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中的礼仪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交中的礼仪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交中的礼仪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1

关键词: 电影; 社交礼仪; 教学设计;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91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93-02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礼仪教育作为大学生基本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得到高校的重视。但当前高校礼仪教育中还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灌输,轻视与学生的双向沟通;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如何引导高校礼仪课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是各高校礼仪教师都要重视的课题。

一、选用电影教学的意义

我校根据教学发展要求,自2005年始开设了《社交礼仪》公选课。课程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高度关注,成为全校关注率最高选、课人数最多的公选课。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学生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电影《窈窕绅士》作为教学视频,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设计,改进了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文笔者详细介绍电影在《社交礼仪》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电影《窈窕绅士》讲述的是农民企业家曾天高喜欢上了名模芳娜,但其土气的穿着和肤浅的行为根本入不了芳娜的法眼。为赢得佳人的芳心,曾天高向公关公司经理吴嘉倩寻求帮助,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几经波折后,吴嘉倩终于将曾天高改造为风度潇洒、“学识过人”的查尔斯,并赢得芳娜的关注。整部电影时代气息浓,语言幽默,剧情爆笑而又浪漫。影片中的场景涉及服饰礼仪、宴会礼仪、姿态礼仪、电梯礼仪、握手礼仪、介绍礼仪等,是一部非常好的礼仪教学电影。需要注意的是在课程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要有针对性的对影片的视频进行剪切,根据教学要求重新进行整合。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为保证上课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学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来选择电影,对电影的基本资料进行查阅,熟练掌握故事情节,并对电影中的场景进行选择性的剪辑,使其适合课堂教学。在授课前最好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先观看影片,查阅电影的背景资料并做简要的影评等,以此引导学生熟悉电影中的文化和故事场景。课堂教学时,在播放电影视频前对电影的背景和内容再做简要介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视频。

(二)课程设计

1.教学课时。教学设计为3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目的。观看视频后,引导学生辨识视频播放的是社交礼仪中的何种礼仪场景,判断视频中的人物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要求,说出正确的礼仪规范并正确演示。

3.教学内容。完成服装礼仪、电梯礼仪、乘车礼仪、酒会礼仪、握手礼仪、介绍礼仪等礼仪的内容和规范介绍,并要求学生在讨论后能以小组为单位熟练的在课堂中模拟不同场景的礼仪。

(三)教学步骤

1.向学生简要介绍电影《窈窕绅士》的故事内容和主要演员等情况。

2.邀请两位学生做简要的观影感受分享。

3.按教学次序播放整理的视频。

4.视频播放后要邀请学生说出视频中播放的礼仪场景。

5.详细介绍视频中播放的礼仪场景的规范。

6.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礼仪场景,帮助学生熟练掌握礼仪知识。

7.模拟表演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8.教师总结评论。

(四)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一:电梯礼仪

1.播放电影《窈窕绅士》中曾天高与吴嘉倩在电梯中偶遇,曾天高在电梯中吸烟导致消防喷头喷水并导致电梯停车的视频片段。

2.邀请学生对视频中的礼仪场景进行分析,并试概述视频中的礼仪规范及禁忌。

3.根据学生对电梯礼仪规范的陈述情况进行补充说明并对电梯礼仪做详细介绍。

4.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不同情况下乘坐电梯时的场景,并现场解说。

5.邀请其他同学对参与模拟的各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6.授课老师总结,并进入下一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二:乘车礼仪、服饰礼仪、酒会礼仪、舞会礼仪

1.播放电影《窈窕绅士》中曾天高与吴嘉倩一起乘车参加慈善酒会时,曾天高因在酒会中抽烟被服务人员劝阻,竞拍与芳娜共进晚宴的机会失败并与酒会服务人员发生冲突的视频。

2.邀请学生对视频中的礼仪场景进行分析,并试概述视频中的涉及到的礼仪规范及禁忌。

3.听取学生对乘车礼仪、服饰礼仪、酒会礼仪的陈述情况后,按照学生表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并对服饰礼仪和宴会礼仪做详细讲解。

乘车礼仪

要点1:主人或领导亲自驾车时,副驾驶为上座,体现出“尊重为上”的原则,体现出客人对开车者的尊重,表示平起平坐,亲密友善。以两排五座为例,座次顺序依次为:副驾驶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

