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1
【论文摘要】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是一位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标志,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却有一个艰苦而又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这个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独立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和有风格教学阶段。
引言
语文教学风格研究的主要对象就是语文教学风格现象及其规律。语文教学风格的研究是基于对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学现象这种客观事实的承认和尊重为前提,通过对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风格现象作充分的感知和理性的深刻剖析,让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够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血肉、灵气和魅力,透过语文教学风格现象看到语文教学风格的本质,把握语文教学风格的规律性,认识清楚语文教学风格的风骨、灵魂和精神。
1 模仿性教学阶段
作为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实践与经验,对课堂教学的规律、学生的学习特点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模仿较多,创造较少。新教师在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往往比较茫然,对于课程的结构,教材的解读、学生纪律的调控和课的推进状态的把握都掌握不好,在这些时候,模仿成了新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法宝。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说,模仿是必要的,但是模仿既有积极主动的模仿,也有消极被动的模仿,许多优秀语文教师的成长表明,他们一开始任教就避免不顾实际和自身特点而消极模仿别人教学经验的做法。在模仿的过程中也不能全盘照抄,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性的实施课堂教学,拿别人的优点为我所用。
模拟、借鉴别人的成功的教学方式方法,如教学语言、板书设计、教学内容的处理乃至举手投足,一招一式,无不打上他人教学影响的烙印。对绝大多数初出茅庐、刚走上教育岗位不久的青年教师来说,起初多少会感到迷惘、困惑,没有一个模仿过程,单凭自己苦思冥想、困惑,那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条暗胡同,一任自己去摸索,走得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模仿他人是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对此日本学者曾以作诗为比喻,说“作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偷是不成诗的。只有偷得巧妙,且偷与创作融为一体才能产生更美的诗”。
2 独立性教学阶段
经过一段时间模仿别人的教学,通过独立思考,对他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取舍、扬弃和改造、加工,开始逐渐进入佳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独立地、灵活自如地安排和处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如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业的检查与评定等)。随着教师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开始摆脱模仿的束缚,逐步进入探索阶段,作为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教师开始有意识地研究课堂教学艺术的形式与效果。例如开始钻研教学语言和表达艺术、教学板书板画艺术、示范性艺术等一些细节的把握。在这个阶段中,感受到自己最喜欢也最愿意琢磨如何上课。用怎样的导入形式,用哪些方法突破重难点,用哪些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怎样的言语刺激学生,与学生互动,怎样组织一个又一个比较流畅的教学环节可以不露痕迹。这些教学技法的问题就像一个个挑战摆在眼前,我们的教学技艺在探索中不断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有规律、有特点的教学倾向。至此,别人教学影响的影子逐渐消失,自己的东西多了起来。独立性,标志着教学风格个性化的开端,孕育着创造性教学的萌芽。
独立性教学阶段,是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必经阶段,这一个阶段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创造性教学便不会悬置在虚空之中。有追求的语文教师们毕竟不会永远满足于常规性独立教学,而会产生“寻找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追求。我国著名作家王蒙曾多次谈到:“我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寻找我自己,在茫茫的生活海洋、时间和空间的海洋、文学与艺术的海洋之中,寻找我的位置,我的支持点,我的主题,我的题材,我的形式和风格。”
3 创造性教学阶段
在独立性教学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摸索和实践,语文教师创造性灵感不断地在教学中喷涌出来,这突出表现在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效果的提高上。在这个阶段,教师全身心投入,呕心沥血,殚思竭虑,真是艰苦备尝,而又义无反顾,乐此不疲。其中,既有挫折和苦闷(如总是不尽如人意,不能为别人理解和支持等),更有成功的喜悦,领略到创造性成果的幸福和欢乐!到了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逐渐进入个性化阶段,日趋科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风格形成的创造性阶段,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熟练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并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在这一阶段,教师不单单在教学技艺上付出辛劳,或许更多的是站在理念的高度去设计教学,衡量课程的深度与广度。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技法的教学,它的人文性、审美性,对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是具有很深的课程内涵的,因此在创造性阶段更要注重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理念的更新,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在创造性上有所发展,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创造性阶段是形成教学风格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普通一线语文教师不断追求的阶段。
4 有风格教学阶段
在形成教师独特教学风格阶段,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风格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具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呈现出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在教与学的规律指导下,教师能和谐恰当地把课堂教学艺术风格融入教学实践之中,教学活动中处处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和浓厚的个性色彩,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与艺术性地完美结合,教学成为真正的研究教学艺术的科学。具有教学风格的教师,他的课带有明显的、稳定的个性倾向性,或幽默、或沉稳、或活泼、或规整。所有成功的名师案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的探索、创新,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不盲从、勤钻研,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能让学生获得教学艺术的享受!此时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教学艺术特征都有独特、稳定的表现,其教学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且处处闪耀着创造的光芒。此时的教学艺术可以说已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得到同仁的普遍关注和广泛的认同和赞赏。
