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文1

文化价值:激活城市的文化生命力,提升城乡居民的文化品位文化是什么?泛谈容易空洞。承载着文化的归根到底是人,各色各样的文化人才是第一性、根本性的表现对象。在《老宜昌》报道中,突出表现不同领域的文化人的思想与命运,主要表现对象有文化权威人士、普通文化人以及民间草根文化者。稿件特别容易写成史料性强、学究味重的文史稿,策划时一定要让记者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即便是引用学者的话,也要做到通俗易懂,耐读、可读、易读。

由于《老宜昌》报道的内容丰富,历史脉络清浙,文字清新可读,成为众多市民争相捧读的历史读本。不仅老宜昌人爱不释手.城区一所小学还将文化权威人士:借力思想解读文化。“老宜昌”系列中,特邀宜昌地方文化学者李发刚、寇士础、罗洪波等参与,组成专家团队,使得报道更权威。宜昌有一批文化方面的专家学者,他们长期以来研究宜昌历史文化,是传承宜昌文化的“人力资源”。

报纸利用这种“专家优势”,既保证良好的传媒“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组报道中,情感的流淌自然而真诚。譬如《宜昌百岁老人回忆旧式蒙学》、《百岁老人见证宜昌百年交通变迁》等等,勾起老宜昌人的集体记忆,牵动无数读者心底的温情。

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的集中发酵,无疑会唤醒城市公民的文化归属感,使得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正如宜昌市委宣传部阅评小组所言:“作为传媒,为一座城市留下文化记忆既是一种文化坚守,也是应该肩负起的文化担当。

我们在宣传新宜昌的时候不能忘记‘老宜昌’,记忆‘老宜昌’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宜昌。”新闻价值:激发市民尊崇文化与文化人,创新传媒手段,放大传播价值《三峡商报》在这次大型的宜昌文化报道中升级传播形式,不断地放大传播价值—文化报道中凸显新闻价值,从而大大提高媒介自身的价值、品位和地位,赢得受众。

本次大型文化报道有这么几种形式值得注意:其一,从单一的文化报道,到组合式规模化的专题报道,后来延伸到的现场活动报道及实地踏访报道,《老宜昌》颠覆了以往文化报道静态化、平面化和固定化的模式,形成报纸上下的有效互动,激活了版面,吸引了眼球。其二,《老宜昌》文化讲坛延伸了报道的纬度。

将文化报道的多样化样本进行扩充,再次跟踪报道《老宜昌》文化讲坛,以期将这组文化报道做得有声有色,做出文化报道的另一个高度。其三,《老宜昌》将关注的视线转向各县市区,记者专程踏访各地的特色文化遗址,从而解读文化变化之源,挖掘隐藏乡野的文化达人、民间艺人,为我们展示多维多彩而内涵深厚的宜昌区域性文化。

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就是说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真正意义的讯息并不是媒介所提示给人们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现代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囿于自己媒体平台,而是报道中寻求契合点。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文2

摘要:本文拟对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策略性思考。我希望能通过数字信息化这些现代工业社会的媒介传播方式,让人们关注文化的问题。尤其是让那些“默默”的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促使文化遗产的转型,成为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文化产业。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文化遗产;精神价值传播;文化产业;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53-02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经济发展和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显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中取得的诸多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和生活所日益面临的问题也很突出,尤其表现在文化领域。对文化问题的忽视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本文拟对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开发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策略性思考。我希望能通过数字信息化这些现代工业社会的媒介传播方式,让人们关注文化的问题。尤其是让那些“默默”的文化遗产走进人们的视野,而且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促使文化遗产的现代转型,成为和物质文明同步发展的文化产业。

二、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地域性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过度开发,单方面提倡旅游价值;(二)文化遗产价值自身没有充分的和公众交流;(三)缺少合理的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一方面,我们运用各种措施来进行研究和保护;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对其进行经济价值的开发。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在某些程度上成为文化遗产的威胁。例如,“日益增多的游客和边远城镇的快速发展。”{1}同时,还有自然气候对文化遗产的威胁。“因为开发造成景观和环境破坏,遗产破坏的情况越来越突出。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规划、管理,已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2}

为了应对传统文化遗产所面对的上述问题。“2004年6月,在敦煌召开了专家会议,重申文物保护的中国原则。所谓中国原则是指中国国家文物局和美国加州盖蒂保护研究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共同制定的从2000年开始执行的一系列文物保护法则,赋予文物保护以神圣的地位,并颁布了一道跨学科的管理程序。例如研究确定最大游客容量……等。”{3}

然而,尽管上述世界性文物保护的措施特别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限制游客数量或者其他方法,并不能长远的解决文化遗产的问题和其所附带的文化价值。

因为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和时间性决定了,有些文化遗产必定要面临时间的考验,例如敦煌石窟和壁画,这些石窟的物质遗存难以经受自然因素的考验。再者,文艺遗产除了自身的文化价值之外,其更重大的价值在于和人进行精神世界的沟通,才能体现文化存在意义。如果进行游客的限量,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上述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文化遗产的第二个现状和问题。即文化遗产自身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和现代公众进行精神方面的交流。

