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幼儿教育专业;歌唱教学

一、职业院校中幼儿教育专业歌唱教学的重要性

歌唱教学是幼儿音乐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对幼儿实施启蒙阶段美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实现幼儿音乐教育的整体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歌唱课的学习使孩子的歌唱水平、音乐欣赏能力、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声乐艺术也是最富情感的艺术,不仅表现创作者的内心感受,更重要的是可以满足欣赏者心灵深处的某一情感需求。在音乐的诸多构成元素中,节奏好比“骨骼”,旋律好比“血肉”,而情感则好比音乐的“灵魂”,只具备健康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是不够的。然而,作为教师如何帮助高职学生获得音乐的“灵魂”,做到“以情化声,声情合一”是极为重要的。

二、幼儿教育专业歌唱教学内容与形式

我们知道活动的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我们可以规范几种歌唱方法

1.教授幼儿歌唱的方法

歌唱好像我们每个人身上拥有的一件乐器,在歌唱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乐器发出美妙的声音,所以歌唱活动以歌声贯穿始终,培养幼儿正确歌唱的方法是歌唱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幼儿能否用好听的声音歌唱、能否唱出美好的声音、能否保护自己的嗓子,都取决于幼儿歌唱的方法。

幼焊璩的方法包括:歌唱中正确的发声方法、正确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歌唱中的音准与听音能力、准确唱出歌词、节奏和曲调的技能、恰当地用歌声表达感情的技能、正确、默契地与他人合作的技能能及正确运用和保护嗓音的艺术表现力,教给幼儿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姿势、呼吸方法,在歌唱中培养幼儿的音准和听辩能力。积极引导幼儿唱准歌曲的节奏和曲调,引导幼儿用美好、自然的声音唱出歌曲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速度的变化,帮助幼儿在歌唱时学会控制的表态情感。

2.教唱适宜的幼儿歌曲

幼儿园歌唱活动通过歌曲的学习让幼儿获得各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唱歌曲是歌唱活动的主要内容。歌曲是歌唱活动主要的学习材料,歌曲的选择直接影响歌唱的质量。

为幼儿选择的歌曲首先要具有适宜性。

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有些歌曲内容太陈旧偏离幼儿生活经验,幼儿很难理解,我们应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他们生活中熟悉、能够理解并感兴趣的歌曲内容,歌词应有童趣并容易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曲的内容要旋律简单、形象鲜明、适宜幼儿动作表现或进行游戏;歌曲曲调要节奏较简单,音域要适宜幼儿演唱,旋律要较平稳且以五声音阶为骨干,结构也应短小工整。

幼儿喜爱歌唱,歌曲对幼儿心灵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歌曲的教育性并非单纯指歌曲歌词一定要具有德育教育的意义,幼儿园音乐教育包括歌唱活动所选择的歌曲都应是积极向上的,能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熏陶幼儿高尚美好的情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再次为幼儿选择的歌曲要具有审美性。

审美是音乐的核心,为幼儿选择的歌曲应符合音乐审美的要求。歌曲的旋律应优美动听,能激发幼儿歌唱的兴趣、歌曲的歌词要体现艺术美,歌词幽默诙谐、朗朗上口、富有意味、优美抒情,易于幼儿感受和表现。

总之,我们为幼儿歌曲从歌词到音乐、从题材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贴近幼儿生活,总体上要风格多样、形式丰富,还应具有纯真性、思想性、艺术性的特点。

3.教授不同的形式

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表达歌曲不同的效果,对于幼儿来说不同的演唱形式可以帮助幼儿对歌曲的理解,提高歌唱表现力,以达到能够熟练地、创造性地用歌声来表达歌曲内容和情绪情感的目的。

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幼儿可以掌握的歌唱表现形式主要有:独唱、齐唱、接唱、对唱、领唱齐唱、轮唱、合唱、歌表演等。多种歌唱形式。对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合作能力、表现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丰富幼儿的演唱形式,能够增强幼儿在歌唱中对声音强弱、快慢等不同表情的控制能力,增进幼儿在歌唱中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能够增进幼儿在歌唱中的注意力,同时也会提高幼儿对歌唱的兴趣。