这些语文教学风格形成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既不能躐等,更不能颠倒。当然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各个人是不一样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发展到另一个新的阶段,都需要教师付出艰巨的智力劳动,离不开主客观条件(如领导的谅解、支持和同事、学生的配合等),其中主观条件(如锐意创新、坚韧不拔等)又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总的趋势是不断由量变到质变,模仿成分逐渐减少,创造成份逐渐增加,创造更高的阶段,直至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教学风格。
5 结束语
总之,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集工具性、人文性、言语性于一体,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带有教书育人的综合导向性、传道授业的职能目的性、说文解字的艺术欣赏性、言谈表意的深刻性、师表风范的强烈示范性、情感激发的直接感染性以及理解教材的独创再现性。
参考文献
[1]成尚荣.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追求[J].人民教育,2007(20).
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20-02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学目的是一门学科的首要任务,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的呢?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和谐的氛围,可以通过图像、多媒体、音乐等来营造特殊的氛围。建立良好的氛围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不应该不拘一格的进行采用,例如角色扮演、节目表演、同学互动、诗歌朗诵等等。特殊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同身受,快速的进入角色,了解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比如教师在对《趵突泉》进行讲解时,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展示有关趵突泉的图片和录像,这样可以更直接的让学生对趵突泉有个详细的了解,让学生产生对趵突泉的向往。在《愚翁移山》中,是愚公为了移走挡路的大山,号召子孙们来移山,最后感动了上天,两个神仙将山搬走了,课文像大家描述了一位意志坚定、坚持不懈的渔翁。渔翁和现在的青少年相比,青少年浮躁、没耐心、高傲、没团队意识、没有恒心,教师在进行教授时,可以将渔翁的精神和学生对比,让大家都以渔翁为向导,做事有恒心,坚持不懈,注重团队合作,这样青少年才能健康成长,国家才会繁荣富强[1]。
二、教师要身为表率,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和艺术
情感教育主要目的就是教学生树立优秀的道德品质,有爱心。所以自然也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爱心,有渊博的知识,教师通过自身的爱心来感化和同化学生,让学生也自然而然的建立爱心,获得优秀的道德品质。爱心是情感教育的重点,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爱心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必要因素,爱心可以创造奇迹,也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学生优秀品质和爱心的形成是离不开教师情感的投入,那么教师如何才能真正的投入情感到教学当中呢?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学生的爱,这样不仅可以影响学生道德走向正规,还能潜移默化的带动学生转变不好的思想,让学生的感情得到熏陶。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关爱,学生就会和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尊重教师,去学习教师教授的知识,这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因为爱越来越紧密、越来越融洽,最终获得师生共赢,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工作积极性也大大增加,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所以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知道学生的需求和想法,融入学生的群体之中。理解是相互的,教师理解学生,才能引起学生理解教师,教师应当起好带头作用,进行教学时心情要愉悦,这样学生才不会感到压抑和不快,教师应该用自身的魅力和情感去感悟学生带动学生。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情感丰富的语文教师比情感冷漠的语文教师相比,课堂气氛就相对活跃,师生关系就会更融洽,教学成果就会更有效。课件教师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情感素养对小学语文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让学生在诵读中增强情感体验
新大纲对小学语文阅读提出了新五项要求,一是要求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要进行充分阅读,杜绝浅阅读。二对阅读的文章要进行全面的感知;三是通过阅读要有阅读后感;四是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五是通过阅读来达到熏陶自己的目的。由于小学生理解和阅读水平有限,就要求教师在小学生开展阅读时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阅读,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并结合文章为学生建立适应的场景,例如可以结合平时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亲身实验,让学生将文章和实际相互结合的去理解,达到掌握知识,获得领悟,培养道德品质的目的。例如对于要讲解的文章,教师为了达到阅读的效果,可以针对重点断句让学生多次阅读,以求领悟和掌握文章精髓。教师还应该主义文章和实际相互结合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做人做事要实实在在,勤勤恳恳,对于自己制定的目标要坚持不懈,努力实现目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
再例如《饮水思源》,南北朝有一位文学家庾信,当时,梁元帝派庾信出使西魏,可是没多久梁朝就被西魏灭掉。西魏王很赏识庾信,就留他在西魏的国都长安做官。庾信不愿意,可是又走不了。他在长安一直住了近30年,心里非常思念故土。主要说明了庾信 “不忘本”的,非常想要返回故土,指导感恩戴德的意思。教师在进行讲授时,可以让学生对其进行反复认真的阅读,并创建适合的气氛,配上沙克斯音乐《家乡》,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对文章的领悟。
小学语文教学的成果和情感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是提高教学成效的一个有效手段,语文课本的内容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进行情感教学,一位优秀合格的教师应该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能将自己的情感教学进行充分的表现,让学生的情感达到共鸣或者是震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3
【关键词】美国文学作品赏析 教学模式 素质培养
