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哲学基础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哲学基础研究范文1
【关键词】 白血病;抑郁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白血病患者及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情况的分析,了解白血病患者及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因病产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了解两者之间及两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临床用药打下良好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白血病组:选取2008年1至2009年1月于我科住院的初治白血病患者145例,其中男79例,女66例;年龄14~88岁,平均年龄39.6岁;急性骨髓系白血病(aml)93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52例。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2)非恶性血液病组:以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初治患者86例为非恶性血液病对照组。其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15~89岁,平均年龄35.3岁;其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itp)29例、缺铁性贫血25例、营养性贫血13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19例。(3)正常对照组:以健康志愿者10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30.2岁。3组性别比、年龄间有可比性。
1.2 评价方法 3组患者均以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评价标准,均由本人或在家人帮助下在确诊完成后进行,问卷全部收回,无无效问卷。
1.3 评价标准 sds量表以标准分≥53分为异常;scl90量表得到因子分后,便用轮廓图(profiles)分析方法,了解各因子的分布趋势和评定结果的特征,任一因子得分超过2分为阳性,说明可能存在着该因子所代表的心理障碍;每一种心理问题的阳性因子个数大于2,则说明在该种心理问题上存在问题。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血病组、非恶性血液病组及正常对照组scl90评分结果显示:(1)白血病组与非恶性血液病组比较,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和焦虑外,其余得分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p<0.05)。(2)白血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外,其余得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非恶性血液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总均分、强迫症状、抑郁、焦虑、偏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1。表1 3组scl90评分比较注:与白血病组比较,*p<0.05;与非恶性血液病组比较,#p<0.05
2.2 白血病组、非恶性血液病组及正常对照组sds评分结果显示:(1)白血病组得分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2)非恶性血液病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见表2。表2 3组sds评分与抑郁发生率比较±注:与白血病组比较,*p<0.05;与非恶性血液病组比较,#p<0.05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了解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许多研究已经证实, 白血病患者存在多种心理症状, 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不但与多种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而且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有联系[1]。但是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白血病患者与正常对照患者的心理状况的比较上[2],而白血病患者与非恶性血液病的患者之间以及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心理状况比较仍未见报道。在临床实践中,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与白血病患者之间的心理差异可能才是我们更加需要关注和重视的着力点。因此,我们旨在通过scl90评定及sds量化评分,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特殊心理状况,为以后的临床干预打下基础。
本研究结果表明, 白血病组的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均分、躯体化、敌对、抑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因子分显著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及正常对照组。但白血病组与非恶性血液病组相比较,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正常对照相比较除人际关系敏感外均有明显差异。非恶性血液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总均分、强迫、抑郁、焦虑和偏执均有明显差异。这提示我们除了恶性血液病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外,不管是恶性血液病还是非恶性血液病患者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强迫、抑郁、焦虑和偏执,但恶性血液患者的抑郁、偏执程度较高。本研究的sds评分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本研究的sds评分显示白血病患者的sds得分及抑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组和正常对照组,而非恶性血液病组其sds得分及抑郁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这与国外的相关报道相一致[3]。因此,本研究在原有的众多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非恶性血液病患者与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心理差异,从而明确了白血病患者心理的独特性,为进一步的临床干预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anne ek.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survivors of childhood cancer and their families.journal of pediatric psychology,2005,30:2939.
