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组织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ZHANG Kai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 Thia paper use of literature and questionnaires, site visit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in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for development in Liaoning Provinc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xtracurricular sport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for analysis, summed up the impac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fac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extra-curricular sports activitie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l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port activities;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mode
1 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1.1 高校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
据调查,目前高校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而且不存在性别差异。说明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已经被大学生所接受,它同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是相同的,保证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持续性。但实际上,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与频度却不尽如人意,这与大学生们认识程度有较大差距。男大学生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3次,女大学生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1~2次,每次活动时间在45~60分钟左右。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每周能坚持锻炼3次以上,多数大学生没有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
1.2 高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现状
1.2.1 早操、课间操组织管理状况
科学合理的早操锻炼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和改善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促进学生强身健体。据调查辽宁省高校在扩招前,由于人数相对较少,易于管理,多数高校采取集体出早操的形式。这种组织管理方式的不足之处是存在活动形式单一性和强制性。由于锻炼强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在扩招之后,因学生人数剧增,体育场地设施有限,不易统一管理,大部分高校采取只要求大一、大二年级学生出早操,学生可自由进行锻炼由各院系自行组织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但对于高年级没有体育课的学生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而这部分学生恰恰是学校中参加体育锻炼相对较少的群体。在课间操方面,各高校基本处于无管理状态,只有少数高校播放广播操音乐,学校没有进行统一的组织管理,学生不能做到自觉锻炼,锻炼效果极差。
1.2.2 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状况
目前辽宁省各高校每年都能定期举办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健美操等传统体育比赛,由学校统一组织的体育竞赛具有规模较大、组织规范、连续性好、观赏性强等特点。另外,各院、系、班级还根据学校场地条件,组织小型多样的单项体育赛事,如跳绳比赛、踢毽球比赛、拔河比赛等。这种小型体育竞赛的特点是简单易于开展,学生参与面广,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这些竞赛活动主要由体育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组织和技术指导,学生在体育教师带领下共同完成裁判工作。竞赛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裁判能力,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在开展竞赛的同时,要注意竞赛的局限性,不能持久开展,在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能力和培养学生锻炼习惯方面作用有限。
1.2.3 课外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组织管理状况
目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利用较充足的体育场馆,成立了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并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体育团体管理条例》及活动计划,由学生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的项目,作为自己相对稳定的锻炼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卫生保健、医疗救助、身体状况评定方面的知识。这种课内外一体化的学习锻炼方式由于其组织明确,活动效果明显,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下转第201页)(上接第198页)供参与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空间,已日渐成为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织形式。但由于体育教师日常所承担的工作量较大,除了要上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组织各项体育赛事并担任裁判工作外,还有训练校体育运动代表队及带队参加省、市级比赛的工作任务。另外还有个人进修、科学研究等工作压力,导致没有过多时间来指导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目前高校课外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主要由学生会、体育骨干负责,因缺乏教师指导、经费支持和奖励机制,虽有制度和活动计划,但执行情况较差,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和频率逐渐减少,锻炼质量不断下降。
2 制约高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
2.1 场地器材匮乏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在校学生数迅速增长,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基本只能满足大一、大二年级上体育课的学生需求,学生课外锻炼会与体育课教学、体育代表队训练等活动发生时间上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2.2 缺乏运动氛围
大学生个体锻炼行为很大程度取决于周围环境对他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自主性。部分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由学生自主安排锻炼时间,没有形成群体性、有组织的活动,没有形成氛围,因此降低了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热情,锻炼效果不尽如人意。
2.3 缺乏专业技术指导
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和技能是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前提,也是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先决条件。很多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有较高的认识,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自身掌握的运动技术和能力较差,又未能得到正确的技术指导,没有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逐渐失去了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随之减少。
3 对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模式的建议
(1)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体育教学部门和体育教师要承担主要工作,但学校有关部门――学生处、团委、学生会、各体育社团和各院系也要相互协调配合,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课外体育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2)完善各项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方法,明确落实学校各部门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职责,工作分工到人,责任明确,才能使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切实有效的组织管理。(3)组织管理模式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优化现有体育设施条件和师资力量的使用,完善组织管理形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管理方法上应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评价能力。(4)规范对课外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的管理,体育教师要对其进行理论和技术指导。同时建立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科学的锻炼方法、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裁判知识、体育信息和相关政策的传播,让学生的体育锻炼有理论的指导,促进科学健身,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网络平台,对课外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进行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严华,李蓉蓉.略论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J].湖北体育科技,2012(3).
