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文1

一、总体要求

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配合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贯彻落实省住房城乡建设斤《关于印发<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管控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创新供水管网漏损管理方法和管控措施,切实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有效保护和节约水资源,促进我市节水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目标任务

2016年,完成地下供水管网普查工作,建立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漏损管控工作的信息化管理。2017年,完成材质落后漏损管网改造,实现供水管网漏损率低于全省水平或达到国家标准要求。2018年底前,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

三、主要措施

1、完善供水综合信息平台。全面开展城区供水设施普査工作,升级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整合优化现有供水管网监测系统、表务管理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建立指挥调度、督査供水产销差率的综合信息平台。

2、推进供水分区计量管理。实现城区供水管网网格化管理。纵向分为四级,即:出厂水计量、营业所计量、片区计量、小区管理表计量。横向将全市供水管网分成四个区每个区原则上分成三个片区,每个片区选择若千重点小区通过安装管理计量表,逐级、逐片分区计量,并通过远程监控,实现分区计量信息化管理

3、加快城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结合城区道路改造工程,改造工人路、西昌路、淮河路等7条道路老旧供水主管道;结合城区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改造科苑集团小区、东仙桥小区、气象局小区、东风小区等11个老日小区供水管道

4、推出公共用水定点管理。公共用水实行定点取水装表计量,计划新建定点取水点10处。鼓励公用设施河道取水。启动“公厕第五空间”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公厕,完成市区所有早厕的用水改造,用水装表计量,建立用水档案。

5、加强拆迁地块用水管理。建立拆迁地块、收储地块、在建工地档案,对拆迁地块等供用水实行动态管理。规范工地节水管理措施,安排专人负责巡视。计划2016年底完成档案并开始动态监管。

6、实行重点用户在线监测。对计划用水户实现在线监测;对大口径水表实现在线监测,对浴池、洗车房等特种用水户实现在线监测,计划安装在线监测水表200只

7、加强表务管理。建立表务管理信息系统,制定换表管理制度,杜绝随意换表现象。规范抄表管理制度,提高抄表及时性和准确率。强化水表抄见二次复核制度,每月组织抽检复核水表2000只。制定用户投诉复核制度,对估表人员实行责任追究。计划2017年年底前,实现DN80以上(含DN80)大ロ径水表周检率100%。2017年7月1日前,实现DN25~DN50ロ径水表月检率100%。加大对计量易误差的老旧水表的淘汰力度,对新装的DN15ロ径水表,一方面原则上一律安装远传水表,另一方面每年计划更新老日表1000只。为提高抄见准确率奠定基础。

8、实行管道建设一体化监管。

制定并推出材料和物资采购的指导意见,严把材质关,全面提升管网设施材料品质,从源头上控制管道漏损。严格执行管道建设相关规范对材料采购、设计、施工、监管、验收等环节实行全过程监控,提高管道安装质量。

9、强化供水管网维护管理。利用供水综合信息平台优化工作流程,缩短抢修时间,构建供水管网快速抢维修工作体系。实行管网计划巡检制度(包括巡检计划制定、任务分派、漏点定位、巡检人员实时定位、轨迹回放等),建立管网检漏、修漏工作台账(包括发现时间、漏点位置、漏水原因、检漏人及维修状态等),为管网维修、改造提供依据。

四、工作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城区供水漏损管控工作的领导指挥和协调调度,成立公共供水漏损管控工作领导组。制定任务分解表,落实责任人及各项工作完成节点。供水司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专题会,自查自纠。领导组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重点督查管控工作的贯彻和落实。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修编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及二次供水工程技术暫行规定,严把二次供水设备质量关;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实现管道建设一体化监管,提升管网工程质量。制定自来水用户建户报建规则,实现先建户后通水;加大检漏、报漏奖励力度并逐步推广实施,开展报漏有奖活动鼓励广大市民积极报漏。

3、规范供水市场管理。加强供水市场管理,《安徽省城镇供水条例》等规定,联合公安部门打击偷盗水行为。制定《城区市政公共设施用水管理办法》(试行),禁止在市政消火栓上取水(定点取水点除外),并加大稽査力度,杜绝人情水,处罚违章用水。制定《供水企业职工从业管理办法》(试行),禁止供水企业职工从事与供水行业相关的经营活动

4、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计划建立节水综合信息平台对全市计划用水用户实现远程监控,超计划用水水费回收到位。认真贯彻节水“三同时”工作,推广节水型器具和技术。根据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安排,积极配合市节水创建办做好我市第二批节水型企业(单位)、小区的创建工作。确保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 饮用水;水质管理;在线预警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21. 116

