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1
一、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县级文化馆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公益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主要表现在它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并且具有强于文化站和群艺馆的客观优势。县级文化馆一般具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所必须的设施条件,对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开发和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与群众交流的便利条件,容易引起共鸣。以凤山县文化馆为例,其建筑面积为3039.32平方米,而且配备了馆务办公室、非遗文化研究室、音乐舞蹈室、美术、书画、摄影、戏曲山歌创作研究室、综合辅导室、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这就决定了凤山县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殊功能
(一)挖掘与整理。县级文化馆基于其特殊的群众基础优势,在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基层文化馆由于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因而与民众联系的最紧密,也就容易挖掘出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将其整理记录下来,使其得到保护,并以特殊的形式传承下去。
(二)展示与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包含持续拥有和展示利用两个层面的含义。文化馆作为特殊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利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馆可以在前期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已有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充分展示,比如凤山县文化馆举办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举行民族风情文艺晚会,用当地原汁原味的舞蹈和山歌演唱诠释了凤山的古老传说,将民俗民风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形式使得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和可识性,非常有助于推动其传承和保护。文化馆的展示利用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创造,与当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东西,进而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跨时代的史料价值和当代的实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辅导与引导。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中的另一个特殊功能还体现在辅导和引导方面。这里所说的辅导不仅包括对文化传承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思想等方面的引导,还包括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辅导以及对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辅导,能够达到规范民众思想,启迪民众智慧的作用。凤山县文化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开展基层文艺骨干戏曲山歌舞蹈声乐等培训班,分别从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当地民俗与舞台艺术创作的关系,山歌的编创与演唱;戏剧小品编导演的基础理论与技法,舞蹈编导演的技法和作品分析等对学员进行辅导,为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功能的途径
(一)加强调研工作,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做好调研工作,加强对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在这方面,国家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基层文化馆的重要作用,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还要强化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文化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走入基层,走近百姓,将流传在民间的各类艺术搜集上来,然后加以整理研究,或搬上舞台,或编印成书、或制成音像作品等,使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保护。
(二)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随着我国人民平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思想认知、观念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文化馆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以及每个人的责任,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来提升宣传效果。比如,文化馆可以借助自身的地域优势营造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重视对已拥有和新发现的文化艺术的展示和利用,进而提高全体人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2
1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而言,艺术教育主要是在创建的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学习有关民间艺术的众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具有的艺术能力、文化素养,增强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喜爱,帮助学会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多种文化自然综合的环境是艺术学习最佳优良的环境,利用不同形式的综合使得对于艺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附有生命力。要学生更多的参与民间的一些节日活动和庆典,民间艺术活动中含有很多艺术教育的素材。民间艺术可以说是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承载着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历史进程。现代艺术教育是帮助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有效途径,以往民间艺术传承主要通过师徒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子承父业的形式进行传承。很多民间艺术的创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很长时间文化教育的农民群众,他们本身具有的经验不能够应用文字表述进行传达,对于民间艺术技能传授的方式就是应用“口头”讲述,将自身丰富的经验授予艺术传承者。现代学校的艺术教学系统是非常完善,并且具有科学化、现代化特点的,将学校对于学生的艺术教学与民间文化进行良好的融合,教师可以依据自身对于民间艺术的了解和认知,选择对于学生民间艺术培养的切入点,当然需要尽可能的选择本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要取其民间艺术中的精华部分,并且将其写入学校艺术教学的课本中去,学会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这样不仅仅使得学生可以对本区域的文化有着更多的了解,使得学生对于自己的家乡有着更多的热爱,同时对于传承民间艺术,弘扬区域文化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还能够丰富学校艺术教学内容。