经典文学作品是语言运用的最高境界,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分支,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是美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结晶,折射着美国优秀的人文智慧。其内容涵盖了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以及各阶段的代表作家及经典作品,反映了殖民地时期、独立战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南北战争时期和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在高校语言教学课程中开设《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不仅能使学生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感受优秀作品带来的审美愉悦,提高人文素质修养,而且能帮助学生扩大词汇、夯实基本功,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达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和态度,激励人们积极向上,不断奋进。《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目的,就是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培养学生对文学的阅读兴趣和欣赏、判断能力,使学生通过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文学作品的鉴赏,探究作家的创作倾向、语言技巧、写作手法,系统把握美国文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主动参与文本意义的寻找、发现和创造过程,提高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悟能力,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高理性认知的能力和基于审美与理论思辨的文化鉴赏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的问题及改革必要性
1.《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目标指引下,我国语言教育日益重视与国际的接轨,在注重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强调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以改变我国语言教育中,学生实用能力不强,不能流畅地用英语交流、看不懂英文原著等状况。从目前高校教学现状来看,《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仍然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其原因有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由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所选的名著,都是用地道英Z创作的,作品涉及的词汇量很大,很多句法结构比较复杂,而且,由于作品年代久远,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很难非常透彻地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会感到晦涩难懂,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其次,在教学中,《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对高校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语言能力外,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这些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内容,化繁为简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鉴赏作品,初步掌握文学批评、文体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修养和审美能力。这对很多“重语言轻文学”,惯于逐字逐句地讲解英语文学作品的教师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挑战。
再次,在我国很多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语言基础性、工具性的现象,而对于语言与文化或文学的关联性则重视不够。不管教师还是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在《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教与学过程中,过多地关注语言点和教学重点,往往忽略其中作品的人文美感,使《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文学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其真正的教学意义。
最后,思想上受到就业与升学的影响,存在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认识偏颇。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化,社会化、职业化、现实化令很多教师与学生,都非常重视效用比较明显的实用英语学科,对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潜移默化的素质培养型学科的重要性则认识不够。在实际学习中,很多学生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实用学科上,比如商务英语、口译、写作等,而忽略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教育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高校英语中的教学效果。
2.《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但是,教学改革不是对以往大学教学模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高校外语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基础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拓展了高校语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西方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将其与本国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将《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对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意义的重要作用,切实贯彻在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引导学生去探究作品的内在价值与意义,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三、《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模式改革的途径探讨
《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的目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进行鉴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写作等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要充分发挥该门课程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校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建议进行相关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学生的语言基础和兴趣特点及学习能力、学习目标,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1)根据体裁赏析作品。文学作品的体裁决定了其表现形式,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的运用也是迥然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比如,小说语言一般强调通俗易懂、详细刻画,诗歌、散文等则要注重凝练、寓意深刻。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体裁来对作品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其创作技巧、语言表现手法,进而揭示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2)结合作品学习语法。