特别提示:主人驾车送其友人夫妇回家时,其友人之中的男士,一定要坐在副驾驶座上,与主人相伴,而不宜形影不离地与自己夫人坐在后排。若同坐多人,中途坐前座的客人下车后,在后面坐的客人应改坐前座。

要点2:专职司机驾车时,以右尊左卑为原则,同时后排为上,前排为下。以两排五座为例,座次顺序依次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副驾驶座。

要点3:女性不宜坐于异性中央,女士、孩子与尊长不宜坐于专职司机驾驶的轿车的前排座。

服饰礼仪

要点1:简要介绍服装发展史及男女服饰的分类。要根据时间、地点、目的来选择着装,着装要合身,要注意色彩搭配合理。

要点2:男士正装的穿着及注意事项,如西装与衬衫、领带、袜子、皮带、皮鞋、手表、手提包的搭配原则,领带的简要打法等。男士休闲、运动服饰的搭配原则等。

要点3:女士西装套裙、连衣裙、旗袍的穿着要求及耳饰、首饰、包等与服装的搭配原则。女士休闲装、运动装的穿着注意事项等。

酒会礼仪

要点1酒会的筹备礼仪:确定话题、现场安排、备好酒水、发出邀请等。

要点2参加酒会的礼仪:遵守酒会秩序,与他人交谈和交流注意礼仪,合理用膳和适度饮酒,学会礼貌告别等礼仪。

要点3正式的酒会之后还可以包括舞会,从着装、言行举止、邀请舞伴、舞姿及交谈致谢等方面向学生简要介绍舞会礼仪。

4.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第一、二组扮演乘车场景中不同的驾驶人的座次排座情况,并分角色就坐,对分配情况进行说明。第三、四组设计不同场合的服饰穿戴与搭配,并进行角色扮演,演示和说明服饰的穿着搭配要点。第五、六组分别扮演酒会的组织人员、服务人员及参加酒会的客人,分别就不同身份进行角色扮演。

5.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找出不合规范之处,并简要介绍正确规范。

6.授课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表现情况,并评出最佳表演组等。

本模块教学设计内容较多,授课过程中可根据教学时间对教学过程做合理安排。

教学设计三:介绍礼仪 握手礼仪 参观礼仪

1.播放电影《窈窕绅士》中曾天高化身为查尔斯(后参观画展时作为社会名流被画展的负责人介绍给其他各种身份的人,及芳娜主动搭讪查尔斯的视频。

2.邀请学生对视频中的礼仪场景进行分析,并试概述视频中的涉及到的礼仪规范及禁忌。

3.听取学生对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参观礼仪的陈述情况后,按照学生表述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补充,并对介绍礼仪、握手礼仪、参观礼仪做详细讲解。

介绍礼仪

要点:介绍分自我介绍和介绍他人。自我介绍应注意时间简短、内容简短、先递名片再介绍等。介绍他人应注意介绍者的选择、介绍的顺序以及介绍的应对礼仪等。

握手礼仪

要点:握手的姿势、握手的时机、伸手的次序、相握的方式、握手的禁忌等。

参观礼仪

要点:衣冠整洁、遵守纪律、守时有序,不带零食、杂物进参观场所,不在参观场所内吸烟,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爱护展品,不妨碍他人参观等。

4.邀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拟介绍礼仪、握手礼仪的场景,并现场解说。

5.邀请其他同学对参与模拟的各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6.授课老师总结。

授课结束前,对授课内容做简短回顾和复习。

三、结论

实践证明,电影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运用于《社交礼仪》教学中。电影在《社交礼仪》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要提高《社交礼仪》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授课教师提高自身的素养,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加强礼仪课的实践环节,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等,积极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程维薇.“社交礼仪”课程情境式教学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35-36+51.

[2] 宋继红.跨文化角度下的中英社交礼仪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

[3] 王伦刚.“社交礼仪”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J].山东纺织经济,2010,(02):59-61.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2