[中图分类号] X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21- 0217- 02

1 加强水质全程管理的重要意义

饮用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全程管理包含以下5个环节:水源水质管理、出厂水水质管理、管网水水质管理、二次供水水质管理、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对饮用水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的管理,可以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 水质全程管理现状

2.1 水源水质情况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水资源充足,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严重不均。饮用水水源分为地表水型水源和地下水型水源。地表水型水源受上游污水直排、生活垃圾和农业污染的影响,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加上季节性的藻类污染等因素整体导致了水质安全的不稳定性。地下水型水源容易受到地质结构性影响和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导致水源总硬度、硫酸盐、硝酸盐、氨氮等超标问题。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源水质恶化形势日趋严峻。

2.2 出厂水水质情况

目前,我国的水处理工艺仍是以常规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为主导。常规处理工艺的优势在于对浊度和细菌的去除,而对于病原微生物、重金属污染物或者具有溶解性的有机物的去除却收效甚微。目前,供水企业大部分都采用液氯消毒,水在氯化消毒时,其含有的有机污染物与氯相作用,既增加了氯耗,又影响了消毒效果,而且还生成了多种氯化消毒副产物,这些产物影响人体健康。从2007年7月1日开始,我国采用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项目由原来的 35项增至现在的 106 项,主要是增加了消毒副产物和微量有机物等毒理性指标,因此仅仅依靠现有的水质检测技术,已经难以保证高标准的供水安全的要求。

2.3 管网水水质情况

饮用水经供水企业处理后,还要流经数十公里乃至数百公里的供水管网,饮用水在管网内的流动时间一般要经过数小时,有的可能要经过数天,这期间水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余氯等与管壁作用,可以引起管壁锈蚀,管材自身释放的有机物也会促进微生物的生长。我国供水管网主要使用的是金属管材和非金属管材,如铸铁管、球铁管、钢管、混凝土管、塑料管,普遍存在管网老化、管道安装工艺和材质不达标的情况,导致供水管网抗冲击和抗腐蚀能力变弱;供水管网锈蚀严重,黄水、浑水现象时有发生;维修、抢修不规范,管道施工不按规定清洗消毒,管网水质存在突发性的浊度升高、余氯迅速衰减等问题。

2.4 二次供水水质情况

随着城市的发展,高层建筑日渐增多,二次供水规模越来越大,但是二次供水屋顶水箱、蓄水池和泵房的设计标准和要求并没有与时俱进,很多地区和城市都没有出台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二次供水管理无章可循。目前,我国二次供水设施很多都存在蓄水池密闭不严的问题,二次供水管理机构、管理职责不清,不按时对蓄水池进行冲洗消毒,蓄水池中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藻类等超标,影响了居民的饮用水水质。

2.5 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情况

我国水质预警技术起步较晚,初步在水质自动监测、快速分析等预警体系指标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现有的供水水质在线监测体系对于在线监测和自动评价分析相当匮乏,对于水质的监测依然以实验室化验为主,大多都停滞在数据收集和管理的层次,不能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监测预警作用。再者,上到国家、省局再到城市监管部门,各级的信息报送体系还不完善,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的两级网、三级站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水质基础信息均来源于一个个的水源监测站,其信息琐碎散乱,难以集成和共享,而且水质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管理部门,环保、水利水文、地矿、城建、卫生防疫、技术监督等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信息共享的水平比较低。

3 构建水质全程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做好水源保护

应加强对水源地及原水流经地区的保护。尤其要注重对水源全流域的保护,通过跨省市跨部门的协同合作,减少对水源的污染排放。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应进一步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开采深层承压水。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鼓励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养殖业污染,保证水源水质达标。

3.2 提高水质检测水平

改进水处理工艺,采用检测新技术。由于水质检测工作专业性强,检测技术更新快,需要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加大对检测实验室硬件的投入,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推进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完善水质上报、分析、评价机制。做好水质检测数据的采集、制表、加工、分析、存档和上报工作,在对数据进行及时、准确加工的基础上,结合报表、曲线或者图表等对水质数据进行统计,通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数据,并对技术参数和水质工艺进行相应的调整,保证出厂水水质达标。

3.3 加强供水管网管理

不论是金属管材还是非金属管材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因此在进行管材的选择时,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水质的特点和施工的标准要求,加强供水管网施工管理,严格供水管网的安装和维护,保障好市政给水管道的施工质量,减少管网水质受污染的几率。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逐步对老旧管网进行改造,更换新型材质的供水管网。建立供水管网管理制度,内容涵盖管网三定冲洗制度、管网阀门开启制度和管网爆管恢复冲洗制度等,保证管网水质达标。