哲学基础研究范文2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 “优秀语言学习者” 学习策略
一、引言
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以下简称网考)是指采用以试卷库为基础的计算机网络测试系统,其运用技术手段使听和说、听和写等能力的考核融为一体,从而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更好地体现现代应用语言学在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金艳,2009)。自2008年12月开始采用并不断推广以来,效果显著。正如全国大学四、六级考试委员会主任金艳指出,科学的测试能够推动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大学英语网考有利于实现考试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公正化、简单化,能够更全面更科学地考查考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较之传统纸笔考试,其信度和效度均得以提高。因此,如果能够揭开在大学英语网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成功奥秘,对这些“优秀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加以分析与总结,并将之应用与推广,就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进行高效学习,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二、“优秀语言学习者”研究成果概述
优秀语言学习者(Good Language Learner,以下简称GLL)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研究手段试图探索出优秀语言学习者的某些特征。美国学者Rubin(1975)发现,优秀语言学习者在心理特征、交际策略、社交策略和认知策略等方面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Naiman(1978)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并不取决于“内在天赋”,而在于学习者的主观努力和参与。1983年,加拿大学者Stern将成功学习者策略归纳为四大类,即主动计划策略、“学术性”学习策略、社会学习策略及情感策略。上述开创性的成果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人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三、网考环境下“优秀语言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
1.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外语而采取的一种管理策略,包括制订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等。网考的不断推广促使各高校日益完善以多媒体网络为支撑的英语学习课程。而这种在线多媒体课程中的单元测试、阶段测试,以及级别测试的设置加大了形成性评价在考核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中的比重。学生通过自主上机进行学习、操练和自我检测,在此过程中,系统会对每一个学习阶段中听力、词汇、语法、口语、语音语调等全方位的学习状况提供分项得分报表。GLL能够借助这种更加系统化与科学化的量化方式更好地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监控与自我评估。GLL乐于确立总的学习目标和分段目标,了解学习进展情况,并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元认知策略对其他学习策略的使用起着定向调节和整合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增强GLL的学习效果。
2.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掌握一门语言需要应用的最基本的策略,属于信息处理和加工过程中直接和具体的行为,即学习者在完成学习活动中用到的具体解决办法。首先,网考中“跟读”题型的出现对学生以往“动眼不动口”的学习习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针对网考中取得525分以上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8%的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非常注重语音语调的学习。这些学生乐于不断进行听觉再现,积极采取读音记忆单词策略及同音词记忆策略。其次,受访的GLL在课下非常愿意接触各种多媒体资源,包括电影、电视新闻、音乐电视等,大多能够意识到利用图像帮助理解、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性,帮助提高理解力与记忆力。因此,针对网考中视频语料的大量出现,GLL能够很好地适应,并出色完成相关测试。
此外,GLL愿意采取笔录策略学习英语。例如,在进行听力练习时对关键词或概念做笔记,设计简单的缩写、符号等速记标识,对听过的内容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做一个小结等,以更好地检测对材料的理解,并借此提高词汇、听力、记忆、篇章理解、总结提炼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而网考突破了传统纸笔式四六级考试中听、读、写相对独立的三大模块的设置,将听与写有机结合,作文的内容是对视频的转述,包括提炼论点并表达观点。网考题型的设计能更好地测试学生不同层次的语言技能,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3.社会策略
社会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与他人合作从而有效培养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而采取的策略。GLL非常乐于运用语言进行真正的交际,树立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和交往的手段的意识。虽然能够在地道的真实英语语境中操练语言的可能性非常渺小,但GLL仍会积极寻找交流和实践的机会,意识到要真正提高听说能力,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是必经之路。因此,GLL会通过课上课下的小组学习和团队合作来学习英语。而网考的所有命题语料均来自于英美国家原声语料,既有单人陈述,又有双人陈述或多人集体讨论等交互式的语料。这无疑是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有效考查。GLL通过对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的语言操练,相对比较熟悉其形式与特点,从而从容应对交互式语料的命题内容。
4.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情绪、态度、动机等个体因素来影响语言学习。可以说,听说能力无疑是大部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软肋。GLL大多认为语言的流利性比正确性更加重要。因此在日常交往中,能够克服害羞心理,多鼓励自己,并进行自我暗示,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大胆地张嘴说英语,而不考虑说话内容是否符合语法规范。而这种冒险精神恰恰是提高听说能力的要素之一。即使是遇到难以沟通的场合,绝大多数GLL能够积极调控自己的负面消极情绪,发扬阿Q的自我安慰精神,减轻自己的压力,在日后以轻松却积极的态度加强听说练习。而网考中对听说能力的考查处于核心位置毋庸置疑。因此,毫无疑问GLL能够在网考中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
四、结语
研究优秀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已经证明是研究策略如何影响语言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严明,2009)。通过对网考环境下GLL学习策略的探索与总结,借此引导不成功的学习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授人以渔”的做法,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高英语教育质量,培养更多能够推动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J.Rubin. What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Can Tell Us.TESOL,1975.