我们知道,随着20世纪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以及后现代社会的解构思潮。使我们现时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和崇尚解构思想的潮流中。我们满足于图像时代,我们同时满足于浅薄和扁平的大众文化。在文化领域丢失了传统的深度精神空间。

为了重行塑造文化领域的深度精神,生存和道德的价值观,加强文化遗产的媒介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然而,对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利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大一部分传统文化遗产的自身价值没有在视觉文化和图像时代得到有效的传播和展示。传统文化遗产好像仅仅是人们用来旅游消费的产品。

许多传统文化遗产面临被大众文化解构和冲击的问题。同时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精神不能和大众进行价值观方面的交流,要么被大众娱乐文化淹没在现代媒介传播中,要么就是在专家学者的象牙塔里,成为默默的藏品。

第三个面临的问题是:缺少现代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文化遗产的转型是现代社会所必须的一个途径。然而,大多数文化遗产保持在“实地旅游”或者文物研究者的阶段。不能合理的利用其文化价值和产业的开发,使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公众视野的边缘现象。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希望从数字信息化媒介角度,来思考文化遗产的现代精神价值传播和文化产业的转型。

(一)利用现代视觉文化的各种数字信息媒介,采用田野考察来实现图像集成系统,实现立体图像复原系统以及图像媒介的网络数据化。

文化遗产中重要的对象之一便是遗址文物,这些文物遗址具有不可再生的特征。例如中国的四大石窟及其壁画,或者一些著名的寺观壁画等。也包括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目前对这些文化遗产主要采取文字和图像以及文档管理的办法进行研究。这些文化遗产的主要流通渠道在于学者,书籍和博物馆之间。

还有一些问题是,一些文化遗产的图像处理非常简单。不能全方位的反映该文物遗址的直观特征。“考古发掘和研究相互分离,和博物馆管理相分离。大多数情况是,研究者可能采取了学者和学者之间的二手资料。”{4}更不用说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所存在的距离感。

因此,文化遗产信息流通不良,是现在实现文化遗址文化价值的最大障碍。事实上,在现代数字媒介技术的帮助下,我们完全可以实现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

首先,通过田野考察,采取全方位的图像采集系统。实现视觉化的图像搜集资料。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考古学阶段,考古学所运用的传统方法实际上对文化研究有重大价值,但是不能在大众文化范围实现有效的传播,是很多文化遗产成为学术专家的研究对象,而不能实现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广泛传播。

目前,对文化遗产的图像采集提升到了三维高精度的手段。“例如非接触式测量,其可分为飞行时间测量法,三角测量法等。飞行时间测量适合于大型文化遗址的三维重建;三角测量法适合于小型文物的三维信息采集。还有线激光扫描和面结构扫描等。浙江大学自主研发的结构光三维扫描设备达到0.2毫米的扫描精度。这些数字信息化技术已在国内多家文化遗址保护应用,完成了数百件文物的三维信息获取工作。”{5}

同时色彩信息的获取同样采用了高精度的三维扫描设备。“例如浙江大学开发了专门的色彩信息获取技术,包括面向壁画等大型平面文物的获取设备与面向三维重建的纹理获取系统。”{6}

作者所引用的上述数字信息化技术已经为文化遗产的图像采集准备了必要的技术前提。首先针对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特征,这些数字化的图像采集不仅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为文化遗产的再生价值做好了准备。例如我们可以利用采集的图像,实现三维图像的网络数据库建设,能使众多的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及其大众享用这些资料。

这种努力首先为众多研究者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资源共享;再者可以利用三维图像来模拟现实文化遗址的情景。形成新的视觉性的图像式文化遗产。不仅起到保护作用,而且如果实现图像资源和图像式文化遗址。最后,可以全面的通过网络媒介实现文化遗产和大众之间的沟通交流,从而缩短大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沟通距离。

(二)构建网络虚拟博物馆、网络虚拟旅游平台,实现文化信息互动

传统的中国博物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家资金的提供和扶持。传统博物馆也面临着如何转型的问题。例如传统博物馆和大众之间存在很大的距离感,人们常常觉得那是专家和学者们光顾的地方,和大众没有关系。随着现代信息社会观念的增强,大众对博物馆的要求也越来越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为人们想从博物馆这些具有高级精神含量的地方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文化。

对一些大城市来说,博物馆如果采取开放的姿态和观众进行信息交流,会逐步实现大众的所需。但是对一些小城市来说,或者对与不同地域的公众来说,还没有足够的博物馆设施来供大众参观。那么,如何实现博物馆的实际功能,使博物馆里那些传统文化的载体和精神价值发挥其意义呢。我认为除了传统博物馆对公众的开放之外,还应当建立现代化的数字化信息博物馆体系。{7}

这个数字信息化博物馆不是建立单个博物馆,而是从大格局理念作为起点。分为南方,北方,或者分级别逐个建立从县、到地、再到市级、再到一线省市级,逐步上升到北方和南方文化的领域。这样形成一个强大且细致的数字信息化博物收藏系统。从而实现文化信息的融通和交流。

通过数字化信息博物馆体系,可使各行各业,各地域的公众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可以随便进行博物馆参观、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文化遗产所附带的精神价值,这对传统中国文化和精神价值的回归将会起到重大影响。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博物馆建设,或许缺乏的是如何进一步与现代社会的虚拟媒介接轨,实现最大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三)形成数字信息化的文化产业

