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的定义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1

关键词:市场监管;科普平台功能设计;平台管理方案

推动“互联网+市场监管科普”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开展创作,并进行多次开发,最后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可在多个媒体、终端和部门对科普内容进行传播,将传统型、网络型以及创新型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创建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普传播体系,提高市场监管科普信息化水平和宣传成效。创建市场监管科普品牌,为促进市场监管科普工作水平的提升,应当坚持精品意识,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充分发挥品牌的宣传引领作用,将政府和市场、需求和生产、事业和产业以及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连接,保障科普效果。

1平台建设重要性

1.1提升市场监管科普供给能力

发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广大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在科普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公众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将市场监管业务作为中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建重点科研平台,推进重大项目规划建设,并推广应用高新技术,使得人们都能够提高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度,激发科普创作热情,同时对科普内容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新调整。在科普宣传中,联合应用多种宣传方式,包括利用科普图书报刊宣传、开展讲座活动、展览展示、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等等,打造市场监管原创科普精品,提升客户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另外,在科学传播内容监管中,创建完善的专家审核机制,并鼓励公众纠错,促进科普监管水平的提升,包括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除此以外,还可组织开展各类奖评活动。

1.2加强市场监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

对市场监管科普教育基地进行规划布局。在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过程中,应当将市场监管重大项目、重点科研平台、高校等作为基础,据此创建形成适应市场实际需求、布局规划合理并且具有特色的基地,在科普服务以及科技教育中充分发挥模范作用。促进现有科普教育基地服务水平的提升。不仅应当经常性组织开展科普教育工作,同时还应选择适宜主题开展科普活动,进而实现科普教育基地常态化,同时充分发挥其工艺作用;加强专业类市场监管科普场馆建设,申请创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和省科技厅认定的科普基地;鼓励符合相关要求的企业、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所等共同协调配合,创建市场监管领域相关科普基地;充分利用行业会展、论坛等平台,组织开展科普展示活动以及互动体验活动。推进科普教育基地改革创新。在信息化时代,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展教力度,提升科普教育基地的信息化、时代化、社会化等,据此为基础,为公民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民市场监管科学素质。

1.3增强市场监管科普传播协作能力

将市场监管科普和宣传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在各项科研项目以及重大活动开展过程中进行科普宣传,为公众充分展示出市场监管科技,以改善行业形象;另外,在行业中所组织的各项微视频竞赛活动中,也应当宣传科普内容;邀请科普专家组织宣传队伍,为公众答疑解惑。积极推进“互联网+市场监管科普”建设。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通过开展创作,并进行多次开发,最后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呈现,可在多个媒体、终端和部门对科普内容进行传播,将传统型、网络型以及创新型进行有效结合,进而创建形成“三位一体”的科普传播体系,提高市场监管科普信息化水平和宣传成效。创建市场监管科普品牌,为促进市场监管科普工作水平的提升,应当坚持精品意识,提高质量控制意识,充分发挥品牌的宣传引领作用,将政府和市场、需求和生产、事业和产业以及内容与渠道的有效连接,保障科普效果。

1.4开展市场监管科普精准惠民服务

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性和群众性科普活动。比如,对广大人民群众所关注的市场监管科技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在全国科普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国科技活动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5•20”世界计量日、“6•9”世界认可日等重大活动,组织开展科普活动,为公众广泛宣传科技知识,并提供科普服务。结合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及重要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等主题,实现市场监管科普活动能够“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标准、计量科普知识竞答”“食品安全”“阳光纤检”消费警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加大市场监管专业科普的服务水平。提升市场监管科普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对科技进步发展对于市场监管职业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提高市场监管系统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科普意识,提升创新服务意识,促进行业工作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

1.5加强市场监管科普交流合作

引导市场监管科普交流与合作。在市场监管科普中,可广泛吸收优秀的科普作品,并对科普模式进行创新提高调整。鼓励市场监管技术机构和行业协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科普交流,通过相互合作,共同组织开展人才交流培训活动、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科普展品展示活动等等。在省内外,均可展示省内市场监管科普基础设施、监管执法服务现状、组织管理能力等等,提升市场监管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力。

2市场监管科普平台建设内容

2.1平台对接需求

(1)与省局市场监管局官网进行数据对接,实现平台科普数据在省局平台的个性化展示。(2)与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等进行对接,实现在平台“一网,多端同步”的数据共享。(3)与短视频平台对接,实现平台科普数据在短视频平台的信息。

