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范文1
一、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挖掘地理实验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生活是地理教学的资源和起点,是教学活动的源头和活水。地理教学要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宝贵的生活资源,并进行实验开发,为地理教学增添“催化剂”,培养学生地理亲近感。地理事物的成因与规律是很富有魅力和具有规律性的,因为是科学规律,往往不能在课堂中亲历其变化,但是可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挖掘地理实验资源,通过一些生活小实验验证其原理的真实性与科学性。
例如,讲到热力环流时,可设计如下模拟实验及问题:如一碗滚烫的热面汤与冰棍形成热力环流图(图1),运用板画表示实验过程,这样不仅简单直观,让人过目不忘,而且有助于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激发探究热情。
又如,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之一——洋流时,可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如下地理实验探究。一个杯子装着1/4杯冷水,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水汽在蒸发?(不能),然后再往杯子里倒开水,请学生思考这一过程相当于是暖流,还是寒流?(暖流),随着开水的不断加入,水温不断升高,可看到杯子口产生什么现象?(水汽在蒸发)学生通过该实验可说明暖流的性质是什么?气温较高(增温),水汽较多(增湿)。然后由学生再去做如下实验:一个杯子装着1/4杯开水,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水汽在蒸发?(能),然后再往杯子里倒冷水,叫学生思考这一过程相当于是暖流,还是寒流?(寒流),随着冷水的不断加入,水温不断下降,可看到杯子口产生什么现象?(水汽在消失)学生通过该实验可说明寒流的性质是什么?气温较低(降温),水汽较少(减湿)。通过以上实验,使学生得出:暖流经过的沿岸气温较高(增温),水汽较多(增湿);寒流经过的沿岸气温较低(降温),水汽较少(减湿)。
二、从学生亲身体验中挖掘地理实验资源
最深奥的原理往往体现在最常见的生活现象中,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中悟出万有引力定律,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体验、反思、验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理解、领悟科学知识。在讲解一些抽象、又远离学生的地理原理时,可以用学生亲身体验的生动事例,结合地理实验,用讲解的方法在学生脑海再现地理实验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地理原理。例如,讲解海陆热力差异时,联系在炎热盛夏的中午,有的学生在高温下热的汗流浃背,此时到河里或游泳馆游泳,体验到水里温度比岸上低,起到降温解暑的作用。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在炎热盛夏的傍晚或晚上,此时到河里或游泳馆游泳,体验到水里温度比岸上高,上岸后体验到岸上温度较低,要赶快穿上衣裳。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原因?从学生亲身体验中挖掘地理实验资源,使学生在脑海里再现实验过程,这样可以增强趣味性,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较难的抽象地理原理,同时可以节省时间,节约资金,增强教学效果。
三、从生活废旧材料中挖掘地理实验资源
地理实验应尽量考虑就地取材,利用生活废旧材料,节约开支,这样不受条件限制,使学生人人可以参与。例如,讲解等高线地形时,安排学生制作“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模型,利用废旧包装箱内用于防震的泡沫塑料板,要求厚度一样,裁纸刀、几根细铁丝或竹签。制作过程:取5—6层泡沫塑料板重叠在一起,用细铁丝或竹签插成一个整体,然后再用裁纸刀根据等高线地形起伏切削成山体的形状,并完成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形态。
又如,讲到地球的形状和经纬线时,利用废旧的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模型,要求学生亲自在乒乓球上画出地球两极、赤道、回归线、极圈、经纬网等,还可以利用其演示地球的运动情况等。还可以利用废旧的透明塑料袋、塑料薄膜、玻璃瓶材料,加上平时备有的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实验。
四、从相关学科中挖掘地理实验资源
地理学科既包含自然地理,又包括人文地理,是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地理学科许多知识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密切相关,诸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等都与物理知识有关。因此,地理知识的传授及地理实验可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挖掘实验资源。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科综合素质,又可以降低其学习地理的难度。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范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
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
(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
(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行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
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
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始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避免弹簧破壳子卡住.如果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行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
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
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教学设计示例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会正确读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弹簧秤、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拉力器
教学设计示例
(一)引入课题
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由为什么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
(二)新课教学
1.力的单位
教师可直接向学生说明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教师可以准备两个普通鸡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2.弹簧测力计
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
(1)弹簧秤的原理
教师可准备一个弹簧,找学生用不同的力去拉弹簧.