由于中西方语言习惯的不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语法是比较难学的。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时,如果对语法不能有效掌握,就会影响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甚至难以读懂这些文学作品。而且,由于《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作品,都是用美国英语创作的,由于年代久远,其语法与现代美国英语语法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此进行明确的讲解,引导学生结合文学作品内容来学习语法,否则,脱离语境的语法学习,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3)撰写阅读心得。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写作的成功范例,也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用英语语言进行总结表述。撰写阅读心得,能够加深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优秀作品的理解,也能使学生在举一反三的总结、反思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4)多角度鉴赏分析。“横看成岭侧成峰”,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鉴赏也一样,不仅要从专业语言学习的角度去鉴赏,还要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结合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去分析,以全面理解作品,探究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内涵、创作理念,避免枯燥、乏味的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兴趣。
(5)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实际调查,在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过程中,一些学生因为《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中的部分作品篇幅较长,而难以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合理制定一定的阅读任务,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强化学习效果。
2.在教学中开展专题研讨会与第二课堂。相对于其他英语专业课程来说,文学课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是,课时设置又相对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常采用“满堂灌”的方式,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法,使课堂教学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专题研讨会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将课堂时间分为讲授与讨论两部分,在讲授部分,主要针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文学要素进行教学;在讨论部分,则采用小组方式,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前面讲授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人物、主题、风格等要素在作品中的表现。讨论完毕后,每组派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及汇报,进行相应的点评与总结。这种讲授与小组教学模式,不能使师生之间实现了良好的互动,也增进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与写作,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专题研讨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与总结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用于表现自我的自信。
第二课堂活动是对《美国文学作品赏析》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教师要帮助学生成立美国文学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小组,通过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形式,使《美国文学作品赏析》从单一的小课堂教学,拓展成以校园为主的大课堂。另外,还可以组建英语戏剧社团、设立英语电影周和英美文化周、美国文学俱乐部等,形成一个立体式的、学习氛围浓厚的英语文学学习环境。
3.突出美国文学作品的整合教学与文化传递功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言类文学课要注重对学生阅读、欣赏、理解文学原著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以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教育的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同一主题的作品,集中起来进行整合教学,集中讲授该类文学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与境遇,使学生能系统地了解该时期的社会背景,并通过比较,更好地理解与体验作品中的丰富情感,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下,学生需要更加全面地了解与把握西方优秀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认知能力和文化传递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对外语人才的切实要求。通过学习《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来提高文化认知与文化传递能力,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教学中,教师不妨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家及作品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和体会该作品,从而提高自身鉴赏性阅读能力。
4.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是《美国文学作品赏析》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证,要改变当前一卷定最终学科成绩的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创新教学评价方法,使教学评价方法实现多元化。比如,单元测验可以采取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同时兼任出题教师、比赛评委和竞赛选手,增强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利用微信、微博、博客等自媒体形式,为学生创建师生互动、展现自我的平台,并将学生在自媒体上的表现,纳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与学生过于重视语言点与知识点学习的现状,将其教学重点落实到《美国文学作品赏析》的教学过程中来,调动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效果与质量的全面提升。
综上所述,《美国文学作品赏析》在高校第二外语教学中,其作用不可忽视,是提高语言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外语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高校教师必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顺应新时期外语教育趋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模式,为我国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吕佩臣.高校外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79-182.
