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典音乐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典音乐常识范文1
音乐教育,要让学生掌握最基础和最简单的乐理知识,了解一定的音乐常识,了解和认识各种中外的乐器。音乐教育注重的是音乐对学生的审美的培养,陶冶情操,开创学生的想象力。音乐中的情感同时具有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的作用。
二、音乐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集德育、美育、智育、美育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教育,所采取的方式不像其它的学科那样仅仅靠讲授就可以完成的,音乐教育的手段还有演示法、练习法、谈话法、讨论法、欣赏法、发现法和情景法等,其中欣赏法贯穿于音乐教育的始终,是音乐教育中不可脱离的一个环节。
三、古典音乐鉴赏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途径之一,是学生主动自发的来吸收而并非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如何将学生引入对音乐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环节,而欣赏音乐则是最有效的方式,通过古典音乐鉴赏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生会对所欣赏到的音乐产生兴趣,而乐于主动的想去了解相关的一些音乐知识,这样避免了生硬的灌输式的方式,也消除了学生对于像其它学科一样的抵触心理,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热情,使音乐教育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二)在教授音乐知识常识中加强乐器的认识
音乐是靠听觉来实现的,因此音乐的教育如果缺少了“听”的环节便会苍白无力,失去了音乐教育的意义。在的音乐教育中,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乐理知识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单单来学乐理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并且音的长短高低并不是简单通过语言可以讲述清楚的,让学生通过简单悦耳的旋律来了解区分音的高低和不同音值的区别。
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乐器,如果仅仅通过图像和语言表达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欣赏不同乐器的独奏作品,学生会通过乐曲了解乐器的音色,结合乐器的外貌和乐器的音色可以轻易的让学生记住各种乐器。在通过欣赏乐队的演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器乐合作下的音响效果。
学生除了一些音乐知识,还要了解一些音乐常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作曲家都有着不同的音乐风格。通过对不同的国家、年代、作曲家的作品的欣赏,不仅仅让学生了解这些不同的音乐的区别,还可以通过对这些音乐的欣赏时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历史人文环境下作曲家的不同的情感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文化氛围对音乐风格的影响。而学生在结合着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同时,再去了解作曲家和音乐家时,就不会让学生形单影只的只知道一个人名而已了,学生会自然的联系起作曲家所在的国家所处的时期,学生也会自然而然的记住这些音乐常识。除了不同国家的音乐风格不同外,我们本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也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学生通过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对我国的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
四、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一)在音乐知识教授中如何进行古典音乐鉴赏
在讲授新的课程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相关的音乐作品。如,在学习新的歌曲的时候,先让学生欣赏要学习的歌曲。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情感之后再学习歌曲。
带领学生欣赏中外名曲和欣赏中国作品时,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作品风格有很多的异同。在带领学生欣赏的同时要讲解,为何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不同,如处在山区和平原的歌曲的区别。带领学生欣赏外国作品的时候,要对不同的和声色彩进行讲解,让学生从小接受音乐的色彩性描绘。带领学生分析不同的音乐家的不同音乐风格,
(二)要以欣赏为目的去鉴赏古典音乐
要选择学生接受能力范围以内的音乐作品,营造与欣赏的音乐相适应的环境,如可以利用多媒体配上与音乐相符合的图片。在欣赏音乐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作曲家所处的环境和心境,对学生进行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体会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情感和画面。在欣赏完音乐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交流对音乐的体会。
古典音乐常识范文2
念研究院的时候常和一批男同学共听唱片谈音论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其中一个最令我们困惑的问题,是女同学们听音乐的口味似乎与我们大有不同。我们认为瓦格纳的歌剧崇高雄壮,她们只觉冗长吵耳;我们听得激动非常的“爆棚”乐章,她们听了竟是呵欠连连。可是只要一放在我们心目中只是肤浅甜美的小品,女同学们却流露出心醉神迷的表情。因此我们只好作出结论,要找个懂得欣赏严肃音乐的女朋友实在太难了。
