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服务行业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服务行业调查报告范文1
关键词:人口问题社区养老服务取向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增长现象普遍,人口老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人口老龄化对城市发展和家庭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人口数量的增长,造成家庭户总量增长幅度较大但家庭户规模不断缩小[1]。加上现代社会年轻人学习、工作等竞争压力大负担重,这些现实情况削弱了年轻人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和精力,养老问题难上加难。越来越多的家庭一对夫妻在抚养一个小孩的同时,还要赡养至少四个老人,加重了养老压力,无论何种养老机构都无法承载,同时老人不愿意离开居住地养老,也为养老服务行业提出挑战。
二、社区养老概念及服务取向
(一)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2]。因此,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养老方式,不再单纯依靠家庭或社会力量,摆脱“养儿防老”观念,使老人生活的更幸福,更有尊严。
(二)社区养老服务取向[3]
1、家政服务中心
社区可为老人适当提供一些家庭事务服务,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
2、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改变医疗服务机构集中于市区以及需求较大的区域,提供社区内看病取药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医疗需求。根据经济条件开设家庭医生或病床,做到上门就医送药,解决老年人晚年健康问题。
3、文体活动中心
包括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开设老年大学,老年人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培养兴趣和业余爱好。
4、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城市人口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加剧,发展日间照料机构、托老所等老年服务机构意义重大。
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提供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服务不足
社区是否设有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的场所或机构,要么只有一小部分老人知道该场所或机构的存在,要么完全不知道。一方面表明城市社区提供养老日常生活服务的缺失和不足,也表明了老年人养老服务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
(二)社区医疗服务和老年保健有待完善
将提供实惠、基础性的医疗服务作为社区立足的基本要求。目前大多数社区并没有提供较为专业的医疗服务诊所,经常是自己凭经验到药店自行购买药品。同时,老人们十分支持社区能提供家庭病房和医生上门服务,这将极大解决老年人的医疗需求。
(三)社区活动缺乏组织性和社会参与性且内容单一
目前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活动是老年人在社区提供的场所与其他老人下棋或打牌,聊聊天、跳跳广场舞。社区老人能打发闲暇时间的的休闲活动比较少,而且大多数活动都是一两个老人单独参与,缺乏相关组织性和其他社会主体的参与。
(四)政策落实不到位,服务缺乏专业化
一方面老年人不清楚社区的针对性养老政策,一方面形式主义情况严重。加之有些社区没有提供上门服务的专门机构或服务人员,老年人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没有专门人员上门照顾。
(五)老人观念固化,养老工作展开难
老年人更关注养老金以及更多的经济补贴,认为这是保障生活的最大“好处”;而至于一些对老年人的服务,如对上门服务,专人照顾以及精神生活方面要求不高,政府不能有效提供这些方面的需求。
四、完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管理和投入
根据社区养老的社会性、福利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仍属于政府行为,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并加强对其领导。在财政上加大资金支持,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发展及完善相关设施[4]。
(二)整合社区资源拓宽老年活动内容
社区要注重对所在辖区内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具体做法是联系辖区内相关企事业单位,鼓励其承担社会责任,为社区老年人提供老年活动场所。此外,社区负责人可组织老年人成立老年活动队,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
(三)推动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走向社会化和专业化
单单依靠社区力量或政府支持来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难以长久维持,因此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参与,发挥联动效应。主要包括以下参与力量:服务主体、客体、服务队伍、资金凑措来源[5]。
(四) 鼓励家庭成员配合社区养老服务的提供
倡导社区养老服务,并不单纯只是依靠社区及社会力量,更多的还需要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养老方式,老人还是生活在属于原居住地,因此家庭成员也是提供社区养老服务的参与者,应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鼓励和宣传。
(五)树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典型
发达城市或国家,如上海、日本、美国、瑞士等,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树立了标准化和专业化典型,可学习借鉴其经验并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
五、结论
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对解决老年人养老,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推动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和相关服务机构须面对现实,充分调动各社会主体的力量,协调行动,逐步形成由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参与兴办,落实法规政策,改变传统观念的专业化程度高的城市社区养老配套服务,使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到保障,构建和谐健康城市。
参考文献:
[1]王志理 中国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状况调查报告[R] 中国国情网 2015年
[2]马凯刘凤至 社会网络嵌入视角下的社区养老模式[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
[3]曲绍旭 福利效能视域下社区养老服务主体之功能优化研究[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
养老服务行业调查报告范文2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40.6 [文献标识码] A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Endowment Insurance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XIE Shuping, YUE Yue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new generation and traditional migrant workers, the results show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in terms of degree education, working status and value form than traditional migrant workers. However, endowment insurance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in terms of weak insured consciousness, low insurance rate, high surrender rate and unfair pay, which have their own, enterprise and government reason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dowment insura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ir understanding degree, improve the level of wages, intensify supervision, innovate the following way of urban and rural endowment insurance, expand coverage and reduce the contribution rate.