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之一。具体的例子非常多,例如敦煌文化的价值不仅给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是敦煌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形象的一张名片。但是,文化遗产有一个地域性的问题,除了那些备受关注的著名文化遗产之外,还有很多为公众所不熟悉的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遗产的开发对文化建设来说显得很迫切。

例如一些作者提出“虚拟交互体验模式”。以敦煌为例,“莫高窟的数字化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工作较早也较全面,形成了旅游模拟,虚拟旅游、文物信息保护等一系列系统。”{8}这对文化产业链条的形成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我国目前像敦煌这样大规模的采用数字信息化来发展文化产业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资金的问题;其次是当地文化产业的管理者,不能有效的认识到现代数字信息化对文化遗产的产业化所起到的作用。

事实上,对数字信息化媒介的认识应该被足够的重视,因为在现代图像媒介的社会,数字信息化是重要的“活动的”文化传播方式,它区别于传统的文字媒介,也能使那些沉睡的文物、文化遗产主动的走进人们的视野。

注释:

①陈述彭.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490页,地理研究,第24卷第4期,2005年7月.

②同上,490页.

③同上,490页.

④鲁东明,刁常宇.数字化技术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和谐共生,旅游学研究,110页.

⑤同上,详细见111页.

⑥同上,详见111页.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文3

关键词:老司城;价值;价值形态

遗产价值是指遗产对人类文明进步的效用,即遗产对象的功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的需要。遗产作为全人类科研、教育、游览和启智等精神文化的活动场所,是人与大自然精神联系的理想胜地,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资源,它的价值原生性是一种自然遗存,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一种重要力量,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写照。老司城文化遗产的价值是老司城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及历史条件下,土家族居民世代相传、800多年土司制度代代延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价值,包括土家族的形成,土家居民的生活、气质、习俗、礼仪、土司制度以及土司王朝等,具有不可移植、不能复制、不会再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价值形态:

1、存在价值

老司城文化遗产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而且是具有独特性的存在价值,因为它是土家族之源,毕兹卡之根,土家族发祥之地,是一部土家文化遗产的经典,一部土家族历史文明的总汇,是土家族文明发展进步的象征和源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指出,任何一项遗产的毁灭和消失都将造成世界各民族遗产之有害的缺乏,保证传之于后代是“当前和将来文化的丰富与和谐发展的一个源泉”。保持遗产完整真实地存在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无论怎样估计其存在价值都不会过分。土家族世代生存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才能创造出这样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了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的智力成果,形成了有效的传统知识和独具特色的文化表达,这些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世世代代的文化艺术创造和科学技术发明的结晶,为我们后人的创造发明提供无限丰富的灵感源泉。土家族传统的建筑、砖雕、语言、音乐、美术等都是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因此它们具有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存在价值。

同时,老司城遗址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最具典型的民族古文化遗存,不仅具有物质特性,更具有精神特性,在它身上体现了前人的精神品格和精神力量,通过有形的遗产表达了无形的精神,是土家族历史文化的见证,是研究民族形成和社会发展的实物载体,是探索古代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典范,对研究中央与少数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白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而且这些文化传统往往成为人们为维护各民族的独立、尊严以及复兴奋斗的精神支柱。文化遗产体现了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共同心理结构、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特点,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它既是本民族顶礼膜拜的广义之图腾,也是其他民族崇敬或借鉴的对象。文化遗产对一个民族能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老司城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蕴涵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信息,这是不复再生的,是毕兹卡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凝结。

2、历史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主要指的是人文古迹旅游资源的历史价值。老司城历史价值指老司城这种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上的客观存在而反映出的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历史进程中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研究土家族这个群体的文化史或土司制度、土司王朝的发展史等相关方面,从而达到真实还原历史的目的。

随着土家族进步发展产生的自然或社会的遗迹、遗物、传统与艺术等反映了当时土家族的自然生态状况,具有历史价值;见证了中国800多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历史的产物,这些文化遗产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传递了丰富的土家族特有的文化信息。在老司城的发展史上,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历史资料,例如土家族的织锦,就具有民族浓郁特色的传统工艺,当土家族的祖先出于当时的直接需要而制作它时,根本不会想到它对后代有何意义。但今天作为土家族文化遗产来看待,就成为土家族历史发展的见证。

老司城历史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遗留下来的抗倭精神与民族大融合理念的文化内涵;二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古迹(如祖师殿、土王祠、溪州铜柱、子孙永享牌坊、石马、造像雕塑等。),特别是土家族文化的精华如茅古土斯、打溜子、织锦、服饰、梯玛神歌、哭嫁歌、摆手舞、巫文化、节日文化、西兰卡普文化等的价值还有待进一步进行产品化挖掘,向品牌化发展。通过对老司城遗址所保存的历史信息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可以了解到老司城的兴衰,能够客观地反映出毕兹卡的社会生活面貌,将毕兹卡创造的物质文明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并由此而折射出人类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同时透视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和地方政治、经济及文化发展的状况,对土司制度乃至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处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关系的发展演变进行深入的探讨,并能够通过这些研究和探讨,达到部分或完整的还原历史真实的目的及在今天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处理好各关系提供一定的借鉴,其历史价值无法估量。

3、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文4

关键词:中国;雕塑;遗产;保护;传承

Abstract:The reality of the declining trend of “winged figure” makes author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hinese sculpture heritage.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exploratory research about the protective and inherit methods of Chinese sculpture heritag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tect our precious sculpture heritage effectively, and to manifest their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in a better way.

