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1

【关键词】艺术管理;文化产业;发展;探索与实践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并成功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经济的大发展。近年来科技的更新更进一步实现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催生了以艺术管理推动文化发展的发展趋势和理念。针对我国的艺术管理体制而言,它是文化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管理体制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体制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为现有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如何增强艺术管理对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作用,采取何种措施和发展途径才能达到计划中的目的,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关于我国艺术管理的分析

艺术管理是伴随着艺术的产生过程,跟随者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而诞生的,它与文化管理、文艺管理等新兴管理模式隶属同一个学科领域。作为一门研究性学科,艺术管理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辩证,在艺术管理的分类研究中,艺术管理包括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是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范畴,在社会文化产业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在我国文化艺术研究中,艺术管理体制仍然处于薄弱环节,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没有结合文化产业这个大领域的特色和要求进行合理的梳理,因此,艺术管理体制在一定层面上还存在体制和制度的空白。

我国国家艺术管理体制是站在国家的高度对全国艺术发展实行的管理和领导手段,是立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高度去思考的管理方式,是在艺术生产、消费、交换过程中结成的管理契约关系。这是宏观层面上的管理体制,具有鲜明的统治阶级色彩,并不适用于具体的艺术管理领域。

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文化产业发展目标,结合具体的现状,细化到具体的管理模块中去,由局部发展影响整体发展,由具体管理工作影响全面的建设工作,从而实现以艺术管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工作和建设工作的作用

(一)健全了科研项目的管理机构

通过近年来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艺术科研规划和管理的协调、发展,艺术管理工作重点负责了文化和艺术的组织评审、立项和建设实施,目前日益健全的艺术科研组织机构确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全新方向。

(二)完善了艺术科研的规划管理工作

近年来日渐完善的规章制度丰富了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明确了各职能职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文化艺术科研工作的规范性管理和有效的推进作用,并建立起相关的课题项目和艺术研究基地以推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三)强化了文化产业的学术价值

艺术科学规划管理工作深化了“中心工作”的服务大局意识,围绕着艺术事业的“中心工作”采取了具体的管理措施,艺术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文化产业在课题上的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具有时效性的科研成果更深层次地彰显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价值。

(四)拓展职能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艺术管理工作是在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上开始发展起来的,陆续制定的发展规划编制和科研项目成果的展示将文化产业的研究视角扩大到更加广泛的范围之中,不断强化的艺术管理职能,给文化产业事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推动了文化产业更上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五)管理资金优化了基建办公环境

艺术管理工作优化了科研项目的经费,给文化产业事业提供了更好的办公条件。在管理工作的督促下,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为文化事业带来了更多的注入资金,不断增加的科研经费为文化产业事业提供了更为宽敞舒适的办公环境,使文化产业的发展由量变上升为质变。

三、以艺术管理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深深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各种文化节目以及新兴的文化业态融入了很多高雅艺术成分,希望通过营造艺术氛围,为国内外的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文化艺术场所,进而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

(一)立足艺术管理,培育文化产业骨干

培养高素质的文化骨干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艺术管理过程中,构建一批实力强,有竞争意识的文化企业骨干力量,不仅能够强化艺术管理的力度,还能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骨干文化企业的发展也是艺术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做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二)结合艺术管理,优化管理模式

艺术管理的模式丰富多样,根据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发展属于自己的管理方式,强化对文化企业的宏观调控和文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以增加文化产业的收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事业的繁荣发展,从而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三)完善艺术管理,提升发展文化产业的途径

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来看,为人们提供更好更精彩的艺术节目是向观众争取票房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纯艺术性的高雅艺术表演很少能得到大众的认同,一则是人们不具备对高雅艺术的欣赏意识,再者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对艺术的追求方式,只有不断结合现实状况,改变艺术的形式和表演方式,才能获得更多的肯定。

(四)增强艺术管理,提高表演水平

艺术文化是一种强烈的视觉感受,提供给观众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型的文化形式,这需要提升对节目的编制和筛选,在节目中弘扬传统的精神文化思想,立足现代化的审美观念,融入新的创新元素,创造出新型的表演风格,并不断适应当前社会的消费结构和审美需求,走进群众的生活,活跃当地文化,彰显新时代的文化产业特色,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安球.文化产业发展理论研究——兼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D].江西财经大学,2009.