[2]Naiman,N.& Frolich,M.et al 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M].Toronto:Modern Language Center,1996.
[3]O’Malley,J.M.&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5]傅政.二语学习成功者策略研究初探[J].外语教学,2001(3).
[6]韩玉群.英语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中的教师角色[J].继续教育研究,2011(6).
[7]金艳,吴江.大学英语四六级网考的设计原则[J].外语界,2009(4).
哲学基础研究范文3
1 选题的缘由及目标
图片是学生在制作多媒体作品时用到最多的素材之一,但通过拍摄、扫描、截取等途径获得的图片并不一定能够作为素材直接使用,这时就需要学生具有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的技能。教材中图片处理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本节内容重点讲解图片的加工,是对上节图片获取内容的延伸,同时也为学生制作多媒体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节内容以ACDSee软件为主要工具,主要讲述图片的色彩调整、图片的放置和裁剪、图片处理的一些特效等。通过对图片的一系列加工处理,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2 基本情况分析
2.1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节图片获取内容的学习,已经了解了图片的基础知识,掌握了获取图片的各种方法,学会了根据主题需求获取所需的图片,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必备条件和知识基础。本节内容是对上节内容的延伸,实践性较强但难度不大。经过一学期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并且乐于自己去探究和尝试。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的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完成对图片的处理,既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2.2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图片的处理第一课时,为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5章“图片的获取与处理”中第2节的内容。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掌握利用ACDSee软件对图片进行简单加工处理的方法(如调整图片曝光度,对图片进行旋转、裁剪等);掌握利用ACDSee软件给图片添加特殊效果的方法。
②过程与方法:能够针对具体任务的要求,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同学互助解决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利用图片来表达思想,创作出具有个性和艺术性的图片作品;体验自己探究成功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④行为与创新:尊重他人的著作权,包括其图片的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及复制权等;初步尝试运用ACDSee软件设计具有个性化和艺术性的图片。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利用ACDSee软件对图片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如调整图片亮度,对图片进行旋转、裁剪等);利用ACDSee软件给图片添加特殊效果的方法。
②教学难点:根据自己需求,利用ACDSee软件来加工处理图片,并设计具有个性化和艺术性的图片。
3 研究的过程与改进
3.1 第一次试教
1)情境导入。教师:老师来自吴江同里,想为同学们做“走进同里”电子相册,却发现所拍摄的照片有问题,需要同学们来寻找相片的问题及提出补救办法。引出3张问题照片(图1),分别请3位学生回答出图片的问题所在,提出补救办法,引出本课课题——关于数码相片编辑的图片处理。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将思绪引入课堂,激发创作热情,触发灵感,思维碰撞。
2)新课讲授。
①选择软件。提问:你使用过哪些图片处理工具?教师小结讲解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对比软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软件。常用图片处理工具介绍: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简单易学;我行我速——使用便捷;Photoshop——专业的图像处理工具;ACDSee——操作简单而又实用,不但能浏览图片,还能对图片进行编辑。
【教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新的应用软件的自学能力是本课设计的一大初衷。
②ACDSee软件简单介绍。根据图2所示《学习帮助卡》上的窗口提示(《学习帮助卡》是预先印制给学生的讲义),请学生一一指出各个窗口的名称。
【教学设计意图】课本上没有具体介绍窗口名称,这里主要是让学生不要混淆ACDSee的3个界面,能够根据图片处理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窗口界面。
③变废为宝——问题图片的处理。自主探究,完成对“变废为宝”文件夹中任意2张图片的编辑:旋转;裁剪;调整曝光度。
技术指导:参照《学习帮助卡》的技术提示,如表1所示。
教师走下去查看学生情况,并指导。教师选择个例点评指导,再给学生时间修改完善。
【教学设计意图】完全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对图片旋转、裁剪、调整曝光度,有的学生可能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在这里给予学习帮助,希望能给有困难的学生一点而提示。
④体验ACDSee其他功能:添加文本;选择工具;滤镜。
知识提炼:看来ACDSee不仅可以对有缺陷的图片进行编辑,还能给我们的相片进行一些艺术的加工。
小结:有缺陷的相片,我们可以进行哪些操作?
