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方案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1

【关键词】海洋意识 科普教育 资源库 PHP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面海而兴,背海而衰”,中国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所有民众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但目前我国海洋科普教育发展较为滞后,民众的海洋意识普遍不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海洋科普教育是一种国民教育、终身教育。例如美国国家海洋政策委员会提出了“促进海洋的终生教育”,各类涉海机构都非常重视对国民海洋科普意识的教育和投资。德国的海洋通识教育从国家立法、海洋意识教育到技术开发,都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普教育宣传体系,为海洋科普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平台,并在实践中取得较好效果。中国海洋学会开展的国民海洋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的海洋意识较淡薄,对我国海洋资源的了解比较缺乏。如何较大程度地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海洋意识水平,成为摆在众多海洋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海洋科普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个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一方面,海洋教育工作者和公益组织可以将涉海通识教育资源规划进入资源库,充实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内容;另一方面,社会公众能够通过资源库平台自主选择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自主完成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推广,对提高我国国民海洋意识和海洋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思路

1.1 科普课程体系设计

本文在学习、整理国内外高校在海洋科普教育方面开设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海洋科普教育的实际情况,初步整理出目前需要列入科普资源库的涉海课程体系。资源库课程体系设计按照基础课程、核心课程进行分类,设计出覆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社会、海洋文化、海洋法、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遥感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主要课程目录;强化海洋科学、海洋环境、海洋文化等几个特色课程资源的建设开发力度。基于这一课程体系设计,开发、整合相应的科普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分类、入库,为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提供基础素材支撑。在资源开发、整合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建设中的各类经验,不断完善科普资源库后续建设。

1.2 科普资源库建设方案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总体按照“理论研究->体系规划->资源库建设->应用推广”的思路进行。在技术方案上,资源库参照运用国内外先进的数据库开发标准和软件系统开发工具,搭建起资源库管理平台,并逐步建成几个有代表性的科普课程资源库、做好应用、推广工作。本文建设的科普教育资源库总体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本文建设的海洋科普资源库由科普资源及课程体系、资源库管理系统以及科普数据库三大部分组成。科普资源库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海洋科普教育网络课程,还可以随时把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编辑,集成到科普资源库里,社会公众也可以及时获取更全面、更丰富的科普资源,实现科普课程在线学习。系统也能够根据在线学习的情况对相关科普资源进行修改完善,对科普教育的效果进行测评,为后续科普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2 相关技术

系统开发基于B/S模式,采用LAMP结构,即基于Linux操作系统,Apache服务器,数据库选用MySQL,开发语言为PHP。在系统架构设计方面,系统开发采用MVC设计模式,基于ThinkPHP框架,ThinkPHP是一个快速、高效、简单的轻量级PHP开发框架,包含了底层架构、模板引擎、缓存机制、表单处理等常用的组件,能够较好满足Web应用开发的需求。

在服务器端架构设计方面,为了提高服务器性能,满足大量终端访问需求,系统从两个方面对服务器架构进行了改进。一方面是不让业务逻辑直接访问数据库,而是访问高效的内存缓存对象。另一方面是用户与服务器和页面缓存系统通过建立连接进行通信,有效的增加了服务并发数量。

3 部分功能实现

3.1 课程体系管理模块

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需要收录较多涉海科普课程,系统要能够实现对这些科普课程的动态管理功能。例如科普课程的新增、编辑和删除操作。此外,每一个科普课程又包含了诸多子栏目和所属章节内容,如何动态管理这些栏目和章节内容是资源库后台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本系统在开发实现过程中通过建立类似目录树的方式来动态管理科普课程。通过后台菜单操作,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新增科普课程,并为新增的科普课程添加其所属章节目录信息,如图2所示。

3.2 科普资源管理模块

系统的各类科普资源包含了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每一条资源记录都对应着科普课程的一个章节知识点。为方便管理员编辑各类科普资源,系统通过集成第三方文档编辑组件开发了较为完善的科普资源编辑子系统。在资源编辑子系统中,可以实现图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综合编辑和排版,达到所见即所得的资源编辑效果。

4 结束语

海洋科普事业对提高公众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国内专门面向海洋科普教育的资源库系统还不多见。本文介绍了海洋科普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工作,提出了海洋科普课程和资源库建设方案,初步开发完成了资源库管理系统。目前,科普资源库收录的科普课程数量有限,科普素材还不够丰富,其后续的应用推广还需要更多优质的科普资源,未来只有开发更多、更丰富的科普资源才能发挥科普资源库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华.广东省高校海洋环境通识教育的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

[2]李文凯.美国的国家海洋政策[J].全球科技经济t望,2005(1):7-10.