Key words: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endowment insurance, status quo,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一、文献综述
农民工群体的诞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是在特殊国情下形成的特殊群体。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水平高,发展速度也较快,乡村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完成,并把这种流动群体称为外来劳动者而不是农民工,因此农民工这个名称并未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领域。但是国外学者有关人口流动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学者在对农民工的研究过程中提供了借鉴。Storesletten(2000)认为政府应鼓励并吸引拥有一定文化水平或技能的外来人口流入本地区,因为他们可以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危机,可为本地区创造收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Knight等(2004)认为经济因素是诱导农民工群体产生流动的根本性因素,农民工长期转换在收入水平较高的地区进行务工。White(1998)和PeterShang(2001)则都认为我国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不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加重了城镇与农村的分割局面。李迎生(2001)认为我国的二元城乡制度不可能一下子打破,因此应建立一种过渡性的政策来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桂世勋(2005)提出应建立从农村到城镇过度性的养老保险衔接制度,用缴费基数来决定养老保险的享受标准。蔡海清(2005)认为应当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平台,每个人有自己固定的个人账户,从而减少养老保险跨区域转接困难的问题。陈颐(2006)则认为应把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之上,把农民工养老划入到城镇养老体系中。方江海(2009)认为地方政府缴费责任的推卸使农民工养老保险不公平的现象更加严重。刘红燕(2012)认为农民工陷入流动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其自身的人力资本价值较低。张静(2012)认为新生代农民融入城市可以加快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瓦解,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公平。
综上分析,农民工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大多从经济角度出发且停留在理论方面的分析,因此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当前养老保险体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自身生活状态与就业特征提出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1980年以后,且达到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年满16周岁的就业条件,以农村户籍身份在城市从事非农行业的人群。除了年龄上的代际差异,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具有其他许多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显著特点,表1与表2便对两代农民工的差异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表1 两代农民工的特征对比
数据来源:2013年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在初次外出就业年龄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就业年龄为35.9周岁,这个年龄段多数在农村已经组建家庭。而新生代农民工初次外出就业年龄仅为21.7岁,与传统农民工的初次外出就业年龄相差九年多。受教育程度得到了提升,主要表现为初中及以下低学历层次的减少和大专及以上高学历层次的提高,但是仅处于初中教育水平的仍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因此从整体上看受教育水平仍处在较低的状态,从不同行业从事的比例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集中在制造行业,同时在自营以及服务行业也有所分布。从消费支出方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的月平均支出金额要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每年寄回老家的钱却没有传统农民工多,他们更倾向于将收入用于自身消费而不是寄回家中。
表2 农民工接受技能培训所占比例 单位:%
数据来源:2014年新生代农民工监测报告
通过分析表2中的年龄数据与技能培训的数据发现,传统农民工接受农业培训的比例较高,退城返乡后依旧可以依靠农业收入养老。新生代农民工为了适应城市就业的需要,大多接受的是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由于缺乏农业技能,已不能实现靠农养老。
三、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度分析
(一)传统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度