因引,教师应在幼儿掌握歌曲的同时,不断引导幼儿尝试并挑战新的演唱形式,为幼儿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丰富幼儿对歌唱形式的理解,使幼儿在不同形式的演唱中,达到协调一致演唱歌曲的能力。

4.教授幼儿表现歌曲的方法

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教会幼儿会唱歌曲不是唯一的目的和内容,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以及教育目标的不断发展,通过歌唱活动提高幼儿对歌曲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和的目标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培养幼儿的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成为歌唱活动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深入理解“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幼儿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歌唱活动所特有的教育功能,使幼儿在歌唱活动中喜欢歌唱、快乐歌唱、创造性地自主的学会表现歌曲。

三、幼儿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1)教育能力,一个教师从教学的角度来说,要使孩子全面发展,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刘,需要专业成长,因此,教师还应具有把教育观念、知识转化为教育行业的能力,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提高教育质量。如果我们具备了很强的能力,而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操作能力很差,教学效果不好,会导致幼儿的发菜水平低,幼儿的各种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很强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育能力是教师各种知识水平能力的综合运用。

(2)教学组织能力,教师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作为幼儿音乐教师要有广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也要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在设计音乐教育活动时,能够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准备大量的教学具,设计幼儿喜爱的教育内容和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能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3)学习的能力,作为教师应有一颗求知心,在学习化社会里,幼儿园教师的生存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和学习过程。新时代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学者。幼儿兴趣爱好广泛,好奇好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迅速回应幼儿的需求,及时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维持幼儿对周围事物与环境的探知兴趣,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周围事物。因此,教师要有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利用点滴时间去学习新知识。

(4)反思能力,反思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认识得到提高,实践中又得到新的依据和理论,形成教师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作为教师要学会在教学中反思,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获得新经验和积累。教师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过程。

(5)科研能力,今天的幼儿音乐教师不是从前的“有副好嗓子,会唱歌的教书匠”,而是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要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科研提供基本素材,通过科研来促进幼儿音乐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动幼儿音乐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2

一、钢琴伴奏能提高音乐老师的综合素养与审美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老师借助钢琴即兴演奏进行自唱自弹,能帮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不仅能让课堂教学环境安静,还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表述的情感。音乐老师要想通过歌声激发课堂氛围与学习兴趣,必须从钢琴、音乐、作曲技巧等方面提高自身能力,以达到巩固专业知识的目的,这样也是提高老师综合素养发的过程。

老师在即兴伴奏中,会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控制伴奏音色、力度与速度,以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辅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作品,在潜移默化中进入音乐世界,更好地感受音乐美,这也是音乐美育的价值。如:在《闪烁的小星》中,它是一首大众熟悉的曲子,可通过分解和弦的方式进行伴奏,让旋律更具有歌唱性。在演唱期间,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情感;在反复演唱同一首歌曲时,还可以借助灵活多变的方式,改变伴奏,以此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营造不同的学习氛围,然后再将学生带到音乐世界,以此提高审美能力。

二、钢琴伴奏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钢琴即兴伴奏也就是现场发挥,将即兴伴奏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效果。即:老师的伴奏水平越好,教学方式越恰当,课堂教学效果越好。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的即兴伴奏能力不高,将注意力放在演奏与看谱上,势必会影响课堂氛围,最后影响学生的配合能力与教学质量。从小学音乐老师的角度来看:为了更好地把握歌曲情感与风格,提升演唱水平,即兴演奏发挥着重大功能。

例如:在少数民族歌曲《娃哈哈》中,它具有典型的舞曲特征,可以通过左手伴奏、交替使用音型等特征展现新疆舞曲特点。随着前奏的开启,学生对新疆舞曲就能有形象、深入的理解。甚至还有学生跃跃欲试,立即调动了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自由想象、抒感,以此提高学习兴趣。

三、钢琴伴奏有助于提高节奏感与创造力

小学生的年级小,知识有限,缺少歌唱技巧,难以真正理解歌曲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以及如何表达歌曲意境与感情。将钢琴即兴演奏应用到小学音乐教学中,让歌曲的表现力、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在一起,借助适当的力度、速度阐述歌曲。在良好的情绪带动下,进入音乐世界,这样才能达到净化心灵,提高审美能力的效果。