2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责任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经典的民间艺术尽心深入研究,可以了解到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过程。继承和弘扬民间意识,是人类在如今时展民族文化,使得民族精神受到强烈的鼓舞,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并且使得区域文化快速形成的关键。很多的民间文化正在被划为非物质遗产中,遗产两个字同样也表明了民间艺术传承面临的危机。在新时期很多的青年人员对于民间艺术文化并没有太多的重视,一些人认为民间艺术文化太过于低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和传承民间艺术文化并不与自身的发展有太大的联系,这些错误的思想误区最终导致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很多的民间艺术文化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一些民间艺术文化的传承无人问津,不仅消失了很多民间艺术文化,同时也有着一些民间艺术文化正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使得民间艺术文化可以传承发展下去,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是学校艺术教学需要承担起的责任。将民间艺术教育与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要学生能够了解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民间艺术作品,能够表达人类在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具有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要学生能够对生活区域的文化进行保护,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力。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民间艺术传承人员和热爱人员的主要路径,也是对于民间艺术进行传承的发展的重要手段,学校艺术教育必须要明确自身需要肩负的重大义务和责任。
3挖掘整理优秀民间艺术是民间艺术传承与艺术教育的发展途径
在上文中也提到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民间艺术中蕴含着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的保护不是侧重于对于文化进行变革,而是需要最大限度的保存民间文化的原始性。但是也需要了解到,时代是不断发展的,艺术形式如果想要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的生存下去,那么就必须要不断地突破自我,使得自身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的去满足现代人们对于艺术文化的需求。学校需要在艺术教育中对民间艺术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将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与现代艺术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形成最佳的艺术文化传播环境,为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学校可以聘请一些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走入教学课堂,使得学校的艺术教育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特点,使得民间艺术人可以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民间艺术文化的精髓。学校可以引导学生增强对于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度,对生活区域存在的民间艺术文化进行调查,不断的找寻具有价值的民间艺术资源。以学生的实际调查为基础,找寻一些经典的民间艺术文化作品,并且与相关人员讨论其具有的内涵,将民间艺术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联系,加深学生对于区域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4结语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3
一、山东民间舞蹈教学的意义
山东民间舞蹈以其悠久历史闻名,其中最著名和典型的舞蹈形式囊括了海阳秧歌、胶州秧歌以及鼓子秧歌等,舞蹈形式丰富多彩。由此可见,舞蹈艺术的根本特征表现为舞蹈的审美特性,综合分析山东民间的三大秧歌,它们来源于现实生活,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生命所包含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借助秧歌这种纯朴古老的艺术形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将舞蹈中所富含的真谛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
山东民间舞蹈最直接、最生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将山东人民以及山东地区人们的性格、气质特性、生活方式、物质文化、宗教信仰以及生存面貌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山东民间舞蹈在中国美学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本篇论文通过探索和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以发挥舞蹈教学这一文化载体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舞蹈教学是传承和发扬山东民间舞蹈文化最直接的方式
舞蹈文化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实现统一,这种教学方式将舞蹈文化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由此,在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中,舞蹈教学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方式。因此,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在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中最为关键,有助于更快的了解和认识舞蹈形态之后的文化内涵。以鼓子秧歌为例,在这种舞蹈形态之后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内涵。基于此,在民间舞蹈教学里,要不断的从民间舞蹈所包含的文化着手,通过分析丰富的文化内涵,学习山东民间舞蹈。
建立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更深层次的文化上了解和认识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而不是停留在肢?w语言的表达之上。通过增强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从更深层次上认识山东三大秧歌所富含的民间舞蹈的丰富内涵与意义,更快的掌握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精华,不仅熟练的掌握舞蹈动作,还清楚的明白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种动作背后富含的寓意。
舞蹈教学通过让学生将技术与知识的结合,通过丰富的舞蹈文化内涵支撑着山东民间舞蹈的形态,使其更具表现力,让每一个舞蹈动作因为有了灵魂更具感染力,从而在教学中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重点强调和促进文化的渗透发展。