[2] 蔡瑞广,邱梅婷.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
[3] 聂环玲.普通高校课外体育组织形式新思路[J].内江科技,2010(11).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2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 学校
1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社会影响面较广,加强这一群体的宣传教育是全社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方面。
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同时也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共造成320多名中小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踏压伤,这一惨痛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牢固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理念。
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的多少,不仅影响着学校本身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的实效。“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学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知识、避险技能,可以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得到切实的体现。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安全撤离无一伤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4.8级地震,唐山市英才学校的师生们沉着应对,按照平时的地震应急演练仅用两分钟就撤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踩踏事件。突遇强烈地震时,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生地震是什么情景从未经历过,就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就会盲目的逃生,发生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因此,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从提高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入手,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
2 滨州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开展情况
地震是较为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防震减灾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因此,滨州市中小学在宣传活动中,紧密结合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纳入学校安全知识范畴。
2.1制度建设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关于学校安全的规章制度,为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2.2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每学期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归档。
学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周”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制定活动周实施方案。要求全校教职工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好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育。
2.3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并要求教职工将所了解的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广播有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内容。
(3)在学校宣传栏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挂图,让学生们学会在发生地震如何应对,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安全情况进行巡检,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5)充分利用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这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日本大地震有关情况向师生们介绍地震成因、地震基本知识以及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在科普宣教展厅,参观地震仪器陈列,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录台站三十多年来使用过的各种观测设备、科普知识挂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火山岩石标本等;在4D动感影院,师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模拟地震发生情景的动感电影;在多功能报告厅,观看滨州市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录像。组织学生们写观后感、演讲比赛。
(6)组织“四个一”活动:广大师生每人阅读一本防震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7)成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部分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时常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活动主题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地震知识、防震知识、地震时紧急避险方法的学习与演练等。
2.4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各中小学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操作可行的《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地震疏散演练,提高学生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避险能力。
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这类科普知识的兴趣,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广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
3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国家以及我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由于《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等对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职责、任务的规定很少,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制度建设。
