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严肃音乐 流行音乐

从上世纪起,音乐界就一直存在着关于“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的争论。这两者高雅与通俗的区别形成了人们不同的见地。纵观中外音乐史,对雅、俗的看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视角。因此。何谓俗,何谓雅,要根据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不可笼统论之。

一、什么是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

“严肃音乐”通常是指各种传统经典音乐和一切专业作曲家用传统或现代作曲手法所创作的音乐。并且,“严肃音乐”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其内容严肃、形式严谨,通常题材重大,体裁大多为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等。它泛指欧洲从18世纪到20世纪时期的音乐作品。也有人把中国20世纪以后专业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成为严肃音乐。其作曲技法比较复杂,对位模仿、十二音序列等是常用手法:常以多声部发展、专业性强,诠释深刻的命题,追求音乐技巧的创新和完美。严肃音乐是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音乐。严肃音乐的文化精神决定了它至高的审美性,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高雅音乐”。因此,严肃音乐作为一种“精英文化”。它的创作者、演奏者、欣赏者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修养。其特点具有丰富的内涵、表现力和哲理,要求听众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音乐的感受力和心理准备:其二,具有民族意志和时代精神,它常常具有严肃的社会主题。实际上很难想象脱离时代、脱离民族精神能产生丰碑式的严肃音乐来:第三,严肃音乐被赋予的美感和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特点,每一个严肃音乐虽产生于历史的某一瞬间,但它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具有永恒的价值。例如《贝五》虽然产生于他那个时代,但二百年来,那种与命运决战。并以光明彻底胜利而告终的激越乐章,世世代代鼓舞着世间的人们,它丝毫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殒它的光辉:第四,严肃音乐与通俗音乐相比,它具有“凝重”的品格。

流行音乐是与严肃音乐相对而言的,它不同于严肃音乐,因为严肃音乐常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和一些专门的知识层面,需要听众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细细领悟、品味。而流行音乐对于听众来说,其形式短小、通俗,唱起来上口,并且对于听众不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仅依靠对音乐的心领神会与感性认识就能理解,如流行歌曲、轻音乐、摇滚乐等。其音乐体裁短小,题材贴近大众生活,旋律单一,支声部少,且多以歌曲形式出现。充满了时代气息。流行音乐的特点是:器乐作品节奏鲜明。轻松活泼或抒情优美,演奏方法多种多样,音响多变,色彩丰富,织体层次简明,乐队规模不大,多使用电声乐器。声乐作品多是生活气息浓郁、抒情、风趣、音域不宽,手法通俗、曲调顺口、易于传唱:歌词多用生活语言,浅易,易为听者接受和传唱:歌手多是自成一格的流行歌星,发声方法各有千秋,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动作自由不羁,自然亲切,易引起听众的共鸣:小乐队的强声伴奏与歌声融为一体。由于流行音乐具备上述特点,所以就能够和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

二、严肃音乐、流行音乐不是评翔作品质量的标准

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他们都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怎么能够绝对的区分高雅与低俗?古典音乐结构复杂。就是说,它除了形象美之外还具有形式美。从爱好者来说,要理解其中的全部奥妙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那些曲式、调式、调性、和声、复调等等都比较专业。但是,如果你借助它优美的旋律而深入进去,你就会发现其中另有一片天地。它能够扩展人的想象空间,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深八地欣赏古典音乐绝对有助于提高一个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它也就会有助于你在其他领域的工作或者研究。我想,这恐怕也是为什么把音乐欣赏能力作为一个人综合参数一个方面的原因吧,因此,欣赏古典音乐的人没有必要对不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不屑一顾:而不欣赏古典音乐的人也没有必要对欣赏古典嗤之以鼻。而流行音乐能够和广大群众连在一起。无论文化水平的高低,都易于接受。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它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俨然已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份,。然而流行歌曲不仅是艺术,也是娱乐、精神寄托,更是反应百姓生活的写实记录,甚至是大众思想、意识型态的指标,所以,如何看淡雅俗,关键在于音乐的本质要素――它所表现的思想、情绪、情感给听众是什么样的影响和熏陶,不能简单地将“严肃音乐”全部视为高雅的,都能够发挥音乐积极的感化作用,也不能简单地将所有的“流行音乐”全部视为低俗的、只能给人感官刺激的音乐。雅乐可以“雅赏”,俗乐也可以“俗赏”,有的还可以“雅俗共赏”。因此,音乐只能要能给人的健康、积极、有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有内在的价值。它不仅能调节个体的情绪情感,还给人以知、意、行上的引导。“雅俗共赏”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正如的生动比喻那样,应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