古典音乐向来被认为是一种很严肃很抽象的艺术。绘画、戏剧和小说尽管也可以非常虚幻,但我们还是可以在它们里头指认出现实世界的相关物象:那儿有一朵花,这是间房子,莫不历历在目,贴身且亲切。但是你如何在交响曲中听出一座山峰的姿态,一个男子下跪的情景呢?严肃音乐之所以严肃,在于它严守17世纪以来成为西方主流的心物二元论,不只不能如民谣般让人闻之起舞,就算是被冠有“命运”之名的“标题音乐”,也听不出任何可与现实物质世界相对应的内容。
美国的苏珊·麦克拉里(Susan McClary)是这十几年来在音乐学界引起极大争议的人物,以至于北美部分院校的音乐系在招聘教师时必会询问应聘者对她的看法。因为她的一系列论著在挑战“古典音乐很唯心”这种常识之外,还回应了男女聆乐取向差异之谜。她最骇人听闻的一个论证是分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引入了观点,说老贝在第四乐章呈现出一个犯屡屡意图“闯关”,但又次次被拒绝否定之后,骤而愤怒爆发的暴力。这个说法把人人赞绝的《欢乐颂》转化成西方古典音乐里男性特质的终极代表。
骤听起来,荒谬无比,但细读她的著作,又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的过人洞见和细微分析。其实她这个论点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几乎所有交响乐到最后总是越演越烈,速度加快至那不可避免的“”之后,就一定“噔噔噔、噔噔”地结束。此“”不仅字面上与性相同,而且根本就是男性性模式的音乐版本。我们知道男人的的确就是在尽量延长动作时间之后的这么一下子,而女人却可以绵延不绝波浪连连。历史上数得出名字的作曲家尽是男性,少数女作曲家在雄性主导的乐坛里也只好跟随这个模式,表现不出阴性性的作曲手法。难怪男人听得大呼过瘾的片段,女子却感到不大对劲。
苏珊·麦克拉里主要针对的是17世纪以降的调性音乐,她说:“某种音高上限巩固后,旋律动机开始顶着它推,好似它是可移动的障碍一般。随着挫折感越来越深,动机炮火的迫切性增高,它们行动的时距越来越短,直到它们终于带着般释放的一阵痉挛,成功冲破障碍。这种音乐形态显著出现于许多我们最爱的曲目中。”如此看来,音乐实在不是心灵艺术,而是非常肉体,还是个男人的肉体。
古典音乐常识范文3
一、神话与音乐,可创识字之意境
1. 引入神话故事,让识字教学有带入感。识字教学中,教师可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以传统文化元素为引擎,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内驱力。如,一年级下册“识字8”,让学生在读谚语中学生字。教学“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团圆”时,教师出示《中国传统故事美绘本》之《嫦娥奔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重温绘本阅读中听过的神话故事,从美丽的嫦娥图像中直观感受娥眉细细弯弯的特点。在故事情境中,比对娥眉与弯月,了解“娥眉月”,相机引导学生整体识记“目上毛,眉”,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进入识字情境。
2. 注入古典音乐,让识字教学有亲近感。古典音乐中所具有的优美旋律容易让人身心舒展,精神愉悦。教师要善于撷取琴曲、笛曲等中国古典音乐,以一泓清泉般的音乐,洗去学生心头的浮躁,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从而静静地沉浸于专注识字的情境中。如,《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中,课文起始句“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充满诗情画意。教师用空灵悠远的古典音乐营造氛围,把学生带进静谧的夜空,感受满天星星的美丽。音乐在课堂静静流淌,学生仿佛穿越时空,和小张衡一起置身于安静的小院,用心地数星星。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引导识记“撒”字,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观察“撒”字,依据偏旁,知道它与手的动作有关。师生一起把珍珠一样的“星星”攥在手心,伴着美妙的音乐,撒向碧玉盘般美丽的星空。看偏旁,记字形;做动作,明字义,不知不觉中学生学习了“撒”字。随着这个“撒”的动作,屏幕上的“星星”越来越多,此时,教师带着学生学习藏在“星星”里的生字,识字过程趣味盎然。在指导朗读,感受静美的基础上,学生伴着柔婉的筝曲平心静气地写一写句中的“玉”和“珍珠”这些字。舒缓的背景音乐如镇静剂调节着学生的精神状态,引领学生进入心灵宁静祥和的境界,从而提高识字、写字效率。
二、天文与诗文,尽显识字之意趣
1. 导入天文常识,让识字教学有厚实感。学习一年级下册“识字8”中“夜望北斗知北南”时,教师可先出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图,让学生了解北斗七星由七颗星星组成,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再带着学生有节奏地读出北斗七星的名字,让学生明白北斗七星的勺口对着北极星,北极星是盏指路灯,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迷路了。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北斗七星,整体识记“斗”字,还理解了谚语的意思。在此,教师不仅让学生识字,还为学生打开一扇天文之窗,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植入诗文资源,让识字教学有灵动感。识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适时引入诗词资源,让课堂流溢诗韵,读诗学文两相映。如,教学《荷叶圆圆》,教师指导学生读“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这个句子,相机引导学生学习生字“嘻”。
师:小鱼儿在荷叶下游来游去,它的心情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生:小鱼儿在荷叶下玩得很开心,它笑嘻嘻的。
师:是啊,炎热的夏天,有了荷叶这把凉伞,小鱼儿玩得可高兴了。你们看――(播放谷建芬作曲的汉乐府诗《江南》的视频)
师:我们和小鱼儿一起藏在碧绿的荷叶下,自由自在地玩耍吧。
(学生跟着音乐律动)
师:你们都是快乐的小鱼儿,我看见许多同学露出笑嘻嘻的表情,真可爱!
