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1

摘 要:小学科学作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略分析了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重点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问题意识;建议

一、问题意识的界定

“问题意识”可以理解为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客观存在的现象产生疑问,或者对于一些理论观点提出质疑的心理反映。本文所提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则可以解释为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探索解决方法的心理状态。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独立的思考,并且在不断探索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训练思维,提高能力。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意义

问题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开端,然后经过分析或者实验,最后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才会自觉的进行独立的思考。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既可以解决已经发现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以下几点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学习一种新的知识,需要和头脑中原有的旧知识进行对接,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总结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才能掌握新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二)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发展学生智力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最根本的任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探索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使自己的智力得到了发展。

(三)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综合能力、道德、习惯、性格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锻炼各种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主动学习,勤学好问,善于思考等。除此之外,坚强的意志品质、恒心、耐心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利用小学科学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几点建议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意义。小学的科学课是一门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基础学科。下面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实践,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谈几点建议。

(一)转变学生观念,鼓励学生问

小学科学课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科学未知世界的兴趣和习惯,作为科学老师,我平常就非常注意随时随地地鼓励学生提问题,改变学生原来的错误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敢问,才好问。如,在小学四年级第二单元《健康饮食》教学时,由于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对于每天吃的食物一定有很多想知道的,下面我们进入这堂课的第一个环节――提问题。同学们把你们想知道的问题提出来。”学生们一下子炸开了,围绕着食物问了许多问题:为什么盐是咸的而糖是甜的呢?什么是“垃圾食品”?这堂课就在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顺利的完成了。

(二)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作为引导者,需要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巧妙的设置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探寻问题答案的想法,这种发自内心的想法,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使的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走进水世界》教学时,我从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同学们想一下,世界上什么东西越洗越脏呢?”引入,学生们一听脑筋急转弯注意力高度集中起来,纷纷开动脑筋,答案也是五花八门。这时我及时肯定了这些同学爱动脑筋,科学的学习就是要爱思考。当有同学说到了“水”后,有同学就问:“为什么水会越洗越脏呢?”我表扬了问问题的学生,对他们爱问问题的行为进行了正强化,并且引导他们学习有关水的知识,探寻问题的答案。

(三)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问

人往往在轻松的氛围中思维会比较活跃,在宽松融洽的气氛下,学生对老师的惧怕感会减弱或甚至是不再害怕老师,学生们就会把脑子里想到的问题提出来。作为科学老师,经常会遇到学生们问一些奇怪的问题,甚至是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这时不仅不能批评,还要鼓励引导,对于自己不会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课后去查资料,下节课再给解答。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多问。

(四)恰当引导点拨,教会学生问

由于小学科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基本能力,经常采用探究性学习、小组讨论等各种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方式,但是这个过程中,往往因为小学生的基础知识还不够丰富,对于一些探究的方法还没有掌握,需要老师及时恰当的给予点拨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三年级上册《小白兔》一节,播放视频前,学生不知道要看什么。我告诉学生要仔细观察外形、生活习性等。学生通过观察找到了答案后,学生还产生了问题。

(五)培养学生习惯,让学生爱问

小学科学课的内容都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基础的科学知识,学生的好奇心是非常强,总是喜欢问这问那,刨根问底。作为老师应该对学生爱问题的行为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等渠道自己去寻找答案。如《常见的力》单元,学生问:为什么在打别人时自己也会感到疼呢?为什么自己吹的气球飞不上天空呢?学生提的问题都非常好,我让学生先课后找同学讨论,或者自己查资料了解,不懂的再问老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很有成就感,这种行为不断被正强化,慢慢地就养成了自己查资料、自己找答案的好习惯,这种自觉学习、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一生受益。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2

一、问题情境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生来说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例如在公开课《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我们学校在一次数学竞赛中,小李和小王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他们,大家认为应该怎样分?学生意见很统一,要求每人150元,即平均分。接着我又出示:在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获得了一等奖,小陈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这时又怎样分呢?你能帮校长这个忙么?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等级来分,然后我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按比例分配,接着学生很自然地就如何按比例分配进行了尝试。

由于这道题是师生共同探讨建构的,所以学生对例题的结构、数量关系了如指掌,很快掌握了这类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

