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

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文1

关键词:土地瓜化管理;关系研究;城乡规划实施

引言

笔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查阅以及相关的案例分析以后,在结合自身所参与的一些真实案例,例如《中山市阜沙镇丰联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2009-2020)》、《中山市阜沙镇上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总体规划2009-2020)》、《中山市阜沙镇大有西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7))》、《中山市阜沙镇土地利用规划(2010-2020)》。笔者在这些实践中对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着一定的认知,对于二者之间的协调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下文中进行讨论。

一、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1.1土地规划管理管理内容与城市规划相违背

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的矛盾主要是因为二者同为城乡发展的重要管理方法,但是二者的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异。管理内容的不同使得二者在实施过程中体现出不同的管理原则[1]。目前,农民由于收入情况、教育、医疗条件等各种原因放弃了原本在农村的土地使用权,纷纷涌入市区,土地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一种基础性资源而受到挑战。土地资源管理要求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使用和管理,尤其是对于闲置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再次开发利用。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有的闲置土地被用于拍卖,没有考虑到土地被征用后的用途,虽然在当下取得了经济回报,但是却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2]。

1.2城乡规划的管理方法与土地规划管理相违背

土地征用作为整个规划环节中最为常见的规划管理手段,也是最容易出现矛盾的环节。在实际的土地征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因为土地的补偿价与农民心中的理想价位差异过大而引发的土地矛盾,造成农民的不满情绪,影响土地征用的进程,最终影响到城市建设。另一方面,目前,随着人口的大量迁徙,城镇化加快,人们对土地的应用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商业用地、宅基地等土地需求的增加,让许多耕地被破坏,被侵占。这种情况不符合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实施,违背了将土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原则[3]。

二、协调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的关系

2.1规范土地征用程序

一般情况下,由于市场对于土地的价值评估波动,以及当前经济环境对于土地认知的一个差异,另一方面再加上政府在进行土地征用时所各处的相应补偿与市场价格差距明显。让国家在实际进行土地征用时,会出现许多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来自土地所有人,也就是农民本身的不满,这是由于经济差带来的,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管理方面的矛盾,在实际的征用时,存在很多管理问题以及不合规操作,这加剧了土地矛盾,也会造成群众的不满情绪增加。为了解决这些现行存在的矛盾,我们必须要做到土地征用的规范操作。首先要将现行的补偿标准进行合理的调整,在征用上要进行周祥的计划,合理征用,统筹兼顾,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进行征用,而不能毫无规划的盲目征用。其次要对土地所在区域位置的不同进行价格标准的调整,尽量以市场价格为评判依据,不能所有的征用都是统一标准,这样反而会带来不公平。最后,在征用后,要对失去土地的农民进行合理的照顾,引导就业,促进发展,做好后续工作。

2.2保证对土地资源的协调管理

要对土地资源更合理有效的管理,应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的管理体系。土地规划管理是城乡规划的基础,它是以法律法规为武器来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并保证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而城乡规划是由各级城市规划局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并进行总体的规划,以实现城市与乡镇资源利用最大化,其目的是发展城市和乡镇的经济,以提高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所以,要不断完善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二者在实施时对土地资源能进行统一协调的管理,才能实现城镇经济的发展[4]。

三、结论

只有解决了发展中存在的矛盾,才能更好的进行城乡的建设,更好的进行土地的规划管理以及更好的进行城乡规划,从而促进城乡和谐,带动经济发展。我们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将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并根据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相应的协调管理,让二者能够和谐发展,共同进步。避免出现规划和实施的矛盾,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避免土地资源不合理使用。从根本上促进二者的结合,让土地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让城乡得到更好的建设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蒋志龙,刘东海.按土地总体规划实施用地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浙江省土地学会、温州市土地学会、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集(下册)[J].浙江省土地学会、温州市土地学会、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2008,01:51-53+66.

[2]宋柏慧,廉高波.论电网规划对电网建设用地的影响——以电网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间的关系为视角[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66-70.

[3]于婧,陈芳.《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型教学改革内容探讨——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2,05:84-86.

