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的利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直接投资的利弊

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外商直接投资 汇率制度

我国从1979年7月1日通过了《中国合资经营企业法》,标志着对对外直接投资打开了大门。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外国直接投资的刺激作用。国际资本在中国经济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己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当前,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基本稳定的水平。截止到2011年11月中旬,人民币兑美元已经达到6.3。人民币升值造成外币贬值,导致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所需资金也相应增加,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投资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使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增速放缓

人民币升值会提高我国原材料、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对国际的价格,升高外商投资成本,外商投资的资本预期收益率降低。再者,人民币的升值,会削弱我国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导致出口下降,出口下降会使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这些都会降低我国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虽然我国逐渐放开对外商投资金融业和服务行业限制,放松对资本项目的管制,但是我国人民币升值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下降己经体现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变缓上。

2.人民币升值改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不同类型直接投资企业会受到汇率不同的影响,从而改变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我国的“三来一补”贸易形式和因此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多是成本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以成本为导向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资,劳动力成本比重较大,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劳动力、资源等成本逐步提高,对成本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的出口及经营业绩有不利影响。该部分外商直接投资会受到人民币升值的抑制,逐步减少。

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从国外进口原材料、主要的辅料或者从国内采购原材料,在本国加工生产并主要在当地销售或直接向投资国提供服务。该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汽车制造、建筑、快速消费品,以及法律、财务服务等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市场导向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了投资的激励,从而促进以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直接投资。

综上所述,人民币升值能提高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外国直接投资在我国利用外资中的比例,促进我国产业技术进步,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

二、人民币升值,如何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已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投资获利前景,同时政府采取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稳定汇率和利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现实保障。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已经逐步扩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械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但目前仍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组装阶段。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管理,对提高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1.我国在巩固传统引资优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创造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扩大外商投资领域,保持外商投资政策和法律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操作性,完善政府利用外资管理体制,使之与市场化进程和市场开放相适应,形成高效、透明、规范的行政环境。今后外商直接投资将更多地带来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因此,我国必须保持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尽量减少人民币升值对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冲击,努力使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保持在较大规模且持续增长。

2.应当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技术进步能够抵消人民币升值引发的成本上升的劣势,促使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更新,以高生产率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流入。

3.加强监管,防范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带来的风险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要着眼于长期回报,在中国投资环境改善和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要防止外商购并导致一些重要行业中产生的垄断问题。对涉及国家安全产业中的并购要有审查程序和控制能力。我们有不少企业仍然存在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对这种可能性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引导和必要的监督。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政府应当通过制订政策,积极引导,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引导外资向非制造业部门扩大,提高非制造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秀国.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外来直接投资[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1)

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2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is one of the main power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especially since the 90s, presents the rising trend year by year.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a variety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gradually displayed,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risk, which leads 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risk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int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the origins of the risk, and then extends to the economic realities of our country, puts forward the analysis risk of Chin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风险;产业发展

Key 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risk;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175-02

1 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1.1 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我国,造成我国特殊的经济现象和矛盾 ①由于外商直接投资是真实资本不是货币资本,这就导致了我国资本流动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国内资本净外流。②外商直接投资具备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双重性质,本质上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国际化,给我国产业的独立性带来严重挑战。③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我国的市场,这就会积累起数额庞大的人民币债权,容易诱发我国潜在的外汇金融危机。

1.2 外商直接投资主导的跨国公司全球产业整合给我过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提高关税的实际保护率,是保护本国产业发展的最有效办法。尽管名义关税可以平均降低,但是在具体幅度上上游产业降低的幅度比下游产业更大,这样实际保护程度不降反升。由于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过多,特别是对于下游产业的设备和生产线,以优惠的减免税政策鼓励引进,造成大量重复产能,给上游产业造成了不小压力,也加重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1.3 外商直接投资在占领一定的让国内市场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外汇金融危机 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占领市场意味着最终得到外汇而不是人民币;我们让出国内市场,就要承诺外商投资所得的人民币利润,可以自由兑换和汇出。但是却有很大数目的外汇并没有真正汇出,而是作为人民币利润再投资,留在国内。假定某一天发生突发事件,外商集中要求兑换外汇,引起国内居民挤兑外汇和人民币,就为时已晚。除去冻结外汇,别无他法。

