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创新; 技术; 科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77-001
所谓科技,应该是由“科学”和“技术”两大领域组成。而谈到“技术”,就离不开“创新”,因为它是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形成起来的。它是不同于科学这一以认识自然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创新性技术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科学包括基本原理、概念和结构。科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中绝大多数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不断发展的。而我们的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知识通过各种形式传授给学生。
而技术和创新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对从其他学科得到的概念和技能的利用;同时,技术又包括通过利用材料、能源和工具,应用这些知识以满足人类的需要或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技术也是一种“求知的方法”和一个探索、实验的过程。技术的研究包括这些方法的运用,即创新过程,还包括对概念和程序的利用,如了解一些需要或问题并选择最佳解决的方案。
如果从他们的目标和任务上来看,二者是不同的:科学活动是为了认识自然,创新性技术活动则是为了改造自然。相应地,科学和创新性技术的结果也不一样:科学活动的结果是获得新的知识,而创新性技术活动的结果则是创造新的产品。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虽然这二者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在具体的科学教学中又应融为一个整体。在科学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和创新技术两方面的教育,把科学和技术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创新为特色的技术同以探究为特点的科学相并存的过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创新和技术领域的现状
1.对创新技术的重视
《科学课程标准》在一些科学探究活动中,从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学生年龄特征出发,提出了简单教具、仪器制作、解决实际问题方案制定的建议。例如在五年级“热”单元中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制作一个保温杯,引发学生在创新中对很多问题的思考,了解各种材料的特点,并且在最后通过一个实际解决问题的制作和创新活动来整理概括本单元知识。
2.对创新技术的忽视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些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创新教育,特别是忽视对学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说,固然探究很重要,然而创新也同样必不可少。创新是技术的升华。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学习科学书本知识的浅表层,没有意识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缺失和遗憾。
三、创新性技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创新性技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是高层次的科学教育。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掌握契机,积极引导,着手实践。
1.把握基本方法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的方法和使用,并根据初浅的创新要求,选择合适手段、方法、工具和材料等,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学会使用简单机械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所学习的简单机械等基本知识,会自己动手试制、操作简单的机械工具,然后去完成某项布置的工作任务。只有这样,才能为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技术实践打下能力基础。在六年级“简单机械”单元中,学生除了学习各种简单机械的原理之外,还应该能够利用身边的简单机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认识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知道升旗的简单装置,认识什么是轮轴等,为能进一步进行创新性技术教育打下基础。
3.综合运用科学知识
创新性技术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要学会综合运用知识和经验。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开展各类学具的创新制作,以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制作小车、小船和搭建小桥等建筑框架模型,这些小型的科技活动都能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其实,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例子在教科版小学科学上有很多,如:五年级“光”单元的《做一个太阳能热水器》,“沉和浮”单元的《造一艘小船》,“热”单元的《创新制作保温杯》,“时间测量”单元《我的水钟》,《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六年级“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用纸造一座桥》等。教师如能较好地把握好这些教学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技术能力。
4.学会制定创新方案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科学教育;数学教学;实施方法;自主探究
一、概念分析
科学教育的基本概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水平肯定是不同的,这时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且需要定期测试,及时获取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的信息。当今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开始采用科学教育的方法,使用这一方法可以使课堂氛围更为积极,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使用这一方法,成绩稍差的学生可以慢慢掌握知识,提高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实施方法
(一)开展自主探究活动
在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但是达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学校需要开展大量的自主探究活动。比如在进行一些实际问题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进行实地研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知识的存在,获得知识的时候也会更为理解。在进行室外探究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探究的课题,并让学生先提出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验证自己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自主探究的活动中,自主探究的能力也都能得到培养。
(二)提高学生能力
实施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使用这一方法能帮助学生对于各种知识原理的理解,加深知识在他们脑海中的记忆。不仅如此,运用这一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实践运用能力,全方面提升一个学生各项知识能力。在这之后,学生完全掌握知识的原理后,就能够使用知识来回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相关的问题。例如老师可以多举一些生活中的事来帮助学生去理解加减法的知识,例如我们去商店购买糖果,有4种不同的颜色,黄色的,紫色的,粉色的,红色的,在我们选择之后,我们购买了5颗黄色的,3颗紫色的,6颗粉色的和7颗红色的,那么我们一共买了多少颗糖果呢,答案是5+3+6+7=21颗糖果,通过这个简单的生活例子,学生们对加减法的理解会更容易也更深刻,让原本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变得生动形象,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会因此更加高。同时老师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探究这其中的知识。在上课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发现,最后进行指导。
(三)培养价值观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发展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教育这一教学方法不仅主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对于这个要求来说,每个老师首先需要做的是着眼于自身的科学素质素养,保证自己与当今时代的步伐一致,确定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代符合。这样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让学生能够确定一个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好一个很好的基础。
(四)合理评价
