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朝的文化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朝的文化艺术范文1
首先要祝贺韩美林在这么重要的地方举办了一个如此辉煌的展览。
我的腿坏了,是一瘸一拐从上海过来的,而且坏的地方和美林是一样的,在左膝盖。我想,我是用这种方式来“朝圣”,来观看他的展览。人是平等的,但艺术是分等级、分层次的,在艺术世界里,只要韩美林有召唤,不管腿好不好,身体好不好,我都会过去。我这个人是怕热闹的,只要是热闹场合,我一般都会躲开,但美林对我来说是例外。
我想,所有进入韩美林艺术展览大厅的人,不管是在北京、杭州的韩美林艺术馆,还是这次的展览,心中都会想到一个现在很少用在当代艺术家身上的词汇,叫“伟大”。这是一种真正的伟大,让我们魂魄俱夺,这种恢弘的气势让你怀疑它产生在当代,也让你怀疑它产生于一个人,当然他有他的合作团队,但主导的灵魂人物还是他一个人。这是一种罕见的伟大。
我一直认为,艺术并不是在哪个部门的指挥下繁荣起来的。前不久,我在台湾演讲,内容是《富春山居图》,我把它和宋代的宫廷画做对比,宋代时期的朝廷很重视宫廷画院,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画家和画,但是怎么能够和看起来“非常糟糕”的元代的黄公望相比?他是一个人,没有任何经济支撑,没有任何传媒关照,几乎什么都没有,但他做出了一个大格局,直到今天还会造成海峡两岸的轰动。
艺术的伟大和我们想象当中的外向的伟大是完全不一样的,对于韩美林所创造的伟大,我们不要做一般意义上的笼而统之的划分。我觉得他是汉唐雄风在当代的展现。
我们现在在拍卖古董书画的时候,往往是不分优劣的,一些清代或者明代的画作其实在艺术水准上并不佳,但由于拍卖师和所谓鉴定专家的夸张语言,我们就把坐标颠倒了。譬如,我看到有些栏目里面把乾隆皇帝的字说成是中国最好的字之一,这就是胡言乱语了。
真正让我们感到激动的是汉唐的艺术,如果说得早一点的话其实和商朝有关,商朝所留下的鼎、玉器和甲骨文的魅力,给中国艺术奠定了最初的审美信号。在这之后尽管是连年战乱,但是这种信号一直都没有断,到汉朝就形成了一种雄风。这种雄风是由各种原因形成的,这里面极其重要的成果就是气魄宏伟,充满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这样的,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看到都会震撼,不管是懂不懂艺术的人看到后都会眼睛一亮,这是一种艺术强大的生命力。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有生命感染力的精神价值,它往往以一种美好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我们并不否定很多世俗的作品,但是千万不要把世俗的东西等同于伟大,更不要用世俗的作品来否定伟大,如果那样的话,这就是个可悲的时代。
我之所以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感到有一点悲凉,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空洞的、无价值的、外行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话语当中,把低俗的东西和伟大的东西完全混为一谈,或者大多数是躲避回答。这样一来,一个那么伟大的民族,那么广阔的文化生命力就会越来越弱。在这种情况下,幸好我们拥有很多了不起的艺术家,幸好我们拥有韩美林,让我们汉唐的雄风能够延续下去。
民族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和世界接轨,它们本来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我记得在杭州韩美林艺术馆开幕的那天,冯骥才先生说了一句很好的话,他说:“这是一个人的敦煌。”我今天要和一句:“一个人的敦煌,千年后的汉唐。”
在讲到汉唐的时候,我们不要把汉唐文化看成是想象中非常狭隘的、带有书生气的文化。韩美林从尼泊尔、印度回来才几天,就开始雕塑吉祥象,就是我们这次在展览大厅看到的那两个巨大的雕塑作品。这个作品中有中国元素,也有以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一带为中心的佛教审美元素。
大家有没有发现,韩美林所雕刻的美女,我们确实可以在印度的洞窟当中看到,但是这些洞窟人体的准确、柔美、坦荡,却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亚历山大东征的时候,希腊的雕塑家到了印度一带,就在现在的巴基斯坦出现了一种叫做犍陀罗的艺术,这种艺术把希腊对于人体的准确雕塑和东方的佛教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传到中国后,中国的佛教艺术就有了很好的雕像。在犍陀罗艺术出现以前,印度是没有这样的雕像的,它们往往是以塔、荷花等吉祥物作为佛教的象征。对此我专门去考察过。从这个意义上,韩美林身上吸收的不是纯粹的、我们想象中的一种狭隘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和世界接轨,它们本来就是融合在一起的。
讲到这里,我必须说一个历史的关节点,那就是在公元5世纪,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看到韩美林的吉祥象时,就想到了这件事。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当时在地球上有两个帝国非常重要,那就是西半球的罗马帝国和东半球的。罗马帝国灭亡后,进入了长达1200年的黑暗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也就是说,我们在唐代、宋代以及明代的时候,西方一直处在黑暗的中世纪。
中国那个时代的辉煌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于一次非常重要的转型。我们也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进入了一个时代,叫北魏。北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艺术时代,它的首都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当时叫平城。北魏有一位年轻的帝王叫孝文帝,他一方面非常尊重中华文明,但另一方面,在他这位鲜卑族统治者看来,我们以诸子百家为基础的文化有两个毛病:一是太书生气,没有马背上的雄风。马背上的雄风在以前是没有的,这必须由少数民族,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胡气”带入。那种旷野感,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辽阔感,是我们中原的诸子百家所不具备的;第二,我们的诸子百家文明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不了解世界上还有其他文明,不知道要和其他文明对话、交流、融合。这一点,孝文帝做到了。他自己是马背上的人,当然知道天苍苍野茫茫的魅力,同时他觉得既然做了汉文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做印度文化的学生、希腊文化的学生,为什么不能做波斯、巴比伦文化的学生?