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农村土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农村中掀起了发展经济的热潮,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在农村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最为关键的资源之一,加强对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和管理,有助于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伴随着相关农业政策的变化和调整,农村中的土地问题在发展中逐渐凸显出各种矛盾,对新农村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不利于整个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村的土地整理和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二、我国农村土地资源整理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建设取得了迅速发展的契机,农村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增大,在各种建筑施工规模日渐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建设用地问题,既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困难,也造成了很多土地资源的浪费,分析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采取有效的整理措施。笔者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做出分析。

1.缺乏健全的土地规划整理机制

(一)土地的规划整理,要首先对整个农村土地资源的最原始的状况,并结合各种相关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评判,编制相关的整理规划,如此可以对整个农村土地资源的整理规划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但是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过程中,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不到位。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任何政策的贯彻落实都需要一定的奖惩机制,农村的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也因此相对于一些农地的整理而言,具有一些特殊性,在农村各种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过程中,对各种政策的贯彻落实,都不能够强制性的采取相关措施,而应该采取有效的激励制度,必须形成有效的利益驱动机制。而目前为止,我国的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过程中,缺乏相关的激励机制,农民和地方政府缺乏积极性和热情。

2.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健全

我国的农村的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法律法规都不够完善,一套符合多方利益,符合土地资源利用规律的制度和法规尚未正式形成,各种法规规定尚不够成熟,上需要在具体的实际情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要坚持各种措施都有法可依,如此,可以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整理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3.管理机构设置不尽完善,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主要涉及县乡两级国土管理部门,在规划的编制实施等具体管理上又集中到县级规划管理相关科室,使得乡镇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的编制、实施、管理存在缺位,只是简单的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应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机制、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

4.规划计划管理信息化水平区域差异巨大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建设、专业人员的配备、硬件设施、资金投入、数据标准、信息系统建设等多方面。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仅停留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上。各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同地貌条件地区的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及管理信息化建设呈现不同水平。

三、加强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管理规划的对策分析

1. 完善规划实施的法律法规保障

通过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是规范和保障规划实施管理的最基本方法,如以《城乡规划法》为基础的城乡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对一切城乡规划的编制、实施管理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法律法规依据只有《土地管理法》第三章共14条的1600多字,且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管理包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建设项目用地预审、规划局部调整或修改、指导或协调相关规划、规划实施评价或评估等非常多的内容,没办法对这些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规定。

这几年来,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通过探索和经验积累,出台了很多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政策,如国土资源部37号令《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地方层面上,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工作重点是地方性规划,尤其是县、乡两级实施规划,因此,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可操作的地方性配套法规(如规划实施条例),提出涉及规划所有实施管理内容和违反规划的强制处理措施等具体规定,来保证各级规划的实施管理。

2.建立并完善补偿和收益分配机制。在进行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过程中,要对各种和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环节加以合理科学的处理,比如对产权归属等进行合理调整,同时,要对收益作出公正客观的分配,如果有受到损失的农民,要给予合理的补偿,这样有助于推进各种土地整理措施的贯彻落实,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在这项工作中,要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

3.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必须加强领导,把其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宣传开展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增强开展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规划过程中的紧迫感、责任感及自觉性。

4.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顺利实施的保障。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必须按法律法规进行,并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规范。因而,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5.编制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专项规划。开展农村土地资源的整理和规划调查摸底,充分了解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潜力及存在问题,为编制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专项规划提供依据。一个好的规划是有效开展农村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的依据和前提,要在充分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好农村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专项规划,以确保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

6.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和计划管理是农村土地管理的核心内容。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是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保护进行统筹协调所作的战略性、宏观性规划。新时期.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总体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农村土地利用的用途管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用地保障,充分发挥农村土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利益的多重保障作用。

7.建立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共同责任机制。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管理的共同责任包括规划计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共同责任,其核心是理顺土地管理部门与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在农村土地规划计划编制上的关系,明确各部门在农村土地利用规划计划编制上的共同责任,防止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各级地方政府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各唱各调。

四、结束语

农村土地资源的规划整理关系到我国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科学规范的土地资源整理,既有助于农村建设的规范性和统一性,有助于改善我国农村布局混乱的状况,又有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和谐,在此过程中,各个部门,各个参与主体都要本着从全局出发,兼顾局部利益,统筹整体,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促进整个农村土地整理规划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参考文献:

[1]靳鹏钰 我国农村土地规划管理中的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财经界(学术)》 -2010年3期

[2]李秋月 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 [学位论文]2008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法

[3]袁弘 汤敏 刘琰 李迪华 地震灾害挑战我国农村土地政策 [期刊论文] 《新建筑》 ISTIC -2008年4期

[4]贾少华 论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完善 [学位论文]2008 - 武汉理工大学:经济法学

[5]张波 城镇建设建筑工程开发用地的规划管理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8期

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文3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建设;土地管理;现状;对策;措施