3.4 加强二次供水管理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二次供水管理工作的重视,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二次供水管理办法》和《二次供水设施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二次供水的管理,明确二次供水设施责任主体,明确和提高二次供水设施的设计标准和要求,明确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和监管责任,保障居民最后一公里用水安全,保证管网末梢水质达标。

3.5 构建水质监测预警体系

从水源水到龙头水的全过程管理,需要构建由水利水文、建设、卫生防疫等部门组成的水质信息横向沟通网络平台,实现水质管理渠道畅通、水质信息数据共享。建立水质在线预警监测系统,涵盖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数据采集与集成、信息展示、预警分析和应急决策等功能,为防止因突发性水源污染引起的重大供水事故,保障供水安全,做到对突发性水质事故的提前和及时报警,构建起企业自检、强制抽检、在线预警监测和应急流动检测的四级水质监测工作架构,真正搭建起从源头到龙头的水质全程管理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海亮,周云,孙坚伟,等.二次供水常见水质问题及防治技术[J]. 净水技术,2010,29(4):71-74.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城镇供排水改革污水处理 发展战略方向

中图分类号:U6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进程日趋完善,广大民众对各项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分析城市基础建设之一的城镇供排水改革状况和了解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城镇供水发展状况

回顾历史我国城镇供水历史悠久。1879年第一座供水设施建成到1949年,我国仅有六十个供水设施,单日供水186万立方米。到78年四百六十七座城市建立了供水设施,供水能力达6382万立方米/日。改革开放20年这一数字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全国668座城市建有供水设施,日供水20992万立方米。此后三年,供水能力更是突飞猛进,供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了2.29亿立方米/日,城市年供水总量高达466.1亿立方米。当今,全国使用自来水的城市居民有3.23亿人,另外两亿多的农民也受益。供水的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三。城镇污水处理方面的发展也是十分迅速的,截止2001年末,我国建成污水处理厂452个,城镇污水排放量为329亿吨/年,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106.3万吨/日。有效的改善了城镇居民的生活健康水平。

物质生活的不断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生存环境健康环保的重要,而作为主要生存能源的水资源污染问题备受关注起来。城镇供水水质情况,供水量的强弱都成为老百姓争相议论的话题,他们对水处理技术、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可是供排水行业对于水处理方面不尽到位,二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二、主要存在的问题

1、供水自由的短缺和水污染情况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的发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害。尤为突出的是水污染问题,水质的恶化,水资源的短缺等情况十分严重,该问题成为了全国城镇亟待解决的问题。

2、城镇供排水发展极不平衡,保障程度也相差较大。相关资料表明我国城镇供水情况整体能力位于前列,供需比为1.35,而供水的普及情况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各区发展仍旧不均衡。一些县镇的供水设施仍旧落后,急需完善。

3、市场经济的推进使得供水行业的管理及运行机制都显得落后。

4、对于供排水系统的改革不够标新立异,整体改革方向缺乏整体指导,一些创新方案不切合实际,一些方案实施起来较为复杂,运作不科学,重复性的实施和改造型的运作浪费了我国大量资金和物力,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5、对于城镇供排水的法制管理不健全。很多工作没有法律依据,损坏设施、刻意拖欠水费等现象不能及时遏制,给城镇供排水和处理污水管理方面的工作带来了困难。欠缺一个全面客观的可执行性法规和管理办法。

6、我国对于供水系统的建设投资太多,而整体水费价格过低,治污能力不强,成本高于收益,且无其他资金来源,供排水企业压力过大,负债情况严重,致使重大项目建成了却没有资金运作,成为摆设。

7、城镇水价急需改革。低水价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带来了水处理厂的艰难运行,这一日益凸显的矛盾都促使城镇水价改革方案的出台。

8、近年污水的处理费征收标准低,征收难度大,不够维持污水处理厂的运作成本,致使处理厂名存实亡,大量污水简单处理排放或者不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都给城镇环境带来的重污染。

三、日后供排水和污水处理发展的战略前景

以保障城市供水需求为立足点,加强水资源整体规划、管理和协调,改变单一供水的状况,加强城镇水源地建设和管理,下力气杜绝水污染。让发展经济和城镇环境保护双手都要硬。这几年来国家对供排水和污水处理方面加大了力度,采用国家财政手段合理调配全国水资源,做到优化配置,统一调度。

目前我国正在加强供排水事业的立法法制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来推进行业改革和市场监督,让供水管理更加规范,更有章有法可循。通过融资、股份制等方式促进供水企业改革,引进竞争机制调动供水员工积极性,订出社会资本与国外资本准入条件和实施程序,依法确定特许经营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法规和标准,不断强化市场监督力。通过不断修订现有的法规,来加快城镇排水立法步伐成为现今城市供水发展的主要方向。