在山东三大秧歌中的胶州秧歌与鼓子秧歌两大舞蹈形式,以独特的民族风格特色,都体现了齐鲁文化,清晰的标示出了舞蹈中齐鲁文化的差异性。第一,鼓子秧歌这种汉族民俗舞蹈主要在鲁北平原流传,在东西地区,鼓子秧歌的表演风格也各具特色。例如,东部地区鼓子秧歌以惠民县为代表,秧歌的特点表现为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有力,具有柔韧性;西部地区鼓子秧歌则以商河为代表,其的特点表现为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分明,具有刚健的特性。在东西两个地区,鼓子秧歌共同的特点表现为粗犷雄浑、气势豪迈,以及神、韧、稳的特性。第二,胶州秧歌这种汉族民俗舞蹈形式主要在鲁东半岛靠近胶州湾附近流传,在传统秧歌表演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表演角色主要为女角。如,翠花演绎的为中年妇女,这一角色的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为,这一角色动作温柔贤淑,小曼儿扮演的为小女孩,这一角色的动作活泼俏丽。这几个角色虽然不同,但是在动作上表现为拧、碾、神以及韧等特点,并且呈现出“三道弯”的基本体态特点。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鼓子秧歌”与“胶州秧歌”这两种山东民间舞蹈形式,它们在表演中呈现出的特点也对山东人民吃苦耐劳、憨厚纯朴、善良热情、宽容大度以及自强自立等性格和社会风貌通过舞蹈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在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中:首先,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的选择中,需要特别注意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以及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动作,并对这些特色动作的动势与走势等进行重点训练。其次,选择“胶州秧歌”的教材内容,需要集中训练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曼儿步扭以及抱推扇等动作,不仅确保动作到位,而且还要确保每个动作的韵律美,体现出该舞蹈所富含的审美心理特征。
在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训练能动性,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民间舞蹈文化的理解,从而有效地实现了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效果。
三、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一)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
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加工、创作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山东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实现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与民族精神等基本要素的充分体现。在山东民间舞蹈文化强调与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高度重视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过程中,在保留传统优良精神文化精华的前提下,还要实现创新发展。
(二)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民间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特别是对待山东民间舞蹈的传统问题时,往往只认为只有对齐鲁原生态进行传承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的山东民间舞蹈,反之则不是。但是站在舞蹈参与的角度分析,民间舞蹈是只有人民大众参与或者实现自娱自乐效果的舞蹈形式。通常持有这一观点立场的人,强调的是山东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但是从美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过于强调传统,属于片面的坚守传统。
这一观点,对山东民间舞蹈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创作实践方面,使得山东民间舞蹈教学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阻碍了舞蹈文化的发展,不利于内容的丰富和舞蹈技艺的提高。因而,若促进和实现山东民间舞蹈走得更快更远,需要改变对山东民间舞蹈的认识,提高民间舞蹈技艺和民间舞蹈审美的发展。例如不管是海阳秧歌还是胶州秧歌,在看到山东大秧歌时可与清代《柳边记略》中描述的秧歌形式的源流相联系,同时为了避免出现随意性,所谓民间舞蹈应当具有特定的民族区域风格特色,山东民间舞蹈应当融合山东区域乡土风情,重现山东浓郁的风土人情,既展现传统魅力,又具有现代舞台时尚特色,最终让民间舞蹈成为表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一个活化石。
基于上述分析,山东民间舞蹈形态不应该永远停留于原生态,例如胶州秧歌实现了舞蹈与戏的结合,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民间舞蹈的发展。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山东民间舞蹈也不再只是表现对神崇拜敬仰的方式,在舞蹈形式背后的内涵中,山东民间舞蹈也成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手段,并且从根本上实现质的跨越。
山东民间舞蹈在继承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方式来实现,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变为群众集体创作,在娱乐过程中实现文化的传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传承深深植根于山东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色。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4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优秀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最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优秀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奕翔.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国学热”[J].中州学刊,2014(07).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5
一、高校音乐教学在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三大作用
学者蔡际洲在其研究中指出:“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下三方面的指标:第一,关于人,从事音乐教育的人。第二,现代传媒。第三,学校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是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领地。”从上述民间音乐传承的三个指标来看,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和学校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指标,而这些都是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高校音乐教学在传承和发展民间音乐文化中肩负重要作用。
(一)高校音乐教师是民间音乐传播者
