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1
引言
英国文学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就,对于世界文学体系尤其是世界英语文学体系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而从18世纪至今,英国当代文学的崛起十分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不但代表了文学体系的变迁,也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变化。当代英国文学在同时期具有不同特征,并且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英国文学在14世纪之后就开始繁荣发展,尤其在16世纪之后,英国自身的国力与经济逐渐增强,国家民族主义不断高涨,因此让社会文化也逐渐形成了文艺复兴的繁荣局面。从18世纪开始,各界人士纷纷开展了文学活动,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热情空前高涨,这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当代英国文学也开始发展起来。在如今,英国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传递文化的工具,将社会变化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并且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因此我们需要梳理与归纳英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以便更好地了解与认识英国文学的发展特征。
一 当代英国文学主要类别发展概述本文由收集整理
1 发展背景概述
在19世纪,英国社会从封建专制过渡到资本主义制度,这一时期的英国在文化意识上产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结构产生的巨大变化,英国文学艺术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传播。19世纪的英国文学开始不断在发展中汲取养料,作家们也在社会变革中寻找创作的突破点,而现实主义就是在英国社会剧烈碰撞与矛盾冲击中产生的。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可以说已经被现实主义所涵盖,人们要求文学作品需要关注社会与人生,对群众个体产生的思想意识要多去关注。
2 当代文学发展概述
可以说英国的启蒙主义运动对于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产生的新古典主义思想在全欧洲范围的流行。而当时英国带领王朝复辟的德莱顿就是这一时期新古典主义的代表。德莱顿在自己作品中阐述了对于新古典主义提出的思考,他提倡压抑情感,抒发理性的情绪,并且对文学作品强调了道德教育的职能。他反对僵化的创作思路,这使得英国产生的新古典主义思潮并不会死板单一,并且也被后人所接受与继承,促进了当代英国文学体系的发展。
在英国新古典主义思潮的作用下,当时的英国散文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以约翰逊为代表的散文家与笛福、菲尔丁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创作者,同时这一时期的杂志报刊的发展促进了英国当代散文的发展。许多当时的散文名家都曾经给报刊杂志社写过作品,尤其是散文家艾迪生首创的《旁观者》报,对于后期的英国报刊文学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相比其他报刊只是单一地报道新闻事件,《旁观者》更多地是对社会文化艺术进行鉴赏,提倡人们提高个人修养等内容,能够提高英国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报纸中,艾迪生会用华丽优雅的笔法来描写形形的人物关系,加上一些温柔的讽刺,让这份报纸在当时大受欢迎。
整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创作的主要潮流趋势就是现实主义文学引领着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并且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风格主要是用真实的视角来还原现实生活,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状况要认真关注,并且以小人物的视角来展现出社会的腐败与黑暗,这就是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核心。
我们从分类上来归纳,这一时期的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三种特征:第一是讲究作品细节的真实性描写,英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最核心的特征就是要求还原真实历史,用具体的人生场景来反映出英国当代社会生活。这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用真实形象与具体描写来吸引读者的,所以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情感。例如,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思想就贯穿在部分作品中,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出英国妇女的权利,如简·奥斯丁创作的《傲慢与偏见》就描写了英国中产阶级真实的日常生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将妇女与婚姻的关系表述出来。第二就是作品形象中的具有的典型性特征,能够用生动的人物形象来高度概括生活中现象的本质,并且会对不同人物性格刻画出真善美的人性。这种表达风格与自然主义相比,让人物有了生动的性格,使故事不会再单一空洞,而是真实地记录了生活。第三就是对作品的客观性描写,许多文学作品融合了作者自身对于客观生活的感悟,加上具体的语言文字描写,使得不同读者群体都能够领悟到文学作品的内涵。
二 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现状
英国文学受到文化力量的影响,而它最初发展的时候并不是书面的,它是通过人们口头来传述的。当文学中的故事传播实现了发展,才开始被人们创作。当代英国文学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自己形成的那刻起,就开始建立起符合自己国情发展的文学体系。
1 戏剧文学创作的突破
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局面,让长期难以得到发展的戏剧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巧妙地结合了欧洲传统古典戏剧的形式,对当代社会问题进行了辩驳,给当代英国群众带来较高的艺术审美。而英国戏剧创作是在50年代后期,通过具有新鲜活力元素的剧本在戏剧舞台上展现出来,如《愤怒的回顾》、《卖艺人》等。这些戏剧都通过有限的对话来展现英国当时社会的生活情况,并且配合英国当代戏剧演员的演出直接描绘出当代戏剧的深刻内涵。
2 小说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在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战争文学,虽然世界大战之前产生了具有细微动机的当代作家,但是在战争之后的新现实主义小说却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乔伊斯撰写的《尤利西斯》就是以深入的角度来描绘英国现代都市中人们的生活状况,用大胆的语言来揭示社会的面貌,将群众的庸俗与猥亵都刻画了出来。这些战后产生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语言攻击力,在当代英国文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战后当代英国文学体系中产生了许多青年作家,他们并不是展现人们心理的阴暗之处,而是对人性的丑恶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以描写,尤其将当代英国各个阶层的人们的争斗描绘出来,如《蝇王》就能够将这些内容很好地表现出来。在这一阶段也出现了许多愤怒的青年,他们多数出生在工党领导的社会中,接受了高等教育。当时这一时期的英国社会依然具有明显的阶层观念,因此出现的作家具有新的含义,如西利托写的《长跑运动员的孤独》,就是用隐喻的方式表现出社会底层青年对统治阶级的不满与愤怒。另外,这一时期也产生了许多女性作家,她们以女性的角度来审视婚姻、爱情、职业等问题,这也表示了当代本文由收集整理英国文学的进步,如女作家多丽斯·莱辛创作的《屋顶上的女人》等。