2 我国目前的状况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应对策略

2.1 品牌与外来品牌的竞争状况 我国在加入WTO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跨国公司给我国带来的不是产品而是品牌,用品牌的优势直接打压国内的产品品牌。这种竞争模式从高端出手,一下子给我国多年形成的本土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竞争模式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很明显的例子是,之前一些比较有优势的本土化工企业和汽车企业不是被收购兼并就是面临生存危机而退出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在工业领域,到处可见外商资本的影响,不少产业的顶层都已被外商资本牢牢控制。他们甚至在一些领域形成技术垄断,在我国市场赚取巨额利润。外商资本在赚取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扩张产业布局,甚至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领域也想不断染指,这些都严重威胁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完整性、独立性。

2.2 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造成民族品牌的资源的流逝及原因 首先,资金问题一些企业在取得继续发展的资金时存在困难依靠自己的经济实力很难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使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在竞争中取胜,企业希望可以通过接受外商直接投资获得跨国资本,解决融资问题。以汇源为例,据媒体报道,今年上半年,汇源果汁营业额为12.9亿元,同比减少5.2%,毛利从36.9%下降至30.2%,并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其次,竞争中迷失方向。面对跨国公司以及大品牌的竞争,使一些企业对自己的未来认识不清,即使是本土赫赫有名的企业、大品牌,也不知道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否长久地分得一杯羹,忧患意识促使其接受外商的投资接受并购,使得我国很多的名族品牌不断的流逝。

2.3 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造成风险及我们目前应该采取的措施 外商为了占领我国更多的市场份额,消除竞争对手,开展全球化策略,随着一些外商直接投资本土品牌,它们大部分都淡出了消费者的视线,随着时间被消费者遗忘,外来品牌却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很容易造成相关行业上的垄断,并在一定时期实行垄断性定价,挤垮国内的许多还未做大做强的企业,一旦消费者消费某一品牌的习惯形成,外国品牌占领中国市场、轻松消灭竞争对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以乐百氏为例,1999年乐百氏的销售额达到20亿元人民币,但2003年被达能集团收购92%的股权后,乐百氏就再未辉煌过,2005年乐百氏的亏损达到1.57亿元。目前我国的饮料公司已经有七家被美国的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吞并,化妆品行业的竞争也是外资主导的局面。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品牌,那在市场上还何谈竞争力?这个国家的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品牌的定价,使大部分的利润流入其它国家人们的腰包,品牌是别人的,用户资源永远掌握在别人手里。因此,我们应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负面效应提出规避外资风险的措施。

2.3.1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外商资本进入我国的产业政策 我国目前在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诸多空白之处,很多领域不是很完善。因此,要从顶层法律制度上合理规范外商直接投资。一些政策应适当调整变化,比如,对外商资本进入我国要逐渐实现从单纯给予其优惠政策到为其制定法律执行准则、产业导向、技术标准等方面来。合理规范外商资本进入我国不同产业的投资比重,明确行业投资政策。

2.3.2 加快我国的科技创新,提高研发投入,打破技术壁垒 我国企业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管理模式、运营机制、营销规划等诸多层面落后发达国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尽快提升自主科技攻关,提高我们企业的技术实力,一方面要从自身做起,提高科研投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争取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集成创新能力。

2.3.3 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外国投资经营,拓展全球产业布局 目前我国已有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在国外做的很成功,但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上实力还是比较弱,以争夺一些高端产业布局上还处于被动从属地位。因此,国家要积极支持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真正站在全球布局的战略上来进行投资,明确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位,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市场来发展。

2.3.4 要科学管理和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发展,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 要时刻坚持为我所用的原则,我们引进外国资本根本的目的还是要利用其资本,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因此,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时必须要考虑国内相关产业的实际承受情况,要选择那些能够帮助我国实施技术升级改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外商资本。

参考文献:

[1]白小伟.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安全战略的选择[D].硕士论文,2003.

