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普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普常识范文1
关键词:省属普通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改革尝试
1.背景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进程中面临着实用主义造成的困扰。一方面,大众教育的发展趋势促使各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造成学生文化素质客观上有所下降;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重理轻文,在学习应用技术的同时,忽略人文社科知识的学习,缺少对艺术的感悟和审美能力,致使人文学科有越来越边缘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高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更为浮躁,丧失了对知识的兴趣[1-3]。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 因此,开设人文社科类公选课,以通识教育的办学模式对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已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当务之急。
茶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茶的实践过程中,以茶为载体表达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各种理念、信仰、思想情感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称[4]。茶文化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一种从容、宁静的心理状态,学会从普通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品味和鉴赏美,这与现代教育的人文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几年来各地茶文化发展很快,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也纷纷将茶文化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到教学中来[5-7]。
《茶文化》是一门面向我校全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任选课,已有多年的开课实践。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基本目的使学生充分了解茶的起源与传播、茶区分布、茶叶加工及分类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茶的选购与品质评定方法、科学饮茶的方法与客来敬茶的礼仪及各种茶俗文化。同时,在课程教学中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开拓学生眼界和心胸、培养良好品行和优雅情趣,目前基本成效已初见端倪。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现对我校茶文化的教学现状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不足之处,以期为进一步的改革指明方向,同时为其他教学型省属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完善提供参考。
2. 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情况
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2.7万余人,独立学院1.2万余人,成人高等教育1.3万余人。因此,以广东海洋大学的教学现状为例进行分析在学生数量、办学层次、学科特色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茶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不同学院、不同年级,学生兴趣和质量参差不齐,选课动机差别较大,因此教学效果差异很大。有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学习的动机就是要学习关于茶文化的知识,主动性很强,积极参与课堂的互动,对这类学生只需略加引导,其学习效果足以令人满意。有的仅仅是为了混够学分,勉强来听课也是心不在焉,对这类学生必须要有特别的措施来引导和激发兴趣,必要时要有一定的惩罚性措施,否则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而绝大多数学生处于中间,既有一定的兴趣,同时又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感兴趣的就听听,不感兴趣的就在下面干自己的事,对这类学生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有取舍得当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精彩的教学方式。
2.2教学内容
以前我校茶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多集中在茶叶分类及加工的基本原理、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较多地体现了茶文化的物质层面,而对于中国茶德精神—“廉、美、和、敬”精神的介绍内容偏少。以“和”为核心的茶德内涵,其中的“和”不仅包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还包括与自我的和谐等方面。在人与人的和谐方面,就是人际关系的调整。重视人与人和睦相处,待人诚恳、宽厚,互相理解、关心,与人为善,团结、互助、友爱,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在人与自我的和谐方面,就是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以强化“茶德精神”的教学内容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3教学方式
通识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 而不只是理论的说教, 但实践通识教育远比讨论通识教育更困难。在茶文化的教学实践中, 目前主要采取大班理论教学,一方面是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建立师生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受条件所限户外茶艺活动相对缺乏,对茶艺和茶具的学习目前只能停留在多媒体视频上,学生缺乏更加直观的感受。笔者也曾借鉴台湾“无我茶会”的形式,在授课班级上尝试现场多名学生参于各种茶类的泡制和品饮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通过备茶、泡茶、品茶等实践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以后类似教学活动还需加强和完善。
2.4考评方式
