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化艺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方文化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方文化艺术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1

关键词:沈鸿宾故居;楚文化;装饰艺术;建筑设计

本文所讨论的沈鸿宾故居位于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浮山办事处石乌山沈家,西北距咸安城区3.8公里,东与马桥镇毗邻,西、南与汀泗桥镇接壤,北与马桥镇、温泉办事处相连。东经114°19′01.6″,北纬29°46′57.7″。故居建筑为清晚期湖北地方建筑风格,合院布局,以中央厅堂、天井为中轴,左右对称,做工考究,梁枋、窗格雕花精细,具有显著的楚文化装饰艺术风格,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同时沈鸿宾故居也是湖北省唯一一处涉台文物,是对台湾治理管辖的重要实证,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尤其是清代)对台湾进行开发和管理的历史史实。沈鸿宾字道富,号雁山,生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最高职务为台湾海营提督,光绪六年八月,为镇压台湾匪首刘参根,沈鸿宾将军连续作战,积劳成疾,医治无效,最终客死台湾,死后受封“振威将军”,对台湾稳定和治安有重大影响。从而也印证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历史上的隶属关系,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重要的历史价值。其故居从侧面丰富了沈鸿宾的形象,让后人们从中了解到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不少将领曾在这里浴血奋战,为台湾的发展、祖国的统一鞠躬尽瘁。2008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沈鸿宾故居为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沈鸿宾故居形制

故居建于清同治七年至十二年(1868—1873年),一进三重,坐北朝南,砖木混合结构。由沈鸿宾本人主持兴建,小青色布瓦屋顶,中轴进深三进,两侧布置左右厢房进深八间及连廊。门楼呈飞檐翘尾状,承梁穿斗横跨,两侧有防火山墙。堂屋高大,木楼为雕花护栏与两侧厢房连接,廊道相通共有天井6个。中轴线建筑均为梁架,有两种形式,明间为穿斗结构,其余各间为硬山搁檩做法。建筑总面积为2578平方米,占地面积为1340平方米。沈鸿宾去世后由其后人居住使用,至今已有140余年的历史。各建筑均年久失修,缺乏日常维护,屋面局部坍塌,漏雨严重,个别建筑明间全部坍塌。据考证,建筑基础稳定,均未发现明显沉降变形。墙面抹灰空鼓脱落,污染严重,建筑装修多为木板门,双层木窗,部分后期更换,与原有样式不符,留存门窗变形、糟朽严重。室内木地板后期改为水泥砂浆地面,台明青石缺失、碎裂严重。

二、沈鸿宾故居建筑楚文化装饰艺术

(一)故居楚文化装饰艺术

楚文化以炎帝为始祖,凤为图腾,区别于中国东周时期北方地区的中原艺术,是人类在古代世界杰出的艺术创造,与早于它的古埃及艺术、巴比伦艺术,同时期的古希腊艺术,稍后的罗马艺术互相辉映。它具有符号化、装饰化和抽象化的特点,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倾向。自汉末魏初以来,因有佛教、道教和巫术在楚地并存,其艺术特点也具有宗教的神秘感。同时南方蛮荒自然生态环境中大江芳泽、鸟兽野林、风雨雷电、水火星云充满无穷生命力和自然意向给楚人文化艺术上以无穷的滋养。沈鸿宾故居在建筑装饰上至今留存着这些楚文化艺术的遗风,其中鹿和凤鸟都是在楚文化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就像狞厉的饕餮、兽面是商代艺术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一样。之所以用鹿、凤鸟为艺术主题,是源于鹿、凤与楚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一方面,道教保存了上古时期巫术的许多精华,鹿是巫师用来达到沟通天地人神目的的坐骑,骑着它,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另一方面,麋鹿善跑,能把死者的吉凶很快报告,以求得保护,鹿角的特性是善守御,能抵御外来侵犯。故居建筑装饰中龙凤纹、三角云纹、龙鱼纹、回纹等,无不散发着两千年来楚地傲骨文风。虽然故居建筑因缺乏保护而残败,但建筑中这些带有浓烈楚文化艺术气息的图案和元素的使用不单单是在向后人们传递时代的文化,而是通过这种文化给予后人对生活的态度与警示,验证了现代社会时常提到的词语“不忘初心”。在现代主流价值观缺失大环境下,文化传递可以依附于建筑这种物质媒介来延伸这种建筑文化,不仅具有其理性精神,更有着一种感性的美。