所以,我们如果去看公元5世纪的云冈石窟,就会惊讶地发现,其中有希腊廊柱,有希腊雕塑家的高鼻梁雕塑,有波斯的石刻,还有巴比伦的石刻。孝文帝克服了诸子百家的狭隘性,克服的方法,就是艺术。这个时候就给我们一个信号,中国不会像罗马一样走入中世纪了,中国马上就要伟大了。果然,在一百多年后,隋唐帝国建立起来了。
云冈石窟最后一块碑是我写的:“中国由此迈向大唐。”也就是用艺术的方式迈向大唐。在我看来,正是这最关键的用艺术的方式克服诸子百家的弊病,让中国文化完成了转型,从而进入了了不起的时代。
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不要有排他性,应该给它生命力
在韩美林身上,我们看到了世界各国文化优秀的东西,特别是东方文化最优秀的东西,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种“胡气”。他画的彩色的马完全是唐代风格到现代感的一种速度感、动态感的体现,极静,如佛教般静;极动,如鲜卑族将士身上的那种动。所以,我所说的千年后的汉唐,是一个辽阔的汉唐,并不是我们现在有一些文化学者思考中的仅仅是古代的一些古书。我们的伟大是吸取了世界上很多优秀的东西,吸取了少数民族很多好的东西,吸取了静感和动感。静感我们还不够,还要向喜马拉雅山脉彼岸的佛教文化吸取,动静组合成一种真正的伟大。
我们看韩美林作品的时候会有一种历史判断,历史判断对我们有好处。我们在讲传统的时候一定要寻找最好的传统,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不要有排他性,在寻找传统的时候应该给它生命力,在寻找传统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我刚才的讲法叫寻找它的伟大。否则琐碎的小文物在电视里讲了好半天,一首写得半通不通的古诗,只要是文言文你就觉得了不得,就完全搞错了。
去年我的朋友魏明伦先生叫我参加他的研讨会的时候,我说在魏明伦身上我看到了从关汉卿开始的元杂剧的风范。大家不要小看元杂剧,它在文学水准上远远超过昆剧。《西厢记》《赵氏孤儿》里都有一种粗犷的生命感,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有一种了不起的生命力。韩美林是把这种生命力用极大的速度感、色彩感、造型感、装饰感组合在一起,让当代人觉得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这份伟大一定是动感的。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在进入韩美林的展览馆的时候,会有一种狂欢的感觉,一种传统文化能够让我们狂欢是了不得的,而这又是他个人所造成的,这一点非常了不起。不管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真正的大作品一定是以个人的方式完成的,这是生命哲学给我们的启发,一个完整的生命才能完成自己边界性的站立。不要小看一个生命,他就能完成大作品。我们很难想象有一个集体创作能够创作出大作品,虽然暂时可能,但时间长了肯定不行,因为它缺少生命的诱惑,而生命的诱惑往往是单个完成的,这是艺术和其他领域的文化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里我不能不又一次感谢美林,你创造了一个时代的奇迹,其实也是历史的奇迹――用你的生命把古代的东西表现得那么壮观,那么让我们激动。
我们往往是用一些概念和说教,而没有用极富感性的文化感动其他民族的人,包括感动我们的后代
最后要讲几句话,为什么中国文化总是让老外产生隔膜。现在很多外交隔膜其实是文化隔膜。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发动的,但现在世界上对德国的误会反而很少。我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要么是受害者,要么是站在正义一方,但是世界之所以会对我们产生误会,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德意志民族有歌德,有贝多芬、巴赫,有黑格尔、康德等等这些在文化艺术领域让人们感动的大师,他们的艺术作品让人和人的心感动,所以大家觉得德国出现了希特勒只是德意志文化中的杂质。但是我们往往是一些概念,一些说教,而没有用极富感性的文化感动其他民族的人,包括感动我们的后代,所以我们说得再重要,用的形容词再多也没用。
韩美林给了我们启发,他的作品以及类似于他的作品如果能够不断地呈现的话,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就会大大不同。不会像有些美国教师跟我讲的,他们为了了解中国文化,看了几部翻译成英文的古装宫廷剧,一看,把他们吓坏了,里面的中国人全在搞阴谋,而且还会功夫,越想越恐怖。如果他们看到美林的作品,对中国文化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善良,充满生命力。而生命力的每一部分,都是让人们感到惊喜的。
我们不要责怪谁,只能责怪我们的艺术创造还不到位,只能责怪既能让我们汉唐的先辈点头,也能让下一代和外国人感到欣喜的作品还太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很多欧洲人衣衫褴褛,家里的房子都还没有修复,就到音乐厅听音乐会去了,他们听的是贝多芬的音乐,他们没想到贝多芬其实和希特勒是来自同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艺术让他们恢复了心理的健康,艺术能起到这么大的作用。
商朝的文化艺术范文2
关键词:陶塑的定义;动静结合;马文化
一、研究泥塑的现实意义
泥塑艺术作为一种人类似于动物的本能的技术,从有史料记载最早马格德林时期山洞中的泥塑牦牛,到今天罗丹开创的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不论战争与繁荣,其发展一直伴随着我们。
陶瓷行业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工业化的泥塑、陶塑产品层出不穷。泥塑工具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制作环境的变得更加整洁宽敞。可是作品没有当年的神韵。在追求市场和利益的同时我们是不是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技术的发展为什么没能够带动我们行业的进步。是不是该寻找原始的美。
二、陶土的发展――历史渊源