课程评价是检验和完善课程的依据,之前的茶文化授课考评主要采用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老师将平时授课内容发给同学,同学稍微复习后参加考试,分数主要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出勤率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判定。这种评价方式在保证学生出勤和参与课堂教学方面的确有较大的作用,但成绩的主要部分在卷面分数,而卷面成绩又与考前突击有相当大的关系,结果是学生平时被动学习,考前随便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较好的分数。近几年,我们改变了这种考评方式,将课堂或平时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将开卷考试改为课程论文,题目不限,但主题是关于茶文化,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核心期刊杂志要求进行撰写,目的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同时锻炼和增强了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3. 改革尝试
人文社科类课程是高校公选课最受学生欢迎,也最易于参与教育实践的课程。但在教学过程中,因接受对象来自不同专业,其兴趣爱好和基础有着明显差异,这类课程又很容易让学生因过高的期望而产生失望情绪,这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近年的茶文化教学实践,笔者以为教学活动应在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1)在讲授为主的课堂授课方式下,着意增加讨论互动的环节。
师生互动在一个层面上反映着时代的进步,教学思想的进步。进步的标志是师生平等,本质体现是人的平等,这种平等的巨大意义在于使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发展的充分条件[8]。茶文化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艺术有着较高的要求,面对接受通识教育的不同专业学生,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茶学知识,而且还要通过富有情感的讲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在讲授过程中,应重视与学生互动讨论,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使他们及时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将茶学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2)在明确目的的同时,应强化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现代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实物、图片和音像制品等综合手段,把抽象的理论讲述通过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如在茶艺的鉴赏过程中,可以将与茶相关的文学作品背景资料通过图片或影像在多媒体上加以展示,或者加工制作成DV,通过音画渲染,给听众带来视听感受,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破单一的教学手段,也必须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突破被动的传统考评模式,采取适应通识教育目标的检测方法,选择与教学对象相适应的多种检测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将审美感悟与人文精神作为茶文化课通识教育的一般性教学目标,考试时重点考查学生对茶文化的审美欣赏和人文精神的体验感悟,将读书笔记、课堂讨论和学习心得等纳入到教学检测中,以课程论文代替期末笔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以相对开放的考试方式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学习中完成本课程学习要求,最终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课程教学目标。
(3)在课堂为主要授课地点的同时,有意识地将教学活动引向课堂以外。
通过课堂讲授相关知识,使学生系统了解茶文化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对茶文化的兴趣,但茶文化课程本身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理论授课的同时,如果有条件辅以适当的参观实习、茶艺欣赏与表演、无我茶会等各种课外活动,则不仅使学生对茶文化的理论知识有更直观深入的认识,而且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感恩思想和团结协作精神,在实践中熏陶和培养人文情怀。
4. 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临着不断调整和创新的历史重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共同发展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模式,只有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让学生在不断积累科学知识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人文情怀,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也才有可能真正体现现代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茶文化》这门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的人文类公选课,既有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也蕴含优秀的民族文化精髓。面对不同学科背景和基础的众多学生,如何将茶学知识较为完整、系统地向学生传递并为学生接受,并不是理论的空洞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及同仁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改革考试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激发,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对茶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追求都有所提升,在增长有关茶文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得到了熏陶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守金.关于构建我院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体系的若干思考[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5(2):5-11.
[2] 冯永泰.教学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实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0(1):141-144.