[2] 王小龙.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视域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以洛阳文化产业发展为例[D].河南科技大学,2010.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2

[关键词] 民间艺术;动漫产品;产业政策;产业链

动漫产业是以动画、漫画、游戏三大行业为主体,结合电影电视、出版、音像及衍生产品互相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具有投资回报高、成长速度快、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目前,中国动漫创作面临着诸多问题和瓶颈,主要表现在动漫作品缺乏民族文化元素与内涵;创意技巧与制作水平的科技含量偏低,与发达国家的动漫作品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动漫市场至今也没有形成真正的动漫产业链,大部分从业者对产业链的形成模式产生困惑,缺乏掌握高技术的能力和创作手段,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动漫形成竞争。因此,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元素,对中国动漫原创和动漫产业链的发展,树立特色动漫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民间文化和传统艺术对中国动漫的影响,体现在程式化和符号化的角色设计、故事题材的多样化选取、采用民间绘画的轮廓线、颜色纯艳明快彼此交相呼应、移植中国水墨画的表现技法等方面,使中国动画呈现出简洁明快、圆融通达的艺术风貌。动画形象在整个动画片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一部好的动画片必定有好的造型形象,才能充分传达出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好的动画形象不仅具有艺术性,而且具有很大的商业性,它已经成为商业运作的媒介和形象代言。而中国民间文化博大而又深远,其深厚的内容无疑是中国动漫形象的巨大宝库。

一、燕赵民间艺术与动漫品牌分析

燕赵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这些体现本土人文特征和精神的文化,不仅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品,也是燕赵新型文化产业,特别是动漫产业腾飞的基石。因此,在此基础上,笔者对燕赵民间文化艺术和动漫产业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以科学、规范的机制,有序发展具有燕赵文化特色的多元化、市场化、集群化的动漫文化产业,必将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腾飞局面。

河北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国内外一直享有盛誉。众所周知的武强年画、曲阳石雕、滕氏布糊画、玉田泥塑、磁州窑陶瓷、固安柳编、易水古砚、胜芳花灯等,数不胜数。这些驰名中外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无疑是一种宝贵的无形资产。例如武强年画传承了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术,完全手工制作,手传口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种繁多。内容大致可以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五大门类。根据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通过四季花木、时鲜果品、动物形象等组合的画面来表现吉祥的喜庆气氛,采取象征、比拟、夸张、双关等表现手法,充分反映了民俗、民情和人民的思想愿望。从内容到形式、到年画所表达的寓意,都正好符合动漫原创设计的要求及特点。

燕赵文化中极富有民间特点的蔚县剪纸,它是以阴刻为主的点彩剪纸,素以刀工精细、色彩浓艳而驰名。所谓“阳刻见刀,阴刻见色,应物造型,随类施彩”而成。它以隐晦方式、象征手法去表现事物,其造型体系不外乎阴阳观造型体系、五行观造型体系、图腾观造型体系和超时空观造型体系。其形式上不拘泥于表现对象的生理及物理属性,并加以改造、变形、组合。而人物造型通常采用简单的大块面结构去表现细节。比如我国早期的动画影片《渔童》中的动画形象渔童就是站在莲花之上,莲在水中,与鱼相戏,用的是民间剪纸鱼唆莲的含义,其阴阳造型使人物形象概括简练,极富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对塑造动漫品牌形象具有借鉴意义。

在动漫原创中,我们可以借鉴民间艺术元素进行重组与创新,不受视觉空间的限制,使意念化的造型形式进入现代动画创作之中。在动画人物造型的处理上同样也需要有轻有重、突出主题,只要能表现出所想要表达的主观意念,适当的夸张反而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吸引力,在这一点上和剪纸的造型方法有相通之处。这种以表达清楚内容为目的的意念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借鉴。年画艺术和剪纸艺术的造型观对创新现代动画造型设计和塑造品牌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它们丰富的形式与多样的表现手法是现代动画造型与品牌创新的源泉。

二、民间艺术与动漫产品的问题分析

纵观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与动漫产品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定的实力。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物质消费方式的巨大变化,河北民间文化艺术与动漫产品开发与发展也呈现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规划与有序管理

就民间艺术与动漫产业而言,主管专业的管理机构不明确,缺乏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则。而现今动漫民营企业的经营模式规模偏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关联度低,动漫高新技术与传统民间文化艺术结合的开发产品还非常滞后;市场有效调控的公开、公正、公平的环境还没有形成。另外,民间艺术传承体系萎缩。从业人员具有熟练的传统技艺,但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普遍较低,缺乏各种高新技术创作及制作手段。从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等方面,缺乏研究与立项。在宏观管理上没有形成系统与体系,对民间文化艺术与动漫产业结合与发展的环境,还缺乏统一的指导与规划。如此一来,就导致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动漫产业的脱节。

(二)民间艺术与动漫产业链问题

我们都知道作为动漫产业来说,中国的动漫市场至今也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其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动漫组织、管理、集团化协作没有形成。原创环节、技术结构、人才结构、生产结构、市场结构、消费结构等因素,没有形成运营模式。

其二,对产业链的形成产生困惑,没有思路,创意能力、市场环境、品牌意识、营销模式、受众培养、媒体应用等,都没有形成产业链和经营规范。

其三,从业者目光短浅,缺乏市场意识,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意识。行业创业者、领导者、从业者,缺乏动漫高技术的能力和创作技术手段。