在学习《勤快人与懒惰人》时,音乐老师借助钢琴中的高音体现勤快人的形象,在悦耳、清脆、短促的调音中,深刻地体现了音乐人形象,学生仿佛也看到了他们利索、勤奋的场景,同时鼓励学生跟着音乐节奏舞动。然后,再借助钢琴低音区伴奏,通过加重伴奏力度、减小速度等方式,体现懒惰人的慵懒与拖拉形象,这样学生就能有深刻的印象。怎样做好钢琴伴奏一直是老师必须思索的问题。

首先,老师要对歌曲结构、题材、旋律、内容有全面的分析,以感受歌曲内涵,通过塑造形象,充分运用歌曲、舞蹈等形式来完成教学,在钢琴伴奏和歌声融为一体的同时,要求老师具备良好的创造力。同时,音乐老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伴奏水平,以及即兴演奏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实情,更好地展现歌曲特点。因此,在教学之余,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钢琴演奏能力,只有掌握了专业的技巧、基础知识,才能不断提高即兴演奏能力。

其次,结合音乐情绪选择伴奏形式。伴奏织体属于和声声部的组织方式,有半分解、全分解与柱状、弦式之分,并且每种都不通的使用范围与表现特征。作品教学中,不同的触键方式、伴奏形式用于不同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可以选用弦伴奏、柱式伴奏。

四、钢琴伴奏能烘托课堂,提高歌曲表现力

钢琴是重要的伴奏乐器,不仅能配合唱者,提高听觉效果,同时还能帮助演唱人员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钢琴,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氛围,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演唱。另外,还可以借助钢琴伴奏的方式,掌握歌曲风格、旋律、结构特点,以提高理解力。

例如:在歌曲教学中,很多歌曲作家已经拟定前面部分,只需老师选用某种旋律进行演奏,部分老师只喊一声:预备――唱,就让学生歌唱。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意识模糊,很难掌握歌唱技巧与歌曲速度,出现速度不一、演唱不整齐等问题。若老师能弹好前奏,在学生演唱前,帮助学生提高演唱情绪,在心理有所准备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就能很好地掌握演唱情感、力度与速度。如:在教学《摇篮曲》时,在歌唱前半部分的音型与声部上使用交替的主和弦,然后再模仿摆动,为学生营造出摇篮摇动、的感受与安详意境,从而让歌曲更加安宁、亲切、自然。听了这段前奏表演后,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该歌曲优美、舒缓、平静等音乐形象。在音乐的带动下进入状态,让歌唱变得更加完整、美满。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合唱教学;音乐课堂;小学

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会经常出现学生对音高位置的把握难以到位,声部之间缺少聆听,一合唱音准就会跑调。教师都觉得上合唱课难,上好合唱课更难。如何在小学进行有效的合唱教学,便成了摆在我们小学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实际问题。笔者针对小学合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合唱歌曲在课程中的比例

从教材中我们看出小学各个年级段对合唱歌曲所占的比例,二年级的时候只出现了一首轮唱歌曲,三年级合唱歌曲占教材的比例最多也只有11%,而到了四年级的时候一下子最多达到了38%,而五年级又达到了56%。从这一比例上看合唱教学在整个小学中高段的学习中占很重要的地位。

二、对学生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合唱教学中孩子们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仔细认真地听赏歌曲的旋律、音高和节奏。在大家同时演唱的过程中对音准的把握,也是锻炼了对自己音色的高低协调能力,继而提高了对音乐的理解掌握水平。

三、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和声感差

中国人比较注重线条感,在绘画、书法、音乐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线”的艺术,中国民间音乐都是强调旋律的进行,注重“线”的进行。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偏向于单声部音乐,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也经常出现单声部旋律的倾向,如,我的师生“问好歌”,下课“再见歌”大多都采用单生部的旋律。而我们的教师在合唱歌曲教学中进行伴奏往往也是右手弹奏高声部的旋律,左右进行一个和声的伴奏。看似在帮助学生,其实是在强化孩子以旋律为单声部的感念。长此以往,学生在学唱合唱歌曲时就会出现“水土不服”。

2.缺乏认真聆听

倾听是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很多孩子没有认真仔细聆听音乐的习惯,不会聆听声部之间的旋律走向,加之对音乐记忆能力差,导致合唱学习出现声部不和谐。

四、合唱教学方法探究

1.有意识地培养和声感

笔者认为学好合唱就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向学生灌输和声的效果,产生声音的这种立体的概念。教师往往就是忽略了要在低年级进行一个简单的合唱教学,只有在低段打好基础中高年级合唱才不会那么难。所以,在低段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和声这方面的训练。

如,在一年级的歌曲中做一个纯五度练习。如,《小雨沙沙》一声部由教师来唱,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和声的效果。让孩子们聆听和声带给我们听觉上的美感。

如,《大家来劳动》最后一句教师唱高音的5.