三、严肃音乐的现状及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们似乎已习惯于周遭充斥着各种时尚的、流行的,甚至于是有些极端的、浮躁的等等不同风格的音乐……曾几何时,在世界音乐中占着举足轻重位置的严肃音乐,却已被大家抛至九霄云外?!

20世纪80年代以流行歌曲为主的流行音乐席卷华夏大地,获得许多年轻人的欢迎,也被一些专业音乐人士视为一个音乐品种加以承认。严肃音乐的地位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严肃音乐产生年代久远。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作品和人们的审美观念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反映的内容也与人们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2、严肃音乐题材深刻且体裁重大,在社会快节奏发展的今天,人们已无暇顾及这些庞大的作品。

3、由于以上两种原因,严肃音乐在今天较难被大众理解,欣赏它的人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如《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音乐的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在音乐技巧中,不经过专业训练很难驾驭。因此,技巧复杂的音乐作品自然会产生曲高和寡的现象。高雅的音乐品种不易为多数人自娱自乐,所以也就难以流传。

严肃音乐是历史上人类智慧的结晶。优秀的文化遗产,它的艺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其完美的音乐表现力让现在的许多音乐家感到惊叹。所以,普及严肃音乐成了一个十分必要的问题。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文2

1.选择健康、世界观正确的通俗音乐。

通俗音乐的种类很多但也是参差不齐的。因为通俗音乐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为部分通俗音乐表达的情绪具有颓废、以及无聊等低俗的格调。所以我们在把通俗音乐引入课程中就要具有一定的筛选和把关。要选择内容和表达情绪是健康、积极向上的通俗流行音乐。这些流行音乐能够放松学生的大脑皮层,也能够让学生拥有愉快、欢乐的情感。使得学生能够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适当的休息,稳定情绪。

2.通俗音乐要满足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在选择了正确的通俗音乐引入课程后,还要充分的调动中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活跃音乐课程的气氛、调动学生对音乐的积极主动性。其次,在学生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教给他们相关的音乐知识,比如五线谱、音准以及节奏感等相关内容。最后,可以通过对通俗音乐进行有选择、有方向的教育,让学生更好的在课程上用音乐陶冶情操,理解音乐艺术,让学生能够借由通俗音乐理解、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成为音乐艺术的传播者。

3.通俗音乐教学目的。

通俗音乐引入中学课程,可以让中学生借由通俗音乐了解我国以及世界音乐的发展路程。中华人民共和国56个民族音乐和文化背景各个阶段的魅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让中小学生能够借由具体的歌曲形成较高的音乐审美观和自己独特的欣赏风格。同时也教导中学生们要热爱我国的传统、古典音乐。

4.将通俗音乐与传统古典音乐进行对比。

在音乐课程中教师可以将通俗音乐与传统古典音乐进行对比,有对比才能够具有说明性。如果想让通俗音乐与传统古典音乐在课堂上共存,相应的摩擦与火花是必然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这需要在课堂中将通俗音乐明确的定位,或阳春白雪,亦或是下里巴人,不论怎样通俗音乐与古典音乐都是各有千秋。在音乐课堂上把通俗歌曲与古典音乐区别分开是很有必要的。这要求教师在音乐课堂上将特征鲜明、独树一帜的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展现给学生,这样才能够让中学生们明确的进行区分,不会混淆,也能够增加古典与通俗音乐的竞争力。