2.2平台建设标准

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站标准规范,为全省各单位提供统一的建站标准,并符合国家关于政务网站管理的有关要求。在系统规划设计中,可将国际上的成熟规范、标准等作为依据。另外,还应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包括《电子政务系统总体设计要求》《电子政务流程设计方法通用规范》等。

2.3总体架构设计

本项目总体架构应遵循“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管理、内容整合、共享协同”的原则,在“云平台”基础上,实现各类信息的汇集展示、服务集成和应用集成,全面支撑各类社会化服务信息产品及应用的构建、管理、集成、和安全,从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应用支撑、应用服务、接入端、标准规范、安全体系等多个层面规划。在系统规划设计中,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设计十分关键,在架构设计中,应当综合考虑稳定性、可拓展性、安全性等各项影响因素,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系统总体逻辑架构自下而上(纵向)可以分为基础设施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应用服务层、接入端几个逻辑层面;同时,安全保障体系与标准规范体系贯穿整体系统。图1市场监督科普2.

3系统平台管理

3.1栏目管理

网站栏目的灵活性比较强,构建方式便捷,能够提供直观的浏览界面以及编辑界面,管理人员可对各类操作对象进行准确定位、全面检查和细条控制,同时还可自动化形成网站栏目导航。在网站创建中,首先确定动态信息,然后再利用网页模板即可自动化形成。(1)通过加强栏目管理,即可实现栏目新增功能、删除功能、编辑功能等等,在删除栏目时,要求创建并应用验证机制,避免人为操作失误;(2)可规划设置栏目分类、呈送、同步映射等;(3)可预览栏目,通过搜索栏目名称即可直接搜索;(4)栏目类型能够支持单信息、自定义、多信息等;(5)在系统运行中,可创建自定义数据库;(6)可对栏目分类,可直接引用栏目中不同子站点之间的栏目;(7)栏目支持是否启用、信息审核、访问统计、RSS、创建索引、网页复制保存、信息方式、图片和信息积分等批处理功能。

3.2新闻构件管理

实现对网站新闻管理,对的新闻信息进行编辑和审批的各种操作管理,面向访问用户的打印设置,对文章作者、来源的管理,对图文等多种内容形式的管理,实现网站新闻审批管理,为网站建设用户了解相关新闻、工作动态、通知公告等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对新闻构件实例化创建所需的新闻栏目,栏目属性可以由管理进行设置,包括新闻的审批方式(一二三逐级审批和工作流审批方式)、是否开启评论、评论是否需要审批、是否需要签收、是否使用标签、排序规则设置(排序规则包括时间降序、时间升序、系统创建时间降序、系统创建时间升序、最后修改时间降序、最后修改时间升序、浏览量降序、人工排序等多种排序规则)、小页(新闻首页)显示条数设置、大页(新闻列表)显示条数设置、是否控制记录浏览设置、是否限制IP访问、是否显示相关新闻、栏目图片等等属性。

3.3互动交流

实现政府用户与网民的网上沟通渠道,满足网民通过纪检监察网站进行意见咨询和在线投诉,对各种问题进行反馈,可以设置领导信息、投诉举报等栏目。栏目属性满足灵活配置,可以设置信息主题、信息描述、是否需要输入验证码、提交信息是否需要填写用户个人信息、是否允许添加附件、信息是否允许公开、是否需要审批、是否需要指定部门和满意度调查等设置。

3.4调查问卷

可用于实现多种题型的问卷调查,支持是非题、单选题、复选题、简答、普通填空题等多种形式,并提供完整的分析报告。问卷满足截止时间设置,截止日期后问卷自动关闭,问卷限制规则设置用户次数控制,同IP用户次数控制,同一台电脑cookie限制,可手动控制文件状态,满足问卷随时开启、关闭需求。

4结语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2

湿地保育、水源涵养、科普教育、观光游览及服务管理等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

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 在国内外,尚未有人给湿地国际公园确切的定义。按照一般文献资料上的理解,湿地国际公园应该保持该区域的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并趋近于自然景观状态,维持系统内部不同动植物种的生态平衡和种群协调发展,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自然栖息地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湿地公园的最大特点在于主题性、自然性和生态性。