[3] 刘学明.重视高校通识教育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文学类公选课与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4): 135-138.
[4] 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曾斌.茶文化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20-22
[5] 邓敏. 茶文化进入校园的现状分析与理论思考[J].农业考古,2011,2: 43-46.
[6] 吴红英,朱红英.从茶文化的德育功能看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J].农业考古,2010,5: 11-14.
小学科普常识范文2
[关键词]东莞科学馆 临时展览
中图分类号:D9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19-01
一、临时展览对小型科普场馆的重要性。
小型科普场馆的展览一般分为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两种形式。常设展览的内容固定,展出时间长,它是展馆的展览主体。而临时展览内容新颖,贴近民生,展出周期短,形式多样,容易更换,它是展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设展览的有益补充,更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由于常设展览的展出时间长久,内容常年不变从而失去了对游客的吸引力,而时效性强、内容新颖的临时展览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同时也给参观者带来不同的视野和收获。此外,临时展览还为小型科普场馆辅导员提高业务能力提供锻炼的好机会。临时展览涉及面广,要求工作人员不断地探索并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1]举办临时展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活跃工作气氛,提高业务水平。经常举办临时展览有利于提高场馆的知名度。随着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人们已经意识到科普场馆是个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多举办临时展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与参观需求,对场馆自身的影响力和宣传力能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场馆的社会关注度。
二、小型科普场馆举办临时展览时遇到的问题
(一)场地布置不合理,空间利用不充分。
某些小型科普场馆在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临展厅面积较小,无法承办大中型甚至一般规模的临时展览;2、临展厅面积虽不小,但是可利用面积小;3、临展厅不够规整,结构复杂,空间规划不好,造成较多的浪费,空间无法被充分利用。[2]目前,东莞科学馆的临时展厅主要在一楼,其在布局上存在以下问题:1、临时展厅被常设展厅分割,限制了临展的发展。科学馆一楼有三个区域:分别是前厅、后厅和地震展厅,其中前厅和后厅都用于临展,地震展厅则属于常设展厅。然而地震展厅却在前厅和后厅之间,促使临时展厅被常设展厅分割,很大限度上影响了临时展览的连贯性和观赏性。2、临时展厅部分面积被建筑物占据,展览面积得不到保证。矩形的前厅约1000平方米,在中央处建设有两部升降电梯、两段弧形楼梯和一个大型的地球仪占据展厅面积约250平方米,从而迫使展览布局呈现圆环形,可展示的面积小,部分空间无法利用。3、前厅布局混乱,增加了布展的难度。前厅为临展的主要展示区域,大部分重要展品均展示其中。然而前厅左右两边各设有两根承力柱,使前厅整体的展览区域被隔离开,造成一楼布局混乱,空间难以利用,增加了布展的难度,同时严重影响游客的参观秩序。导致临展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总之,场地布置不合理给布展带来困难的同时也影响了游客的参观体验。
(二)资金的局限性
科技馆是公益性场馆,资金来源是财政拨款。科普场馆规模不同,财政支持力度也不同,大型场馆往往得到更多的财政拨款。对于小型场馆,碍于资金的局限性,无法多次引进或租借有特色的大型临时展览。因此,资金的局限性往往成为临展选题上的一大制约因素。
(三)缺乏配套活动
临时展览大多数由展板和展品组成。展板数量多且多以文字加图片形式呈现,其内容量大。展品操作性也不高,难以吸引观众眼球,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互动”是吸引观众的主要环节之一。在一些大型科普场馆中往往配备一些与展览相关的比赛、专家讲座甚至开展进校园、社区活动,开辟第二展场等。对小型科普场^来说,要开展这些有较大影响力的配套活动无疑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东莞科学馆以往开展了《海上丝绸之路》、《我们珍贵的地球》等临时展览虽然吸引了一定游客,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配套活动,展览没有达到预期的社会反响。因此,展览设有配套的活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解决措施
(一)科学规划部署临时展厅
由于临时展厅的格局问题,有些区域难以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因此,我们要科学规划,合理部署展厅。地震展厅分割了临时展厅,而且作为常设展厅其展示时间久,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大。举办临展时可将地震展厅围蔽起来,创造一个“连续”的临时展厅。将一些难以利用的区域,例如承力柱所阻挡的区域作为展览的活动区域,以“天空之翼-----无人机”科普展为例,我们将地震展厅围蔽起来连通一楼临展后厅,并将后厅和承力柱阻挡的区域规划成无人机的赛事体验区和模拟驾驶体验区。科学规划部署临时展厅,合理地利用了展览空间。
(二)利用有限资金开创自我品牌
要利用有限的资金举办临时展览,那必须要有取舍。每一个展览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它的价值不在于“大”,并不是规模大,投资大就是好的展览。在展览选题上应要选择主题贴近民生、视角独特、内容新奇。因此,一年内可引进或租借举办1-2个独具特色的较大型展览,自己制作研发1-2个相对简单、视角独特的小型的市民关心热点临展或应急科普临展。这样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开创自我品牌,也节约了有限的资金。[3]因此东莞科学馆自主研发了临时展览“食品添加剂知多少”。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关注的热点,发生的重大食品事件中,总能找到非法添加剂的踪影。老百姓潜意识地把食品添加剂当成了“洪水猛兽”,闹得人心惶惶。科学馆抓住了这个民生热点,及时推出“食品添加剂知多少”科普展,给游客带来了一场及时的科普雨。展览除了图文并茂的展板、独具个性的展品外,还结合科普表演、游戏等互动形式让游客全面了解食品添加剂。自主研发的临时展览不仅资金耗费不多,还开创了小型科普场馆独居特色的自我品牌。
(三)丰富临展配套活动,突破传统展教形式