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教学评价机制这一机制检验成果的,在旧时的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一机制主要是依靠试卷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完全依靠考试分数评定这一方法太过片面,并不能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完全注重分数这一方法也不利于学生的提高。对于这个问题来说,在创新教学模式改革中,老师要对这一方法进行改进,不能完全依靠考试分数来评定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要从各个方面考核学生。结合书面考试与课堂表现和各阶段学生的变化,全面客观地评定一个学生,使用这种考核办法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为一门基础性学科,而阅读教学为该门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及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新课标要求下,语文读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新课标下,阅读课教学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积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的具体创新措施,旨在为阅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均存在较大制约性,也是导致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现阶段,在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受应试教育影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相关基本能力的发展缺乏平衡性。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均在“写”上,而听、说、读几项能力均只是“写”的附庸,其均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在阅读课教学过程中,阅读能力训练未能得到真正落实。其次,学生因学习负担过重,为了能够更好地应付各种考试,学生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备考知识练习中,而阅读时间相对较少,阅读能力相对较差,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丧失阅读兴趣。再次,在教材内容上,部分入选阅读课文在数量、艺术形式、思想内容等均存在不足,课文数量过少、视野过于狭窄等均使学生阅读需求无法得到全面满足,进而限制其阅读能力提升,也限制阅读学习效果。最后,在阅读教学研究上,我国目前还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阅读训练还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学目的还不够明确。针对这个现状,同时实施课程改革后,新课标提出,强调阅读为学生个性化培养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能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能够逐渐学会自主思考,真正懂得自主读书。充分利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诸多环节,促进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拓展,进而使其阅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在新课程理念下开展阅读课教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师生相互展示、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相互传递、交流信息的过程,使思维碰撞、发散、创新的过程。
二、阅读课教学的创新措施
1.引导协作学习,培养学生主体能动性
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引导组间学生、组中各成员间开展协作学习。分组学习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比赛式学习。所以运用该种教学模式时,可以促进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更加充分地激发,使其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比赛能够激发人们的集体荣誉感以及拼搏奋斗精神。因此开展比赛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集体荣誉感驱使下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学习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春笋》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简单地讲解文章独特的语言表达,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然后再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探讨该篇文章的朗读,并让每组派一名代表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可提出问题:“深埋在泥土下的笋真的会动吗?”在朗读过程中怎样能够将它的“动”更好地表现出来呢。学生通过探讨这些问题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文章语言表达运用的独特性。通过这样的合作探讨过程之后,老师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将重音放在“冲破”“掀翻”“冒出来”上,使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想象出泥土下春笋破土而出的动态过程。最后,老师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春笋“动”的表现进行描述。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在相互合作中对课文语言运用及表达的独特性进行探讨,进而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况,使其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理解、朗读能力等均得到有效培养,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有效提升。
2.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在语文阅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氛围的营造,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展现个性的机会。新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积极培养其个性发展。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和点拨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引导并鼓励其在学习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并从多个角度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在《爱如茉莉》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茉莉花特点时,可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相关视频、图片,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细细品味精美词句,理解和感受人物内心感受。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平淡无奇”“诗意”等形容词,揣摩创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积极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其个性发展。
3.引导思维拓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时间,并积极引导学生勇于拓展思维,在理解文本基础上进行大胆质疑和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为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蒲公英》课堂教学中,课文中描写到“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文本是有限的,但是文本中蕴含的想象空间却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句文字表述提出针对性问题,如“这些小小的蒲公英绒球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飘荡,它们在飘荡的过程中可能会经过哪些地方呢?”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探讨这个问题。小学生思维极为活跃,这样具有宽广想象空间的问题往往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想象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拓展,他们会联系到蒲公英绒球飞过高山、飞过河流、飞过草原等场景。在想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跟随着蒲公英绒球的飘荡,感受祖国的壮美风景。然后再通过自由发言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所能联想到的场景及感受。在这样的阅读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拥有更多的机会拓展思维,发散联想,进而使其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创新思维得到有效激发。
总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新课标提出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必不可少能力。因此,在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主体能动性进行培养,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本俊.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1(9):430-431.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4
1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因为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1 把“爱”的情感洒向每个学生
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的学生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老师要善于真心去发现其闪光点,要认可每个学生,不能以成绩取人,使“学困生”产生畏惧感,对学习丧失信心,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应以亲切的面孔、热情的心去面对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多些厚爱;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不顾忌地发挥自己.“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投射的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给遇上困难的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没有自信的学生以学好数学的信心.亲其师而信其道,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反之,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1.2 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因此在数学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做到“以学生文本”这一点.