5.音乐教师需要正确转变观念正确看到通俗音乐。

中学学校的部分音乐教师并不喜欢通俗音乐,他们大多数都对音乐有着很高的鉴赏品味。并且他们自己本身也具有很高的音乐训练能力,可以很好的教导中学生。所以这些音乐教师对通俗音乐这类表现形式比较简单的歌曲不是很认同,无法引发他们的共鸣。而且多数中学学校的音乐教师结构比较单一、血液更换并不频繁,他们年龄层次多数是中、老年音乐教师。受到年龄的影响这些中学音乐教师在心里上也更倾向严肃的音乐。更喜欢严谨、哲理、平稳的古典音乐表现手法。但是目前的中学生不可忽视的现状,便是学生对通俗音乐的热爱,所以音乐教师需要正确转变观念、正确看到通俗音乐,以一种有容乃大的心态来接纳通俗音乐。

二、结语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文3

1.以网络和手机为主要音乐传播载体。数字音乐具有完全不同于传统音乐的特质,比如它极具丰富多样性、可重复性、远程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而数字音乐更是具有革命性意义,它以数字信号方式储存在数据库里,只要有网络,人们就可以随意下载或删除,而且因其具有即时性、准确性、拓展性、便捷性、创造性、技术性等优势,所以很快取代了传统唱片在音乐传播方式上的主导地位,成为数字原生代音乐欣赏的主要途径。MP3播放器、智能手机将数字音乐的播放形式变得更加简单,特别是手机可以直接在线收听、下载音乐、阅读歌词,实现了多功能的统一。网络和手机已成为数字原生代的主要音乐传播载体。

2.以自主式音乐学习和个性化音乐欣赏为主要方式。一方面,随着数字音乐的兴起,互联网凭借其海量的音乐资源,让课堂外的自主式音乐学习成为可能。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知名高校的音乐课程,只要有兴趣,就可以自主下载或在线学习和研究。而且各种音乐社区、QQ群组、微博等也可让学习者能够在线实时地与他人甚至专家充分交流。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原生代在音乐欣赏上更容易拥有个性化的选择。音乐网站和软件的发展为音乐收听者提供了更多私人化、个性化的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播放、收藏、下载音乐。同时,对音乐搜索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既可以根据音乐的风格搜索,也可以直接点击自己喜欢的艺人,进入他(她)的专属音乐频道,网站根据用户的关注还可以推荐风格类似的音乐或艺人,……智能的、多元化的音乐选择方式使用户可以很快地进入自己喜欢的音乐圈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专属空间音乐。

3.以爱情、励志和对现实的反叛为主要内容取向。当代大学生是流行音乐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正处于情感发育的朦胧期和社会化的成长期。流行音乐作为他们表达、宣泄情感的一种途径,在内容上多以年轻人成长中的情感问题为主要表现对象。其中以描写爱情的流行音乐最受欢迎。据乐坛关注度最高的歌曲排行榜(2011年)统计,在200首热门歌曲中,爱情题材歌曲占93%。其次,励志题材的歌曲在年轻人中传唱率也较高,如《重头再来》、《光辉岁月》等歌曲都曾激励过许多年轻听众,并产生了积极影响。与励志题材相对的是反叛题材的歌曲,这类歌曲虽然数量不多,但一直以来都占有一席之地,如《会读书》、《倔强》、《浮夸》等都表现了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迷茫、思考与反叛。5.以休闲娱乐、宣泄情感为主要目的。现代人生活压力普遍增大,升学、求职等对年轻人更是构成了多重压力,从音乐中寻求减压是当代青年欣赏音乐的重要目的。流行音乐对情感的反映细腻直白,年轻人十分容易产生共鸣,因而许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听歌、唱歌这种方式来舒缓和宣泄情绪。在数字原生代这里,音乐的教化功能大为削弱,休闲娱乐功能大为增强。他们告别了在音乐厅中正襟危坐地欣赏音乐的形式,音乐欣赏呈现出休闲化、娱乐化倾向。