[3]姜华荣.德国环境状况和海洋环境保护[J].海洋技术,2004(1):106-108.

[4]国家海洋局.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5]屠强,仝开健,杨娟.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海洋科普事业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30(6):43-46.

[6]汪辰.基于Web的果树食心虫预测模型库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

作者简介

刘利群(1972-),女,山东省人。硕士学位。现为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算法设计。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2

一、加强科普教育管理,使科普教育规范化

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我校继续坚持由校长亲自分管教务处负责协调的科普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科普教育的领导工作。组织信息技术、美术科组、物理科组等学科组老师参与到科普教育工作,充实科技辅导员队伍,提高科技辅导的水平,对科技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进行集体攻关。

2.加强组织和辅导,提高竞技水平。

学校制订详实的科普活动方案和科技教育计划,班主任老师兼任班级科普辅导员,认真组织日常的科普活动,同时依托学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增加科技含量,强化科普实践能力,尤其是计算机、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中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层层落实,定期检查、评比与奖励,在全校形成浓厚的科普氛围。

本年度我校将在积极开展科普教育的基础上切实抓好科技竞赛,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使学校科普竞赛水平再创新高。

3.鼓励学习,支持研训

去年,我校争取名额,派出两名教师参加市科技教师培训。今年,我校将一如继往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普教研活动和培训。

二、创设环境,建立共识,浓厚科普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为此学校要把校园环境建设、创设科普教育氛围作为一种重要的科普教育手段摆上重要位置。

1.加强校园建设,提高科学素养 校园绿树成荫、花草植被、文化景观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且有利于学生认识自然中的各种花卉草木及其科目属性,增长自然知识意识。

2.重视校园科普文化建设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定期举办科普知识讲座,聘请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讲授创造思维和方法,用科学知识分析身边的自然现象;充分利用科普教育网、学校阅览室、宣传板报等提供科技知识和科技发展的信息资料,通过多种途径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课程,对学生进行科普知识的渗透,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使科普知识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

4.充分发挥学校的实验室、图书室的作用,增添系列图书,为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5.抓好一年一度的科技活动艺术月,为学生提供广阔舞台,引导同学锐意创新,展示自我。

三、工作重点

1、在市住建局地震办的支持下,结合我校新校区建设重点跟进新校区地震观测台和地震科普中心建设。

2、继续开展一年一度的“防震演练”和科技活动月活动。

3、组织开展信息技术比赛和小发明、小创造比赛,为科技大赛做好准备。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3

关键词:气候变化 科普教育 素质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6-001-02

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全球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最大,青少年有理由关心这个问题,并为之付出努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2008年一份在中国七所高校的1500多名学生中开展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大学生对当前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有高度的关注,愿意为节能减排身体力行。2007年国家了《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包括家庭社区行动、青少年行动、企业行动、学校行动、军营行动、政府机构行动、科技行动、科普行动、媒体行动等九个专项行动。其中青少年行动和学校行动主要内容是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为内容的学校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节能环保意识。因此,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如何加强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笔者认为,要从三个方面下工夫。

1 加大气候课堂教育项目的推广力度

学科课程渗透是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的主要渠道。

(1)结合学科教学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有利于气候变化的渗透点,开展气候变化教育。目前全国不少中学都以地理、生物、化学、社会课程教学为主,同时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和节约教育。一些地方,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纳入中小学校有关课程和课外教育内容,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2)积极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课堂教育项目在我国的实践。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举办了“中英国际气候课堂教育论坛”。本次论坛主要围绕“青少年与气候变化”、“如何在学校成功开展气候课堂项目”、“气候变化教育教学方法”、“本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校的气候变化教育”等五个议题开展专家讲座、经验分享及分组讨论,并对当地两所学校进行考察。专家详细介绍了气候课堂项目及其实施细则,阐述了气候课堂项目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北京、天津、重庆等地的三位老师在实践层面,从课内资源、课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学校开展气侯变化教育的情况,用真实的案例阐述了学生社会实践中所做的工作,介绍了学生在推进气候课堂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解决办法。论坛最后签署并宣读了《气候课堂中国宣言》。

如何积极参与气候课堂项目,真正把气候变化教育落到实处?1)积极与全国气候课堂项目中心联系,成立组织,制定计划,建立资源库,为教师提供气候课堂的素材、方案。并积极开发本土资源。2)在各级中小学校本课程上、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上打开思路,进行落实,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友好学校联系,交流经验。加强校际交流,积极推广并培养示范校、重点校。3)结合教学工作,进行气候变化访谈,尽可能利用课余时间、假期进行教学设计、活动设计。4)成立学校气候变化协会,以起始年段为主要成员,开展社区活动,向学校、社区提供建设性意见、建议。

