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1

关键词:能源管理方案 空调系统能耗 能源计量 控制 收益

中图分类号:TB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述

1.1某大学多功能图书馆建筑面积35019米2,其中图书馆主楼31672米2,地上四层;学术报告中心3305米2,地上两层,全楼设计中央空调系统。

1.2空调系统冷、热负荷参数:图书馆主楼夏季空调总冷负荷为2365KW,冬季空调总热负荷为1482KW;学术报告中心夏季空调总冷负荷为392KW,冬季空调总热负荷为392KW。

1.3用电负荷参数:图书馆主楼空调系统总装机容量为:夏季,906.2KW;冬季,236.4KW。学术报告中心空调系统总装机容量为:夏季及冬季,124.9KW。

1.4图书馆主楼夏季冷源由制冷机房供给7-12℃冷水,冬季热源为校区内城市集中供热管网,设置二次换热器,提供60-50℃热水;学术报告中心冷热源均为电力驱动的风冷多联式热泵机组,夏季供冷、冬季供热。

1.5通风区域:一层的书库、学术报告中心一层和二层的报告厅设置全热交换式新风换气机组,公共卫生间设置吊顶排气扇。

二、能源管理方案设计的目标

2.1提高空调系统管理的效率:调整动态负荷,用科学系统的管理手段提升由于管理不到位引起的耗能问题。

2.2改善环境舒适度:根据室内人员状况,调节温度及空气质量,达到人体最佳舒适状态。

2.3降低建筑的能耗:对建筑物内外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建立能耗模型得出建筑本身的能耗改进空间。

2.4实现分项能耗数据采集及数据互通:保证数据上传到校级能耗监测平台,同时与本校或本建筑其它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互通。

2.5提高设备的性能:通过对空调设备的特性进行分析,采取合适的节能措施,提高设备的效率。

三、空调系统能耗的分析

3.1能耗管理

在空调系统能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管理不善而引起的。各项调节和节能措施的实施,亦与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直接相关。然而就现阶段来说最难提高的也是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在加强对空调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提供一种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可以帮助操作人员更快更好地掌握空调系统的节能运行技巧。另外,实行实时计量和收费,从源头上为能耗管理提供事实依据,也是建筑节能的一项基本措施。

3.2设备耗能

管理好了空调系统的末端设备,意味着减少了使用造成的能耗浪费。即从主观上帮助系统节能。此外,设备本身的运行能耗也是空调能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选择系统设备的时候,必须考虑设备本身的能效比,采用能效比高的空调设备。

3.3环境能耗

由于室外温湿度在不断的变化,为保持相对恒定的室内温、湿度,必须提供匹配当量的能量补充,由此带来的能量损耗,我们称之为环境能耗。因此,对建筑内外的环境参数实时监测,计算因此产生的理论能量,与实际用掉的电力能量对比,找出系统的最佳运行工况和不同时段的最佳设定参数,提高能效,科学节能。

四、能源管理方案设计

4.1方案结构

能源管理方案的设计包括前端采集和计量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包括空调系统的参数监测、工况的调控,和对其周围相关环境的监测。第二部分是对能耗的分项计量,即主机和末端设备运转的能耗。

第一部分主要采用DDC设备,其特点为操作简便,可靠性高,独立控制性能好,适合中小系统的控制使用。

第二部分的主要功能是分项能耗的计量和采集,系统网络平台采用RS485工业总线,逻辑上单层透明,物理上双层隔离结构,自由式网络拓扑连接,通讯可靠稳定。

4.2能源管理方案分析

4.2.1简洁管理原则

我们在方案中首先应用简洁管理原则——精简控制点、减少变量,优化控制环路,避免系统冗余。系统越简洁,过渡期越短,系统越可靠、稳定及可用性好。因此,我们在设计开始前,对系统进行反复的研讨、通过对框图的不断优化,合并功能相同的控制节点,删除意义不大的系统变量,使数据的监测、传输及处理均达到最简的目的。

4.2.2对建筑物空调系统负荷的分析

形成建筑物空调系统夏季冷负荷及冬季热负荷的因素主要包括:①围护结构各种得热(耗热)量②人体的散热、散湿量③照明散热量④各种工艺设备、电气设备的散热量⑤新风系统的耗冷(耗热)量⑥空气渗透带入的热(冷)量⑦各种散湿带来的潜热量。在以上因素中,太阳辐射形成的负荷在一天内变化幅度较大,而其他因素形成的负荷值则相对稳定。因此从建筑物总负荷的角度分析,波动并不剧烈,变化也不是时刻发生。许多工程实例也证明了通常在工作时间内,负荷往往是相对稳定的,即在不同的日期以及在每一天的不同时刻内温度的变化是缓慢的。当负荷变化幅度增大时,系统并不试图保持温度的绝对恒定,而是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样一方面可以节能,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执行机构不会忽高忽低的大幅度动作,延长执行机构的寿命。

4.2.3预冷(热)阶段

每天在开馆前首先进行预冷(热),使楼内空气温度达到设计温度值。此后,能源管理系统再根据冷热负荷进行调节控制,这样就避免了系统极限调节的工况。在预冷、预热时,系统关闭室外新风风阀,可以减少新风带来冷却或加热的能量消耗。

在控制系统实践中,具有一定惯性的控制参数及被控对象是房间的温度及湿度。尤其是房间的相对湿度指标,往往在控制系统发出指令停止或运行相关设备后,相对湿度值还会沿原来的变化趋势上升或下降一个数值区间后再回到受控范围。据此,在系统设计时,要对设备的最佳启停时间进行计算,根据计算结论对受控对象予以调控,达到在保证环境参数达到设计指标的前提下,缩短不必要的设备启停宽容时间,降低系统的能源消耗,缩短设备的运行时间,延长了系统及设备的使用寿命。

4.2.4 空气平衡的策略

暖通空调系统中两个平衡至关重要——热平衡及空气平衡。在建筑物中保证新风量与排风量的稳定比例,是建筑物相对室外环境维持5Pa左右的正压值,是降低建筑物能耗、保证室内洁净度的关键环节。因此,建筑物内所有风机的运行参数均与密不可分。在控制框图及编程中,维持风量平衡、实现楼内正压是必要条件,也是通过软件控制新风风机、排风风机转速的基本依据。但新风量变化时,风量平衡被打破,控制系统就要建立新的空气平衡点,调节排风风机改变转速;如果房间的空气品质发生变化而需要调节排风量时,同样需要控制系统作出反应,加大或减少新风量的供应,仍然维持房间的一定正压值,避免成室外环境的冷(热)空气渗入楼内,增大了系统空调系统的负荷,使能耗持续增加。