(二)沈鸿宾故居楚文化传承

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约莫形成于春秋中期前后,是以荆楚民族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逐年发展传承下来的文化体系。从历史学的角度看,楚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而建筑是对文化传播最直观的方式和最有效的途径,它是被物化了的人类精神文明形态,它集中反映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特征,成为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之精华。沈鸿宾故居是荆楚民居建筑的重要实例,其建筑形制、院落布局、装饰细部具有典型的楚文化色彩,建造水准工艺水平又高于其他普通民居。故居中楚文化视觉元素的表现在视觉形态上透过建筑展现了荆楚文化体现在建筑上的差异性,更是凸显了地方文化内涵,为研究荆楚民居建筑提供了典型的案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在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历程中,世界性与地域性,现代与传统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需要相互吸取,既要融贯多元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要保护和继承独特的地域传统,确立自身的文化根源。楚文化中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文化观恰如其分地运用在了在古代荆楚建筑中,同时也契合了当代建筑设计主流价值观。建筑艺术的创造可以依托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更能在建筑设计中传递出地方文化韵味,这也是我们今天的建筑设计应该认真总结和继承的。

三、沈鸿宾故居建筑的文化价值

(一)地域建筑文化

地方文化建筑不仅在内涵上拥有某种具体的价值和意义,就社会整体而言,它也充当着一种价值标准,即人类对“真”与“美”的追求,而这一标准正是文明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石。它可以说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具有珍贵的人文资源,对城市和地区的文化地位和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由于故居建筑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科学价值,必然能对游览、观摩和生活于其中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人们以教育和启发。利用名人故居建筑资源进行文化建设达到丰富人们生活内涵的最终目的,也可通过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唤起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广泛兴趣和尊重,让广大市民、村民能够深刻体验城市或地区历史演绎中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从而扭转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用数字衡量财富、金钱通行无阻的错误价值观。在文化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中,使人们关注的焦点转向一些用货币无法测算,却真正成为生活支柱的东西,增强大众对历史遗产的保护意识,并自觉地维护身边的意识遗存。另一方面,面对外来文化、克隆文化的渗透,地域文化、传统风俗被逐渐同化,我国城市社会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与信仰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理所当然地承担起维护地域文化的责任,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作用地方居民心理,促进历史文化与时代文化的整合,引领城市文化价值观的正确走向。

(二)沈鸿宾故居文化价值

沈鸿宾故居是清代传统文化载体与物化形式,故居中不仅有其理性精神,更有透露着楚文化艺术感性的美,是最具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形式,如果这种名人故居衰亡消失,将是地域文化中不可逆转的特定传统文化的消失,正如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的消亡必然引起生物物种多样性改变一样。沈鸿宾故居建筑作为荆楚历史文化资源独特的功能价值是其他任何现代消费空间无法比拟也是不可取代的。所以我们要用一种积极的、前进的观点来对待故居建筑文化,并且要深入地去理解传统与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之间流变着的微妙关系,从狭隘的物质功利中解脱出来,树立民族自信和自尊。

四、结语

名人故居建筑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长期积累的产物,是城市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沈鸿宾故居建筑的存在,因其作为时代更替、社会变迁、城市和建筑转型等方面的物证,从而拥有历史价值;因其记录时间流逝过程中自然、人为因素作用下的种种痕迹,从而拥有岁月价值;因其蕴涵源于过去的物质能、信息能、且与人和自然之间长期建立起的平衡关系,从而拥有生态价值。反观现代建筑设计正是急需这种价值借鉴和历史文化的传承。沈鸿宾故居建筑中楚文化艺术的因子不仅融汇于近、现代乃至当代的建筑文化中,而且或许会在未来的世界建筑中再度焕发出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皮道坚.楚艺术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2]张正明.楚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3]淘金.萨满教中的鹿崇拜[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8.