其四,民间艺术在于继承,而现在我们的动漫创意与理念很陈旧,承载者意识形态和历史的责任抱负,背离了动漫创作所必需的轻松、夸张、幽默、可爱、寓教于乐的特点。

三、民间艺术与动漫产业化探索

随着国内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发展的持续升温,深入挖掘传统民间文化艺术品的内涵,结合现代科技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而河北民间文化艺术是个广袤的沃野,蕴含着无限的文化生长空间和市场拓展空间。如何运用科学发展的思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民间文化艺术的精神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开发更多更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树立品牌特色营销策略,以此经营思路带动市场的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塑特色品牌与动漫结合

加大品牌研究的力度,重塑民间文化艺术品牌,打造民间文化艺术新概念;坚持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推动民间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重点扶持已在国际、国内有知名度的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品牌以及各地有特色、有实力、有国际影响的艺术精品,以此方式促进民间文化艺术品牌的形成。

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特色赢市场是民间文化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结合开发的发展策略。围绕特色,突出重点,深入挖掘、合理整合丰富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有计划、有选择地树立一批特色民间文化艺术典型,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环境,以此带动和促进我国动漫特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创新机制

提升文化艺术产品的创新手段,培育艺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是民间文化艺术品和动漫原创的主要捷径。呼吁尽快成立民间艺术集动漫艺术经纪人和经纪公司以及销售公司;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产品创新体系;破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民间艺术与动漫产业管理体制,加快文化艺术市场与管理立法进程,逐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以及市场经济规律,开拓出更加广阔的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市场。通过各种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文化艺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促使民间文化艺术研究走进课堂。在高校创建民间艺术和动漫造型艺术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努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底蕴、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现代文化艺术复合型人才。重点发展利用河北省具有实力的重点科研机构和企业资源,大力扶持有发展潜力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动漫机构及企业,创办大型研发基地,鼓励支持具有自主独立品牌特色的企业和产品;努力开发既具普及性、实用性,又具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品和动漫产品。

四、结 语

总之,深入挖掘民间艺术精华,探索动漫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规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引领动漫产品走进市场。同时,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的道路,尽快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动漫产品和动漫品牌。从战略高度对民间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及品牌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衍生产业产品链;认真研究民间艺术产品和动漫产品之间的关系,利用创新意识创作艺术新样式与新特色。

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建立以动漫品牌设计和衍生产品开发为核心的原生态动漫产业链,利用现代科技材料、新工艺等技术手段,加快文化艺术产业开发的步伐,使古老的民间文化艺术与动漫产业紧密结合,以此方式推动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

[参考文献]

[1] [日]中野晴行.动漫创意产业论[M].甄西,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

[2] 刘轶,张琰.中国新时期动漫产业与动漫营销――学术新视野[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3

【关键词】河南省 文化艺术产业 发展

引言

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主要是以沿海发达城市为发展重点,河南省作为历史悠久、拥有众多文物的大省,虽然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但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如何充分利用河南省先天的优势发展文化艺术产业,成为相关负责人应当重视的方面。

1 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现状

1.1 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偏弱

虽然国家近年来对文化艺术产业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振兴河南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河南省也相应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如《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关于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若干意见》等。2012年初,河南省出台了《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施意见》,制定了到2020年,文化产业的增值要占据全省GDP的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1]。

这些政策的制定都为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在税收、土地、财政等方面都制定了优惠措施,为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河南省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文化艺术产业起步比较晚,导致到现在为止文化艺术产业整体实力偏弱。

首先,河南省的文化艺术产业结构不均衡。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效益不高的现象,文化艺术产业的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小,仅占GDP的3.2%,而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已经超过5%。

其次,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文化创意人才。河南省现有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没有足够的学院、研究机构和专业教师来对创意人才进行培养,对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激励机制也十分缺乏,现有的文化创意团队缺少强大的工作力,不能保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专业支持[2]。

最后,相对于其他产业,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很弱。如新闻出版、电影制作等传统文化艺术产业,缺少科技含量,发展缓慢;动漫、视觉艺术、广告装潢等以科技为支撑的知识密集型文化产业,在文化艺术产业总量中占据着很少的比重。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缺乏大型的支柱型文化艺术企业,只有大量的中小型文化艺术企业,制约了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1.2 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河南省是中原文化发展的重要省份,而中原文化又是华夏文明的根源。河南省作为中原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非常丰富,包含了农耕文化、武术文化、宗教文化等多种文化。近年来,河南省又开发了一系列有中原特色的特有的文化平台,如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国际华商文化节等,为河南省对外形象传播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也有效地带动了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但是从河南省对现有的文化资源开发水平来看,仍然存在着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和不合理的情况,很少能真正与高科技技术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首先,河南省缺乏自己的知名文化品牌,没有充分利用到自己的资源优势。河南省拥有很多文化资源,如开封朱仙镇的木板年画、温县的太极拳、汝州的汝瓷等文化资源都极具经济价值,但是目前对这些文化资源还缺乏深层的挖掘,没有将现有的文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3]。