传统农民工的外出务工时期处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制度正处于最严格的时期,因此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由于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工业发展缓慢,城镇发展并不完善,因此降低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机会,且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及专业技术的限制,大多从事建筑业等低技能的职业,且传统农民工自身能力与城市的就业需求差距较大,因此很难在城市立足且得到长期的发展。同时传统农民工在外出务工前大多已在农村成家生子,受传统养老思想的影响,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或者“土地养老”,他们只把进城务工看成是一种增加生活收入的方式,并无长期立足城市的打算,另外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接续困难。因此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城镇养老保险只会加重他们的负担,使他们产生排斥心理。
(二)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度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年纪较早,长期脱离农村生活,对农业活动的熟悉度较低,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受城市生活影响较深,且未在农村成家,没有家庭方面的牵绊,因此他们把立足城市作为外出务工的动机。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双重边缘化的特点,他们在农村没有土地,“土地养老”对他们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且由于打算在城市长期立足发展,年老风险是他们将来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几年来,我国城镇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发展不断完善,已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体系,由于个人缴费少、制度稳定以及保障水平高的特点,为广大城镇居民所接受。同时也符合迫切留在城市发展,但收入整体收入水平较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养老需要。
四、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仍在不断的发展与壮大,他们今后的养老问题应得到重视,养老保险是帮助新生代农民工防范未来年老风险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养老保险的参保意识薄弱
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现阶段正处于身强力壮的年纪,因此并不关注养老方面的问题。他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职业选择机会多,范围也更加广泛,但就业的流动性大,且工资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年老风险尚远加之自身经济压力的影响,使他们的参保意识愈加薄弱。同时,由于现阶段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较低,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收益丧失信心,从而也影响了他们参加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二)养老保险参保率低,退保率高
2014年以来,我国致力于养老保险保险制度层面的改革,从制度的层面上解决了养老保险在转移与接续方面存在的问题,201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传统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仅为3.9%。虽然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保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根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养老保险在农民工群体中的覆盖率仅为21.3%。
然而更令人担忧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工资水平低,迫于生活的压力,出现了大量的退保现象。另外,由于现行养老保险转接困难以及缴费年限过高,预期收益较低,使他们对养老保险制度产生怀疑,从而产生退保心理。
(三)养老保险待遇的公平性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仍然处于弱势群体,在用人单位遭遇歧视与不平等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同条件下,企业更倾向于与素质更高发展更稳定的城镇居民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企业常常通过不与新生代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从而把他们排除在养老保险缴纳范围之外,甚至会把应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转移到职工工资中,通过加大员工的工作强度来挽回因缴纳养老保险而带来的负担。
(四)养老保险关系衔接性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限制,当前我国实行两套养老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实行的是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居民实行的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与升级,为农村居民的养老提供了保障。而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强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接续问题便凸显出来。表3对城镇和农村的两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比较。
表3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比较
政策来源:《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指点的指导意见》