(3)积极配合气象部门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进校园活动。科协、教育局编印《应对气候变化》普及读本,将该读本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介绍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各方面基础知识,作为中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全国、全省范围内各中小学的课外读物中,必须有相当部分指定书目是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类读物。应对气候变化也具有丰富的国情教育内容,应由科技局、科协、教育局牵头,会同有关宣传主管部门和气象部门,开展协调规划和安排,整合有关信息资源,将应对气候变化知识转化为教师、学生和普通大众容易获得和应用的形式,达到普及和宣传的目的。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自然、地理和生物课教学中加重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编制应对气候变化教育系列丛书作为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课外必读物;在各大院校普遍设立应对气候变化学科的选修课,加大对大学生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教育的力度。

2 充分发挥科普基地的独特作用

科技场馆在科普教育中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它的教育对象主要是青少年。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馆在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作用。目前,我国有300多座科技馆,据了解,大多数科技馆在展示内容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展项设置不多,缺少这方面科普知识的教育。为此,笔者建议在科技馆的展示内容方面要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的展项内容,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和公众到科技馆接受应对气候变化科普知识的教育。

探索整合社会资源兴办专业化的科普基地。如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和基础设施,提高科普基地的科普服务能力及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更好地发挥在科普宣传教育方面的示范作用。规范科普基地建设的管理,每年年初制定计划,明确工作任务,主动接受科普基地主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参加科普工作的经验研讨会和培训等活动。落实开展的项目经费和人员,争取纳入本单位的年度工作任务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明确规定了气象等部门开展科普工作,《全国气象科普基地标准》及《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为应对气候变化科普基地建设规划提供了政策依据。要将科普基地建设纳入第十二个五年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加强科普基地建设经费维持经费投入,实现科普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3 加大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普教育体验活动组织参与力度

要使中小学的科学教育真正体现出“主渠道”的作用,除了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外,还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校长和教师要具备大教育、大科普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中小学科学教育不仅局限于学校内,而是学校、社区和家庭共同参与,消除障碍和隔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定位,注意相互衔接,形成完善的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社会体系,也即是科普的社会体系。这对于从多元化的途径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提供青少年体验模式。在这方面,美国科学教师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全球变化等科学实验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启示。在向中小学传播过程中,通过课程讲授、校外辅导、参观实验等方法可以传播气候变化科普知识。传统的讲授式也被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个案研究、实验、野外考察、参观博物馆 (科技馆)等方式所取代。也就是说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不仅体现在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宣传,更体现在积极参与宣传环保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使青少年受到影响,在未来从事与环保有关的工作,让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和行动落实到更广泛、更深入的层面。

(2)探索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俱乐部和创新竞赛等系列活动,抓好青少年科技活动站活动。共同构建一个青少年科普的社会体系,从而能够提供多元化的科普途径和学习机会,以满足不同类型对象的科普需求,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4

背景链接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由中国科协认定的,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场馆、设施或场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我国科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社会力量。截至2011年,中国科协共命名65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其中科技场馆220个,社会公共场所157个、科研院所152个,生产设施80个,其他42个。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支持和引导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拓展科普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提升科普活动策划,组织与实施能力,逐渐树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品牌,2012年6月,中国科协组织了2012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优秀特色科普活动的评审,从143个申报项目中评选出16个优秀类科普活动项目和20个示范类科普活动项目。

活动背景

亲自动手体验地学真知

对于很多爱好古生物的青少年来说,像真正的古生物研究者一样亲赴野外挖掘化石,是他们最大的梦想之一。而在古生物研究处于领先水平的西方发达国家,由科普场馆和公益社团来组织古生物爱好者赴野外挖掘化石,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前往野外进行科学考察的实践经历尽管辛苦,却可以让参加活动的青少年收获在书本上无法学到的知识,而且有可能让博物馆和科研机构得到有研究和展览价值的化石,或者让一些有价值的发掘线索浮上台面。

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对地球史和生命进化的历程有所了解,而且能与家长分享自己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方面的兴趣,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的逸夫博物馆(下文简称“逸夫博物馆”),携手湖北卫视“66旅游”联播频道和“66旅游网”,推出了“地质科普亲子游”系列活动。通过组织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参观博物馆,以及亲赴郊外进行地质考察、古生物化石挖掘等古生物研究体验活动,不仅让青少年加深了对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了解,而且让他们的家长理解了他们的爱好,进而主动参与其中。