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2)弹簧秤的构造
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
(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秤的量程:
最小分度: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同一个木块在空中静止和匀速直线上升时,拉力大小相等.拉着木块在桌面上匀速直线运动时所需要的力远比拉着它匀速上升时的拉力小得多.正因为这个道理,很多沉的东西我们搬不动,但是可把它推动.人的头发的强度随人的年龄大小而变,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
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三)总结,扩展
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探究活动
测力计的发展
【课题】测力计的发展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总结测力计的发展概况.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体验力的大小
【课题】体验力不同大小的感觉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测力计等工具体验不同力的大小的感觉;调查市场上测量力的工具和其使用情况.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范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反应原理
1.试剂石灰石或大理石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二
教学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从二氧化碳制取装置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实验室气体装置的设计思维水平。
教学过程:
【引入】
节课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我们将来探究在实验室中如何制得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前面学习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经验分析,在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代表发言。制取所需药品、化学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制取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的方法。
【展开】目前已学过哪些反应可生成CO2?
学生活动:
列出很多反应
除大家列出的反应外,还有许多反应可以得到CO2。但并不是所有的反应都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CO2。如煅烧石灰石在实验室中很难实现。碳燃烧生成的气体可能不纯等等。
提问:以上反应中最适合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是?说明原因。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和实验排除反应1、2、3、4、6、7、8。明确反应5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反应。
[板书]:
实验药品:
1.石灰石和稀盐酸
2.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请归纳反应的特点。
3.反应装置:固液不加热装置
4.收集装置
向上排空气集气法
提出探究问题:设计何种实验装置来制取CO2?(至少2种)
教师提供制氧气、制氢气的装置图供学生参考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小组活动。
1.首先考虑制氢气的装置。
2.在制氢装置∩希慕笛樽爸谩?/P>
3.提出各种装置的创意。
4.画出草图,有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设计思想。
5.其他小组质疑。
(建议:此处应提供可制备CO2的各种仪器及组装好的装置图。最好是动态的。)
在同学们的共同设计中找到满足条件的设计。
1.简易气体发生装置(试管、导气管)
2.将试管改为烧瓶、广口瓶等较大液体容器。
3.类似启普发生器装置(气体出口有控制开关或固液分离机关设计)
提出问题:根据大家的设计,总结满足需要的制取CO2的合理装置。
1.制取少量的气体
2.一次性制取大量的气体
3.随时开始随时停止的实验装置。
【结束】
提问:根据CO2的制取装置的讨论,总结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一般思路。
(建议:此处应设计动画图。)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根据药品的状态、反应条件及待制取气体的气体的溶解性、密度等因素来考虑制取气体的装置。
1.固体加热装置。例如制氧气。
2.固液不加热装置。例如制氢气、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
家庭小实验: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范文4
1.巧妙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虚拟情境
随着计算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小学建立了多媒体教室,这为虚拟学习情境教学创造了物质条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大虚拟情境教学的力度。视频资源是虚拟情境创设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提前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视频片段,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结合视频内容讲解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注意力,而且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对真实的虚拟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基本的科学原理与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不平静的地球》是浙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主要包含三个小节,分别是地球的内部构造、地震、火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基本构造,产生地震、火山的原因,以及发生地震灾害后的逃避措施。在创设虚拟学习情境的时候,首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不同地貌的图片资源,然后将图片资源制作成小视频资源,在课堂开始的时候进行播放,通过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好奇心,并且引出今天所讲的第一节内容:地球的内部构造。教师结合图片要分别向学生介绍地球内部构造有哪些,以及提出不同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原因,让学生思考。然后运用视频呈现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场景,给同学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学生对火山爆发和地震过程有具体的认识,从而联系先前地貌的形成,使学生明白地貌是由于地表运动造成的。在学生观看视频的时候可以提问“火山爆发和地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带动学生思考,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动画演示地壳运动的方式和特征,把学生不能够亲眼所见、亲身感受的场景用动画表现出来,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教师借助图片、视频及动画等多种多媒体资源的综合应用,给学生创设形象直观的虚拟学习情境。