在探寻陶塑前,首先要弄清“陶艺”、“雕塑”和“陶塑”三者的概念,三者是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中国“陶”发展非常早,恩格斯说过“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1]在中国来看。虽然良渚文化的黑陶已经使用了似近代的轮制和封窑技术,但是由于泥土和窑温的局限。制作出的仅仅为陶。称之为“陶器”,在随后的商朝中出现了学术界的“原始瓷器”的釉陶。把它的瓷片进行科学的化验,对化学成分研究发现近似于瓷。
在此后的技术发展我们在釉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但是”瓷”一直没能与陶并列的走在历史的舞台上,主导的“陶”一直延续到了公元前200年。迎来了“早期瓷器”。特别是在东汉的中后,瓷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完备的阶段。[2]
在解放后,发现了大量的东汉瓷器。[3]这些窑址,早期是陶和瓷共烧的,后来瓷逐渐独立出来。这一技术的发展成就了中国发展后期乃至今天的瓷器。而陶作为陶瓷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一员。在唐后达到了顶峰。不仅在造型艺术,颜色烧成方面都开出了工艺美术中一朵瑰丽的“陶”花。
三、大唐陶塑中的俑
(一)唐朝的陶塑的兴起
当时间到了618年时,华夏大地因为李唐而变得格外耀眼,他的疆土,还有他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都到了世界的顶峰,强盛的国力下,兼容并包,杜甫的诗中说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4]经济的发展在无形中刺激了美术的发展。陶瓷的成就远超历朝历代。和汉代的陶瓷的古朴、简洁、追求气势不同。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绚丽、精巧。[5]同时唐延续了汉的厚葬之风。这习俗也刺激了陶塑的发展。而三彩陶塑“三彩”作为厚葬的首选。更是到达了世界的顶尖水平。
(二)整体艺术风格
汉代的陶塑俑人物相对来说十分的洗练,而唐代的人则更加的注重写实。姿态动态。
(三)“驯马俑”
1.作品概况
大唐的众多三彩陶塑作品中,最为耀眼的当属“驯马俑”,1978 年在洛阳老城东北拦驾沟唐墓出土,其作品分为两部分骏马和人俑。陶马彩绘颜料已经褪色。[1]但是身上的纹饰依稀可见。骏马身体匀称。看起来十分矫健,肌肉饱满,英姿勃勃。马鞍配饰完整。三足落地,一足凌空而起。呈向后用力状,重心稳重,马头部偏向右侧,张口嘶鸣。充分的表现出了马匹在挣脱缰绳时的动态,引颈嘶鸣。而与之呼应的俑高36.8CM,头戴“L”,[6]上身穿短袖圆领衫,为了表现驯马的动态工匠刻意的挽起了上衣的袖口。下半身穿开档长裤。尖头靴。双脚分开。肩部打平。头部微低睁圆双眼侧视骏马。神情表达的极为巧妙。紧盯骏马的状态,与骏马的挣脱嘶鸣二者相互相交辉映。人物中分的表现出了胸有成竹的样子。右手发力紧紧的拉紧缰绳,手臂暴出青筋。左手打_掌握平衡。此时人与马正处在高度紧张的较量状态。时间如同静止般凝固在了这一瞬间。
2.作品简析
在作品中惟妙惟肖的表达出了动态美,更有神态美。有人与马的征服,也有马与人的对峙,正所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哲学关系巧妙的表现在了作品中。有动与静之美,辩证之美。在整体的驯马俑制作中,唐代没有相机等现代快速拍照技术,但是在制作马与人的神态表情时。工匠达到了“技进于道”的艺术高度,一静一动,同时二者又交相呼应,这不同于历朝历代的陶塑。对于中国封建时期整体马的表达,前朝最好的莫过于汉代的“铜奔马”。马踏飞燕仅仅是奔马中的一个。整体对于马的描写,飞奔状,抬头扬尾。也是三足凌空。浪漫主义设计。[2]但是整体来看缺少马面部的细节描写,驯马俑中对于微表情驾轻就熟的运用无疑是历史上马匹制作的顶峰。对于人物来说表情的描写一直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弱点,重视装饰与重视写实的西方艺术不容。表情的刻画更加趋于死板,作为前代陶塑中的佼佼者秦俑来说,确实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平。
3.马的渊源
作品在表达驯马的主题时,也反衬了唐代对于马文化的强大,马作为古代战备工具、交通工具、贸易、娱乐、运动、国家战略储备,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了赵国,汉武帝西争求马。拓展疆土,一直是华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元素。[3]马则更加是工艺美术的刻画对象。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高宗麟德年间。马文化则更加的进步发展,马的数量上的激增从不足万匹到七十万匹。[7]马匹的管理饲养更加集中到了国家兴衰的政策的高度,统治者李世民一生戎马生涯,十分爱马。他的诗中写到:“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横”,六匹最出名为我们而熟知的昭陵六骏。[4]不同的良马直接从西域引进,在陇西木马场作为种马,而西域的马匹驯养更加是唐朝人从西域花重金请来的当地游牧的民族。
整体上,虽然陶俑的颜色彩绘已经因为时间的消磨而褪色,但是从仅存的形态上他的做工仍旧值得我们今天所学习,从外形上入手抓住二者在驯服博弈中的典型场景,典型动作。是一种技的表达更是一种道的诉说。从表情、重心、动态。整个作品虽然没有缰绳。但是透过马回头嘶鸣的动作,可以轻松的看出缰绳牢牢的栓住了骏马。人物的表达上,要学习他的表情,动态。同样手中没有缰绳,但是从努力保持平衡的状态来看很容易看出马匹对于人的撕扯,表情的夸张描写。在反衬马匹的倔强时更加讲述了人物的内心特点,自信、勇敢在没有一字一笔的书写下骤然呈现在我们的眼中。细节上对于手部的青筋,脚的朝向。不难看出,工匠在整体和细节的把握上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11]钟汝荣,史鑫.石湾陶塑[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14.
[2]叶春生,施爱东.广东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彝馨,吕唐军.岭南传统建筑陶塑脊饰及其人文性格研究[J].中国陶瓷,2011:47.
[4]田青.盛唐之下的三彩人物俑艺术研究[D ].西安美术学院,2009:13-22.
[5]蒋海岭.浅谈盛唐陶俑造型语言在现代雕塑创作中的应用[D ].中国美术学院,2011:5-11.
[6]张抒,倪建林.图说中国工艺美术[J].艺术教育.2009.
[7]朱伟.唐代女俑造型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9-20.
[8]李帆.唐三彩对唐代审美独特性的开掘[J ].中国陶瓷,2009(07):74-76.