方案与实施

从博物馆走向科考现场

“地质科普亲子游”活动由3项彼此关联的活动组成,旨在为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和他们的家人营造一个了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窗口,使小学生和社会大众都能体验大学校园文化氛围和科学探索过程。这些活动都被安排在双休日,大多以“一日游”的形式安排交通、活动和饮食。

通过与湖北卫视“66旅游”联播频道和“66旅游网”的深度合作,逸夫博物馆有可能让这项有创意,而且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被各个社会阶层所知晓,从而打造出享誉武汉三镇的科普品牌活动。

不仅如此,逸夫博物馆也非常注重使用现代化的宣传手段,比如当今最流行、传播速度最快、受众最广的网站、微博等网络媒体,以吸引人们关注这项活动。同时,博物馆也在武汉当地的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对活动进行宣传,以吸引那些年龄较大而且不上网的老年人群体,并使他们有可能向自己的孙辈介绍这项活动。

走进博物馆,感受地质标本之奇

“地质科普亲子游”系列活动中的第一项,就是组织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参观逸夫博物馆。

作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学博物馆,逸夫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在中国乃至亚洲堪称奇观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和矿物标本。其中,以鸭嘴龙、黑龙江满洲龙化石“领衔”的9具恐龙骨架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陈列,最为引人注目,满洲龙更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被誉为“鱼龙化石之王”的梁式关岭鱼龙,以长度和完整程度居于世界第一而闻名;黄果树安顺龙则被认为是“世界海生爬行动物之王”,在对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进化的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恐龙蛋化石、海百合化石标本和孔雀石、辉锑矿晶簇等地质标本,以及珠宝玉石界的“五皇”(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和“一后”(珍珠)的标本,也都令参观者流连忘返。

逸夫博物馆充分利用这些展陈资源,将它们组合成地球奥秘、生命起源与进化、矿物、岩石、宝玉石、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综合展厅等9个陈列展示厅。这些展示厅中运用了声光电、模拟仿真、信息化展示、互动等技术和其他一些高科技展示手段,为观众展开地球46亿年沧桑巨变的宏伟画卷,并搭建起介绍地球生命38亿年进化的历史长廊,让观众对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地下宝藏有深入的了解。

在“地质科普亲子游”活动举办期间,不仅博物馆的9个展厅以高标准向公众开放,逸夫博物馆拥有的6具电动机器恐龙模型和海洋石油钻采平台模型、天然气采气平台模型等互动模型也不问断运行。这些现代化的展陈手段,配上博物馆工作人员精心准备的生动幽默的讲解,让所有的参观者都得到了一番地学知识的教育,并学到了“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

考察南望山,亲身探究地球之秘

在参观展厅的基础之上,

“地质科普亲子游”的第二项活动,就是由逸夫博物馆与合作单位联合组织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到校园中的南望山进行地质考察,体验地质工作者的真实生活。

南望山是武汉著名的地质考察地,地表并为科研人员研究过的地层,包括泥盆纪(距今约4亿年)、石炭纪(距今约3亿年)和二叠纪(距今约2.5亿年)地层,而且地层的代表特征很明显。参与活动的青少年和他们的家长可以使用博物馆提供的地质工作“三大件”(罗盘、地质锤、放大镜),和其他一些器械,进行一次地质考察。

在每次组织这样的参观活动时,逸夫博物馆都会提前1周在博物馆官网上预告信息,并告知短信、电话、QQ号码等不同的报名渠道。报名截止后,博物馆会通过网络,向每个参与的家庭发放电子版的指导手册,介绍活动中涉及的知识点,以及活动中的注意事项。在活动开始之后,博物馆工作人员会为每个参与的家庭发放工具,并提供专业的讲解和安保服务。活动结束之后,博物馆还会把专人拍摄的活动视频刻录成纪念光盘,赠送给每个参与活动的家庭。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5

二是圆满完成了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潍坊数据采集项目,亲自参加各项工作,该项目获得山东省地震局2012年防震减灾成果三等奖。

三是创造条件,开拓创新,完成了多项示范工程:完成了2个国家级、11个省级、12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认定工作;完成了2处国家级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基地认定工作;完成了2处省级、12处市级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完成了45所省级、56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完成了2处省级基层基地示范县建设任务;完成了2个市级地震安全示范企业的认定工作。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强化县试点工程正在有序进行。

四是加强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及执法工作。加强了地震行政执法工作,积极争取并将地震行政许可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2012年全市有9个窗口被省地震局评为红旗窗口,有20人获得地震行政执法资格。

五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深入持久,形式活泼、注重实效。对于防震减灾知识“五进”工作制定方案,年年制定不同的计划。组织编写系列成套宣传教育材料16册200多万字。##