问题1:歪了——旋转。
问题2:有多余的东西——裁剪。
问题3:太亮、太暗或者色彩不对——调整曝光度。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模仿学习,掌握利用ACDSee软件编辑图片的方法,并学会举一反三。
⑤学以致用——根据需求来处理图片。选择“学以致用”文件夹中的一张相片,根据需求来处理。可以先思考想做什么作品,然后选择一张合适的图片;也可以先选择一张图片,然后看看这张图片能做什么,能够做出什么样的效果来。但不管怎样,都要根据需求来选择刚才所学过的技术,或者可以尝试新技术,也可以多种技术综合使用,来对图片进行一个合理的编辑。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一起总结,巩固所学知识,给学生创意发挥的空间,实现分层任务。
3)作品评价及小结。
①作品评价。交流几位学生的作品,请他们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思考: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想做什么?现在已经完成了哪些?哪里做得还不够?接下来打算做什么?
【教学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示的空间,学会评价他人的作品。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清楚学生的掌握情况。
②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了哪个软件?ACDSee中学了什么技术?什么时候需要对相片进行编辑呢?今后,当遇到一个新软件的时候,会如何去探索它、学习它、掌握它?
【教学设计意图】小结本课所学内容,提炼知识,总结概括。
【观察发现】课堂上,对于教师发的学案——《学习帮助卡》的使用比较被动,在讲到ACDSee的窗口介绍的时候,教师屏幕上显示了不同窗口界面,问学生相应的名称,但是学生基本不看《学习帮助卡》中的提示,还是等着老师一一作介绍。多次提示遇到困难可以看学案,但学生基本都不看。在这里也有点儿小看学生了,好多学生自己尝试用一些操作命令,就可以独立完成对问题图片的处理。
【问题诊断】仔细研究本课的教学内容,教材上第一课时,安排用ACDSee软件完成对图片的旋转、裁剪和调整曝光度等内容,但是安排此内容的初衷并不是让学生仅仅学会用ACDSee软件处理图片,而是希望能够举一反三,能够用此类方法解决更多的图片的问题。所以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只会对遇到的问题感兴趣,对以外的一些知识自然会忽略掉。
【解决策略】针对这一诊断结果,笔者在第二次授课时决定不发《学习帮助卡》,也调整了一些教学环节。
3.2 第二次课改进
针对第一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形成原因后,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一次尝试性调整,对第二课的新授内容进行表2所示调整。
【观察发现】这次上课,学案不发给学生了,让学生完全自主探究,完成“变废为宝”里的图片处理。显然难度加大了,所以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靠自己探究完成,教师在课上给了好多相应的提示。有的学生不擅长与同学相互交流经验,遇到困难,所以教师在课上不停地走来走去,给予辅导,导致教学时间相对延长,影响到后面的教学,就缩短了时间,最后也匆匆收场。
【问题诊断】由于学习困难系数加大,导致课堂时间不够用,使得其他教学环节的授课时间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形式还是有点儿单一,教学手段趣味性不够强,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面也需进一步扩大。
【解决策略】教学形式力求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对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3.3 第三次课改进
针对前两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前两堂课的教学设计,做了表3所示调整。
【观察发现】请学生上来做小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让有困难的学生多了一次学习同学的机会,上面的学生教得投入,下面的学生看得也认真,各自都很有成就感。另外,经过两次教学重新设计,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精炼,课堂教学环节更加紧凑。
4 形成的经验和结论
经过3次课堂教学实践,根据课堂观察、诊断,探寻调整教学环节的必要条件和有效进行调整的策略。
4.1 调整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调整教学环节并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不能想怎样调整就怎样调整。随意的调整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还会打破教材的整体性。在每一次调整教学环节前都要充分权衡调整前后的利弊,仔细思考是否真的需要调整。