4.2.5新风量的管理与控制

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的要求,建筑物内的新鲜空气供给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传统的做法是对建筑物内的最大人数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建筑物所需的最大新风量。据此数据选择新风设备,并在运行中维持一个恒定的数值(最大新风量值)。但建筑物内人员的数量减少时,新风量无法实现相应的调整,带来了新风量偏大,耗能始终处于高位的局面。

在新的能源管理系统理念中,新风量是一个可变的、始终根据建筑物人数变化而变化的参数。在硬件方面,需要在建筑物内设置一定数量的CO2传感器,监测室内的CO2浓度【CO2允许浓度值一般取0.1%(1000ppm)】。同时,系统收集全部的CO2浓度参数,对全楼进行该参数的加权计算及分析,得出即时新风量的参数,并将新风控制策略下达给系统的执行元件,实现新风量的连续调节。这是目前最为合理的,也是最佳的新风能源管理方案之一。

4.2.6温度控制

室内温湿度的变化与建筑节能有着紧密的相关性。统计资料表明,如果在夏季将设定值温度下调1℃,将增加9%的能耗,如果在冬季将设定值温度上调1℃,将增加12%的能耗。因此将室内温湿度控制在设定值精度范围内是空调节能的有效措施。空调系统温度控制精度越高,舒适性越好,同时节能效果也越明显。

4.2.7温度补偿

我们主要考虑了两种温度补偿措施。

(1)设定温度的补偿:由于室内环境参数受到室外温、湿度,太阳辐射强度、风向等的不断影响,因此,在冬季时,将建筑物内的初始平均温度和送风平均温度适当降低,而当室外环境变化需要室内环境系统作出相应反应时再调节室内温度提高,这样既保证了人员的基本舒适度要求,也降低了能耗。在夏季时,当建筑物内人数减少或图书馆的专业设备运行较少时,能源管理系统首先将空调系统的送风机调整至最低允许转速,此时如果而楼内平均环境温度仍在继续降低时,能源系统适当提高送风平均温度的设定值,使房间不至于过冷,保证人员的舒适性,同时也降低了空调系统的能耗。对于为不同朝向区域送风的空调机组,根据其送风区域的朝向不同设定不同的温度设定值。

(2)送风温度的补偿:主要为获得较高的调节品质,克服系统运行和调节中存在的滞后现象。这种补偿可以较早地根据测到的室内温度、送风量等参数的变化做出正确的校正和调节动作,减少这些干扰对楼内送风平均温度的影响,防止控制系统产生振荡。

4.2.8冷/热水盘管阀门开度控制

在通常的空调自控系统中,冷/热水盘管阀门开度一般由回风温度或室内温度控制。对于大空间或有二次热交换的区域,也可采用送风温度来控制冷/热水盘管阀门开度。

基于水阀调节的节能策略中,首要要做到的是保证阀门的“零”开度。各类电动水阀是节能管理系统主要执行机构,在控制过程中阀门开度是节能系统主要调节内容。其中,保证阀门“零”开度是节能系统控制精度的重要保证。换句话说,选择正确流量特性和合适口径的电动水阀是节能系统成功的重要保证。

4.3能源管理方案控制方法分析

4.3.1夜间能源管理

夜间能源管理是指建筑物在进入夜间运转时为了保证维持最基本的要求而对各个能源单元进行的管理。能源管理在保证建筑物最低照度和通风率的同时,仍要确保安防、消防等系统的正常运行。

4.3.2轮循控制

轮循控制是通过对设备系统中的机组定期或按照需要切换工作。相比较把机组中所有设备投入使用而言,轮循控制是按照需要仅使部分机组进行轮循投入,这样既大大降低机组能耗,又减少设备不必要的损耗,延长使用寿命。

4.3.3能耗计量统计管理

常规的空调自控系统多强调保证舒适度,节能管理则多作为辅助功能进行应用。在衡量建筑的节能措施是否有效时,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数据。且因为舒适度改变和管理的习惯,更容易造成能耗增大。而能源管理系统双管齐下,在保证舒适度的同时,对空调系统的单项能耗计量并统计,作为节能管理的事实依据,定期对统计结果分析比较,使节能管理手段和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让管理者对能耗的使用更加心中有数。

五、能源管理方案节能收益估算

设备额定能耗明细

设备能耗合计913.7KW,全时出力能耗按80%计算,为730KW。

常规情况下,单日运行平均时间为11.5小时(图书馆),年平均出力为180天,即年耗电为1,511,100度。

5.2按年平均用电150万度估算,采用能源管理方案,可保证节约达到25%以上,即保证年节省用电37.5万度以上。

六、投资回收年限估算

6.1根据5.2条计算结果,节能管理方案实施后,年节约耗电量为37.5万KWh,电费费率为0.599元/KWh,每年节约电费为:0.599元/KWh×375000KWh=224,625元

6.2系统静态除投资(不包括管理、人员费用)为877,413元,投资回收年限(理论值)约为4年;根据实际经验,考虑到管理、人员费用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实际投资回收年限约为5年。

七、其它设想

7.1增设建筑物内的其它设备的能源管理程序及设施。即能源管理系统除对空调系统做节能调节外,还应对照明系统、给水系统等用电做相应调控,达到综合节能。

7.2增设借阅定位集成管理

图书馆因其功能的特殊性,建议在借阅管理时,采用人员基本定位手段,可对整个图书馆各阅览室的借阅人员做统一管理,以便系统运行人员有效的掌握各分区人员的存在情况,达到人性化节能,使节能管理系统更好的为建筑服务。

7.3与能耗监测平台集成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2

关键字: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是当前国内正逐渐发展壮大的新兴行业,是城市大运量公共交通的主要方式。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同等运量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比汽车等能耗低3~4倍,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节能型的公共交通方式。