(来源:文章屋网 )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功能性;艺术性;景观设计

1植物园的概述

1.1植物园的概念

1935年,陈植在书中指出植物园是各种植物汇集的地方,以供学者研究学术;1979年,《园艺大词典》明确了植物园是一个研究单位;2002年《现代汉语词典》当中指出,植物园是栽种各种植物,并且为人们提供科学研究的场所。而最新的定义为BGCI提出的定义,即植物园是收集各种活植物的地方,通过对这些植物进行记录并实时管理,同时还可以被用以科学调研、植物保护、参观学习。这也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一种定义。

1.2植物园的功能

1.2.1植物园具有文化功能。植物园最初的功能是用以研究各种植物品种,同时引入新的植物品种,因此植物园是开展科研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绝大多数的植物园都会定期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活动;植物园还可以通过各种展厅对外展示植物标本、植物各方面信息,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或者定期入高校开展讲座,举办各种小活动,普及国民的知识。

1.2.2植物园具有经济功能。我国很多植物园都与生产密切结合,比如为外界单位培育新的植物品种、出售园内的植物、技术转让等,植物园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经营经费,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

2植物园景观设计遵循的原则

2.1功能性原则

2.1.1明确每个功能区,便于园区管理。植物园的功能可以分为科普教育、科研活动、科研实验区。划分功能区时,要充分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做到因地制宜,充分调动一切资源进行合理规划。

2.1.2功能内容丰富。与植物园各种功能相匹配,植物园的景观也应当多种多样,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地区功能。比如在职工的生活、办公区域,可以通过人工标识牌等景观来告知功能。

2.1.3设备配套齐全。植物园不仅是科研场所,同时也是对外进行科普教育的场所,每年的游客络绎不绝。因此在园内的基础设施中,包括休憩场所、旅游服务地点、公共设施等,做到各种设施齐全,能够及时解决游客不同需求。

2.2艺术性原则

2.2.1要做到多样与统一。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要统一,不要显得杂乱无章,在统一中寻找各种变化。可以采取形式统一,内容多样;局部统一,整体多样;材料统一,质地多样等各种方法,来实现景观的搭配。

2.2.2对比调和的运用。可以通过调和的方式让人感觉统一,同时如果调和处理过了,则会造成呆板。通过对比的方式凸显不同的景观,同时起到互相衬托的作用。但是过分的对比,有可能造成混乱,因此需要两者互补。在园林景观构造中,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对比,体现出园林的艺术性。比如以小称大、以丑衬美等。

3植物园景观设计的实例分析

景观的人口设计中,大门是重要的元素。费尔柴尔德植物园的大门包括了不同部分,包括咖啡厅、纪念品超市、植物景观集合等共同营造出了入口,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分散最多人流量,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休闲场所,让游客更快了解植物园内容。这是对传统意义上“门”的突破,同时也体现了功能性特点。在入口处植物园还设计了廊架,指出了通往植物园的路径。廊架的设计既考虑到了方向,同时也考虑到了廊架的长度以及整体造型。设计者利用藤本植物可以自由延长枝干的功能,为游客指明方向。同时将不同品种的藤本植物都覆盖在廊架上,可以开出多种多样花朵,营造出美感;各种植物开花时间不同、花型不同,都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植物园的水体景观设计上,同样也体现了功能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特点。在水体设计中,植物园将不同的滨海沼泽进行合理布局并且相互贯通,它们依据园区的地势合理布局,体现了层次感。无论是出于园区中哪一个方位,都能够观赏到错落有致的景观。同时不同的水体与驳岸的景观相互结合,为停车场提供了优美的环境。

园区中既有单纯的水景,也有人工模拟的水景。单纯的水景充分利用了水体本身的线条美、和谐美;而人工水景则更多地迎合园内主体,比如在水面上放置了很多模拟的“冰块”,将整个水面营造出北冰洋的感觉,为园林增添了美感。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4

论文摘要:介绍植物园的概念及其产生和发展历史、我国植物园的发展概况和植物园的任务与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植物园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植物园及其产生和发展

(一)植物园的定义

植物同(botanical garden)是近代西方植物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产物。1963年,国际植物闻协会(Intenrational Associationof Botanical Gardens)对植物园的定义是“对公众开放、植物部有标签的机构”叫植物闻或树木同。1998年,国际植物园保护组织(BGCI)(Botanic Gardell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1)对植物同的定义为:拥有活植物收集区,并对收集区的植物进行记录管理,使之可用于科学研究、保护、展示和教育的机构被称之为“植物园”。目前,我国时植物目的理解强调植物同是以植物学、同艺学和美学的理论和实践为指导,从事植物种质资源迁地保护的研究机构。。生物多样性是植物同的核心,美丽的外貌、科学的内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准则是植物圃的基本要素。