“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1]良好习惯是一个人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个人的终身财富。高校要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使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90”后,很多又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受到现行教育制度弊端的影响,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升学上,家长和老师代办了学习以外的事,造成了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缺失。进入大学后,学习的压力得到了释放,脱离了父母和管教和包办,当学习和生活中的诸多事务需要独立面对时,很多大学生无法适从,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常打架斗殴;对学习没有兴趣,经常厌学逃学;沉迷于网络,上网成瘾;不爱护环境,随处乱扔垃圾;不懂节简,生活铺张浪费;缺乏诚信意识等等。这些不良行为习惯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教学与育人效果,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礼仪养成教育刻不容缓。礼仪教育是从人类基本的行为入手,教导人们在规范自身行为的同时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它与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社交礼仪课程的开设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践。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人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是日常习惯的外在表现,习惯通过日积月累的养成,它便融会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往往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阶段是塑造自身形象和铺垫人生发展轨迹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习惯状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2]。然而,在高校,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来的“习惯”,很让人担忧,一些学生文明意识淡薄,礼仪知识缺乏,知书但不达礼;一些学生不注重个人形象,经常衣冠不整,行为不端,张口便是粗话,上课随意迟到甚至旷课,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自修室里手机铃声大作,无视他人的存在,吃饭、上车不排队等等。这些不文明行为屡见不鲜,但更让人担忧的是他们不以为耻,反认为理所当然,这不得不引人深思[3]。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总结高校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现象和原因,思考加强高校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不要让辛苦完成大学学业的学子们满怀期待地走向社会时发现自身礼仪素质有多么的欠缺,不要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变成一人有知识没文化、受教育没教养的人,应该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加强礼仪养成教育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礼仪素养不足的现象及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损人利己,友善意识缺乏

一些学生蔑视社会道德,无视校纪校规,漠视他人的感受,一切从个人的愿望出发,对别人缺乏理解和宽恕。对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事务,不是从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意愿出发,冷静分析,积极沟通,而是头脑发热,夸大事情,稍不如意就妄加评论或牢骚满腹,而对自己的草率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满不在乎。

2.重利轻义,拜金主义盛行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孟的“重义轻利”观,旨在要求人们不可过度妄求物质利益,对“利”的追求应以“义”为前提[4]。然而今天,很多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完全不顾道德理想和法律法规。正是由于在义利观问题上陷入了误区,一部分学生不再追求远大的理想和人格的塑造,而是“一切向钱看”。在校期间,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和其他评优奖项,不惜诋毁同学;毕业时,有些学生主要着眼于寻找挣钱多的工作,急功近利,讲求实惠,从而丧失了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朝气。在这样的道德价值取向的指引下,学生的人格必然会扭曲,自身的发展也会受限。

3.唯我独尊,尊重意识淡薄

一些学生唯我独尊,自我感觉良好,不尊重长辈,不敬重师长,不尊重同学,待人总缺少些友善平和,较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难以融入集体。大学礼仪素养教育的缺失,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而且也影响了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深化。

二、社交礼仪课程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礼仪是人生的必修课,社交礼仪是现代人通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教育是高校学生健康成才不可缺少的要素,其独特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品德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的集中表现。根据所处的时代,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社会对它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核心,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同时它也是一个人重要的社交素质[5]。良好的道德品质,不仅是维持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力量,而且它也是人们进行社交的一个基本准则,它是获得对方的尊重和信赖的基础,也是使社交得以持续开展并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个人参加社交活动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基石,它对任何人都有强大的吸引力,它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良好的道德品质包括多方面的元素,比如诚信、宽容、善良、谦虚。通过社交礼仪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逐渐养成举止文明,谈吐风趣,待人友善,尊重他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内在品格和修养。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5]。通过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学科的学习,可以获取系统的理论知识,培养多方面的文化艺术素养,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反之,通过社交礼仪课程的学习,能促进和加深对人文学科的理解,因为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参与社交活动要求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会与形形的人打交道,会涉及各式各样的问题。社交就是一种信息交流,如果知识欠缺或知识结构不合理,在社交中就会张口结舌、捉襟见肘、举步维艰,自己既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也很难融入与别人的交流中,自然成为“局外人”,在复杂的竞争与合作中,就很难拥有一席之地。因此,学习文化艺术知识,提高自身的礼仪素养实在大有必要。