二、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新思考

艺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从来都是紧密相连的。数字化生存是对一切文化艺术提出的新课题,音乐艺术教育也不例外。为此,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应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1.重新定义主流音乐内涵。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音乐文化。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时代的主流音乐文化和主旋律音乐。我们过去对于主流音乐的定义是比较狭隘的,过度地从音乐教化功能出发来确定主流音乐的范畴,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导致大学音乐教育与大学生音乐体验严重脱节。一般说来,主流音乐是指体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一切积极健康向上的音乐。主流音乐与主旋律音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涵盖面要大于主旋律音乐,既包括精英音乐,也包括大众音乐;既包括直接歌颂时代、歌颂党和人民的主旋律音乐,也包括反映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性的主体音乐。界定主流音乐的内涵不能以音乐的时间性、地域性等作为评价标准,应该坚决打破凡是流行的都是浅薄的,凡是传统的、欧美的都是高雅经典的观念,摈弃欧美文化中心论和简单复古主义两种倾向,真正建立起时代性、经典性和优秀性、大众性为主的新标准。

2.努力打造与数字原生代音乐体验相对接的音乐艺术精品。数字原生代本质上仍然热爱传统文化,只不过他们对于其呈现方式有自己的偏爱。他们不喜欢教师照本宣科,不喜欢陈词滥调的刻板说教,而喜欢娱乐化的轻松学习、交互式学习。当传统文化以他们喜爱的形式,如以手机应用程序或电脑游戏的方式呈现时,他们喜欢并乐意接受。比如最近很红火的手机音乐软件“唱吧”,就因满足了音乐爱好者随时卡拉OK的需要而大受欢迎。又如,数字原生代爱听周杰伦的《青花瓷》、《双节棍》等一类反映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歌曲,爱听流行版的《五星红旗》、《大中国》等主旋律歌曲,爱听现代电子钢片琴演奏的贝多芬《命运》等。这就启示我们,在坚持原汁原味传承古典音乐艺术和经典音乐艺术的同时,也完全可以在主流内容的时尚包装、经典作品的时尚演绎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探索,打造更多更好的通俗化、大众化、时尚化的主流音乐作品。

3.充分利用数字化音乐艺术传播手段。数字时代下的上传、下载、粘贴、评论、分享、转发等技术方式使得数字化音乐得以迅速传播。因此,要善于运用这些数字新媒体技术,增加主流音乐文化的传播力,进而大力发展和打造社会主义音乐产业,构建完整的音乐产业价值链。应该抓紧实施民族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数字化工程,通过网络微视频、网络MV、卡拉OK、手机彩铃、微信、背景音乐,甚至公益性广告音乐等新形式,使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古典音乐在数字化条件下获得新的活力和魅力。探索实施经典音乐大众化、时尚化工程和流行音乐经典演绎的嫁接工程,打通民族民间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之间的通道,创造新的音乐样式,增强主流音乐的传播效果。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文4

摇滚乐在中国算不算流行音乐见仁见智,但在中国以外的地方,摇滚乐都是被列为流行音乐范畴的。欧美音乐乐理介绍的流行音乐风格大全就包含了摇滚,而且还把摇滚分成很多类型:Acid Rock(酸性摇滚)、Adult Alternative Pop/Rock(成人另类流行/摇滚)、Album Rock(专辑摇滚)、Alternative Country-Rock(另类乡村摇滚)、Alternative Pop/Rock(另类流行/摇滚)、American Trad Rock(美国传统摇滚)、Arena Rock(舞台摇滚)、Aussie Rock(澳洲摇滚)、Blues-Rock(蓝调摇滚)、British Trad Rock(英国传统摇滚)、Britpop(英伦摇滚)、Celtic Rock(凯尔特摇滚)、College Rock(学院摇滚)、Comedy Rock(喜剧摇滚)、Country-Rock(乡村摇滚)、Detroit Rock(底特律摇滚)、Experimental Rock(试验摇滚)、Folk-Rock(民谣摇滚)、Garage Rock Revival(复兴车库摇滚)、Glam Rock(迷惑摇滚)、Grunge(垃圾摇滚)、Hard Rock(硬摇滚)、Indie Rock(独立摇滚)、Instrumental Rock(器乐摇滚)、Jazz-Rock(爵士摇滚)、Kraut Rock(德国摇滚)、Latin Rock(拉丁摇滚)、Pop/Rock(流行/摇滚)、Post-Rock/Experimental(后摇滚/试验)、Prog-Rock/Art Rock(前卫/艺术摇滚)、Pub Rock(酒吧摇滚)、Rap-Rock(说唱摇滚)、Rock & Roll(摇滚)、Rockabilly(山区乡村摇滚)、Soft Rock(慢摇滚)、Space Rock(太空摇滚)、Swedish Pop/Rock(瑞典流行/摇滚)。160种风格中,摇滚就占了37席,能说摇滚不属于流行音乐吗!