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3

(一)意义

随着国际资本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国际化呈现出新的特点,由贸易导向逐步转向资本导向。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增多,生产规模扩大,带动了投入品的进口和制成品的出口,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入增加,直接引起中国国际收支流量的增加和结构的变化,成为决定储备资产增减的主要因素。

(二)现状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应运而生,这些理论角度不同、观点迥异、内容纷杂、范围广泛,主要有“投资选择理论”、“资本化率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区位优势理论”等等。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方面,中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进行了理论抽象,阐述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和行为方式等,形成了一系列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概述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又称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一)FDI主要形式

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到1999年为止,5.3万跨国公司约有3.5万亿美元资产。且跨国公司的投资主要是在发达国家之间,且基本上分布于日本、美国、欧盟等地。日本早前的FDI主要投资于东南亚,80年代后,80%投资于美国,20%投资于欧洲。现在成为中国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国。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对外投资趋缓。

(二)FDI的本质

关于国际直接投资(FDI)的本质,有的学者强调“经营资源”,尤其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日本学者原正行(1992)认为,FDI是企业特殊经营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国际转移;另一位日本学者小岛清(1987)认为,FDI是以经营管理上的技术性专门知识为核心。有的学者则强调“控制权”,例如A.G.肯伍德和A.L.洛赫德(1992)认为,FDI是指一国的某公司在另一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获得该国某企业的控制权。相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与理论界,例如联合国跨国公司与投资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TO、美国商务部等,认为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为FDI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处于核心地位,而货币资本则处于非常次要的地位,只能进行直接投资,所以,FDI不仅直接参与经营管理,而且其直接目标就是获得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基于此,有学者认为,“FDI是指一国或地区企业通过垄断优势(主要表现为无形资产)的国际转移,获得部分或全部外国企业控制权,以实现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高度统一的长期投资行为。”

(三)FDI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与日本一样,是储蓄率奇高,资本相当丰富的国家,但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吸收的FDI不仅相当于日本战后50年的10倍,而且还在年度数字上超过储蓄率低得可怜的美国,这实在是一个让人诧异的事实。这除了证明中国存在惊人的资本浪费之外,另外一个事实是:中国节节升高的FDI是一个政治选择,是一个非理性的体制做出的非理性的经济选择(虽然它对官僚体系的利益来说是一种理性选择)。

三、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分析

(一)积极影响

1.推动我国出口增长和结构升级;2.扩大国内就业机会;3.增加外汇供给,平衡我国国际收支状况;4.参与国内资本形成,缓解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5.促使国有企业转换机制;6.引进了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消极影响

1.外商投资的“独资化”、“大型化”趋势将增加行业垄断的风险;2.实际投资增长趋缓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3.地区分布中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4.跨国公司运用迂回战术并购关键国企;5.外资在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微弱;6.本土的人才流失情况严重;7.税收激励政策过度导致税源流失。

(三)FDI的利弊影响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统计公报中有一项数据有所下降,引起业界关注。据介绍,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资(FDI)合同金额130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实际使用金额只有432亿美元,下降2.1%。

衡量一个国家融入全球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就是吸收FDI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所谓直接对外投资(FDI),是指一个国家的厂商有选择性地向另一个国家投入资金、机器设备、技术以及其他无形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吸收FDI的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既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达和发展快慢的重要标志,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

第一条“负溢出”效应就是FDI的“反资本化”。所谓FDI的“反资本化”,是指如果FDI的投资规模过大,返回盈利会给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压力。当外资企业逐渐建立并有利可赚,它们将开始把盈利返还到自己的母国。

第二条“负溢出”效应是国内市场为跨国公司投资企业所“控市”。跨国公司在资金规模、技术水平和品牌等方面具有相对的竞争优势,多数场合与我国企业相比不是处在同一个水平 ,他们的进入排挤并淘汰了部分国内企业,拥有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第三条“负溢出”效应是提高了我国潜在进入者的市场进入壁垒。区别于当地企业只能基于国内要素禀赋配置资源,跨国公司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四、政策建议

(一)加强国内引资环境建设,为吸引FDI创造条件;

(二)充分发挥FDI对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投资基础;

(四)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4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湖北;现状;对策.

