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1

关键词:植物园;科普;教育

1引言

植物园是开展植物科学知识普及教育的理想场所。因为植物园里总是汇集着数以千计的各类植物,而且把它们保存在荫棚、温室和各种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创造了更适合它们生长发育的生境条件,从而保存着许多在当地不可能见到的植物种类和类型[1]。

任何一所植物园对公众进行植物以及相关的低碳、环保等生态理念的教育是不可推卸的一项责任[2]。因此,郑州植物园作为郑州市唯一一个植物园,依托自身丰富的植物资源,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2科普资源概况

2.1植物科普资源

郑州植物园位于郑州市西部,西邻西四环,北临南水北调中线干渠,占地面积57.45hm2,其中水体面积3.6万m2,收集植物1800余种,数十万株,为中原地区“植物博物馆”。

植物园的规划设计依照专类园和专题园两条脉络进行布局,分为岩石园、盆景园、牡丹芍药园、儿童探索园等25个主题园。园内东区,是以植物品种的收集和展示为主,有松柏园、木兰园、牡丹芍药园等15个专类园;在西区,是以植物科学应用为主,体现“寓教于乐”,有儿童探索园、百果园、盆景园等10个专题园。

植物园内建有中原地区面积最大的展览温室——热带植物展览温室,采用玻璃幕墙的方式展示热带植物景观。温室分为亚热带植物展示区、热带雨林植物展示区和沙生植物展示区,共展示680余种、6000余株植物,其中热带雨林中展示了“独木成林”、“绞杀”、“板根”等独特雨林景观,同时拥有“见血封喉”、望天树、龟甲龙等珍稀奇异物种。

2.2科普场所及设施

园内专门设有科普广场、庆典广场,便于举办各类科普宣传活动。在西门和南门入口处设立导览式标牌4个,用于植物园概况、全景图等展示;在25个主题园设立有25个说明式科普宣传标牌,分别用中英文介绍各个专类园和专题园的面积、植物类别、园林用途,同时配有位置图等;在主游路的路口设立方向导示牌52个,用于指示附近的主题园;为全园1800余种植物悬挂植物标牌,展示植物名称、科属、习性等,普及植物知识;热带植物展览温室设有科普中心,便于展示植物类别,趣味小常识等专业科普知识;为500余种植物悬挂标牌;热带雨林展区设有科普长廊,有植物知识展示灯箱共计20余个;在儿童探索园设立趣味知识科普牌20余个,吸引儿童探索植物世界。

2.3科普工作人员

郑州植物园设有科普宣教科,主要负责园内的植物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包括中小学生校外科普教育基地相关活动、花展活动、市民参与活动等。目前,园内专职科普人员5人,兼职科普人员6人,另外拥有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园林专业科普志愿者约100人。

3科普工作情况

3.1更新植物名牌

植物名牌是认识和了解植物的第一步,否则关于该植物的知识就无法在一个人的头脑里积累[3]。植物名牌上标有植物的拉丁名及科属、产地、用途等。全园1800余种植物都悬挂了名牌,便于游客认知该植物。同时,每年对全园的植物名牌进行排查,对散落、损坏的名牌进行补充更换。2013年,热带植物展览温室内结合植物的景观特点,设置14块科普文化展示牌,进一步挖掘植物文化内涵,拓展科普展示形式。

3.2引进植物新品种

每年园内都会根据专类园的改造提升计划,引进植物新品种,丰富专类园的植物种类。2013年,结合象湖以及热带植物展览温室的景观提升计划,从武汉植物园引进水生植物16种,沙生植物101种,热带雨林植物18种。对引种的沙生植物采用展箱的方式进行展示,突出珍贵品种,变换展示形式,并附简易标牌,吸引游客的好奇心。