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4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236-02
一、引言
文化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大类,前者是指人们交际的前提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对语言的把握和理解不受直接的影响,后者则是直接影响着交际的文化知识。随着应用语言学的发展,我国的语言学家桂诗春在应用语言学方面做了广义与狭义之分的概念理解,广义是指应用语言学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方面存在的问题,而狭义的概念是指语言教学本身,特别指第二语言的教学或者是外语教学。经过研究与证明发现,文化导入的语言教学对高职英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文化导入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研究成为外语教育工作者目前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
二、高中英语目前的教育现状
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各国之间的文化与交流日益频繁,在这过程中,中西方的文化一定会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由于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会出现诸多方面的物质和精神差异,西方人更加注重的是生活感受而中国人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感受。另外,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视的是理性和逻辑思维,中国人重视的是悟性和辩证思维,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更加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化交际能力。与专业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以下是高职英语的发展状况:
1.在教育目的方面,高职英语教育是为了培养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及服务等领域方面的高技术人才,而高职英语教育所遵循的原则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注重的是技能的语言培养,以日常英语来处理业务活动的能力。
2.在教育对象方面,高职院校的英语基础能力相对薄弱,英语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英语的兴趣与动力,。
3.在教育安排方面,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英语教育只是一门文化科目,不能与专业课程进行比较,学校和学生不够重视英语教育的学习,职业院校对英语教育的推广力度大,高度重视英语教育的普及,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法而文化知识只占一小部分。
4.从教师自身方面,在英语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进行的英语知识传播教育是片面和零散的,并且大部分教师对英式和美式语言文化背景了解不够全面,没有掌握比较全面的材料,平时没有加强对学生的英语素质训练,课程安排不合理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薄弱。
三、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文化导入现象贯穿高职英语教学的的方方面面,文化导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不容小觑,以下两点详细论述了文化导入的必然性。
1.文化导入是语言交际能力表达的需要。语言是社会的一种交流沟通的工具,英语教学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学习其主要目的所在,语言离不开文化,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社会背景不用,文化背景和文化依托影响着语言的把握与应用,高职英语教学要加强学生了解语言所传承的文化,英语交际能力概括成四点主要是:充分掌握语言知识,并能够正确的运用和表达语言的中心思想。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语言在实际交际过程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英语时要根据自身的社会地位和社会环境正确的判断和表达自己的语言,使其合乎情理运用得当。了解语言自身的社会含义,能够表达出英语本民族接收的语言。
2.教育部所指定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具备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要运用到实际交涉的环境中,应该提高学生全面的素质教育培养和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及综合能力,并把培养社会文化能力作为最终的目标。同时要求高职教师要遵守以下的几个原则问题:关联性的原则。课堂传授的内容必须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教师要挖掘材料中隐含的文化信息与内涵,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能力就越强,也会增强对英语的信心和兴趣。适度性的原则。文化导入主要以语言为主,对于高职院校英语基础差、语言基础薄弱等问题,在教学中大量的讲授理解课文的内容,就会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是成绩差的学生丧失读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掌握好尺度。实用性的原则。坚持以就业为指导,以实用为目的的原则,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应用型的人才,老师所讲和学生所学的是关系到学生就业所需的知识,教学内容要突出就业运用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语言的基础能力和社会交涉实践能力要有机的结合,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科学性的原则。文化导入应该从效果出发自然地与语言教学结合在一起,避免机械呆板和盲目无目的进行“灌入”和“填入”,这些都会使教学成果消化不良,教学实验证明,在教学中导入相关文化知识,不仅可以丰富文化知识,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消除文化上的障碍,提高他们理解的能力和印象,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搞清楚他们的文化难点和盲点,防止以偏概全的错误发生,能够全面、系统、客观、准确掌握文化知识。开放性的原则。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是最敏感和难以适应的,文化交际能力需要大力度的培养,面对广泛复杂的文化交际意识,课堂的时间非常有限,要再课下鼓舞学生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报刊、书籍、杂志和电影宣传,积累与文化背景先关的知识,积极主动地与外教老师交谈与沟通,这样就可以逐渐的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地理知识、教育理念、风俗习惯、地域文化、政治背景、科学技术等知识。
四、文化导入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以及高职院校高要求的培养目标,使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显得更加迫切,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本校的英语教育实际,不断地加大英语文化的输入途径,使英语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体现文化导入(下转第238页)(上接第236页)在英语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1.对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听力教学是学生在英语学上的最大对手,所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面临的难题,由于汉语的思维方式与英语不同,学生容易以汉语的思维方式去揣测听力内容中的意思,造成许多的盲点与障碍。
2.对高职英语口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书面语是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高职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发展极不平衡,汉式英语口语层出不穷,也成为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口语词汇的大量缺乏、表达方式错误、与英美国家的英语交际习惯背道而驰,学生英语口语方面的障碍亟需解决。
3.对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的导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相对于传统的语法的讲解和逐字逐句的翻译式教学方法,对材料的内容进行文化背景的导入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构思能力,条理清晰地分析材料内容,如果阅读只停留在字词的意思上而不考虑文章的结构背景,会使阅读速度大大降低,并对原文的意思产生偏差和错误。