[4]刘玉堂,张正明.荆楚文化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2

关键词:地方文化;本土艺术;办园特色;幼儿园教育

本土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许多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指出,要积极开展民族的、本土化的教育。因此,积极挖掘和利用地方民间艺术文化,拓展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内容和方式,已成为现今幼儿园比较常采用的方式。

一、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本土艺术文化

课程是实践的课程,地方民间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本土艺术来源于生活实践,同当地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和生活行为密切相关。地方民间艺术的实践属性与课程的实践属性自然地相契合,这使得民间艺术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渗透成为可能。因此,在幼儿园课程中渗透地方文化,也是吸收民间文化的重要形式,不仅能够使课程更具实践性和适宜性,增进课程的生活化、趣味性,而且能够提升儿童的民族认同感,并更好地接纳社会和他人。

第一,在对临洮本地民间艺术内容进行认真挖掘、筛选的基础上,我们遵循课程内容必须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反映生活且具有地方特点的基本原则,建构了以洮河流域民间文学(包括地方童谣、民间神话传说故事、寓言故事)、本土音乐戏剧(包括临洮花儿、舞蹈等)、本土民间美术(包括马家窑制作、剪纸、刺绣、编织等)为基本内容,以洮河流域民间节日习俗、民间游戏、民间饮食为辅助内容的显性课程体系。

第二,在课程实施中注重整合性、时代性、自主性、审美性。如采用欣赏感受法、环境熏陶法、家园合作法、活动整合法,以探究性主题的形式,采取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使课程既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能满足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既注重幼儿情感、态度、过程、方法、技能、知识的全面发展,又注重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终身受益的经验。

二、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本土艺术文化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这是符合儿童的学习和成长特点的。因此,我们在将临洮本土艺术文化渗透到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时,注重营造教育性、丰富性、艺术性、参与性、操作性、探索性的临洮本土艺术环境氛围,以此充分激发幼儿探索、创造、表达的欲望,让幼儿在自然、愉快的环境氛围下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认识自身的能力,并获得自我认同。在此方面,我们主要作了以下探索。

首先,努力创设富有民间艺术气息的整体环境。在对幼儿园环境进行装修和布置时,除了要求整体设计体现一定的审美情趣外,我们还努力把临洮民间艺术作品有机地融入其中。如在走廊、墙面、楼梯等地方,把由儿童制作的、包含临洮民间艺术文化内容的美术作品、剪纸、手工艺品等自然陈设其中,一方面既形象地展示了本土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儿童参与环境设置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使得整个环境布置在丰富儿童的感知觉经验的同时,能够激发他们良好的家乡认同情感;不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而且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其次,努力创设包含本土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幼儿积极参与的操作环境。幼儿园环境教育功能的发挥必须依赖幼儿同环境的积极互动。因此,创设蕴含地方民间艺术文化元素的区角活动,营造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在语言区、美工区、益智区、表演区、科学区等区角呈现特色鲜明的、本土民间特有的学习材料,可以帮助儿童以自主的学习和游戏来获取知识经验。

第三,努力整合社会、社区和家庭资源,形成包含本土民间艺术文化的支持性环境。充分挖掘和整合社会、社区和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建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是当前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中惯用的方式。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主动对本地的民间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开发,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了各种人力资源,以构建有利于幼儿园开展本土民间艺术教育的支持性环境。如邀请了当地各种民间艺术方面的专家和人士来园讲解诸如马家窑制作、刺绣、剪纸等方面的知识。让幼儿在感受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的同时,增强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望。

三、在师幼互动中渗透民间艺术文化

和谐、平等、相互支持的师幼关系是教师有效教学的前提。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游戏活动和主题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其中,以此为师幼间的交流和沟通搭建各种平台,从而提高幼儿对当地民间艺术的兴趣,并发展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3