1.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接续困难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各方面存在的差异都较大。虽然农村新农保制度起步较晚,但由于覆盖范围较小因此统一度较高,也有利于执行,但是保障水平较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近几年随着相应政策的推进得到了大力发展,但由于各省份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当前还无法实现全国范围的统筹。且城镇职工与农村的两种养老保险制度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二者的接续也存在着困难。
2.城镇养老保险跨地区衔接困难
虽然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是大势所趋,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险统筹的层次较低,部分省份仅达到省内统筹的层次。但是新生代农民工跨省流动率高,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增加了养老保险的接续和转移成本,使养老关系的衔接更加困难。
五、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根源分析
(一)自身原因
1.养老保险意识较弱
年老问题离新生代农民工尚远,由于视野的短见,他们忽视了自身养老问题的严峻性以及养老保险对于防范年老风险的重要性。由于他们对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执行意义等都缺乏了解,因此拒绝参保或者中途退保。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但是他们对自身应有的权利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养老保障的享受权利与缴费义务是相统一的。
2.缴费能力不足
经济基础决定缴费能力,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仍处在较低层次,部分高收入者只是集中在文化程度和技能较高的个别人群。由于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专业技能也较差,因此他们大多从事收入较低的制造业,而且由于自身身份的尴尬,他们处处受到排挤和歧视,即便与城镇职工处在相同的岗位,也会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加之他们的消费水平较高,住房压力大,其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的生活,没有多余的经济能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用。
(二)企业原因
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现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多集中于制造行业,这类企业生产环境较差,盈利较少,对利益的认识产生偏差。因此经常通过克扣员工工资,拒绝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规避企业责任的方式来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缴费率较高,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无疑加重了企业的负担,因此在利益的驱使下,企业会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缴纳。
(三)政府原因
1地方监察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的养老金管理缺乏专门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地方政府与中央发放的养老金直接接触,不免产生地方政府自行支配养老金的现象。在中央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区域的利益片面追求地区经济的发展,私自挪用养老金创造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的环境,并对企业拖欠员工工资、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用等违法行为行为放任不管。
2.制度设计不完善
首先,我国还没有可以用来调整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统一政策,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缴费率也存在着差别。有些地方养老金出现剩余,有些地方则亏空。我国的养老保险被多个单位统筹,缺乏一致性的统一管理,加大了养老保险转接的难度。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性较大,但是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规定职工在转移个人养老账户时,社会统筹资金仍然保留在原地,因此转接难度很大。其次,当前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率和缴费年限会加重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负担,加大企业逃避缴费的现象,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缴费热情。
六、对策及建议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认识程度
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参保意愿不强,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认识到年老、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风险性,因此要加大他们对养老风险的认知程度。当前政府关于养老保险的宣传并不到位,政策的宣传方式应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来确立,因此要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养老保险制度的讲解与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只有在充分了解制度的前提下才能提高他们对当前政策的信任度与参与养老保险的热情。