政府监督管理仍需要加强,国家投资供水建设是必由之路。因为供排水行业运行机制的薄弱,政府予以一定的投资和政策鼓励能够起到积极地作用,可以促使供水企业运行能力和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针对我国城市供排水现状制定出合理地、具体的政策,并落实到每一步,推进供排水行业向前发展。供排水系统的改革,必须扩大开放和对外交流协作,才能有所突破有新的收获。资金来源不单单来自国家财政,也可来自国外的投资和国内企业之间的协调资金,这一渠道可以多元化。

明确目标,制定好详细规划,推进改革进程,有利于供排水企业长远发展。我们要在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上下苦功,来全面提高企业水平,促进全行业科学、统一的发展。推进城市供水价格全面改革,实施听证会制度,制定合理收费价格和制度,促进污水处理的企业化和产业化进程。吸收社会资金和国外投资,投入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中,加快运营机制管理。合理确定水资源费和城镇供水价格以及污水处理费用和再生水价格比关系,利用价格杠杆推动水资源的保护和节水工作。

结合城镇整体规划制定供排水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城市谁行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地区建设管理方向制定适合的处理设施,来促进城镇化发展和规模效益的发挥。全国要加强统筹整合,整体一盘局,统一协调共发展,积极推进污水的资源化,重点加强排水管网规划配套建设,以保证市民用水安全。

四、结语

供排水事业是我国城镇建设国民经济基础之一,抓好这一事业合理调配现有水资源,加强水源地管理,抓好供排水设施建设工作,加快供排水法制化进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优质服务,促使供排水企业良性运作,才能保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文4

一、用水总量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1.严格控制区域取用水总量

各省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建立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控制指标体系,严把用水总量控制红线,对取用水总量达到或超过年度控制指标的地区实行限批、禁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的政策。推动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河南、安徽、山东均专门印发《关于做好规划水资源论证工作的通知(意见)》。江苏推进各类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组织开展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等10余项不同类型的规划水资源论证。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安徽省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全省水利改革的重要内容,山东加快推进水权水市场制度建设,选择部分市、县作为试点,组建了省、市、县三级水权交易服务平台。

2.严格水资源有偿使用

河南、安徽、山东省加快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调整工作,征收标准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山东省2016年上半年全省17市完成了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调整工作。江苏省出台了《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调整完善水资源费征收政策,建立差别化的水资源费征收体系和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

3.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四省均公布了全省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范围,并制定了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规划(治理方案),对加强地下水保护、超采区综合治理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河南省印发了《河南省地下水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2015年共压采地下水6485万m3,封停自备井525眼。安徽省对未经批准和在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水井进行摸查,并拟定封井压采工作方案,2015年共封闭自备井61眼,压采地下水150.26万m3。江苏省建立地下水用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严格地下水取水审批,完善地下水动态监测体系。《山东省南水北调条例》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组织开展地下水压采和超采区综合整治,对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自备水井依法关停,查处私自打井等违法水行为。

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落实情况

1.全面加强节约用水管理

推进水价制度改革。四省设区的省辖市均全面推行了城镇居民用水阶梯价格政策和工业、服务业等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加强高耗水行业管理,河南、江苏、山东均公布了高耗水工艺和设备淘汰和限制发展目录,要求加快淘汰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建设节水型企业。安徽省开展“百家企业节水行动”,以火电、钢铁等高耗水或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将190家企业纳入行动名录。江苏省对高耗水行业实行差别水价,对获得省级以上节水型载体称号的单位按规定标准的80%征收水资源费。

2.强化用水定额管理

开展用水定额制定/修订工作。江苏省修订了《江苏省工业、城市生活和服务用水定额》,制定了《江苏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山东省修订了《山东省重点工业产品用水定额第1部分: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等57类重点工业产品》等。严格执行计划用水管理,依据用水定额科学核定取用水户年度用水计划,对工业和服务业取用水户落实“年计划、月调度、季考核”的要求。

3.加快推进节水技术改造

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河南2015年全省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为23.38%,较2014年降低6%。江苏全省改造供水管网1700多千米,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降至11.9%。山东2015年全省城市(县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14.1%,比2014年降低了0.6%。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安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0万亩。山东先后实施了50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全省各类节水灌溉面积达到5600万亩。

4.推进节水型单位建设

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和重点行业节水型企业创建。河南、安徽、江苏省直机关分别有60个、61个、59个建成节水型单位,均超过总数的50%。河南、江苏省钢铁、纺织染整、造纸、石油炼制行业4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分别达到80%、100%。山东省共有12批800多家企业(单位)被命名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大力发展再生水利用,安徽省中水回用暂不征收水资源费,采矿疏干排水再利用的从低征收。江苏全省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提高到12%。山东省优先配置使用非常规水,充分利用海水资源,鼓励大型电厂、钢铁厂等趋海布局。