商朝的文化艺术范文3
[关键词]青花瓷 艺术美 历史文化价值 装饰 文化传承
一、陶瓷业的发展与青花瓷的出现
陶器的制作,可以说是最早的人类生产劳动之一,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早在7000-8000年前就已经开始,其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生产更古老的时代。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与农业的发展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为粮食存储和处理的饮用水使得我们需要这个新的容器——陶器。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朝中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烧制白色陶器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中,一直不断改进原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法,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造出国内目前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原始瓷器。到了西周时期,陶器应用已开始扩大到建筑方面,如板岩,筒瓦,地砖,瓦钉等,红砖建筑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材料,砖烧制陶器产业已经成为制陶业的焦点。春秋,原始瓷器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烧制和使用的数量,较上年同期陶瓷占了约一半左右。与此同时,战国时期的建筑陶瓷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后来汉高祖刘邦建国,秦汉是历史发展中国陶瓷的重要时期,各地均发现秦汉时期的陶器,包括西安的兵马俑。这些雕塑反映了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高度发达的艺术追求。低铅釉陶的发明,是汉代陶瓷的又一重大成果,它的应用和推广,为后来出现的各种不同的色调奠定了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的,也因为近四个世纪的汉朝政治统一和文化积累,终于在东汉中、晚期发展成为瓷器,在中国制瓷史上建立了一个里程碑,铸就了陶瓷生产历史上的伟大成就,完成陶瓷工艺的一大飞跃。东汉末年瓷产业发展迅速,在南北方陶瓷工艺品制瓷工艺的影响下,首次成功地烧制青瓷,成就了黑瓷和白瓷的进一步发展。瓷器的出现,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又一重大成果,他可以说是后来的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没有白瓷,就没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各种美丽彩瓷的出现。青花瓷早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所端倪,成熟发展壮大则是在元代景德镇湖田出现的青花瓷。明代时期青花瓷成为主流,康熙在位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二、青花瓷及图案装饰特点
(一)、青花瓷是一种釉下彩绘,首先在生坯上进行绘画创作,然后再罩上一层面釉,最后送入窑中高温一次烧成1300℃上下,从制作到完成要经过多种工序。只有这样,在瓶身上所绘制的图样经过高温处理才不易模糊,色彩才能够经久不变。由于它无需配合含铅量高的溶剂帮助发色,降低了烧成温度,避免了铅的毒性危害。另外由于透明面釉的绝氧保护,青花画面永不褪色、氧化、脱落、不易磨损、不怕酸碱物质的腐蚀,这使得青花瓷在生活用途上也得到广泛推广。
(二)、青花瓷色彩效果素雅、宁静。顾名思义,它只有一种偏蓝色调的青色,观赏感十足。因此,它能把彩绘艺术的欣赏美很好地和日常使用的瓷器完美结合起来。从古至今的青花装饰庄重、丰满、清雅、古朴,都反映了生活及高雅的民族文化。
(三)、它的创造及发展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作为背景,即有官窑所讲究的庄重、华丽、严谨的风格瓷,也有以民间百姓所喜好的简洁、生动、夸张、变型的风格瓷,所以青花瓷的销售市场很广泛,所以男女老少,贫穷贵贱都有能力得到这样一种美观与实用并存的容器。这样持久的生命力淋漓尽致的在青花瓷上得以表现,雅俗共赏。
三、青花瓷装饰的美感
(1)、民族特色
蓝花白底的瓷器,和其它赋予的许多民间艺术特征,构成了一个具有民族装饰的美好瓷器。它的主题反映了古代先民诚挚的良好祝愿,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保留了古老的东方色彩。尤其是吉祥的寄托人们美好的感情主题,占大部分古青花瓷装饰,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把龙作为皇帝的象征,当做他至高无上的标志,封建帝王自称“真龙天子”,紫禁城朱门玉宇、雕梁画栋以及帝后服饰,甚至连生活用具、车驾的战旗几乎都是龙形装饰。此外,在青花瓷装饰中,也创造出许多艺术珍品,如“龙”、“龙象”等表达某种吉祥的龙主题。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青花瓷明确指出民间青花和官窑青花,青花瓷中这两种艺术相互影响发展。其中民间青花为平民百姓广泛使用,它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相接触,其内容当中很多装饰题材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审美情趣,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同时也体现了生命的神圣和吉祥之意。民间青花的巧匠们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从中获取装饰主题及形象的灵感,在一个极为平常的环境里寻找美,发现美,来表达民间惬意的生活。可以看出,这些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元素都可通过青花瓷的形式来表现,通过不同的主题,充分反映了国家的运气和幸福和人生理想的追求向往、传统文化气质和民族心理特点,表达了炎黄儿女淳厚质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2)、色彩感受
青花瓷给我们的强烈印象是青白相间的颜色,蓝色和白色图案釉面总是给人一种优雅、安静、悠闲的感觉,如蓝色的大海、高山、草原绿洲,让人赏心悦目、轻松和快乐。青色是人类共同的热爱大自然的颜色,这或许是青花瓷在元代一经生产就快速席卷全球,成为世界陶瓷的主流,而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并且和青花瓷无论过了多少个世纪依然风靡各地是息息相关的。青花装饰最讲究青与白的和谐关系,一方面青花装饰要依靠白釉来衬托,另一方面青花装饰还要能够显现白色胎釉的瓷质美,同时白釉也不是越白越好,过白则与青花装饰的对比太强烈而使之失去美韵。青花画工在处理青白关系上往往关心留白,既表现了青花装饰的朴实美,又显现了青花装饰的空白美,有的甚至大块留白,以虚当实,形成白多于青的空灵格局。青花瓷的艺术和传统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非常接近,画中道理是一样的,其艺术创作的精神是一样的。就像中国水墨画可以通过同样的效果在宣纸上浸墨,达到墨分五色。在明代中后期的青花瓷的画家已经掌握了青花“分水”技术,它含有丰富的蓝色和白色两种颜色,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蓝色和白色的色彩美。
(3)、韵律节奏
青花瓷作为一个艺术与手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品,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色泽鲜艳明快,各种形式都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给人审美的享受。青花瓷装饰吸收了中国画技法,用中国画的绘画工具,有刚有柔,有虚有实,有浓有淡,有轻有重,运笔时有一个序列,反向拖动的变化,笔画纵横交错,是不断变化的,分水可以有丰富和微妙的灰度调整,泛青白色釉面的组合使人感到新鲜,明亮,秉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图案的审美选择。青花装饰,从总体上是黑白效果大小的块面和黑色和白色图案的组合空间关系,非白色的装饰部分被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青花装饰,以线条的粗细、密度、点线来表达各种书法艺术意境,深浅和轻重的变化各有不同,简洁笔画和简单的色彩表达了丰富的装饰艺术的语言,传递出感人的吸引力,可谓是中国优秀的文化和艺术性、实用性相结合的产物。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更需要能正确地反映当时的审美观念,多元化的观察方式让众多的陶瓷艺术家逐步肯定和发展青花装饰。青花艺术作为我国的特有的装饰文化,我们更应该重视对它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国人去拥护和保护,因为能传承下来的文化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我们要继续探究下去,在不破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使之碰撞出新的火花,丰富中国文化艺术之宝库。
参考文献
[1]陈雨前主编.中国陶瓷文化[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
[2]周淑兰,胡美生著.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精选[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3]李家驹编.陶瓷工艺学[M].西北轻工出版社.1987.
[4]廖志丹.浅谈青花瓷装饰技法及艺术特征[M].2008.
[5]张欣.明代晚期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写意性绘画特征探析[M].2007.
[6]叶佩兰.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及其艺术成就[M].故宫博物馆院刊.1984.