近几年来,湖北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大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成效显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沪、粤、苏、浙等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研究湖北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产生的利弊,对进一步扩大和加强湖北企业同世界著名公司的合作,提高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 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截止2006年,共有46个国家和地区来湖北省投资,来湖北省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58多家,跨国公司在湖北省设立地区性、区域性机构累计达到300多家。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

(1)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

近年来湖北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外资来源仍以亚洲国家(地区)为主。亚洲国家(地区)来投资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占全省总量的68.67%、76.83%和67.34%。实际使用外资来源前五位国家(地区)为香港、日本、美国、法国和维尔京群岛。

(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

按实际平均项目投资额来衡量投资规模,2002年,来源于亚洲的一般为几百美元,而来自欧盟跨国公司的则高达上千万美元。由于湖北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项目数虽多,但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公司来湖北的投资总额只占全国的1/100,数量只占1.6%,可见外商投资的规模非常的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各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较大,地区分布不均衡。

湖北省15个市州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和其周边城市黄石市、宜昌市、孝感市构成的大城市圈内,两者分别占全省总投资的65.1%和81.41%,而其他地区利用外资额与距武汉的距离呈现反向变化趋势。

(4)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不平衡。

近年来制造业是外商投资重点,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为外商所看好。2005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中,投资制造业的项目多达353个,占新批项目数的67.9%。在制造业中,外商主要投资在机电、纺织服装、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化学原料生产等方面。在外商重点投资制造业的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也为外商所看好。

(5)外商投资产业聚集效应明显,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

武汉、襄樊的汽车产业,黄石、鄂州、仙桃的纺织产业,宜昌的化工,武汉、宜昌的电子产业都出现了产业聚集现象。外商投资项目的技术含量也有明显提高。世界柴油发动机巨头-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公司合资设立柴油机研发中心已落户武汉沌口开发区,项目总投资2000万美元,主要从事柴油发动机及压缩天然气发动机、发电机设备及元件的技术研发。

2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能对湖北的经济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具体表现为:

2.1 积极作用

(1)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湖北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提高了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改善了湖北出口产品的结构。目前湖北形成了武汉、宜昌、襄樊、孝感四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 船舶、显示器、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的产品比重上升, 扭转了过去出口单纯依靠农产品、纺织品的局面, 改变了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状况。

(2)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

根据要素禀赋结构理论,生产要素的供给结构将改变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势必会对一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影响。2006年中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30亿美元,而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占全国的4.89%,相对2003年占全国2.93%,比重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上升的态势。

(3)对技术进步起到了带头作用。

从总体上看, 大多数三资企业都与某种形式的技术转移联系在一起, 基本途径包括: 第一, 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资本货物和加工工艺并高效率地使用, 提升了湖北省产业的技术水平。第二, 引进新产品, 使符合需求、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湖北省制造业产出中的比重增加。第三, 外商投资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同时, 也引进了有效使用这些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第四, 引进研发能力。第五, 通过多种方式产生技术外溢效应, 对湖北省关联产业的技术进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人才培养和任用的机制。

外资企业的投资主要聚集在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选拔上抛弃了“唯高学历”“唯关系”的任用模式,唯才是用,为专业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与此同时,随着利用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吸收的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 说明外商投资企业正逐年创造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机会。

2.2 消极作用

(1)影响产业格局,引发地方的发展不平衡。

外商直接投资的投向以盈利为目的,可能会与我省地区发展政策不符。外商过来办企业,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这样他们就不会考虑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同时,他们尽可能往最能赚钱的地区去投资,这会使得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2)带来的技术并非核心技术,对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用不大。

以汽车产业发展为例,现在的汽车合资企业虽然股份方面我们占多数,但是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合资带来的好处就是给外国汽车企业提供了销售自己生产的汽车的渠道,而对自己的民族汽车产业发展并没有多大贡献。