其次,河南省现有的许多文化资源都没有真正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科技是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的保证,只有依托现代高科技技术才能够实现广泛传播,才能够真正提高文化企业的市场活力。如何将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创新,将传统文化放在新的发展高度,才是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但是,河南省现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做到将科技与文化产业相结合。

1.3 文化产业科技含量偏低

河南省近年来在各项政策的鼓励下,对现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新兴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全省在文化传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腾讯大豫网已经正式上线,洛阳牡丹文化节也上升为国家级的文化节会。在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集聚区方面,空间布局形式已经非常合理。开封的“宋都古城”已经被命名为国家级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也已经于2012年正式开园[4]。

虽然河南省现在已经逐渐夯实文化艺术产业基础,但是总体看来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仍然处于比较低的状态,没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文化艺术产业表现中,缺乏原创作品,题材新颖、内容丰富的真正优秀文化作品也比较稀缺,缺少知名文化品牌。在文化艺术产业运行机制上,还没有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文化运行机制,整个文化市场水平偏低、文化消费不足。从文化业态的角度看,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文化艺术产业的技术支撑,发展十分缓慢,网络文化产业发展也比较缓慢,数字内容产业得不到及时发展,现存的许多文化艺术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缺乏高精尖的文化产品。

2 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发展对策

2.1 强化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发展需要提高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构建完整的现代化文化艺术体系。

首先,要保证产业形态实现多层次、立体化分布。将现有的如出版发行、文艺演出、影视制作等传统文化艺术产业做强,带动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艺术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构建文化艺术新业态,将金融、贸易、旅游等其他产业充分融合到文化艺术产业中,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为一体。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化科技结合,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传统的艺术文化进行重新创造。

其次,增加社会资本的引进和流通。放宽市场限制,对非文化企业的资本进入文化艺术产业进行鼓励,使投资形式更加多元化,将现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企业按照现代的需求进行重组改制,开发出适合现展的全新的产业形态。

2012年2月15日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投资文化艺术产业。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的发展应当充分抓住这一机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培育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产业相关企业和品牌,创造文化艺术产业全新的增长点。

2.2 充分开发利用文化资源

河南省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还需要充分开发并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品牌,并推动实现品牌化的运作形式。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产业的竞争力,因此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塑造在国内甚至国际上享有一定声誉的品牌才是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对策。河南省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应当充分运用本土优势,将各媒介运用到传播过程中,运用多种策略进行营销,将注意力集中到一起将品牌做大做强,建设真正有代表性的文化艺术产业品牌。

首先,河南省应当从传统文化入手,开发相应的传统文化品牌。河南省拥有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基础,无论是河南的戏曲还是传统文化,都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河南省应当凭借中原文化的底蕴,有效进行集聚整合,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声光电技术和网络手段应用其中,创新传统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将传统文化艺术运用全新的手法进行表现。还可以充分利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传统文化进行品牌化运作。如可以将黄帝故里的拜祖大典、河洛文化节等传统文化活动结合主题进行重新包装,建设以中原特色为基础的主题公园。

其次,还可以将动漫产业作为增长点,将动漫品牌进行跨界传播。品牌的塑造主要依靠有效的传播,只有对品牌进行有效传播,才能够使品牌真正得到大家的认可,从而打开品牌的知名度。河南省在动漫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已经对一些品牌资源进行积累,有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原创品牌,如《少林海宝》、《小樱桃》等动画片都获得过重要奖项。

另外,应当重视特色文化产品的发展。在建设传统文化品牌的同时,还要重视对相关产业的融合,大力扶持文化旅游品牌、工艺美术品牌等。将旅游产业融合其中,开发具有本土文化艺术特色的旅游品牌,发展中原历史文化旅游区、黄河文化旅游带等特色旅游景区。对特色文化产品进行扶持,提高汴绣、唐三彩等工艺美术品的产业价值。将具有中原特色的园艺、花卉、中医药等与中原文化相结合,提高河南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信阳茶文化节等节会活动的影响力。

2.3 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

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的科技含量主要是指积极培育相应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人才是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只有将人才聚集起来才能够真正保证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

首先,河南省应当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合适的社会环境。需要在全省范围内营造出文化艺术产业氛围,激发群体创造能力,引导广大群众真正关注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高民众的文化意识和素质。

其次,建立合理的文化艺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与省内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增加相关专业设置,对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同时在高职院校也要开展相关的职业教育,培养能够快速上手的技术人才,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可以建立相应的文化艺术产业协会,为文化艺术产业人员提供平台进行交流。对中小型企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文化艺术产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创造机会与国际文化艺术产业人员进行交流,鼓励省内高校与国际高校进行合作,互相分享文化艺术工作的经验,积极参加国际化的各种相关展会,拓展工作人员的国际视野。最后,还要建立合适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集中力量鼓励精英人才的引进,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能力强的人才。

结语

由于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扶植,河南省的文化艺术产业竞争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对现有资源开发不足等原因,河南省的文化艺术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当充分运用本土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将中原文化与现代文化艺术有机结合,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将现有的资源转化成产业,真正提高河南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苛.关于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J].青春岁月,2014,(12):487.