(二)植物园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

世界植物冈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人类加深认识植物、保护植物和扩大利用植物的历史。就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启萌期:植物同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庭周,至今已有千年之久。中闽,有记录的古代庭同可追溯到汉代的“上林苑”和6世纪的“独乐闻”。秦朝阿房宫里记载的小种植同、药同或花园,即是我国古代植物同的雏形。唐、宋、元、明、清皇宫花同更是当时园林的典范,也是我国早期植物同的代表。这些庭同主要进行植物引种繁殖、药用开发、休闲观赏和食用等功能比较简单的同林活动。因而,中国古代庭园可看作是现代植物园的雏形或启萌期。

成长期:现代植物同发展的早期是在l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冈而成为欧洲文明发展的产物。植物园“Botanic(Botanica1)Garden”的名称就是得名于这个时期。1543年在意大利建立的比萨植物同和1545年建立的帕多瓦药用植物园,是欧洲历史上最古老的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另外,早期植物同还有法同巴黎植物同(1635年)、英国爱丁堡植物(1670年)和切尔两植物同(1670年)、德国大莱植物嗣(1679年)和日本东京小石川植物阋(1684年)、存这个时期里,植物同的功能主要以收集研究药用植物和辅助医药专业教学为主。

兴盛期:在l8一19世纪的欧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殖民主义势力的扩张,欧洲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崛起,加速了殖民地国家埘植物战略资源的研究和掠夺,同时,自然科学突飞猛进,植物学、生物药学、园艺、艺术等都得到快速发展,植物园作为物种保存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新奇的植物从世界各地被引种至植物同供鉴定研究,从而使收集栽培的植物远远超出药用的范围,如世界著名的英国皇家植物同邱刚(1759年)成为以分类学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的植物冈,其保存的植物就达数万种,几乎占世界植物种类总数的十分之一。荚周密苏里植物(1859年)、俄罗斯科马罗犬植物同(1713年)和印度加尔各答植物园(1787年)等著名植物圜也是这个时期的产物。

发展期:l9世纪中叶到20世纪是植物同发展的高峰时期,世界各国植物闶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20世纪90年代《世界植物同名录》统计,植物同总数为1536个。现在,全世界的植物园已达到1800多个,遍及全球.其中分布最多的要属欧洲,其次是美洲和亚洲,非洲和其他地区数量较少。全球植物闶收集栽培了75000种植物.占全球植物的25%,其中包括30%的全球珍稀濒危植物。进入21世纪,植物同将向更加理性和健康的方向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进步和现代化工业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类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危机。人类的需求和社会的期望赋予植物同更再要.更迫切的使命,这使植物同获得极佳的发展机遇,也是其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中国植物园的发展

中国古代庭闻曾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就其近展来看它只是植物园发展的雒形。近代,我国引入西方现代植物学“Botany”,也引入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成为我国现代植物学及植物闶科学的开始。在这一一时期,一批著名的植物学家,如黄以仁、钱崇澍、陈焕镛、钟观光、秦仁昌、刘慎谔等,为发展我国的植物学以及植物园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同就是创建于1929年的南京总理陵嗣植物同.新中困解放后,我闲植物学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1955-1960年),这一时期也是解放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全国植物园数量由l4个增加到34个。其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植物同建设速度趋缓。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全面的发展,也迎来了植物园发展的第二个高峰(1980-2000年)。1981年,中国正式加人IABG组织,标志着我国植物园正式走出国门。2000年,我国植物同数量达到138个,并且在中国科学院、城建、林业、医药、农业、高校等系统和部门都有分布。目前,我国的植物园基本上都能结合各地区的气候条件、环境特点、人文景观、历史背景而建立,并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休闲旅游和应用生产等活动。