尽管如此,由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组成复杂、设备数量众多,其在运营过程中还是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如果在规划、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等各环节做好节能研究、策划和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节约能源的。

1 城市轨道交通能耗的主要特点

1.1 电力是主要能源

(1)能耗峰谷明显

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一年四季都在运营,一般每天运营的时间大概从凌晨5点左右至深夜11点多,在运营期间电力消耗要占90%以上,运营结束后有一些设备维修、调试工作以及部分设备静态运行,也会有一定电力消耗。

此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上海等一些南方城市夏季高温时间越来越长,轨道交通空调工况运营的时间一般要5~6个月左右,这段时间内的电力消耗很大。

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在运营条件比较成熟的轨道交通线路上通常情况下用于列车牵引的电力消耗比重超过50%,其它各类动力照明等电力消耗不到总量的一半。

(2)各种线路能耗可比性不足

由于轨道交通线路和车站有地下、高架、地面、沟堑等多种多样形式,一条线可能也是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在线路上运行的列车、在站场配备的各设备系统等也是各有差异,客运量大小也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个城市里也几乎不可能建成各种条件基本相同的2条线路。因此,对不同线路之间的能源消耗和节能效果进行比评有一定难度。

2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的主要工作思路

针对电力消耗是轨道交通主要能耗的特点,节约电力消耗主要可考虑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减少非必要的机电设备数量或控制设备运行的时间,如控制变压器容量、减少非运行时段照明数量等;二是提高设备的效率或改变运行方式来降低电力消耗,如环控设备和电梯等采用变频器、节能坡和节能运行图等;三是应用新能源替代电能,如太阳能光源、地热能空调和风能发电等。这些工作需要从设计、工程建设以及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齐抓共管才能取得一定成效。

2.1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理念及设计

虽然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但是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在国内真正大规模发展也只是近10多年来逐渐开始的。这个领域内节能的有关标准、技术要求等方面还很少涉及,而且国外在这方面也还没有系统化,目前也很难借鉴。因此,在设计阶段提出合理的节能理念对于提高节能效果有重要意义。

此外,对于线路各项节能设计要作专题审查,对综合节能效果要有量化评估,在设计阶段就要明确一条线路的能耗水平。

(1)节能设备的应用及前提条件

现在节能设备种类繁多,日常应用也比较广泛,通常主要是电子整流设备,如节能灯、LED光源、变频器等,还有一些是新能源设备,如太阳能设备、风能设备等等。但是城市轨道交通对安全性要求很高,在应用节能设备需要考虑对其它系统的影响,尤其是一些电子整流设备的应用对于供电系统谐波污染比较严重,部分设备还存在电磁干扰,对于依赖自动控制的城市轨道交通有较大的安全影响。

(2)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应用

虽然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是公共服务产品,但是随着市场化运作逐渐推广,对于公共服务产品控制成本也显得更加重要。由于种种原因,现在节能应用时经济效益并不突出,有的还出现节能不节钱的情况,为此在做好节能同时如何节省成本是当前节能工作需要重视的问题。合同能源管理是一种基于市场化运作的新的节能机制,由专业化的能源管理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能源服务合同来为客户实施节能项目,为客户提供能源系统诊断和节能项目可行性分析,帮助项目融资,进行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安装调试、工程验收、节能量监测、系统的运行维护以及项目管理和操作人员培训等一条龙服务。

(3)加强日常管理提高节能效果

① 建立有效制度

节能工作并不是一时的事情,必须制度化长期进行。管理单位可从能源和设备使用、节能绩效评估和考核、新技术研究等方面建立有效制度,并且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加以落实。

组建管理机构

为了促进节能的日常管理,可由管理单位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建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开展工作是比较有成效的方法。这个机构主要可以负责制定节能策略和工作目标、编制规划和工作计划、节能数据统计和分析、节能绩效考核等有关方面的工作。

② 加强宣传教育

对于节能的意义、政策以及工作制度和措施等要大力宣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不仅要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学习和执行有关节能政策、制度,而且要对广大乘客宣传,共同理解和促进节能工作。

3 城市轨道交通能耗指标和计量分析

3.1 能耗指标的分类及考核指标选择

城市轨道交通的能耗指标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大体有以下几种。

(1)与客运周转量挂钩

千瓦时/人公里,即以单线(或网络)年度总耗电量与客运周转量的比值。类似可以引申分类能耗指标,如牵引能耗指标,即以单线(或网络)年度牵引系统耗电量与客运周转量的比值。

(2)与客流量挂钩

千瓦时/人次,即以单线(或网络)年度总耗电量与客流量的比值。

(3)与运能挂钩

千瓦时/车公里,即以单线(或网络)年度总耗电量与列车总行驶里程(或运营里程)的比值。

(4)与票务收入挂钩

千瓦时/元,即以单线(或网络)年度总耗电量与票务收入的比值。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有多个专业系统组成,能耗指标还可以按系统进行分类。这些能耗指标分别体现了与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各个方面与能耗的关系,通过分类统计和计算都可以掌握能耗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趋势。

3.2 节能评价体系

其实一条线路实际的能耗水平以及节能的潜力在线路设计时已基本确定,在线路投入运营后基本只能通过加强管理保持或略微降低线路的能耗水平。因此,如果能在设计阶段就对线路的能耗水平有比较客观的评价,就有助于线路运营后制定正确的节能目标和考核节能工作成效。

3.3 合理设置计量系统

不管采用什么能耗指标,要正确反映线路或网络的能耗状况必须建立在能耗准确计量的基础上。目前上海地区的各条轨道交通线路对电力系统都设置了总计量装置,但这些计量装置一般都设在主变电所,牵引变电所和降压变电所计量装置还不尽完善。这些计量数据的采集主要依靠人工方法,实时性和准确性都不够理想,往往造成原始统计数据出错,影响能耗分析结果;还有对车站各专业系统的分类计量设置还不够细致,这样对于线路能耗变化的具体原因分析比较困难,也就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正确的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 蔡涵哲.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节能因素及方案研究[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3(06)

[2] 屈万英,夏小唐.苏州市轨道交通节能分析与设计[J]. 福建建筑. 2013(02)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3