课堂提问教师应多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语言.对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都要能始终以信任的目光对待,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一年级“分一分”的学习时教师问:“谁会?”当学生纷纷举手时教师说:“那试试,看谁的方法多?”当学生列出了很多方法时教师立即肯定:“你们真能干!”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可以用期待目光直视他(她):“是这样吗?”或“再想想!”这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也很放松,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这当然可以保证了数学教学过程顺利地进行了.在此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灵活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使得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1.3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年龄小,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强,上课提问积极.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另外,在课堂上还可以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通过比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多提问、多竞争的积极性,还能使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泼.如:“看谁说的清楚”、“谁想得快”、“谁的方法巧”、“谁提的问题多”等,同时,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
2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兴趣就是一种认知的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要求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并着力认识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个体内部动机的最活跃成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科的学习,教师就得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时下的教育环境中,有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对数学课缺乏或失去兴趣.常见的有三种:一是严重不适应课堂学习.他们对室外活动有较大的兴趣,而对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枯燥的数学则提不起兴趣来,一进教室就“蔫”了.二是对逻辑思维有畏惧心理,“怕”数学课,尤“怕”计算.三是原先也曾对数学有过一些兴趣,后因成绩不好等原因渐渐失去了兴趣.这三类学生的共同表现往往为:不喜欢数学课;不喜欢数学教师;懒于思考和回答问题;很少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觉得学数学“苦不堪言”.他们虽在学生中只占少数,但在教师教学中却无疑是重点对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呢?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我认为教师可以从下面三点进行探索研究
2.1 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诱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烈,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为此,数学教学要灵活组织、安排每个内容,力争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如在教学中创设数学游戏或增添一些数学知识故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数学课的枯燥无味感,让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另外,学生授课的方法也非常新颖,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学生授课”就是教师交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备课思路,挑选一些比较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学生毛遂自荐到讲台前当一回老师.这既可让学生过了一把“老师瘾”,又能增加学生的胆识,满足其成就感,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2.2 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教学中教师注重联系实际,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当前的购房问题中,设计这样的应用题:“老师拿出20万元钱准备购房,购房的具体条件如表(略).请同学们帮老师参谋参谋,购什么样的房子最合适?”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设计了多种方案.显然,数学知识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3 关心学生,培养兴趣
学生如果喜欢他们的老师,那么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就会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教师要用一颗赤诚的心,唤醒无数颗喜爱数学的童心.
2.3.1 生活上关心体贴学生.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生活上无人体贴和照顾,这些学生特别需要教师的“爱”.所以教师在生活中要细心留意学生们的各种状态,当发现学生因在生活上存在某些问题而影响其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时,教师就要及时地关心体贴学生,帮助其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3.2学习上帮助后进生.