科普教育方案范文6

实验研究报告

一、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世纪竞争中,关键问题在于人的素质,未来人才竞争是一种全面素质的竞争,其核心将是科学素质的竞争,提高我国青少年科技素质,加强科技教育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目前,由于我校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科普体系,科普活动存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的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学生当中切实有效的开展科普活动。在学生科普调查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搞小发明、小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太多,有的表现在制作材料难找,无法把想象变成现实。有的根本就不知道小发明怎么做,还有的是因为得不到别人的指导和家人的支持,往往半途而废,在科普调查中还反映出学生科普知识知道的较少,能够应用于实践的更少,因此学校每次科普活动往往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大多数学生在活动中没有体验到乐趣,反而觉得是一种负担。为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此项实验研究总结出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成形经验,正确引领学生在科普活动步入正确轨道,能够有效解决小学生参加科普活动中存在和各种困难,给学生创造出更为广阔的创新空间,最终使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潜能得到增强,以此来推动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二、模式的基本意义与基本特征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假设

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和牵领学生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提高自身素养和实践能力。养成终身创造的习惯,减少学校、家庭、社会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探索出一条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参加的科普活动新路,为适应新世纪科技时代的严峻挑战,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科普活动模式的理论依据

(1)《纲要》的内容和目标要求:以科研为依据在对原有经验总结和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中小学校实施《纲要》的基础性工作。提出在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较为普遍适用的活动模式和行动方案。

(2)《教育学》《心理学》有关章节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的内容。

(3)依据教学论关于发展儿童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培养等原理。

(4)吸收和平借鉴了和谐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理论和情感教育理论。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科普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及创作作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学习科普知识。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使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大手牵引下,享受到科普快乐,树立起科普信心,走向成功的彼岸。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亲近性。通过调查问卷、谈话等方法了解掌握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从学生实际出发,把握住学生学习、年龄特点,科普活动走进学生,让学生感到“跳之有获”。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本模式最大的特点。

2、趣味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风格迥异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到科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联合性。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利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将学生的科普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

三、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模式研究的目标:

1、科研目标:即通过实验,构建普遍适用的科普活动模式。

2、育人目标:适应新世纪人才意识的需要,努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情感,养成良好的创新习惯,使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三级目标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激发他们创新感,养成终身创造习惯,促其创造力不断增强。

培养学生一定的科技素养

了解一些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概况

懂得现代科学的一些浅显知识

知道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养成刻苦钻研,努力创新的精神

培养学生创造想象力

学会观察自然界的事物,自然现象,认识并进行分析。

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丰富表原储备。

多参加创造活动,养成良好想象习惯。

积极思维,大胆幻想。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能看懂一些简单的制作图(如展开图、立体图、线路图)

能掌握一些简单作品的制作方法

初步学会用刀、剪、尺、锯、电烙铁等工具。

初步掌握简单的实验操作,逐步形成学生能独立写出实验报告,并能初步综合分析实验中发生的一些简单现象。

3、工作目标:以科普活动模式研究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我校的深入开展,力求在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把我校办成“科普活动”特点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先进学校。

(二)模式研究的要素及关系

“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主要研究学生作为主体在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 的主导性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而在科普活动中家庭和社会又发挥其怎样职能作用。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这支大手来拉动学生们的小手。使其尽快成长。学生作为关键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各要素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促进科普活动的向前发展,提高科普活动质量。见下图:

学校

学生

社会

家庭

(三)模式研究的内容:

1、学校与家庭、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研究。

2、在新课程体系中,创造性教学与学科渗透的研究。

3、激发学生科学兴趣,提高科技水平方式方法的研究。

4、模式实施的主体

实施主体是学校学生,同时也探索与家庭及社会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四、模式的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一)模式的组织管理

1、内部体制:(1)成立课题组:以区、校专职领导组成指导组,选拔有科技特长,热心于科普活动的校骨干教师组成课题组。全校教师密切配合。

(2)建立组织管理体系。有条不紊地开展科普活动。如图:

指导组

课题组

实验组

科任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活动小组

学生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年青化的科技教师队伍,带动全校教师提高科技水平。

2、外部体制:

(1)建立建全各种规章制度,建立评估和奖励机制。

(2)发挥家长学校作用,建立家庭科普活动运行机制。

(3)发挥校少先队组织职能,搞好校内、校外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模式的运行机制:

1、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设计各种调查表,通过召开座谈会,找学生个别谈话,进行问卷调查,家访及走访社区等形式按科普活动内容调查了解学生、家长的各种思想状况和实际表现,同时收集各种相关的资料,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科普活动打下基础,为课题研究提供背景材料。