Key Words: China, Sculp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翼人”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出现的一种造型奇特且广泛流传的人鸟合体形象,具有悠久的历史溯源,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产物。古代“翼人”形象丰富而独特,不仅出现在一些实用器物装饰上,也出现在墓葬物品当中。“翼人”形象雕塑是古人思想观念和艺术想象相结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汉代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创造的真实水平,在中国的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逐渐兴盛,佛教飞天的形象陆续增多。虽然身生毛羽、凌空飞翔的“翼人”形象仍然可在诸多石窟中找到踪迹,但明显呈式微趋势,以至后来逐渐消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身为雕塑界的一份子,笔者不禁对此感到痛惜和遗憾,继而引伸至思考中国雕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一、中国雕塑遗产的保护方式探析

雕塑艺术文化遗产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非凡的想象力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内涵,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雕塑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最终性”的特点,许多作品至今仍有被破坏的危险,这不禁令人担心、忧虑。如何保护和传承雕塑艺术文化遗产,无疑是当代人必须承担起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毋庸置疑,中国雕塑遗产的保护对策应该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进行。

1.提高雕塑遗产的保护意识

虽然我国雕塑艺术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早,但保护水平整体不高,没有形成有层次、有区别的保护体系。如山西省长治市法兴寺圆觉殿内的“十二圆觉造像”,是一组令人震撼的宋代彩塑,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可惜,由于圆觉殿长期漏雨而造成几尊彩塑泥失架露、形毁神废,颜色被冲刷的现象实在令人痛惜。目前,国家虽然对文化遗产的立法工作初具规模,但与法、日等国家相比,体系尚不健全。我国的保护法规多以政府及其所属部门颁布的“指示”“规定”“办法”“通知”等文件形式出现,缺乏正式的立法程序,保护仍过多依赖于“人治”而不是“法制”1,且现行法规文件可操作性较弱,缺乏一整套完备的监管机制和政策界限。在我国,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甚至被盗的情况时有发生,发生后也难以追究责任。因此,制定科学的管理规范和严格的监督机制是政府在遗产保护事业上亟需开展的工作。

为了提高雕塑遗产保护意识,除了国家完善立法制度和加大财政投入之外,还必须重视民间力量,鼓励公众参与。可以通过教学、宣传、展示等手段,以提高社会公众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如杜绝在雕塑文物上刻画“到此一游”的行为,杜绝骑在雕像身上合影、拍照的现象。除此之外,还应该保护好雕塑遗产所依附的生态环境。目前,我国的石窟文物保护、环境问题就非常突出。以敦煌莫高窟为例,由于近几年游客数量的猛增,游客过度拥挤的现状造成窟内温度、湿度、粉尘、二氧化碳急剧增加,对十分脆弱的壁画、彩塑带来潜在的威胁。2当务之急,应该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合理安排参观景点和路线,分散人流,有序地安排参观,避免拥挤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大泉河的洪水长期对河流堤岸进行着冲刷淘蚀,崖体悬空加剧。面对如此岌岌可危的情况,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加高大泉河的防洪大堤,提高对突发性洪灾的防洪能力。

2.修复与复建

除了提高全民对雕塑遗产的保护意识之外,还应该积极培养、储备专业人才,改变国内雕塑文物修复人才匮乏的局面,加强对雕塑遗产的修复与复建工作。欣慰的是,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的抢救性保护修复工作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年间,为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遗产,但经近千年的风霜洗礼后,早已百病缠身。对千手观音历史性的大修复,开国内文物保护之先河,不仅为中国南方地区的石刻造像的保护提供了借鉴,也对世界上其他石质文物的保护具有示范意义。

不容忽视的还有中国的寺观佛像雕塑,中国的寺观佛像雕塑在中国雕塑遗产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寺观雕塑的修复和复建对延长文物保存寿命和再现历史风貌有不可小觑的意义和作用。如2014年6月底完工的北京大觉寺佛像复原工程:由于遭受“”的破坏,大觉寺内24尊造像已消失了近40年。2013年,大觉寺请来山西颐田雕塑有限公司承接雕塑复原工程,承接方根据大觉寺现存雕塑和佛教相关记录,完全按照明代的工艺和塑造手法塑成佛身。又如修葺整顿后的汉代霍去病墓前石雕,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一组纪念碑性质的大型石刻,具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霍去病墓石雕的修复是在保持它原来的面貌和地理环境不被改变的情形下进行的。许多雕塑遗产因战争或自然灾害而毁坏严重,依照原有尺度、原有样式对其进行复建,具有很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可以使它原本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信息得以体现,还历史于后人,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绵延不息。