3 诗歌与戏剧创作为文学奠定了基础
当代英国诗歌主要通过特殊的形象与变化的韵律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且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对比来展现西方当代文明,这一时期的诗歌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艾略特的《荒原》等,都是当代文学的典型作品,对历史与生命都有着深深的思考。在二战之后,英国诗人们的创作开始变得质朴,用一些比较强烈的语句来刻画出群众内心渴望和平的情感,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征。在二战结束之后,诗人们创作的诗句都呈现出朴素的特点,用较为敏感的语言来刻画当时社会群众的内心。
三 对当代英国文学的发展思考
当代英国文学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意识的冲击,以独特的面貌走进了新的时代。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英国文学体现出一种坚强勇敢的态度,体现出自身的英伦特色与创作者的特征,尤其是新时期的英国文学,不只是历史的传承者,也能够体现出国家的发展规律与文学艺术的魅力。一直到今天,英国文学依然对现代社会的文化意识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英国戏剧与小说方面,都极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而不同时期的作家也会不断创新,保持着创作的特色。创新也增强了当代英国文学的内涵,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个文学传统。它们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在欧洲乃至全世界都独领。
随着当代世界文学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的文学体系内容都有了或多或少的变动,而文学不只是对于语言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具有承载历史的内涵。对于当代英国文学来说,戏剧、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形式与格局,而这种新的文学艺术手法与语言形式是符合现代社会旋律的,更加适应当代英国国情与时代的精神面貌。随着英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过程,文学形式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不断移动,并且建立起的新的秩序是符合历史与时展的。创作者的意识形态与美学价值的提高也深深地影响着当代英国文学创作。与此同时,受到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传统的各阶段的英国文学效应已经被打破,所有的文学特征也不只是作用在自身时代的范围,而是聚合在一起,共同为世人呈现出当代英国的国情与社会现实。
英国当代文学蕴含的前卫性质就本质来说,是一种精英文学,不能排斥以现代派为主的其他派别,更不能拒绝现实主义文学的结论,而是应当更具有文学内容而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如果一直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而忽略了现代派文学的重要性,那么英国当代文学就会呈现出许多缺陷。我们要对所有文学形式与派别都一视同仁,才能让英国当代文学长久地发展下去。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2
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
在物质化的时代企盼生活的富裕与享受是每个人的权利。自然也是作家们的正当追求。何顿毫不掩饰地说:“我纯粹是要吃饭才写作,而且不但自己要吃饭,还要靠写作养一个今年要读小学一年级了的女儿,附带地还养老婆,因为老婆工资很低。”作家吴晨骏也说:“压力主要是经济上的。写作的最好状态,我觉得应该是在经济有保证的情况下全身心投入写作。”王朔更为直截了当:“我写小说就是要拿它当敲门砖,要通过它体面地生活,目的与名利是不可分的――我个人追求体面的社会地位,追求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这些对自身经济状况的表白是真实质朴的,这种物质的追求也是无可厚非的,可试想名利一旦成为写作的唯一动力,其作品的内容、意义和价值将会如何?巴尔扎克早期的试笔似乎能说明一点道理。
巴尔扎克在创作之初,也曾在物质与精神之间艰难权衡。为证明自己的文学天赋,更为证明自己离开父亲的经济援助也能很好生活下去。在很短的时间内,巴尔扎克创作了许多光怪陆离、内容粗俗的滑稽小说、神怪小说等主要供资产阶级有闲者消遣的作品,不到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四十部。但这些作品并无什么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巴尔扎克自己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采用各种笔名而不愿意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发表。即便以后也羞于提及这些作品。在经历了一番摸索之后,巴尔扎克毕竟找到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每一部小说都写一个时代”,勇于担当社会的“书记员”。面向现实生活,摹写社会现象。由此,巴尔扎克以坚定的道德信念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深入到那个时代社会的最前沿,以敏锐独特的思想,探寻美好人性不断被遮蔽甚至被扭曲的隐秘地带,终于铸起了《人间喜剧》这座令后人仰止的宏伟大厦。
巴尔扎克的事例证明,急功近利的写作活动不仅不能给创作者带来渴盼的财富,其作品自然也不会得到期待的成功。作家一旦舍弃了精神的追求,道德感、责任感、正义和良心等也将消失殆尽。而文学本是一种精神产品,如果缺少了作家的良知、人性的关怀、理想的张扬,文学势必失去它本身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今中国的作家在追求名利的时候,切记自己的职责和文学的使命,多一些现实的关怀,少一些个人的私利。如巴尔扎克所言:“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
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
巴尔扎克总是把创作小说看作是书写历史,把小说家看作是历史学家。其本意在于说明,真正的文学家应当高瞻远瞩,鸟瞰全局,自觉地把“反映社会全貌”、“记录时代变迁”作为自己的创作定位。他认为文学创作应遵循的指导原则是:尊重历史。照世界本来的样子再现世界,而不能像有的作家那样只是堆积事件和观念。他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要收集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时间、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的特点,揉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许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学家忘记了写的那部历史,就是风俗史。”巴尔扎克以敏锐的社会学感受力,高超的社会观察透视力穿越纷繁复杂的各种社会现象,把握其内在底蕴。这种严格地追求文学的真实性和典型性的艺术精神。高尔基称之为“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