商朝的文化艺术范文4
关键词:绘画;席;榻;坐具;简约风格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14-04
一、明代以前坐具的发展
起源:
木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脉络之一,可上溯至河姆渡带榫卯的干栏式木构建筑(如图1);七千余年前出现的聚落文明的曙光是木文化开始的见证。丰富的汉代木胎漆器的及唐代佛光寺木结构建筑的存世,都体现了木作文化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坐具作为木作家具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实际历史应远早于现存实物证据。尽管尚无宋以前的坐具实物存世①,我们可以从壁画、石刻、砖刻和绘画等中寻找素材,追溯坐具的演变历程。
(1)商、周
公元前一千多年商、周人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来说已是难以清晰地想象其状况。而就人类放置身体的坐姿而言,无外乎四种,可分为箕踞、蹲踞、跪坐和高坐。苏莹辉先生曾就殷商时期的石雕人像进行考察,归纳出殷人的居处方式为坐式、蹲式与跪坐式,在结合商周文字加以分析之后,他推论商人已有跪坐的习惯,面对主人、敬奉鬼神,享用饭食或宴飨宾客等,均在跪坐中进行[1,2]。傅斯年在对殷墟和殷人起居方式考据后推断,早期蹲踞与箕踞的习惯似乎较跪坐更为流行,蹲踞与箕踞不只是所谓夷人的习惯,且可能是夏人的习惯[2]。跪坐原本仅为商贵族的起居法,而后经沿袭成了一种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招待宾客的礼节,直到商朝人周化以后又加以发扬光大,发展成所谓“礼的系统”。周朝礼仪所载,无论婚礼、祭礼、丧礼、朝觐及庶民的生活情况皆是在席上行跪坐礼[2]。故席地而坐与礼的形成是相互存在的关系。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依孔子所言,周礼衰微,虽然贵族之家仍不少奉行古礼,但知礼守礼的人毕竟少了。战争促使社会秩序重建,诸子争鸣,百家兴起,文化与思想起了重大的变化,席的使用与装饰已不受以前身份地位的限制了。席地而坐的时代,早已有高出地面以供睡眠用的床,其记载可数见于《诗经》等,而其萌芽已在商之前[2]。床起初只作为卧具使用,战国时期出现了高起的坐具,宽广如床,可容多人共坐,依当时习俗,需脱履登床跪坐。此种高起坐具。战国及东汉以前较少见,东汉以后,渐渐普遍,狭长的床被称为“榻”,成为床式坐具[2,3]。
(2)秦汉至魏晋
秦汉厚葬之风盛行,墓葬中保留的画像砖和画像石生动地再现了秦汉市井生活,为秦汉家具提供了可靠的原始资料。席是西汉时期的主要坐具,不管是宴饮的士大夫、讲学的尊者还是书生、乐工、市井小民,均席地而坐。在成都出土的汉画像砖《宴饮图》中(如图2),宾主跽坐(正坐)于席上,面前有俎案,上放置食物。
汉末经学衰微,礼教不行,又使得传统席地而坐为主的文化起了重大的改变,且渐渐衰微了。及至东汉,开始出现铺设有席子而略高于地面的四方坐具――榻(如图3)。王勃《滕王阁序》中所云“徐孺下陈蕃之榻”,陈蕃为东汉名士;“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汉书・徐稚传》),文中所提之榻即为徐孺坐具。坐榻的产生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人们坐的方式的一次重大改变,开辟了坐具的新风尚。不过从保存丰富的汉代画像砖石中可以看出,汉代市井民众的起居方式仍主要是席地而坐或席地跪坐,大多数人习惯以跪坐的方式交谈、书写、饮食和劳作,只有贵族,部分文人雅士才使用低矮的坐榻。
(3)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随着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和佛教的兴盛传播,中原开始移风易俗,其中就包括坐的方式的改变。传统的席地或坐矮榻上的跪姿坐法被打破,在北魏的统治阶级上层中率先出现了垂足坐姿[4]。
来自西域的可折叠、便携“胡床”此时已经传入民间②,带来了最早的高型坐具[5]。由于佛教的盛行,佛教壁画中的跏趺高坐形式(如图4,5)对此时的坐的方式带来很大的冲击,原来视为不合礼仪的踞坐开始逐渐能被接受[2,6-8](崔咏雪,1994;姚志国,1999;陈祖建,2004;佚大鹏,2012)。敦煌莫高窟十六国至隋代洞窟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中出现的家具主要是各种坐具,包含两类:一类是传统的坐具, 有席和榻;另一类是新出现的高足坐具,如胡床、交足折叠凳和类似椅子形状的高足坐具;这显示出社会习俗的逐渐变化, 也宣告中国古代家具的开创性发展[5]。在各种绘画和佛教壁画中,坐榻变得丰富,高度抬升,高于汉时矮榻,并从汉晋时作为室内坐卧的主要家具的地位,退居成主要供睡眠的卧具。尽管当时的高坐坐具已具备了椅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
(4)隋唐及五代
但垂足而坐的椅子真正影响市井生活,还是到了唐代才逐渐开始的。除了继续受佛教文化、绘画的影响外,由于唐代开放、自由、自信的社会精神,以及穿胡服、听胡乐、坐胡椅、看胡文的贵族时尚和追新求异心理,仿照胡人垂足高坐的方式逐渐在贵族中流行,出现盘腿而坐与垂足而坐的坐姿并存,并影响和促使市井间盘腿而坐的风俗逐转转为垂足而坐。这在唐代绘画中都得到了具体反映[9,10]。在画家阎立本绘制的《步撵图》图中,唐太宗李世民是盘腿坐在人抬的步撵上(如图6)。唐代画家张宣的《捣练图》宋摹本中,画正中有一女子垂足坐在方形四足凳上,而在她旁边的两个女子,一个蹲在地上另一个席坐在一块地毯上,这也正是垂足而坐和席地而坐的共存的表现(如图7)。周的《宫乐图》刻画了大型高腿方桌和与之配套的鼓腿膨牙圆角方杌,桌旁女子尽皆垂足高坐,举止优雅闲适,可见其早已习惯了垂足而坐的姿势(如图8)。
唐代手工业极其发达,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带来文化艺术的辉煌,这是一个崇尚华丽、高贵之风的时代。椅子等的造型也和唐代的其他艺术门类一样,追求风韵饱满,有优美圆润的曲线,显得浑然厚重,装饰华丽,显示着盛世灿烂的色彩。唐代是垂足坐的里程碑,但同时床榻作为有身份地位者的象征,仍在同时使用[10],并延续至五代时期(如图9)。
五代时期的家具高型和矮型依旧并存,南唐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如图9)显示了这一时期新旧风尚的更替[9]。画中乐工、宾客多垂足坐于椅凳之上,姿态悠闲,唯有韩熙载盘腿端坐于榻上,而后改至四足靠背椅上时依然采用盘腿端坐之姿势;而红衣者(新科状元)似乎已不习惯此种坐法,在后来的观舞一幕中改坐了靠背椅。在新一代贵族中,盘腿而坐的风俗习惯已被遗忘,矮足家具亦已趋湮没。
五代时椅子的样式不多,但结构上已经具备了基本特征,主要有靠背椅、四出头靠背扶手椅、圈椅[9,11],这个时期的家具一改唐代家具的厚重为轻简,更唐代家具的浑圆为秀直。五代家具是唐家具的改进与发展,更是宋代家具简练、质朴新风的前奏。这种新风格一直影响着宋、元、明数百年间椅子的造型和审美理念。
(5)宋元