三、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落实情况

1.严格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完善水功能区监管制度,河南省编制了《河南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总量控制方案》,安徽省印发了《安徽省水功能区监测与评价暂行办法》等,江苏省印发了《江苏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山东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水功能区监测,四省均实现了对国家、省级水功能区实现全覆盖监测。推进污水处理及回用设施建设,河南、江苏、山东全省设区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1.6%、93%。95.5%,河南、江苏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84.3%、82%,安徽省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1%以上。规范入河排污口管理和监测,河南省建立完善的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程序,审批进入水行政服务大厅。安徽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规范入河湖排污口设置同意和审批。江苏省把建设人工湿地等尾水深度处理设施作为审批入河排污口的必要条件。山东完成了全省入河排污口核查与监测报告。

2.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和管理。四省全面完成了国家重要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公布了省级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并划定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江苏省基本完成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达标建设任务。山东省开展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并分类划定了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完善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河南18个省辖市全部有饮用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3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源地都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安徽省县级以上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均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山东省11处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全部编制了应急预案。推进城镇备用水源建设,河南省2个单水源供水的市级以上城市均有备用水源,安徽省16个设区的市中有11个建有备用水源,六安等5个无备用水源的市于2016年底建成备用水源,江苏省地级以上城市全部实现“双源”供水或建设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

3.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推进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四省有26个市(县)纳入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其中济南、苏州、许昌市已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同时有61个市(县、区)纳入省级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开展河流健康评估。河南启动了南湾水库河湖健康评估试点工作。安徽对派河等7条(个)河湖开展健康评估,巢湖健康状况报告。江苏连续6年开展重要河湖健康评估工作,涉及河道18条、湖泊11个。山东完成了南四湖健康评估,探索水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安徽实施了新安江流域新一轮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和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江苏将水源地等15类生态红线区域纳入补偿范围。

四、其他制度措施落实情况

1.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

各省、市、县均出台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意见及考核办法,全面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考核体系。从2014年起,各省开始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考核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对各市、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的评价依据。江苏将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列入省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山东省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作为全省保留的26个考核事项之一继续实行,在省委对17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作为唯一涉水指标,在总分1000分中占30分。

2.健全水资源监控体系

各省均完成了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项目一期建设任务,并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技术评估,省级平台逐步投入使用。开展了国家级、省级、地市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录核定,分级建立了重点取用水户监控名录,并对重点取用水户实行远程实时在线监控。河南、江苏、山东第一批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用水量占全省用水量(不含农业和生态用水)的44.3%、25.3%、22%。安徽省将年取地表水100万m3以上、地下水30万m3以上的取水监测点纳入省级监控范围,全省非农业用水量监控率达87.9%。

3.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

各省全面落实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水资源管理职能,河南、江苏、山东省辖市均设有节约用水办公室。安徽省超过50%的设区市成立了节水管理机构,其他地区实行节水与水资源管理机构合并办公。健全水资源管理长效投入机制,河南坚持财政资金固定投入,并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规定水资源费用于水资源节约保护和管理的支出不少于支出总额的90%。安徽明确各级征收的水资源费必须保障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需求,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另行安排。山东健全完善水资源管理长效稳定投入机制,明确了省级水资源管理经费来源。

4.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各省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2012年以来,河南先后出台了《河南省用水总量控制预警管理办法》《河南省地下水管理暂行办法》等20余件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安徽省颁布了《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关于规范全省取水许可审批管理的通知》等法规或规范性文件。江苏出台了《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江苏省节约用水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山东出台了《山东省用水总量控制管理办法》等1部地方性法规、3部政府规章及若干规范性文件。

五、存在问题

水资源管理法规尚待加强水资源管理有些工作及制度创新因缺乏上位法支持,推行难度较大,迫切需要国家对现有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完善。水资源管理能力仍需强化各地水资源管理能力存在着技术保障不足、监控能力比较薄弱等问题。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虽已建成,但推广应用亟需加强。水资源管理区域不平衡部分市、县还存在差距,基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指导力度有待加大,管理队伍素质和水平也需提高。水资源管理方式存在差距对照国家简政放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要求,需要进一步对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等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合并,加强行政审批事项事后监管。

六、下一步工作建议

1.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

在已有法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节约用水、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监管、水源地保护等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2.推进节水型社会和水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全民节水行动计划,深化节水型社会示范区和节水型载体建设,推进“水效领跑者行动”。加强国家级、省级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重点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3.提升水资源管理能力

继续加强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加快推进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基层水资源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人员技术培训,提升队伍业务素质和水平。