关键词: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产业经济

一、引言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具有密切的关系,正如罗森伯格(Nanthan. Rosenberg)所说:“回顾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历史,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居于首位且最重要的可能是日益扩大的能源使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联系。”自石油危机以来,研究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索究竟是经济发展领先于能源消费还是能源消费促进着经济的增长,一直是经济家和政策分析家感兴趣的问题,因为他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政府能源政策的制定。然而关于能源消费和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性方向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二、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最早对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研究的是Kraft,他(1978)使用美国1947—1974的数据进行研究表明:美国存在GDP到能源消费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然而,Akarca and Long(1980)利用原来的数据,只是增加两年的样本,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GDP与能源消费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Yu和Choi(1985)对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能源经济间的因果关系实证研究,发现韩国存在 GDP 对能源消费方向的因果关系,而菲律宾存在反向因果关系,美国、英国、波兰 GDP 与能源消费不存在因果关系。Yu 和 Jin(1992) 对美国研究发现能源与经济二者不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Stern(1993)使用 4 变量(GDP、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美国 1947—1990 年的数据进行了标准因果关系检验。Stern 发现虽然不存在总能源消费到 GDP 的 Granger 因果关系,但若对最终能源消费测量根据燃料构成进行调整,就会发现能源消费和 GDP 的 Granger 因果关系。Stern(2000)进一步使用单方程静态协整分析和多方程动态协整分析法扩展了自己 1993 年的因果关系分析,发现能源在解释 GDP 中具有显著效果。Ghali 和 El—Sakka(2004)使用新古典生产C—D函数,考虑资本、劳动力、能源的三要素投入,分析加拿大能源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发现存在能源到经济产出的双向因果关系。Wei(2007)同样利用C—D形式的生产函数分析了能源效率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两部门的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007 年,Mehrara利用了面板单位根和面板协整技术检验了 11 个石油输出国的人均能源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两者存在着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单向强格来杰因关系。

我国内地主要研究文献有:赵丽霞、魏巍贤(1998)在C—D生产函数引入了新的变量能源消费,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能源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完全替代的限制性要素。林伯强(2001)以劳动力、资本、能源消费三要素为生产函数,应用协整分析和VCEM模型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对其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卢万青(2002)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过程中几个实物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证研究,发现能源消费是经济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杨冠琼(2006)以山东省为样本,通过对能源消费变量和产出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检验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两者互为因果的结论。吴玉鸣和李建霞(2008)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2002—2005年中国省域的能源消费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省域能源消费的弹性系数为正。王锋等(2010)利用“脱钩理论”论证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当前所存在的关系。为构建实现红过能源消费脱钩管理模式、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由以上的研究成果可知,各国就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没有达成一致的结论,不同模型的建立和样本时间段的选取都会验证出不同的结果。本文将采用生产模型,对中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三、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在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是表示生产投入与生产产出之间技术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模型。传统地,一个地区的生产函数关系可以用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齐次方程式表示:

Y=AKαLβ(4-1)

式(4-1)中α,β是资本份额与劳工份额的弹性系数;A为技术进步,包括结合性和非结合性的技术进步。上述C—D生产函数在解释生产过程中只考虑了两个生产要素,即资本和劳动力,但是在当今社会,由于能源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大,在研究生产过程中忽略能源的影响将会产生很大的误差,所以有必要对C—D生产函数加以改进。

首先分析总量模型在此将C—D生产函数进行扩展,以GDP作为产出量,即被解释变量,将以下参数作为解释变量: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资本投入量,以就业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以能源消费总量作为能源投入量。则扩展的C—D生产函数为:

GDP=AKαLβEγeμ(4-2)

其中,K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L为就业人数,E为能源消费总量,A,α,β,γ为未知参数,根据C—D函数的假定,一般情形是0

由于C—D函数是非线性的,通过对数变换可以使之线性化。因此对(4-2)式两边取对数,则有:

LnGDP=lnA+αlnK+αlnK+βlnL+γlnE+μ(4-3)

令Y=lnGDP,■=lnA,■=lnK,■=lnL,■=lnE,则有:

Y=■+α■+β■+γ■+μ(4-4)

其中α、β、γ分别为资金、劳动投入和能源消费对GDP的增长弹性。

其次分析增量模型:对(4-3)式求时间t的导数,则:

(4-5)

增加满足标准假设的常数项和误差项,(4-5)式变为:

Yt=C+αKt+βLt+γEt+Ut(4-6)

其中, ■ = Yt, ■ =Kt,■=Lt,■=Et。式(4-6)中Yt、Kt、Lt、Et分别表示经济增长率、资本增值率、劳动增值率及能源增长率,常数C用来反映Hicks中性技术进步可能的生产率。

根据1991—2011年期间我国的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就业人数以及能源消费量的相关数据,利用EViews6.0计量分析软件,用OLS方法对(4-4)式进行分析,结果表示如下:

Y=-8.121415+0.583204■+0.17811■+1.04298■

从R2=0.997455可以判断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程度较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劳动力投入系数和能源消费系数为正,符合实际情况,DW=1.324235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得出了比较一致的结果:我国的能源消费量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能源消费与经济的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能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毫无疑问是有影响的,但并不是说增加能源投入就一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能源供给或能源消费之间的协调发展。

1、确保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虽然大体协调,能源供给略有不足,但还是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的能源供给“短缺”,从而限制了能源消费。出现这种情况,有对经济发展的预测不准、能源管理体制不顺、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我们在大力改造传统能源产业的同时,要积极发展各种新能源,提高能源产业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处理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坚决制止各种短期行为。

2、确定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

正如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清洁、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Barbier. Investing in Natural capital: The Ecological Economics Approach to Sustainability [M].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1994

[2]Boyce. Scarcity Resource Price Uncertainty and Economic Growth[J]. Land Economics,1996 (72)

[3]Valente. S. Sustainable De-

velopment,Renewable Resources a-

nd Technological.