宋代是中国家具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家具空前普及的时期。宋代的椅子继承和发展了五代的简洁和秀气,简约、工整、文雅、清秀是宋代家具的主体造型和装饰风格。宋代彻底结束了席地坐和席榻坐的生活方式,基本完成了起居方式的转变[2]。在宋代绘画作品中,士大夫、文人雅集时均高椅(或凳)垂足而坐,书桌、高椅(凳)是写诗作画时使用的重要家具(如图10, 11)。这个时期主要的坐具有凳(粗木小凳、方凳、长凳、圆凳)、墩、椅等。宋代的椅子在品种上除了靠背椅外,已经出现了带舒适围的圈椅和轻便灵活的交椅,以及稳定庄重的扶手椅[10];椅子的形制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高型家具的使用在民间完全普及,市井居家均设有高型桌椅, 这点从当时的绘画中亦可见一斑。如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酒肆, 皆已采用了方桌、条凳等高型家具的组合(如图12)。在南宋《蕉荫击球图》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交椅(如图13),带椅圈,等级高于其它椅子;在士绅、大家贵族和有名望的人家才有资格置配,供主人和贵客使用[12]。这种交椅因其可折叠的特点, 极适合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传入中原后, 在上层社会中颇受赏识[12],富户人家不但在居室中摆放, 而且出行时也多携带(如图14)。
宋代家具艺术较前世相比有了极大发展,彻底摆脱了唐代那种富丽的风格,更注重家具的功能,显得风味洗练。宋代家具在整体造型上是简洁秀美、温文尔雅,别具一格。宋家具以矩形体家具居多,这种造型风格与当时的审美观念、哲学思想有着直接的联系。由于宋代文化艺术的极大发展,书法、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顶峰。在书法绘画的影响下,加之理学思想的极大推广,当时以文人为代表的社会精英,他们渴望一种内涵静观的人生价值。这种价值观反映在工艺审美上,表现为统一的审美,那就是简洁优美、朴实无华。此时的家具除了使用功能之外,许多还被当时的文人作为室内陈设之物[13]。对于宋代家具的评价,一般认为,没有宋代家具的繁荣和发展,就不会出现完美的、精湛的明式家具[12]。换言之,对于明式家具来说,则是在宋代家具发展的基础上的扬长避短,去粗存精和进一步高度提炼。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元代家具因袭的仍是宋代传统,但也有新的发展。在蒙古族聚集的地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便融入了家具的创造,使得轻便、易搬移的家具被广泛制造和使用。 赤峰元宝山元墓壁画中,男主人公坐于交椅上,一旁女主人使用的则是圆凳(如图15)。而对于汉族人,依照元刘贯道《消夏图》所绘(如图16),木榻、屏风、高桌、榻几和盆架等等,与宋代家具几乎一脉相承。
元代虽然不足百年,却给两宋文化带来很大的冲击,手工艺在这个大气候下尤为兴盛。元代家具形式以豪放简洁为特征。因蒙古族崇尚武力,反映在家具造型上,表现为形体厚重、古朴敦实具有雄伟、豪放、华美的艺术风格,带有北方家具的特点。同时,家具多用曲线,给人以浑圆曲折之势,造型饱满富足,生动奔放。
二、明代坐具
明朝新的政治体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永乐一朝开创了明朝的强盛历程。随着永乐皇帝的迁都,大批的民间工匠得到宫廷重用,工匠间的相互竞争,又促进了江南家具制作水平的提高[10]。明中期以来,江南一带经济繁荣,物质文化丰富,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雅士。他们追求天然、高逸、雅致的生活品味与意境,对于每日读书吟诗作赋、绘画所用书斋中的家具、陈设也有着同样的观念与追求[13]。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富商巨贾争相修建私家园林。因为室内陈设的需要,家具种类渐趋丰富,制作技艺精益求精,对家具的风格开始有了明确的取向,逐渐建立了简约、古朴的审美理念,开始推崇素雅、高古的艺术风格。于是,在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元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之后,到了明朝,坐具――以椅子为代表,终于到达了其制作的巅峰,形成了独有的明式简约风格。
明代家具造型严谨简洁,用材决无冗赘,设计语言精简到了极致;比例精巧,线条硬柔相济。明代家具在“线”上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品味,多少可以看作是宋代家具设计元素的继承。而注重线的运用,与中国书法绘画把线条的优劣作为衡量绘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存在一定的关系[13]。明代家具比较注重框架结构的架式形体,用朴素与流畅的线条来塑造形体,因此呈现出来的造型便有了简洁和刚柔并济的特点。
明代家具在历史上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当时文人的参与和创造性的贡献[13]。文人在家具设计上的直接参与和间接指导不仅表现为对制作工艺上的精益求精,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有了系统的总结,除了书画和相关文学作品外,还产生了《天工开物》此类工艺百科全书,并藉此推崇以古为雅、以朴实为雅的审美观,追求简洁的设计,重视木材自然的纹理和色泽美,反对繁雕缛饰。“明式家具”经过设计师和工匠几百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结构装饰”的特点[11],表现为家具的部件虽有装饰之属性,却同时能起到支撑重量、使家具坚固的结构作用;虽属于结构,却又收到了装饰美化家具的效果,这一特点也正是“明式家具”最为出众之处。
坐在明式椅子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坚硬木料制作的椅子所带来的意外的温和与体贴。椅子座面承托臀部和大腿,s型靠背护着腰身,扶手支撑上体,连双脚也有脚踏衬垫。明式椅子既遵循着力学原理,同时还力求塑造人坐在椅子上时的美好形象和自信、自尊的意境,椅子成了完善人的品性和提升人格品位的重要载体[10]。明式椅子追求的是功能上的舒适和大雅精巧的气度,从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北欧现代家具设计中的简约主义和人文功能主义[14],而这应该也是明式椅子能够推崇至今,并对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产生启迪的原因。
注释:
①宋代椅子现存实物稀少,可见墓葬中发掘冥器等。
②有研究表明,胡床是东汉末年经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地区的,但东汉及魏晋时期使用者不多,并未传入民间。
参考文献:
[1]苏莹辉.“从文字图像谈古人的跪坐姿态”[M].台湾《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第13卷抽印本,16页,1984.