临时展览除了展览本身配套的设备外,还可以增加相应的互动环节、实验表演、延伸性活动。在形式上打破传统的展教形式,增加动手环节,让游客参与其中,从动手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乐趣。如东莞科学馆的“海洋花园―珊瑚”主题展,共展出了20多个展柜,向游客展示各种灿若鲜花,新奇百趣的活体珊瑚。本临展联合东莞市中学生物教学研究会及东莞市肖小亮名师工作室开展“微观观测―活体珊瑚”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制作珊瑚临时玻片,在显微镜下观测珊瑚的结构;增设实验表演---“珊瑚有感觉吗?”通过实验,探究外物碰触、温度、光等外界因素对珊瑚的影响;手工制作“水母和它的大伞”,让游客通过动手更清楚直观地了解水母的结构,增添趣味性。此外,还增设了“科学馆奇妙夜--夜游珊瑚展”延伸活动,为让游客看到夜里不一样的珊瑚之美。辅导员还精心准备了道具,让观众观察夜间珊瑚不同光照下的形态。活动之后,市民还可以通过对比白天参观时拍下的相同物种,配以文字说明发至馆制平台,通过评选,选出优秀的五组将给与奖励。此些活动突破了传统的展教形式,大大地丰富了临展的内容,增长了游客的见闻,深受大众喜爱和欢迎。
四、结语
面对大众与日俱增的精神文化需求,临时展览作为对传播科普知识和精神文化的平台,对提升小型科普场馆的知名度、扩大小型科普场馆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着重要作用。笔者根据在数年的临展经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促进小型科普场馆的临时展览更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叶洋滨,临时展览对科技馆的重要性[J].科技传播,2014(10):29-30.
小学科普常识范文3
关键词:气象科普 校园 防灾减灾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79-02
1 发展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是为了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我们要把气象科普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和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气象科学素质[1]。通过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气象科普活动开始走进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通过这项有意义的活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开始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并初步掌握了气象防灾减灾的常识与技能。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气象科普活动,经过科学指导学校建立了“少年气象站”,这对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实践能力,以及进一步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是十分有好处的;为了使气象科学普及的内容更贴近公众的需求,必须要不断地完善气象科普工作,使气象知识能够真正地为公众所用。气象科普工作要始终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不同群体对气象科普知识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科普内容,把气象科普及教育与传播融入到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之中[2]。
通过校园的科普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校园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的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更加了解气象,提高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气象专家从气象条件、极端天气对人体的影响,详细地讲解了在极端天气环境下采取防护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组织青少年参观气象站、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气象科普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同时向流动儿童们发放各类气象防灾减灾资料。通过活动,让小朋友从小就掌握气象防灾避险知识,帮助他们提高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同学们不但了解了一定的气象知识,而且还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理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学生对气象科学的发展现状,对气象科学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气象科学与各行各业的关系,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气象科学知识,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2 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校园的重要意义
气象科普教材进课堂,是强化校园气象科学知识的形象表达上的有益尝试。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表示,下一步将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有步骤地在全国各地深入推进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工作。广泛开展气象科普教育读本进课堂试点,针对不同地区的气象灾害特点和教育特色风格来推进这项工作[3]。
2012年5月28日,《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在温州首发,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为该书题词:“普及校园气象科学知识,提升学生适应自然能力。”副局长许小峰为该书作序。许小峰在序言中评价这套教材“以气象科学体系为线索,以传播科学知识为手段,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气象科学技术应用为目的进行编撰。教材表达的主题与理念符合气象科普工作的内涵,表现手法与技巧也比较科学,适合小学学生学习。”[4]该书采取大量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图片进行形象表达,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了气象科学的基本体系,同时注重介绍气象和不同学科学领域之间的交叉联系,采用规定课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对教材进行详细讲解,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质。教育读本投入教学使用后,将对该校校园气象科普的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气象科普的对象是社会公众,目的是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因此,校园气象科普宣传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考虑学校师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要尽量体现参与性、互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实现寓教于乐,使气象科普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容易被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与理解,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校园气象科普工作还应以辅导撰写资源与课堂教育为结合点、示范性教学方案,指导编写资源与学校课外科技活动结合点和活动方案,使气象科普馆的科技资源真正转化为学校科技教育的生动教材,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夯实基础[5]。