4.对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写作过程要求,学生要正确恰当地运用语法知识和短语,同时还要掌握英国人常用英语基本表达方式,最后的文章要合乎语法与习惯。平时要加强对学生语法的锻炼与加强和对英美文化的导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不断的积累英美的文化知识。了解当地具们的生活习惯和表达方式。
5.对高职英语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译不是简简单单的译词句使之对应,而是对原文的吸收和理解对其概念的重新塑造的一个过程。翻译过程中,要将对已掌握的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与百科知识融汇在一起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翻译再塑造的过程。但是目前面临的难题是,国内高职院校缺乏英语专业人才,教师比例偏低,教师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大力普及为高职院校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高职教育英语课程设置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需与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不断的优化课程设置,符合学校的办学条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研究课程设置的新机制。
(1)设置课程根据社会和个人的需求而定。课程的开发要以社会需求为前提,终身思想教育要把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机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确立超前理念,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剔除掉课程教育中的过时、陈旧、错误的教育理念,注入新的发展因素,只有新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2)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结构。高职院校的教师结构不合理现象对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首先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随着经济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终身学习是每个人不断进步的要求,教师队伍也不例外,对教师定期的进行培训和进修学历要求未达标的教师为其创造条件实现学历的升级,对已经达标的教师,鼓励其进一步深造,使知识得以更新,能够及时的对课程设置进行变化调整。其次,调整教师职称的机构,大力度培养高职的年轻教师。第三,兼职队伍建设要合理规范,对企事业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和参与教学。
(3)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积极开启校企订单式的培养,建立与校企单位长期合作的机制,为确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和设备设施,进一步带动专业现代化建设,使专业开发、产业发展、基地建设与科技成果融为一体,形成一条良好互动的发展趋势。
(4)构建高质高效的评估机制体系。一方面有利于观测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执行情况,及时有效地解决课程安排中出现的问题,准确地抓住机会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机制的评估,进一步完善实践发展体系。
五、总结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教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教授一门语言也是在传授一门文化,教师单纯的注重语音和语法词汇的的讲解,很容易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倦烦躁的心理,教育工作中不但让学生把握英语文章的主旨内容,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巧,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的挖掘和探索文中的文化信息知识,更加深刻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运用,英语教师要帮助学生熟悉文章的背景文化,讲解词汇的文化背景与文化来源,稳固扎实地记住词汇,文化导入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各大高职院校实施提高英语策略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措施,只有将二者有效地贯通在一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苏波.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正迁移与语用能力的培养.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2.彭娅.论多元智能理论与高职英语教学文化环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3.于欣.英文电影——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有效途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熊婷.英文电影在高职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中的运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
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优化;思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为了顺应素质教育与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创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让学生既能学习知识,又能提高能力。对此,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究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优化思路及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思路
在新课标下,要求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需要优化教学过程,把握优化思路。第一,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分析学生的思维习惯,以学生为出发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情境引入和问题导入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积极参与学习。第二,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探究,鼓励学生自学,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根据学生特点,开展小组学习、组织语文知识竞赛和课堂辩论等,以增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亦或角色扮演。如课本剧扮演、当老师讲解知识等,从而激活课堂教学,发挥学生潜能。第三,精简课堂内容。这要求教师精设课件,基于知识完整的情况下,突出重点、层次分明、简洁精练。同时,把握教学节奏,熟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尽量最大化地利用教学空间与时间,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策略
(一)抓准关键点,引导对话,实现互动交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生本互动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抓准关键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师生对话。
如教学鲁迅《祝福》一文时,若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则需讲解作者的语言风格以及组织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地融入文本对话中,把握文章创作意图,领悟文章内涵。同时,生本对话,还包括与文章人物进行情感交流、思想对话。譬如和文章中的祥林嫂对话,学生需要留意文章中一段话:“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当祥林嫂问“我”时,实际上也是和学生对话。面对这一文本语言,学生也需要思考应怎样回答,怎样可以让祥林嫂去得到答案。同学们如何来解决该问题,这其实就是文本对话的关键,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阅读水平。另外,教师还可借助生动的教学语言、图文并茂的录像和视频等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进一步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文本、合作学习,增强知识感知,加深知识理解。