3.2目标、内容不够明确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前,地震主管部门没有制定防震减灾的宣传规划,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统筹的安排部署,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形式、载体等都不十分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宣传内容单一、宣传形式单调,宣传载体单纯等问题。
3.3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做好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离不开优秀的防震减灾作品、高素质的宣传教育队伍和充足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就目前情况来看,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宣传教育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宣传教育队伍匮乏、宣传教育经费不足。
4 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认识
要把做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与参与度,按照“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切实加强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
4.2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
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规章制度,确保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有效进行。
4.3构建保障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长效机制
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载体以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学校广播、报纸、宣传栏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阵地作用,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在学校的覆盖面,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一是安排必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时间,并适时开展地震自救、自救和逃生的应急演练。二是创作更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三是加大教师与学校防震减灾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防震减灾意识。四是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评价与督导,重点评价学生防灾意识的建立、地震逃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状况,并把考核评价纳入学校考核的范围之内。
4.4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2003年,我省首次提出并开始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目前,滨州市共有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5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4所,县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0所。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有利于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开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原则,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成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宣传教育、地震疏散演练等方面对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规范,全面提高学校防震减灾能力。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3
关键词:科普;展品;讲解
引言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国民对于科学知识的认知需求提高,越来越多的各个年龄层的人群对于科普展览的兴趣提升。而科普类展馆展现的是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传播现代科技知识。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科普展览中学到更多的科普知识,将科普展品所要传达的科技知识展现给观众,就不得不依靠讲解员生动形象的解说向观众传达不同类型展品的详细信息。因此,对于讲解员来说其讲解方式和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科普展馆讲解所面临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的科普类展品活动有很多,公众对于科普类展品的兴趣也日趋浓厚,但是,国内的科普类展馆的讲解员的讲解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定的讲解方式上的问题。
1.1 讲解过于浅薄
对于科技展馆的讲解员来说,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展品的相关知识传递给观众。但是,对于科技展馆的观众来说,他们对于科技展品有浓厚的兴趣,想要了解展品背后的意义与科学内涵。但是,现阶段讲解员的重点放在对展品概念、作用以及操作的流程等的讲解上,并没有对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详细的解读。科普类展馆是一种特殊的展览场所,提倡互动体验式的讲解学习,讲解员通过对展品内含的科学原理和知识进行讲解,并与观众进行互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的了解科学知识,激发起观众对科技的兴趣,进而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由于很多讲解员对于科普展品的讲解过于浅薄,受众对于展品的了解不够深入,很多观众在听完讲解后知道展品是什么,但是对其所包含的科学原理却不甚了解。致使科技展览的效果不佳,并没有达到科技展览对观众予以启发的作用,容易致使观众对科普展品失去探索热情。
1.2 讲解模式存在不足
现阶段,很多观众在科技展览馆进行展品的观赏,往往是被动的进行知识信息的接收。讲解员通过对观众眼前知识的讲解,对观众传播相关的知识。但是在此种被动接收知识的模式下,观众对于展品的了解不够立体。而且,由于讲解员的讲解思路过于陈旧,面对越来越多的展品与观众,讲解员的讲解任务加重,只能是对展品进行的相关知识进行背诵,并进行简单的背诵。观众们往往进行走马观光式的观赏,并不能对科技展品产生充分的认识。因此,科技馆的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应该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于展品进行适当的分类总结,改变原有的讲解模式,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使讲解的效果能够提高。
2 科普展品讲解的建议
2.1 针对不同年龄的观众采取不同的讲解方式