3.3打造四季花展活动

全国植物园近年来通过举办多样的花展活动及市民参与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科普教育成果,同时也促进了植物园自身的完善和发展[2]。郑州植物园依托园区千余种植物及热带植物展览温室丰富的植物资源,初春举办“春之韵”游园活动、4月份举办郑州市第三届牡丹芍药花展、6月份举办大丽花展、7月份举办观赏向日葵花展、元旦至春节期间在温室举办迎新春花展等系列活动,并根据不同花展内容,制作科普宣传展板,展示花卉文化内涵、文化作品、工艺作品等,同时设置现场咨询服务台,为市民提供家庭花卉养植知识等科普服务。

3.4积极开展科普公益活动

做为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科普教育基地、郑州市中小学校外教育基地,专门为中小学生、大专院校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场所及科普教育服务,每年接待学生实习达百余场次。

在全国科普日等节日中,以知识讲座、展板展示和咨询台等方式,普及养花小常识,并解答家庭花卉种植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邀请专家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讲座。2012年9月15日~21日邀请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专家开展“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为主题的科普讲座。

与科协、爱心互助等社会组织联合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公益活动,增强公众的参与性,使科普工作真正走入社会的每个群体。如2010年4月举办残障人士、福利院儿童游园活动,2011年5月举办“春暖花开,音乐随行”为主题的歌唱比赛,2012年3月举办小学生游园活动等。

3.5开展丰富多彩的市民参与活动

2012年3月,积极参加郑州市组织的“科普活动进社区”工作,设置咨询台并发放科普知识宣传彩页,收到市民的一致好评。为倡导环保理念,牡丹芍药花展期间,在展览温室门口举办了“我为绿城做贡献”的签名活动。市民及游客踊跃参与,在签名墙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和祝福辞。三八妇女节当天,邀请多家单位在植物园为女职工举办不同形式的健身游园活动。“春之韵”游园活动期间,邀请骑自行车健身运动爱好者举办“低碳出行,共建美丽郑州”为主题的赏花游园宣传活动。

4存在的问题

4.1科普设施吸引力有限

园内缺乏生动形象的科普设施,仅有静态的植物名牌、导示牌、位置图以及科普展板等,不能生动的展示植物世界,吸引力有限。游客只能看到植物当时的情景,无法追踪到其他季节的景色及细微的、内在的变化。

4.2缺乏核心景观点

根据调查,中小学生普遍认为,“植物园不如动物园,因为植物园里没什么可看的”。虽然园区的生态环境良好,植物种类丰富,但景观布局上缺乏主体旅游景观,游园后对植物园较难留下深刻印象。

4.3科普讲解服务不足

游客进入植物园,大部分都希望得到有特色的、有针对性的讲解服务。虽然园内有专职和兼职、志愿者等科普工作人员,但讲解材料专业性太强,缺乏针对性,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4.4缺少植物知识和环境教育

植物园内除了植物名牌及少量相关植物的科普宣传牌外,对植物其它方面知识的普及明显不足,如当前我国许多濒危植物的生存状况、植物种质资源所面临的困境、植物生态入侵、植物群落及植物多样性等方面知识很少涉及[3]。

5对策与建议

5.1完善科普设施

应加大资金投入,在植物园建立科普展厅,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展示动态的植物世界,用电影或者幻灯片的形式将植物与环境以及植物内在变化等展示出来。

5.2提升景观质量

加快园区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环境,同时增加有吸引力的景观点,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好奇心,提高自然科学知识普及的精品项目[4],包括特色展览活动、园艺成果、园林小品等,并且不断创新,形成可持续性的发展势头,长久吸引游客。

5.3加大科普讲解服务

针对游客的不同需求,增加或删减讲解材料。结合植物资源,从植物的特点、游客的工作背景或者兴趣点入手,抓住科普服务的切入点,对讲解材料进行修订,以满足游客的科普需求。

5.4丰富科普宣传和环境教育的内容

普及植物科学知识是植物园立足社会、实现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使人们在空气清新、绿意葱郁、湖光山水为一体的优美环境中游赏,不仅身心得到陶醉,而且可以接受植物物种多样性、生态学特性、造景应用等方面的科普教育。

参考文献:

[1] 贺善安,钱俊秋.植物园里话科普[J].植物杂志,1995(3):44~45.