3.建陈列馆或在原址建博物馆

值得注意是的,雕塑遗产的修复和复建并不与雕塑遗产的保护划等号。我们应该秉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有区别地对待。文物的价值主要在于精神价值,如果不加区分地对所有雕塑遗产盲目地加以修复、复建,反而破坏了文物的价值,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理性的精神,针对不同的雕塑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在这一点上,山西省沁县所建的南涅水石刻陈列馆值得称赞。南涅水石刻陈列馆收藏的是上世纪50年代沁县南涅水村出土的各类石刻造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海内外罕见的艺术瑰宝。为妥善保存这批文物,国家拔专款于1984年开始筹建该馆并于1989年建成并对外开放,终于使这批艺术珍品重放光彩,它充分彰显了南涅水村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精湛的民间艺术。

然而,有些雕塑遗产因自身条件或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迁移复建,一旦迁移复建,势必对雕塑遗产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在原地建博物馆将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之一。在原址建博物馆,可以在硬件上营造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环境,通过对文物保存环境的有效监控,使环境处于有利于文物保护的状态,从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便是如此,这座建于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原址上的博物馆,将发掘现场依原样保护起来,使它免遭风雨霜雪的侵害,成为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

总之,保护雕塑遗产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其进一步地劣化。一般来说,不同的雕塑遗产应该遵循不同的保护方法。在保护雕塑遗产时,我们应该以科学、理性的态度,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二、中国雕塑遗产的传承方式探析

有传承才有发展。雕塑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单纯性保护会将中国雕塑遗产湮没在石窟、墓穴、寺院和博物馆中,因此传承中国雕塑遗产中蕴含的艺术美与文化内涵,将使我们的民族更具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

1.开展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雕塑艺术文化遗产,我们不但要制止破坏雕塑遗产的行为,还应当走向社会,开展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

宣传教育是中国雕塑艺术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在促进雕塑文化遗产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喜的是,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百姓了解、关注中国文化遗产的愿望和热情。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文化遗产与公众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与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通过开展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还可以使文物部门逐步摆脱孤军奋战的被动局面。宣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直接的陈列展示向观众解读中国雕塑文化遗产的内涵和魅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启迪和教育作用。与此同时,电视、报刊、网络多种媒体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这无疑也是宣传和交流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要想使中国雕塑遗产的普及与宣传活动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就必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遗产宣传教育格局。

2.将传统雕塑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中国传统雕塑在艺术风格、题材内容、雕塑技法以及材质使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中国传统雕塑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有着迥异于其他传统文化的独立体系和独特价值。如果将中国传统雕塑中最值得传承的元素提炼出来,应用于现代设计,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华夏独特的审美意蕴和民族精神发挥作用。

中国传统雕塑中值得传承的元素有很多,但最值得传承的莫过于传统雕塑所呈现的艺术美和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中国国家旅游局于1985年确定选用“马踏飞燕”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踏飞燕》(图1)是1969年在甘肃武威擂台东汉墓中出土一件古代青铜作品,这件两千年前制作的铜奔马造型生动,矫健俊美,别具一格,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中国国家旅游局以《马踏飞燕》为原型进行标志设计(图2),主要看重《马踏飞燕》的造型美和文化内涵。如此轻盈、洗练的奔马造型在现代标志设计中被应用,很好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魅力。

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雕塑元素应用于现代设计,使其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视觉传达符号,就必须选择优秀的雕塑作品,提炼出美的元素,进行巧妙地设计构思。毋庸置疑,将中国传统雕塑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不单单是提升设计作品层次的催化剂,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结语

雕塑遗产是人类历史与文化精髓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它以独特的造型、精湛的工艺、非凡的想象力承载着中华数千年的文化内涵。无论是秦始皇兵马俑,还是敦煌莫高窟,都会使人深深感叹中华文化的厚重悠长和博大精深。对它们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对待中国雕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与对待其他文物的保护与传承一样,需要社会共同的努力。努力建立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只要我们认真踏实地用科学的方法去实践,就会有效地保护好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并将其发扬光大。

(万吉欣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

注释:

1 邵学海.关于羽人缘起、信仰及传播诸问题[J].

职大学报,2008(6):6

2 陈述彭,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

地理研究,2005(8):491

参考文献:

1 吴为山.雕琢者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2 张宇飞.佛影[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

3 孙振华.中国雕塑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

版社,1999.

4 王军.论汉代画像中羽人形象的艺术表现[J].大

众文艺,2012.6.

5 顾雪.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羽人形象[J].艺术探索,

2008.8.

6 邵学海.关于羽人缘起、信仰及传播诸问题[J].

职大学报,2008.6.

7 刘满佳.全球视野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下)[J].今

日民族,2008.5.

8 陈述彭,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J].

地理研究,2005.8.