真的是很细心呢,分得那么仔细,太专业了!我想,如此划分,应该不仅仅是为了卖弄专业,而是出于每种摇滚的观念与技术的展现不同,需要如此划分吧。换言之,是为了严谨。那么,既然在摇滚乐的发源地,在对音乐如此严谨的欧美,都把摇滚归于流行音乐,为什么被中国拿来以后,摇滚反而不算流行音乐了呢?也许,是出于两个因素,要么有些人把音乐太当回事了,要么有些人把自己太当回事了。

持摇滚乐不是流行音乐观念的那部分音乐人和音乐爱好者大都有个很固执的想法:摇滚乐高于流行音乐。他们对流行音乐有着深深地不屑,在他们看来,流行音乐是不配和摇滚乐相提并论的。为什么呢?其中原因很复杂,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觉得摇滚乐有思想,这是流行音乐不具备的。他们用一种近乎偏执的理念把流行音乐和摇滚乐推向两个对立面,根据是流行音乐的大众化,和摇滚精神的反大众反传统拒绝顺从拒绝媚俗,据此他们得出结论:摇滚在乎态度,流行注重迎合。当然,也有很少一部分人认为摇滚乐不是流行音乐的原因恰恰相反,是因为摇滚太疯狂太另类,所以不配列入流行音乐。

更绝对的是另外一部分人,他们只听摇滚乐,然后觉得他们比听流行音乐的强。网上甚至有这样的讨论“流行音乐和摇滚能共存吗?”这个讨论就有些无趣了。有个网友的回帖很妙,他先是引用了王小波在万寿寺里写的一段“那个老妇握住薛崇的男根,说:官人,你不是个等闲之人。”然后表述自己的态度:“如果西方没有把摇滚归到流行里,那我觉得有点可惜。如果我们的摇滚歌手也有人说:摇滚也是流行的一种。那我一定支持,我支持这个的原因很简单: 我实在看不惯有些人握住自己的男根自言自语:我不是个等闲之人。”

正如该同学所言,如果因为听了一些自己认为的摇滚,就对什么音乐和声音都要“摇滚”一下,那简直就如佛洛依德什么东西都要力比多一下一样没有意思。

让我们先来关注一下流行音乐和摇滚乐吧。流行音乐和摇滚乐都源于西方,确切的说,是美国。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世界各国的流行音乐形态基本上都是从美国流行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战前,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主要以黑人的布鲁斯、白人的“叮砰巷”音乐,乡村音乐、爵士乐为主,二战后50年代,美国广大青少年对布鲁斯的伤感、“叮砰巷”的阳光、乡村音乐的悠闲、爵士乐的华丽感到腻味,他们需要一种简单、直接、强烈、不拘一格的音乐方式,表达他们内心的不满、叛逆、激情和冲动,释放他们充沛的精力,于是摇滚乐诞生了。 “摇滚乐(Rock'n'Roll)”一词是1951年克利夫兰电台唱片节目主持人艾伦・弗里德根据一首节奏布鲁斯歌曲《我们要去摇,我们要去滚》创造的。1955年,电影《黑板丛林》插曲《昼夜摇滚》在青少年中产生极大轰动,获得波普排行榜第一名,标志着摇滚时代的到来。摇滚乐不但彻底改变了流行音乐的面貌,还将流行音乐从美国推向了全世界,摇滚是流行音乐的始祖。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从广义上来说,摇滚乐从属于流行音乐,是流行音乐的一部分。1986年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崔健两只裤脚挽得一只高一只低,走上台唱了一首《一无所有》,从此成为“中国摇滚教父”。多年以后,崔健认为自己不过是唱了一首“主流的情歌”,一首类似于“让世界充满爱”的不折不扣的流行歌,并说摇滚音乐就是流行音乐。