(2)实验法:主要是自然实验法。通过“科普”知识讲座和各种形式,多渠道的科普活动,提高学生及家长的科普认识,探索科普活动模式和运行机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基本以学校学生自然状况为研究对象和背景。在研究中可以随时根据研究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改研究假设与研究的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

(4)比较法:通过对实验前后学生在科普意识与科技水平等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验收活动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验效果。

2、基本策略

(1)激趣策略:小学生与一生俱有的好奇心是科普活动的源泉,只要善加引导就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因此科普活动要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典型活动。

(2)鼓励创造策略:如果学生们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了自信,尊重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倾听儿童的心声,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

(3)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实践策略。学生在开展科普活动中,应该是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文秘站:引领者、帮助者,帮助者和服务者,是学生们的亲密伙伴。

3、基本途径

(1)改革科普活动内容,富有兴趣,吸引学生乐于参加科普活动。

改变传统的科普讲座中较深难懂、学生感到枯燥的科学原理简单灌输组学生的做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游戏当中,有趣的实验当中、故事当中,通过奇妙有趣的“动脑筋”练习,加以巩固。例如:选编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系列》丛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在听到生动有趣的故事的同时,学到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蕴含的科学知识。同时利用校园网、多媒体教学手段及大量的影像资料,将科学知识直观形象介绍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感到学科学原来是这么简单,增强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信心和兴趣。为方便学生记住这些科学常识,学校引用或创编了科普诗歌,儿童歌谣、谜语等易学易记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例如:《地震前兆歌谣》等,同时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也常常开展自己创作科普童话,诗歌、儿歌、小故事、科幻画、科普知识竞赛等富有创造性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科学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并通过参加有趣的科学游戏、参观、浏览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活动。科学小论文征集创新方案设计等。

(2)整体上提高效率,减轻负担,使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参加科普活动。

学校不断加强素质教育,明确提出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不允许教师课内损失课外补,严格把好作业关,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科技活动,保障科普活动质量。

(3)学科渗透,发挥科技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科技教育的主渠道。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开展科普活动中进行学科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①我校进行了省创造性教学实验研究,(现已结题)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创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例如:在制订学科计划时,适时向学生传输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最新科技发明等前沿内容。弥补了教材因时间因素一些知识点滞后的缺点。

②把握学科特点,发挥学科优势,渗透科学技术教育。

小学自然科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十分广泛。应该成为科普活动的重要窗口,科普学习的主要阵地。我校又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科学新课程的开发与实验研究》科研项目中的《新教材典型课例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科普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对学生实践能力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生活经验都起到积极作用,其它学科在教学内容中都有涉及一些科普活动,有的内容看起来没有,但仔细琢磨,善于挖掘,就会成科普教育的切入口,产生发散作用,来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总之,利用小学各科教材中蕴含的丰富的“科普”教育内容,把科普活动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当中。渗透的形式有直接渗透、间接渗透和相机渗透等。

③科普活动与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

科普活动同德育教育、少先队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先锋模范作用,让科普活动走进三会(队会、班会、晨会),在科技周以及重要的科学纪念日,举行社会宣传实践活动,开展访问科学工作者活动,办好科技节,头脑运动会和科普之冬等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营造科普活动氛围,创设科普活动环境。办好科技走廊,宣传橱 窗,订阅科普报刊,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教学网,播放科普知识宣传片,校广播站定时播放讲“科普”故事和科普新闻。建立校园“科普活动”基地,开展班级,校际间的科普活动比赛,自编科技小报比赛,科普知识智力竞赛,举行科普内容的文艺汇演等等,以丰富形象的教育内容,浓厚的科普氛围,促进学生科技水平的提高。

(4)科普活动与家长学校相结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在抓好学校科普活动的同时,对家长进行科普教育,让家长做好孩子的表率,创设良好的家庭科普环境与学校一道共同抓好学生的科普教育。①办好家长学校。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实验校,通过家长学校,采用专题讲座,播放学校科普活动录像片等方法向家长进行“科普”教育,提高家长科普意识及科技素质,在此基础上,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②举行“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活动,请家长到校听科普知识讲座,参加科普活动,参观科技展室等等。增强家长参与学校科普活动的自觉性。③建立评选表彰优秀家长制度。举办家庭科技作品比赛等形式,评选“合格家长”和评选“优秀家长”,召开“教育有方经验交流会”“科普活动优秀家长表彰会”等,让优秀家长传授经验,为优秀家长颁奖,通过活动提高了家长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从而对孩子参加科普活动给予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经常遇到制作材料找不到,制作过程中没有得到帮助和支持的难题得以解决,使学生放开手脚,发挥创造潜能,使家庭与学校科普教育融为一体,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学校每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科技作品大赛时,家长听到消息后都非常高兴,利用星期日带领孩子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家长带孩子到旧货市场购买所需的零件,不仅如此,家长还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购买组装飞机、汽车模型、书籍等,有的家长还为孩子配备了电脑,给孩子上网查询资料,使科普活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效应。