3 气象科普基地已成为青少年了解气象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渠道
每年的3.23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围绕当年的气象日主题安排了各类纪念活动、接待着来自社会的各界群众的参观,气象科普馆已成为青少年了解气象发展的主要科普基地;气象观测场、科普展厅、并有气象专家现场接受咨询,气象仪器装备展,气象科普展板展览,气象观测体验等活动。在观测场,了解每天获取的天气第一手资料的出处,知道了气象要素的采集过程。在空间天气科普馆里,了解太阳家族以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科普知识。展示的内容还包括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发射车,多普勒雷达,移动式气象雷达,气象应急指挥车,气象与生活知识展板,不同时期的气象卫星处理设备及各式天线群,进一步向社会公众普及天气、气候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深入宣传气象部门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云水资源工作以及风云气象卫星在气象观测中发挥的作用等,以提高社会公众对气象工作的认识、了解和支持。
通过对气象科普馆、观测场及相关设施的参观活动,通过与气象工作者的交流,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学习高温、雷电、暴雨、大风等极端天气的形成原因及防范常识,观看气象科学知识电教片,在体验过程中探索气象科学奥秘,增长防灾减灾知识,同时进一步了解气象工作,掌握气象知识,加深对气象科技的认识和理解,达到提升青少年科技素质的目的。在开展校园气象科普宣传过程中,还要注重加强部门(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好国民教学、专项培训、媒体宣传等社会资源,多渠道、全方位推进校园气象科普工作。
4 结语
科普工作是气象部门所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也是气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气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利用好气象信息,安排好生活、生产,这和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关系。加强对校园气象科普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提高师生对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和其他气象科学的认知,不但增进了师生对气象科学的了解,提升了学校师生防灾减灾的素质,还促进了现代科技文明在校园的发展,提高了师生对气象工作的认同度,扩大了气象工作的影响力。这对于充分发挥气象部门在引导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社会和管理社会的作用,促进气象事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刘林霞.对做好新时期气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气象,2005(2):40-41.
[2] 任咏夏.浅谈校园科普气象科普平台的建立[C]//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1:176-182.
[3] 周文超.气象科普教育读本有望将走进全国中小学课堂[EB/OL].中国广播网,2012-10-28.
小学科普常识范文4
[关键词] 第二课堂 科学素养教育中心 科技馆
为加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落实力度,贯彻“十二五”规划中指明的“充分发挥科技场馆等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等要求,福建省科技馆依托自身科普优势,结合市内教育资源,除常设的科普展厅外,还成立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积极打造中小学校外的第二课堂。
近期,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进行了改革,提出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方针。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中心正是福建省科技馆扩充科普教育功能而新建的跨学科、多功能科学工作室,拟打造成为全市青少年人群培养科学探究兴趣、提升科学素养的校外科普教育平台。本中心将结合学校科学教育理念,结合学生兴趣和家长关注,开设富有针对性的中小学社会实践课,采取在“玩中学”、“做中学”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并不断充分开发,整合资源,完善体验,优化内容,积极打造一个“以探究为中心”的校外互动科学第二课堂。
1 打造品牌,开展特色科学兴趣班
1.1 打造以任务驱动自主解决问题的科学课堂
我馆于2008年引进清华大学开发的“清华少年科学家”课程体系,清华少年科学素养培训项目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5~16岁学生的科学素养。课程内容丰富、从生活出发,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学习特点,能够充分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它依托国际先进的乐高拼插教具,将知识学习和动手操作相结合,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学员的心理特点及科学教育培养目标,以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教育理论为指导,独创了以“主题课程”为载体的课程模式。“主题课程”就是指按照某一主题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围绕故事情境以任务为驱动展开教学的课程。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解决任务所需要的数学、物理、逻辑和科学常识等知识,从而培养其在机械结构设计、功能设计、造型设计、计算机编程、语言和书面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解决主题情境中的预设任务。
1.2 成立探究式科学实验第二课堂