2.利用小实验创设虚拟学习情境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如果直接给学生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和记忆。虚拟学习情境的创设就是将一些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通过建立小实验来模拟真实的场景,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而且可以教会学生在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时候,可以利用实验完成,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结论或者发现的问题。小学是学生教育的基础阶段,如果从小就对学生树立这样的思想,不仅可以扩展他们的思维,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实际操作的能力。
《离不开的电》是浙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其中包括四部分,分别是手电筒的秘密、电和我们生活、串联和并联和安全用电。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有电的概念,大体了解电是如何产生的,电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及安全用电的相关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些闪电的图片或者有关闪电的小视频,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闪电是如何形成的?”让学生思考,通过小实验,验证闪电形成的原理,并且要求学生就所放视频与实验的内在联系思考老师做这个实验的目的与依据是什么。然后建立串联并联电路,通过灯泡的亮度不同而引入学生对串、并联内在区别的理解。并且要通过实验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电流击打在人身上的感受,引入安全用电的知识,最后通过播放触电事故造成灾难的小视频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教师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小视频播放及小实验的操作,不仅可以给学生造成视觉上的感受,而且可以给学生造成现实的触觉感受,使原本抽象的相关概念经过学生的亲身经历理解得更深刻。
3.合理利用资源设置虚拟学习情境
创设虚拟学习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外在感受,加强对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网络资源、实物及组织学生小组实验等创设虚拟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在虚拟学习情境创设中,教师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式,而应该多考虑其他的方式,通过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立体化地设置虚拟学习情境,从多个角度诠释科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范文5
一、以生活为基础,开展趣味化学实验
很多化学理论、现象都来源于生活,化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学习化学的目的也是利用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完成知识的迁移.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完全按照教材中的内容,按部就班地开展化学实验,缺乏一些趣味性的引导,使化学实验与生活脱节.同时,教师忽略了对化学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化学实验并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入手,结合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化学实验.比如,“水加热沸腾”实验和学生的生活就密切相关,很多学生在生活中都看到过这个现象.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水沸腾的现象,并利用沸腾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在开展这个实验时,我提出问题:“所谓‘开水不响,响水不开’,这句话是真的吗?”让学生思考这句话的含义.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观察水沸腾前及沸腾时的气泡变化,并引导学生去听声音的变化,动手绘制表格、图象.这样,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并能从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中感悟到相关的化学原理.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化学实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化学实验和生活的联系,并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完善学生的化学知识系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开展趣味化学实验,活跃化学课堂气氛
课堂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受到学生心情的影响.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对感兴趣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开展趣味化W实验,能活跃化学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开展趣味化学实验并不是盲目的.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的方向,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对知识和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感受实验乐趣的同时,掌握重点知识.比如,在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时,我组织了一个“比赛吹牛奶”的实验.这个实验利用了“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对其润色,就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我将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比赛吹牛奶(变浑浊的水形如牛奶).利用这样简单的小实验,不仅帮助学生认识到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操作实验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对一些常规的化学实验进行改进.当然,在改进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切忌盲目追求新颖,而引入一些错误的实验原理.