砖雕是民众喜闻乐见的装饰艺术之一,在古民居建筑装饰中应用广泛,装饰部位有影壁、障壁、门楼、券门、墀头、墙垣、脊饰和山花等处。砖雕涉及体裁广泛,有人物场景、神话故事、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以及图案器物等,多以美好祝愿为内容进行主题性的巧妙组合。镌刻表现手法上吸收了绘画、木刻诸长并得以发展,形成砖雕独特的审美情趣。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古朴大方,有的直抒胸怀,有的画中藏意,同时注重我国传统书画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形成了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青砖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其雕刻囊括了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技法,一幅精美的砖雕往往由数层图案构成,重叠呼应,浑然一体,有极强的立体感。依据一座古建筑的砖雕装饰构件虽然在材料选用、镌刻手法上高度统一,但在表现内容上有追求微妙的的变化,建筑的整体布局,根据建筑构件的形状、规模、数量所表现的内容各异。图4是王家院屋脊砖雕装饰局部,数十块长宽尺寸完全一致的屋脊砖雕,构图饱满,造型生动,刻工细腻,形象逼真。所表现的题材都是花卉,所选用的材料和色泽完全一致,在屋脊上并列成一排非常整体美观。但是细致比较每块砖雕它们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辨,每一朵花的品种截然不同,或含苞待放、或怒心绽放、或正迎观众、或侧转含羞、或迎风摇曳、或沐浴阳光呈现出花的千姿百态?,每一枝花叶大小形态完全不一,或茂盛招展、或嫩叶初发、或一枝独秀、或簇拥重叠、或正面献媚、或侧背撒娇展现出叶的万千变化。因此,王家院这种独具匠心的雕刻技艺使整体划一的砖雕作品呈现出高度统一与微妙变化艺术特色。

二、人文与自然相结合

砖雕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雕刻师借助砖雕所需的物质材料与工具,运用艺术审美能力和砖雕镌刻技巧,在精神意识、物质材料以及审美对象的相互作用下,进行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在这一创造过程中表达的是精神文化的艺术创造行为,也是传播民俗文化、表达作者思想、展现雕刻技艺的文化形式,可见砖雕艺术也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有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无形中能够提升房屋居住者的文化品位与内涵,同时也起着赏心悦目欣赏功能。古民居中的建筑构件“砖雕”作品的形成与产生,与屋主人、建筑师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成县黄诸王家院砖雕表现题材与内容丰富,雕琢有人物、走兽、花卉、树木、珍宝以及装饰图案等,有人物、仙鹤、狮子、瑞鹿、绵羊、凤凰、鸳鸯、喜鹤、大雁、蝙幅、松柏、、荷花、芙蓉、牡丹、莲花、梅花、云朵、绣球、绶带、花瓶、画戟、书案、珍宝等二十余种自然界存在的非是完全照抄或描摹自然,仍然遵循着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将自然物进行提炼概括、布局重组、突出主题和艺术表现,凝聚了雕刻工匠的思想情感,再现了自然物象的艺术内涵,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文化品位,蕴含了祈福求祥的人文精神。所以,管窥王家院砖雕艺术作品之后,能让我们清晰可辨一种人文精神表达和自然物象再现的民间艺术生存状态。

三、艺术与文化相结合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4

关键词:基本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问题;解决方法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属地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必然要求,它改变了原来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单位管理”的现状,在较高的层次上实行了基金的统一筹集、使用和调剂,扩大了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增强了医疗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减轻了财政和企业的社会性负担,为劳动力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打破了过去公费、劳保医疗的界限,使所有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职工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一、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医疗保险政策体系中单病种结算已不适应医疗行为,待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实行的单病种结算标准,是一项较为科学的医疗结算模式,它便于客观准确的掌握每个病种治疗所需的平均医疗费用,但由于同一病种内病情程度的差异,尤其是个别综合病种的复杂性及同一病种治疗方法和服务项目的不同,再有少数医疗机构不能及时客观的反应真实的治疗情况,都给单病种结算制度带来诸多问题。