[2]崔咏雪.中国家具史―坐具篇.台北:明文书局,10-50页,1994.
[3]龙彬.论我国古代坐具型式的演进[J].室内设计,1997年04期.
[4]杨泓.敦煌莫高窟与中国古代家具史研究――公元五至六世纪中国家具的演变(摘要) [J].敦煌研究,1988.
[5]杨之水.家具发展史中的若干细节的考证――以唐、五代、两宋为中心[J].《故宫学刊》第二辑,紫禁城出版社,2005.
[6]姚志国.中国古代家具与人生礼仪[J].中原文物,1999.
[7]陈祖建.中国古代家具审美思想成因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4.
[8]佚大鹏.我国古代家具与佛教文化的渊源[J].中国民族报,2012.
[9]马俊波,韩竞.从唐五代绘画看中国传统坐具的演变.艺术生活,2006.
[10]何晓道.江南明清椅子[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2.
[11]周浩明, 蒋正清.从椅子的演变看中国古代家具设计发展的影响因素[J].江南大学学报,2002.
[12]胡德生.古代的椅和凳[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
[13]王骞.古代家具的发展在传统绘画上的体现[D].中国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12.
[14]方海撰文.周浩明译.西方现代家具设计中的中国风(下)[J].室内设计与装修,1997.
商朝的文化艺术范文5
关键词:税收文化;税收管理;科学发展观
一 税收文化定义
税收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财政范畴。夏朝的贡,商朝的助和周代的彻就是中国税收的起源形式,而标志着中国税收成熟的则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欧洲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已经出现了税收的雏形。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税收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产生了国家之后的产物,同时它也是私有财产制度和国家相互作用的必然产物。因为私有财产制度需要国家这个暴力机器来维护,而维持国家这个机器正常的运行必须得有一个保障,这就产生了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税收。
对于税收的定义,古今中外学者给予若干表述,这里不一一赘述,仅举一例:税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
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2]夏征农主编.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2]。”
高培勇曾引用辞海“文化”含义,说:“税收文化可以解释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围绕税收形成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既是传统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传统的税收文化。同时,税收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制度的变革而不断地处在演进的过程中。” 吴俊培则认为税收文化则是一种围绕税收形成的意识形态。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认为税收是人类的一种经济行为,税收文化则是研究税收这种经济行为的行为,所以文化在这里可以说是行为学方面的东西。他强调研究税收文化,更重要的应该从纳税主体——纳税人的角度来进行。这些是国内一些主流学者对税收文化的定义描述。
二 中西税收文化比较
说到现代税收文化,笔者认为它不仅是对传统的、历史的税收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重新审视,对当今国内税收文化的洞察和总结,更有对西方税收文化的旁观与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财税体制越来越规范、税收征管越来越完善、税法也更普及以及纳税人和税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我国公开、公平、公正的税收法制环境也逐步取得成效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税收文化。但是,税收文化的混乱和滞后现象依然很严重。第一,纳税人与征税人的地位不平等,从而由于征税方权利大于义务而带来的征税权的随意性和纳税人义务大于权利而带来的纳税意识的漠然性。第二,我国税收体制环境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抑商”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税收文化的完善。其次是在改革以前的苏联模式的财税体制下,税收作为国家的一项职能被异化为国家主义的机制,其后又出现了非税论和税收万能论的思潮,使我国对税收的职能始终界定不清,税收文化更是无法发展[[3]朱云飞,刘军.税制改革与我国税收文化的完善[J].经济论坛,2004,(20):93.][3]。而目前的各级政府间税权关系不清及政府与国企关系理不顺依然未能提供一个促进税收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第三,税收立法工作的滞后和税种体系结构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税收目标的实现,不利于良好税收文化的形成。
上述严重的税收文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税收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国儒家讲究人治,强调德主刑辅,正是这种思想使长期以来中国的税收制度具有随意性,不重视税收法律主义,很难做到依法治税,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而西方奉行依法治国思想,如柏拉图晚年提出“法治国”方案,卢梭认为法律是公意的体现,从而以此为根源的治税思想要求一切涉税活动以法律为标准,正真树立了税法的威严。另外,中国封建政府没有对民众提供出什么公共物品,人们的朴素税收理想是“三十税一”、“轻徭薄赋”等,还有就是不敢最先惟恐最后的中庸思想和攀比心理,结果是你偷我也偷,不偷白不偷[[4]李玉红, 陈新宇.中西税收文化比较[J].共商税是,2005,(9),40.
