,也可以针对那些尚未到过景区的人。对大多数世界自然遗产地而言,主要的科普教育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区领导与员工:领导、员工的文化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直接影响遗产地的管理、保护、科普教育水平,并通过其行为影响公众对景区的形象认知和景区社会认可度。(2)遗产地及其周边居民:社区居民是景区最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对社区居民的科普教育,可以在增加他们对本地生态系统、历史文化知识及其保护方法认识的同时增强他们的自豪感。(3)旅游者:对游客的科普教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对遗产地的认知与尊重,从而提高游客满意度、促进遗产地保护,而且通过游客的再传播,更能发挥遗产地的科普教育功能。(4)旅行社与导游: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的宣
传、教育和导游解说来影响更多的社会公众。(5)学校: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理想基地及许多大专院校课外实习的理想场所。(6)青年俱乐部:对年轻人的遗产地教育可促使年轻人树立对遗产地的正确认知态度,并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遗产地保护、研究、教育工作中来。(7)其他利益攸关方、关注者,如:大众媒体、科研工作者等。
3 重要措施和方法
3.1 建立综合性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是游客获取世界自然遗产地信息的重要场所,也是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平台。九寨沟景区游客中心于2000年建成,集旅游咨询、科普、环境教育等功能为一体。中心设有民俗文化、动植物、地质、历史成果等展区,以多媒体电脑触摸屏、电子书、电子沙盘、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生物化石等)、图文展板、导游讲解等形式和放置有关世界遗产知识简介、九寨沟科研成果等方面的图书杂志、影音资料,向游客介绍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学文化知识,并设有专门的“儿童天地”针对儿童开展科普、环境教育,及一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一个学术报告厅,供科研、科普报告之用。
3.2 提升导游讲解水平,规范景区牌示系统
导游讲解和牌示系统是遗产地环境解说的重要形式。环境解说具有服务和教育两大基本功能。九寨沟非常重视导游讲解和景区牌示系统在大众游客的科普教育中功能和作用,如:(1)在每年旅游淡季期间对全体导游进行有关世界遗产地保护、九寨沟生物多样性、旅游服务礼仪等方面的培训,通过提升导游工作人员素质和讲解服务影响游客旅游行为;(2)锤炼导游词,在导游词中减少删除传说的部分,代之以科学研究发现,增强游客对九寨沟的科学认识;(3)规范景区牌示系统:目前,九寨沟主景区有景观解说牌、化石标牌、动植物标牌、指示牌、环境警示牌等各种解说标牌千余个。尽管内容形式不一,但是都刻(印)有九寨沟景区的标志,按照统一的标准制作。另外,在景区道路沿线还张贴有不少科普、环保公益广告。 3.3 开展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
为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公众环保意识,我国设立了专门的主题科普、环教教育活动日(如全国科技周、科普日等),在每年结合最新的发展动态设立相应活动主题;同时一些重要的全球性科普、环境教育日(如世界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也是开展世界遗产地科普教育活动的重要节日。九寨沟在这些节日中,每年根据有关的活动主题,结合自身的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展了系列针对游客、社区居民和中小学生等不同社会群体的主题科普、环教活动,如环保征文、爱鸟周、“保护母亲河”清理河岸卫生活动等;开展暑期夏令营和游客中心暑期儿童科普、环境教育;成立环保节能小组,宣传环保知识。
3.4 打造科普旅游精品,开发小众型生态旅游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能够满足人们在闲暇游憩之余获取知识的欲望,是对目前我国以大众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方式重要补充和丰富。小众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小规模开发、高知识含量的旅游产品,是科普旅游的重要形式。九寨沟于2009年5月正式成立了扎如沟特种旅游即小众型生态旅游开发小组,在旅游旺季期间推出扎如沟徒步宿营科考活动,由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硕士研究生和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本地居民提供本地民俗文化、动植物知识的讲解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教育效果,如:认识九寨沟的红叶植物;以文成公主入藏的典故介绍藏汉民族团结的历史;以蕨萁分泌淀粉、蛋白质吸引蚂蚁帮助其防御天敌的故事介绍生物界的互利共生关系等。
3.5 编制科普读物
科普读物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是传播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文化知识的有效载体。九寨沟结合自身的资源特色编写推出了系列科普读物,并放置在游客中心供游客免费取阅,如:《九寨沟的生物多样性》、《九寨沟生物论文集》、《风景区泥石流治理》、《九寨沟扎如沟植物手册》、《九寨沟扎如沟鸟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兽类手册》、《九寨沟扎如沟文化手册》等;向社会征稿,编制《九寨沟》杂志,分管理建设、科研开发、自然生物等部分介绍九寨沟的发展动态、自然文化生态。另外,还制作了介绍九寨沟地质成因、生物多样性的影音光碟,在景区入口电子视频循环播放。
3.6 其他方法和措举
现代大众传媒尤其电视、互联网是普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20
03年我国公众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的比例高达93.1%。因此,大众传媒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地重要的信息传递和宣传推广平台,更是遗产地科普教育的重要途径。世界自然遗产地可以充分借助央视、新浪、搜狐、网易、雅虎、腾讯qq等国内知名媒体的宣传效应,制作一些有针对性的公众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料,同时充分发挥自身门户网的作用,开展科普教育。在报刊杂志方面,较为知名的有:《科学世界》、《中国国家地理》、《discover科技与生活》、《中国中学生报》、《科技导报》等。九寨沟管理局与不少上述媒体杂志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但针对不同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珍稀植物展示区是普及植物学、生态学知识的良好平台,九寨沟目前正在着手扎如沟生物多样性中心的规划建设,届时将成为集九寨沟活植物(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等)收集、保存与展示等为一体的又一重要科普教育场所。世界遗产地在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应重视对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如我局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各种研讨会,举办摄影、书画比赛,结合特殊节日或纪念日举办大型活动等形式,既增加了九寨沟的社会关注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自然、文化保护意识。