(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中仍处于低收入群体,他们大多数从事劳动时间长且薪酬低的工作,其收入状况仍处于较低的工资水平。因此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都很难满足与实现,养老保险费用的缴纳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企业应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水平,劳动时间与强度应严格遵守我国劳动法中相关的规则制度,严禁克扣新生代农民工工资,坚持平等公正原则,使他们与城市职工享有同样的工资待遇与福利。
(三)加大监管力度
我国当前还没有专门且具备较高号召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工会组织,因此中央政府应对企业用工以及地方政府行为的负监管责任。政府应设立专门监督的机构,定期查看用人单位是否如期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对于推卸缴费责任的企业应加大处罚力度。同时,定期彻查地方政府的养老金去向以及养老保险的收支情况,严查政府包庇企业的行为,并加大处罚力度。
(四)创新城乡养老保险接续途径
我国城乡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性较大,而新生代农民工频繁的工作流动性又加大了城乡两种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难度,进而阻碍了养老保险终身保障的功能。政府可以建立一个专门储存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信息储存系统,实行全国联网,从而将养老保险的数据通过网络共享到全国,这样就可以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在跨地区工作时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也可以及时的转移与接续。当前我国较为发达的省份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层次的统筹,地方政府可以依据本地区养老金的收支情况填补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基金的差值。
(五)扩大养老保险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的覆盖面
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按照收入水平以及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可将那些收入水平较高且流动性较弱的群体归入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中。对于那些流动性较大且工资收入水平较低的人群可以专门为他们设计一种过渡性的制度,把当前的缴费降低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内,使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可以享受到国家的养老保障。
(六)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
新生代农民工整体就业环境较差,工资收入水平低,且工资拖欠的现象时常发生,如果养老保险的缴费率过高会使他们的生活负担加重。此外,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领域多为制造行业、社会服务行业等,这些行业竞争激烈,单位盈利规模小,过高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会使他们不得不通过逃避缴费的行为来降低成本。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的缴费率可以使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加入到养老保险的体系内,另外应适当降低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率,降低企业的缴费压力,减少企业逃避缴费责任的现象。
七、结论
第一,农民工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外出务工年龄较早,文化素养的欠缺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进程。政府应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多提供公益性的教育与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文化素养,适应城市的发展速度与就业环境。
第二,虽然当前养老问题距离新生代农民工较远,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他们今后将面临比传统农民工更为严峻的养老问题。然而他们却面临种种不公平的待遇,养老保险问题未得到社会的重视,加之自身缺乏对养老保险的深入了解,使养老保险的参保状态更加严峻。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较弱,大多想要继续留在城市发展,因此农村的养老模式已不能适应他们的养老需求,然而他们又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体系排除在外,因此国家应尽快设计出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过渡性的养老保险制度,使他们也可以享受到国家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成果。
第四,新生代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并不是某个单方面原因造成的,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企业、以及国家都应当参与到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来。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对养老保险的了解。
[参 考 文 献]
[1]郑功成.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J].理论视野,2007(6):8-11
[2]桂世勋.中国城市“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探索及建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5):12-17
[3]杨燕绥.社会保险关系的接续和携带[J].中国劳动保障,2005(10)
[4]黄斌欢.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J].社会学研究,2014