4.加强水资源管理监督检查

强化取水许可、入河排污口审批等事中事后监管,开展水资源管理专项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水事违法行为。

5.完善落实水资源考核机制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一、湟源县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总量

湟源县水资源总量为3.1476亿立方米,其中自产水资源总量为1.5778亿立方米,平均产水规模为10.4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为0.5577亿立方米,与地表径流重复计算,过境客水1.5688亿立方米。按自产水资源计算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183.8立方米,按耕地面积平均占有水资源量531立方米看,低于全国水平,略高于黄河流域和湟水流域;本县因地处湟水河上游,因此有1.5688亿立方米的过境客水,县内已建成的水利灌溉设施湟海渠和南山渠两条万亩灌区引取过境水,有效补充了区域水资源的不足。

(二)水资源质量评价

我县集雨水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4条 ,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有4条,正常有水的河流25条,水资源以降水补给为主,各支流除甘沟地区、大华地区含氟量较高外,其余水质良好,多数达到Ⅱ类水质,符合饮用、渔业、农业的需要,但汇入湟水河后,由于受工农业生产及城镇生活污水的排放,污染较为严重,其主要污染物为海晏县铬盐厂(已废弃)废弃的原料,造成主要河道6价铬严重超标,已无法做为饮用水源。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现全县共建成有各类水利工程270余项,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量0.615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38%,其中地表供水量5710万立方米,地下供水量436万立方米。国民经济各部门年用水量6146.5万立方米,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水368万立方米,城镇生产用水量149.2万立方米,农业生产用水量5498.3万立方米,城镇生态环境用水量63万立方米,另外,全县共建有小水电站19座,利用贯流水量为1.89亿立方米,实际用水量占出境水量(含过境客水)的88.14%。

二、湟源县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一)供水量预测

根据我县各类水利工程供水量现状和《湟源县水利建设“十二五”规

划》中提出的水利发展供水目标,结合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相关措施,预测至2020年湟源县供水量将达到0.78亿立方米。

(二)需水量预测

根据湟源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目标,结合现用水水平,确定不同规划水平年各行业用水水平,预测2020年需水量0.92亿立方米,而其中工业用水、生态用水增幅较大。

根据以上需水预测和可供水量预测,我县2020年将缺水0.14亿立方米。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供水,减少需水,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进一步落实,否则,水资源短缺问题将对我县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湟源县水资源量主要由降水补给为主,降水量在年内的分配极不均匀,每年降水量大多集中于夏季,6-9月份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而10月至次年5月份降水量仅占年降水量的30%,县境内除个别地方外一般来说,雨日多,但降水强度较小,另外,县境内夜雨多于昼雨,全年夜雨的总量占年降水总量的65%;受降水特点的影响,汛期6-10月径流量占地表水资源量的63%,而11月至次年5月径流量仅占37%,水资源年际变化与降水年际变化同步。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致使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季节性缺水矛盾比较突出,给开发利用水资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水体污染比较严重

县境内湟水河各支流除甘沟、大华等地区含氟量较高外,其余支流水

质均好,多优于Ⅱ类水质,汇入湟水河,由于上游工业污染和本县不断扩大、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中,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水质性缺水矛盾也将日渐突出。虽然我县积极争取项目,我县湟水河下游段修建了污水处理厂,并已安全运行两年,但仍存在上述水质性缺水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河流污染物为海晏县铬盐厂(已停产)废弃的原料,造成主要河道6价铬严重超标,已无法做为饮用水源。

(三)取用水秩序还有待加强

部分单位和群众法律意识单薄,对水资源属国家所有认识不到位,且

乱取水、截水,以影响自己饮水为由破坏他人取水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扰乱了正常的取用水秩序。

四、合理开发利用用水资源,保障用水安全的对策

(一)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水利工程建设。

制定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县合理开发利用用水资源,保障用水安全的重要对策之一。所以我县水利发展“十二五”规划积极争取项目,安排实施重点水利建设工程,以保障资源用水合理、安全。

1、城镇防洪。县城镇防洪工程主要由湟水干流段和县城南北几条沟道治理工程构成。其中湟水干流湟源县段防洪工程建设从2001年开始,共修建浆砌石防洪堤18.4公里,治理河道9.21公里;县城南北五条沟道共治理6.7公里;在药水河城镇段修建浆砌石防洪堤4.6公里,治理河道2.3公里,县城防洪建设已初见成效。“十二五”期间继续计划对波航沟、拉萨沟、杨家沟等8条22.8公里沟道进行列项治理,使城镇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并建立防洪预警系统,为全县经济发展保驾护航,消除灌水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美化环境,对县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灌区建设。“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项目落实,计划完成灌区改造、灌区配套工程、集雨利用工程、设施农业水利配套、小型水利工程维修、草原灌溉等六类项目工程。在灌区改造中以改造两大万亩灌区和建设小型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高标准农田灌溉、设施农业水利配套为重点。