4.2 调整教学环节的策略
调整教学环节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学内容改改,或者教学顺序换换,经过调整,教材原本的系统性有可能遭到破坏,所以教师在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怎样调整是合理的呢?考虑到教材内容是按大纲编写的,每个单元都有特定内容,但各单元又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学环节。
5 结束语
哲学基础研究范文4
[关键词]脑出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出血量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7562(2007)05―0349―02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神经系统特异性蛋白质,主要存在于神经元胞浆中,神经元损伤时NSE逸出,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和外周血液,测定血清中NSE含量可以了解神经元损伤的程度。为此,我们通过对65例脑出血患者和57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水平的测定研究其变化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5例脑出血患者均为我科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40~73岁,平均(50.5±10.4)岁;出血量
1.2方法
脑出血患者均在入院第2天发病72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采血后立即4000r・min-1离心10min,分离血清后于-20℃冻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NSE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结果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脑出血组与对照组血清NSE浓度比较
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23.70±10.59)μg・L-1]明显高于对照组[(8.10±4.24)μg・L-1](t=10.414,P
2.2 不同出血量的脑出血者血清NSE浓度比较
出血量≥30ml的脑出血者血清NSE浓度[(29.28±11.65)μg・L-1]明显高于出血量
3 讨 论
哲学基础研究范文5
关键词: 对韩汉字教学 繁体汉字 简体汉字 教学设计
韩国曾有长期使用繁体汉字的历史,汉字在韩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上世纪中叶,韩国政府对待繁体汉字的态度几经变化,从1961年至1970年间,韩国政府逐渐推行“韩文专用”政策,彻底禁止了繁体汉字的使用。在这十年间,接受学校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有过繁体汉字学习的经历,但人数和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少。此政策实施前,韩国的汉字使用较为普遍,很多人都接受过繁体汉字的训练。随着韩国对传统文化危机的思考及与中国交流的日益频繁,开展汉字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汉字教育得到了极为缓慢的恢复,这期间的很多年轻人已经对繁体汉字很陌生了。2000年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承认了汉字等级考试的国家认证资格,对取得资格证者在招生和就业方面给予了相应照顾,客观上激发了韩国人学习繁体汉字的热情,学习繁体汉字的群体与日俱增。部分从事韩国历史和古典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及赴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学习过汉语的人,接受过繁体汉字的教育。这些独特的背景为今天的韩国汉语习得者的简体汉字学习带来了很多现实影响。
根据我们对韩国初、中级汉语习得者的汉字学习调查来看,汉字使用的偏误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类:第一类是因汉字自身特点易产生的偏误,这是普遍存在的偏误类型,如混淆汉字基本笔画、部件缺失与增加、构字结构的错位、同音近音替代、词内借等现象。第二类是受韩国长期使用繁体汉字影响产生的现象,如繁简混杂、固有汉字词转用错误现象。第三类是受韩国语自身语音的影响,如生造汉语词汇、韩国字母音近音干扰推导汉字现象,这是韩国汉语习得者简体汉字学习的特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从简体汉字教学的角度来看,要从以下方面探索解决策略。