(3)给民族工业带来的冲击。

由于外商凭借其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政府的优惠政策,采取“先占市场再寻求最大利润”的策略,集中力量于流通领域,强力挤占市场,甚至导致对某些产品市场的垄断,严重影响了本地企业的健康发展。

(4)对就业产生溢出效应。

外资企业依靠自身的雄厚实力, 通过占领湖北市场,在饮料、纺织、家化等行业挤垮湖北本地企业, 进而也会使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失业。与此同时,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落聘的职工的安置和分流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直接影响企业外资的进程,而且给社会稳定也埋下了隐患。

3 湖北利用外商投资的主要对策建议

3.1 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继续加强全省重点对外开放口岸基础设施和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增强吸收外商投资的竞争力。加强经济运行调度,提高通关效率,及时缓解外资外贸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资金供应紧张等问题,努力为外资外贸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此外,按照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外资项目核准制度改革,尽快出台湖北省《外商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和《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项目暂行管理办法》等配套管理规范,并抓好新办法在全省范围的实施。

3.2 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对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贯彻实施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并引导外商投资改造机械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工业,发展现代农业和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吸引外资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通过汽车、钢铁、石化、机械等行业的骨干企业招商,引进跨国公司来湖北进行战略性投资;积极推进商贸、物流、科教以及金融、保险、旅游、中介机构等服务业吸引利用外资。

3.3 加大引导县市招商力度

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外商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具有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的加工型项目,以此带动县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加快县域“一主三化”的进程。注重关联招商和配套引进,逐步推进武汉城市圈城镇群内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和功能分工,促进产业板块和密切配套的产业链的形成,为整个圈域内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提供更为强劲的动力。

3.4 调整利用外商投资的战略导向

应将利用外资,提高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水平作为新形势下湖北省利用外资的战略导向,一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重视外资来源的技术档次、技术构成和管理水平构成。二是提高湖北利用外资的水平,充分利用外资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包括所有制结构、产业和行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结构、技术结构、出口产品结构等。

3.5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探索项目融资、境外上市和股权融资等新的利用外资方式,积极筹措融资成本较低、条件比较合理的国外资金,重点支持能源、交通、城建、港口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引导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认真研究盘活国有资产的有效形式。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支持外商进行协议购并、产权交易市场购并、股票市场购并以及股权转让购并,推动现有存量资产与国际资金、技术的融合,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实现产权结构多元化,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凌丹,段凌燕.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经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06,(8).

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 人民币 升值 利与弊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逐步走向世界,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一方面贸易顺差逐年增长,“创汇”已不算难事;另一方面,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金额仍在高位趋涨,各地引进外资已不再是“多多亦善”。因此,持续大额的贸易顺差以及规模庞大的外资引进,致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大,截至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15282.49亿美元,外汇供给不仅不再短缺,而且似乎已经供过于求,人民币升值正是本国外汇市场供求关系不断变化的结果。对于人民币升值,我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理性地看待其利弊。

一、人民币适度升值之利

从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8开始,人民币在升值的道路上日渐加速,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连连突破重要关口,进入2008年后,更是在短短几个月内连破数关,人民币破7步入6时代,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如下图可以清楚看到,人民币单边升值的趋势。这将为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将对国内和世界贸易经济产生的积极的影响。

资料来源:腾讯财经网

第一,有效抑制通货膨胀。目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不断走高。2007年我国的CPI不断突破3%的警戒线来,虽然有局部的回调,但所面临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的。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局网

2008年2月份CPI同比上涨8.7%,创下11年来新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所导致。由于美元持续贬值,国际市场上价格与美元挂钩的大宗商品,包括石油、钢铁、铜、矿石、粮食等,价格持续大幅上涨或高位运行。这些价格上涨也传递到国内,增大了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在这一背景下,人民币升值使得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第二,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材料的成本负担。由于我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每年均需要进口相关的能源和原材料,某些对外开放地区(如上海),其出口商品中有50%使用进口原料。我国每年进口大豆约2000万吨,占国内总需求的60%、大麦进口数量在280万吨至300万吨之间、每年进口奶粉约为15万吨,相当于国产奶粉总产量的20%。据海关统计,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1.6亿吨,进口平均价格为488.9美元/吨,同比上涨6.9%。在国际原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企业势必承受越来越重的成本负担。进口原料价格上涨,不仅会抬高整个基础生产资料的价格,而且会吞噬产业链中下游企业的利润,使其赢利能力下降甚至亏损。如果人民币升值到合理的程度,便可大大减轻我国进口原料的负担,从而使国内企业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使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第四,有利于中国GDP在国际经济中地位。中国GDP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按美元计算)1980年为2.5%,1990年降到1.8%,1998年为3.4%,其原因在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1980年~1994年间贬值到五分之一。2006年我国的GDP是2.2684万亿美元,世界第四,只要人民币升值,中国的GDP就会超过德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