二年级在发声练习中可以这样练习:学生会唱之后可以师生合唱,也可以生生合唱。

二年级下册开始让学生了解轮唱的形式,除了《两只老虎》的学唱,我们还可以把《卖报歌》《小蜜蜂》《我的家在日喀则》《蜗牛与黄鹂鸟》尝试着轮唱。刚开始可能会唱得比较辛苦,但是只要学生一旦掌握了轮唱这个方法,那么随便一首歌他们就可以信手拈来唱,这样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学唱《钟声叮叮当》《美丽的黄昏》《嘹亮的歌声》这几首歌曲时就会很容易了。三年级的时候还可以进行音程的训练。先进行一个纯4、5度的练习,如,教师唱1,学生唱4,再进行一个纯4度的合唱。纯4度、纯5度的练习比较好唱,熟练之后就可以进行三度的音程练习。

2.利用前置性学习熟悉旋律

前置性学习又称前置性小研究或前置作业,它指的是教师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的学习。

教师利用一节课的最后的五六分钟时间来先学习下节课的合唱内容,也就是把高低声部的旋律让学生来熟悉一下,让学生在脑子中先有个印象,以便下次上课时声部直接的合唱会和谐许多。一部分的孩子会把这个旋律在课后利用乐器来练习,这样的话他们经过几天的自学会在心里形成旋律感,那么到下次上课时合唱就会变得容易了。这种方法是针对这首合唱歌曲旋律比较简单的,学生能容易自学的条件下的,如果复杂的歌曲,那是比较难学,效果也是没有这么好的。如,五年级下册的《小白船》歌曲旋律,节奏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回家后也能够在口风琴(口琴)的帮助下得以掌握,效果非常好。

3.巧用录音软件

录音软件,是一个电脑(手机)录音软件,可以清晰地录下您的声音或者将自己的歌声和将自己用乐器弹奏的乐曲录制下来,界面简单而功能强大。我们课件里面合唱歌曲的音乐两个声部之间的进行给人感觉不明显。如果就这样给学生听,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听出高声部的音乐了。这时要教师利用录音软件或者是手机(现在的智能手机都有录音功能)事先把自己范唱(弹奏的旋律)的一个声部录制起来,然后在课上自己再范唱(弹奏的旋律)另一个声部进行合唱,这样给学生听觉上是一个立体声音效果,那么接下的合唱学习就会好唱许多。

4.以口风琴(口琴)进行音准的训练

器乐教学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更是为我们的合唱教学提供服务。帮助我们的孩子形成音准感,又提高了识谱能力。合唱教学的难点是低声部的音准,学生缺少内心音准的均衡感。在教学中借助口风琴(口琴)分别学会吹奏出各声部的曲谱。然后合起来吹奏,让学生感受声部之间的和声效果。再轻声合唱旋律,这将缩短学生音准训练的时间,提高教学的效率。乐器的学习对音准偏差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能让他们在心中建立起稳固的音准。

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培养作曲家,也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只培养合格的听众。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由此可见,聆听在整个音乐学习中尤为重要,它是学好音乐的一个基础。我们孩子要会听,会有效地聆听,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何帆,姚春城,关继文.合唱与指挥教程[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范汝梅.音乐启慧乐润童心[M].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3]王艳芳.小学经典乐曲赏析[M].轻工出版社,2013.