(二)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险合一

行业单位养老保险为省级统筹,按照有关文件要求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参加大连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五险合一。由于退休人员每年固定上涨工资,由于省直单位的退休涨工资并不于市级医疗直接挂钩,需每年等省级统筹的退休金数据下发后,才能统一申报退休人员的划拨基数,造成退休人员划拨基数变更滞后于非省直单位,加重信息中心及单位申报人员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

(三)基本医疗体系影响了行业单位职工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经济效益存在较大差距。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不同企业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其职工收入也存在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向。这就使得不同类型、不同企业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医疗保险需求和不同的医疗消费支付能力。又因为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实行“低水平、广覆盖”原则,实行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政策和给付待遇,在主要体现普遍公平保障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范围内,已经很难满足不同支付能力和医疗保障需求的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需要。行业统筹时,行业单位患病职工门诊、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达到80%左右。基本医疗保险属地化管理后,除办理了大连市门诊特殊病种人员外,余下人员门诊费用不予报销。而属地化后住院医疗的报销比例主要依托于药品目录,导致同病种不同用药的报销比例参差不齐,降低了行业单位职工原有的医疗保障水平。

二、意见及对策

(一)加大统筹范围

医疗保险应加大统筹范围,参保人员就医取消本市定点医院首诊就诊制,前往外市就医可加大个人起付标准及负担比例。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诚信的医疗保障体系

病人是一切医疗活动的主体,要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讲诚信,以质量为核心,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为病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首先以病情需要为前提,不顾实际情况,一味要求医疗高消费的做法不符合医保规定,有悖国情;而片面考虑经济利益、节省统筹费用,以致影响病人医疗质量的做法也不符合行医的诚信原则。

(三)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意见》,积极配合校学工处开展好以“倡导主流校园文化,创设和谐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丰富大学文化生活,强化我系学生的专业特长,选拔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学前教育系特制订第十八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方案,具体安排如下:

一、 活动内容及参赛对象:

1、 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承办全校比赛,详见活动通知)

2、 群舞比赛(音舞系承办,学前系08、09、10级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3、 服装设计比赛(美术系承办,学前系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4、 双语剧比赛(外语系承办,学前系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5、 课本剧比赛(基础部承办,学前系各班自愿报名参加)

6、 校园之星比赛参赛对象(学前教育系全体学生,根据特长自愿报名)

7、 10级免费男师范生专业汇报(全体10级免费男师范生)

二、 比赛内容及要求

1.纪念一二·九歌咏比赛

曲目: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各班准备一首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歌曲。

人数:全体同学

要求:指挥由班内同学担任,伴奏可由本班或高年级同学担任,服装规范统一。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 08级学前1班 时甜  09级学前4班  李芳

             10级学前11班 李刘熙典 10级学前6班  常鑫

2、群舞比赛

内容:以中国民族舞蹈为主要内容,体现思想性和艺术性、专业性。

人数:每个舞蹈参加人数为6人以上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 09级学前1班  经紫薇  10级学前7班  秦佩如

3、服装设计比赛

要求:作品数量不限。服装设计模特由本班同学担任,作品原材料自定(旧衣服,布料,报纸,塑料等均可)每班作品必须是创意服装,但不可过透过露,各班服装展示时间不超过6分钟,可带有解说词。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5班  李凯莉  10级学前2班  王晨龙

4、双语剧、课本剧比赛要求另行通知

双语剧学生负责人:09级学前4班 蒋雨伶   10级学前8班 刘婉

课本剧学生负责人:09级学前5班  陈思    10级学前4班 李旭

5、校园之星比赛

(1)舞蹈之星

形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均可。各班限报1个。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9级学前1班 任昱蓉   10级学前5班  袁晨