一、汉字发展的常识教育
韩国同属“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一,汉字作为记录其历史的重要工具而长期存在过。对于韩国汉语习得者来说,了解汉字的历史与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有很多关联之处,这对于提高学习汉语和汉字的兴趣有很大帮助。其中,关于繁体字简化、现代汉语词汇与韩国古代汉字词的差异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介绍的内容要适度,既不能把汉字的历史介绍成类似于文字研究那么艰涩,又不能蜻蜓点水。
(一)繁简体汉字的关系
目前关于繁体汉字与简体汉字的争论,常常超出了语言文字的研究范畴,波及其他领域。这令很多外国汉语习得者把本应投入到学习的经历转向了其他方面,特别是像韩国这样有过长时间繁体汉字使用历史的国家。在学习汉语的起步和提高阶段,让学习者了解汉字的发展简史,从中体会到汉字的简化是汉字一直以来的发展趋势,是从精英文化走向市民文化的必然要求等。在中国的汉字文化中,汉字形成的知识“六书”常被人们津津乐道,但是简体汉字从繁体汉字简化的原则和类型却介绍得很少。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有过繁体汉字的学习者是十分适用的,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将自己繁体汉字的积累快速、批量地转化为简体汉字,另一方面降低了繁简混杂错误现象的发生频率,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现代汉语字词与韩国语汉字词的差别
明确现代汉语汉字词与韩国语汉字词的差别,不是要求教师讲解一部语言对比词典,而是要求教师通过比较典型的例子,让韩国习得者建立一种观念:韩国语汉字词与现代汉语字词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地以此代彼。通过这样观念的树立,使汉字习得者能够将两种语言中某些具有一定共性的东西区别开来,减少母语韩国语对汉字习得带来的负迁移。如韩国招牌中常用的汉字“食堂”指的是普通食堂或饭店义,但现代汉语中“食堂”没有饭店义。这种区分和讲授对于有过汉语熏陶史的习得者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未接受过任何汉字熏陶的习得者来说教学价值不大,反而增加其学习负担,教师应因人而异。
二、科学的汉字教学设计
科学的汉字教学设计是一种针对性强、能够强化教学效果的设计方案,主要应该考虑以下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安排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特别是对韩汉语教学中,汉字的教学常被忽视,也常常不被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教师受韩国属于“汉字文化圈”这一命题的影响,常模糊韩国人的汉字学习与中国人的汉字学习差别。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对对韩汉字教学影响很大。事实上,针对韩国汉字习得者应注重基本功的练习。
1.形近字的笔画识记
笔画作为构成汉字的最小部件单位,是保证正确书写汉字的前提,它的形状和名称应该在初学阶段牢固掌握。近些年,教学中存在一种倾向,即淡化甚至忽略笔画的教学,对汉字的书写要求亦降低到形似,这导致错别字出现的数量更多。从针对韩国汉字习得者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能够正确说出笔画名称的人几乎没有。为了改变汉字教学的局面,我们必须重视笔画的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基本笔画的规范书写和区分,使习得者牢记基本笔画的名称,对比区分相似笔画的差别,明确笔画在汉字构型中的重要意义。比如区分“小撇”和“小横”,就可以将“千”和“干”区分开。在教学计划中增加汉字识记课;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汉字字形识记的内容;在练习中增加充满趣味性的字形区分练习和游戏,练习用不同的偏旁部首组字等。在基本笔画识记这一环节,有无汉字熏陶的习得者区别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是一旦对基本笔画有了扎实的识记,则汉字书写的偏误会大大降低。
2.基本偏旁部首及结构的识记
简化汉字中,独体字数量相对较少,合体字占汉字的绝大多数,如果说独体汉字的识记需要更多是对笔画的识记,而合体字则是对偏旁部首组合的识记的话,那么前者需要的是记忆,而后者是记忆与理解的联合认知。