][4]。而在西方,不懂税法,甚至违法、偷税是一种不道德的象征,这也是偷税行为在西方社会中普遍受到谴责和蔑视的原因。
三 税收文化的内容
一般意义上,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部分。三者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税收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理论层面
税收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建构的税收制度、税收思想、税收管理和税收文化观念的总和。税收文化建设,首先应从理论上入手,进行税收文化理论的研究,以此引导税务人员的理想、思维、价值观、行为准则等。第一,要从理论上正确界定税收文化的涵义,加强理论研究,提高人们对税收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围绕税收与文化的主题,对诸如税收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公共关系学等的关系问题开展理论论证,宣传和树立税收文化观念,激发人们对税收文化的兴趣,加快税收文化理论建设的步伐。第三,在完善我国税收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外来税收文化中的税收道德观、价值观,结合中国国情加以分析和利用。
(二)制度层面
税收文化制度是税收文化的核心和准则,它既通过固定的行为规范,推动税收理论文化的发展,又将其成果作用于税收文化的行为。税收制度文化包含税收法律、法规的建设。通过建立统一的税法,使收税人克服执法的随意性,真正做到依法治税。对于纳税人来说,税法的严肃性是以全社会必须遵守为准则的,依法纳税风气也要在税收制度文化建设中逐步形成。另外,税收制度文化建设还涉及到税务系统本身的制度建设问题,如行为规范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监查处罚制度等。税收文化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合理性、先进性、可能性,应能提高整个税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重视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把培养税务人员的群体意识和良好的工作作风作为税收文化制度建设的重点。
(三)行为层面
税收文化行为 是税收文化理论导向的结果,是税收文化制度约束的反映。税收文化行为是税收文化最真切的内涵,它反映着税收人员的品德、语言、仪表、工作作风、人际交往、娱乐方式等。进行税收文化行为建设要注意两点,一是塑造税务人员良好的形象。税务人员代表国家履行职责、行使权力,与众多纳税人直接接触,其形象如何,关系到整个税务机关及党和政府的声誉。二是加强税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建设。税务人员如果缺乏职业道德,缺乏政策观念和纪律性、原则性,在复杂的执法环境中就会胡征滥罚,为所欲为,所以要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使税务人员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秉公执法,文明征税。行为建设是税收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税收文化要达到的终极目的。从全社会角度来说,税收文化建设要使全新的纳税观念深入每个公民的脑海,形成在纳税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氛围。对税务机关来说,税收文化建设使税务人员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准,赢得纳税人的尊敬和信任支持。
税收文化所要求的是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的基础上,将税务人员的思想、作风、行为统一起来,成为税务机关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内聚力。上述三者中,税收制度是税收文化的基础。从治税思想到税制的建立,从税种的开征到税收的管理,从征纳双方的相互关系到税收对政治经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孕育庞大税收文化体系的胚囊。因此,没有国家的税收制度也就没有税收文化。一个缺乏文明的税收制度不会产生引导社会进步的税收文化,它的价值取向也无法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当然,税收文化是税收管理的高级形式,就像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一样。
四 税收文化的特征
税收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具有以下五个鲜明特征:
(一)税收文化的导向性
不同的行业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有不同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税务部门通过制度、文件等形式,把本系统的价值标准、职业道德的要求告知税务干部,引导税务干部的心理、性格、行为,即在对个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的基础上,从而对税务部门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二)严肃性
税收文化是法制文化的一种其外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本质是弘扬税法必须庄重、高雅、严肃。
(三)独特性
税收文化是围绕税收活动而产生的精神产品具有行业的特质。
(四)广泛性
建设税收文化必须动员全系统的每一个机关、每一名干部都来参与动员社会各界都来参与.不能仅仅局限于专门机构和少数人。
(五)传承性
一方面需要税务干部一代一代地言传身教、日积月累、不断积淀,另一方面也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跟上发展步伐.体现时代特色。
(六)长期性
文化需要丰富的底蕴需要长期积淀。建设税收文化不可能一缴而就必须长期坚持.一以贯之抓反复反复抓。
五 税收文化的功能
和以往的有关税收理论相比,税收文化既从市场经济的建立,也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文化角度,提出构建人文支点的税收理论。税收文化是从更高的文化层次上去认识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税收与社会的关系,税收与人的关系。因此税收文化应对税收文化的基本功能有所了解。
(一)导向功能
税收文化的导向功能主要是指税收文化强调重视人的因素,重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和重视人的心理的研究。税收文化认为人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从而强调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制度的思想,这对于我们建立科学的税收制度和管理理论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调动了征纳双方积极性的税收文化,表达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信念,它引导每个成员接受核心化的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取向,即纳税是光荣的,偷漏税是可耻的价值标准。使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自觉地遵守税收制度方面共同的准则,形成一致的行为取向。
(二)激励功能
激励的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
目标激励——设置科学的目标,激发和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领导激励——通过领导的以身作则,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自觉性;
压力激励——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情感的沟通、交流,相互了解,愉快合作;
榜样激励——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发出上进心。税收文化建设作为促成整体优势的内在要素和整合性机制,促使税收新秩序尽快得以建立,使良好的国民纳税观念尽快得以形成。从税务机关建设来说,税收文化以文化为手段,创造出人人都受重视和尊重的氛围,注重培养税务干部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励每个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税收更好地发挥调节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三)凝聚功能
文化具有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力量,它可以使拥有同一文化价值观的成员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提倡税收文化可以激发起税务人员加强自身素质建设的要求,共同的价值观把不同性格、不同情感的税务人员团结在一起,成为文化素养高、廉洁奉公的国家公务人员。税务机关具有强大的合力,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完成税收任务。税收文化建设使广大公民的纳税意识得以加强。在共同的价值标准的支配下,依法向国家履行纳税义务的整体意识的逐步形成,便会使整个社会法制程序和文明水平迅速提高。税收文化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表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凝聚功能。
(四)规范功能
税收文化可以通过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职业道德标准,对税务机关形成一种规范的力量。它具有使每个成员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可以使每个成员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依法治税,廉洁奉公,做到文明征税,使国家税收任务通过税务人员的努力能够顺利完成。
(五)综合功能
税收文化在税收实践中是不能离开社会文化的。它的存在涉及到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法律文化、行政文化、心理文化等范畴。与诸种社会文化现象相关联。税收文化在实践中,融合了其他文化形式的力量,综合为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由此看来,税收文化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六 新时期税收文化的建设
如今世界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恢复期,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我国的税收文化对内起着培育政治合格、业务过硬、纪律严明的税务管理者的作用,对外则承担着构建依法治税、诚信纳税的税收外部环境的重任。税收 文化该如何建设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笔者的建议如下:
(一)抓紧理论研究
通过整理中国的传统税收文化典籍,借鉴国外的先进税收文化理论,结合当前税收实际,大胆探索,创新理论,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文化的科学理论体系。为解决税收文化建设人才奇缺的现实问题,应考虑在相关的大专院校设立研究科目,开设相关学科专业,丰富理论研究内容。
(二)优化载体工程,丰富先进税收文化的创建形式
通过加大税收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切实建设好图书馆、阅览室等学习教育场所,以及俱乐部、游艺室、运动场等文娱活动场所,把工作重点转向基层;并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有效的创建活动,优化媒体,增强吸引力,使先进的税收文化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播。
(三)以税收工作为中心,提高税收文化的内在质
税收文化同税务工作是密切联系的。坚持以税收文化为依托,带动其他工作的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即建立一整套以税收管理为核心、党政管理为基础、其它制度为辅的规草制度。领导班子要敢于坚持原则,开拓奋进,承担责任,从实际出发,对全体工作人员负贵。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心群众生活、
注盆工作方法联系起来,使税务干部树立起关心政治、积极参政议政的良好风尚。
(四)推进艺术创新,繁荣税收文艺创作
税收文化艺术是先进税收文化的最佳表现形式,对人民大众接受先进税收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在税务系统发掘人才、在社会上吸纳人才、请艺术院校培育人才等形式,不断壮大税收文艺队伍。并切实提高税收文艺创作的精品意识,及时重奖“优秀税收文艺作品”,大力繁荣税收文艺创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税收文化不断引向深入。
七 构建新时期税收文化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