第五,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鉴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日益增多的贸易顺差,美国、欧盟、日本等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人民币适当升值,不仅有助于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减少经贸纠纷,而且能够树立我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否则,会不断恶化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给我国对外经贸发展设置障碍。近年来,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急剧增加,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

第六,可令海外上市公司获益。中国自1995年将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后,贸易盈余剧增近2000亿元,吸引逾3000亿元海外投资。然而,随着中国一些大公司增加进口和拓展海外业务,不少中国公司表示,强势人民币对公司发展更有利。比如,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燃料开支和外债负担会收窄;中国联通将可以较便宜的价格进口电话仪器。中国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国石油化工,从印尼以至阿尔及利亚等地购入的石油将会更便宜。

二、人民币升值之弊

人民币升值虽然为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好处,但其中的风险也是不言而遇的,在对国内和世界贸易经济所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第一,将明显阻止我国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近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贸易出口不仅保持较快增长,而且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基本稳定在20%左右,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关2007年8月份的统计数据,1月~8月份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13697.13亿美元,同比增长24.0%。其中,出口总额7657.36亿美元,同比增长27.7%;进口总额6039.7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617.58亿美元。

人民币升值,为维持同样的人民币价格底线,用外币表示的我国出口产品价格将有所提高,这会削弱其价格竞争力,而要使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不变,则势必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这不能不对出口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将阻止我国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的态势。

第二,将影响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据联合国网站报道,2006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总额在全球排名第五。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人民币不断升值,虽然对已在中国投资的外商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但是对即将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这会使他们的投资成本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将投资转向其他发展中国家。

第三,将进一步加大就业难度。“十一五”期间,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以上,特别是200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接近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0万人,加上历年积累未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压力很大。另外,复退军人的就业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村还有1.2亿富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劳动力总量是供大于求,可见我国的劳动力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如果人民币升值,贸易出口受阻,外商直接投资减少,必然会进一步加大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难度。

第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人民币升值,使得大量境外短期投机资金就会乘机而入,大肆炒做人民币汇率。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另外,人民币升值会使以美元衡量的银行现有不良资产的实际金额进一步上升,不利于整个银行业的改革和负债结构调整。

第五,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截至2007年12月末,我国外储余额已经达到15282.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可以说,这样的外储余额和增长速度都是相当惊人的,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日本,越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如果人民币持续升值,巨额外汇储备便面临缩水的威胁。目前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超过18%,则我国的外汇储备便缩水18%。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参考文献:

[1]李月香:人民币升值九利七弊,财经日报.2003年7月5日

直接投资的利弊范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苏州;就业;劳动者素质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23-02

1 研究背景

国际私人资本流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证券投资、商业贷款和直接投资等,其中外商直接投资(FDI)因其高度稳定性的特点而倍受各国的青睐。20世纪90年代在墨西哥、巴西、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证券投资的过度波动性,以及随后发生的短期商业贷款的恐慌性抽逃,而外商直接投资却与危机的爆发相关性极小,比前两者更适合金融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之所以能够幸免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染并保持经济的稳定,主要归因于资本项目的不开放和以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引资形式。在国际层面上,发展中国家之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日益激烈。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都在致力于应用各种激励或促进措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层面上,外商直接投资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苏州经济发展更需要外商直接投资,20多年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也同样存在负面效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目标与效应之间存在差距,况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对我们来说还处于比较新的阶段,尚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而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因此有必要对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作深入分析,对其利弊能够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的积极作用。