9 刘爱河.文化遗产领域宣传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12.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文5

(1.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2.赤峰学院 学报编辑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文化遗产,其自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科技和社会四方面。这四方面的价值并非模糊而笼统的,而是具体清晰的,在不同的文化遗产对象上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当然,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会仅仅限制在这四方面,而是在许多方面上都有体现,尤其是思想上和经济上的价值不能忽视。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的具体性质,才能对文化遗产做出正确的评估,从而对其进行充分地保护和利用。

关键词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价值;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026-02

一、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文化遗产就是指的人类在历史活动中的遗留物,它的历史性是其自身的典型特征,反映历史、证实历史、传承历史和补全历史是它的首要价值。

(一)文化遗产反映历史的价值

中国是有5000年文明历史古国,但有典可稽、有据可考的只有4000年。4000年前我们先民的活动肯定不是空白的。可苦于没有文献记载,有的也只是传说,从而就使得中华文明起源问题成了一个谜团。可是,牛河梁的发现却改变了这一切。距今10000至5000年的时候,古气候进入全新世。冰河时代结束,冰山溶出涓涓细流,当时的渤海海面比现在高出3米左右。辽河西部包括大凌河流域,阳光温暖,雨水充足,植物繁盛,宜农宜牧,一派江南景象。红山人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家园,构筑牛河梁圣地,为辽西奠定了历史前导地位的基础。《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炎帝黄帝,他们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南北各地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存中,只有红山文化时空框架可与之相应。应该说牛河梁遗迹是真切的先史时期社会生活和历史的记录,这也是它自身重要历史价值所在。

(二)文化遗产的证实历史价值

人类的历史事迹,主要依靠的就是文字记录。虽然文字记录让人类进入了信史时代,可由于多种原因,文字记录会遇到许多问题,如记录不足,或人为改动,或文献缺损等。而在这时,文化遗产则可以弥补文字记录的缺陷,因为文化遗产是实实在在的人类遗存,是确凿的历史资料和证据。所以文化遗产既可以反映人类历史,也可以证实人类历史。从殷墟所出土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早在商代,在长江中下游的一个边远地区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非常的崇拜老虎,并命名之虎方国。现如今在江西的大洋洲程家村附近所发掘的青铜器上,也会经常看到虎的形象。并且在大洋洲内发现了大量历史遗迹。关于商代的虎方,史籍并无记载,但这些文化遗产有力的证实了这段历史,起到了真正的证实历史的价值。

(三)文化遗产补全历史的价值

文化遗产可以真实的记录和补全历史记述上的谬误。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曾被认为荒蛮之地,直至上个世纪中叶至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原始社会至文明社会早期的文化遗产的大量出现,不仅非常全面的发映出这一段历史的发展状况,同时也纠正了史书籍和文献上的记述不足。夏家店文化、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一系列的历史遗存,使人认识到了自己对北方少数民族文明的认识过于片面和不足。所以也使人们认识到,通常被广为熟知的黄河流域不再仅仅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通过南北文化的交汇接触,使得黄河流域这一地域更似是把各民族之间的文明汇聚在一起的“熔炉”。其中红山文化,它在众多的北方草原早期考古学文化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它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一支史前考古学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社会发展进程中占据十分显著的位置,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单元。红山文化作为文化遗产,它的遗产价值在于完整地体现了历史的价值。①

二、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

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具体包括艺术审美感知价值、艺术审美体验等。

(一)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感知价值

感知即是感觉和知觉的结合。感觉就是一系列客观的事物通过人自身上的各种感觉器官在人的大脑中所留下的主观印象,是对事物所具有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在审美过程中所带给人的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这种感觉是直接作用在我们本身的。同样,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价值就反映在了它自身的审美感知价值上。

例如,古埃及法老陵墓的埃及金字塔,它们被创建于公元前2600年前,现今共存在100多座,它们大多位于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部的沙漠中,被列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最壮观和有名的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它们无不都给人们的审美感知带来的巨大冲击力,无怪乎埃及金字塔成为了古埃及文明最有影响力和最持久的象征。

(二)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体验价值

审美体验,往往是在伴随着在观赏文物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它是接触到文物后产生的知觉和感觉,这种知觉和感觉的好坏也是取决于文化遗产的审美体验价值的高低。当人们遇到罕见精美的文物时,都会产生赞叹不已、留连忘返的感觉。这就是文物所带来的审美体验让人产生了深入的审美活动。

在赤峰地区发现的红山玉龙,它充满了浓重幻想色彩,并且它的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红山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细细观赏,你会越发认识到它不愧是人类的瑰宝,中华龙文化的滥觞,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价值。

三、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提高,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尤其是对于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自然就带有了较为巨大的经济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收藏和旅游资源价值方面。

(一)文化遗产的收藏价值

那些具有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文物,向来被人们视为贵重的珍品。人类的收藏历史,已有数千年。无论是国内国外,人们都会刻意地去搜求那些有历史、文化、审美、经济价值的文物。在古代,著名的词人李清照就非常喜好收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太宗李世民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情有独钟。国外的20世纪伟大的艺术品收藏家甘兹夫妇,他们所收藏的珍品被誉为20世纪最出色的私人珍品系列。甘兹家族成员在1997年通过纽约佳士公司将所收藏的珍品进行公开拍卖,其中有58件艺术大师作品最终拍卖金额高达2.06亿美元,创造了个人藏品拍卖最高世界纪录。甘兹夫妇最热衷于收藏毕加索作品,毕加索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差不多都有收藏。他们对收藏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并把自己的收藏过程形容为“与毕加索的恋爱”。我国举办的《鉴宝》文艺节目,自开办以来收视率还不断攀升,《鉴宝》在CCTV-经济频道中各季度综合评估始终排名第一。