师:(出示“嘻”)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生:“口”加欢喜的“喜”就是“嘻”字。
生:表弟总是笑嘻嘻的,我很喜欢他。
师:真不错,还能用词说句子呢!我们一起带上笑嘻嘻的表情,读读《江南》,感受小鱼儿游来游去的快乐吧!
由课文引出古诗,学生律动体验,在诗文结合中识记生字。在诵读中,学生真切地感受“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快乐,学习的喜悦展露无遗。课堂上,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在自在地读、自然地看、自主地用等活动中,联系词语轻松地识记生字,教学灵动而有效。
三、戏曲与对子,以彰识字之意蕴
1. 渗入戏曲元素,让识字教学有审美感。《四个太阳》一课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脸”字,联系生活实际,出示“班上小朋友各种各样的脸”的课件;有快乐的脸、悲伤的脸、微笑的脸、生气的脸、调皮的脸。看着这一张张熟悉而生动的小脸,学生来了兴致,笑意在脸上漾开。在此基础上,教师变戏法般出示京剧脸谱,让学生简单了解白脸、红脸、黑脸在戏曲当中所展示的角色不同的性格特点,初步了解中国戏曲脸谱所具有的欣赏价值和审美意义。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戏曲元素,不仅有助于学生识字,还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戏曲文化独特的迷人魅力,实现认知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展示识字教学的审美意蕴。
古典音乐常识范文4
【关键词】音乐欣赏课程;普通高校;教学改革
艺术素质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己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主题。音乐欣赏在音乐实践领域占有重要位置,音乐欣赏教学作为实施音乐教育的一个手段,是音乐教育的中心[1]。音乐欣赏作为以听为主的综合性的艺术审美活动是新时期普通音乐教育的核心,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都纷纷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欣赏,是一种再创造。在欣赏过程中,人们对音乐的本身得到一种认识,发生一定程度的共鸣,产生审美愉悦,从而满足自己的审美要求[2]。
音乐欣赏课作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3]。音乐欣赏课给大学生提供接受审美教育的机会,并能使大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科学的审美观。音乐本身对大学生就是一种最富现实性的审美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4]。但是,如何使学生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如何使音乐欣赏课这门美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课程顺应新时期社会对一专多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音乐欣赏”课的质量和效果,真正发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潜在作用,使“音乐欣赏”课程真正成为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当前,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教学理念急需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也呼唤变革。
一、教学理念的创新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都源于教学理念,要想教学得法,就必须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5]。因此,教学理念一定要贯穿于教学目标确立、教学主体选配、教学手段创新等方面。
1.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之关联
作为非音乐专业的学生,音乐欣赏课程应定位为以掌握欣赏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使之“爱乐、知乐、乐在音乐”。通过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感受音乐作品传达出来的合和之美,提高个人艺术修养和审美境界,拓展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程,应特别重视将其生活情感的经历嫁接到音乐欣赏之中。换言之,就是用一种情感经历去感受另一种由音乐带来的感受,使二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从而感受到由音乐创造出来的美的意境。由此可见,教学理念与教学目的是紧密相连的。在进行不同对象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之初,明确不同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各自教学主体不同的特点设置大纲和安排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计划,达到育人要求。
2.教学主体的选配优化与教学理念的实现
高校音乐欣赏课程的师资配备与优化是获得优良教学效果,完成预订教学计划,最终达到育人要求的根本保证。音乐欣赏课程自身具有显著的特点,这门课程不仅是要将音乐理论知识传授于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提升审美境界、拓展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因此作为音乐欣赏课程的任课教师,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外,还应该具备更广博的学识,不仅掌握音乐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诸如文学、史学、美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等较为广泛的相关知识,一堂内容丰富而精彩、倍受学生欢迎的课,离开教师丰富而广博的知识为基点是很难构建的。