[4]单森权.思维定式在小学合唱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音乐教育,2011(12).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4

一、 内容与形式

“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是指以歌唱教学为主,以其他教学内容为辅并将其他教学内容适当地融于歌唱教学的综合课。如将欣赏、器乐、创作、音乐知识中的一两项融于歌唱教学的综合课。”①

“一首歌曲,一首乐曲”是当下倡导的综合课的形式,换言之,“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目前多是歌唱教学与欣赏教学的综合。但不论歌唱教学与什么内容综合教学,都应该做到分清主次、突出歌唱,保证歌唱教学的重心地位。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过于死板地理解综合的形式,造成了“贪多嚼不烂”的现象。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而忽略内容,势必造成歌唱教学重心地位的动摇。

比如《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二声部歌曲,执教者将这首歌曲和民乐合奏《阿细跳月》进行了综合,这也是教材中的欣赏曲目。在课堂上,两项内容都完成了,但是效果不甚理想。《侗家儿童多快乐》是一首很活泼欢快的乐曲,二声部部分简单好听,尤其美。学生在短时间内唱会了歌曲,但在还没有达到唱好的情况下,就进入了乐曲欣赏环节。短短十分钟,学生浅浅地欣赏了《阿细跳月》,整堂课老师和学生都没闲着,但是静下来想一想,歌曲和乐曲并没有带给学生多少美好的感受和体验。随着下课铃声的响起,一切都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学生在课下不会再想起歌曲或者乐曲的旋律,这是最大的失误。而这种失误就是因为综合课过分追求形式而不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所致。我认为教师完全可以以“侗族大歌”作为本节课的一条线,在二声部上做文章,把看似简单的二声部唱好,让学生从开始到结束都沉浸在“侗族大歌”的魅力之中,唱到让人陶醉的状态。并在拓展环节欣赏一首原生态的“侗族大歌”,让学生充分了解“大歌”,对“大歌”留下较深刻而美好的回忆。新课程标准越来越重视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侗族大歌”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更有理由去了解这种多声部演唱形式,感受其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比起欣赏一首用十分钟完全吃不透的彝族的《阿细跳月》要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师生在课堂上也会显得更加从容。

所以综合的形式不应过于死板,对于教材不应照本宣科,而要以教材为核心,根据学生需要重新构建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力求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技能和音乐体验。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与相辅相成。

二、 外在与内在联系

不论歌唱教学与什么内容综合,都应该把握一个宗旨:“歌唱之外的其他教学内容,应与歌唱内容具有内在联系,并应围绕歌唱内容进行教学。”②

课改后笔者听过很多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虽然教师基本上都能够做到围绕唱歌内容进行教学的综合,但能够建立起内在联系的综合课还是较少。大多是在歌曲刚刚学会的情况下,匆匆进行欣赏内容的教学,欣赏的内容看似与歌唱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关系,但往往只注重外在的联系,却忽略了内在的联系。

比如一年级下册第7课课题为《巧巧手》,执教者将《粉刷匠》作为歌唱教学内容,将《采蘑菇的小姑娘》作为欣赏乐曲。看似非常合理地符合了《巧巧手》的课题,但是执教者完全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个教学内容之间没有进行任何的链接,只是扣了一个“巧巧手”的帽子,没有充分挖掘其内在联系,两者放在一起使得课堂的逻辑性打了折扣。

同样是一年级,教师在教下册第4课《长鼻子》时,将歌曲《两只小象》和器乐曲《大象》放在一起进行综合,无论是两个教学内容的情境语言衔接,还是内在的教学内容的链接,就都体现了综合的宗旨――“听,小象跑到河里干什么去了?”一句话,简洁而又巧妙地将唱歌教学转为欣赏教学,并给学生发挥想象力提供了依据,无论歌曲还是乐曲的学习,都紧紧围绕着本课的主题“长鼻子”进行。“长鼻子”作为一条线贯穿始终,也为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等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依据。从歌曲中的“两只小象河边走”,到器乐曲中的小象在河里“洗澡、玩耍”以及大象妈妈喊小象回家吃饭,这一系列情景和音乐要素所要表达的内容如此吻合,从而使得歌曲和乐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两只小象和大象妈妈的形象跃然纸上。纵观本课,两个教学内容的综合就像是一部短篇小说一样吸引着人们去阅读,这种综合是合理的、高效的,这正是执教者深度挖掘歌曲与欣赏曲内在联系的结果。短短的四十分钟,歌曲和乐曲浑然一体地呈现了出来。可以说,这种综合是紧紧围绕歌曲内容展开的,正确地体现了综合的宗旨。