在较熟练掌握了偏旁和部首的同时,要加强汉字字形结构的认知。在具备了以上基本知识后,合体字的教学会使习得者更容易接受,他们会对汉字的构字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建立大多数汉字是由偏旁和部首构成,偏旁和部首按照不同的结构组字,这种结构具有严格的顺序,不能随意改变的观念。即使在偏旁和部首相同的情况下,若将结构搞错也会写错字。例如把上下结构的“另”字,写成左右结构就变成了“加”字。又如“辩”和“辨”就是一对在字形上易混淆的字,若仅凭对字形的记忆,则习得的过程比较困难,若引入偏旁部首的识记,两个字就容易区分。区分常用的部首与偏旁,对于降低构字结构错位引起的错误是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简化汉字的字形与繁体字相比,大部分的偏旁和部首有简化现象,但是结构变化一般不大,对于韩国汉字习得者来说,受过繁体汉字熏陶的人,已经对汉字的字形有了基本了解,但对偏旁部首的认知却未必了解得很多。针对这类习得者,应重点加强简繁偏旁部首的对比,重点使其了解简化偏旁部首。对于没有受过汉字熏陶的习得者来说,偏旁部首及汉字结构的教学必须同步进行。
3.本字正音配合识记
针对韩国汉字习得者因语音产生的偏误,加强字与读音同步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这种字与读音同步的教学并不等同于阅读,阅读是在读音准确的基础上侧重整句的语义表达功能,阅读总会有语流音变等现象;为减少韩国语母语音对汉语造成的负迁移所进行的字与读音同步教学,更在乎单字的准确读音。这类本字正音的教学与练习形式,可采用书写汉字的同时慢速同步读出汉字音,可以有效降低语音负迁移带来的错别字。
(二)专业的汉字教材的编写
汉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课堂教学一个环节可以解决问题的,还需要相应的配套性教材支撑。针对韩国习得者的汉字教学,应开发具有韩国习得者特色的教材。这类教材从韩国汉字习得者的个性差别角度来说,应该有两种类型的教材支撑。一类是介绍韩国汉字习得者在汉字习得过程中产生偏误的背景因素的教材,目的是作为一种配合教学使用的辞书性质的资料。另一类是配合各类不同层次面向韩国汉语习得者的教科书,以知识点、练习的形式增加汉字教学内容,以此增加汉字教学的知识量,客观上提醒教师和汉字习得者重视汉字学习,进而扭转忽略汉字教学的倾向。
(三)教学群(组)的划分和教学用品的选用
基于韩国汉语习得者中有人曾经接受过繁体汉字的训练,有人没有接受过繁体汉字的训练的事实,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按照不同的分类设置教学群(组),这样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如果混在一起教学,老师就很难找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教学进度,不利于保护学习者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的强化。
目前,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外汉语教师对汉字学习过程中的用纸并未有明确要求,只是关注学生的书写和使用是否正确。从汉学习的角度来说,用田字格本书写汉字不仅是看起来美观,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参照田字格中的表现,更好地对汉字的笔画和结构进行参照性记忆,使他们更深刻地记忆汉字,这一点也是不可忽略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国和韩国的许多教育和科研机构研发了适合不同操作系统的简体汉字学习软件,这些软件为简体汉字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平台。在简体汉字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效利用这些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全香兰.韩语汉字词对学生习得汉语词语的影响[J].世界汉语教学,2006,01.
[2]河永三.韩国汉字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
[3]王宁.汉字的优化与简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1,01.
[4]史有为.汉字简化的价值评估[J].语文建设,1991,03.
[5]陈章太.论汉字简化[J].语言文字应用,1992,02.
哲学基础研究范文6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对羽毛球初学者的正手发高远球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们在对其学习中存在握拍太紧、击球点不准确等问题,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松紧握拍、击球点预判等的练习方法,希望可以帮助羽毛球初学者更好的掌握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技术,提高自己的羽毛球水平。
关键词 羽毛球 高远球 对策
一、前言