(二)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价值

当今社会,旅游出行以是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游业不但可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还被冠为“无烟工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之美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它视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的开发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两者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处理得当,两者都可以协调发展。以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的马尔代夫,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便着力于发展旅游产业。其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终于超越了渔业纵身成为马尔代夫最为倚重的产业。从1980年代中期到2004年,旅游所带来的收入对马尔代夫的GDP贡献率一直保持在了30%以上,其间接的贡献率更是高达了60%—70%。另外,梵蒂冈、摩洛哥、泰国、瑞士等的旅游业也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2013年间,通过对五一小长假的全国各省市区的旅游收入情况的统计来看,其中已公布收入数据的12个省市当中,山东省以166.6亿元的旅游总收入排名第一,同比增长13.1%,同时也成为了接待旅游人数最多的省份,达到了2309万人此。经计算,“十五”期间全国文物系统财政拨款只占GDP的0.08%,而同期的全国文物系统对国民经济收入贡献占GDP的0.143%,即是同期财政收入的8.1倍,即投入一元就会产出8.1元利益。旅游业为什么有如此魅力?这要从旅游的内涵找原因。人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要观看、感受异域风景、文化、古迹,品尝异域的特色食品,购买异域的特产。而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文化、古迹,可以说,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旅游资源方面上,是旅游产业的重要基础。

文化遗产的价值,对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通过解读和研究文化遗产,我们人类可以更好地去了解历史,总结历史经验,使得人类得以健康持久的发展下去。通过研究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对于保护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理解,保护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基础和发展基础。

注 释:

①孙永刚,黄文博.试论红山文化的遗产价值[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②人民网人民网旅游频道 iszed.com/life/2013-05/09/content_8028672.htm.

③工人日报 ent.sina.com.cn 2006-4-4.

④《发现中国》weibo.com/u/2565398471?wvr =3.6&lf=reg.

⑤虎方baike.baidu.com/view/4110270.htm?fr=aladdin.

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范文6

一、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特点和价值

(一)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和特点

海盐县位处杭州湾北侧,是浙江省嘉兴市的一个行政县,是浙江最早建县的城市之一。海盐置县于秦,素以“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礼仪之邦、旅游之地”著称。1985年被国务院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全县陆地面积534.7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43.09万人。

海盐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独具特色,现有国家、省、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47项,其中包括海盐滚灯、海盐灶头画、海盐塘工号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海盐骚子、海盐腔、海盐五梅花、牌子(又名堂名、坐唱班等)、老虎嗒蝴蝶、蚌精灯舞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丰山脱力药制作技艺、海盐大头菜制作技艺、杜布制造技艺、上梁仪式歌、龙舟竞渡、晒盐技艺、蚕花道情、海盐宣卷、木雕、通元堆塑、杜布织造技艺、蚕桑生产习俗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7项。

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及民俗等项目,种类繁多,资源秉赋较好,品位较高,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广泛民间影响的文化资源。海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累积的,在呈现形态和价值观念上与人民群众都有着紧密联系,与人力劳作直接相关,是劳动人民情感的表达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塘工号子、晒盐技艺、海盐

(二)海盐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灶头画等。另外,海盐滚灯、海盐腔、海盐五梅花、牌子等非物质文化兼具表演性和自娱性,内容源自日常生产生活,风格诙谐风趣,呈现出通俗性、日常化、互动性强等特点,为发展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1、历史价值。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如海盐滚灯系古时盛行于海盐的元宵灯会,不仅是可翻滚舞蹈,更是竞技比武的手段,体现了海盐先民在与海患长期抗争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的尚武精神;牌子作为只唱不演、有乐队伴奏的戏曲清唱班,始于明代,盛于清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活动于城镇乡村。

2、艺术价值。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许多天才的艺术创造,无与伦比的艺术技巧,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能深深打动人类心灵、触动人类情感。如海盐骚子与发源于海盐的中国戏曲最早的四大声腔之一的海盐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有专家、学者称其是海盐腔的“活化石”,这对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海盐民间灶头画艺术是一朵盛开在江南民间的艺术“奇葩”,它将花鸟鱼虫、英雄人物画在灶头上,色彩鲜艳,气氛热烈,反映了民间祈求吉利、平安的心理和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带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

3、旅游价值。海盐非物质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体验特质为发展体验性旅游产品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走上了与旅游开发结合的道路,以此更好的使其传承下去。 如从1996年第一届海盐南北湖观光旅游节举办开始,骚子艺术的表演就成为海盐旅游节的一个常设节目,既给当地旅游业增加了一个文化新亮点,又彰显了这一古老艺术的原始魅力;海盐滚灯在嘉兴市的历届南湖(船)文化节、浙江省广场民间舞蹈大赛等演出都获得了成功。