外在的联系,往往很容易被发现,但内在的联系却需要我们对音乐本体进行深度挖掘,从而建立起实质性的链接。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大都喜欢将综合的部分放到拓展环节,“拓展”具有升华主题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综合内容,或者建立不起内在联系,不妨采用同一作品的不同版本或者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通过对作品的改编让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要素的变化对音乐作品产生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或者采用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进行综合,通过综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风格。这也是在常态课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拓展的方法,万不可因为迎合综合的硬性要求而忽视传统课堂中的精华。

三、结果与过程

之所以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对教学方法与达成目标关系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而问题的存在又与综合课型的倡导脱不了“干系”。要想把欣赏的内容讲得透彻就需要占用唱歌的时间,于是多数人认为,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学生把歌唱会了就是目的,在歌唱教学环节用的时间越少越好,一遍遍重复一直被认为是解决难点最简单和行之有效的方法。确实存在学生多唱几遍自己就学会了的情况,尤其是低年级歌曲。但给我们更多的感受却是执教者越来越重视“反复跟范唱和跟琴唱歌”的教学,少了许多其他方法的指导和运用。

在推行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型以来,我们发现歌唱教学目前仍然多是停留在唱会歌的层面上,甚至连唱会都达不到,更何谈将歌曲唱好进而会唱歌呢? “歌曲的处理和表达是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完成的。”③而很多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应该传达给学生的歌唱的方法和技巧统统被忽略了,这是歌唱教学的一大忌。要知道仅仅初步学会了唱一首歌曲不是目的,而要进一步让学生把歌唱好,这就需要在学歌的过程中重视教学过程。比如歌曲中难点节奏的处理、空拍的处理、各种音乐记号和知识的学习等等,都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来唱,这样来处理;要教给学生方法,如果歌唱的方法没有学会,谱子没有认识,知识没有学到,只是学会了一首歌,那么学生永远都不可能从老师手中学到会唱歌的本领。虽然结果重要,但是比结果还要重要的是过程,因为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歌曲,还有歌唱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举一反三,最终达到离开老师也能“会唱歌”的程度。就像跟某位导师学习写论文,最后虽然没有发表,但是过程中,我们会学到很多写论文的方法。音乐的学习也是如此,尽管学生最后不一定能成为歌唱家,但是学会了歌唱的方法,这就是最大的收获。“授之以渔”这样简单的道理,我们不能丢掉。

所以,在唱歌教学为主的综合课型下,如果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音乐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很难达到的。“重结果”没错,但是更要重视过程,“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在这个层面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同样,对于“十分钟欣赏曲目”的学习,也应根据情况灵活处理。如一首重要的欣赏曲目,将其放到唱歌为主的综合课中,通过简单而肤浅的感受与体验,是很难达到欣赏所要求的教学目标的。比如教授《走进音乐大师莫扎特》一课,如果硬性地将歌曲《摇篮曲》和器乐曲《土耳其进行曲》放在一个课时中完成,最终学生对《摇篮曲》感受得不深刻,歌曲难以做到唱好,对欣赏曲《土耳其进行曲》更会是一知半解,使感受和体验流于表面,完全达不到综合的目的。

四、结 语

综上所述,不论以哪种形式为主的综合课,都要力争做到主次分清、相辅相成、深浅适宜、轻重得当。综合的理念不应只在形式上做文章,在追求形式的同时,也要静下心来思考,课改的目的是什么?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适合我们的学生?综合的理念不应仅仅局限于表象的内容的综合,而应体现于音乐内在的综合,以及音乐与其他艺术的有机结合。从微观上说,还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运用上。无论哪种综合,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④也就是双基和四个基本能力的培养。所以在综合课型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教材,并充分挖掘音乐本体,通过音乐要素建立起合理的综合,以达到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深化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为其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注 释:

①缪裴言、章连启、主编《中小学音乐教育词典》,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年版,第4页。

②同上。

③吴斌《怎样唱会歌、唱好歌、会唱歌――在“全国中小学课堂唱歌教学展示与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下)》,载于《中国音乐教育》2010年第2期。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字】小学音乐;唱歌教学;方法

歌喉是人人都拥有的天然的乐器,而唱歌则是情感表达的有效方式。小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是与生俱来的,而对唱歌的需要也是天性的使然。唱歌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孩子的性格特点,顺应天性,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兴趣、情感和技巧三者的融合,引导孩子自由唱歌、尽情表达,享受快乐。