[4]Progress [J]. 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 2005(1)

[5]Solow, R, M. Intergenerat-

ional Equity and Exhaustible Resourc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74(41)

[6]赵丽霞,魏巍贤. 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 预测,1998(6)

[7]黄飞. 能源消费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 能源研究与利用,2000(3)

[8]林伯强. 中国能源需求的计量经济分析[J]. 统计研究,2001(10)

[9]林伯强.结构变化效率改进与能源需求预测—以中国电力行业为例[J].经济研究,2003(5)

[10]林伯强. 电力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J].管理世界, 2003(11)

[11]石刚. 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能源的实证分析[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8(9)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4

关键词:智能楼宇;无线网络技术;应用

引言

不同于室外环境,楼宇室内环境存在着较多难以布线的地方。而使用无线网络技术,则能够减小智能楼宇的网络部署难度,并且增加楼宇通信灵活性和降低楼宇网络维护成本。因此,有必要对智能楼宇中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问题展开研究,从而更好的利用无线网络技术解决智能楼宇的通信问题。

1智能楼宇与无线网络技术的概念

1.1智能楼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普通建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而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楼宇也得以诞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节约时间和人力的需求。所谓的智能楼宇,其实就是利用智能建筑系统实现建筑管理的建筑物。而智能建筑系统由多个局部系统组成,各个局部系统之间的连接类似于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实现建筑内部信息的高速传输。就目前来看,智能楼宇中的局部系统需要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连接,所以通信网络就是系统连接桥梁,能够实现画面、视频和声音等各种数据的传输。在智能建筑系统中,自动化系统则为核心子系统,能够实现对各个局部系统的控制。由于应用了智能化技术,智能楼宇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系统失控问题,因此能够及时进行建筑系统的修理,从而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

1.2无线网络技术

无线网络技术,其实就是利用无线电波进行网络数据传输的一种技术。就目前来看,无线网络技术由两部分组成,即无线网络和无线局域网。其中,无线网络是较为灵敏的计算机网络数据传送系统,可以使用无线射频技术实现数据传输,所以能够减少电线的使用。不同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可以利用无线电取代传统网线,因此能够使计算机不受位置限制。而无线局域网络是利用无线数据传送的一种计算机网络,其融合无线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利用无线局域网形式进行数据传输。

2智能楼宇中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

从结构组成上来看,智能楼宇是多种系统的集成体,所以需要利用具有较高可靠性的通信网络满足集成系统运行需求。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则能够避免电缆线连接可靠性差带来的网络故障,所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智能楼宇的通信需求。此外,使用无线网络技术也可以节省有线网络通信需要使用的电缆线,所以能够降低智能楼宇的建设成本。

2.1智能楼宇中应用的无线网络技术

在智能楼宇中,可以进行无线局域网络技术的应用。首先,需要完成网络IP地址规划。具体来讲,就是需要使用静态手工配置方式进行AC的IP地址的配置,并且使用DHCP动态分配方式进行AP地址的配置。如果不按照规定配置方法进行配置,即使用静态分配方式进行AP地址分配,由于AP数量较多,就会导致其在设计与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地址冲突。其次,需要完成SSID/VLAN规划。在智能楼宇中,不同业务类型和用户群体需要利用业务VLAN区分。而在WLAN中,SSID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1]。所以在进行智能楼宇设计时,需要对SSID和VLAN的映射关系进行综合考虑,以便将根据实际需求实现VLAN和SSID的1:1、1:N、N:1、N:N多种匹配映射。再者,需要做好射频管理规划。具体来讲,就是需要通过做好无线局域网信号分配提高无线局域网信道应用效果。而实现射频管理规划,则能使局域网信道得到调整,并且能够确保每个AP都能获得最优信道,因此能够使网络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得到提升。为了满足智能楼宇信息准确快速传输要求,也可以在智能楼宇系统的现场执行层应用无线网络技术。具体来讲,就是在智能楼宇中应用Infrastructure组网模式和BACnet通信协议实现数据信息交换和传递。所以,还要使用BACnet通信协议进行设备相互操作、信息服务原语和抽象数据共享对象模型的定义。而利用网络映射方式,BACnet通信协议可以将不同底层协议映射成BACnet子网,从而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并且为多链路层和物理层的通信提供支持[2]。因此在智能楼宇现场执行层,通常会使用BACnet无线传感器网模式。

2.2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楼宇中的具体应用

就目前来看,无线网络技术已经在智能展馆和智能大厦等智能楼宇中得到了应用。以智能展馆为例,为使所有参展商都能够进行建筑数据通信功能的使用,就可以在每个展位上进行一个无线站点的设置。而在开阔的室外环境中,无线网络设备覆盖能力能够达到200-3000m。但在室内环境中,无线网络设备覆盖能力仅仅能够达到35-50m。所以,考虑到展馆的复杂环境和无线网络设备的网络覆盖能力,还要将每个AP设备的覆盖半径设为15m,以便对50%冗余进行考虑。而在此基础上,根据展馆展会现场实际情况进行AP设备安装点的有选择的确定,然后使用千兆以上的以太网作为无线网络骨干,就可以使面积为2.5万m2、高为10-25m的展馆的办公需求得到满足[3]。分析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效果可以发现,该技术的使用不仅能够满足建筑通信需求,还能够避免展览环境遭到电缆线的破坏,所以起到了美化展馆环境的作用。

2.3智能楼宇中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要点

在智能楼宇中应用无线网络技术时,需要掌握技术的应用要点。具体来讲,就是结合建筑工程结构特点和无线网络特点进行网络的管理,以确保无线通信网络的建设效果。首先,根据智能楼宇的结构类型,可以进行相应的网络类型的选择。比如在应用对象为移动状态的情况下,想要使应用对象不受电缆线传输位置的限制,就可以使用无线网络。其次,在建立智能楼宇通信网络时,如果使用无线网络技术就要进行相应的基础性网络保护措施的制定。具体来讲,就是建筑的外墙应该尽量使用金属画,建筑内墙如果使用金属材料装饰,则需要确保金属材料与地面有良好的接触。此外,还要尽量使用金属制的窗户,而窗户的包皮材料也应该使用铜或其他金属材料。而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则能够为无线网络密码提供保护,并且避免其他各类因素给网络设计带来的影响,因此能够避免网络故障的产生。为此,还要建立负责网络管理的小组,以便对网络进行实时检测,并且进行网络的调整[4]。最后,还要根据智能楼宇内部结构对网络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分析,以免无线网络出现信号流失问题。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智能楼宇中进行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则能够实现楼内办公数据的轻松传递,并且能够为建筑通信网络的管理提供较大的便利。因此,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无线网络技术也将在智能楼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润潮.智能建筑网络系统中无线网络技术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2):82