文学需要思想,作家需要研究。巴尔扎克在给韩斯卡夫人的信中曾指出文学是最需要思想的艺术,“文学艺术以借助于思想重现人的本性为目标,是所有艺术中最复杂的艺术”。包括90多部作品组成的《人间喜剧》之所以能“提供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社会史”,就在于它体现凝聚了作家的观察、思索与透视。巴尔扎克把这套巨著分为三个部分《风俗研究》。“将反映一切社会现象”,“人类心灵的历史将纤亳毕现,社会史的各个部分都得到描绘”《哲理研究》“在现象之后,仅接而来的是原因,”“我要说出情感为什么会这样,生活依存于什么之上”《分析研究》探讨“原则”。巴尔扎克用编年体的方式描写了上升的资产阶级对贵族社会日甚一日的冲击:真实、充分地反映了贵族阶级的破败衰亡和被资产阶级融化的社会现象:描写了金钱统治一切的丑史秽行: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超过了所有的职业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的材料:尤其是他抛弃了自己对贵族阶级同情的立场,因而取得了“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人间喜剧》这座庞大的建筑群自始至终体现了巴尔扎克“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
然而当下我国一些创作者恰恰缺少的就是思想与研究,他们的创作仅仅是对一些生活现象的简单复制,如停留在娱乐、消费、宣泄、暴露的浅层面与庸俗趣味上,充斥于文学作品的是、物欲、支配欲、破坏欲和自我表现欲:写作者将视野封锁在琐碎的、感性的、无意义的个人世界,甚至反对“宏大叙事”,排斥所有与历史、社会、文化相关的叙事元素,不厌其烦地描绘浑浑噩噩、吃喝拉撒等不入流的凡俗场景,缺乏理想和激励人进取的精神:有些作品虽然贴近现实,但暴露出模式化、平面化,思想贫乏浅薄的弊病。这些肤浅低俗的创作丧失了文学应有的深度感,找不到与当代生活、当代读者的精神联结点,割断了与社会生活本质方面的联系,使文学沦为平庸现实的摹本,致使其文化内涵日趋稀薄。
文学反映现实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的规律,揭示大众生存背后的问题,包括人性的问题和精神的问题。那些流于表面现象未经深度开掘、理性透视的作品是永远不会有深度和内涵的,虽然“新体验”、“新状态”、“个人化写作”、“身体化写作”在一定时期有一定的市场,但由于作者逃避对现实做人文精神的深沉思考和深刻关注,或由于狭隘的眼界,不具备洞察社会历史本质的能力,不能摸清日常存在的真实本相,所以不能像巴尔扎克那样高屋建瓴地把握时代的全貌,表达文学超越日常生活的精神意义。即缺乏“锋利的唯理主义和批判精神”的创作只能面临精神危机而不会成为经典性作品。
“作家的魅力在于张扬小说的艺术性”
对小说艺术性的追求,是每个作家致力的方向。正如莫言所说:“作家的魅力在于张扬小说的艺术性。”
巴尔扎克在艺术上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对典型的塑造上。他对典型的理解是:“典型指的是人物,在这个人物身上包括着所有那些在某种程度跟它相似的人们的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典型是‘类的样本”’。巴尔扎克对现实的人作了大量的观察,选取了一些同类人的本质特征集中表现在他某个人物身上。“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渗透到他所创造的典型中,使其比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更理想、更丰富,从而也更具有真实性。”巴尔扎克十分自觉地在创作中坚持运用这种塑造典型的方法,即使是对次要的人物他也力图运用这个方法,目的在于要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更多一些社会阶级内容。由此,《人间喜剧》中有众多的堪称为“类的样本”的典型人物:如高老头的父爱、葛朗台的吝啬、于勒的欲、邦斯的收藏癖、贝姨的嫉妒等等。
对巴尔扎克致力于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种艺术形式,当今中国很大一部分作家尤其是青年作家几乎很少涉足,他们追求标新立异的形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先锋派”的苏童、余华、叶兆言、格非等人所谓的“叙事迷宫”和“叙述圈套”以来,我们看到了众多大胆的艺术形式的尝试。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作品不再有结构完整、情节跌宕的故事,也很少有面貌清晰、性格鲜明的人物,而是以大量篇幅写人的内心世界,写人的感觉、情绪、幻觉、联想、内心独白、潜意识等。如女性写作就倾心于自我命运的叙说和自我灵魂的剖白:有些作品虽然迎合中国读者的传统阅读习惯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技法,但故事的传奇性、趣味性被无限夸张而丧失了生活的真实,新历史主义小说、武侠言情小说都有类似的特征。
总之,现实主义这一传统的创作方法似乎离我们的作家越来越远,当然也有现实主义本身的变异问题,如阎连科说过,“最近,我一直对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产生很大的怀疑。这几年来我们的现实主义是很空洞的、概念化的。我一直觉得,如果说我们国家的文学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快的话,恰巧是因为在摆脱现实主义的束缚。作家也这样,如果他能摆脱庸俗的现实主义的束缚,就能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果不能,就只能被现实主义这一池死水淹死。”我们明白,阎连科此处的“庸俗的现实主义”决不是巴尔扎克“真实”的现实主义,我们也相信,现实主义有它存在下去的理由,余华在90年代的创作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经历了80年代形式上的探索及调整之后,余华90年代的三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逐渐脱去了炫目的形式外衣,开始重视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重视理性深度和人文精神的建构,与往日的先锋小说出现很大的不同。这是否是现实主义的回归呢?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我们肯定:今天,现实主义依然是最有魅力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3
一、美的本质问题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弄清美的本质与特征,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美的欣赏与创作,而且还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于美的本质的研究历史来说,它主要涉及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问题。把次要的看法抛开,主要的看法就有5种:(1)古典主义:美在物体形式;(2)新柏拉图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在完善;(3)英国经验主义:美感即,美即愉快;(4)德国古典美学:美在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式;(5)俄国现实主义:美是生活。这五种看法的出现大致顺着时代的次序,在发展中当然也会有些交叉或互相影响。
二、形象思维:从认识角度和实践角度来看
(一) 从认识角度来看形象思维
认识论首先涉及心理学常识,人凭感官接触到外界事物,感觉神经兴奋起来,把该事物的印象传到头脑里,就产生一种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叫做“观念”、“意象”或“表象”。这种观念或印象储存在大脑里就称为记忆,在适当时机可以复现,单纯的过去意象的复现是被动式的。文艺创作所用的却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思维”,就有各种具体意象进行组织、安排和艺术加工,创造出一个新的整体,即艺术作品。
(二) 从西方美学史来看形象思维
在西方,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被奉为文艺基本信条的是“摹仿自然”。摹仿自然实际上就是反映现实,但这个提法也可能产生误解,以为摹仿即抄袭,因而忽视了文艺的虚构和创造作用。柏拉图就有过这种理解。