(二)加强体验,启发思维,培养积极情感
在语文新课标下,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尊重他们在知识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身体验而得到的知识或领悟的道理,印象会更深刻。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生活实际为切入点,设置教学情境,设计多种体验活动,创造体验机会,增强感知。同时,基于学生体验上,展开交流,以熏陶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教学新课时,教师可将那些与课文有关的、可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体验的典故、故事,让学生课前编小剧本,排练故事。课堂上,选取适当的时机进行表演。
如学习《琵琶行》时,笔者并不是依照传统教学流程开展的。即解题——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简介——分析序言。若根据传统流程,学生会感觉学习枯燥乏味,被动学习。因而,为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变化了教学流程。首先配乐引导同学们富有感情地来朗读序言,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与概括其主要内容。通过这一变化,有助于初步了解作者的处境以及题目的大意。当学生对作者生平有了一定了解,并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以表演的形式来展示作者的经历,以体验白居易当时的情感。如白居易幼年时聪明智慧,少年时则拜访顾况等故事。上述表演并非对文本的简单模仿,而是对课文的拓展延伸,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对文章的领悟。
国语的文学成就范文6
校园文化是从人文关怀视角出发,在充分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以鼓励人的个性创造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文化形式,它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导向、规范、教育和促进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品质、知识视野、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高校校园文化是指高校经过长期办学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文化氛围和校园风格,是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道德情操、治学态度文化素养和价值观念。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之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是高等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管理过程的灵魂所在,它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精神,涵盖了反映学校风气与传统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比较鲜明地反映了学校师生员工的整体精神风貌、价值取向、道德准则。
学风建设是一项与学生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等密切联系的系统性工程。优良学风是学生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反映,它所具有的熏陶感染、激励导向和调节约束作用,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证。
事实证明,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新形势,当我们重新思考并构筑校园文化体系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时,我们必须要树立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核心内容这一思想,将学风建设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体系之中。
二、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的关系
1.校园文化建设与学风建设相辅相成
高校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范围广且深,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学风建设不仅要传承优良传统,而且要构建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基本途径的思想方法和学习精神,从这一层面来看,学风从本质上属于校园文化的内涵,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因此,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2.优良学风应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重点
第一,良好校园物质文化是影响和制约学风建设最重要最直接因素。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一种“物质文化”,它是师生赖以学习、生活、工作的外部条件,对师生的思想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具有强化大学精神的价值,有利于陶冶师生情操,砥砺师生意志,美化师生心灵。以激发学生刻苦求学、奋发向上、求真敬业的精神风貌,从而营造优良学风,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形成。
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风。首先是要净化育人环境,为校园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的氛围。要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大力开展创建文明班集体等活动,建立诚信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其次要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应站在创新世纪高质量文化品味育人环境的战略高度,应用生态学、心理学、行为学、园艺学、环境艺术和景观建筑学等多学科知识,来指导高校环境文化建设。再次是在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美化的过程中,还可以增加校园学术氛围,使校园环境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专业教育的基地,充分发挥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
第二,健全规章制度是学风建设的根本保证。完善校园制度文化,为优良学风建设提供保证。校园制度文化通常是指校园内师生行为的规范与标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制度一方面从管的角度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使之符合法律和校规;另一方面,从理的角度教育、引导学生行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不断进取,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我们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考试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使学风建设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第三,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是优良学风形成的组织保证。规范校园行为文化是培育高校校园文化的方式之一,良好的行为能塑造好的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它能保证校园内学习、工作、生活的正常运转,协调校内人与人、群体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关系。所以,高校要积极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丰富校园师生生活,将有效活动常规化、常规活动品牌化、典型活动特色化,重点打造活动精品、提高活动质量,从而做到拓宽视野,锻炼师生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繁荣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弘扬时代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建立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校园文化活动格局。