一、兴趣领航

著名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把音乐的魅力传给孩子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的确,对于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的引领,孩子们就能够以热情、积极的心态来接受音乐,并渐渐达到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将音乐学习转化为一种自发行为,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导课阶段是诱发学习兴趣的最佳时机。趣味导课方式有多种,如讲故事、设情境、巧提问等,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单一运用某种方法导课效果只是差强人意,要达到预期的绝佳效果,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费些心思,灵活地综合运用几种方法,给学生多感官的刺激,全力诱发兴趣。

环境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要下些功夫,尽量让学生所处的环境与歌曲的内涵接近,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然后再进行有目的的语言引导,让学生逐步进入音乐情境,产生共鸣,学习兴趣也在这个过程中越酿越浓。例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五册的“鹅大哥”一课时,笔者事先就准备了包括鹅在内的几个动物的造型,把它们贴在了教师的墙壁上,上课了,笔者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动画小短片,短片中的鹅憨态可掬,学生看了都非常欢喜,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这只鹅的故事,紧接着笔者又请学生化身为某种小动物,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鹅的形象或者和这只鹅大哥之间的小故事,孩子们非常享受这个探索鹅的过程,教学也在这种积极、轻松的氛围下水到渠成。

二、情感渗透

音乐是饱含情感的艺术,音乐魅力的展现过程也是情感的表达过程。每一首歌曲都包含着词曲作者的心声和寄托,唱歌仿佛是与词曲作者的对话,歌者只有真正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理解歌曲内涵。

音乐情感的渗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笔者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情感一般可以分三个环节进行:启发欣赏、分析诱导和歌唱表达。启发欣赏主要侧重于听。音乐本身非常复杂,由旋律、节奏、调试、色彩等诸多要素组成,这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用心聆听来感受歌曲的基本情感和艺术内涵,同时也鼓励他们开拓思维、发挥想象;分析诱导就是对歌曲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词、曲对歌曲本身的表达同等重要,教师一定要双管齐下,通过对歌词的解析和歌曲的介绍让学生产生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再结合旋律、节奏、力度等特点,让学生感受词曲相互配合的美妙之处,体会共同表达的思想情感,理解歌曲的美;歌唱表达是学生用音乐来表现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对歌曲理解的综合展现。教师要放开对学生的束缚,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体态、声音和表情等来全面表现对歌曲的理解,唱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学习第八册的“春来了”这首歌时,在欣赏环节,笔者请学生描绘春姑娘的形象并想象和她做游戏的场景。为了启发学生想象,笔者还展示了几幅早春的图片,在学生充满童趣的眼中,美丽、温柔又害羞的春姑娘像一个邻家大姐姐带着他们玩耍,在春天气息的包围下,学生感受到了心灵的愉悦,随后笔者又带领学生对歌曲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将学生的感受具体化了,在最后的唱歌环节,学生大胆唱出了自己的快乐心情。

三、技巧提升

唱歌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一定的技巧是必需的。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技巧并不是重点,但了解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和唱歌技巧却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歌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后,学生唱起歌来会更加游刃有余。

笔者认为,小学生所要掌握的唱歌技巧主要包括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呼吸方法、简单的发声方法和韵律这几个方面。唱歌姿势、呼吸和发声是相互联系的,没有正确的唱歌姿势,学生在唱歌时就会感觉呼吸不顺畅,影响表达。唱歌姿势是学生长期养成的习惯,教师一定要从低年级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唱歌习惯,帮助他们养成松弛有度、自然挺胸、精神饱满、微笑放松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胸腹式呼吸练习和有针对性的发声练习,逐步提高学生对呼吸的掌控能力,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

小学音乐所选歌曲一般节奏比较明快,韵律比较易容易把握。动感的节奏总是在鼓励人们跟着音乐一起动起来,教师不妨允许学生听从内心的想法大胆活动身体,通过身体的摆动频率来感受歌曲中韵律的变化,在这种动感方式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轻松把握歌曲韵律,效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例如在学习第十二册的“绿藤儿爬满小窗口”时,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节奏,笔者先弹奏了一遍,让学生对韵律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请学生用击掌和轻敲桌子的方式来模拟韵律,随后笔者又和学生一起玩了一个模拟韵律的小游戏,师生共同配合将这首歌的韵律表达得清清楚楚。经过这三步,学生对这首歌的韵律做到了心中有数,唱起歌来自然更加准确。