(三) 马克思肯定了形象思维
马克思在他的经典性着作里多次肯定了形象思维,最明显的例子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关于神话的一段话。
(四) 从实践角度来看形象思维
从实践观点出发,一向把文艺创作看作一种劳动生产力。生产劳动,无论就现实世界这个客体还是就个人主体来[本文转自lunwen.1kejiAN.com]看,都经历了千万年的发展过程。
过去美学家们在感官之中只重视视觉和听觉这两种所谓“高级感官”和“审美感官”,对这两种感官也只是注意到他们的认识功能而没有认识到它们与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
(五) 近代心理学的一些旁证
近代心理学的发展也给感性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一些旁证。第一个旁证就是法国心理学家夏柯、耶勒和库维等人根据变态心理所发展出来的“念动的活动”说。第二个旁证就是关于筋肉感觉或运动感觉的一些研究。
(六) “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
从以上所述各点可以看出形象思维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决不能孤立地作为一种感性认识活动去看,认为它是既不涉及理性认识,也不涉及情感和意识的实践活动。
三、典型人物性格
(一) 从古代到黑格尔的演变
美的本质问题在历史上一直是与典型问题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德国古典美学家和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家们的着作里,这一点更为明显。
(二) 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的论断以及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典型的论述亦涉及了此问题。
四、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一)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运动
作为流派运动的浪漫主义具有下列3种显着的特征:第一,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其次,浪漫运动中有一个“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这说明浪漫主义在接受传统方面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第三,浪漫运动中还有一个“回到自然”的口号,这个口号卢梭早已提出。
(二)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是艺术的唯一的康庄大道。这当然只是就这两种创作方法的精神实质而言,并不是把18、19世纪的西方流行的两个文学流派糅合在一起,让它们在今天复活起来。我们不能这样做,因为它们毕竟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实基础。两结合的原则是可以肯定而且必须肯定的,至于对这个原则的具体运用则只能通过长期实践探索得来。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4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百年孤独》
引言
《百年孤独》发表于20世纪60年代,作者是哥伦比亚当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加西亚・加布里埃尔・马尔克斯。这部作品经过作者精心布局和巧妙构思,历经18年才写作完成整部小说,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巨著。作者在小说里面透过虚拟构建小镇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兴旺与衰落的历史,象征性地展现出哥伦比亚以及拉丁美洲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小说《百年孤独》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预言,全篇充满了象征性的色调,作者将荒诞不羁的描述以及夸张等多重写作技巧精妙绝伦地杂糅融合为一体,让这部小说洋溢着令人称奇的魔幻魅力,几十年来经久不衰,受到世界各国家读者的喜爱。这部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巨著成功地引发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马尔克斯也因《百年孤独》一举成为誉满天下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巨匠,并于1982年斩获诺贝尔文学奖。
一、魔幻现实主义和拉美文学的发展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拉美文学的发展开始步入爆发式阶段,各类旧有文艺流派在这时展开激烈磨合,在这样一个诸多文明形式融汇集合的交叉口,文学体裁开始以全新形态展现在人们眼前。拉丁美洲文学作品在这块广阔无垠的大地上悄无声息地从小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而这一突发巨变被视为世界文坛的爆炸巨响。在拉美爆炸式文学进步表现的大潮当中,涌现出四类极其富有特色的艺术流派,人们将这些流派称作拉丁美洲现实主义文学的支柱。[1]在拉美文学这四大支柱里面,魔幻现实主义是最具有象征含义的代表,而拉美文学当中冠绝一时的莫过于史诗型巨著《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词语来源于德国学者弗朗茨・罗于在20世纪20年代刊发的一部讨论关于后期现代派的美术作品《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使用了“魔幻”这个词,将其和“神秘”一词予以区分。在他看来,“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感并非透过直观展现才可以被大家知晓,它是隐匿于客观存在之后且一直在活跃的。”在他以后首位使用这个词的是拉丁美洲文学家乌斯拉尔・彼特里。在这位作家看来,魔幻现实主义是大家关于真实情况的一类极富有韵味的揣测,或者可以说它是一类极富有韵味的反对。在普遍情况下,文学界关于魔幻现实主义的解读可以划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狭义的,一个是广义的。狭义层面特别指拉丁美洲文学家引发的具有区域性质的文流。这当中的著作一般是通过小说载体表现,这类小说多半带有史诗性的色彩,通常作品描绘了拉美社会环境状况与传统风俗。然而拉丁美洲现实主义与普通现实主义流派之间存在差异,前者小说中常常将诸多超自然现象融入其中,牵扯很多错综复杂的故事内容,洋溢着神奇魔幻的色调。因此,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根基之上产生了广义层面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魔幻现实主义流派与传统文学流派具有本质差异,它是带有史诗性色彩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与拉丁美洲别具一格的文明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一块瑰宝。
二、《百年孤独》展现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用自己特有的角度来对拉美大陆的历史展开了细致研究。小说不但吸取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还将本土文化当中具有特色的奇幻故事融合其中,最终构成马尔克斯所特有的创作方式。小说的情节在虚拟构建的马孔多小镇里展开。作者描写了布恩迪亚七代家族历经几十年的兴旺衰落、悲欢离合,饱含了其民族文化背景下人性中牢不可破的孤独。《百年孤独》的故事内容涉及到拉丁美洲社会的诸多角落,这里面有社会大环境、战役、家族生活以及人物矛盾等,可以说这部小说是拉丁美洲社会文化的缩影。《百年孤独》中展现出了宏伟壮阔的气势与诡谲奇妙的想象,马尔克斯通过粗犷的手笔勾画了这块历史悠久而又满目苍茫的土地近百年的巨大变化,将哥伦比亚甚至拉美区域上发生过的时代巨变和社会现实淋漓尽致地展现于读者眼前。[2]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重点体现在特有的时空结构、扑朔迷离的故事内容和多重文学写作技巧的融合之中。