[5]吴晓慧.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研究--基于郑州市的调查[D].甘肃农业大学,2015
[6]李丽群,胡明文,黄大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创业动机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
[7]王丽丽.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8]陈颐.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原则和思路[J].学海,2006(5)
[9]周芳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养老保险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
[10]刘梦炫.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发展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3
养老服务行业调查报告范文3
(一)传统行业进入品牌维护期
餐饮业、服装业和零售业是我国最早进入特许经营的传统行业,同时也可谓是其三大支柱行业。大多企业经过几年初创期的发展,加盟店大约都在100家左右,达到了高峰,品牌也有了一定知名度。但由于发展速度过快,体系对加盟商的支持开始减弱,控制力也不断下降,所以总部开始放慢加盟,集中精力发展直营店,重新树立品牌成为企业当前重点。行业进入品牌维护期。
一、零售业社区便利店是重点
零售业是国内最早尝试发展特许加盟的行业。目前,零售业发展特许经营主力业务是便利店。在发展便利店连锁经营方面,上海走在最前列,被称为“上海企业领跑中国便利店”。
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便利店已成为我国连锁商业发展最新的亮点。2007年,我国前30家连锁企业中,便利店的销售增长额达到49.7%,居各业态之首。像颇具全国代表性的上海联华快客、上海可的、上海良友金伴以及北京物美便利超市,2007年总店数都在500家以上,上海联华快客更是多达1800家,销售额也都在10亿元以上。
可便利店发展也不能盲从,社区便利店和社区超市应是社区商业的重点。去年11月,在万年花城举办的2006年社区商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大盘社区商业研讨会上,北京市商务局规划处副处长范瑞就表示,在每间隔500米处设置一个便利店;支持社区引进小型的折扣店及连锁经营的综合超市;鼓励消费水平较高的社区完善美容美发、酒吧茶馆、餐饮娱乐等个性消费的商业服务。据介绍,国外一些连锁企业大举进入北京社区。目前,冠军店已有5家,7-11便利店8家,迪亚天天折扣店则达40家。
二、餐饮美食理性发展
餐饮连锁是特许加盟的主导力量。从1993年全聚德集团发展特许加盟体系开始,餐饮业在特许经营领域的发展中一直起带头作用。但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目前,餐饮业已步入品牌调整期。马兰拉面、老家快餐店2007年加盟店数仅增长3%左右,大大少于直营店的增长。东来顺也对其自身经营发展速度进行了调整,2007年按15%的速度增长;而经过几年快速发展的昆明大滇园滇味火锅已经进入盘整阶段,2007年加盟店关闭了45家,2008年计划只建3至5家但行业整体势头仍猛。
据统计,2007年餐饮业快速发展,餐饮消费成为消费增长的亮点,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486亿元,增长21.6%。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8.3个百分点,比上年净增1300多亿元,中国餐饮年营业额连续14年高增长。实现营业税金411亿元,同比增长23.3%,占社会消费品零告总额的比例将达到1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贡献率为21%。
以全聚德为代表的中式正餐企业在特许经营方面积极探索,而中式快餐特许经营则进入相对稳定和理性的盘整期,骨干企业的品牌效应日益明显,新生代品牌悄然脱颖而出。外资西式快餐特许经营全面启动。西式快餐的代表企业麦当劳在2003年建立中国内地第一家特许加盟店后,其在中国内地的特许经营战略已清晰。据了解,麦当劳已在数千报名加盟的投资者中面试了50多人,部分人已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培训。
三、服装服饰渐趋规范
服装行业是特许加盟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贝纳通、鳄鱼、金利来、杉杉等品牌的成功使众多服装企业对特许经营情有独钟。特许经营的确可弥补其本身缺乏规模的不足,使企业以较少资本实现快速发展。
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经历一些诸如“模式转换之痛”的问题,但服装业的特许经营与餐饮、零售等有很大差别,其他产品的特许经营可以只提供“模式”,而服装必须提供最终产品,因此,服装企业的特许经营常常只是在价值链末端销售环节的“特许”,永远不会伸展到前端“原材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生产”诸环节。特许人和被特许人在价值链上的战略同盟关系使得服装企业或服装品牌的特许经营从一开始就在一条相对规范的道路上运行。所以前景还是比较看好。
据了解,在我国“服装之都”温州,其品牌服装以特许经营方式在全国开设了近万家专卖店,占领了温州服装总产值约60%的市场份额。而另据业内专家估算,单就我国休闲服装至少应有1400亿元的巨大市场。可休闲服装品牌1990年左右进入国内市场,目前还未见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的品牌,也就是说还没有人能拿到超过2%的份额。
四、洗衣行业稳中求胜
洗衣业开展特许经营源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是目前我国特许经营应用最为广泛、市场发展也较稳定的行业,其领导品牌基本形成,管理体系也趋于成熟。2007年洗衣行业总店铺平均增长率为25%,其中加盟店增长21%;总收入增长46%,其中加盟店增长率为46%。同特许行业整体增长率相比,该行业连锁发展速度放缓,但收益状况仍然保持较高水平。
2007年洗衣业服务网点已经发展到100多万个,从业人员也从1979年的3万人发展到今天的400多万人。据业内专家估算,洗衣市场容量将在400亿元。像北京的福奈特和荣昌・伊尔萨、上海的“象王”(中国台湾品牌在内地发展)和郑州的“康洁”等就是利用特许经营实现了其在全国的扩张。
(二)朝阳产业高速发展
家装、汽车养护、美容健身以及房产中介等行业,应该是我国导入特许经营较晚的行业,但据调查,其普遍增长速度较快,基本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五、家装行业产业链整合