3.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教学理念的拓展
目前,高校的音乐欣赏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以“单向灌输说教法”为主,以你放我听的简单欣赏居多,在欣赏方法、欣赏角度以及深度上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更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需要。课程明显流于形式,只是简单的乐曲背景介绍、音乐家介绍、乐器介绍、乐曲结构介绍等等。要走出单向灌输的教学误区,就必须引入双向互动的教学理念。音乐欣赏不是消极接受的静态过程,而是一个积极创造的动态过程。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其主管能动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观能力和感悟能力,通过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才能把作品丰富的内容复现出来,而且这种复现是渗入了欣赏者自己的人格、气质和生命意识,对原来的作品加以开拓、补充和再创造。教师则应给予学生自己消化、感受及体验音乐的机会,强调“感受、体验、理解和表达”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
古典音乐常识范文5
艺术教育的根本是审美教育,审判教育从狭义上说是艺术欣赏、艺术知识及艺术创作;从广义上讲,审美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审美观、审美情绪,提高人对美的鉴赏力和创造力。俄罗斯作家赫尔岑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有些古典艺术品,离开他们,人便不是光整的人。”他认为,在这些伟大财富面前失之交臂的人,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贫困,失去无比的智力欢乐是不可宽容的,生活失去美,没有艺术的光辉照耀,就会变得单调、灰暗、呆板。
作为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秉承着这样的目的:用艺术中的美学意境陶冶大学生的情操,用艺术的光辉照耀大学生的心扉,使大学生们具有较高的人文修养和完善的人格,始终以乐观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挑战,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使自己变成志向高远、全面发展、个人综合素质较高、对社会有用的人。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应试教育这些年来大行其道,致使大多数中小学的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变成了无足轻重、形同虚设的副课。音乐课被随意挤占让位给其他文化课,音乐课长期没有教学指标、考核标准或相应的评价机制。音乐课教师由于不受重视,以至于心理失衡,有的上课随意甚至主动让课。而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情况则更为严重,有的学校根本不开音乐课,有的学校不配备音乐教师,或者是音乐课用其他课的教师来代教。这些对音乐课及艺术教育不重视带来的结果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普及与提高,国民享受音乐教育的使命无法顺利完成,艺术教育对于人的自身完善,从精神上塑造人、教育人,培养和提高人对于美的追求和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与一代青少年学生失之交臂。这样只顾分数高低、升学如何,不顾人文素质、道德情操是否全面发展的评判价值,是与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悖的。艺术教育的缺失和不完善,对于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人的才智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立等都会带来直接的影响。美育的缺失已造成了现在许多大学生情感淡漠、人格不够完善、审美能力不足、创造力低下、自我认识能力差等教育缺憾。
大学是青年世界观初步形成、社会意识逐渐觉醒、人格塑造不断完善的地方,也是他们即将走向社会,迎接工作挑战前最重要的学习阶段。对于许多人入学前艺术教育缺乏或不完整的缺憾,高校应当承担起对他们进行艺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教育应该不仅仅使学生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收获,而更应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人格品质得到升华,高校教育应担负起这样的重要使命。
二、音乐与审美
人由于审美能力和趣味不同,所以对音乐的选择也不同,人们总是在寻找与自己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相适应的音乐作品,并与之发生直接的感性接触,人与音乐才构成审美关系。马克思说过,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来说,再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要使自己具备音乐的审美能力,必须具有“音乐的耳朵”。而音乐的耳朵是在具备一定音乐基础知识后,经过长期的音乐教育和培养的结果。具有音乐的耳朵的审美能感受到音乐中音与音的美,音乐旋律流动的内部数学比例一般严整的形式、框架,有序的结构和整体呈献的美,能够感受到音乐的生命。