马尔克斯打破了以往守旧的单线叙事的方式,描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各不相同的遭遇,而陈述却都是从最终结局展开的,然后回头讲述开端,最后再回归至结局。类似的写作方式在陈述过往时反复被用到,它变成了作者在这部作品中陈述事件的一个固定模式。此外,叙事情节中嵌入另一个故事也是《百年孤独》特有的时空性展现。在作者陈述事件时,小说里面的角色也在回顾曾经发生过的事件。比如,陈述上校老年状况时,还穿插描述了奥雷良诺第二的儿童时期的情况,这就构成了陈述时光的循环。类似这样的循环还展现在空间构架上,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在马孔多创建了仅有20多户村民的小村庄,从这以后近百年光景中,这个地方渐渐从小村庄演变为小镇直到扩建为城市,经历了兴旺和衰落、荣耀和羞耻、爱情和憎恶,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在这个地方轮番上演,历史发展中旺盛的生命也会逐渐凋零,最终一场毁灭性的飓风把这样一个繁茂的区域瞬间彻底地摧毁了。这样的陈述形式令人感觉沉郁,时间成为在这一区域不断循环的坐标。“就作者自身来说,所有的过往均已发生、存在于此地,所有的均是回忆”,近百年的历史终究变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圆,这样的陈述形式在阅读中别具韵味,时间的周而复始成为近百年拉丁美洲的社会现实情况的真实写照。[3]
《百年孤独》中的重复既是时间空间上的概念,还是文学手段的表现,不仅是重复出现的过往而已,还是重复人类的命运。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在年轻时脱离炼金室,投入到与入侵者抗争的战役里,他被当地人视为游击队里的英雄,在他老了之后,又回归到炼金室,整天以制作小金鱼为乐,度过余生;阿卡迪奥在青年时代对羊皮书百读不厌,香蕉公司建立以后他变成了工人运动的带头人,但最后还是回归到自己的小房子,重新拾起年轻时候的志愿。所有人物都沉没于反复造就的圆环之中,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一直身处寂寞孤单的荒漠之中。
夸张与超现实的写作手法在《百年孤独》中反复出现。比如:一直煮的牛奶一直开不了,打开往里看都是蛆;佩特拉・科特的能够加速牲畜的繁衍;梅梅从校园回来途中与四位修女以及68名小女孩一起回家,使菲兰达迫不得已只能购买72个便盆;暴雨时节“空气如此湿润,以至于小雨都能自门中游来,然后自窗口游出……变化莫测、扑朔迷离的情节就这么发生在这个拉丁美洲最常见的平凡生活里面。马尔克斯没有对人物繁杂的内心进行描述,却对拉丁美洲森林里面充满奇妙和浮夸的景象着墨颇多。
隐喻和象征也是这部作品中常见的文学手法。大部分读者对小说中主人公的失眠症有着极其深刻的印象,失眠症对这个地方的居民产生了巨大影响,居民长时间不眠不休都不觉疲乏。伴随这种症状的到来的是健忘症,大家遗忘掉所有物品的名字与功用。这样的情节实际上就是以隐喻的形式存在。[4]在《番石榴飘香》中,加西亚・马尔克斯曾经提到:“时至今日,在我们当中还存在健忘症。只要时过境迁,再也不会有人记得惨遭杀害的案件,再也不会有人记得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单纯漂亮的雷梅苔丝隐喻了根深蒂固的习俗和道德,在世俗中展现的纯天然的善良和美好品质。而黄色的蝴蝶、玫瑰之类串联整部作品,隐喻此处的祸患和布恩迪亚家族注定的悲惨结局。
三、《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起源
小说中的魔幻色彩从何而来?这里面不仅源自于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说,也融合了其他周边国家的文化风貌。在马尔克斯的构思中,写作背景被设置于一个使读者既感到亲切,又感到生疏的虚拟地方。小说的架构和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有类似之处,预言和命运是串联它们的共有主题,整个小说陈述均环绕着解密预言展开。[5]《百年孤独》是讲述马孔多小镇里面的大家族几十年的血雨腥风,其中隐含了幽深的哀凉。马尔克斯在此表达了人类无法摆脱宿命的束缚,只有在羊皮卷被揭秘的一刻,答案才会被揭晓。
马尔克斯在小说《番石榴飘香》中把《俄狄浦斯王》放在第一位,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写作一定是受其影响颇多。小说的奇幻色调和古印第安的神话故事有着紧密联系,这里的叙事中人们将死看作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存在。《百年孤独》中的主人公布恩地亚带领大家几经坎坷,最后到达马贡多这块地方,从此家族在此处落地生根,和《出埃及记》中诺亚方舟故事里的下了几年大雨的内容有相似点。除此以外,小说里面还融入了很多各国神话里面的典型形象和内容。[6]比如,主人公拿着床单就飞上天,这与《天方夜谭》里面有关故事带有一定关联。
结语
小说《百年孤独》扎根于拉丁美洲这块广袤无垠的大地之上,马尔克斯用特有的笔触和洋溢着奇幻色彩的想象力,将拉丁美洲战役以后近百年的真实情况一一重现。同时,小说也是对历史发展的反思,所有的内容均融入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之中。《百年孤独》就像是一扇窗户,令我们窥见了拉丁美洲广阔无垠又充满苍凉感的孤独世界。语
参考文献
[1]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黄锦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2]刘知洪.分析魔幻现实主义在《百年孤独》中的运用[J].语文建设,2013(29).
[3]赵前明. 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叙事解读[J].语文建设,2015(05).
[4]马秀月,刘斌.《百年孤独》:密码写就的现实[J].语文建设,2004(06).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5
【论文摘要】纵观查理·考夫曼编剧的五部影片,不难发现它们同时呈现出与拉美文学中魔幻现实主义想近的特点,即都是用魔幻的表达方式来呈现一种神奇的现实。从考夫曼编剧的电影中的激励事件、叙事结构以及空间设置上,容易较好地探讨其作品如何展现魔幻现实主义中的神奇的现实。
在好莱坞,编剧的地位常常被挤压在边缘地带。抛开那些小众的独立电影,从启斯东片场的流水线模式开始,由经典好莱坞延续至今,他们自身鲜有能对电影构成本质上的影响。正如金牌制作人布莱克·海默强调的一样,一部影片需要的是一两个有号召力的明星,一些能让男性观众兴奋 的追击或格斗镜头,以及一些能让女性心悸 的温情场景和一个完美结局,而绝不是编剧们独特的艺术追求。这一点在阿尔特曼的《幕后大玩家 》 (The Player,1992)里展现的淋漓尽致。无数编剧围绕制片人阐述 自己的剧本提纲,最后仍然需要改动成更加迎合市场模式的类型故事。然而就在The Player这部尽显编剧无奈的电影上映后两年,编剧查理·考夫曼 (Charlie Kaufman)并没有对其手中的剧本做出允许改动的让步,《成为马可维奇》(Being John Malkovich,1999)在94年就已完工 ,但因其古怪奇异的想法与复杂的结构而无人问津,直到99年才被斯派克 ·琼斯慧眼相中,将其搬上银幕。之后的5年里 ,考夫曼陆续撰写了4部剧本,这些影片在今天看来并没有违背布莱克 ·海默的准则 ,因为正是这些影片使得考夫曼本人 已经渐渐成长为具有号召力的编剧明星。
考夫曼 的成功不仅仅是其坚持独特个人风格的品质和长期为电视台撰写肥皂剧所积淀的经验,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将编剧升华成一种结构复杂的智力游戏,又远非那些遥 不可及的科幻 电影中冷漠的天马行空,他编剧的故事 中凝聚着人性的灵气,总是轻轻一 跃就跳离现实,然后又无 限的向现实与情感 回落。正是这样的故事特征和个人风格,很 容易使考夫曼的电影被贴上魔幻现实主义的 标签。