上文提到民间音乐的传承离不开人。这里的人主要是指正在从事音乐教学的人,即高校音乐教师,高校音乐教师是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在建设本土音乐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校的音乐教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能够从事和发展民间音乐文化的人才,并把他们输送到社会,通过这些音乐人才在社会的工作、发展,把民间音乐推向民众,达到传承民间音乐的目的。
(二)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是民间音乐继承者
“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尊重和自觉保护、传播民间音乐代表作的重要意识,让他们深入了解并掌握其艺术价值、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既是专业的需要也是素养的必备”。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是知识文化的学习者和继承者。音乐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毕业以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在各类学校从事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肩负传播民间文化和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另一部分或成为文化馆、乡村社区文化站等社会群众文艺辅导所需的艺术工作者,肩负着保护、挖掘和传承民间音乐的使命。因此,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成为民间音乐传承的继承者和最佳主体。
(三)高校音乐教学是民间音乐传播重要手段
高校音乐教学是民间音乐传播的重要手段,“学校教学工作是通过班级授课、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的组织形式进行的。班级授课制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通过课堂教学、讲座或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民间音乐知识和技能,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是传播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手段。
以上可以看出,高校音乐教学在民间音乐传承上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对高校音乐教育现存的不足进行改革,进一步发挥其传承作用。
二、发挥高校音乐教学在民间音乐传承中作用的有效路径
目前,我国的多元音乐文化主要有三种,一是西方外来音乐文化,二是受西方专业音乐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中国新音乐文化,三是没有受到西方专业音乐文化影响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三种音乐文化中,前两种音乐文化相对在学校音乐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多,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即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对学校音乐教学课程进行调整。
(一)增加民间音乐文化相关课程为其传承提供平台
200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首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提出民间音乐只有被音乐专业的广大师生了解,才能被他们传承,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普及并得到弘扬。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高校音乐教育是民间音乐传播的主要渠道,针对民间音乐在现有学校音乐教育中所占比例不大的现实,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增加民间音乐在学校教育的比重,可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在学校开设民间音乐,如曲艺、戏曲、民间乐器等的必修课,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民间音乐鉴赏、民间音乐发展等公共选修课,让更多的非专业学生了解民间音乐。
(二)加强民间音乐传承队伍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民间音乐的传承离不开人,民间音乐传承队伍的建立主要需要加强对两类人的培养。一类是加强民间音乐教师队伍培养,音乐教师作为民间音乐传授的主要力量,自己必须掌握民间音乐文化的相关知识,才有可能将民间音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所以,高校要进一步确立民间音乐教师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改变现状。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6
【关键词】民族;舞蹈;民族文化;教学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几千年优秀灿烂的文明史,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各民族民间舞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进程中,世代生息演进,流传至今,其绚丽多彩的民间舞蹈生动而鲜明地表达了我国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构成了我国传统艺术丰富的内容,是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生命源泉。
近些年来,在我国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体系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设置已逐渐趋于规范化、系统化。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清楚地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是一种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学习一种具体的肢体动作,同时也是在学习一种特殊的非语言文字文化。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把培养具有高度专业技能,又具有文化素养的新一代舞蹈文化人作为我们舞蹈教学的目标。
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人类劳动生活, 是以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根源,并由广大的人民群众来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同时又情贯古今的艺术,表达着人们最真实、最纯朴的情感,并具有独特的舞蹈风格和地方特色。不同区域的民间舞蹈沉淀了各自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痕迹。
二、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一)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舞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民族舞和民间舞的课程教学特点,体现在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代表性地民间舞教材为教学内容,而其教材就是经过无数艺人和民间舞专家、舞蹈教育工作者几十年来地悉心研究、精心磨砺、提炼升华、在实践探索中逐步规范而形成的,有较强地系统性和规范性,使之变成课堂教学培养训练学生不可或缺地有效手段,有很大地训练价值意义。