为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提高广大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科学素养教育中心于2011年又引进探索实验系列“小牛顿”课程。 “小牛顿班”是一项探究式的科学实践教育课程。该课程从丰富、趣味的科学小实验入手,涵盖多个科学领域,让孩子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提高,真正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与热爱,培养少年儿童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数理能力、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该课程将传统的知识教育拓展到实践与创新教育的层面。内容多元、形式新颖,符合儿童喜好动手及探究的天性,创造性地推出了“科学知识+动手实验+拓展表达”三位一体的科学实践教育模式。通过系统学习,能够使学生逐步形成慎密严谨的逻辑思维与实践创新的能力,全面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1.3 大力开展机器人教育课堂
为搭建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平台,我馆投入师资力量、机器人器材和场地,面向福州市青少年机器人爱好者招收队员,组建机器人竞赛队伍,为中小学生提供参与机器人竞赛活动的良好条件,推动了青少年机器人活动的普及,促进了机器人竞赛活动水平的提高。
2011年,由我馆组建的机器人VEX和机器人综合技能竞赛队伍,先后参加了第七届福州市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和第九届福建省青少年电脑机器人大赛,取得了可喜成绩。
2 成立少年科学家俱乐部
少年科学家俱乐部是培育科技人才的摇篮,也是科技专家和青少年沟通的一道桥梁。自2008年以来,少年科学家俱乐部开展了各种各样的科学活动。先后举办了冬季观测“火星冲地球”天文活动、湿地观鸟活动、“碳”险之旅、雪花飞舞、火烧赤壁、“喷”然心动、乒乓畅想曲科学活动等,至今共达24场,几乎是每月一场,参与的学生约达1500人左右。涉及声、光、电、磁、天文、人文、地理等各方面知识,深受广大学生及家长的好评。
3 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
冬夏令营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它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福建省科技馆近年来开展了飞天火箭营、太阳能工程营、动力机械营、空气动力营、无线电装甲兵团、科技馆探秘营、电子工程营、车模营、航模营、海模营、生物探秘营、疯狂实验之物理营、魔法化学营、天文观测营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科技冬夏令营活动,受到了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4 整合社会资源,更加生动地上好第二课堂
小学科普常识范文5
科普互动剧 我来说两句
一直很难忘记这样一个例子:说一位当教师的爸爸突然有一天让其读二年级的女儿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女儿不会;又让其量一下书桌长多少,结果连尺都不会用,可是她会做1米=100厘米,而且连续两次期末考还都是100分。另外,我们同学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作业:小明身高1.5厘米,爸爸体重60克,一支粉笔长8米,一棵大树高12分米……对于这样的答案,老师们表现出来的很多是摇头叹息,认为现在的学生真是不可理喻,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简直无可救药。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我想那是因为在传统教育教学中,生活化教育还没有被提到日程上来,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学生都是一味地坐在教室“啃”书本,没有生活的经验、没有实践的体验,他们只有唯一的标准,固定的格式,没有独特之个性的张扬,智慧之树的生长,想像之鸟的高飞,创新之花的绽放。这是我们日常学习过程中缺乏了体验式教育的不良后果。
江苏科技馆举办的科普互动剧展演活动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把我们的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科学问题,采用多媒体方式集中地予以展现,让学生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寓教于乐。科普互动剧是在国内外新兴的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它以多个原理简单、现象明显的物理、化学实验为基础,配以相应的剧情,通过艺术表演的形式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将科学知识、实验、戏剧情节等以舞台表演剧的形式展现出来,使青少年学生观众感受和体验科学知识,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科普互动剧拉近了枯燥的科学知识与孩子们的距离,以奇幻的实验效果和幽默有趣的表演形式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十一长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在国庆节的当天下午,我去参加了江苏科技馆举办的科普互动剧展演活动,欣赏了由南京芳草园小学表演的《魔盒》。真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魔盒》介绍的主要是一种新型环保溶剂,可以把平常非常难以处理的泡沫包装材料直接溶解,化于无形,很有意思。后来芳草园小学的同学又介绍如何把一杯清水变成一杯“牛奶”,把一杯“牛奶”又变成一杯“橙汁”,把一杯“橙汁”变成一杯“西瓜汁”。看上去很神奇,听爸爸讲解了之后,我终于明白原来是化学的力量在起作用。
我本来觉得科学离我们生活很遥远,实际上,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处处都会遇上科学的例子。除了化学反应以外,物理学、仿生学、气象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也随处可见。如我们乘坐电梯下降的时候瞬间失重,电梯快速上升的时候还有些感觉超重,实际上都是物理力学的反应;看到蜻蜓飞翔和蓝鲸在海上浮出水面的情形,原来与飞机飞行的姿势和潜艇的出没水面的姿态并无二致,实际上这些都是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昆虫和海洋动物以后,利用仿生学原理的发明和创造。
因此,我觉得,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的学科学、用科学,不但能够开阔我们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生活处处是教育,生活中的学生是一星星需要点燃的火种,是一颗颗需要激活的苞芽。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孕育着无数个科学真理,需要我们细心的学生去发掘、去发现。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是看到了苹果掉在地上,才发现了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万有引力定理。
同学们,不要轻视生活、不要小看生活,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习科学,在学习过程中细心体验科学,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完善。
让科学走进生活,让科学走进校园!