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援引自文学,作为拉丁美洲 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在整个西方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然而需要 指 出的是这个概念并不 局限于拉美文学,它同样用来概括一种 明显的风格特征。即用 “熟悉的物体创造不熟悉的梦境”,将现实的生活奇异化。在文学作品中,魔幻现实主义 的表达手法和具体风格技巧,“最重要音乐与表演是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和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的特征。”而查理 ·考夫曼编剧的五部影片,正是这一特征的集群化写照。本文将通过对查理 ·考夫曼的剧本拆解 ,阐述考夫曼电影中具体呈现出来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一、 激励事件的魔幻跳跃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为了故事的目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要比一个令人不信的可能性更为重要。查理 ·考夫曼的电影,正是致力于展示这种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作为带有魔幻色彩的部件,在考夫曼所编剧的电影中,这些贯穿影片的不可能性首先是通过一个忽然跳离现实的激励事件展开的。激励事件是一种爆炸,是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主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夫曼电影中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的背景性展示,并将其繁琐的时空结构重新安插成明朗的线性叙事,当我们只关注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时,会发现考夫曼的剧本中的激励事件,通常充斥着灵异的幻想和脱离常规,带有明显的魔幻色彩。
在电影 《成为马可维奇》中,激励事件是在影片进行四分之一后,木偶师在工作中发现了那个通往著名演员马可维奇脑中的门 。这一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奇异色彩。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性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用罗伯特 ·麦基的理论去分解考夫曼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考夫曼在其涉及到编剧这一行当的电影《改编剧本 》(Adaptation,2002)中,与麦基和他的理论有过正面的交锋,因为剧中不但出现了麦基这个人物,还有麦基和代表考夫曼本人的角色讨论剧本创作的场景,显然他质疑剧本理论的存在,更偏向于肖伯纳所说的 “剧作学的一条金科玉律 ,就是没有金科玉律 。”但是这并不表明考夫曼的剧本不能符合麦基的理论。 《改编剧本》的结构是零散复杂的多线,我们却仍然可以发现其中带有魔幻色彩一个激励事件,做为典型的戏中戏结构,这一事件是考夫曼 (剧 中主角 ,与考夫曼戏谑的同名 )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将小说作者和 自己写入了剧本中。从而导致了现实和虚构连通起来。也正如麦基在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所表述的一样,这一激励事件之后彻底地打破了主角生活中各种力量 的平衡。混淆现实和虚构正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通常表现为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 、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幻觉与现实相混,给人一种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神秘莫测的感觉。《暖暖内含光》的激励事件是男女主人公通过复杂的科学仪器消除了双方的记忆。这种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 同样带有魔幻色彩。唯一有些例外的是, 《危险思想的自白》 (Confessions ofa Dangerous Mind2003)中的激励事件则要真实许多。这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主人公的回忆录改编,考夫曼并没能过多展示自己编剧的才华。
如果仅仅是脱离现实并非能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要义,正如前文所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风格技巧是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和新闻报 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 。有别于蒂姆波顿童话式的臆想,考夫曼仍然会考虑到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激励事件如何看上去真实可信。一方面,他为这些跳离现实的激励事件布置了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背景,这样一些奇异的事件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符合魔幻现实主义神奇现实的核心。另一方面,这些超脱现实的激励事件同时又是那么的符合逻辑,在《成为马可维奇》中通向马可维奇的大脑 的通道是真实存 在的空间《改编剧本》中主角考夫曼将小说作者和己写到剧本 中,从而模糊现实世界与剧作中世界的界限,这一点俨然符合逻辑。而电影《暖暖内含光》 (Eternal Sunshine of thspotless mind,2004)中,消除记忆是诊所的一项业务 ,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看上去也非常的符合科学。这一点是吻合写实原则的。
二、带有魔幻色彩的叙事结构形式
与魔幻现实主义在 文学 中表 达方式一样 ,查理 ·考夫曼的电影 同样通过创新的结构处理达到奇特的效果。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大胆开拓、创新,以独特的、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来反映生活在电影时空结构的自由性使得剧本创作更加明显地能体现出这一优势。虽 然电影越来越不需要线性 时间做支撑,但是只要电影在讲故事,时间的线性就仍然是一个大前提。在考夫曼编剧的电影中《成为马可维奇》是完全依照线性时间进行叙事的,“但是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并不在于非要超越时间的线性。”在这部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体现在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终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这样一个叙事结构中。在激励事件发生之后 ,情节的发展在可预测与不可预测中摇摆,正是由此激发的矛盾,使得整个故事不断偏离线性行驶的轨道,擦出魔幻的火花。剧中的主要情节即通过丧失自我而得到爱又丧失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男主人公开始只是发现可以体验马可维奇,并与其心仪对象分享这一体验,并通过这一体验赚钱,情节在男主人公女友在体验马可维奇的过程中与男主人公心仪对象坠入爱河后发生了转折 ,这一幕颇具魔幻色彩,更意想不到的是,男主人公由于其木偶师的经验发现可以操控马可维奇,将心仪对象又夺了回来,然而这条进入马可维奇的通道只是主人公老板延续生命的方式,主人公最终回到 自我,失去爱情。预想和预料之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从而进一步推进情节的发展,呈现出不断离奇化的魔幻色彩。