学生通过长期实践与研究学习,不但学到和提高了表演技能和心智技能,还体会感知和掌握了解了不同民族民间舞地风格韵律和民俗风情,包括对其民族审美思想(下转第199页)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等基础文化知识地积累。这容易激发学生尊重和热爱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地热情与追求,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地塑造与培养,有利于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地传承和发展。
(二)把握民间舞蹈动作的关键是内在的韵味。在教学动作的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清动作的内在韵味和形成这种韵味的文化背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身体上的动作,还要鼓励学生去“感悟”。在理解民间舞蹈文化的背景下,进入身心合一的表演境界。
(三)民间舞与其他舞种地区别在于,无论是形式和动态都有着其固定或特有地地域风格,这就是中国民间舞区别于其他舞种所固有地一种舞蹈形式。另外,舞蹈以非文字语言地肢体为特征,它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要通过身体地形态、动作的表现得以实现。
如今,我们的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教材与教学内容是经过反复深入研究,找出其规律特点,经过规范而形成系统的教材,并以此作为训练学生和舞蹈演员地有效手段。不同地域的民间舞,其舞蹈地形式和动态有其共性,也有个性,形成了民间舞蹈自身特有地风格特点和形态样式。例如: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以动作急出慢落、有动有静、有张有弛,音乐曲调以唢呐和小钹器乐吹奏出迷人地节奏变化,把舞蹈烘托得更动人,为其舞蹈增添声色。从动感和风格上,艺术地概括出东北秧歌地韵律感和审美特征。
三、 民族民间舞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在中国舞蹈教育和艺术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中,民间舞始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舞蹈课堂教学,就是一门重要地专业基础训练课,也就是培养民族舞蹈或舞剧演员、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蹈理论研究工作者地专业必修课程。民间舞这门课程所担任地教学任务及目地就是:通过系统规范化地教学内容,配合相适应地、生动有效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民间舞基础知识、技术运用方法、基本能力(形态技能、心智技能)等诸多方面得到培养开发和训练,以适应掌握各种民间舞所特有地节奏、动律和风格,提升学生地综合表现能力,为学生在舞台艺术实践和将来从事民族舞蹈教学科研创作等方面地研究奠定基础。
民间舞地课堂教学,就是以中国各民族独具风格特点、生活气息浓郁、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训练价值的教材为教学内容,解决学生在其他专业课程不能解决地技术技能问题。同时,通过民间舞这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和掌握民族民间舞地基本技能、美学思想和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其教学目地和训练意义就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地。
四、如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传承民族文化
(一)从兴趣方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课堂教学是紧密联系的,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风格受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的影响而来,又回归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缺少对各民族舞蹈文化性的了解,仅仅停留于模仿和复制动作,导致不管跳什么民族舞死板单调没有特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民间舞蹈文化知识融入课堂中,借此启发和指导学生,使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民族的风格特点和民族心理,从而使学生对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将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紧密结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是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形成的。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层次地把握,将自己积累的知识、技术经验展现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的的规范性,这样才能培养出“广博其知识,完善其专业,高尚其志趣,澄清其品格”的复合型舞蹈人才.
(三)形成特有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风格
首先,应改变传统舞蹈教学模式中只注重让学生模仿,忽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不足,尽量要求学生用身体语言去诠释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次,要注重学生专业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底蕴的理解能力,把握民间舞蹈的情感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艺术水准,学会欣赏、鉴别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增强艺术修养,提高民间舞组合编创水平。
(四)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弘扬舞蹈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是一种肢体动态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授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学习具体的形体动态,还要学习我们民间舞蹈的文化。这样,舞蹈艺术也在不断地完善。教学中,不仅要保持民间舞蹈风格,还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体验民族舞蹈,了解、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知识。要鼓励学生用所学过的舞蹈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自己的创造思维,编排出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通过教与学的互动,更好地保存民族舞蹈的风格。
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文化特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不仅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世界上所罕见的。牢牢把握民族民间舞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牢记“民间性”,进一步研究体系构建、教学方法,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利用学校―教师―学生这一文化载体传承民族舞蹈文化。
在传承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放开视野,拓宽思维,将单纯舞蹈形态的传授,拓展为反映民族精神的舞蹈文化更深层次的传承。这样才能保持和发展民间舞蹈的个性,也促使学生不仅能用优美的体态、灵活协调的动势和高难的技巧去表现舞蹈,更要从历史的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领会舞蹈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
[2]冯双白,舞蹈比赛中的荒谬与合理,文艺研究,1988年05期
[3]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