对于不同年龄层的观众来说,其认知能力不同。为了达到理想的讲解效果,使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够对科技展品产生一定的认知,达到科普教育的效果。讲解员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层的观众,进行合理的讲解设计。首先是对于青少年观众,比如中小学生。在对儿童进行讲解时,要了解儿童观众的兴趣。尽量选取一些有声音或者可以触摸的展品,引导儿童进行模仿,在游戏的氛围中让儿童能够对展品产生兴趣,加深他们对于展品的印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同样拥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讲解员应该抓住小学生的兴趣,利用新奇的刺激吸引其注意力。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对于现代科技有一定的认知,讲解员应该将科技与生活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科技展品产生更好的认知。而对于成年人来说,思想比较成熟,单纯对一件展品进行简单的讲解,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讲解员应该注意对展品的本质和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与观众进行互动,满足成年人的知识需要。还有部分专业的观众,由于他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不同,因此讲解员不能按照对普通观众的讲解方式进行讲解。专业观众对于展览的目的性明确,对于展品的理解力强。而且有时一些观众对于某些知识的了解远远超过一般的讲解员。因此,在进行此类观众的讲解时,应该选择具有专业能力的讲解员,必要时选择馆内专家陪同讲解。
2.2 对于不同的展品进行相应定位和讲解设计
在科普展馆中,通常拥有较多的展品。对于不同的展品,大概可以分为两类,分为科学原理类展品和技术成果类展品。对于不同类型的展品,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包括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先进技术知识的传播。对于前者来说,科学原理通常比较抽象,对于不同的人群都具有较好的接受性。而技术类展品,更加的抽象,有一定的时代特点,适合有一定科学文化基础的人群。因此,科技馆在进行布展时,应根据不同的展品特征进行相应的位置定位,进行有效分类,防止因为随意放置使观众不能形成整体的思路,影响讲解效果。
其次,对于不同的展品,讲解员应该对其讲解思路进行区分。对于科学原理类的展品,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播,讲解内容应该简练和通俗易懂,通过展品进行科学知识原理的讲解,提高观众对于科学的兴趣。而对于技术类展品的讲解,讲解员应该注意不仅仅对科技产品本身进行讲解,还要结合现今时代的发展,进行合理的讲解设计。
2.3 进行讲解方式的合理设计
随着现代科普展览的不断发展,科普展评的讲解形势也不断发展。新阶段,为了提高科普展评讲解的效果,讲解人员应该掌握先进的讲解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首先,互动型的讲解方式。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好的了解和体验科普知识,讲解员不仅要对科技展品的科学原理进行讲解,还要重视观众的参与体验。指导观众在观赏的同时进行互动性体验,将理论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充分展示展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其次,展览型的讲解方式,传统的展览方式只是通过图文说明和讲解员的介绍对观众进行展品的介绍,此时,讲解人员可以进行适当的扩充,采用故事叙述的方式使观众更加充分的了解科技展品。最后,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背景下,讲解人员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进行展品的讲解。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以将科学知识生动形象地传达给观众。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科技展品的科普效果,讲解员在进行科普展品的讲解时,应该注意进行综合的方法改进,全面提高讲解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4
今年是联合国确定"6、5"世界环境日第34个纪念日。根据农十师环保局《关于做好农十师2005年世界环境日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认真贯彻《全国环境宣传教育纲要》、《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活动,围绕着今年环境日的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开展了“八个一”的宣传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是开展了一次以“创建绿色家园”为主题的班队会活动。为加强对环境日的宣传教育工作,我校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2005年“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了以“创建绿色家园”的主题教育活动。活动中,同学们以讲环保小故事、自编自唱的环保歌、讲演比赛、交流会等形式广泛宣传珍惜自然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此项活动还在北屯电视台播出。
二是举行了一期环保手抄报比赛。这次手抄报比赛以“保护母亲河——额尔齐斯河”为主题,共展出手抄报50余幅,300余名学生参加了比赛。版权所有
三是开展了一次环保科普知识讲座。6月3日,北屯中学通过广播的形式举办了一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环境教育宣传行动纲要》为主要内容的环保科普知识讲座。全校3000余名学生听取了讲座。通过听讲座,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是举办了一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主题的黑板报比赛。期间共出板报53块,通过黑板报比赛,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五是开展了一次向全体师生的倡议活动。校团委在6月6日学校升国旗仪式上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呼吁全社会共同来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家乡,爱北屯,自觉投入到植绿、护绿、爱绿的行动中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六是进行了一次环境保护知识竞赛。学校结合新课程改革,在初中部开展了以“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知识竞赛。
七是组织少先队员参加一次红领巾实验田的实践活动。校团委少先队组织部分团员青年和少先队员参加领巾实验田的实践活动,每个少先队,团支部,负责管理校园内一块实验田,清理草坪中的杂物、浇水等。
八是开展一次网上宣传活动。学校除在校门悬挂横幅外,还通过校园网站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期间共刊载《北屯中学开展“美化环境、从我做起”主题教育活动》、《北屯中学千名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建设》、《北屯中学创建“绿色学校”工作总结》等文章及图片10篇。
我校通过在世界环境日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使中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进一步普及了环境知识,在学校营造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和风气,使中小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中小学生形成对地球、人类、资源的积极态度和自觉的环境保护行为。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5
5月12日,县纪念5.12防震减灾知识网络有奖竞赛正式启动。活动时间为5月12日-5月31日,我局在365网首页置顶宣传这次网络竞赛活动,网民可点击图片链接进入答题,答题软件会自动录入答题资料,并统计所有参赛者的相关数据。活动结束后,我局将根据竞赛成绩抽出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活动面向全县城乡居民,同时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县全体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全部参加了知识竞赛活动。通过举办这次网络竞赛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影响力,达到全社会了解防震减灾工作、了解防震减灾知识、了解防震减灾法律的目的。