(5)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充分利用校外科普活动基地——青少年宫开展活动。聘请环保局、科协、教委、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单位的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为我校的校外科技教育辅导员,有了这样一支辅导员队伍,使得我校的科技教育指导工作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校组织十多个科学体验小组,在校内,在社区和公园开展环境科学考查活动,还利用寒暑假在市区考查辽河水资源与生存环境的关系。学校少先队与科协图书馆、环保局联合举办系列科普讲座,从“趣味小发明”到环境保护重要性。通过科普活动与现代社会热点问题的密切联系,不断加深少年儿童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多方位、多角度的培养科技素养。

学校用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有效地开展科普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上网浏览科普网站,获得最新最多的科普知识,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学校还从电视报上记下有关科普节目时间,制定时间表号召学生定时收看,写出体会。号召学生从报刊杂志中收集科普资料,装订成科普知识手册,不断提高自身科技素养。

五、模式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驾驭科技的主体,要鼓励全体学生都参与科普活动,注重个性差异,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究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独特思维。

2、趣味性原则: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兴趣,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具有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才能激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基础性原则: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更主要的是各种思维的基础。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理解知识,赋予知识以个人意义的过程。

4、实践性原则:适合青少年特点,关注学生自学的生活经验,切实可行,让学生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把科普活动搞活,使全体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5、创造性原则:要十分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培养,激励和发扬学生乐于并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活动的好奇心和自信心;重视学生所提的意见,并增强各种与众不同的构想;鼓励学生有尝试经验的勇气;重视学生对问题、权威观点提出挑战的意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励和尊重学生的新颖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

6、合作性原则。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既要充分表现自主性,又要体现合作性。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互通独立见解,互相合作与讨论,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与全面。

7、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观念,引领学生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仅要重视学生活动内宾的开放,还要注重活动时间、空间、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的开放。

(二)实施过程

1、请教育专家进行课题的论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

2、实验研究的准备:组建课题组。通过印发有关科技教育理论和科普活动材料,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培训班,讲座等方式,使实验研究人员明确研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方式方法,做好实验研究准备。建立校内外科普活动基地,做好实验前测工作(学生自然状况调查,学生科普知识问卷和实际操作)实验原始资料的测查建档,进行规范化管理,完成实验研究准备工作总结。

3、开展实验研究

按照制定的实验方案和实验计划进行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实验小组全体成员在实验进行阶段,针对反馈信息,定期研讨,不断完善,改进活动模式,对取得的阶段成果进行检验评估,做好实验过程中的测试工作,同时深入研究实验课题的理论与实践,建成学校科普活动模式库,案例集。构建了“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

4、总结结题。收集整理所有实验研究资料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分析讨论存在问题,探索今后研究方向,形成终结性报告,接受结题验收。

(三)效果及评价

1、实验研究的效果

(1)在科研目标方面: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建立了班级开展科普活动子模式库,汇集了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案例。有家庭科普教育也有社会科普教育等。比较详实地记录了研究对象参加科普活动的过程,并且进行了反思与评点。初步获得了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规律性认识,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学生大胆创想,勇于实践扫清障碍,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科普活动提供可贵的资料。探索出利用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展科普活动新路,在实验研究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转变角色,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科技素养及理论研究水平,涌现出一批高素质的年青化科技骨干教师队伍,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自我发展,学校100的教师已完成大专学历,部分教师正在攻读大学本科。学校教师获省、市、区级创新课40余节,论文70余篇,教学录像媒体课件80余件,多次在市级现场会做观摩。

(2)在育人目标方面:通过科技教育实践,使学生学会了很多的科普知识,提高了创造想象力和实践能力,基本养成良好的创造习惯, 目前我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参与意识明显加强,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还有一大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获得优异成绩,体现了一定的创造能力。在科普活动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提高了克服困难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素质,教学相长,在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同时,家长和教师的科普水平也相对提高。

前测后测有关问题综合表()

项目

人等级

时间员

科普知识

创新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

较多和多

较强和强

较强和强

学生

25.4

50.7

11.3

家长

38.2

47.5

68.5

教师

53.6

56.8

55.7

学生

65.2

96.5

88.4

家长

57.6

51.3

69.7

教师

82.6

89.4

87.6

(3)在工作目标方面:科普活动的有效开展,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了队伍素质,完善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被区评为科技发明先进单位,是市科技特色学校,科技作品受到过市长孟凡利、李文科等领导的好评。近两年来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市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省市窗口学校、省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实验教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优胜单位、区先进学校等称号。学校已经达到具有较高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的市一流学校。