非音乐耳朵的审美只能感受到声音的一般物理属性,以及心理上的普通联觉对应(高音与响亮、低音与暗淡)等特性,更多的是感受到音乐的躯壳。从音乐作品的结构形态来看,音乐有结构复杂的作品,如交响乐、歌剧等;也有结构简单的作品,如流行歌曲、歌谣等。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由于音乐基础教育的缺乏,网络、媒体流行音乐的大量传播,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西方古典音乐接受少之又少,因此喜欢结构简单、通俗易懂的流行音乐就不足为奇,而要了解结构复杂的交响乐等作品则会困难重重。但是正是这些结构复杂的交响乐等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则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极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在音乐发展史上,西方许多经典的古典音乐是全人类的财富。那些在音乐史上星光熠熠的作曲家如巴赫、海顿、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肖邦、柴可夫斯基等人创作的伟大作品,是将音乐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产物。作曲家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通过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现实的选择之后,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审美追求融入作品之中,他们的音乐使人在感官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在精神、理想层面受到影响和启示,心灵与人格得到净化与提升。大学生对这些西方古典音乐有兴趣但又望而却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听不懂”。欣赏者总是试图在欣赏音乐时“对号入座”:这段音乐讲了什么,那段音乐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进入了音乐审美的一个误区。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它的表现手段不像绘画、戏剧、电影那么的直观,音乐是没有准确概念语言的。
人们创造音乐并不是把它变成像语言一样的替代工具,在音乐中没有声音形象与现实形象之间的物象对应实体。在人们许多复杂的感情无法用语言形容时,音乐则能表现出这种想表达的东西。正如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所说的那样:“在词无能为力的地方,有充分准备的音乐语言便出现了。”音乐是用纯感情的影响手段使审美理想感性化,成为直观的美。音乐的特点是以十分概括而又特殊假定的声音形象来表达人的情绪。因此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己的音乐耳朵,积累审美经验。缺乏审美经验的耳朵在倾听音乐时难以从音响中发现审美对象,难以与音乐产生真正的审美美观。欣赏音乐是要欣赏音乐本身的丰富感情和音响的有序之美,得到精神性的愉悦。
三、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
高校大学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应充分整合高校的师资,利用教学设施、图书、网络等资源,科学合理地设置音乐类课程,创新改进音乐课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音乐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利用音乐会、学术讲座、音乐沙龙、广播、网络等形式,吸引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及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拉近音乐与他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成为音乐审美活动的主体,成为促进高校音乐教育建设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一)整合师资力量,加强统一管理目前许多高校开设的音乐类公选课,是由音乐院系的教师或文化教育中心、团委等其他部门的人授课。由于一些学校对于音乐公选课的重视不够、审批不严,因此课程的开设缺乏统一管理、随意性大,同质性重复多(如大多数为名曲欣赏课)。一些虽毕业于音乐院校但并不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开设的课程,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因此有些课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高校应重视艺术类公选课的教学与质量,由校内机构统一管理与统筹课程,整合师资力量。对于有教学资质、缺少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应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予以传、帮、带。学校应给予教师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使教师能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管理机构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和观摩会,编写教材,不断完善教学法,请相关专家对于教师带课的质量予以评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古典音乐常识范文6