二、现代植物园的任务和作用

植物同从起源、发展到现在都与人类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因此,植物园除了具有历史性、文化性、园艺性和科普性特征外,还同时具有现代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近年来,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植物囝的核心思想发生了显著变化。当前植物同的核心任务是:植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即在植物同对稀有濒危、特有的植物物种和有重要价值的植物种质资源实行迁地保护(ex situ conservation)。。植物迁地保护和自然生态景观的重建把植物同推到植物生态保护的第一线,成为植物种质的迁地保存的主要承担者。这是历史赋予植物园新的任务,这也成为了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因此,现代植物园的主要任务是:物种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和新植物材料的产业化5个方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植物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植物园是珍稀、濒危植物种就地保护和迁地保存之所,是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方舟”;②促进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绿化提供了大量植物种质资源;③植物圃是野生药用、经济植物开发利用的生产基地,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植物同是科普教育、知识传播、教育培训、环境保护的重要基地,有利于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国民环保素质的提高;⑤介入现代国际公约的制定,凸显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三、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实现教学“三位一体”,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植物园开展生物学教学能使生物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践融为一体,避免传统单一教学环节的缺陷。植物同一般都有完善的植物原始数据库,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条件。园中收集制作的大量腊叶标本和其它各类标本,为学习者提供了植物分类、形态、解剖、生态学方面的资料。同时,植物同都是以植物学和园艺学为基础,进行植物分类学、解剖学、细胞学、微观形态学、生态学、植被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地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繁殖、植物栽培、引种驯化、杂交育种、种质保存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承担有关院校的植物学、植物分类学、果树学、蔬菜学、观赏闻艺学、树木学等教学。另外,利用植物园参加课堂教学,可以提供实习实验场所和材料,对提高相关学科的教学质量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结合现代科技,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植物园一般都有先进的科普展览馆,里面配备有声、光、电等现代化展示设备,可以图文并茂地介绍有关基础植物学、植物的演化史、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同用途,植物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科学知识,有效提高青少年受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利用植物同的温室、展厅、电子图书、音像资料、宣传手册和网络设备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教育,其内容甚至可以扩大到生态文明和社会伦理等领域,让学生在视听感知、身心感受中得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

(三)参与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兴趣

利用学校寒暑假、节假日及全国“科技周”、春(秋)游等,在植物园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生物学课外活动,既能让学生在游乐中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例如,通过参加植物园举办的“植物王国漫游”、“植物世界探秘”等各种夏令营活动,以参观名贵花木、珍稀特有植物、药用植物、趣味植物等为目的的“植物学科普一日游”活动,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专题性活动等,使青少年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植物资源对人类生存所起到重要作用、环境对人类社会作用、人类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威胁和如何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科学知识。

(四)进行科学探究,提高科研能力

植物圃除了拥有丰富的植物知识、学科奥秘、文化氛围和历史渊源外,还包含有微生物、酶、细胞和基因等高新生物技术的应用。在完成生物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能给学生提供学科探究平台。如,可以利用植物同的丰富资源作为高新生物技术应用的原材料,从事植物美化、食品、药材、纤维、油脂、淀粉、香料、建材等原材料及优良抗性品种研究。目前,北京教学植物园的开放实验室,已初步建成水质、土壤、气象、显微观察等实验室并于2005年对学生免费开放。在开放实验室里,学生可以从事地面水质的分析检测、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及土壤污染检测、小环境气象因子的观测分析、生物形态结构的显微观察等方面的研究。

(五)培育人文科学精神

现代植物园的成就,不仅包含着大量植物园工作者的血汗,而且也体现了那些历尽平生的开创者的毕生精力,包含着丰富的科学人文精神。从英国邱冈的开创者霍克父子(w.J.H.ker和J.D.H.ker)、德国伯林大莱植物园的恩格勒(A.En-gler)教授到我国老一辈的植物园林学家,如黄以仁、钱崇澍、陈焕镛、钟观光、秦仁昌、刘慎谔、胡先辅、林辅等,他们为世界现代植物园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植物园中缅怀这些前辈,主要是学习他们为植物学事业奋斗一生的坚毅精神和卓越贡献,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人文科学精神。

(六)为教师培训提供条件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5

关键词:植物园;感知价值;模型;中山植物园

收稿日期:20130517

作者简介:严冬琴(1985—),女,江苏镇江人,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与管理方面的研究。中图分类号:TU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7103

1 引言

科普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目的在于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受到教育,寓教于游,寓教于乐,同时增加游客旅游体验,提高游客自身素质。植物园旅游既是一种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又是一种深层的科普体验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其价值也逐渐体现出来。这将极大的促进植物园旅游的发展,而游客的增加也必定会给植物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促进植物园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如今需要研究的问题。

Zenithaml最早提出了顾客感知价值的定义,他认为顾客价值是顾客基于利得与利失感知,对产品效用做出的总体评价[1]。随后,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感知价值的研究,主要探讨了感知价值、满意度、忠诚度等方面的内容,较好地促进了感知价值的深入剖析与应用。目前理论研究者和实践从业者认为,为顾客制造和提供良好的感知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新源泉[2,3]。