4 经验总结
4.1 转变观念、深化认识
重开发、轻保护、遗产资源过度利用等矛盾是我国的世界遗产工作中较为常见的问题。虽然其原因众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世界遗产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开发规划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世界遗产常识的不足。要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转变景区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把遗产地教育尤其是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到重要高度。九寨沟管理局不但把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工作看做是《公约》和《科普法》规定的责无旁贷的重要义务,而且在实践中认识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不是无谓的单向付出:科普教育能够激发与培养人们对遗产地景观、遗址与文化的赞赏和尊重,对于科学认识景区、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遗产地保护有重要意义。
4.2 重视人才、加强员工培训
人才资源缺乏是制约我国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和科普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问题。张义忠和汤书昆(2008)调查发现我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不足40%,愈四成的基地近三年都未开展相关的中长期教育与培训。九寨沟管理局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目前我局大专及其以上学历人数占全局总人数的73.63%,其中,博士学位为2人(包括研究员1人)、硕士学位15人,专业涉及企业管理、生态学、法学等;成立九寨沟博士后工作站,招收美国博士后1人;重视员工的培训教育,每年由局领导带队,组织中层干部和优秀员工到国内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并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员工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留学、交流学习。
4.3 自足科研、以科研促科普
科学研究是生态资源保护和科普教育的基础和支撑。只有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把握景区自然、文化资源的属性和特点,才能科学地集成景区知识,有效地开展科普教育。九寨沟管理局制定并严格执行《九寨沟科研项目规划》、《九寨沟生物圈保护区科研规划》,由科研处负责对九寨沟的大气、水体、地质灾害、森林病虫害等进行常规性监测、分析和开展景区生态系统、藏文化、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及其保护研究》等一批研究成果;加强对外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四川大学、华盛顿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院校和美国约塞米蒂(yosemite)等国家公园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科研工作的进步为九寨沟的科普教育提供了重要素材,并进一步推动了景区工作人员科学素养的提升和科普工作的发展。 5 发展建议
5.1 专岗专设、统筹协调、分工协作
尽管国内外长期以来对于科学知识的生产者(科学家)和职业科学传播工作者在科普工作中的角色都存在争论,但在当前科普工作中,两者之间存在不断分化的趋势,职业化的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另一方面,我国科普主题策划人员严重不足,制约科普工作有效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8%。一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国外世界自然遗产地设有专门的教育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甚至把科普教育列入
体发展规划的做法是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地应该学习、借鉴的。同时,由于主题科普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数众多,在很多时候不是单凭几个科普策划人员的个人努力就能完成实现的,因此统筹协调和多部门分工协作尤为重要。
5.2 科普经费来源多样化、专款专用
与国外许多国家世界遗产地多样化的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大多数世界遗产地发展经费还主要依靠门票收入及政府财政拨款,保护、发展经费举步维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经费也不例外。我国《科普法》第6条规定:“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社会力量兴办科普事业可以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可将市场机制引入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科普教育事业,鼓励企业投资、社会捐赠,及加强与一些著名国际非政府组织如世界自然基金会 (wwf)等的合作,多渠道拓展科普资金来源;建立科普项目发展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推动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
5.3 加强交流合作
世界自然遗产地科普工作的良性发展不能闭门造车,一方面,应当吸收借鉴国际上一些遗产地教育工作的有益做法,推进科普工作;另一方面,国内一些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尤其是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在开展科普教育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应当多搭建交流平台,如以年会的形式将科普教育列入会议议程的形式加强交流合作。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论保护世界遗产与培育民族精神[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98.