3.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

青春期的大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与人交流,渴望真诚、友谊、爱情。面对大学校园这个新的环境,接触新的人群,加上紧张的学习生活,有些学生的心理矛盾就会加剧。他们虽不缺少交流的环境和对象,但内心常被孤独寂寞的情绪所折磨,因为他们普遍缺乏社交技巧,既不善于表达自己,也不理解别人。有些学生性格孤僻,自以为是,心胸狭隘,容易产生焦虑、易怒、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这些压力往往又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及时缓解。长此以往,这不仅会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会阻碍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可能导致有的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交礼仪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诚信待人、言行适度,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独生子女将成为社会主体的当下,对大学生进行礼仪修养教育尤为重要,在高校开设社交礼仪课程并作为必修课程已经势在必行。一个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的人,能应付交际活动中的各种突况,始终保持冷静和稳定的心态,遇事不慌,善于沟通,能够采取最适当的行为,化险为夷,争取主动。相反,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在交际活动中,往往会结结巴巴,惊慌失措。这样的学生毕业后,不敢出去找工作,不敢面试,甚至不敢见人,整天窝在家里,成为“啃老族”,这样的人就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4.增强学生自信心

整洁优美的仪容仪表可以体现出个人的自信、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交礼仪课程中关于仪容仪表的教育就会给予学生细致的指导,让学生得到系统训练,比如在社交场合,它指导人们要注意自己的服饰礼仪,遵守TPO①原则,即你的穿着打扮应当与相应的时间、场合、身份、职业等相一致[5]。比如言谈举止方面,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当和别人谈话时,要讲文明,讲礼貌,有修养,还要讲究语言艺术,这样才能获得别人的尊敬和好感,给人以绅士、淑女的良好形象。久而久之,这就会让学生们不断获得精神的鼓励,更加注重整洁的仪容仪表和优雅的谈吐举止,自觉地使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从而让自卑和害羞的心态逐渐消失,自信心逐渐增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都仪表整洁、仪态端庄、举止文雅、言语文明,就会产生良好的“人际气候”,使交往双方互相吸引,建立和发展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5]。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愉快,充满激情,增强信心。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3

【摘要】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病例的创设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中医儿科学为例,在中医儿科学临床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创设好教学病例,以选择好的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中医儿科学; 教育学; 中医儿科学/病例研究; 教材

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的实践中,病案讨论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案例即“病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问题,以事实作素材,而编写成的某一特定情境的描述。简单地说,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病例教学法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病例为基本素材,把学生带入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发现选择好案例,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是病例教学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在中医临床理论课的教学中应用形象的病例进行教学,有助于将抽象的中医学理论感性化,既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迪学生的临床思维,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中医儿科学为例进行探讨。

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创设

1.1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收集 病例的收集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来源于医院完全真实的典型病例;二是来源于名家的完整的典型医案;三是中医儿科学的教师结合专业实际,自行设计编写的模拟病例,这类病例的优点是重点突出,逻辑性较强。但如果缺乏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通常无法编写,即使勉强编写出来,也常常不够完善。多数情况下,教师将收集到临床真实病例,加以整理、设计、并编写成教学病例,同时将一份份教学病例按系统归类、编辑成诊疗演习资料以备用。

1.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要求 收集的儿科学教学病例应符合以下3个要求:(1)科学性:病例必须准确、严密、完整;(2)典型性:病例必须生动、具体、有代表性,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3)多样性:病例是为教学服务,对于不同层次、不同教学阶段必须选择不同难度及深度的教学病例。教学病例的选择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才能激发学生好奇与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锻炼临床思维能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如在中医儿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简单明了的教学病例,如肺炎喘嗽,案例仅仅为风寒或风热、或痰热闭肺型,未涉及他系;当理论教学即将结束时应选择相对复杂一些的教学病例,如表里同病或实虚热寒夹杂或多脏病变的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的教学的案例,如儿童哮喘案,选择案例为发作期,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肝脾肾三脏虚;标实:痰湿、风邪等临床常见的复杂的案例。

1.3 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创设 将收集的中医儿科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应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创设一些有助于教与学的问题情境。创设中医儿科问题情境的根本意义是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习、探索儿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真正理解、掌握并运用儿科学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一般在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3.1 问题要设在重点、难点之上 学习知识要善于解决重点、难点,若能在重点、难点这些关键点上突破,如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方面。其他内容就会迎刃而解。

1.3.2 创设问题要把握好“度” 所谓“度”就是难易适中,太容易学生会不屑于回答,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放弃思考。因此,问题有相对难度和深度,要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解析出来。这样,一则能达到激趣引思的效果;二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3.3 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本身能激活学生的内在动机,能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最好有趣味性、思考性,甚至挑战性。有趣味性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思考性体现了问题情境的价值与出发点,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使学生有急盼一试的冲动,顿悟之后的喜悦和回味无穷的情感体验。如脾虚致的痰湿咳嗽案,诊断是乎不困难,治疗时需本着治病求本原则,而在本案中“脾虚”和“痰湿”谁是本,谁是标;而脾虚易肝木所乘,小儿生理特点,是脾不足,肝有余,标本因果关系如何,如何辨证治疗,仅这些问题就涉及到了五行学说、藏象、临床理论和临床技能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把独立分散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有逻辑、纵向的和横向的综合分析,有机地联系起来解答问题,更能考核学生应用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克服高分低能的倾向。