二、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海盐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全面完成了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第二,相关部门先后编著出版了《祈吉纳福的农耕记忆――海盐灶头画》、《潮起海盐・海盐乡土历史文化读本》、《海盐骚子・文书抄本》等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读物。第三,成立了海盐艺术馆和海盐腔研究会,开展了一系列对海盐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第四,依托校园,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基地。如天宁小学被命名为海盐滚灯的传承教学基地,向阳小学是海盐骚子的传承教学基地等。第五,进行展馆式保护传承海盐通过设立博物馆、展览馆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资源通过陈列展示的形式向受众传播。如在海盐博物馆内展示骚子、滚灯、塘工号子、灶头画、牌子等非遗项目,在澉浦镇橘文化馆、秦山街道农耕文明展览馆、沈荡镇的渔文化馆等一系列特色展馆展示各区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虽然海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良好开端,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短缺、目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的有限投入,但这与实际开展工作所需的经费存在很大的缺口。第二,.遗产流失现象严重,缺乏规范的传承体系。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修筑海塘手段的现代化,原始劳动方式已被淘汰,特别是二十世纪末修筑了百年一遇的标准海塘,海盐塘工号子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不复存在,塘工号子也逐渐淡出劳动场面,濒临灭绝。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通报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公众舆论监督机制等保护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旅游开发,然而长期以来海盐对外宣传的主题形象仍以滨海观光(南北湖)度假自然旅游资源为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停留在表层,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问题,制约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吸引力。如在节庆活动的滚灯表演,至今已有 700多年的历史,然而每年的节庆活动基本上都相似,节庆本身对传统的民俗文化体现不够立体和细致,文化韵味不足。二是对海盐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较弱,宣传推介多数仅停留在浙江省内,而较少对省外进行相关宣传,致使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动期间客源市场狭窄。三是具有海盐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浅层开发,经济效益较差。海盐目前旅游购物品主要为传统松子糕、椒盐桃片 精致榨菜片等,然而这些产品在我国其他地方都有销售,难以全面反映海盐地域文化的特色。

三、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构想

(一)科学.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规划

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要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利用”的原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努力挖掘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旅游价值等,组织编制《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规划》、《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发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统筹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有效结合,促进旅游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1、滚灯大观园开发模式。《海盐滚灯》是海盐县一道亮丽的民间文化风景线,成为海盐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形成了热烈欢快、轻松活泼、强身健体,易学好演的大众舞蹈,成为海盐县广场、社区以及乡镇等节庆文化活动的保留节目。可以在海盐建立一个海盐民间文化大观园,将海盐特色滚灯展现给游客。大观园可分为历史展播区、大家来动手区及表演互动区等。历史展播区主要通过图文、视频向游客以及当地人民介绍滚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等。在大家来动手区,游客可以观赏滚灯专业师傅制作滚灯,师傅会手把手教游客制作滚灯。在表演互动区,游客可以欣赏到滚灯师傅精彩的表演,游客也可以在舞台上用自己制作的滚灯展现给大家看。

2、农耕文化民俗园开发模式。海盐灶头画的保护与传承,可以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海盐南北湖景区开发相结合,开设农耕文化民俗园,配合农庄的风格,吸引游客欣赏这朵美丽的江南艺术“奇葩”――灶头画。在这个农耕文化民俗园中,可以设计 “灶画知多少”、“我为灶画添一笔”、“下厨大比拼”等有趣的活动项目,拉动游客游玩参与的积极性。

3、走心一条街开发模式。设计一条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街,取名为“走心一条街”,体现出海盐人民用“大气如海,淳朴似盐”的品质,真诚对待前来海盐旅游的每一位游客。在走心一条街的开发中,将海盐特有的海盐骚子、海盐灶头画和丰山脱力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产品展现和出售给游客,既要有纪念意义,又可以作为礼品赠予亲朋好友。

(三)打造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

1、视觉型旅游产品。该产品主要通过外观表现及活动方式来吸引旅游者的视觉的一种文化现象,可满足旅游者的参观欣赏的需求,要求对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开发舞蹈表演(如老虎嗒蝴蝶、蚌精灯舞等)、民间工艺表演(如木雕雕刻、小湖羊皮制作工艺等)等多样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旅游活动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示海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旅游吸引力。

2、听觉型旅游产品。该产品通过其独特的韵味展示给旅游者,正如“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听觉效果,使游客身心得到释放。海盐独到的曲艺表演(如蚕花盗情、牌子等)、传统音乐(如塘工号子、哈头、苦长工等)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给前来旅游的游客带去不一样的听觉享受。

3、运动型旅游产品。结合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特色,定期开展有意义、有影响力的节庆活动,如海盐滚灯表演、龙舟竞技、十月朝庙会等,着力让旅游者亲身体验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环境与文化氛围,提高海盐地方文化的影响力。同时开发参与型的旅游产品,如建设滚灯艺术博物馆、戏曲曲艺文化生态旅游区等,设置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参与项目,满足旅游者的体验与休闲需求。

4、语言型旅游产品。海盐骚子(也称为海盐文书)是文学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曲艺志・浙江卷》、《嘉兴市文化志》等志书将海盐骚子作为条目收录,填补了中国曲艺品种的空白。自1996年以来,海盐县的文艺工作者运用骚子艺术形式,创作了不少富有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有的还在省市演出中获奖。通过旅游开发,海盐骚子可以与海盐的旅游产品开发结合,让游客通过阅读海盐骚子,品味具有海盐地域文化特色的文书。

(四)加大当地居民的参与力度

当地居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主体。因此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首先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保护,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金扶持、表彰奖励等多种方式,培养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为海盐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及模式的建立提供艺术展示和舞台表演的源泉和动力。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住宿、餐饮、交通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当地居民的参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要注意使当地居民自然而快乐地参与其中,为旅游活动提供坚实的后备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