小学生对学习的胜任感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后进生学习很吃力,教师要及时帮助这部分后进生弥补数学知识上的缺陷,进行必要的辅导,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讲课时特别注意观察他们;课堂上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机会;后进生的作业尽量当堂面批,对他们存在的知识缺陷及时补救.这样持之以恒,后进生就会逐步转变.一些后进生往往很自卑,对学习没有兴趣.为了消除他们的自卑感,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表扬、鼓励,从而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3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会合作是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合作精神是未来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然而现在的学生或许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因为缺少同伴、缺少群体生活,有些同学养成自私、孤僻的性格,他们缺乏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的精神.那么,教师要怎样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呢?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有效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
[案例]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教师组织了这样的教学活动:“大家已经认识了圆柱、正方体、球、长方体.现在老师给大家提供几种这样的物体,请你们看屏幕,快速的数出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学生一听说让自己数图形,感觉太简单了,异口同声地说好.这时教师打开课件,屏幕中不断地出现着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形状的物体.课件很快地放完了,教师问学生:“你们数出来了吗?”学生低声说没有数出来.教师赶紧追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数出来呀?”有的学生说:“您放的太快了,一会是正方体,一会是长方体……我们都记不住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既能把每个物体数出来又让老师只放一遍呀?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摇摇头.这时,一个小男孩说:“老师我有办法,四个人一组,每人数一样,不就可以数出来了吗?”教师赶紧说:“那就这样办,四人一组,组长分工吧.”等组长分好工后教师播放课件,这回学生很轻松地就把每种图形有几个数了出来.学生们看自己把图形数出来了都特别高兴.教师问:“这回你们怎么数出来了呢?”学生说:“因为这回我们是四个人一起数的.每人数一种能够看清楚,还数的很准确.”这时教师引出:这就是合作的结果,合作的魅力.合作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将用到,希望同学们从小学会与人合作.
在数学教学中利用这种互帮、互教、互学、团结合作的形式,能促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学会协作,养成良好的性格,并能恰当地认识和处理自己与周围人际间的关系,保持个人与环境的协调,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学会与人交往,从而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4帮助学生消除过度的数学焦虑情绪
数学焦虑是由数学问题和情境而引起的病态恐惧症,是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恐惧感、急躁感等不良的情绪反应.研究者发现,数学焦虑对数学成绩具有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数学焦虑与积极的学习态度之间也呈现负相关.如果我们降低数学焦虑的话,就可以提高数学成绩了.怎样帮助学生消除过度的数学焦虑情绪,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呢?我觉得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点进行探究:
4.1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
面对学生的对数学问题产生的焦躁、恐惧等情绪,教师不能一味的批判学生,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那些教条式的语言只会令学生对学习困难产生更大的恐惧,如:某某学生,你真是太蠢了…此时教师的态度要和蔼、要求宽松,用自己饱含希望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当学生面对教师这种亲切的态度时,他们的焦虑水平就低;反之,学生的焦虑水平就高.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宽严适度、适时调整,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特点给予合理的期望.
4.2 拟定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目标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弱势.他们有的擅长于推理,不喜欢太多的记忆性的知识,有的擅长于空间想象,却不是很会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学生则讨厌繁杂的计算过程……要使学生能够学好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水平,以及他们学习的优势和弱势来设定可实现的就近目标、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习难度和学习负担不过重,也不过轻.
4.3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将导致过度焦虑的原因、消极的自我意识、紧张和自卑的心理状态用书面语言表达出来,而不致使这些原因留在自己的潜意识中产生保留性抑制,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提高学生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学生自信心等,都是消除焦虑过度的有效策略.如在数学学习中,总有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畏缩感,碰到稍微一点难度的题就后退.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各方面去关心爱护这部分学生,使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多进行鼓励、表扬,让他们觉得“我能行”,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5 建立正确的评价方式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评价活动的多重功能和多重意义.教学评价本身不是目的,提高和改进才是评价的根本目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塔弗尔比姆所强调的,“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通过教学,人们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关于教学的各种反馈信息,而分析研究这些反馈信息则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客观上使师生双方做到心中有数,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教与学的活动,以达到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目的.当然,教学评价的结果能给教师和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但这张压力能转变为动力,从而激发出更大的教学和学习的热情.