第四,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所在。彰显校园精神文化,为优良学风建设丰富内涵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与灵魂,校园精神文化渗透或附着在校园各种文化载体及其行为主体身上,使人能切实感受到它的存在。校园精神文化富有极强的渗透、凝聚和激励作用,能够引导师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奋斗理想,明确学校所承担的社会与历史责任,引导师生树立勤奋刻苦、严谨求实的工作和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学习热情,弘扬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除了正常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开展各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繁荣校园文化。
三、目前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纵观各高等学校的情况,应该说目前高等学校学风的主流是好的,但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校学生在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上社会一些不良因素的侵扰,使得学风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于学生的激励制约机制不够,不能有效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高校年轻教师水平有待提高。伴随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部分高校师资力量供给不足,因急需引进的部分年轻教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责任心不强以及教学效果不佳,对学生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三是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载体过于单一,多偏重于文艺体育活动,校园学术科技氛围不够浓厚,人文科学底蕴不足。四是学生自身的学习目的不够端正,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导致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学生违纪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靠贷款、勤工俭学等途径维持学业,经济上的压力分散了学习精力。个别学生独立性差,不会妥善处理身边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造成心理上的困惑,进而影响学习。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认识不到位,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部分高校的个别教师和一些管理干部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的组织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己无关或关系不大。二是视深层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文化、轻精神文化。近年来,许多高校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三是目标不明确,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四、加强学风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培育的建议
在学校建设发展中要正确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内在关系,统筹规划二者协调发展。要以学风建设为核心统筹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协调发展,不断培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成果。
1.紧紧围绕学风建设这个核心谋划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
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学风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处于重要的、核心的地位。加强学风建设不仅要在深化教学改革、转化教学机制、强化教学管理、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下工夫,同时还要将学风建设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使之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即将学风建设的精神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去,并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努力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师生从中感悟科学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真理的乐趣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规划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激励学生学习的特征,可以较好地反作用于学风建设,保障优良学风的良性发展。高校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集中地,大学校园的魅力就在于它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文化气息无形地影响、熏陶着大学生,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奋发有为。因此,各个高校都应该科学地规划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蓝图,并通过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来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
3.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对优良校风和学分的形成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治学态度、处事方式、科研水平、教学风格、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无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高校内部暴露出来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和抄袭成风等问题,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产生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要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要真正培养出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精、育人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良性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风建设的科学发展
学校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运行模式、教育理念、课程知识、教育方法、管理结构、教育目标和心理预期等形式之中,并对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制度体系,用长效机制推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就意味着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先进,鞭策落后,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刻发挥着心理强化的作用,并最终体现在教学、管理、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真正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参考文献
[1] 葛金国,石中英.论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1990(3):60-68.
[2] 周之良,祝文燕.校园文化建设与教育观念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1996(17):25.
[3] 朱永林.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三大基本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3(9):69-70.
[4] 杨良奇.论品牌塑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4(3):66-67.
[5] 朱芳转.略论高校校园文化成果培育工作[J].社会科学家,2011(7):37-139.
[6] 刘克利.高校文化育人系统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8-11.
[7] 张兴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8(2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