[2] 马育倩,邸丛枝.我国世界遗产教育发展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6):82-85.
[3] 任文举.中国世界遗产地旅游者教育浅谈[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153-154.
[4] 宋晶.中国世界遗产地与青少年素质教育[j].湖北社会科学,2003(8):124-125.
[5] 尹国蔚.世界遗产旅游教育功能的认知与实现[j].世界地理研究,2009(4):162,173-176.
[6] 章小平.自然遗产的管理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九寨沟风景旅游区的实践[j].山地学报,2006(b10):349-354.
[7] 吴必虎,高向平,邓冰.国内外环境解说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3):326-334.
[8] 连玉銮.生态旅游的“小众”模式管窥——从王朗等自然保护区的实践谈起[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5-40.
[9] 朱效民.30年来的中国科普政策与科普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2):9-13.
[10] 周年兴,林振山,黄震方,等.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j].自然资源学报,2008(1):25-32.
[11] 孙克勤.中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6-40.
[12] 张义忠,汤书昆.社会知识化转型中我国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审视——基于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的调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8(11):85-88.
[13] 许再富.植物园的科普教育及其发展[j].生物多样性,1996(1):52-53.
科普教育目的范文6
一、建设科普教育团队,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
1. 转变观念。《科学》是一门必修课,任何教师不能因为自己不是专职教师而放弃《科学》教学的责任,更不能降低科学教育的要求,甚至挪用《科学》课时而剥夺学生享受科学教育的权利。依法治教,学校开足课时,配齐上课教师。
2. 形成团队。我校组织7个相对年轻的教师,形成科普教育合力,推进科学课教学的同时,也投放了大量时间,以主题探究的形式,整理、钻研科普教育内容与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多方面促进科学课教学与教研,营造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如上学期,以消防安全为主题,编辑相关的科普常识,在科学课中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探究活动,形成了消防科普教育特色,深受师生与家长的欢迎,也得到社会各届的充分肯定。参与观摩的容桂消防队的领导说:“消防知识进教材,进课堂,而且形成系列化、校本化的特色,切切实实做到了消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消防素养,这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二、提高设备使用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1. 培训引领。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研讨教材,明确每册书要做的基本实验,培训教师基本的实验技能,学会引导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在提高设备使用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 评价引导。顺德区制定实验室建设工作评价标准,规范实验教学行为,定期开展评价活动,有效地推进实验场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教研工作。在开展实验场室建设与教育装备的使用与管理工作中,互相交流,规范学校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工作,促使学校在配备设备、设施的同时,按要求做好实验器材的使用工作。
3. 积极使用。学校领导重视实验教学工作,争取高质量完成顺德区电教中心的评估,科学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成了关注点。另外,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场室与实验器材,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实验探究活动。
三、开展科普体验活动,孕育创新氛围
1. 科普教育主题班队活动。学生在科学课中学会探究的方法与技巧,各班主任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科普教育内容,以主题班会课的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在动手动脑开展科技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尤其是班主任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展示自己科学探究的成果,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技巧,自觉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营造了良好的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2. 科幻绘画与科普实践竞赛活动。我校在一至三年级,每学期开展科幻绘画比赛,学生能通过绘画把自己构想的科幻故事形象表达出来。既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情趣,又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切实做到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达到一箭多雕的目的。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强,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科普综合实践活动比赛,鼓励学生主动开展科学探究,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3. 小实验设计比赛活动。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利用生活材料探究科学的兴趣,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小实验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动手的基础上,各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组织的科学小实验设计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