2 FDI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

2.1 增加就业岗位

加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扩大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问题之一。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导致投资主体直接雇佣东道国本地的员工以代替母公司的员工,而由此吸纳的当地就业人数的多少又取决于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的高低及其投资的产业和行业构成,人力资源本土化程度越高、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行业的比例越高,吸纳当地员工的人数就越多。

从本土化程度看,目前在苏州的欧美跨国公司在人力资源本土化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程度,为苏州提供了大量的普通员工和高级经理人员的工作岗位;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和行业构成看,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投资行业主要为制造业,其次是服务业和商业,进而带来苏州“蓝领就业”(主要指第二产业及其延伸服务领域中的技术工人就业)的广阔空间。苏州地少人多,农村的就业矛盾一度非常突出。从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数据分析,经过30年时间,不仅有130多万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实现了就业转移,而且还容纳了大量的外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业。尤其是进入新千年以后,苏州外向型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2004年苏州年全市三资企业共有从业人员133.3万人,平均每户用工180人,比全市工业企业户均用工数高出1.6倍。2006年苏州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从业人员152.81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108.90万人,增幅达2.48倍。农村中从事工业的劳动力由2002年的90.83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11.48万人,而同期农村劳动力总数减少了5.32万人,减少的劳动力多数流向了三资企业。

2.2 促使苏州的就业人员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聚集

在就业的产业结构上,由于FDI集中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因此FDI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我国的就业人员向第二产业聚集,随着外商投资企业逐渐注重服务业的发展,这也导致了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的逐渐上升。在就业的行业结构上,截止2005年,我国的FDI合同外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63.66%),房地产(19.1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2%)、批发和零售业(3.06%)及建筑业(157%),而我国整体就业的行业结构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其他行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建筑业,并且从1990――2005年间,农、林、牧、渔业的就业人员的比重不断下降,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服务行业的就业比重都有了一定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FDI对我国就业的行业结构在数量上的影响。苏州作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排头兵,2007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次于上海,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2位, 分别占到全省全国的32.7%和9.6%,外资也是集中于第二产业,并逐渐向第三产业靠拢, FDI对苏州就业结构的影响也是与全国的情况一致。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苏州市的情况显示,从事第一产业的9564人,占比9.1%,从事第二产业的63110人,占比60.1 %,从事第三产业的32420人,占比30.8%,这与苏州吸引外资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2.3 FDI提高了苏州劳动者素质

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特殊创造性的资源,所有消化、吸收、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工作,都需要人力资源来进行,人力资源的培养是外资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进步这一机制运转的关键。跨国公司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因此开发出能保持其竞争优势的复杂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这种优势无法脱离人力资源而完全物化为技术和设备,跨国公司要保证海外投资项目能够顺利运转,实现投资目的,必定要依靠当地的人力资源,这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的人力资源培训创造了条件。随着跨国公司在东道国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战略地位的提高,跨国公司从技术到管理的本地化趋势都越来越强烈。跨国公司母公司向分支机构转移技术不仅仅是通过输出机器设备专利、所有权、外派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而且还包括对分支机构所雇佣的当地员工进行培训。此类培训涉及各层次的雇员,从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到高级技术专业人士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也涉及生产流程的各个层次,从最简单的生产操作到质量监督。培训的形式包括现场传授、举办讲座、外派强化培训,甚至到母国接受系统教育。尽管高层职务一般由来自母国的专家担任,但当地人士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