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验的质量和安全性
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讲解范文6
【关键词】现代电气控制与PLC;教学实践;学习兴趣
“现代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是实现电器控制的通用性和专业性极强的课程,是自动化领域的一门专业课, 由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应用基础和可编程控制器( PLC) 应用两大部分组成。这门课的特点是:(1)实用性很强。电气控制在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各类企业都有对相关知识人才的需求,将来学生就业就有可能直接应用所学知识。(2)实践性很强。必须有实验和实训作为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动手能力。(3)综合性强。它是集电机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微机原理、网络通信等课程为一体。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电器逐渐小型化、电子化、智能化,同时可编程控制器向高集成、高性能、高速度、大容量、模块化发展,同时也向普及化发展,因此,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上好这门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本课程的性质和针对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本文对“现代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本科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 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1.1 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但是很多学生因为之前学过理论性强、抽象的课程,就很容易产生“难学、没信心”的念头,出现还没学就退缩的现象。在上绪论课时,应该从各个方面动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1.1 强调该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应用领域
首先要强调本课程实践性极强的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重点,各知识点在以后工作中的用处。例如:在讲解继电器-接触器系统时,因自动化专业很大一部分去工业生产现场,强调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应用很广泛,机加工的很大机床任然在使用。在讲解PLC 内容时,首先列举PLC 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及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例子,如:各生产单位的数控机床、电梯控制、小区恒压供水、都市的霓虹灯、人工喷泉等等,这些与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学生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用途,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联系就业市场的需求(有较多单位提出“懂得PLC 者优先”、“我们上课的实例就是我们将来可能要维修的机床”),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1.1.2 强调该课程的特点――直观、简单
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一开始对课程有了“我肯定学不好”“我的单片机、电机学都学的那么差”等的想法。在绪论课上强调本课程的特点,并指出和其他课程的区别,强调本课程很直观,也很简单,课举例证明。
1.1.3 讲解电气控制系统的发展
讲述电气控制从手动控制到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然后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再到可编程控制器的发展,并分析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的特点,强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器也在向无触点化、智能化发展,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很重要的领域。讲解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是如何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基础上发展的,以及发展到现在的可编程控制器的特点,以及其强大的功能。并讲解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和可编程控制器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的概念。
1.2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切忌不能像有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老师从头到尾的进行讲解、推导,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程安排上以实际应用项目为主线,由实际项目带出电器元件的应用、各种控制方法、原理的学习,这样可使学生一边学新的电器元件,学习新的控制方法,一边用到实际的应用中。
1.2.1 在讲解电器器件时,最好拿实物让学生有感官上的认识,然后结合图纸讲解工作原理。作为自动化本科专业,对各种电器不仅要知道器用途,也要熟悉其工作、动作原理,这样才会加深理解。同时不能从头到尾把各个电器罗列讲解,这样学生听起来很枯燥,而是由具体应用项目带出电器。例如,在第一讲首先讲解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分析正反转的主辅电路的工作原理,这样就带出按钮、接触器、熔断器、热继电器的应用,在讲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用途,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1.2.2 在讲解控制原理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在控制原理的讲解中,老师并不是在原理图基础上枯燥的讲解,而是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根据实际的需求共同设计。刚开始学时可能考虑不全面有很多设计缺陷,这时和同学们一起讨论缺陷的后果,从而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从一开始培养学生设计、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和开发学生。
2 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人才培养手段。对于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更应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实现传统理论教学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能尊重并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和创新意识,把学习者的“体验性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对于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我校自动化专业主要是实验课和课程设计。
2.1 实验教学
现在很多课程的实验都是傻瓜式实验,无非将课本上的原理图般在了实验面板上,学生看不见实物。而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实验,给出了分离的电气器件,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接线、自己调试。当学生接线有误导致电机不旋转时,自己查找问题,要求一定要理解电机不能正常运行的原因,这样才能达到实验的目的。当学生见到自己的电机正转、反转、停车时,能感受到该课程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2 课程设计
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理解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掌握控制系统的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有极大的意义。在课程设计中基本是一人一题,学生首先要根据实际对项目进行分析,然后根据PLC设计的步骤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对每个学生进行小组答辩,答辩老师由5-6人组成。答辩时在讲解的过程必须能进行仿真演示,不同的老师要从各个方面进行提问,这可强化学生的理解,要求学生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不仅综合强化了学生知识,更是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教学经验和心得
3.1 老师一定要在教材、教法的研究上下功夫,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在现代化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教师应多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料,提高自身素质,给学生以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一些低压电器向电子化、智能化、小型化发展,同时PLC控制系统不仅能代替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而且能实现复杂先进的控制,因此老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补充新的知识,把先进的控制技术引入课堂。
3.3 在课堂中尽可能引入实际的工程应用,让学生知道它的应用领域,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讲解控制原理时,尽可能的设计一些故障,以培养学生故障判断和排除的能力。要求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很多工厂急需的技术人员。
3.4 注意学生实验时的安全,培养学生现场安全意识和责任。强调个人人身安全、他人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强调在电路通电前一定要经过教师的检查和确认。这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实践动手、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现代电气控制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的教学不仅注重课堂的教学方法,更要加强实践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