2 中医儿科学教学病例的应用

2.1 病例讨论 教师按照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辨证分析、病证诊断与鉴别诊断、处方用药等顺序向学生讲授某一疾病时,学生对该病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听”的阶段。尽管应用儿科学教学病例导入新课及课堂举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仍然是教师“讲”,学生“记”的被动学习局面。要使学生在“听”、“记”的基础上,再经历“思”、“用”两个阶段,才能使学生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可在某一个系统疾病讲完后,向学生提供1~2个教学病例,让学生针对病例积极阅读教材、思维,并提出诊断和处理意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定1~2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教师着重在于引导、矫正、并作总结性发言。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最终达到锻炼临床思维的能力的目的。

2.2 诊疗演习 将三级甲等中医教学医院中疗效较好的、典型的、较规范的、完整的中西医结合案例以及病案资料收集全面而较规范的名老中医的医案作为诊疗演习中的教学案例。这种案例一般信息收集全面、书写规范,具有较高学习价值。扮演医生的学生事先不接触教学案例,但要复习和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的知识,诊疗演习的之前仅将案例中的病史部分的内容全部提供给扮演患者的学生,并要求其复习案例、相关的本系统和他系统的疾病知识,同时还要将“患儿”的病史熟记于心,这样,在演习中才能和“医生”配合默契,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3 病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克服其局限性 病例教学有其明显的优势,也有其局限性,至少有三点不容忽视:其一,它的连贯性强,这对于某些内容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二,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的讲授,传统教学仍是必不可少的;其三,病例教学能否成功,关键是病例的创设和课堂组织讨论。病例本身没有标准答案,经常出现一题多解的局面,需要用批判性思维方法解决,孰对孰错,不易检验。

3.2 重视教学环境 病例教学的实施要与整体教学环境相配合。要使病例教学充分发挥其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但教学病例本身质量要高,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知识、经验和技巧,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精力和时间。这就需要课时安排上兼顾理论讲授与病例教学,并能在教学设施上创造条件。如能提供模拟仿真环境,病例教学的效果将更佳。

3.3 教师角色 在病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其角色定位是指导病例教学的全过程。故教师首先在课前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病例,课堂上要指导病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病例中的特定问题,从病例中获得某种感悟,还要要引导学生探求与病例的相关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教师要负责病例更新,使病例教学跟上临床发展的要求。

4 检测效果

200604~200809对本校05级中医专业的3个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试验,其中2,3班设为试验班,在中医临床课程(其中有《中医儿科学》)中以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进行教学,1班为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教学结束后,通过对试验组学生99名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效果检测。发放问卷99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为92.9%。部分结果显示,72.8%学生对授课教师所提供的SSE(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教学提纲与病例表示满意,83.7%的学生认为提纲与病例可起到引导思维、突出重点的作用。94.6%的学生认为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93.5%的学生认为能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88.0%认为能提高合作能力。98.9%的学生持赞成态度,并认为能促进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

中医儿科学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的书面考试。并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成绩进行对比分析。试验组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表1 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实践技能测试成绩比较注:与对照组比较,at=2.391,P<0.05;bt=3.942,P<0.01。

5 讨论

病例讨论在中医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培养和提升高职高专中医学生的医学素质,是培养合格中医医师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自学-讨论-诊疗演习教学模式中进行了大量的案例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有助于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在医学文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学学科进展方面的理论,扩展知识面;有利于医疗文书书写的规范化;有助于培养医学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正确处理医患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敬业精神等[1,2]。在案例创设中,注意所选的病例是否能达到的学习目标。在精选教学案例时应保证教学案例的真实性、先进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教学案例,同时案例还应具备针对明确的教学目标;简洁并能包含丰富的信息;围绕案例能提出恰当而且有教学意义的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学生能比较容易获得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的案例。病例讨论在临床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3]。按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以病例作为导学的主线,进行中医临床理论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学案例的创设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罗悦性.病例讨论在临床课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5,12(6):379380.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设疑讨论法;探讨