[2]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4):90-93.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4

随着文化产业兴盛时代的即将到来,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成败得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显得迫在眉睫。同时,因为艺术是文化的杰出代表,所以我们能否做好艺术管理的研究对文化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前瞻作用和开拓意义。当然,要想清晰地搞懂和弄透艺术管理并非易事,艺术管理是一个庞杂的系统,能否准确地构建出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是我们探究艺术管理之谜的第一步。

 

一、有关艺术的诸种管理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庞杂的体系包含很多种管理,其中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是掌握和理解艺术管理所必须定义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深入和全面探讨艺术管理之前,我们先来对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经济管理、艺术中介管理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1、艺术行政管理。要理解艺术行政管理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的概念。文化行政或文化行政管理就是文化行政机构(在我国当前,有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广播影视部等)依据所属国家和地方的方针政策、法律规章,对各项文化事业(广义的事业)实行规划、组织、调控等行政职能。如果把艺术作为广义文化的一部分,艺术行政管理当然可以并入文化行政管理,如果艺术有必要从广义文化中独立出来,那么艺术行政管理借用文化行政管理来帮助理解基本还是可靠的,即把上面定义中的“文化”字样换成“艺术”字样就可以了。艺术行政管理的主体是政府或政府的代表,客体是发生在本政府管辖范围内的一切艺术性活动,管理的依据就是法律规章。事实上,西方对艺术演出团体已形成非常严密、科学的管理机制,对这些艺术演出团体的管理推动了一门新兴学科——“艺术行政管理学”的蒸蒸日上。

 

2、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一样,艺术经济管理也是一个交叉理论: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的交叉组合。早先,已有人提出建立艺术经济学,他们认为艺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是艺术经济和市场的问题,为的是寻求出艺术商品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从而做出哲学上的思考和认识。艺术经济管理虽然与艺术经济无论在称谓还是实践上都有一定区别,但艺术经济管理无疑也应该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行为。艺术经济管理是一种多主体管理行为(后面详论),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是一切艺术经济活动(包括经济政策、艺术生产、广告宣传、艺术商业、艺术消费、工商税收等)。

 

3、艺术产业管理。何为艺术产业,这里我们可以借用赵玉忠先生对文化产业所做的表述:所谓文化产业,是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因而它隶属于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产业即指以企业组织方式从事艺术商品生产和艺术服务经营活动的行业,首先它属于第三产业中的文化娱乐生产业,其次它还应该属于商业,是一种从事艺术精神生产品买卖和流通的密集式商业经营活动,这里的“密集式”表示活动之多、参与者之众、方式之繁荣。单体与单个之行为不能称之为产业。对这种密集式生产和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就是艺术产业管理,它与艺术经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对群体性产业活动的管理,而艺术经济管理的客体既包括群体经济活动也包括个体经济活动。

 

艺术中介管理。从经济角度来讲,艺术中介就是居于艺术生产方和艺术消费方之间的艺术介绍和传播者,即在艺术市场上专门从事艺术流通和买卖的中间机构。艺术中介应该包括艺术经纪人(art broker)、艺术人(art dealer)和艺术信托人(art trustee)。简而言之,艺术中介就是艺术商人,包括个人和组织。艺术中介作为商业企业对自身的经营行为进行的管理活动就称为艺术中介管理,其管理主体特指艺术中介本身的管理层,其管理客体是指中介企业本身的经营活动。准确地讲,艺术中介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相去甚远,因为管理主体截然不同,管理客体也差别较大;艺术中介管理从属于艺术经济管理,并且是其中一小部分的微型化;虽然艺术中介管理是艺术产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支,但又与艺术产业管理在层次上分道扬镳,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强调单个企业的微观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强调企业群的行业性管理活动。艺术管理。包括上述四种管理的复合式管理,是由上述四种管理建构的庞杂的管理体系,是一切涉及艺术活动的管理的总称。

 

二、艺术经济管理的深入释疑

 

对于艺术管理的分类问题,孙仪先曾有这样的描述:“艺术管理可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都属于研究社会精神文化的管理学范畴。”这一认识在目前的学术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实这个结论颇有令人生疑的地方。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对艺术经济管理的定位研究上。

 