[2]庄仕昂,李世杰.浅谈无线网络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2):158-159

[3]刘征,吕宏昌,韩志杰.浅谈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智能电网用户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261-262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5

智能微网的高效与合理利用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和清洁能源供给的重要手段,其效益的评估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智能微网的特点,分析了智能微网投资建设的综合效益构成,提出了综合效益的评估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证研究将提出的评估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应用和验证。结果表明,低碳环境下智能微网的投资建设不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益,其社会效益,如节能减排效益、资源节约效益和降损电量效益也应成为投资决策的关键因素。同时,本文提出的综合效益评估方法对于其他低碳经济项目的评估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低碳经济;智能微网;投资建设;效益评估

1引言

面对全球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挑战,电力行业急需新技术和发展模式的变革。智能微网的出现,使得电力企业为用户提供清洁能源和低碳电力成为了可能。然而,由于智能微网建设投资较高,其直接经济效益远远少于常规配电网建设的经济效益,用户将需要承担更高的电价。而电力企业往往由于其经济回报率低而对智能微网建设采取谨慎的态度。可以说,投资效益成为目前智能微网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如何正确评估智能微网投资的综合效益,理清智能微网投资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不仅有利于电力企业对智能微网的投资做出更加科学的决策,而且有利于更加合理地设计智能微网条件下的电价机制。

2智能微网投资建设的综合效益构成

智能微网建设不仅能够提供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其具备智能性和低碳性的特点,能够带来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等间接效益,综合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产出物效益。一般来说,工程项目投资的产出物效益可以通过内部收益率来体现,若内部收益率高于基准收益率,说明产出物效益较为显著。智能微网的产出物主要为电力,售电收入是智能微网最主要的直接效益来源。其最终收益率主要取决于销售电力的收入与日常运行维护的成本,同时还要考虑到外购电力的成本。节能减排效益。智能微网一般包括风、光、蓄、储等多种分布式能源,其建设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CO2的排放,目前存在三种碳交易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I)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其中CDM是直接与发展中国家有关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因此其节能减排效益可以通过计算碳排放的交易价值来体现。资源节约效益。智能微网系统利用的是可再生资源,而一般的发电系统,如火电、柴油发电等均需要消耗煤炭或柴油等自然资源,因此智能微网实现的综合能源利用避免了资源在未来继续消耗的成本。降损电量效益。智能微网通过对常规电网的技术改造,提高了主干线的导线截面,增强了网架结构,网损和电压质量合格率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通过降低线损产生的电量效益同样是智能微网的间接效益,在价值上体现为智能微网建设前线损与建成后线损的差值。

3综合效益评估思路和方法

3.1总体评估思路智能微网综合效益的主要评估思路如下:确定智能微网系统的建设投资,明确资金结构。在资金结构方面,一般采用贷款和资本金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投资,在此情况下应确定资本金与贷款的比例,从而计算出智能微网的静态和动态投资。计算智能微网的经济社会效益,可按照效益的构成分别计算,最后对所有效益进行汇总与合并。计算和预测智能微网每年的运行维护成本。根据智能微网的建设运行情况和国家有关财政、税收等法规政策,确定相关评估参数,包括项目的运行期、贷款利率、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税率等。根据建设投资、效益、运维成本及设定的各项参数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智能微网效益评估指标值,对比各项指标评价标准做出评估结论。在评估过程中,对于效益效果的计算应遵循以下原则:投入的经济费用计算应遵循机会成本原则,分析所占用所有资源的机会成本;产出物的正面效果应遵循支付意愿原则,分析社会成员为产出效益愿意支付的价值;产出物的负面效果应遵循接受补偿意愿原则,分析社会成员为接受这种不利影响所得到补偿的数额;若该货物或服务处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市场价格能够反映支付意愿或机会成本,应采用市场价格作为计算投入物或产出物经济价值的依据。

3.2效益计算方法智能微网投资建设的总体效益计算公式为其中R1是产出物效益,YA是用电量,YP是供电的影子价格。YA可以根据所供电区域近年的负荷及用电情况进行统计和预测。YP可首先采用帕累托有效资源配置模型进行影子电价测算,进而考虑社会支付意愿,对测算结果进行判断,最后采用缺电损失法间接计算供电影子电价。节能减排效益:节能减排效益可以通过智能微网减少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交易价格确定。其中R2是节能减排效益,TA是减少的碳排放量,TP是碳排放交易价格。TA可以通过计算与智能微网中微电源容量相当的火电厂标准煤耗的碳排放量获得。TP可以按照目前CDM的碳排放交易价格确定,按10欧元/吨考虑。资源节约效益:资源节约效益可通过智能微网减少的资源消耗量和资源价格确定。其中R3是资源节约效益,ZA是减少的资源消耗量,ZP是资源价格。ZA可以通过计算与智能微网中微电源容量相当的火电厂标准煤消耗量或柴油机柴油消耗量获得,一般来说,智能微网中微电源容量较小,可用相等容量的柴油机代替。ZP可以按照目前该资源的市场价格确定,也可根据其价格趋势预测其未来的价格。其中R4是降损电量效益,JA是降损电量,YP是供电影子价格,JL是降损率,YA是用电量,XL1是建设智能微网前的线损率,XL2是建设智能微网后的线损率。JA降损电量可通过降损率与用电量的乘积进行计算。

3.3成本计算方法智能微网成本计算相对于效益计算更为简单。总体来说,成本可以分为四部分:一是智能微网正常运行所需要的维护费用,包括人员工资及福利、修理费、材料费、其他费用及保险费用等。这部分费用可以根据智能微网工程投资后形成的固定资产原值和运维费率进行计算。二是折旧费,可以采用平均折旧法,并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折旧年限计算。三是财务费用,借贷部分的利息在建设期内计入固定资产,在生产期计入财务费用。四是由于智能微网的微电源容量往往较小,并非总是能够满足区域用电量的需求,因此在不能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应考虑从外部购电产生的成本。

4实证研究

以某海岛智能微网建设工程为例,对其进行综合效益评估。该智能微网工程包含岛上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池储能、微网系统等多种能源供电、输电形式。海岛采用的供电模式是:在海岛电源供电不足时利用海上风电供电,即海岛用电需求优先依靠岛上微电源供给,岛上微电源供给不足时通过海上风电直供,其购电价格为海上风电的上网电价。项目实际投资约为12亿元,资本金比例为20%,其余借贷。2013年初开工,当年年底建成,运营期预计为25年。