二、在全县中小学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5月12日,在我局和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全县56所中小学近10万师生同步开展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前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对学校安全工作措施、校舍安全、设备设施、水源、电源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由于学校安全管理而引发的事故。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防止演练中出现意外伤害。演练活动准备充分,组织有序,取得了完满成功,增强了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意识,提高了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三、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
5月12-5月31日,联合教育局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举办地震科普知识讲座,悬挂防震减灾宣传标语,布置防震减灾知识画廊,组织学生观看防震减灾科普音像片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四、开展“防灾减灾日”社区主题宣传活动
5月12日,我局会同多家单位开展了社区主题宣传活动。在3个社区举办了防震减灾知识讲座,同时通过设立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等活动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组织3个社区居民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增强了社区居民灾害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居民地震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避险技能。
小学生的科普知识范文6
关键词:科学教育; 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76-001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影响
小学科技活动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的形成,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
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今天的小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指对在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扬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
小学科技活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在科技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自己拟定的方案去从事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二、小学科技活动开展现状
目前小学科技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一定成绩。总体而言,通过科技活动,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均有提高。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1.小学科技活动项目不全面,科技含量不高
多数小学选择科技活动项目时,除兼顾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外,参与竞赛、争取名次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主要动力之一。能参与竞赛项目活动的学生人数是很少的,而那些未列入竞赛项目的科技活动则受到忽视。
很多学校将英语打字和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作为学生科技活动项目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项目上参与人数较多,但这些项目主要是知识的学习和简单的手眼协调能力的练习,科技知识的含量是很低的,更无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参与。还有一些学校则以艺术类的活动代替了科技活动的开展。
2.升学压力和经费阻碍科技活动开展
科技活动项目在小学以四、五年级学生参加为主。教师和学生均受升学影响,认为组织、参加科技活动浪费时间,积极性不高。有文艺特长、体育特长的学生,较有科技特长的学生更能受到升学政策的优惠。这也影响了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由于部分小学对科技活动不如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重视,所以很多中学觉得缺乏科技活动好的苗子。
一些学生喜欢的科技活动项目因受场地、经费的限制使普及面不广,有的科技竞赛活动需学校或学生购买一定的材料方可让相应比例的学生参加,使得很多学生不能参与自己喜爱的科技活动。由于学校经费不足,无法提供一定质量和档次的科技活动器材,很多科技活动项目开展面不广,质量不高。
3.科技活动教师的科技素养不高
虽然现任科技活动教师在职称、学历上不低于平均水平,但很多教师缺少科技活动方面的一技之长。科技活动教师自身的科技素养不高,就很难胜任这一工作。同时,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影响了其对科技信息的敏感度和对科技新技能的认识和学习。而且,现有的培训课程对科技辅导教师的需要考虑不足,职称评审亦无科技辅导教师系列。
三、加强科技活动,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1.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真正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科技活动课程,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要明确科技活动课程的目标:在科技活动课程中,学生亲自实践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扩大学生视野、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技能。培养少年儿童在科技实践活动中爱科学、懂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学生的特长,促进全体学生科技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在观念方面,能确立正确的科学观和良好的科学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在动力方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鼓励学生去追求和探究。在感知方面,使学生接触科学,感知科学。在方法能力方面,能初步掌握科学方法,发展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其次,科学确定科技活动课程的内容。要根据课程目标有侧重地挑选出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便于操作、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科普知识、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技小制作和小实验、古今中外科技发明介绍、科技小论文介绍、创新方案、思维训练、课后实践题、科技信息会。
2.通过课外活动,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