上面已经谈到,艺术经济管理是以艺术市场为中心阵地来研究一切艺术经济行为的管理活动。笔者认为,在艺术市场中,艺术经济管理可以有三种分类: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即政府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就是宏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大,范围最广,是产业与事业的结合,等级最高);艺术行业协会、艺术产业机构、民间艺术组织、艺术企业群对艺术市场和艺术经济活动的管理活动就是中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庞杂但位居中游,比政府小又比单个企业大,范围的中心主要放在产业性操作上,等级其次);艺术企业即艺术中介对自身的市场和经济活动进行的企业化管理就是微观艺术经济管理(主体最小,为单个的艺术企业,管理范围最窄,局限于单个艺术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等级也最低)。艺术经济管理的分类情况用下图表示就是: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宏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政府性管理),中观艺术经济管理同时又属于艺术产业管理(行业性管理),微观艺术经济管理属于同时又艺术中介管理(企业管理),这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的关系息息相关,根本无法截然分开,而把它们作为艺术管理截然分开的两个类别看来是不合适也不客观的。

 

三、艺术产业管理的重新建模

 

在2002年第四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上,文化部文化产业司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包括七个部分: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和艺术品业,这一划

 

分已写进了十五期间文化部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司还指出艺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门类之一,其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种文化产业的分类法现在也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笔者却有不同的看法。艺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门类在文化产业规划中已经缩减至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了,这样的界定值得重新商讨。事实上,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诸多形式,这样的认识是建立在人类几千年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才流传至今的,艺术产业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共识而谨慎确立。综上所述,艺术产业应该是包括美术品业、文艺演出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的复合型产业,而不应该是它们中的平等一员,否则就会犯“鸟和麻雀”对等的语义混乱的错误。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艺术产业的内容:

 

由此可知,艺术产业管理实际有两种理解:①政府对美术品业、音像业、影视业、文学出版业、舞台表演业的政策性管理;②艺术产业内部企业化的管理。由政府担当管理主体从事的管理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行政管理或政策行为,我们大可以称之为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因为政府对产业进行的管理行为在国外早就有比较合理的称谓:产业政策。日本经济学家贝冢启明在上个世纪的7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经济政策之课题》,在该书中,他把产业政策定义为:“产业政策为通产省执行的政策。”其实就是通产省的政府部门对该区各种经济产业从事的行政干预与调控。后来美国学者布莱昂·辛特利说得比较明确:“产业政策是装有政府直接影响产业结构的措施的皮包。”美国社会经济学家埃利斯·霍利的说法更为犀利:“产业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目标而发展或抑制某些产业的政策。”这一认识基本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当然,这里的艺术产业政策同样属于艺术行政管理,毕竟它是一种政府行为。而各类艺术产业自身自为的管理就像经济管理、企业管理、工业管理一样更容易确定为经济组织自身的经济行为管理、企业内部的产销行为管理、工业化组织机构的经济、生产性活动管理,类似于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的集束性组合。事实上,艺术企业管理或艺术中介管理已越来越成为艺术产业管理的重头戏,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风光一时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如今已风光难再,其在产业管理中实质性、操作性的干预地位也越来越为淡化。虽然艺术产业政策管理尚不能完全退出艺术产业管理的历史舞台,但它只能在文化艺术行政管理领域更能大显身手,在艺术产业管理领域已属强弩之末,这是政府放权后、市场高度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就像如今人们观看电影、电视、阅读文学作品可以跟随市场宣传、社会名声、自己的欣赏口味而趋之若鹜,对政府为弘扬革命精神、宣扬政治主旋律、倡导同一价值观的做法不再兴趣昂然甚至有些反感一样。在艺术生产、艺术消费呈现个性化、多元化大发展的现实背景下,艺术产业管理的理论模式应该如下图所示:

 

艺术中介管理在艺术产业管理中的定位在上面的艺术产业管理模式图中其实已经大致明晓了。艺术产业管理通过对艺术产业内不同行业运营活动的管理(包括行业协会、行业组织、企业群系对内对外的企业化管理)继而传达至具体的、单个的艺术中介机构、艺术企业的管理,再进而总结为艺术中介管理。艺术产业管理像大类管理,艺术中介管理颇似个体管理;艺术产业管理是宏观认知,艺术中介管理即微观分析;艺术产业管理是上位概念,艺术中介管理自然就是下位概念。但艺术产业管理的主体部分和艺术中介管理都是对艺术产业经济、艺术商业行为进行的企业化管理,这一点是确定的。所以两者有时才有了互换重叠的可能。如中国在清代时,艺术产业化的管理就比较普遍了,其中名叫“老郎庙”的戏曲艺人组织就是这样一个行业组织——“老郎庙”是一种艺人行业组织,其基本职能是:对内管理艺人的日常事务,调和各个戏班之间的关系,维护当地演出秩序;对外则作为艺人的代言人参加社会事务,维护艺人的共同利益。老郎庙与明清时期的商人行业组织——公所、会馆相似,具有垄断和调节演出市场的权力。显然,老郎庙的管理就是对某地区戏曲行业的管理,我们称之为戏曲产业管理;而该地区每一个戏班自己对自己的管理就属于个体行为的艺术中介管理。