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与稀缺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持续加剧,使得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范围不断扩展。在农村,土地是农民拥有的除劳动力之外的有效“致富”资产,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基础。国外经验表明: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与政府充分控制和分配土地收益密切相关。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保障城乡规划成功进行的前提条件,对城乡规划中土地的合理利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现状

1、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不完善。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土地征用方面:土地价格在土地征用中的作用发挥不到位。征用是国家运用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有偿征用农民土地的方式。在我国,征用农民土地后给农民较少的经济补偿,土地征用费占土地出让价格的比重很低,土地的收益分配混乱,加之政府对土地补偿费的截留,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此外,市价和土地征用价格的巨大反差,土地在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类型经济组织之间的不规范流转大量存在,这种自发性的流转由于没有纳入统一的土地市场,带来诸多问题。如用地权不清晰、产生由价格和产权问题而发生的争端、土地资源的滥用等;其次,利用招标拍卖等方式对土地进行分配利用。土地竞拍的价格一般较高,尤其是房地产商为了追逐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高价得到土地使用权后,对土地进行配套建设开发,造成房屋价格上涨、炒房现象严重。

2、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呈多元化。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方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第一,农村土地征用:土地征用是集体土地向城市用地转换的合法途径,农业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是城市化、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集体所有制化的土地作为城市用地的重要补充,保证了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对土地急剧增长的需求;第二,对土地以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进行城市建设的配套开发以及城市土地的综合管理利用。对城市土地以拍卖的方式卖给房地产商,以招标的方式将城市基础建设的任务分配到有能力的单位,从而综合利用土地资源。

3、土地管理专业队伍素质不高。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诸如:农业工程、林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土方工程、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农业设施工程等众多分项工程,具有跨行业、多学科和多技术的特点。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和素质 然而在当前的队伍中往往都是些新手,真正具备土地管理专业技术的人才很少,综合素质并不高。现实工作中要实现土地的科学管理,在这一队伍中必须要保证高素质高质量的人员才行,这是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保障。

二、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工作的对策

1、土地开发规划应充分考虑保护生态环境。土地开发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水利工程规划、林业规划、小流域治理规划结合起来。实行生态型土地开发整理,搞好必须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使其融合于现有农地与社区景观中,构成和谐的统一整体,做到既增加耕地,又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效益、资源、环境三者有机地统一。

2、土地开发投资主体多元化,要体现公益性和有偿性。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除政府投资外,必须拓宽渠道。从社会各方面筹集资金,建立高效的、市场化的筹资机制。从投资主体多元化看,筹资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效益问题。各种经济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土地整理,其根本原因就是土地整理的后续产业有非常好的效益和非常高的回报,因此,土地开发整理中社会性投资必须体现自愿和有偿的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整理体现政府行为的性质,兼顾市场选择,要从中找到政府行为和市场选择的结合点。政府的目的是增地,企业的目的是增效,个人的目的是增收,尽管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但都以土地为对象,这就是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的结合点。要围绕这个结合点,建立良性机制,政府投资体现公益性,企业、个人投资体现有偿性。

3、土地开发管理要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前提。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与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与增加农民的收入结合起来,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管理政策与规划设计上,要从增加和建造高质量耕地与农用地出发,立足干服务现代农业,服务农业规模经营,服务提高农业质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只有这样,土地开发整理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4、尽快建立土地管理专业技术队伍的资质准入制度。土地开发与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业务工作,要求从业者具备较高的综合业务素质。当前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多为新手,素质不高,而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保证高质量、高效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队伍建设,通过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新技术应用培训,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管理的科学性与先进性。建立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资质认证和考评制度,对其从业人员也需进行执业资格认定。只有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和个人才能承接项目。另外,还需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工程质量监督、工程施工和管理队伍,以保障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科学有序地发展。

三、城乡―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的具体实施措施

1、坚持耕地的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动态平衡原则。对于基本农田实行缴纳基本农田补划费,落实基本农田的补划任务,落实耕地的占补平衡。

2、依法报经国土资源部门批准后,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储备库;将已经报废的工矿企业用地、废弃的学校用地都置换成城乡建设用地。通过土地整体的改革管理,新增的耕地可以直接用于农用地转用指标。

3、实现城乡统一规划,建立统一的土地收购整理机构,先征收集体土地,纳入政府用地储备,并制定相关的建设用地和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管理、农村建设用地管理的统筹。