4.1效益计算产出物效益:海岛用电量及智能微网的供电量预测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帕累托有效资源配置模型、社会支付意愿法和缺电损失法的综合测算结果,海岛供电影子价格为0.907元/千瓦时。结合产出物效益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到该智能微网工程每年的产出物效益。节能减排效益:CDM碳排放交易价格为10欧元/吨,该智能微网工程中岛上风电容量为23.9兆瓦,光伏发电容量为17.4兆瓦,抽水蓄能电站的发电装机容量为10兆瓦,电池储能为6.5兆瓦,根据各微电源容量可以计算出每年能够减少碳排放约为4500吨,按照人民币与欧元汇率比例1:8计算,可以得出每年节能减排效益为10×8×4500=360000元。资源节约效益:在建设该海岛智能微网工程前,海岛靠柴油机进行发电,因此从机会成本角度考虑,柴油资源节约的效益可作为海岛智能微网工程带来的间接效益,该效益可采用机会成本法进行计算,即若继续采用柴油机发电,为满足未来用电情况下,计算柴油机组需消耗的柴油量和柴油价格等因素产生的机会成本。根据柴油机发电的特性,当前的柴油耗量约为0.23千克/千瓦时,柴油市场价格为6.4元/千克,结合表1中的海岛用电量可以计算得到每年的资源节约效益。降损电量效益:该海岛智能微网工程建设前海岛电网均为配电网,线损率较高,约为12.18%,智能微网建成后,预计线损率可以降低到4%,因此根据海岛供电影子价格以及海岛每年的用电量,可以计算得到每年的降损电量效益。根据以上参数,可以得到该海岛智能微网投资建设的效益如表2所示。

4.2成本计算智能微网工程的年运行维护率要低于常规配电网的运行维护率,根据经验值约为2%,因此该海岛智能微网工程每年的运行维护成本可以根据其投资、固定资产原值和运行维护率计算得出。由于2016年后该海岛还需要从海上风电外购电量,因此还需要付出额外的电力外购成本,购买电力的影子价格按照风电的上网电价影子价格确定。风力发电项目可以燃煤发电项目为替代容量,计算替代机组的分解成本,并根据发电项目平均分解成本计算发电成本,获得标杆上网电价作为计划电价,然后判断该地区电力供需情况,根据供需情况确定影子电价,最后综合考虑供电范围内用户的支付意愿,适当调整影子电价。经过测算,风电上网电价影子价格为0.61元/千瓦时。根据该影子价格及表1的外购电量可以计算得到该部分成本。最终经营成本如表3所示。根据投资、效益、成本及设定的各项参数进行计算,得到费用效益流量表及效益评估指标如表4所示。由表4可以看到,该海岛智能微网工程投资建设的净现值为69672万元,大于零;综合内部收益率为13.27%,大于基准收益率(按照社会折现率8%考虑);效益费用比为1.44,大于1。总体来看,该项目的综合效益显著、经济可行,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结语

低碳经济不仅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适应性,而且能够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和价值。本文对于低碳环境下智能微网投资建设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除产出物直接经济效益之外,还考虑到智能微网带来的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等效益。同时,本文还提出了综合效益评估的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案例。该方法不仅为同类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估提供了方法和依据,而且对于评估其他新能源开发和低碳经济项目的综合效益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栋.智能微网研究综述[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2):34-38.

[2]李振杰,袁越.智能微网—未来智能配电网新的组织形式[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7):42-48.

[3]刘惠萍.基于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智能微网能源管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7(4):294-297.

[4]赵建东,杨磊,刘文辉.孤岛式风光柴蓄智能微网系统的研制[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8(5):46-53.

[5]刘广斌.智能微网系统蓄电池容量选取和蓄电池组设计[J].信息系统工程,2012(2):127-129.

[6]蒋东方,高丹,武珍,胡三高.基于智能微网的氢氧联合循环与风能耦合发电系统[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1,27(6):1-5.

[7]张明锐,刘金辉,金鑫.应用于智能微网的SVPWM固态变压器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12,27(1):90-97.

能源管理静态因素范文6

【关键词】营业税;增值税;改征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情况

(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逐步扩大

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财税[2011]110号)(下面简称为《试点方案》),以及根据《试点方案》制定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财税[2011]111号),规定从2012年1月1日起,以上海作为示范地区,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改革。

2012年7月31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根据国务院第212次常务会议决定精神印发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在北京等8省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2〕71号),明确将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市、天津市、江苏省、浙江省(含宁波市)、安徽省、福建省(含厦门市)、湖北省、广东省(含深圳市)等8个省(直辖市)。各地新旧税制转换的时间不同,北京市为2012年9月1日,江苏省、安徽省为2012年10月1日,福建省、广东省为2012年11月1日,天津市、浙江省、湖北省为2012年12月1日。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初见成效

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市共有12.9万户企业经审核确认后纳入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范围。从企业类型看,一般纳税人为4.1万户,占31.8%;小规模纳税人为8.8万户,占68.2%。截至4月份申报期结束,上述12.9万户试点企业的应纳增值税税款累计为49.3亿元。与原实行营业税税制相比,实施改革后,今年一季度上海市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整体减轻税收负担超过20亿元,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相应减少税收收入、增加财政支出。其中,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明显下降,降幅为40%左右;大部分一般纳税人的税负略有下降;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因进项税额抵扣范围增加而普遍下降。

继上海后,北京成为全国第二个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地区。经初步统计和测算,北京试点改革预计涉及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纳税人约13.8万户,涉及营业税331.3亿元,占全市营业税收入的30.9%。根据2011年静态数据测算,试点改革将总减税165亿元,其中北京市地方减税72亿元。截至8月31日,已有10.04万户企业经确认纳入试点范围,其中一般纳税人2.55万户,小规模纳税人7.49万户;已对新认定的8125户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及抄报税培训。另外,截至10月1日,江苏省确定试点纳税人10.4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7万户;安徽省确定试点纳税人4.6万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600多户。截至11月1日,广东省纳入试点纳税人16.46万户,其中深圳市6.42万户;福建省纳入试点纳税人2.94万户,其中厦门市0.62万户。