二、独立探究

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在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后(探究问题:在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获得了一等奖,小陈获得了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这时又怎样分呢?如果按3:2进行分,两人各得多少元?),我不急于规范学生的解题行为,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题的方法。学生得出了很多方法:①用“份数”的思路考虑:300÷(3+2)=60(元),60×3=180(元),60×2=120(元);②用“分数乘法的意义”的思路考虑:300÷(1+)=180(元),300-180=120(元);③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思路考虑:3+2=5,300×=120(元),300×=180(元)等。

三、合作交流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例如,在教学《通分》一节时,我让学生比较与的大小,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比较方法:有的学生运用线段图比较长短;有的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有的把与的分子化成相同,根据同分子分数比较方法进行比较;还有的把与的分母化成相同,根据同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进行比较。这时我就让小组就这几种方法进行比较,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实现学习互补,最后学生得出把异分母分数化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很实用,也很简单,这实际上也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分。

四、实践运用

实践运用,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种题目结构固定、条件确定、答案唯一的,只需重复所学知识即可解决问题的练习,往往造成学生思维定势,妨碍学生思维发展。为此,我在设计练习时重视设计结构不全、条件不明、必须发挥创造性、结合有关经验才能解决的问题,特别重视开放性练习的设计。

例如,在教学《分数简便运算》时,在基本练习后,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数乘法分配率的简便计算,我设计以下一些练习:①7×+4×②81×-③2003×。通过这样一些结构不相同、开放性的练习,学生对于分数乘法分配率的运用能很好的掌握,且记忆较深。

五、评价体验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优化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之一,其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逐步被人们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实际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的追求。无论是现在还是今后一个时期,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复杂多元的有机整体,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不仅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更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所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然成为了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实际,就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

教学思想可以说是教学课堂的灵魂,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针,那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根本无从谈起。虽然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多数老师仍然奉行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包办代替”和“学生跟着老师走”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小学数学课程可谓是整个数学课程的入门与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以新课改理念作为我们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传统数学教学的误区中走出来。

二、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举措。通常而言,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可以消除学生学习的紧张心理,进而可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我们即将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一般情况下,教师的鼓励、肯定,都可以让学生充满自信。比如,在具体教学活动中,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长者等身份自居,而必须积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形态等,尽量表现出来与学生关系的平等、亲切、民主与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轻松愉快,进而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明确目标,精心备课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关键。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知道课堂向着什么方向去准备,而要实现课堂高效,就必须认认真真地做一番准备。有些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只是单纯地把去年的教案再重新抄写一遍,其实,那是远远不够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每一届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应该立足于课本,把学生作为一个个研究对象,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课堂的变化性,把每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周全的考虑,确保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俗话说,温故而知新,只有进行及时的练习,才能巩固好所学的知识。课堂不应该是死板的,不应该只是教师干巴巴地在课堂上讲,而应该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因此,教师应该把课堂上需要的教学用具或者生动有趣的课件准备好。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做好互动,让课堂上环环相扣,紧凑而自然,达到高效率、高效益和高效果的统一。

四、通过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当堂课所设计的课堂导入。每堂课开头的前几分钟的课堂导入往往能起到集中学生精力的作用,同时对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培养数学直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布鲁诺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发生兴趣。”所以,教师要通过特定的情景教学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感性色彩非常强,他们往往比较喜欢美丽生动的童话、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些都符合小学生天真、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教师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教学,把教材的问题融入到童话故事之中,并配以生动、美丽的图片,这样可以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小学生学起来也更有兴趣。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结合生活的现实启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在联系实际中既利于学习的学以致用,也加强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数学问题本源于生活,数学问题的解决也要善于从生活实践中以解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百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在课件中显示一段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广告:“好消息,清仓大处理,本店所有商品一律按原价 80%出售,欢迎各位前来选购。”带着这段广告语的显示,考察学生本店所有商品一律按原价 80%出售那是总价格的多少呢? 假设需要买 100元的商品,按原价 80%出售是需要支付多少元呢? 在学生的思考与纷纷试图回答中讲解百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既有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也提升了对问题的兴趣与解答效率。

六、促进学生的最佳发展,关注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应贯穿整个教学话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课堂教学话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价值判断行为、教师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树起信心的风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地进行客观评价、指正,使其明确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成功只有在失败的衬托下才显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扬也只有在客观评价指正下才更有价值和张力。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优化过程必然存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优化和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我们通盘考虑,综合分析,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方法,尽量使其基本要素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进而充分发挥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共同营造生动活泼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小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程设置