小学科普常识范文6
关键词:科普教育;创新;科学探究
新形势下从青少年开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日趋重要,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更显重要。以广西为例,自治区科技厅、知识产权局将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纳入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情况进行了简述,将努力争取在未来的工作中加大扶持力度,以增强区内中小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水平。有如此政策扶持,对中小学专职科技辅导教师的培育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加大政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校专职科技辅导教师
想要在学校中开展好科技教育,首先就应该重视科技教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当地政府、教育系统、学校领导这类决策层面,他们更直接的影响了学校科学教育的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小学生学科学,爱发明,搞创造。通过走访和调查部分学校发现虽然现在很多中小学校都已经开设有科学课、开展科技活动,每学期也有一定量的安排,但是实际落实起来仍然得不到学校的足够重视。除了一些较发达地区学校专设有科技辅导教师,很多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没有专职科技教师或者也是其他科目老师替代兼职。这就存在很多问题了,学校科技课难以保证正常开展,科技辅导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甚至很多本身就不具备专业的学科基础,而且上科技课或者组织科技活动多被视为“副业”。这样老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学校的科普教育也难以健康发展,如果能从政策或者方向上落实重视科学教育、重视科技辅导教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什么政策或方法是有利于的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地方政府、教育系统层面应从政策或要求上把科学课规定为学生在校的必修课程,每学期规定一定的课时量,期末设考核。同时要求学校必须设立专职科技辅导教师岗位。
(2)建立健全科技辅导教师队伍机制,尤其是评价体系和激励、将惩罚机制。设立考评制度,如果每学年专职教师能在对学生的科学教育有所建树应给予奖励。如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自己或所指导的学生在竞赛中获奖的应给予一定奖励,更可作为教师评职称的业绩或绩效工资考核的加分项目。
(3)地方拨付专项经费给予学校,或者学校自己筹集一定资金,建设科学课场地、资源,支持科技辅导教师开展科技活动。
(4)学校层面应注重培养专职科学教师,让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培训提高自身水平,在时间和经费上都应给予大力支持。
2提高学校专职科技辅导教师水平的重要途径
2.1培训:
面对专职科技辅导教师水平良莠不齐的情况,如何提高教师的水平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即使是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才能运用到对学生的教育中,正所谓“学以致用”。如何“学”?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以广西为例,每年在科技厅、教育厅、科协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会主办大大小小全区级的科技培训十余场,基本服务对象都是针对全区科技辅导教师的,既有专职的、校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还有少年宫的。从全区一级的培训层面来看,主管部门还是比较重视科技教育和培养科技人才的,从上午而下就有不少积极的市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办了大大小小的培训班。有了培训班这样的平台自然能促进培养科技教师的工作开展。同样是以广西为例,在这类大大小小的培训班中,又有细分,有针对学校领导层面的专业班,也有针对专职教师的,不同的培训班有不同的课程。领导层面的决策层培训班更多的是从政策和趋势上使得他们对科技教育重视起来,专职科技教师则更注重科技活动开展策划、科技竞赛的参与等方面。动手体验也是近年来比较盛行的培训模式,以广西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培训基地为例,研发了许多开展科技活动的资源包在培训中直接培训教师使用,然后再配备到各学校或校外活动中心供青少年体验。
2.2观摩学习,组织策划:
以广西为例,南宁和柳州等地都属于比较发达的市,市区内不少科技名校,如南宁一中、二中,柳州文慧小学等。这一类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大大小小的科技活动,如科学节、科技活动周等等。其他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可主动与这些科技强校结对子,当对方举办科技类活动或者竞赛的时候教师们就可以到学校里观摩学习,甚至参与到对方的活动中,共同经历,共同学习成长。每个省都有主管当地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部门,这样的部门是科普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学校应该主动与这些部门联系,借助其科普资源结合自身实际在校内组织开展科技活动,也可邀请主管部门指导开展。正所谓百炼成钢,从多组织活动中提高自身的水平也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