3、水土保持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力度,改善生态环境,“十二五”期间,水土保持建设以小流域综合治理、坡改梯、生态修复为重点逐一开展,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9平方公里,完成生态修复面积5697公顷,以有效利用降水水资源。

4、城乡供排水工程。随着城镇建设规模的扩大,用水量逐年增加,加之供水管网老化,污水处理设施简陋,对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和建设污水处理厂已是当务之急,因此,计划“十二五”期间,建设净水厂1座,出水量18000吨/日;输水管道6.8公里;1000吨蓄水池1座,保证城关镇、大华工业区及县城周边8.1万人饮水;在大华镇、日月、巴燕乡新建污水管道42公里,新建污水处理厂3座;改造城镇管网及其设施,保证城镇供水安全。

5、水库工程。县内规划设计的大华水库位于大华镇拉拉河上游,库容470万立方米,埋设供水管道40公里,引水管道25公里,农田水利配套15000亩。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争取立项实施。该工程建成后,可使部分乡镇、县城供水及大华地区农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

(二)加强水务管理法规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我县水务管理的体系优势,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对城镇供水、用水、排水的监督机制,采用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等行政措施,从源头上加强取用水的监管,各方面贯彻落实现有法律法规,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

城镇供水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郊区 集约化 供水建设 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14-02

城市供水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供水的发展水平是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2002―2014年上海开展了郊区集约化供水建设,全面完成了青草沙水源地及原水系统工程,建成了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原水系统一期工程,进一步完善“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应格局;推进水厂新建、扩建和水厂深度处理以及管网新建和改造;关闭一批中小水厂和内河取水口。今年年底上海将全面完成郊区集约化供水建设,基本实现水源集中、供应高效集约、水质达标、对外服务水平提升的集约化目标。

1 集约化理论

1.1 理论基础

集约化供水的理论基础是规模经济理论;是指对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量态组合方式发展变化规模的要求,通过选择和控制企业的规模而获得的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

1.2 集约化供水的定义

集约化供水是指合理进行水资源配置的自来水供应方式,从原水统筹、水厂归并、一网分片到配套服务。它是建立在原有庞大的水务公共基础设施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运作和调度,并具有规模化的经营模式。其目的在于提高水质,优化管理和服务,降低自来水企业的成本费用,以达到社会、企业和用户的最大效益化。

1.3 集约化供水的意义

推进上海郊区集约化供水,是建设新农村,改善民生,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需要;是控制风险,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的需要;是提高郊区供水水质,限期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的需要;是保障供应,服务发展,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供水基础设施体系的需要。

1.4 集约化供水的优势

与分布式供水相比较,集约化供水在原水供应、水厂建设和供水管网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见表1)

2 供水集约化的主要目标和建设任务

2.1 供水集约化的主要目标

供水集约化确立了三项主要目标:一是所有水源集中到《上海市水功能区划》和“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明确的水源保护区;二是新建和改造一批郊区中心水厂,关闭所有乡镇水厂和地下深井水厂;三是供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水质标准。

2.2 供水集约化的主要工程建设任务

集约化主要工程建设任务包括:(1)新建青草沙水源地原水工程等原水工程;(2)新建和扩建水厂,增加供水能力,提升水厂处理工艺;(3)新建和改造输配管网,降低管网漏损率等。

3 供水集约化的进程和成效

3.1 供水集约化的进程

1996年上海就开始了自来水统筹供应的尝试。一是用相对高等级资质的县、乡镇水厂切换水源。把水源水质差、制水工艺简陋、水质保证度低的村级水厂进行关、停、并;二是在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采用供水切换或馈水方式,用中心城区自来水企业的优质自来水替代郊县(区)水厂原先的供水;三是用自来水替换原先的深井供水,共压缩深井水量为4500立方米/日。

历时4年(1997―2000年)的农村水厂改造和关闭工作在巩固农村改水的成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改造和关闭农村村级地面水厂161座,累计受益人口达60万余人。这是实现了郊区县供水行业的第一次飞跃,也是大规模的郊区集约化建设的前奏。

2001年后,上海市按照农村三个集中的要求(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田向规模集中),分三个阶段推进郊区集约化建设。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2002―2003年)。上海市水务局确立了从分散向集约推进的统筹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城乡供水集约化。在全市供水规划目标指导下,根据总量平衡、确保供应、优化布局、就近服务的原则,有关区县政府在青浦东部徐泾、华新两镇,松江九亭、泗泾和新桥三镇,以及宝山区、嘉定区和浦东新区等地区,采用由邻近市属供水企业逐步切换、全面接管和区属骨干企业就近全面接管等方式开展了供水集约化工作。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04―2014年)。