(2)歌唱之星

形式:可为独唱、对唱、小组合(三人以内)等形式,通俗,民族,美声,戏曲等均可。内容健康向上,各班限报2个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5班 陈虹宇   10级学前12班 秦娜

(3)器乐之星

形式:可为器乐独奏或协奏,曲目时间不超过5分钟,参赛乐器自备(钢琴除外)。

指导老师:音舞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4班 陈培  10级学前2班  陈前程

(4)绘画之星

内容:作品题材,形式自定。  

形式:公益广告、招贴画、手绘、电脑设计等形式均可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3班  毕悦   10级学前12班  郑思甜  

(5)书法之星

要求:软、硬笔均可,每人作品两篇以内

评比办法:软、硬笔分别设奖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1班 郑青   10级学前2班 王诗柔

(6)幼儿故事大王

要求:健康、有趣的幼儿故事。各班限报2个。

指导老师:基础部语文组老师

学生负责人:08级学前2班  蒋小红  10级学前7班  王涵

3、10级免费男师范生专业汇报

(1)美术、书法作品展:

要求:结合专业特色,每位免费男生完成一幅美术或书法作品,以班级为单位展出,每班至少出两块展板,也可以是展板和手工作品展区。

指导老师:美术系老师

学生负责人:10级学前6班  秦佩如    10级学前12班  郑思甜    

(2)免费男生专业汇报专场演出

要求:免费男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也可跨班进行自由组合,在舞蹈、声乐、器乐等方面进行专业展示。群舞每班至少1个,同时可以兼报独舞或双人、三人舞。声乐每班至少2个,器乐每班至少2个,跨班自行组合的节目不算班级节目。

指导教师:音舞系教师

学生负责人:10级学前11班 李刘熙典   10级学前6班  常鑫

四、比赛时间安排(未涉及项目另行通知)

比赛时间

比赛内容

参赛班级

地点

负责人

12月1日

大合唱初赛

全校各班

各班教室

音舞系老师

12月6日七、八节

幼儿故事大王预赛

 

 

碧螺校区二楼阶梯教室

王辉、语文组老师

12月8日七、八节

大合唱决赛

A、B组

校演播厅

刘祥海、陈繁、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9日七、八节

 

大合唱决赛

C、D、E组

 

校演播厅

刘祥海、陈繁、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13日七、八节

幼儿故事大王决赛

 

碧螺校区二楼阶梯教室

王辉、语文组老师

12月13、20日七、八节

舞蹈之星初赛、决赛

 

碧螺校区舞蹈房

 

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14日、20日七、八节

歌唱之星初赛、决赛

 

碧螺校区二楼阶梯教室

陈繁、音舞系老师

12月15日、20日七、八节

器乐之星初赛、决赛

 

碧螺校区音乐教室

魏立、音舞系老师

12月22日七、八节

艺术之星展演

 

洞山校区演播厅

陈繁、李海芸、音舞系老师

12月23日

美术书法作品比赛

 

 

美术系老师

12月29日七、八节

免费男师范生美术书法作品展、专业汇报演出

 

洞山校区演播厅

刘祥海、陈繁、李海芸

地方文化艺术范文6

关键词:特色馆藏;非遗;传承与保护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依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藏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权威性、地域性、代表性和个性鲜明的特色文献资源,使之在国内外都具有较大影响,起到该领域信息资源体系的保障作用。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建设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馆藏,凸显地方图书馆的区域特色,是保持地方高校图书馆权威性、地域性的客观需要,也是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优化馆藏结构,加快特色文献建设是现阶段地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同精英文化一同反映本地区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工艺技能等方面的信息,是研究本地区历史文化发展和现实状况的“活”文本。搞好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馆藏工作,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地方文化发展服务,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服务的责任。通过图书馆这一信息窗口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给广大群众,是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最好保护。