2、实验研究评价

评价:

1、评价的一般原则:

(1)多元化原则: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以社区有关组织参与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的评价仍将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充当裁判员,而是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伙伴和激励者,同时又是自己的实验的调控者。

(2)全体性原则: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也是素质教育的部分,应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因此评价也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发挥评价对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导向诊断,激励和考评的作用。

(3)全面性原则:评价应注意科技素养各方面的内容,既要考察学生对科普知识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

(4)全程性原则:用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的评价主要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不能仅在本科普活动实验研究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之中。这就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参与科普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2、评价的主要内容

(1)对本科普活动模式实验研究过程中各阶段进行情况的评价。

(2)对学生科普活动中应具有的科技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价。

①科技探索与实践方面。应重点评价学生的动手动脑“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参与科普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全面,提问是否恰当,整理科普信息,进行合理解释能力怎么样,动手能力怎么样,合作能力怎么样,在评价中既要注意鼓励小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探究,理解探究过程,获得探究乐趣,逐步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也要强调小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结果与水平。

②创造意识与情感态度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在科普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具体可以评价他们对科普活动兴趣是否强烈,能否大胆想象勇于创新,是不是乐于合作交流,能不能关心科技发展。

③科普知识方面

重点评价小学生对科普知识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而不是检查学生最终记住了多少知识。

3、评价的具体方法

(1)教师观察:科技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科普活动表现,经此来安排科普内容,调整科普活动进度,改善实施方法,必要时开展个别指导,长期、更系统地观察,做好记录。

(2)与学生谈话:科技教师和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向学生询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了解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是在实验研究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必要的检测:一是在实验研究前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模底;二上在实验研究告一段落时,对学生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采用口试、笔试、现场制作,智力竞赛等方法,着重检测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品分析:对学生科普活动的一切结果都可以用来评价。如科普诗文、小论文、体会、科幻画、手抄报、活动记录等。

(5)个案分析:科技教师对学生在科普活动中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信息(如学生的超常表现,独特见解,科学创意等)及时记录在案,供终结性评价时参考,同时收集一些学生在科普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如观察日记、科技制作等等,由以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轨迹。

(6)评定理表: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描述的,也可以是程度、等级或数值,分别称为定性量表,程度是表和等值量表。

(7)自评与互评:主要针对学生科普意识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指标,先学生自评,然后组成小组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可根据自评与互评结果的结论,参照观察记录,检测与作品情况,作出综合评定。

结论讨论。(1)本课题实验研究的选择与确立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所提出的目标、内容、原则、途径及方法等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又具有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不仅为科普活动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及乡镇学校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和行为方式,而且对有一定科普经验的大城市学校起到可借鉴的作用。

(2)实验研究证明,只要深入走进学生之中,帮助他们解决掉在科普活动中遇到的不必要困难,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引导,一定会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尽情发挥,全面提高科普质量。

(3)通过“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研究,推进了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同时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和家长的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使学校、家庭、社会的科普活动发生明显变化。

(4)实验研究中探索总结出的活动模式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问题讨论

(1)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自身素质有所提高,就当前教师现状而言,作为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没有专家的指导,很难胜任科普教育的重任,学校发挥家长学校作用,仍是单方面的,很难承担起教育家长的重任。

(2)作为模式一定有它的适用范围,“手拉手”科普活动模式必须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和实施,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本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修改,发展和完善。

(3)科技教育的标准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完善,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学校中某个具体的学生年龄在逐渐增长,而整体学生的年龄(年级)没有增长,呈见固定状态,这就是我们今后思考问题和教育工作出发点。

六、模式的支持系统

(一)资源。学校设有图书馆、实验室、劳技室、微机室、语音室、多功能会议室、专用电子琴室、舞蹈室,建成了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成立了校园电视台、广播站,为本活动模式提供活动场所和技术保障,通过有线宽带网获取科技信息。学校组建了一支知识型、钻研型的年青化科技教师辅导员队伍,在大队部和教导处大力配合下,确保本活动模式的实验研究工作的 顺利开展。

(二)教师。全校教师业务水平较高,多次在区基本功大赛上摘金夺银。教师队伍年青化,全部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二级微机专业水平,教师敬业精神强,学风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承担教科研任务的能力。

(三)政策。学校将本活动模式实验研究纳入到学校正常教科研工作中,将科普活动与学校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学校还将科技教育成绩归入教师工作考核之中。学校自筹资金加大对科普活动经费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