从狭义上来说,摇滚确实区别于主流的流行音乐形式而独立存在,这种区别首先表现在商业性上――不妥协于观众,其次是摇滚的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摇滚从音乐形式上来说是由吉他、贝斯、鼓三大件伴奏而成,重节奏,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表演性;从思想层面来说,摇滚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性格。所以,对于喜欢摇滚的人来说,摇滚的感染力无疑是煽动性的,摇滚的曲调氛围本来就够cool够in激情四溢,何况摇滚还有灵魂!摇滚最根本的精神就在于真实,写的唱的都是个人的真实情感以及对社会的真实反应,是对自己对社会的沉思和反省。摇滚的特殊性就在于个性、自由,强烈的政治色彩、宗教色彩和对现实的批判性。

无论摇滚表达的是什么样的精神,摇滚可以宣泄对现实的抗议、反叛;可以表达自己的挣扎和不屈服,但摇滚只是一种音乐表现形式,什么样的音乐都不足以改变政治,也取代不了现实。摇滚唯一可以改变的,是我们自己。而且,无论你有多么喜欢多么崇拜摇滚,也回避不了摇滚的一些负面因素,比方颓废、堕落、放纵等关键词。我非常不明白的是,摇滚表达的是愤怒也好思考也好,和摇滚是不是流行音乐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因此就要把摇滚“摇”到主流之外呢?两者并不矛盾呀!

欧美将音乐划分为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很广义,也很简单很明白很好理解。流行音乐为什么会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一种音乐形式,我想原因就是综合了很多其他的音乐形式。摇滚算不算流行音乐,体现的不但是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种社会宽容度。我们之所以老是纠结摇滚算不算流行音乐的问题,无论是因为觉得摇滚很不得了不能算,还是觉得摇滚很垃圾不配算,都把原本很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了。算不算,摇滚还是摇滚,流行音乐也还是流行音乐,从内容到实质都没有什么改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文5

德国铜管重奏团是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乐团,全部十位成员都来自于欧洲各大交响乐团,其中不乏柏林爱乐、慕尼黑爱乐这样的顶级团体。它成立于1974年,前身为“德国铜管五重奏”,1984年,乐团又加入了五名新成员,扩编为十重奏的编制,这使他们具备了演奏出交响乐般宏伟音响效果的条件。之后,乐团延续这一路线不断发展,他们灌录了自己的唱片,并在世界各地举行巡演,让全世界的乐迷都能欣赏到铜管重奏那“黄金般”的音色。

提起德国的音乐团体,总会给人一种印象:演奏技巧精熟,情感表现丰富。德国铜管重奏团继承了这种传统。常年担任各大优秀交响乐团演奏员的乐手们具备了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从亨德尔、巴赫一直到施特劳斯、李斯特等重要作曲家的作品都是他们的常备曲目。更重要的是,他们并未完全将自己限制在古典音乐领域,而是发挥铜管乐器的特色,演奏了大量的爵士音乐和流行音乐。这种“多元融合”的演奏风格开创了仅属于德国铜管重奏团兼具活力与魅力的声音。

铜管乐的“细腻”

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这场演出中,上半场的六首曲目都属于古典音乐范畴,来自巴洛克与浪漫主义两个时期。从曲目上来看,无论是亨德尔的《水上音乐》、巴赫的《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还是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均属于较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但并不容易演奏,因为除了铜管乐擅长表现的气势之外,这些曲目都更注重另一种属性的表现――细腻。

在古典音乐作品中,铜管乐器担任主角的演奏段落往往具有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特点。小号的高音一旦出现,整个乐队都开始为其陪衬;长号的低音则是作曲家营造紧张、悲怆气氛的最得力的帮手;连“低调”的圆号,也时常展现其富有金属性的音色。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铜管乐器也常常招来一些“偏见”――许多对其了解不深的乐迷认为它们“五大三粗”,刚劲有余而细致不足。而且,德国铜管重奏团采用的是十重奏编制,这势必会对演奏家自身的水准和他们之间的配合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这两点来看,这场音乐会是否会被贴上“不细腻”的标签呢?