1 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现状

通过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当前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做的并不是很多,据于荣全在其文章《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议》统计表明,全国2762家公共图书馆绝大多数还没有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另就保山学院特色馆藏情况来看,我们现在地方文献库中所藏的地方文献资料十分有限,许多地方县志没有收集齐全。而对于保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更是缺乏馆藏资料,这既不利于学院师生进行相关的研究,也不利于提升我院图书馆在地区的文化竞争力。出现以上情况,陈敏芳在其文章《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责任与作为》一文中将其归因为以下五点:1)重视不够;2)经费拮据;3)缺乏协调;4)人才匮乏;5)研究不足;陈敏芳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当前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缺席的原因,这不仅为我们,也为全国各大图书馆提出要求。当然,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的加强,文化建设需求的增多,近些年来有关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2006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学者方允璋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作者依据其丰富的图书馆经验,借助系统论的方法,对图书馆如何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相互衔接的整套的可行、可操作的建议和方案,如“活态文化”的采集方法、专题知识库的组织、知识服务新方式的运用等,无论宏观、微观,本书都有深入的探讨。但遗憾的是该书对图书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馆藏建设方面并未作相应的研究。同样宋妙玲的《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蔡光龙的《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定位》、汪向明的《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书馆职能审视》、吕庆华《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管理》等文章分别从图书馆在非遗文化保护中的角色、作用等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都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参照资料。

2 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无形文化遗产”。根据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具体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3)社会习俗、利益、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它传承着华夏民族五千年来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维系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农耕社会受到挑战,许多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已经或者正在消失,“人亡艺绝”,许多艺术绝技失传。面对日渐稀少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书馆提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藏馆,对地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技艺特点、传承模式以及研究资料进行收集和保存,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践行。

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扩展是图书馆发展建设的需要,特色馆藏建设是提升图书馆文化竞争能力的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既是图书馆馆藏资源扩展的需要,也是保持图书馆竞争力的要求。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一方面是扩展图书馆藏馆建设,一方面也是提升图书馆管理人员理论水平的需要。特色馆藏建设集中收集整理关于非遗项目的研究资料和原始材料,有利于学院师生对于相关资料的查阅,为其研究提供便利。

3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

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渐消失的局面,图书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文化建设责无旁贷的时代使命。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传播和发展的窗口,对地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是传承民族文化的具体践行。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关键在于行动。国家总理讲,干事业重在“落实到实处”,“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样需要实干精神,过去地方高校图书馆忽视地方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宣传,致使地方图书馆建设缺乏特色,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当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护和利用呈现多样化、现代化、立体化的发展趋势,重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图书馆自身优势,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普查采集、保存利用、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人类民族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使之成为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护中最具有特色之亮点,为地方高校图书馆保护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拓展新的道路。

3.1 摸清家底

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摸底普查是研究保护的基础。组织专门人员下乡调查流传在乡土劳动大众间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的前提。调查普查是对现在还在流行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采录、建档工作,并按照全国统一编码进行登记并分级建档,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山作为西南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这里有高黎贡山的自然资源,有翡翠文化、侨乡文化、永子文化等文化名片,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造就了保山多样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保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以及200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涉及传统手工技艺、礼仪与节庆、传统美术、传统医药、体育与游艺、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等多方面,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整理,分类与保护,是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实践要求。

3.2 政府支持、社会参与

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四条工作原则之首的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府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地方高校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一是资金短缺,二是健全的法律法规。面对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单靠学校自身建设很难全面深入地收集、整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地方政府支持在资金上的支持,在立法上的规范,在保护上的指导,是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保障。当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庞大的工程完全依靠政府和学校恐难实现有效的保护。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吸纳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依靠人民的力量,保护好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社会参与除了吸纳民间社会团体的参与,还需要广大社会民众的参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在特定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依据不同时代的要求,许多过去实用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浪潮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重新定位这些传统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适度的开发和利用,加大社会宣传力度,使普通百姓能够重新认识到传统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自觉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是实现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3 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华,图书馆参与保护,除了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做好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还要发挥图书馆作为文化的窗口作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多样,涉及学科门类广,如何才能整合利用现有人员,合理、高效地,跨学科地综合研究非遗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充分发挥高校研究优势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