 

当然,艺术产业管理与艺术中介管理虽然都重企业化的管理,但艺术产业管理是对整个企业界的管理做出的宏观性研究,包含政府的产业政策指导,也重视某类艺术产业界自身自为的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却是追寻艺术产业界中单个艺术企业实体的企业化管理,它并不具体考虑政府的任何宏观干预,它就是狭义上的、纯净的企业管理。如画廊是美术品业中的一支,唱片公司是音像业的具类,电影制片厂是影视业的个例,美术馆是艺术展馆业的单体等等,艺术中介管理就是这种“一支”、“具类”、“个例”、“单体”自身自为的企业化管理。艺术中介管理之于艺术产业管理就像独木与丛林、水滴与大海、石块与高山、星粒与星空,而恰恰是这样的独木、水滴、石块、星粒却构成了艺术产业管理最为重要的部分。五、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

 

本文的第一幅图向我们揭示了艺术经济管理宏观上属于艺术行政管理,中观上属于艺术产业管理,微观上属于艺术中介管理,这对传统认为的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艺术经济管理的结论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而艺术经济管理的这种分类与消解把艺术管理实际分成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因为艺术中介管理实际上是艺术产业管理中具类、单体的管理,所以,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分为艺术行政管理和艺术产业管理更加合适。这样,艺术管理的理论框架也就形成了,我们可以称之为“风铃式”理论框架:

 

通过风铃式框架结构图,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经济管理被分解消融了,但这种分解消融并不是要把它排除出艺术管理,而恰恰是还复了它应该具备的较高的理论地位,也就是说艺术经济管理实际贯穿着整个的艺术管理。艺术行政管理、艺术产业管理、艺术中介管理最直接的目标都是要推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市场的繁荣、拉动文化艺术经济甚至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可能推进产业、促进市场、拉动经济不是唯一目标,但绝对是整个艺术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因此,艺术经济管理应该是艺术管理中散布最广的管理内容之一,它融入到了艺术管理所有的领域,已经不可能与其他艺术管理类型割裂分离了。传统的艺术经济管理与艺术行政管理并列分类的观点,实际上人为割裂了经济与行政脉脉相通的学理关系,而主观、想象性地让艺术经济与艺术行政产生了对立意识。

 

四、结语

 

通过对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构建,我们发现对文化艺术产业、文化艺术活动的管理应该采取艺术行政(政府管理)、艺术产业(政府或行业管理)、艺术中介(企业管理)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式或三级交错式的综合管理方式。法律规章与政策引导相结合、行业规范与市场竞争相结合、适应时代与传统承袭相结合,这是政府、行业、企业各自发展而又协调合作,共建和谐性文化艺术社会宏伟大厦的必由之路。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共同的努力,文化艺术产业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5

一、当前县级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现状

1.管理落后,硬件设施配备不足。目前,很多县级文化部门并未独立建立艺术档案室,有的都是与办公室的行政档案混合存放。档案管理必备的一些设备设施如档案专用柜、除湿机等缺乏,现存的资料老化、破损严重,许多有价值的资料如果不采取措施来收集或抢救,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重视不够,管理人员配备薄弱。部分县级文化艺术档案室因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因素,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以致缺乏专项经费。没有专职档案人员,多数档案员身兼几职,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3.业务工作参差不齐,无统一标准。基层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指导机构比较薄弱,主要由文化馆承担,没有一个专门机构常年抓指导落实,致使目前艺术档案的归档和收集范围一般以主办重大活动为主的文字资料,鲜有艺术展览和文艺演出等文字材料。照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收集和归档非常欠缺,更不用说实物资料了。另外,各单位档案资料的整理分类也不统一、不合理、不规范,没有统一标准。

二、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意义

1.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记录着文化发展的历史。档案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最真实可靠地反映时展进程,揭示社会发展特别是文化演进的轨迹,从而能昭示未来文化发展的趋势。保存了当前群众文化活动形态的原始记录,就可以防止特有的文艺形式的流失,为子孙后代留住人类发展史上最基本的记忆。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群众从事文化艺术活动的反映,它真实记录了群众文化艺术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群众艺术智慧的结晶。保存好艺术档案,充分利用好艺术档案,并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就是传承历史、传承文明。

2.群众文化艺术档案能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必须有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有力支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群众文化艺术单位(如:文化馆)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展览、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以美术为例,绘画(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素描、速写、壁画、宣传画、年画、挂历、漫画、连环画等)创作形式的草稿、定稿、作品照片等材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高质量的艺术产品不断涌现,艺术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受群众欢迎的高水平艺术作品,丰富了艺术档案的宝库。反过来,艺术档案精品通过科技手段,可以更好更大程度地超越原创作单位的艺术活动范围,在更广阔的文化艺术工作领域里发挥更大、更长远的作用,丰富人们文化精神生活,服务于市场经济、服务于文化产业。