家装行业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日益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中国建筑装饰报告,截至2003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年产值已达8000亿元左右,其中家装产值约4500亿元,行业内共有企业近20万家,从业者队伍达到1000余万人,年实现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30%以上,预计2005年将上升到6000亿元以上。其创造的价值已跃居轻工40多个行业的前列。家装行业市场容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行业分布之广,已超过国内的汽车产业和家电产业,前景十分广阔,形成兴旺发达的“朝阳产业”。
家装行业开展特许经营,真正意义上是从2001年开始的。在目前我国家装行业的“特许经营”还没有形成完整意义上的规范,整个家装市场还处在一个相对滞后、混乱的市场格局下。但家装特许经营模式随着家装行业近十年的迅速兴起,其近6000亿元的一巨大商业空间依然受到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
2007年,家装行业的特许经营进入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阶段,企业普遍把精力从前几年的重在数量扩张转向支持、提升现有的特许系统,放慢扩充网点的速度,实现系统良性发展。有些企业如北京东易日盛、业之峰、元洲、龙发、上海的百姓、重庆的九鼎日盛、深圳的居众等都开始整合家装、家居产业链、为加盟商提供更为广阔的利润增长空间。
六、汽车养护市场巨大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80年代的美国,汽车专业维修市场就开始迅速萎缩,汽车养护企业逐渐占到了整个汽车保修行业的80%以上。这些企业不但年均营业收入超过100亿美元,而且将车辆报废率减少1/5,一举取代了传统汽车修理业的霸主地位。而汽车“三分修,七分养”、“以养代修”的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在国内,全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已占汽车总量的1/3以上在北京等大城市私人汽车拥有量还在大幅度地增加。所以,汽车养护业作为我国一种新兴行业发展势头日渐迅猛,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目前,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约有31万家,年维修量超过1亿辆次,从业人员达240余万人,2004年产值近400亿元。国内的汽车养护特许连锁企业在国际品牌的挤压和带动下也正迅速发展。中车汽修依托其在全国的40多家企业,建立了以直营店为主的连锁体系。目前拥有200多家汽修连锁店和13家一类大型维修企业,其中北京拥有60家直营连锁店。
据了解,还有一些重点城市的区域品牌,类似北京月福、爱义行、中石化长城油公司等,虽然目前没有开展特许加盟业务,但未来,规模发展特许经营依然是其目标。
七、房产中介诚信是关键
近几年,由于国内市场上几千万套公房允许上市流通,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又迎来了一个“黄金”发展时期。据了解,在国外,90%以上的房屋流通通过中介企业完成,存量房的成交量远远超过了增量房,达到了5:1,而在中国市场上,增量房的消费仍是主体,部分城市到了50:1,二、三级市场非常活跃的城市也只不过1:1左右,无论是从50:1或1:1,要达到国外的5:1的水平,中介在此中的商机是无比巨大的。
由于近两年房地产行业良好的发展势头,直接带动了房屋中介服务的迅速兴起,丰厚的投资回报刺激中介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连二、三级城市也出现了房屋中介的身影。天津顺驰置业2004年在全国就有高达800家的店铺数,全年营业总额也有1.5亿元。
调查还显示,房产中介特许经营企业的店铺数和收入两项指标均高于特许行业平均增长水平两倍以上,收入更是在三倍以上。但在直营店和加盟店发展的绝对数上看,直营店大大高于加盟店数量,不同于其他行业。因为交易过程中技术含量不高,更像撮合,该行业很容易出现业主和租(买)户私下交易的“甩单”现象,所以,总部只好多开店,以量取胜,而直营店又能避免加盟店瞒报业绩的情况发生。诚信问题成为该行业特许经营发展的最大考验。
八、美容健身“槛”低利大
2004年中国美容经济论坛上的《中国美容经济调查报告》显示,美容业正成为中国继房地产、汽车、旅游和电子通讯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2004年美容服务业将直接创造GDP为847.2亿元,直接提供税收约56亿元。全国有近500万直接从业者,同时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在140万人左右,并间接带动需求1250亿元、税收104亿元和87亿元的增长利润。
另据专家介绍,全国现有3750多家化妆品企业,其中一半以上为民营企业。近年来美容经济一直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全国美容服务性总收入将突破3000亿元。全国目前用于美容业投入和改造的资金大约在2000亿元以上。
只是由于美容业导入特许经营相对较晚,目前多以产品或设备销售为主,所以,迅速扩大加盟网络是产品占领市场的行为。但它却忽视了特许经营两个主要特性,服务模式和专有技术,其后果将导致加盟商难控制等矛盾出现,有的企业会萎缩,还有的企业最终还是要由产品品牌向服务品牌过渡。
(三)新兴领域异军突起
教育培训和音像图书由于一直受到我国政策壁垒的约束,所以特许经营起步较晚,但其强劲势头不容忽视。
九、教育培训方兴未艾
在国内,教育培训被称为“朝阳产业”,正显示出越来越强劲的需求势头。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4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报告”显示,子女教育消费首次超过养老和住房消费,成为居民储蓄的最大目的。据估计,全国居民教育消费额每年约2500亿元。
英语培训、婴幼儿教育、计算机培训是教育培训产业的三大支柱。根据调查分析,2004年这三大领域的总体市场规模近200亿元。由于教育培训领域的广阔市场和丰厚利润,国内外企业纷纷采取“教育连锁经营”的方式进军教育培训市场,其主要特点是采取特许经营方式进行授权经营。这些企业既包括APTECH计算机教育(北大青鸟)、英孚英语教育等全球性的特许连锁经营机构,也包括洋话连篇英语教育、银河网络教育、环球雅思、吉的堡、东方爱婴、红黄蓝亲子园、东方之星幼教等国内教育培训机构。
十、图书音像“穷”则思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