相比之下,《改编剧本》并没有完全依照线性时间推进情节,它呈现出的是一种螺旋状的结构,“尊重时间不可逆转的线性是现实的一面,而看到全部的时间,是按照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关照时间时那神奇的一面。”螺旋式结构正是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观相呼应的。在《改编剧本》中,有三个时空并列存在,并顺着线性情节的发展螺旋上升,现实时空里,主人公费尽心机的改编剧本,而当在这一章回的情节发展进行到在电梯里遇见小说作者之后,主人公把自己也编入了剧本中,使得现实时空、过去时空、梦幻时空融合在一起。过去时空在片中又分成两个部分,一是3年前女作家调查并撰写 《兰花窃贼》;二是5年前兰花窃贼约翰培植稀世兰花。这两个时空在主人公的剧本中交汇,又与主人公撰写剧本这一现实时空联系到了一起 ,同时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在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利用这种类似书中书的结构,在 《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的文字和墨尔基阿德斯的手稿便在有意识当中被合二为一了,这一点和查理的剧本与女作家的书的关系如出一辙。《暖暖内含光》和 《危险思想的自白》都采用了倒叙的结构, 《暖暖内含光》的结构则并不仅仅是倒叙那么简单,它的魔幻色彩就在于此,虽然在开头的倒叙之后,情节延线性时间向前发展 ,然而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回忆的电影,虽然在主干的情节方面,医生帮助主人公消除记忆并最终消灭了它,但是作为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主人公在潜意识里逃避着爱人与回忆最终被抹去的命运,这一条平行线索中,情节的发展则完全是逆向行驶的,两人顺着回忆之路向回逃亡,则呈现出完全倒叙的结构。
三、神奇而又现实的空间场景设置
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是 “借助作家的想象、艺术夸张、荒诞描写等手段 反映历史和现实 的一种 特殊艺术手法” ,在考夫曼的电影剧本里,场景的设置充满了怪诞夸张的魔幻色彩。电影 《成为马可维奇》中故事发生于一家在7楼半的公司,这个半层的空间场景看上去真实存在又可以理解 ,它将 主人公 的情 感和故事 的氛 围压扁 ,影片中对这半层楼来历的介绍又充满荒诞意味,一个具有神奇现实的场景被展示出来。而《改编剧本》中消弭了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的界限。主人公不断在自己创作剧本的现实空间和剧本之内的空间游离。这两个空间的交集之处同样是神奇现实的体现。
在电影 《暖暖内含光》中大部分故事情节在主人公的记忆空间展开,这些空间本身真实存在过,但是由于处于主人公的记忆系统中,再与消除记忆这一情节有机的结合起来 ,这些处在回忆深处的空间充满 了不确定性。我们看到它在影片中被随意破坏,主人公自由地在回忆 中各个空间穿梭 ,空间中的事物也不断消失。比如车站的回忆被消除,而车站的行人也开始从画面中消失 。而另一个场景,当主人公要逃匿到正在下雨的童年时,前一室内场景就直接下起雨来,这些对场景的处理是随意的,但是它基于回忆这一空间,基于潜意识里,所以又符合逻辑。这一点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所要展现的、神奇的现实。
综上所述 ,正是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使得查理·考夫曼的电影被贴上了作者编剧的标签 。他从第一个激励事件开始、到整个的结构设计以及空间场景的设计都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查理·考夫曼用其与生俱来的天分关注于对神奇现实的表现。与拉美文学关注自身文化和历史的现实不同的是,考夫曼用魔幻的剧本创作语言来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类情感和 自由缺失的困境 。今天考夫曼已经在好莱坞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已经渐渐脱离了编剧这一角色,而涉及到制片 (《成为玛克维奇》和《暖暖内含光》均为执行制片 )、导演 (《Synecdoche NewYork》)等领域。这一方面可以令其魔幻现实主义的个人风格更完整地贯彻在影片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天才幻想涉及到电影本体的其他层面,如镜头语言组接、场面调度等。期待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持续不断地带给我们惊奇的体验,以及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美)H.H ·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 ·建筑[M].邹德侬 ,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362.
【2】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9.
【3】(美)罗伯特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1:211.
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6
关键词:郭继德《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
《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由十四章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美国戏剧发展趋势进行了论述和评价。该书的主要特色如下:
一、突出主流作家和经典作家
该书的主要特点是突出主流作家和经典作家。该书首先论述了尤金·奥尼尔在美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奥尼尔对当代美国剧坛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他之后的许多美国剧作家都继承了他的衣钵,发展和繁荣了当代美国戏剧创作。当代美国现实主义代表作家阿瑟·密勒是该书重点评价的剧作家。该书系统地阐释了密勒的戏剧理论:让普通人有资格登上悲剧舞台、主张写社会悲剧、悲剧应有鼓舞人的力量。密勒的创作主题主要涉及社会问题、政治迫害、道德问题等方面。80年代后密勒的创作情况、密勒独特的写作风格以及其在中美戏剧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在著作中得到充分的阐释。
美国南方代表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人生经历对其戏剧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威廉斯注重对美国南方文化的刻画和反映,尤其是塑造了一群震撼人心的南方女性人物形象。威廉斯的作品多集中写生活,勇于向“禁区”突破,大胆地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其创作涉及暴力、、阉割、同性恋、吸毒、阳痿和酗酒等社会问题。郭著认为威廉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以自己光辉的艺术成就为战后美国戏剧增添了光彩,是最典型的南方代表剧作家,是对美国南方文艺复兴贡献最大的剧作家。
美国荒诞戏剧代表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该著以《沙箱》为例,论证了象征手法是荒诞派戏剧创作的突出特点,并以《美国之梦》阐释了阿尔比对美国梦的探索,阿尔比在该剧中指出随着社会道德的堕落、理想的消失,特别是美国梦的幻灭,人类精神上的危机越来越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了,而仅仅有充足的物质也未必一定能完全填补这种精神上的空虚。郭著分析了以阿尔比为代表的美国荒诞戏剧与欧洲荒诞剧的异同,认为阿尔比的剧作和欧洲荒诞派作家的作品不仅有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而且在写作技巧和风格上颇有相似之处。阿尔比是美国当代卓尔不群的一位现实主义作家,明显地受到了荒诞派戏剧的影响。除了爱德华·阿尔比,杰克·盖尔伯、阿瑟·考皮特、杰克·理查森等剧作家也创作了颇有影响的荒诞剧作。
郭著细致地评价了汤姆·谢泼德戏剧创作艺术风格的变化,并对其主要作品和艺术风格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和阐释。谢泼德的戏剧作品大致可分为短剧、实验剧和现实主义剧作,其戏剧主题比较广泛,由于他一贯重视戏剧艺术探索,这就造就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是“同时代人中首屈一指的先锋派剧作家”,是“美国戏剧界的第一位真正的后现代派声音”(104)。谢泼德后来逐渐“从实验性戏剧创作转入现实主义戏剧创作,不仅有受奥尼尔悲剧影响的痕迹,而且转化的过程也颇像奥尼尔”(104)。