羽毛球正手发高远球技术是羽毛球运动中最重要的基本技术。发球质量的好坏在整个训练及比赛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发球质量越高,使对方处于被动地位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发高远球是羽毛球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发球方式。但是,对于初步学习羽毛球的人,正手发高远球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所以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希望帮助初学者更好的掌握正手发高远球的技术。
二、正手发高远球的技术分析及常见问题
(一)正手发高远球的技术分析
准备姿势:站在靠近中线离发球线1米左右的地方,以右手持拍为例,两脚自然分开,左脚在前,脚尖对网,重心在右脚上,身体保持侧身站立。用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加持住羽毛球中部,将球自然抬举到胸前方。右手正手握拍屈举至体后侧并放松,做好发球前的准备姿势。
击球动作:准备姿势站立,持球手松手放球,放球时中指、食指、拇指应该松开,使球下落的整个过程是自然的,应让球自然下落在左脚尖的前方。持拍手上臂要外旋同时带动前臂并充分伸腕,沿半弧形自下而上做回环引拍的动作,身体随着引拍动作转体的同时重心向左脚移动,身体转至接近于面对球网时,准备击球。当拍面与球接触的瞬间,上臂和前臂迅速内旋带动手腕快速向前上方屈指展腕闪动发力,用正拍面将球击出。
击球后的动作:身体重心随着挥拍动作的完成完全移至左脚上,持拍手随击球后球拍的惯性动作自然挥动至头部左前上方,手腕呈展腕状态。在发球中要双脚始终与地面接触。
(二)初学者发球常见问题
1.握拍太紧
对于羽毛球初学者来说,握拍是他们需要最先掌握的一个基本动作,握拍太紧是指初学羽毛球击球时,在准备挥拍和挥拍完成的还原过程中,握拍手的手掌心与拍柄之间的空隙不恰当。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许多羽毛球初学者习惯于将球拍握得太紧,导致手指、手腕缺少灵活性,在发后场高远球的时候,就导致了自身的爆发力无法施展,从而降低了正手发高远球的质量。
2.击球点不准确
击球点包括:球与球拍接触的点;接触点距身体的前后、左右距离。击球点是否合适,不仅影响了击球的质量好坏,而且还会影响击球的力量、弧线、速度与落点,最终就会影响击球的效果。
(1)球与球拍的接触点
初学者对球与球拍接触点位置的掌握不准确,甚至会认为最佳的击球点就是球拍上的中心,正确的击球点应该是球拍的甜区。
(2)接触点的空间位置
左手放球时带有上抛动作时,使球不能平稳落下,造成击球点到身体的距离判断失误;当击球点超过腰部时,不仅违例而且击中球的瞬间就将无法产生较大的爆发力。这两者都将影响击球动作并导致了球的速度、弧线、落点达不到应有的标准。
(三)击球拍型不正确
拍型是指击球时拍面方向和拍型角度。发高远球的正确要求是在击球瞬间,在手腕的带动下由稍后仰成立拍面。拍型角度是指球拍与地面所形成的角度,它影响着击球后球的飞行方向和轨迹。拍型的角度越大,球的飞行弧度就高,反之弧度就越平。为了避免发球发成平高球,在发球时拍面要后仰并且角度要大于135度,我们在发正手高远球时要特别注意这两个方面。
(四)挥拍动作错误
挥拍动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发高远球的质量。对于羽毛球的初学者来说,发球质量不高就是由于挥拍动作的不规范。首先,击球瞬间应以肘为轴,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肩为轴,手臂也没有外旋。动作不协调会使动作不够连贯,就会导致发出的球的路线较短并且没有弧度。其次,在击球完成后动作没有完全完成,立刻停止挥拍动作而没有随惯性挥向左肩上方。导致挥拍动作不协调。
三、正手发高远球常见问题的对策
(一)松紧握拍的发力练习
在保证握拍动作正确后,用口令指挥练习者对羽毛球拍进行控制,练习者不断地转动球拍,听到握拍的口令后,立即做出正确的握拍动作,且放松。
加强徒手的挥拍练习,让羽毛球初学者者体会松紧握拍正确的发力方法,提高手指的灵活性,从而加强对球拍的控制力。
(二)培养对球的落点和时空的正确感知
1.培养对球的落点的正确预判
徒手抛接球,将羽毛球用力向上抛出,在球托朝下下落的过程中,用双手或单手接球,双脚根据球的落点移动。
2.加强对击球时机的把握
击球的时机可以用两种方法进行练习。首先进行固定球的练习。用一根长度适中、粗细适宜的绳子将羽毛球吊起,使球正好位于最佳击球的位置,在确保自己发球动作准确的情况下进行击球的反复练习。其次可以进行自由球的练习。正手握拍向上颠球练习,在练习时首先要确保自己握拍时是放松的,两脚进行自然的移动,击球时前臂要内旋,多次进行击球的练习。
四、结语
发球抢占主动是羽毛球比赛中的核心问题,所以要求发球的质量一定要高,保证其连贯性。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发球质量,多进行分组练习,强化正手发高远球的高度与远度。争取掌握好正手发高远球的动作技术,在比赛中争取发挥其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勇.羽毛球初学者高远球常见问题的研究[J].高中生学习.2014,05: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