为了进一步加快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财政局、上海市水务局联合了《关于加快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的实施意见》(沪府[2010]84号),并于201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召开全市动员大会,分解各项目标任务,与各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2015年年底前本市郊区完成集约化供水任务。2011年了《关于印发郊区集约化供水输水管网项目实际建设财力补贴政策实施方案的通知》,2012年了《郊区小口径供水管网改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为郊区供水管网改造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补贴。郊区集约化供水被列入2011年和2012年市政府实事项目和重大工程,都超额完成了当年的计划。

第三阶段:基本建成阶段(2015年)。

至2014年底,全市全面完成了青草沙水源地及原水系统工程,建成崇明岛东风西沙水库及原水系统一期工程,启动黄浦江上游水源地工程,进一步完善“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原水供应格局,推进水厂新建、扩建和水厂深度处理,推进郊区集约化供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到2013年底,全市共关闭郊区中小型水厂152座、内河取水口102个、公共供水深井179口。中心城区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5%,郊区达到90%。达到了集中保护水源、优化水厂布局、压缩地下水开采量、提高供水水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改善郊区发展环境等预期目标。到2015年年底,全市将基本完成供水集约化建设任务。

3.2 供水集约化建设的取得成效

经过10多年的集约化供水建设,全市特别是郊区的集约化程度有了大幅提高,原水统筹、水厂集约、管网优化、分片调度的供水格局基本形成,集约化前后供水行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市的水厂数大幅下降,供水能力稳步上升,供水服务人口大幅增长。特别是郊区水厂的个数下降了73.47%,但是供水能力保持基本不变,企业的规模化运营程度大大提升。具体情况见表2。

4 供水集约化的不同模式和比较

近十几年来,上海在供水集约化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尝试和努力,初步总结有以下几种模式。

4.1 不同行政区域内进行的重组

一般是在部分城乡结合部地区,采用供水切换或馈水方式,由市属公司逐步切换、全面接管区县公司。在重组的过程中,需要由上级有关部门立足于重组双方的共同利益和相同点,着重对不同意见进行充分细致的反复协商,直至双方达成共识。这对于重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市属公司在接管之后,不仅在要投入改进郊区较落后的管网等硬件设施,更要充分利用水处理技术和服务管理水平上的优势,帮助被接管企业尽快得到提高。此类重组对于在地理位置上较为临近市属公司和区县公司较适合。

2003年,市水务局与青浦区政府在对供水方案、人员安置、资产评估、费用分摊、工程进度等方面的相关问题经过反复协商后,于7月共同签发了《关于解决青浦区徐泾、华新两镇供水问题的意见》,由自来水市南公司全面负责徐泾、华新两镇的供水工作,解决两镇当前的供水矛盾,并确保两镇的长远发展需求等事项以联合发文的形式进行了认可。

4.2 同一行政区划内进行的重组

一般是由相对高等级资质的区县公司逐步切换、全面接管乡镇水厂。首先,由一个相对较为强大的区县骨干公司先接收一个或者几个具备条件的乡镇水厂,在此基础之上,等条件成熟之后,再逐步将水质保证度较低的其他乡镇级水厂进行关、停、并。因为是在同一行政区划之内进行的,在地域上有一定的优势,行政和管理体制的理顺比较容易,进程基本都是水到渠成和自然平和的。嘉定区就是这一类型的典范。区县公司要着重于提高自身的管理,制订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规划,做好各项工作,防止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4.3 运用股权转让等模式

该方式可以吸收其他社会资金甚至是国外资金投入水务事业,引进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不会增加水务企业的负债率和政府预算压力,有利于打破自来水行业的国有独资一统天下、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形成良性竞争、优化管理的良好局面。重组后,需要特别重视企业的原有职工的安排问题,避免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重视生产运行和管理制度,严把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确保供水安全。同时政府也要及时出台水价调整方案,使企业能够通过自身的经营获得投资回收和收益,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5 供水集约化有关问题的反思

(1)集约化进程中,政府要着重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解决好可能产生的各类矛盾和纠纷,特别要重视资产处置和人员安排问题,保证社会安定团结。

(2)各供水企业要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下,认真落实各项措施,保证生产供应、供水水质和供水服务,确保供水行业平稳过渡和长远发展。

(3)各个区县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供水实际需求的集约化方案,切不可忽略供水现状,盲目跟从或照搬,实际操作中切忌操之过急。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市供水专业规划[Z].2001.

[2]上海市供水管理处.谱写世界级城市供水新篇章[Z].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