一、设疑讨论法的四步骤

1.预习阅读。该步骤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让学生在上课前提前预习上课内容,明确重点、要点,得出结论,然后根据结论反推导出结论成立的条件;其次用物理的语言描述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及出现问题的相关解决办法;最后明确自己的疑惑点与不懂之处。

2.设置疑问。该步骤以学生思考为主,教师提出问题为辅,主要过程为:首先由教师提出与该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问题不限,重要的是能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3.展开讨论。可进行小组讨论,亦可自由举手发言,如进行小组讨论则需学生集思广益,团结合作,得出结论后,由小组长或推举小组代表回答讨论结果。

4.总结归纳。经过讨论之后将各组得出的结果汇总,结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得出或由学生自己归纳。

以上四步骤中,第一步“预习阅读”是为熟悉书本内容做准备;第二步“设置疑问”是为学生讨论提供与课程知识相关的针对性问题;第三步展开讨论是最重要的环节,是设疑讨论法最核心的部分,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与课堂知识内容讲解的互动,巩固知识内容;最后一步则是得出结果,有了前面三步中第一步的预习准备,第二步的疑问提出,第三步的探讨推导,讨论问题的结果也就显而易见了,该堂课掌握住的知识也就牢记在心了。

二、设疑讨论法的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易受兴趣的支配,因此将课堂上的物理知识结合日常生活常识如“为什么图钉是尖锐的?”用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提出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吸收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知道,没有一开始就排斥学知识的学生,只是有些科目因为某个知识点没及时掌握导致后面课程没跟上,久而久之,也就产生了烦躁厌恶的情绪。设疑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汲取知识的养分,享受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的乐趣,克服厌学情绪,学习成绩自然随之提升。

2.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设疑讨论法的好处在于,让学生在教师上课正式讲解之前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设疑讨论法看重的是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不再像传统课堂教学那样让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找出疑惑点,分析题目,努力探索,追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在找寻答案的过程中积累知识,会比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收知识牢固得多。

3.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动力,增进师生感情。设疑讨论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小组讨论问题的氛围能增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讨论中促进学习,在学习中增强动力。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之间零距离地沟通、交流、解惑,也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近了,学生对教师的陌生感与抗拒感也会随之减弱甚至消失,以后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也能大方而积极地询问教师,更是间接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三、案例演示

以初中物理中的“压力与压强”这一章节作为案例演示设疑讨论法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按照设疑讨论法的步骤,首先利用课堂前十分钟让学生通篇阅读以了解“压力与压强”这一章节内容的知识框架,在此期间教师可提出相对简单的问题,如:什么是压力?什么是压强?压力与压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它们各自的单位符号是什么?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

其次是设疑,上一步提出的问题是很简单的概念问题,是为培养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养成思考的习惯。而第二步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通过观察日常生活现象提出与物理相关的专业问题,因为学习物理本身就是来解释生活现象的,为日常生活服务。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游泳的时候在水里会感觉到有股力在压迫自己?这是什么力?为什么书包的背带是长条形状的而不是细细的一根绳?”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同一压力下,用手接触笔尖的一端为什么会比接触平头的一端更加疼痛?这些问题都是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来的,而学生只知道事物存在的状况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积极思考,参与课堂学习。

再就是讨论了,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对“压力与压强”这一章节内容的理解,运用相关知识思考上述问题,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讨论,集思广益,互相探讨,带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参与讨论;也可全班进行大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适时在一旁点拨,带动学生共同想出问题的合理解释。

最后归纳总结,由于答案的分散,表述方式的不同以及个人理解的独立性,需要教师统筹整理,查漏补缺,通过简洁而不失科学的语言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从而让学生清晰理解课程内容的知识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教学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设疑讨论法在物理教学中易引起学生观察生活、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善用设疑讨论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5

一、通过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现实生活中,物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所蕴含的物理问题能与物理课堂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兴趣,成为物理教学好材料。如:在学习光的折射时教师可以提问:海市蜃楼的现象是怎么出现的?