从学堂乐歌时期开始,我国音乐教育就受到国外音乐文化的深远影响。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当前的课程体系就沿用和借鉴西方的课程体系结构,但是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没留给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从而导致小学音乐教育存在以下几点不足:学科内部狭窄;课程整体结构缺少连接性、系统性。现如今很多小学音乐教师有着完善的专业技能及丰富的工作经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除了要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外,我们还需站在课程论的角度科学地进行新的课程设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音乐教育。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地拓宽知识结构、自身素质,加强音乐课的表现力,在音乐课上做到游刃有余。同时教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视角上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反思,如此其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不断提高。

一、设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

由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是小学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校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因此,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一个完善的课程目标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按层次划分课程目标可以分成学科内总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这里我们只探讨学科内总目标、课时教学目标这两层。

第一层,教师首先要明确一个学科性的总目标,就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课改以来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已经深入人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教师要明确在音乐课堂上不仅要传递给学生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传达给学生过程与方法。譬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只提要求,不教方法,采用引导式教学,让学生亲自尝试摸索,提高学习兴趣,加深知识获得的印象,这样学生在获得结果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最后还要传递出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就是抓住音乐教学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审视我们的音乐课堂设计,我们的音乐课才能变得更加有立体感。

第二层是课时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预设,目的就是将整节课的结构脉络划分清晰,在进行教学的预设时要考虑到全体同学的接受能力,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与学生的身心相吻合。目标设立不能过于宽泛,一节四十分钟的课堂要有主题,不能全面开花。其次在课堂生成的这个阶段要考虑的一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能不能被大多数学生接受掌握。这就要求教师重视教材、回归教材、把握教材的精髓,将其提炼内化。最终通过预设和生成形成一堂有效的音乐课教学。

二、运用数字媒体,展现有效教学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新课改后的教学内容有了很大的扩充。一节课不仅仅停留在教唱,有的时候需要欣赏,有的时候甚至要进行表演。这无疑对教师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更好地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其一,通过自制的电脑课件,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直接兴趣。特别是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这一阶段的学生天生活泼、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要把握好这一时期学生的听觉喜好特点。可以利用喜欢动画的特点,将音乐课声、画结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受,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得到集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音乐相关的软件,如:cool edit,sonar,Sibelius,对乐曲从新创编、对谱例重新进行分析。这样老师授课的灵活性、可控性就会得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学习乐趣也会增加,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种现象,现在多媒体教学往往掩盖了我们正常的听觉交流,把学生与教师的语言交流隔离起来。多媒体化教学只是一种手段,我们借助这种手段来承载我们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而语言交流同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一部分。只有朴实的音乐教育才是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特有的音乐教育风格,不要借助华丽的外衣来掩饰自己教学能力的不足,同时也禁忌成为知识的搬运工。

三、加强课堂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首先,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强。比如,在教学人音版第一册四单元《动物说话》一课时,我采用提问的方式:“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鸡怎么叫吗?”学生都纷纷模仿:“叽叽叽。”继续问:“那小鸭怎么叫?”学生又模仿,同时手也做动作:“嘎嘎嘎。”又问:“那同学们还能模仿什么小动物的叫声呢?”“小猫的,喵喵喵;小狗的,汪汪汪。”这样就把下面的歌词创编问题解决了,引出了课题《动物说话》。

其次,提问应具有整体性。在问题提出后,应根据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留出相应的思考时间,并视情况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暗示。小学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不要让少数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回答挡住多数学生的思路和语言。应鼓励领悟能力较差学生的回答发言。设问应该给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感悟的机会。这样才能激起所有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一定要摒弃之前的偏重“技艺”教育,忽视“育人”教育。因为义务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目的是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总之,课堂提问应语言简洁明了,有针对性,提问要层层深入,这样才能产生“抛砖引玉”的效果,真正把学生带入音乐学习中。