本书内容共分十章。分别从声音的性质、人耳的功能和音乐的基本理论;声、音、律,节奏、拍节、板眼及工尺谱;音色、律学、均、宫、调及调关系;曲调和曲式、传统多声部音乐、传统记谱法、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等不同的板块对中国传统乐理作了系统的研究。在第一章中,作者从声音的物理性质、人耳的生理构造和功能以及人类的语言三方面分析了音乐产生的基础;在第二章,作者引用东汉学者郑玄之说区分了中国传统基本音乐理论中有关音高的三个概念――声、音、律;作者还向读者讲解了中国传统的五声、七声音阶,并列举出许多有特点的传统乐曲的谱例。除此之外,作者还特别描述了极具中国音乐特点的“摇声”,指出构成传统民族器乐曲、民歌、说唱、戏曲的不同风格特点之原因,都取决于不同的“摇声”,故掌握不同性质的摇声是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关键。在“节奏、拍节、板眼及工尺谱”一章中,作者就节奏、拍、工尺字,板眼、板式、句逗、段落的记法及其它记号、简谱对工尺谱的影响及简谱的改造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基本乐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释。关于音色,作者从音色的类别与构成、中国传统音乐的音色多样性、中国传统器乐的音色组合以及中华民族的音色审美倾向几方面作了阐述。对律学一章,作者概述了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二十四不平均律以及各种律制的应用。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曲调与曲式,作者叙述了我国两大类曲调――声乐曲调、器乐曲调的曲调风格和进行方式,曲调的发展手法,曲牌和传统音乐中的其他曲式。在第八章中,作者叙述了传统多声部音乐的织体类型以及传统和声两大方面。在第九章中,作者介绍了琴谱、燕乐半字谱、律吕字谱、曲线谱和锣鼓经等几种重要的传统谱式的一般常识。此外作者还讲述了传统乐谱和演唱、演奏的关系。在最后一章中国传统音乐的哲学基础和美学特征中,作者指出中国传统音乐有着“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气盛化神”的审美追求和“立象尽意”的最高境界。综观全书,我们认为它有四大特点:
1. 统揽全局,凝练概括
本书涵盖了中国传统基本乐理的角角落落,小至声音的性质、人耳的功能、声音律、节奏、拍节和板眼,大至传统的曲调曲式、传统的多声部音乐、传统记谱法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特征等各方面都有着较为全面的叙述。有关中国传统乐理的各种基本概念或理论,本书也都作了概括性的讲述。
2.轻重适度,彰显特色
作为中国传统乐理教程,本书始终不忘突出中国音乐的传统性、民族性这一特点,这对传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使中国能在世界民族音乐之林独树一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本书所提及的“摇声”和“润腔”,是中国传统乐理和西方乐理的一个非常基础性的不同之处,尤显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传统民族器乐曲及民歌、说唱、戏曲的不同风格特点都取决于不同的“摇声”和“润腔”,分析特殊的“摇声”和“润腔”的特点是掌握一个民族、一个地区音乐风格的关键。又如中华民族有着非常独特的审美倾向,表现在音色多样化、乐器个性化、重视运用嗓音、偏爱人声音色和强调“清、亮、透”的色调。再如中国传统律学方面有着诸多的成就,但各种律制在应用中又各有选择、各有侧重、灵活多变,在二胡等拉奏弦鸣乐器上,主要选用五度相生律,遇到和声时又须转入纯律,旋宫时又用十二平均律,出现不停变换律制的局面等。
3.放眼世界,视野开阔
由于20世纪初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影响,以及西方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许多音乐学习者入门学习基本乐理,均以西方基本乐理为蓝本,致使学习者们对我们中国自己的基本乐理缺乏必要的了解,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以及体现中西乐理的不同,书中许多地方在进行中国传统乐理的阐述时,经常将两者进行比较。例如“一板三眼”用简谱记录虽然为四拍子,但实际上它的律动感觉和西方音乐中的四拍子是不同的;虽然板眼与用简谱所记录的西方音乐中的节拍形式相似,但板眼的强弱循环却未必与西方音乐中的强弱循环相同。又如旋宫与犯调,经借助西方大小调体系基本乐理中的“转调”这一概念后,就变得相对更好理解了。又如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泛音性多声和音,表面上看来与欧洲古典音乐的三度结构和弦相同,但是两者间的构成原则和具体构成方法却是不同的。再如中国传统音乐的操作系统与西方古典音乐的操作系统相比较,前者较为开放,演唱者、演奏者对乐曲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较为自由的阐释,后者却不然,是较为封闭的。作者这种放眼于世界之眼光,体现出本书理论视野的开阔。
4.繁简明晰,重在承续
既然是中国传统乐理“基本”教程,就需要向音乐爱好者与学习者提供一个集中国传统乐理于一体的良好范本。因而,作者自始至终把自己的研究与写作定位于此,从而形成了自己的一个独特而又鲜明的特色。全书具有体例繁简明晰,内容则重在承续的特点。
我们认为本书主要在两个方面有所欠缺。第一,从本书的框架结构看,第一章“声音的性质、人耳的功能和音乐的基本理论”和第十章“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的内容稍显薄弱。其中,本书第一章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讲中国传统乐理是否非得从声音的性质、人耳的功能和音乐的基本理论谈起,这与讲西方传统乐理有本质的区别吗?如果没有就没有必要涉及。另一方面,即便是存在本质区别,即便有必要,作者的讲述也是欠深入的。第二,本书还没有真正体现“中国传统”四字。关于这一点,高厚永先生说得很清楚“这本教材虽添加了有关音色和美学特征等章节而有别于西方乐理,但并没有摆脱西方乐理的框架,还是按照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维模式,从声、音、节奏、节拍等具体细节入手,尚未能够按东方人综合性的思维模式,遵循我国文化的传统,从更高、更宏观的方面去审视和论述。”[2]
参考书目
[1][2]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