中山植物园建立于1929年,是中国第一座国立植物园,以植物科学研究、植物资源的收集保护以及科普教育为主要任务,每年游客量约30万人次。近年来随着科普体验旅游的兴起,中山植物园旅游知名度不断提升,游客量增长迅速,这对旅游景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仅满足其愉悦需要[4],更能满足其体验性、文化性和生态感,从这个角度出发,植物园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对于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愉悦性和依恋感,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植物园游客感知价值要素的确立

2.1 基本要素指标的搜集

通过对以往感知价值要素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整理,针对植物园的实际情况,确定感知价值要素指标大致从环境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认知成本、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功能价值这7个方面来进行。

2.2 访谈及调整

本文采用的植物园游客感知价值要素的探查方法是焦点小组法和深度访谈法[5],根据从文献中整理出来的指标,同时根据植物园的特性设计了针对中山植物园旅游景区游客的小组讨论和访谈提纲。根据访谈结果,设计了最初的要素指标,见表1。

针对上文提出的32个指标要素,邀请了5位专家作为意见征询对象,经过专家意见征询后,本文加以综合、分析和吸收,对表1进行了修改,得到了表2。

3 研究设计

3.1 问卷设计及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实地调研来进行定量分析,以验证和完善本文所提出的模型[6]。根据已经构建好的感知价值模型,考虑从两方面来设计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游客的基本情况调查和游客对植物园的感受。其中对37个影响因子的游客认同重要性和游客感知现实的表现性的调查中,所有因子指标都采用5级李克特量表进行测量,重要性中,“1”很不重要,“2”不重要,“3”一般,“4”重要,“5”很重要;表现性中“1”很差,“2”较差,“3”一般,“4”较好,“5”很好。

笔者于2011年9月至11月期间,多次对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3份,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为93.75%。

3.2 描述性统计

问卷调查显示,游客主要来自于南京市,约占总调查人数的80%。从性别上看,男士占486%,女士514%。在年龄结构上,游客主要集中在18~25岁(3115%)以及26~40岁(3863%)上,可见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游客主要以中青年为主。

从职业结构看,学生(225%)占了很大比重,此外,专业技术人员占1375%,企事业管理人员占1281%,教师占1188%。受教育层次以本科文化程度最高(486%),其次为大专(2025%),研究生及以上占到了1371%;从收入方面看,1501~5000元月收入的游客占到了50%以上,可见植物园游览和受教育情况及收入有着密切关系。从出游方式看,以家人出游(2645%)和朋友结伴(3151%)为主,自驾车旅游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3.3 数理统计分析

3.3.1 因子分析

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筛选,删掉对变量没有多大解释意义的因子,选择几个潜在的指标对游客感知价值进行解释。

(1)KMO检验。KMO值为0818,大于08,由KMO度量标准可知该组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而Bartlett球体检验的P值为0000(

(2)主成分分析。利用SPSS因子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因子分析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植物种类多样性”、“旅游项目的益智性”、“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心情愉悦”、“结识新的朋友”、“艺术鉴赏功能”的因子负荷量均未达到05,因此删除这些项目。

在删除上述不满足条件的6个要素后,将剩下的31个要素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分析显示KMO值为0804,显著性为0000,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3)总方差解释。前8个变量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5678%,也就是说这些变量解释了所有31个要素的65678%;且这些变量特征值都大于1。由此可以初步认为这8个因子能够解释大部分变量,概括大多数信息。

(4)碎石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前8个因子的特征值都比较大,从第9个开始特征值连线变的很平缓,即前8个因子对解释变量的贡献量大。这与在总方差解释表中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

图1 碎石图

(5)公共因子的提取。植物园游客感知价值影响因素被归为8大类,31个因子。根据要素的属性和共同点,给8个因子进行命名。

①基本条件(包含3个要素):植物园规模、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景区交通便捷程度;

②环境氛围(包含4个要素):植物稀缺性、景观协调性、生态环境优良性、整体卫生条件;

③活动产品(包含4个要素):旅游产品的特色性、旅游项目的丰富性、旅游活动的参与性、旅游活动的新奇性;

④服务价值(包含3个要素):专业的导游讲解服务、旅游服务意识和态度、旅游投诉处理情况;

⑤认知成本(包含5个要素):门票价格、旅游交通费用、旅游食宿费用、旅游购物费用、旅游时间消耗;