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的土地管理,打破目前农业用地和工商业用地之间的界限,便于土地资源更加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要不断强化保护耕地资源的有效途径,保证农民权益,才能更好的实现城乡―体化建设,实现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芳.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土地管理问题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5)

【2】朱建荣,徐明.狠抓土地开发整理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J]. 浙江国土资源. 2004(08)

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文4

【关键词】资源环境;城市规划管理;美丽中国;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突出,为了解决矛盾冲突,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教委于1988年特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并以此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引起社会重视。但高校学科体系的开设与构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因此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这也是我国高校中开设的专业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人才战略、创新意识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对教育教学的专门性进行研究探索,找到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新精神的最佳方法,使专业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一、资源环境与城乡管理规划专业设置存在问题及不足

针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如当前有很多高校是将该专业的学生培养成既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在研究院、高校或是企事业单位进行深造或是从事研究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而对于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集中于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检测与保护以及城乡区域规划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相对应的工作领域主要是环保、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交通等关系社会发展的政府机构。

1.专业设置不合理,实践性不明晰

当前,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人才主要是为环境部门培养,房地产开发或是项目管理专业主要是为房地产部门培养人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土部门培养人才,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则主要是为城建部门培养人才。这些专业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专门部门培养人才,没有进行交叉人才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有对口的就业方向。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则是在专业课的设置上进行了交叉,对学生进行的是多方面的培养而不是专门的培养,这一方面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难度,就业方向没有针对性。

2.课程设计不严谨,特色性不明显

尽管有不少学习开始了这一专业,但从所开始改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计来看,还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该专业的主要课程是由地理、环境与规划等专业领域的主要课程构成的,课程设计的主要标准之一是全而不是专业性,因此课程设计没有突出点;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针对该专业选择合适的实践课程或是创新。此外,专业选修课杂而乱,且比重过大;必修课与选修课安排不合理,选修课主要集中于5、6两个学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

二、优化环境专业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对策

该专业针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低等问题进行了课程优化改革,使得该专业课程设计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利用涉及面广的优势着重社会民生问题的研究与解决,不仅为社会培养出实用型的复合人才,使学生具有更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而且关注社会问题,将与我们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作为研究的重点,与时代接轨,与社会接轨。

1.优化设计课程体系,提高科学性

根据该学科的特点,对选修课划分了三大类:城市地理学、城市生态学、乡镇规划、乡土地理学、景观设计、社区规划与管理和居住区规划等课程各2个学分,30学时,这是第一大类城乡规划与管理课程;环境规划管理、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人居环境评价、土地评价与管理和环境生态学构成了第二大类,即环境规划管理,每门课程都是30学时,相应的也是2个学分;最后第三大类则是由土地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产业经济学、项目评估、生态经济等经济学领域相关课程构成的经济管理科学,每门课程30学时,共2个学分。另外,对选修课的选课,学生在6、7、8三个学期根据已有的专业的知识和自己的特长与未来的就业选择进行课程选择,自主性更大。除了这些课程可供选择外,学生也可以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建立完善专业实践机制,提高实操性

该专业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一般有学校实验和社会实习两个方面,任课教师课根据实际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科研中或是让学生到社会单位中实习。如齐齐哈尔大学于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进行了调整,在专业必修课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将实验课时增加10学时;而对房地产测量学和地籍管理学也增加了实验课时,前者增加12个学时,后者增加了16个学时,但这两门课总的学时保持不变。从课程学时调整中可以看出,该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就业。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特别是对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了解和研究剖析,进一步弄清了该专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为了结合国家倡导美丽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当前有必要重视和完善对该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重构和优化,进而为培养具有资源环境和城乡管理专业性知识和实战型人才的培养做些有益的实践与尝试。

参考文献

[1]郭文炯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构想[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文5

(一)做好矛盾纠纷处理。加强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畅通渠道,转变工作方式。通过走基层、大接访等形式,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收集群众诉求,问题主要集中在土地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地灾防治方面、不动产权办理、城乡规划等方面。累计答复和处理各级交办的件150余件。

(二)做好“七五”普法宣传活动。在城区、片区,先后组织开展“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6.25全国土地日”“12.4国家宪法日”等主题日宣传活动,深入开展法律“七进”活动,围绕土地资源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城乡规划管理等法律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切实提高公众关注自然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增强地灾风险防范和安全生产的观念。累计开展法制宣传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0余人次。