四、强化师生互动,创设教学环境

课间师生的有效互动,我国音乐教育家刘德昌就一直强调这一点。在刘老师的课堂中你看不到那种干巴巴的讲授和机械枯燥的训练,学生们从头至尾始终融入一种情境化的音乐学习之中。有时他会运用图画、肢体语言等要素设置情境,先在黑板上画几朵白云,然后涂成一片乌云,再点上几个雨点。仅用一支粉笔,略略几笔,黑板上便是一幅形象逼真的“春雨图”。他运用抑扬顿挫的念白及眼神和脸部表情等肢体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们用合适的语气念出符合歌词所描绘的情境。在演唱歌曲的教学中,为了能使教师理解并掌握根据歌曲的意境来处理歌曲的演唱技巧,年已60岁的刘老师,突然轻巧地跳到讲台上,模拟半跪在窗台,塑造了一个仰望天空数星星的造型,接着就朗读起歌词来,并用手势指挥,帮助学生掌握连音和非连音演唱特点,学生学得轻松而愉悦。由此可见,音乐教学在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才能让学生从中体验快乐、感受成功,才能给生生、师生之间搭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教师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这是由情绪的感染功能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特点所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则会压抑课堂学习,降低学习效率。这同时也是因为情绪对人的认知活动有影响,影响知觉的选择性、记忆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现在更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创设丰富的环境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变;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创造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师生双赢的局面。

五、学会聆听评价,提高倾听效应

学习倾听,学会倾听。这里的倾听我认为可以对它作两层意思上的定义。第一层倾听,不仅仅指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变化,体验到不同音色的特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借助这种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新课标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音乐学习的基础。能够专注地聆听,学会捕捉每一个细小的声音信息,不仅能锻炼敏锐的听觉感知,而且是音乐学习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抓住学生良好音乐习惯的培养,借助语言情感在不同情境下达到的效果不同,从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把握好音乐的情感价值态度和知识技能的统一。第二层倾听,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现象。例如在公开课教学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不懂装懂,懂装不懂”,而没有做到真正倾听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应该试着去了解学生,把自己的心靠近学生的心。传授音乐应该用最质朴的方式来传递到学生心灵,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把音乐的本位要义颠倒了。做到视学生为教学主导,不去追求无谓的“完美”;关注学生的内在情绪及情感体验,使学生真正听懂一节课,如此,音乐课方可增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2]戴定澄.音乐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5

我国音乐理论家修海林认为: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对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表现中。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

我认为小学音乐课的意境教学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用教材挖掘意境

教者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的歌词、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乐表现记号、情感标记等,以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

二、用色彩营造意境

教师应当运用自然界的五彩缤纷来引导学生想象和表现音乐色彩。

如:在教学《秋天多么美》一课时,教者精心制作了金黄色稻穗的头饰,绘制了金黄色田野里稻浪滚滚的图画,准备了农民在金黄色田野里开镰收割的镜头,学生被金黄的色彩所吸引和感染,犹如置身在硕果累累的金秋意境中,用明亮的音色,明快的节奏,演唱了《秋天多么美》,脸上也露出了像金灿灿的秋天那么美的笑容。这说明,美的色彩,能造成美的意境,学生在美的意境中,能唱出美的音色,取得美的效果。

三、用多媒体展示意境

学生在多媒体有声、有色、有形、有象的展示下,很快就能进入紧扣教材的特定的音乐意境中去。例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者精心剪辑了一组电影电视镜头,学生在屏幕看到的是:人民音乐家聂耳在简陋的斗室里,在昏暗的灯光下,创作《义勇军进行曲》,随着聂耳搞音乐创作的脸部特写镜头渐渐拉近,叠印出抗日将士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的场景,同时响起了冲锋的号角,强劲的军号声激发了聂耳的创作灵感,激励着聂耳在粗糙的五线谱纸上奋笔疾书《义勇军进行曲》。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歌声由弱到强,又叠印出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的画面……,在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声中,万人注目着天安门前的升旗仪式……。这一组影视镜头的播放,具有整体上的跌宕起伏、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使学生既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创作过程,又很自然地进入了《国歌》的音乐意境,并产生了强烈的学唱愿望。

四、用钢琴渲染意境

钢琴家肖邦曾经用钢琴演奏,把一批调皮的孩子带到夜色朦胧的大森林的意境中去,他用琴声向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大森林的故事,竟使这些调皮鬼安静下来,并一个个进入了梦乡。这说明作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音乐意境的渲染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比如:教者在教学《闪烁的小星》一课时,用了和声节奏音型,为歌曲主旋律作背景,通过和弦的节奏性变化,来展现满天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的音乐意境。