目前,数学教学评价存在着一些弊端,大部分教师仍然以传统的评价思想和方法评价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它束缚个性、淡化甄别、注重结果、轻视过程.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当代教师应该要以现代的数学教育观来实施教学评价: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5
“创新是一个国家不竭的动力。”科学课程改革深层次地挖掘了小学科学的教学价值,提升了“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地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跳出知识本位,注重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维目标的协调统一,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点谈一下小学科学课堂在教学创新方面的体现:
一、创设情境引发质疑,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带有感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既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的强大助手,又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问题是科学探索的起点。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较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要比按照老师提出的思路解决问题更为可贵。例如:教学《电磁铁的磁力(一)》一课,教学开始,教师播放一段电磁起重机工作时的视频,讲到:“在搬运废旧钢铁时,经常会用到电磁起重机,有的电磁起重机一次能搬运几吨重的废钢铁。看到这情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在惊奇之余,就会纷纷质疑:“电磁起重机的磁力为什么会这样大呢?”“电磁起重机的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等等。教师可以相机引导:“联系上节课所学的《电磁铁》的内容,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就会猜测:“我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线圈圈数有关。”“我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和电池节数有关。”等等。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身边的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引发质疑,激发了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二、学为主体师为主导,引领学生有效探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如何才能教的方便、教得精彩,而是应更多地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有什么感受,我会提出什么问题,我需要什么帮助等等。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发展需要作为教学的焦点。在实验教学中,采用探索式实验,给学生操作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猜想结果,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参与探究全过程。学生自己去实验、去发现问题、去讨论、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成为学生探索的组织者、引导者。例如:教学《给冷水加热》一课,学生提出猜测:“放入热水中的冷水袋先沉后浮,可能和水的体积、重量有关。”教师引导学生:“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我们应该怎样做?”学生就会说:“通过实验来证明。”教师相机问道:“你们小组打算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呢?下面,就请各组同学商定实验方案。”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和修改自己的实验方案。教师又会说道:“各组同学都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验之前,你觉得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学生提出后,教师点拨并作以补充,然后各组进行实验验证。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启发、引导、矫正、补充等的主导作用,引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三、总结方法学以致用,鼓励学生课外探究
新小学科学教育范文6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创新
21世纪,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的提高,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投入。小学语文教育是一个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生涯的开端和起点。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直接关系到孩子在以后的人生成长中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发展,抓住小学语文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不同于幼儿园的学习教育,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具有更系统,更规范,更科学,更合理的特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要切实结合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引导而不应该一味的追求成绩的提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相比较与传统教育从国家到家长都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学生的成绩又能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新课改形式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大家都知道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以及基础学习阶段,同时也是其它学科学习必备的知识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将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对语文的深造方向,在新课程改革形式下,教师逐步的从之前课堂的主宰者到现在的主导者。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有了诸多方面的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语文教师的课堂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师不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教师习惯性的教学生一些识字、认字的能力,完全忽略了对学生关于阅读以及写作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也就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合理的安排提问,也不能合理安排朗读,这也就严重限制了学生语言逻辑能力的提高。
2.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导着小学语文教学。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也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现象。很多的情况下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存在超龄的情况。由于现代社会的就业压力比较大,社会对学生的学历看得越来越重。这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小升初的压力。如今社会学历是一块找工作的敲门砖,考上好的大学接受好的教育是每个学生和老师的愿望。很多的学校和老师在学生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通常都会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范围。这样的语文教育教学不仅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样会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学习兴趣,是一种事倍功半的“揠苗助长”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3.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首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普遍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是评定一个学生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的培养。不能够因材施教,这样往往会阻碍一部分对某一方面有着天赋的学生的发展。其次,一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水平达不到新课改教育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完善,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教学热情、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学术的热忱。
二、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创新举措
1.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要将学生置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要以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实现素质教育为目标,学校不能只注重简单的知识传授,更应该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思维,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教师还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也要高于教材,设置一些合理的教学目标,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的差异,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性有选择性的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年龄阶段能够最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最终能够灵活的掌握运用。
2.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素质教育注重的是以人为本,改变以前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体,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创新,要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中得到进步,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方法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各种尝试中得到教训,让学生从教训中学到知识,吸取经验,像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选取各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记忆,出现错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错,怎样做就是正确的,如何避免错误,教师还要民主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在课堂上和课下都可以开展语文教学,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增加教学方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学生可以主动地加入到学习当中去,获取更多的知识。
3.相关教育部门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差异,针对性的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师资力量,比如选拔专业的特长教师针对特长生的能够很好的得到教育,还可以引进一些高科技的教学设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通过生动的图片提高记忆,提高学习,帮助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师素质也是一项教育投入,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学生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身作则,加大教育建设项目的投入,增加学生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快乐的成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改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牢牢抓住这个机遇,加大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力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大化的利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时间,是对语文教学效率的保障。还有学校和教师要对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再有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要注重语文教师的培养,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