(三)认真做好依法治市工作。一是每年按照要求,及时组织传达学习依法治州(市)工作会议精神,对相关工作进行再安排再推进。二是深入推动“两法”衔接(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增强打击自然资源违法行为的威慑力。三是对我局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行政权力事项进行再清理,共清理行权事项226项,确保行使行政权力事项有法可依,做到依法行政。四是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做好法制审查,开展重大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报送备案,报送10余起重大行政处罚(强制)案件。

(四)深入开展土地整治工作。先后参与等片区土地整治,通过对土地使用者户籍、土地来源、四至界限、用途等方面进行调查收集,并严格按照“四个一批”进行处理,有效遏制了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势头,增强了农牧民群众“依法用地、依法建设,用地和建设需要进行审批”的意识,进一步规范了我市土地管理秩序。

城乡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范文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地理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信息容量

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现代的科技手段,以及地籍信息等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数字地球技术。通俗的解释,就是运用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细节,最常见的其实就是电子地图,全球定位等。我们生活当中用到的最多的也正是手机中的以及车载的地图、导航、定位等等,包括日常定外卖时用到的定位。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地籍管理、地理信息更新、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用到地理信息技术。因此,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下文将首先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入手,介绍目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在此前提下,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1城市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科技与社会发展水平都在不断的提高。乡村发展也在不断推进,将乡村发展并入城市,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社会发展新环境下,出台了相关的规章文献《城乡规划法》,这是基于另外两个文献《城市规划法》以及《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而总结后提出的。以往的规划管理工作上是将城市与乡村两者分开来进行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的规划管理制度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这也是意味着中国的发展正式的进入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新局面。

2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现状

2.1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在分析地理信息技术的时候,我们要明确两个概念既: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技术。前者是指信息,后者侧重于获取、整合、显现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与科学手段。二者为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图件、详实的现状信息和科学的评估依据,是土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灾害防护与应急响应的监控管理平台,是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2.2专题地理信息。这是具有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包括行政区划信息、资源环境信息、土地利用信息、城市建设信息、城市规划信息、市政设施信息、公共设施信息,以及包括社会经济统计信息在内的专题属性信息。2.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取得的成绩。城市在空间发展上需要先制定好规划与部署,在科学的规划下才可以开展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城市的建设已经不是传统的单一地上式建设了,在空间上有地面、地上、地下更加多维度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地理信息更加繁杂。二十多年来,城市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完成了“甩掉图板工程”,实现了电子报批,在CAD辅助制图、GIS数据建库、OA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备了良好的网络平台、硬件设备、软件应用和数据基础,促进了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3地理信息技术在城乡规划应用中的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建议

3.1建设完善的地理信息数据体系3.1.1扩大地理信息覆盖范围。城市建设范围的迅速扩大和区域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迫切要求协调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测绘工作,扩大横向上在区域范围和纵向上在专业领域的地理信息覆盖,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性地理空间框架。3.1.2丰富地理信息含量。从侧重城市建设扩大到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在基础地理信息基础上采集丰富的专题地理信息,建立反映城市圈基本地形地貌、自然生态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地理空间信息支撑平台。3.1.3扩展地理信息深度。城市空间综合开发的普遍开展,要求建立数字三维地图,为城乡建设管理、生态环境监测提供基于三维可视化的技术平台;开展城乡基础地质调查和灾害危险性评估,建立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数据库,为城乡规划和产业布局提供宏观决策依据。3.1.4加快信息更新速度。城市旧城改造的加快,要求缩短地理信息更新周期,航飞定期更新与竣工测量实时更新相结合,加快城市建设热点地区及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信息更新,重视历史数据管理,为建立规划动态监测与评价体系奠定基础。3.1.5将信息共享机制进行完善。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整体的规划,并且要兼顾到方方面面。因此,这里的信息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来,方便工作中进行统一的网格划分并且也利于编码体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着大量的地理信息需要整合,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便于地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以及基础设施的整合与提高。同时还需要建立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空间数据交换中心以及空间数据协调机制,这样一来便于实现跨地域、跨部门之间的地理信息相关数据的共享和交换。3.2发展先进的地理信息技术体系3.2.1地理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需要统筹规划城市圈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考虑和建设覆盖城市圈的定位基准体系,实现坐标系统的对接与联系,为实现各地、各类地理信息资源的整合奠定基础。3.2.2地理信息整合与管理技术。需要进一步加强三维GIS、多媒体GIS、虚拟GIS、时态GIS、数据融合与无缝集成、空间分析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解决海量数据存储与管理、多源数据转换与集成、异构操作平台信息链接和综合应用等问题,实现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分发、安全管理和便捷服务。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