⑥情感价值(包含4个要素):身心放松、陶冶情操、获得特殊体验、提升情感偏好;

⑦社会价值(包含4个要素):了解地方文化、增长科普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扩大社会视野;

⑧功能价值(包含4个要素):观赏游憩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科普教育功能、研究探索功能。

(6)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研究8个因子与植物园游客的总体感知价值之间的线性关系。 常数项的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为0000,说明常数项应该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回归方程中;而8个因子基本条件、环境氛围、活动产品、服务价值、认知成本、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功能价值的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P均小于005,这意味着回归都很明显,都能有效地解释因变量,因此这几项都应该作为解释变量出现在回归方程(表3)。

由此,可以得到回归方程为:

Y=0.041X1+0.023X2+0.021X3+0.019X4+0.031X5+0.024X6+0.034X7+0.031X8-2.579

其中,X1:基本条件;X2:环境氛围;X3:活动产品价值;X4:服务价值;X5:认知成本价值;X6:情感价值;X7:社会价值;X8:功能价值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4 植物园游客感知价值模型的确立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分析,遵循各个因子内在的共同性和规律性,将31个指标要素提取成8个因子,经过调整后确立植物园游客价值感知模型如图2。

图2 中山植物园感知价值模型

(1)一级指标。X1基本条件;X2环境氛围;X3活动产品;X4服务价值;X5认知成本;X6情感价值;X7社会价值;X8功能价值。

(2)二级指标。Q1植物园规模 Q17旅游食宿费用;Q2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Q18旅游购物费用;Q3景区交通便捷程度 Q19旅游时间消耗;Q4植物稀缺性 Q20身心放松;Q5景观协调性 Q21陶冶情操;Q6生态环境优良性 Q22获得特殊体验;Q7整体卫生条件 Q23提升情感偏好;Q8旅游产品的特色性 Q24了解地方文化;Q9旅游项目的丰富性 Q25增长科普知识;Q10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Q26增强环保意识;Q11旅游活动的新奇性 Q27扩大社会视野;Q12专业的导游讲解服务 Q28观赏游憩功能;Q13旅游服务意识和态度 Q29休闲娱乐功能;Q14旅游投诉处理情况 Q30科普教育功能;Q15门票价格 Q31研究探索功能;Q16旅游交通费用。

5 结语

本文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提出概念性模型,然后通过实地调研和样本的因子分析,最后确立了植物园游客感知价值模型。该模型包含8大感知价值因子,分别是:基本条件、环境氛围、活动产品、服务价值、认知成本、情感价值、社会价值和功能价值。8大因子又包含植物园稀缺性、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旅游产品的特色性等31项指标因素。该模型基本符合中山植物园的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模型的构建给我们掌握游客的心理及需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该模型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利用,找出中山植物园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便于更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和建议,从而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促进植物园旅游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Zeithaml V.Consumer perceptions of price,quality and value:A means-end model and synthesis of evidence[J].Journal of Marketing,1988,52(7):2~22.

[2] Gronroos P.Value-driven relational marketing:from products to resources and competences[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1997,13(1):42~46.

[3] Woodruff.Customer value: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2):124~129.

[4]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科普教育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实践体验;生理学;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68-02

一、引言

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探索新的培养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成为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向。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国内各高职院校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上都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实际独立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每种教学手段各有利弊,取得的效果与医学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仍然有一定差距。

二、构建的意义

生理学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在长期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传统的“理论+实践”这一“1+1”模式已跟不上职业教育的需求,它使教学内容彼此独立,欠缺针对性,理论与临床脱节,学生学习呈现“疲态”。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从“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实践体验”这一链条式层层递进教学流程的构建和实施作深入阐述,以期能更好地取长补短,缩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距离,进而向高职医学培养目标靠近。

三、模块的构建

(一)构建所需平台

1.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经过多年的发展,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及数据中心接入能力不断完善,已构建完成一个覆盖全校区、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多途径接入、多业务融合的校园“天使之城”网络学习空间。

2.移动学习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化环境下,移动电话在学生中的普及将使其成为发送教学资源和开展学习活动的天然选择。我院积极推动移动学习的应用探索,开展移动学习平台的建设与研究,促进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改革。

3.“健康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依托校园网,我院于2005年初启动“健康科普教育基地”项目的建设,已分人体科学与健康、家庭保健与急救、食品药品安全与健康三个项目已经完成,为学生开展科普宣教、社区服务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模块建设