上述教学实例说明,只要教者能根据教材实际设计出丰富多彩的钢琴伴奏,就能有助于音乐意境的渲染,取得较好的意境教学效果。

五、用语言描述意境

教师在用音乐语言构筑音乐意境后,还必须及时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用口头语言来描述音乐意境。如:在音乐欣赏课《彼得与狼》时,先让学生听这个交响童话的音乐,在学生随着音乐旋律的发展渐入佳境后,又及时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它,在此基础上,简要概括出在这个交响童话故事中猫的馋嘴与狡猾,小鸟的机灵活泼,鸭子的愚蠢笨拙,狼的阴险、毒辣,彼得的机智勇敢,老爷爷的善良、可亲等音乐形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交响童话音乐的艺术魅力。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进入音乐意境后,必然会对音乐的旋律织体、和声节奏赞叹不绝,激动万分,并有一种急于表述的激情。这时,教师就应当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尽管他们往往辞不达意,但教师还是应当给予鼓励,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总结性的画龙点睛式的意境表述,这将有助于意境教学的深化。

六、用形体表现意境

首先,教师应当运用自己富有表情的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范唱《可爱的羊群》时,可以用一个较大幅度的缓慢抬手、远眺的形体动作,来表现辽阔的草原意境。又如:在为学生演奏《码头工人歌》的时候,教师可以用沉稳的演奏姿势,痛苦而愤怒的脸部表情,来表现受尽煎熬的码头工人挣扎反抗的情景。

其次,教师应当组织学生用形体动作来表现音乐意境。如在教学《走啊走》这首歌时,积极启发学生创编了老大爷、小朋友、走路的形体动作,在教师富于表情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表演了各具个性的老大爷、小朋友、走路的情景。

音乐意境的形体表现,应以教师为主导,在组织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促使意境教学的直观形象化。

七、用歌唱赞美意境

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唱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歌唱,是比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还要动人心弦的。例如,在教学《小纸船的梦》一课时,用声情并茂的范唱,把学生带到一个神奇的梦境中去,在教师富有魅力的钢琴伴奏下,学生十分投入地唱起了《小纸船的梦》,用动听的歌声赞美神秘的梦境,而神秘的梦境又使孩子们的歌声更加动听。

以上七个方面均反映了音乐教师积极、主动的音乐表现。音乐教师的这种主观能动的音乐表现,实质上是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内容的艰苦的二度创作。这种二度创作的层次,与音乐教师的敬业精神、审美艺术修养及音乐艺术素质紧密相关。这种二度创作的优劣,将直接关系到小学音乐课堂意境教学的成败。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中 化学 课堂 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进行有效性思考。为此,教师要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有效教学的框架;学生要发挥自身学习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有效学习方式,在对教师有效教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地学,从而整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现就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作一简单探讨。

一、发挥教师“教”的有效性

(1)提高教师课前备课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前备课,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新课改下的化学课堂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改革备课形式,丰富备课内容,进行有效备课。其中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板书、备教具等。教师在备课时,在确定课堂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基础上,首先要备教材,即要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并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主要特点,结构体例,了解教材的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其次要备学生,从学生角度来设计课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板书及教具的提前构思和准备,确定板书及教具的书写和使用,有效提高课堂效果。

(2)课堂有效教学要注重多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教师教学课题导入要注重有效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课题导入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发挥较强的思维启发性作用。例如,高二化学课程中“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教学课题的导入,可从伏特发明电池的经过开始,从伏特用青蛙做实验,找到“动物肌肉里贮存着电”的秘密所在,再以伏特用两片不同的金属在自己的舌头上做实验、体味口中的滋味的事例为例证,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入课题,可以比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后面的演示实验格外有兴趣,同时也真正理解了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理,这样使教学充满趣味性,在生动的演示与讲解中进行教学,就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②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现代教育注重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因此,课堂教学要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投影仪、录像、计算机等现代教学设备以图像、动画、影像、声音等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存在和动态变化,以吸引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先播放一段原子弹爆炸的录相,然后引导学生:原子核能威力强大,要了解原子核能首先得知道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之后用多媒体模拟原子及原子核的结构,再用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最后用动画方式模拟氢核聚变和重核裂变的过程。

(3)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有效性。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堂讲授的有效性主要依赖实验功能的发挥;是学生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激发兴趣、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实验功能的有效发挥,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以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盐的水解”时,首先安排学生做了在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水溶液中分别滴入石蕊试液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仔细观察颜色的变化。酸和碱能使指示剂变色,有些盐为何也能使指示剂变色?实验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涨、兴趣油然而生,教师便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继续探索新问题。

二、发挥学生“学”的有效性

有效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当然不能一成不变。在对教师“教”的有效性认识和策略有所理解的同时,更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探索学生“学”的有效途径,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本文将总结两种有效“学”的方式,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