据相关部门测算,营业税改增值税如果在全国推开,全国税收净减收大概超过1000亿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后,大体上可以带动GDP增长0.5%,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大体上可以提高0.3%,居民消费可以增长1%。出口的增长能够拉动0.7%,同时还可以直接带来新增的就业岗位约70万个。

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税收制度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一次重要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将有助于消除目前对货物和劳务分别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所产生的重复征税问题。

1、优化税制结构

从税制完善性的角度看,增值税和营业税并行,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影响了增值税作用的发挥。因此,在保证增值税规范运行的前提下,根据财政承受能力和不同行业发展特点,合理设置税制要素,有利于完善税制,使税制更加公平合理,有利于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要求。

为保证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顺利实施,采取了试点地区和试点行业相结合的办法。在综合考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财政承受能力、征管基础条件等因素的情况下,先期选择经济辐射效应明显、改革示范作用较强的地区开展试点,而上海市服务业门类齐全,辐射作用明显,由它作为先行试点,有利于为全面实施改革积累经验。选择先在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等生产业开展试点,逐步推广至其他行业,主要是因为交通运输业与生产流通联系紧密,且运输费用属于现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改革基础较好,而部分现代服务业则与制造业关系密切,可以减少产业分工细化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

为保证从征收营业税平稳过渡至征收增值税,在改征过程中,既明确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试点纳税人与非试点纳税人、试点行业与非试点行业适用税种的协调和政策衔接问题,也充分考虑试点纳税人改征增值税后,原营业税优惠政策的过度办法和解决个别行业税负可能增加的政策措施。

2、减轻税收负担

从长远来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最终将有利于纳税人。一方面,消除双重征税,保证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有利于相关企业降低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对于现行征收增值税的行业,通过抵扣向试点地区购买应税服务的进项税额,也可以达到降低税负的效果。只是在试点过程中,对于部分行业或者企业,可能产生短期的消极影响。对于这些消极影响,纳税人一方面应考量现有的经营模式,努力提高经营管理和税务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与主管机关积极沟通,争取部分财政返还。

一季度,上海市财税部门根据国家明确的“改革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的税制改革要求,及时研究制定了上海市过渡性财政扶持的配套措施,设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财政扶持资金”,并明确从2012年1月1日起,对因新老税制转换而产生税负有所增加的试点企业,按照“企业据实申请、财政分类扶持、资金及时预拨”的方式,实施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截至5月中旬,上海市已对今年一季度累计税负增加3万元,即月平均税负增加1万元以上的试点企业,开展了财政扶持资金的预拨工作,涉及试点企业近2000家,预拨财政扶持资金近4亿元,有效地平衡了试点企业税负。

(二)有利于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化解劳动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

1、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从试点情况看,改革后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增强了企业发展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服务业发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后,从制度上解决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重复征税问题,为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税制环境。试点的服务业企业由于能开具增值税发票,公司所服务的产业链上的客户同样可以进行增值税抵扣,降低了客户购买服务的成本。特别是改征后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负。据上海市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小规模纳税人占68.2%,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由于实行了3%的增值税率,低于原先营业税5%的税率,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带动扩大就业。

2、推动服务业专业化发展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的一项重大改革。在原营业税体制下,各个服务分包环节重复缴纳营业税,不利于企业业务的集成,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由于进一步消除了重复征税,促进了社会化分工,提高了企业专业化水平,也为企业拓展业务创造了条件,增强了服务业的竞争力,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导向,从而吸引更多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而部分企业也以改革为契机,整合业务资源、拓展业务空间、开拓市场渠道、创新服务领域,寻求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三)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国家综合实力提高

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对推经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优化税制结构和减轻税收负担,为深化产业分工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1、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从制度上消除了营业税税制所存在的重复征税的问题,有利于推进现有营业税纳税人之间加深分工协作,推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原先企业外购服务所含营业税无法得到抵扣,企业更愿意自行提供所需服务而非外购服务,不利于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和服务外包的发展。选择与制造业关系密切的部分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下转第270页)(上接第268页)可以减少产业分工细化存在的重复征税因素,既有利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分工细化而实现规模拓展和质量提升,吸引更多有经验的机构进入服务行业,也有利于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进一步有利于社会专业化分工,促进三次产业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2、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利于优化投资、消费和出口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对投资者而言,将减轻其用于经营性或资本性投入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税收负担,相当于降低投入成本,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后,商品和劳务价格中的税额减少,可以相应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和消费需求;对出口企业而言,由于对国际运输服务和研发设计服务实行服务贸易出口退税政策,对技术转让、技术咨询、鉴证咨询、合同能源管理等服务贸易出口实行免税政策,增强了试点企业出口服务贸易的意愿,提升了服务贸易出口的竞争力,有效调动了服务贸易出口试点企业为境外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贸易的积极性。

3、深化产业分工、促进技术进步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对深化产业分工、促进技术进步的激励和引导效应正在显现。在深化产业分工方面,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环节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复征税问题,推进现有营业税纳税人之间加深分工协作,也从制度上使增值税抵扣链条贯穿于各个产业领域,消除目前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在税制上的隔离,促进各类纳税人之间开展分工协作。在促进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方面,试点之前,许多制造业企业基于外购技术的营业税负担问题,不愿意将研发环节从本企业分离,试点之后,由于外购研发技术负担的增值税可以抵扣,一些生产制造企业向外分离研发设计等业务的意愿愈来愈强,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目前,上海及其他试点改革运行平稳,已显成效,下一步要继续跟踪试点运行情况,及时解决试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积累改革经验,扩大试点范围,积极稳妥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过程,同时,要结合实际,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贾康.为何我国营业税要改征增值税[J].经济,2012(Z1):18.

[2]李丽辉.“营改增”提速减税加力[N].人民日报,2012-08-04(02).

[3]王珮,徐潇鹤,郑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及相关政策解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4):15-17.

[4]谢卫群.上海“营改增”试点显现“正效应”3个月减轻税负20亿[N].人民日报.2012-05-14.

[5]周潇枭.上海增值税改阵痛 物流业税负增加难题待解[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3-30(06).

[6]北京市财政局网站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