在学习平抛运动时可以提问:在目标正上方、前方、后方三种情况下飞机投弹,击中目标的可能性大的是哪种投弹方式?投掷铅球时,最佳角度是多大?等等。通过一系列生活的问题,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极易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关注,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掌握物理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中的重要运用。

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通过设疑引趣,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生的求知欲很强,教师只要通过设疑引趣,深掘教材,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教学的操作性和科学性更强。通过巧设疑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思维。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效果。比如,讲述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将磁铁插入和拔出线圈,让学生观察:指针偏转的方向以及感应电流的大小,从而发现电流的方向改变。这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感应电流的方向有什么规律吗?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究。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当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思维就会被激活,问题火花由此迸发。用丰富的图、文、动画、视频等鲜活的情境,多渠道地对学生展示物理的奥秘,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有些物理实验现象不易观察,转瞬即逝,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可控性、再现性、分解性等功能,把瞬间发生的物理现象慢放。如,在讲授简谐运动一节时,利用多媒体制作弹簧振子的理想模型进行模拟演

示,讲解分析弹簧振子的受力和运动情况,既可进行动态分析,也可对振子振动的任何时刻任何位置进行分析,使过程分析更形象

社交中的礼仪范文6

    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涉及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重大领域。但就历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而言,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现实社会责任意识是指历史教育学科要用历史发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的区分来矫正和弘扬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讲的就是历史教学中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问题。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更重要的是使其从历史中悟出对现实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促进社会意识向健康方向发展。

    历史教师的责任不应只局限于历史内容的传承,必须拓展到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他们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欲望最强烈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德,可能左右其几乎终身的性格和品德。这个时期他们崇尚岳飞、文天祥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可能终身会做一个具有民族气节和大义凛然的人,这个时期他们激发不出对历史奸佞人物的鄙视,长大之后其可能会曲意逢迎,颠倒黑白,见风使舵,成为一个败坏社会风气的人。曾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里且不论证这句话的真理性,只想套用这句话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是进步与倒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君子与小人较量的历史。”翻开历史教材,在历史事件所表现的历史人物中,几乎是非君子即小人、非正义即邪恶、非美即丑,中间状态的人只是无奈地选择和适应着这两种状态,以维持生存。如果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保护自己,谁来做君子推动社会进步?如果为了生存每个人都保护自己,谁来和小人作斗争从而净化社会风气?这些都要从历史学中寻找正确答案。翻开《易经》,卦辞中满篇都是君子如何,小人如何。君子与小人构成了《易经》所阐述的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主要内容。翻开《道德经》、《论语》,也多涉及到君子与小人的评判。诸葛亮的“远小人,近贤臣,此先汉所以兴也,近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欧阳修的《朋党论》中说:“君子以义为朋,小人以利为朋”,讲出了君子与小人的特征。历史贤达人物的着述中几乎都涉及到君子和小人。而重大的历史事件,活跃在历史事件中的人物以及宫廷中的各类官吏,也是君子与小人的聚合与集结。讲历史离不开事件,讲事件离不开人物,讲人物离不开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话题,这些是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不应回避的话题。历史教师的任务,就是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定的历史人物和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褒贬时弊,臧否人物,从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思考中寻找社会发展的正确主导思想。在中学历史教育中,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过程中给世界观形成时期的中学生一个泾渭分明的进步与倒退、君子与小人、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四把尺子的评判意识,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用四把尺子衡量自己、评判别人,减少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社会的丑恶现象。最近王立群教授讲《史记》中,公开批评了司马相如的不良品行,就具有很好的现实社会责任意识。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背诵历史年表、历史事件和朝代的更替,而在于知道朝代为什么会有更替,人物为什么会遭褒贬,社会为什么会前进或后退。在历史教学中,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比历史知识教育更重要,思考历史人物优劣的教育比记住历史事件更重要。知道历史及其人物,就是为了思考历史及其人物,思考历史及其人物就是为了思考现实,思考现实就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历史是现在的过去,历史也是过去的现在。过去的历史与现在书写的历史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比照、比对,会大大有利于现实社会。历史在社会意识上,在社会事件上,在社会人物上,不断地演化着,有时候又惊人相似地重复着。好的历史重复推动社会进步,坏的历史重复阻碍社会发展。历史教育要促进好的社会重复,避免坏的社会循坏。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要借鉴历史,避免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恶作剧、悲剧、滑稽剧以形形的形式在现代社会重演:抨击形形的邪恶、丑陋小人活跃在权力舞台、政治舞台鱼肉百姓;大力宣扬历史进步人物、正面人物的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激浊扬清,以期建设中央大力倡导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