二、注重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
《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对美国现实主义戏剧、荒诞派戏剧、实验剧、新现实主义戏剧、百老汇戏剧的变化、喜剧的盛行、音乐剧的流行、诗剧的复苏情况、以及地方剧作家进行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梳理和评价。
该著概述了美国现实主义戏剧舞台艺术风格的“轮回”,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释:现实主义戏剧的崛起、欧洲戏剧的影响,沿多元化方向发展与回头写实。在评价荒诞派戏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时,同样探讨了欧洲荒诞戏剧对美国戏剧的影响。美国实验剧的产生和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的事情,这一时期美国戏剧家一直在进行着新的探索,使美国戏剧界呈现出五彩缤纷、光怪陆离的局面。这一时期的特点:先有演出,后有剧本,即在演出过程中创作出剧本来,这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一种实验。美国新现实主义戏剧的萌生是有重要意义的。二战以后,美国文学沿着多元文化方向发展,文学创作中出现了新现实主义倾向。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特别是在80年代,不少作家渐渐对五、六十年代盛行的实验手法失去了兴趣,开始回头重视写实题材,更多地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受现代派和后现代派影响的痕迹又依稀可见,这类作品被评论家成为新现实主义作品,更准确是说有现实主义倾向的作品。郭著认为作家“回头写实”已成为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它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后现代派文学思潮的一种“反叛”,但迄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不管称它是新现实主义还是新写实主义,都是对文学“回头写实”现象的概括和肯定,只有在新世纪里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找到比较恰切的答案。
郭著较详尽地介绍了百老汇戏剧的流变。百老汇戏剧素来是美国戏剧的象征,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所有美国重要剧作家都把自己的剧作能进入百老汇上演看作是自己在戏剧界的地位得到认可的标志。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百老汇戏剧一直面临新的挑战,到了80年代,把纽约视为美国戏都的传统观念日益冷漠,百老汇戏剧的垄断地位已经摇摇欲坠了。喜剧的盛行也是当代美国戏剧的一个趋势。尼尔·西蒙是当代美国最有名气的喜剧作家,他的戏剧写作逐渐走向严肃,写严肃题材,探讨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主题,代表了当代美国戏剧的发展方向。此外,该著简要地评价了音乐喜剧的流行原因、代表作家。同时,郭著较细致地介绍了诗剧的复苏情况,二战以后,一些美国诗人也积极进行戏剧创作,而且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郭著认为美国诗剧的底蕴在美国戏剧发展史上本来就不是很厚实,在20世纪后半叶又有了复苏的迹象。该著认为地方剧的发展是有历史原因的,从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纽约市戏剧中心地位的下降,在百老汇之外,在美国各地的地方剧发现和哺育了一批优秀剧作家,他们多以写地方题材和地方主题著称,不同的剧作家从不同的角度,写地方题材和主题,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馨香,为美国戏剧增添了异彩。与此同时,该著较细致地评价了芝加哥剧作家戴维·马麦特,阐释了其艺术风格和代表性作品。
三、运用多元化、开放的视角
在评价主流剧作家的同时,《当代美国戏剧发展趋势》用开阔的视角,对非裔戏剧、印第安裔戏剧和西班牙裔戏剧进行了开放式的评价。
该著深刻地评述了当代非裔戏剧迅速发展的历史原因。郭著认为美国黑人戏剧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有了较大的发展,美国黑人戏剧的成熟和得到认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该书简要地介绍了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非裔剧作家和代表性作品,重点评价了奥古斯都·威尔逊。郭著同样客观地阐述了美国印第安戏剧崛起的历史成因,对美国印第安戏剧的发展与现状进行了较充分地梳理,对代表性作家进行了较详尽地分析和评价,并重点评价了吉奥加玛、威廉·耶洛·罗伯及其戏剧创作。此外,该著细致地概述和评 价了西语裔戏剧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评价了族裔身份的再现、魔幻现实主义与实验主义戏剧。西语裔剧作家们交叉运用不同形式的戏剧语言和再现方式,多角度地展示西班牙语裔美国人的生活和不同层次的文化相互冲突、碰撞、整合,由此产生的巨大张力令西语裔戏剧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四、关注女权主义运动与当代美国戏剧发展的联系
女权主义批评对当代美国戏剧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女性剧作家有意识地创作改变妇女在现代社会中的形象、地位和作用的剧作,她们已迈出了自己塑造自己的舞台艺术人物形象的步伐,开始探索和拓宽自己戏剧创作的道路。女性剧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人物,她们各有独特的艺术风采。郭著认为女权主义戏剧跟女权主义小说一样方兴未艾,正在不断地发展,如何评说其在美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尚为时过早。但毋庸置疑,女权主义戏剧,乃至整个女权主义文学影响必将日益扩大。该著重点评介了“美国女权主义戏剧之母”梅根·特里,她一直关注女性问题,坚持不懈地通过戏剧创作来探讨女性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抨击性别歧视,肯定女性的力量,坚定她们的信心,影响和哺育了不少美国女剧作家。梅根·特里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作品,由于深受先锋派戏剧影响,剧作家大胆进行戏剧试验,经常运用“转换”技巧来探讨女性的人生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开创了“转化剧”,这是她对美国戏剧最主要的贡献。梅根-特里重视戏剧技巧的创新,更重视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她关注妇女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也关注其它社会问题,如政治、战争等方面的问题,其戏剧创作涉及的社会面相当广,但重点还是放在了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上,她坚持不懈地通过戏剧创作来探讨女性受到不公正对待的问题。梅根·特里是一位勇于开拓、风格多样的剧作家,她“创作的戏剧从女性角度来探讨严肃的社会问题。她的剧作客观地展现了酗酒、虐待儿童、虐待妻子、愚昧无知的烦恼方面的问题,使她成为近年美国剧坛上地位日益重要的代言人之一”(125—26)。她的戏剧创作不断地取得新成就。特里是美国女权主义戏剧的代表人物,也是当今美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剧作家。当代美国女剧作家,如莉莲·赫尔曼,玛莎·诺曼等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严肃剧作,她们成为当代美国戏剧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为美国戏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