总之,唱歌是一种情感表达和交流的方式,教师要注重兴趣、情感和技巧三者间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让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唱歌欲望,用丰富的情感灌溉甜美的歌声,再通过简单的技巧提升综合水平,逐步发展学生的歌唱能力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大胆、自信的唱歌。

【参考文献】

[1]房蕾,小学音乐唱歌教学中的情感培养,教学实践,2010

唱歌教学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提升 中学 音乐教育 歌唱 教学质量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音乐课在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人们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不得不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歌唱教学,它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它还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体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要想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歌唱教学的现状

1.课堂现状。近年来,不少音乐课堂上,教师都是通过各种铺垫和手段巧妙地引入歌曲教学,往往只教了两三遍,便开始加入乐器伴奏或创编动作表演,对于歌唱教学只是草草走过场;又或者教师在教学生演唱时,只是很表面地告诉学生怎样发音、咬字等一些简单的表面化的技巧,却很少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唱歌中指出存在的技巧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唱歌指导形同虚设,歌唱教学这个环节也很薄弱。

2.学生现状。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很多学生缺乏勇气和自信,不敢当众唱歌,或者有的学生当众唱歌时表现得很紧张,大多数学生在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像背书一样,毫无感情可言。

二、初中音乐课歌唱教学的策略

1.立好规矩是关键。俗话说“国有国法,校有校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都说明了规矩的重要性。想让学生守规矩,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上课的要求是什么。一般来说,教师上的第一节课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这第一印象一定要留好,在第一节课也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音乐课上的要求。纪律有了保障,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2.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哦,林中那间小屋》一课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述老人守护森林的感人故事,从画面中感受到老人崇高的品质,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感染力。此时播放新歌《哦,林中那间小屋》,拉近了学生与音乐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切感,同时弥补了以往传统教学中挂图式静态教学的不足,使课堂充满动感,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的兴趣及参与歌唱活动的强烈愿望。

3.歌唱教学的内容。歌唱教学的内容是针对歌唱教学的任务而拟定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歌曲的选材、演唱教学、歌唱基本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变声期嗓音保护及训练方法。(l)歌曲选材要做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裁、形式及风格多样化。教材内容应包括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理想道德方面的优秀创作歌曲,例如《让我们荡起双浆》;革命和历史歌曲,例如《国歌》、《满江红》;传统优秀民歌,如《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外国经典创作歌曲,如舒伯特的《摇蓝曲》;还有一定比重的轮唱、合唱歌曲。(2)歌唱教学主要是指对歌曲内容的分析和艺术处理。教师要通过范唱、介绍、分析歌曲的内容和音乐表现手法,启发学生正确地理解歌曲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和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3)歌唱技能技巧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良好的歌唱姿势、正确的呼吸方法、自然圆润的发声、清晰的咬字吐字。技能技巧训练一般要通过讲解、发声及示范练习和歌曲演唱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完成。(4)变声期嗓音保护及训练方法。主要介绍变声期学生的生理知识和嗓音保护方法,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嗓音训练。

4.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必须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在歌唱时,身体各个部分互相配合,协调动作,才有利于正确发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正确的歌唱姿势是歌唱的基础。教师可利用歌唱教学挂图,通过正确与错误姿势的对比,进行歌唱姿势讲解,并在歌唱中注意观察,随时纠正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其次,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意大利男中音歌唱家贝基称:“唱歌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可见,歌唱呼吸是否正确或运用得当,将会直接影响歌唱的音准、音色、力度的控制。

三、结语

歌唱历来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音乐歌唱教学亦是中学音乐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音乐课的基础。歌唱教学的基本思想是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探索和讨论,进一步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通过歌唱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启迪智慧,同时也促进了音乐教学质量。因此,歌唱教学理应成为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方扬 试析中学音乐课堂中的歌唱教学[J].大众文艺,2012,11,1-2。

[2]薛春辉 中学音乐歌唱教学中音乐教育新体系的探究和实践[J].音乐时空,201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