三、加强艺术档案管理的建议

1.加强行政领导,责任落实。各地区可以成立档案建立监督的主管部门,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督促各街、镇重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使之成为基层的日常工作之一,保证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好日常监督考核机制,在政策层面上加以重视。制度里要有档案管理责任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年终的工作考核应把档案的收集、归档和立卷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检查,与年终考核奖惩相挂钩,做到奖罚分明,各司其职。

2.加大资金投入,做好保障工作。目前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的现状,很大的因素是没有资金和必要条件的支持。因此,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在资金上给予档案专项经费的支出,切实解决档案工作的硬件问题,确保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所需的财力、物力等能够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为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档案工作有效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文化艺术产业管理范文6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建议

1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关系

1.1科技提升了文化艺术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源,只有发展国民文化,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科技是先进的生产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是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产品,可以有效传播文化艺术,提升文化艺术的社会影响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受惠于文化艺术,从整体上促进国民文化水平的提升。电影是新型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艺术的传承者,一些文化内涵往往通过电影表现出来。例如,电影《红高粱》是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的,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认可,[1]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

1.2文化艺术可以使科技更加人文化

在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影响下,科技被赋予了人文气息,文化内涵和意义更加深刻。对于广告行业来说,广告的宣传更加注重广告的审美特点。现在的广告考虑更多的就是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这也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成果。由于文化的加入,也出现了电视和摄像机等科技产品,将文化艺术推到全新的高度,使科技更加深入人心。深圳的文博会就是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好融合,更是全国文化产业的“桥头堡”。

2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限制性因素

2.1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1)技术集成能力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但相应作用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发挥。基础研发对技术集成的带动作用有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产、学、研的结合力度不够大,文化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脱节,很难构建完善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文化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并不多,地域文化与高新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起来,造成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表现形式兼具的产品形态比较单一化。(2)文化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有待提升。文化企业科技创新观念较为薄弱,新兴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一些动漫游戏、创意设计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核心技术和产品竞争力没有得到提升。

2.2缺少构建文化科技融合政策的保障机制

科技创新和文化产业促进政策缺乏衔接,缺少构建更为完善的文化科技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一些地区已经出台了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划,其中有些内容能够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然而,科技支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存在较多不完善的地方。从城市层面来说,缺少构建能够扶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此外,现行政策的条块分解特点比较明显,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税收扶持以及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等方面,文化企业与能够享受到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待遇有一定的差距。

3文化产业语境下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建议

以四川省成都市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为例,成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城市整体经济实力有所提升,文化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然而,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仍然有些许差距,文化产业行业结构、市场结构较不完善。基于此,成都积极进行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构建了以企业为导向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值得相关地区加以借鉴,已经获得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性基地”的光荣称号。

3.1加强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能力

要构建以企业为主、市场为辅的文化创新体系,将产、学、研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掌握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构建配套产业体系,给予文化产业发展强大的支撑动力。首先,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证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稳步增强。其次,要将现代科技与文化创作结合在一起,赋予演艺产品表现力。此外,还要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建设,将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2科学规划,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

要制定出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规划,要发挥出本土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并且正确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不断提升文化传播力。结合高新技术园区和文化产业集聚地,构建具有特色的文化科技创新园区。同时,要对产业转型、产品创新以及政策环境等进行理论研究,以便于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3.3完善政策扶持,巩固文化科技创新地位

文化科技创新的产业发展是联动的,是整体联动和衔接的产业链、产业体系的整体发展。结合产业核心企业培育文化科技创新主体,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形成创新型的产业集群。[2]要对非公有资本、境外资本投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简化相关审批手续。给予文化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尤其要在土地使用、财税政策以及融资服务等方面予以扶持。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强化文化科技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文化科技基础建设,财政投入模式要进行适度创新与优化,创建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

3.4利用科技手段,拓展文化产业链

(1)现阶段,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方向往往在数字文化产业的新模式中得以体现,数字内容可以有效延伸传统文化产业链,如图书到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简言之,所有传统产业被附带上了一种数字化色彩,通过数字化,可以促进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提升,如利用3D技术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同时,可以实现文化科技在技术方面的融合。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成都市加快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大大提升了宽带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水平,构建了文化信息产品生产、传播的技术环境。这一点上,深圳尤为突出,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拓展融合的道路上不断尝试,知名艺术区、文化产业创新园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迅猛发展。(2)基于文化产业语境下,要打造区域性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构建人才智库载体,构建围绕社会服务、项目开发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的文化科技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密切关注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抓住信息化深入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完善网络保护的过滤技术,为了避免黑客的攻击,要加强使用防范黑客攻击的技术手段。

4结语

文化产业语境下,加强文化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势在必行,顺应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浪潮,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实现科技与文化艺术的同步发展,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推动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杨,顾海兵.文化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J].群言,2017(09):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