1.“案例分析”模块的构建。“案例分析”这一模块的构建包括教师对案例的选取、学生课前分组讨论、课堂上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这四个环节。

教师选用、设计案例要紧扣生理学的教学大纲,围绕生理学基础知识,结合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案例的选取应完整、典型,既有知识的系统性,又有教学的便利性。如呼吸系统这一章节,可以“气胸”、“CO中毒及抢救”、“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三个案例作为引领;又如血液这一章节,可以“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与治疗”、“ABO血型与临床输血”等案例为引导;再如消化系统,可以“胃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案例为切入点,然后再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链接和拓展。

课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依托学院提供的网络平台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案例,主动上网查阅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然后进行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完成后,每个小组派出代表提交报告,阐述该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阐述完毕之后其他小组可以提出疑问,被质疑的小组需要对疑问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除了学生充分发挥,教师亦参与其中,对问题进行适当点评,以便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思路上来。此环节可根据相应章节的课时数分网络讨论和课堂讨论两种形式进行。

案例的选取遵循以“案例分析”为引领,以“够用为度”为原则,打破“章”、“节”界限,改变循序渐进、条框式教学,对生理学原有的理论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精简课堂讲授部分的内容,在重点和难点处着重引入案例教学的内容,做到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案例分析”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2.“情景教学”模块的构建。“情景教学”模块的构建就是生理学虚拟仿真实训室的组建和相关软件的配置。“情景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实践情景,提供一个虚拟、仿真的实践平台进行仿真实践。学生在机能学仿真虚拟实验室中可虚拟实验环境,查看实验对象、实验试剂、实验器材、实验介绍、实验步骤、仿真实战及仿真实验,并可以对实验进行自定义,模拟各种药物对动物呼吸、血压、泌尿、张力等影响。该系统对实验波形可以进行标尺度量、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压缩处理和速度控制等,模拟显示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可以对药物进行换洗,并可自定义药物的疗效。该模块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为其后的动物、人体实践作好准备。

3.“实践体验”模块的构建。“实践体验”包括校内的动物、人体实训、社会实践、临床实践等,是真正将学生所学应用到现实中,能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可利用机能实训室和仿真实训室,进行相关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依托“健康科普基地”平台、社区服务、临床见习等,实现从“模拟”到“实境”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系统化实训体系。

四、“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实践体验教学”流程的整合

“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实践体验”看似是三个独立的教学模块环节,实则在教学中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将其有机整合最大的优点是将“教、学、做”连锁式地紧紧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节约课时和人力、物力,同时能充分调动所有教学资源。如在对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先引入“外伤出血导致动脉血压下降”这一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然后与“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降压反射”理论知识进行链接讲解;紧接着进入虚拟仿真实训室进行“蛙心灌流”、“血压测量”等模拟实验;其后在机能实训室进行“人体动脉血压测量”实践;最后通过“健康科普基地活动”及“进社区服务”实现理论与临床的对接。

实践证明,通过对这三个层层递进教学环节的整合,能最大程度地缩短理论与临床的距离,实现从临床―理论―临床的有机结合,突出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基本技能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加强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

五、讨论

(一)特色与创新

1.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使网络教学、虚拟实训教学、实验教学、临床实践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载体,使其变得“无处不在”,从多层面得以延伸和拓展。

2.案例实用性、真实性。用临床真实案例导入,以够用为度,引入相关知识点的链接,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3.评价客观性。提交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考核项目之一;虚拟仿真实训室提交的数据报告作为考核项目之二;实践操作技能考核作为考核项目之三。综合以上三项再加上理论成绩即为“三合一”模式,是学生对本课程掌握程度的客观评价。“三合一”考核评价模式,能充分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4.资源利用充分性。可将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医学机能虚拟仿真实训室、开放性的实践课信息化平台、《生理学》精品课程资源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利用,优化资源结构,适应高职教育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

在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很好地控制课堂节奏,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其次,教师还要努力从讲台走向临床,不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新理念,跟上医学发展的脚步。因此,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实践体验这一流程的构建与实施尚需进一步探索,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杜尚荣.感悟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张旭东,夏徽.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J].教学研究,2013,(01):71-76.

[3]赵丹丹,武英,李云.案例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6).

[4]李玉彬,余寅,韦素丽.案例教学法在解剖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解剖学研究,2010,32(3):226-227.

[5]杨耀防.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剖析,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1994,15(4):15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