苏州就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总体水平偏低,2005年,苏州在职职工学历统计显示,大学以上人口占比9.2%,高中学历占比17.6%,初中学历占比47.8%,小学及以下占比25.4%。而很多先进的跨国大公司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东道国的管理和技术人才。随着许多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和纷纷在苏州设立研发中心,跨国公司更加重视对苏州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培训,在苏州培养掌握其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才,这不仅提高了本企业员工的素质,还为国内企业培训员工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成方式及教材。因而外商投资企业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苏州劳动力的素质水平,另一方面也会促使苏州劳动力加强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其知识结构,这对苏州就业的知识结构的改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苏州市统计局2005年经济普查的统计分析,苏州市的专技人才分布情况如表三所示,60%以上分布在第二产业,近40%分布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的专技人才又相对度集中在工业中的制造业和建筑业中。2004年底工业专技人才31.74万人,其中将近3/4集中在制造业中,达22.39万人,占74.2%,建筑业7.09万人,占23.5%。第三产业的专技人才主要分布在:教育占32.1%,卫生及社会保障占14.6%,批发零售业占8.6%,金融业占7.5%,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7.5%,房地产业占7.0%。我们可以发现,外商投资集中的产业和部门,专技人才也相对集中,这与外资企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高要求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从全市专技人才的地区分布看,如图一所示, 5个县级市共有专技人才28.05万人,占总数的57.2%;市区拥有21.01万人,占42.8%。拥有专技人才数量最多的是张家港市,达7.8万人,其次是昆山市,为6.7万人,常熟市位居第三,为5.7万人(具体分布见图一),专技人才的地区分布与外资的地区分布也是相吻合的。

图一 苏州市专技人才地区分布图

资料来源:苏州市统计局

FDI对苏州的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FDI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2/3以上),其次是第三产业,而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2%左右,而苏州第二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相对于第三产业来说较小,FDI在第二产业的严重倾斜将削弱其对苏州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另外,FDI在苏州各行业投资的分布不适当将引起苏州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和价格结构的失衡,特别是当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销售集中于苏州国内市场时将使苏州内资企业面临强大的竞争,导致一些内资企业倒闭,使那些原本在这些企业中工作的人员陷入失业的境地,并进一步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现代工业部门转移。

(2)与国内企业员工相比,外商投资企业的员工享有较好的报酬和工作条件,将导致苏州高素质的劳动力(主要是大学本科学历以上)倾向于在外商投资企业就业,这一方面会导致本土企业人力资源的匮乏,使其面临外企更为强大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外企对劳动力综合素质的高要求使得许多大学生被拒之门外,导致了苏州“知识失业”现象的产生。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着政府提供的诸多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和其他税收、降低土地租价等,同时利用我国制度体系不够完善的缺陷进行低报利润、虚报成本和转移定价等,将很大一部分利润汇回母国,使得这些资金不能进一步用于苏州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对苏州经济发展和就业产生阻碍。

3 苏州更有效利用外资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建议

3.1 加强对FDI的产业投资导向

与我国其他城市相比,苏州经济条件较好、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吸引外资已经逐步从重“量”向重“质”转变,应该严格按照《苏州市鼓励外商投资重点产业目录》,在引导外商重点投向能源、交通、高新技术和农业产业开发等行业的同时,综合考虑社会就业这一重要因素,鼓励外商投资兴办面向国际市场的外向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支持外商利用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参与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收购和资产重组,尽量控制国有企业的破产,避免下岗职工大量流向社会。对挤占国内市场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要予以坚决限制,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

3.2 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

在对农村劳动力以及城镇下岗职工的吸收方面,FDI的作用显然不如内资企业有效。内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资本结构上相对较低,劳动密集型投资较多,规模比外资企业小,但单位资本所吸附的劳动力远远高于外资企业。同时也要提高苏州内资企业的竞争力,避免外国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排斥。此外,从深层次上改变苏州二元就业结构的现状,还必须采取市场的方法,使劳动力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自由流动。如果忽视客观现实条件,一味追求引进FDI的数量,盲目引进新型高新技术产业,不合时宜地采取资本取代劳动,可能会重新形成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就业结构“二元化”。

3.3 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苏州人才培养的教育质量

苏州应加强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和指导抓住人才培养环节,加快专技人才培训的社会化步伐。认真贯彻落实《苏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充分发挥国际教育园、独墅湖高等教育区以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作用,整合社会分散的教育资源,建设一批拥有自身特色和优势教育资源的继续教育基地,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形成一个专业齐全、资源共享、各具特色、适应不同人才教育需要的社会化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要确立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引导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从事专技人才的培训工作,加速构建全市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为主体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层次和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