我起初也有这样的担心,但是,当在网上看到了他们演奏《闲聊波尔卡》的录像之后,这种担心完全打消了。无论是富有气势的齐奏、灵活的快速走句,还是乐器间的“柔声对话”,乐队都处理得游刃有余。他们具备了铜管重奏中常常缺失的细腻与灵巧,并且始终维持着高水准的音色――将“金属”的声音成功点化成为“黄金”。这样出色的配合不仅源于演奏家自身的高超技巧,还得益于他们的“元老”――兼有长号演奏家与作曲家身份的恩里克・克莱斯波。他为乐团改编了大量曲目,这种“量身定制”使得每位演奏家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准。直到今天,乐团演奏的每一首曲目都沿袭了这种“改编”传统。有如此严谨的演奏及编曲态度,他们能以铜管乐器做到“细腻”也就水到渠成了。

来自德国的布鲁斯与爵士

“布鲁斯”是起源于美国南方黑人社会的一种重要音乐风格,它由“Blues”直接音译而来,有时也译为“蓝调音乐”。布鲁斯经过不断的积累与发展,一直流行到今天,它的许多音乐特质也为爵士乐所吸收。从音乐会下半场的《小号布鲁斯与歌》与《野猫布鲁斯》等曲目可以看出,这种流行已经跨出美国,走向世界,连向来“严谨”的德国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铜管乐器――尤其是小号与长号――向来在布鲁斯与爵士音乐中占据着一席之地。自从爵士乐的灵魂人物――路易・阿姆斯特朗以一支小号完美地表现了爵士乐的魅力之后,以铜管组合演奏爵士音乐的形式便开始风靡全球。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乐队”(Big Band),它以数目众多的铜管乐器组成,还加入了黑管、萨克斯等木管乐器,表现多种类型的爵士音乐风格,这与常见的“铜管五重奏”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德国铜管重奏团的“十重奏”编制可以说是对两者进行了中和,它拥有比五重奏更多样化的音响效果,却不失内敛与细致;它比大乐队更为精炼,却也能表现爵士乐的自由与无拘无束。在这些德国演奏家的手中,古典与爵士的界限或许并不存在,这只是他们对于生活的两种态度,每一种都有着自己的精彩。

更具时代气息的“古典”

古典音乐在当代应该如何被演奏?是应当坚持传统,完全忠实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还是应该兼顾时代,将当代音乐的多元风格融入古典?这个问题一直备受争议,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摇摆天鹅》,说明了德国铜管重奏团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在这一问题上持开放态度。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区别范文6

【关键词】流行歌曲;中学音乐课堂;必要性;基本原则

关于流行歌曲能否进入中学生的音乐课堂曾经引起了一场大的讨论。那时《人民音乐》、《音乐生活》、《中国音乐教育》等都开辟了专栏来讨论。大家看法不一,有的赞成,有的反对。然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流行音乐随着传播媒介迅猛发展,流行歌曲更是占据了中学生的音乐生活,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大部分学生的参赛曲目是流行歌曲。学生们对流行歌曲十分喜欢可是却对音乐课却提不起兴趣。究竟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吸引力在哪里?流行歌曲对中学生有何影响?流行歌曲是否可以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如果可以,该如何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呢?

一、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影响

流行歌曲是区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民间音乐的另外一种音乐形式,它泛指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流行歌曲题材多样,贴近现实生活,轻松明快的节奏和内心表白式的歌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不赞同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观点有:1、流行歌曲所表达内容大多描写爱情,不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将产生不良影响。“在思想内容上、艺术表现上、品味都不高,有的是脱离,甚至是歪曲现实生活,追求空中楼阁”。2、流行歌曲进校园,不利于正常教学。“流行音乐在校园泛滥,严重干扰了九年义务教育中音乐教学的正常实施和民族音乐教育。3、流行音乐艺术价值不高,流行歌曲一些唱法不适合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如摇滚。

但是流行歌曲势不可挡。也有一些人主张应该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1、流行歌曲可以进课堂。流行歌曲作为一种文化出现在现代生活中,就有其合理性,流行歌曲即是时代的产物就有了被了解和接受的可能。2、优秀的流行歌曲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肯定了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并主张服务于审美教育。

人们之所以对流行歌曲进中学课堂产生争议,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流行音乐文化的属性认识不够,有的过于片面看待流行歌曲的消极影响,有的从积极方面出发,乐观看待流行歌曲对中学生的影响。

客观来看,中学生阶段是一个内心世界快速发展,情绪容易波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自我意识突出,渴望能够自己做主,可是又没有能力辨别美丑,善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而流行音乐丰富了中学生的音乐生活,给中学生提供心里解压方式并获得感情共鸣,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为中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但不可否认流行音乐在商业华丽的包装下影响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使中学生盲目追星,荒废学业。

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二、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必要性

第一,增强中学音乐课的吸引力,丰富中学音乐教学的内容。

中学生喜欢流行歌曲而厌恶音乐课已经成为了中学音乐课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一方面,音乐教材内容单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式枯燥让学生心生厌烦。另一方面流行歌曲内容通俗易懂,表达的往往是当代人生活、理想和内心情感世界,演唱上音域较窄一般人都可以学会。所以,从增强中学音乐课堂的角度出发,有必要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中学生的音乐学习需要从他们感兴趣的音乐入手以此为基础来培养中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

第二,面向实际,使中学音乐教育更贴近时代。

21世纪是一个“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音乐作为艺术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走向多元化的趋势。流行歌曲就是在工业化大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中所衍生的一种亚文化景观。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生群体通过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和学习,能够从音乐中了解社会。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不仅可以拉近中学生与音乐的距离,还可以使中学音乐教育更贴近时代。

第三,引导中学生鉴赏流行音乐,增强中学生的辨别能力。

中学生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有极大的好奇心,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事物。流行歌曲的质量参差不齐,教师有必要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以此来引导和提高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鉴别能力。

三、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原则

任何事儿的发展都是不可抗拒的,采用拒绝或是回避的态度对新鲜事物是违背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客观辩证地看待新生事物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流行歌曲引进中学音乐课堂需要把握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适度性原则。

中学音乐教学是一个相对独立完整的系统,对流行歌曲的引进只能是作为辅助中学音乐教学的材料,并不能打破中学音乐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古典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以及音乐知识应该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心。因此对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要掌握适度性的原则,不能本末倒置,忽视传统音乐教育。毕竟传统音乐代表了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最核心的精华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第二,选择性原则。

流行音乐本身是一个复杂的音乐类型,其内容并非都适合中学生,因此教师要有选择的将流行歌曲引进中学音乐课堂。教师要对流行歌曲对曲目和内容进行甄选,应选择内容积极向上、风格清新别致、格调较高、有鲜明时代感的作品;那些过分渲染孤独、忧伤、失落情绪、表达游戏人生态度、描述情爱等歌曲要给予淘汰。

第三,指导性原则。

流行歌曲良莠不齐,而中学生对流行歌曲的选择也都是跟着感觉走。因此,教师有必要让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时对中学生加以指导。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流行音乐本身在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复杂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鉴别、选择能力,自觉排斥和拒绝流行歌曲中的糟粕和不良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其次应加强对流行歌曲的风格技巧、表演力度、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还可以在流行歌曲的演唱技巧上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对其中包含的音高、节奏、力度、速度、和声等基本元素进行掌握。最后还应该通过对流行歌曲与传统音乐的对比介绍,让学生了解人类音乐文化积累的丰厚与博大,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接受流行歌曲,从而提高自己的音乐欣赏能力。

第四,创作行原则。

流行歌曲中像罗大佑的《童年》、老狼的《同桌的你》等校园民谣就比较适合中学生。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用文字、歌词来抒发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并结合吸收流行歌曲中的创作手法,采用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与手法自己进行创作。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情绪的最佳途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

四、结语

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问题不仅得到社会舆论、中学音乐教师的重视,更得到了高层次的力量研究领域的重视并相继产生成果。流行歌曲进入中学音乐课堂已经势不可挡,中学音乐教学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辩证地对待流行音乐,有目的,有意识,有原则地学习和探究流行音乐。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644.

[2]刘德波.关于流行歌曲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3(6).

[3]斯嫌.对校园追星族的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1994(2).

[4]邵祖亮.关于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也谈流行歌曲不能进课堂[J].中国音乐教育,19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