[2] 周耘峰.四季花展,打造合肥植物园科普游名片[J].中国植物园,2010(13):92~98.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2

现在孩子的劳动教育确实弱化了。现在的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对于学多少知识、长多少见识、会多少能力看得很重,但对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特别重视。一来是因为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不忍心让孩子去干家务、做劳动,二来是因为孩子确实很少有机会去参加劳动体验,暂且不说城市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田间地头,即使农村孩子,也因为在城市化进程中,田地或荒废或集约化经营,干农活的机会也不多了。况且,学校也没有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

这样一来,对于生活在大都市的孩子来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等现象很常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这“三爱”中,爱学习、爱祖国不难理解,学校都很重视,在教育工作中也一直都强调,但“爱劳动”这一点却做得不够,很多学校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不管社会怎么发展和进步,劳动教育都不能忽视。诚然,现在在农村,孩子平时不再需要上山割猪草、打柴火,也不需要在农忙双抢季节收麦子、拾稻穗;在城市,孩子可能也用不着自己洗衣服、烧饭、打扫卫生。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劳动就不需要了,劳动教育就不需要了,只能说明劳动的内容和形式在发生变化,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随之调整。劳动不仅是一种生活体验,也是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孩子尊重劳动、勤俭节约、劳动光荣等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当前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重视对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有明确的导向。近期,最新调整修订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已经出台了,在课程结构、内容设置、课时安排、价值导向等方面都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除此之外,还可以看到一个变化,那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别突出强调了劳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通过出出力、流流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有了这样明确的导向,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呢?

首先,学校可以根据新的课程设置方案的要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自主安排开展劳动教育,可以长短课相结合,也可以大小课相结合;可以在校内上,也可以走出去,关键是要有相应的师资、一定的课时来落实。有些学校在校园内专门开辟了小菜园、百草园等供学生体验农业劳作,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郊区学校,城区的学校往往受客观条件限制难以做到。

其次,充分利用现有社会大课堂的农事体验基地、农业博物馆等资源,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直接体验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比如,中国农业博物馆,或者一些专为青少年学生设立的以学农为主题的教育基地,开设了农业科普教育、农事农活体验、农业文化活动、农业手工制作、生态农业养殖、果蔬观光采摘等寓教于乐的生态农业劳动实践项目,这些项目都非常适合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3

关键词 农村;气象科普;问题;改进方法;山东昌乐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65-02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instructor rural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problems,and the ways and means of rural 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ork were put forward,so as to provide meteorological support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Key words countryside;meteorological science popularization;problems;improvement ways;Changle Shandong

“三农”问题历来都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农业经济受气象因素的影响非常大,据统计,在我国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整个国民经济GDP 的6%以上[1]。近年来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给工农业、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尤其是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日益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农民对气象科普知识认识不足,普遍缺乏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对农村的危害尤为严重,因此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最薄弱的地方也在农村。因此,要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村的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工作,向农民群众普及各类气象灾害常识和防御要点,推出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科普宣传品,逐步增强农民群众应对气候变化和气象防灾减灾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三农”的经济效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昌乐县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现状

1.1 利用重大科普或纪念活动日宣传气象科普知识

在每年的“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日组织气象科普工作人员走上街道、深入农村,通过散发宣传材料、现场咨询服务等形式宣传气象科技知识;组织中小学师生参观气象台,通过介绍人工影响天气流程、演示天气预报方法、体验天气预报节目制作、观看图片展板等形式普及气象科普知识;向农民赠送《气象与生活》《气象知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雷电防护手册》等气象科普知识的书籍。据统计,最近5年,平均每年散发宣传材料12 000余份,参观师生240人次,赠送书籍200本。

1.2 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每年与昌乐县城南小学或双语学校联合举办1次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培养小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其自救能力和应急能力。

1.3 举办气象知识培训班

每年举办2次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气象知识培训班,一次科级干部气象知识培训班,培训180人次。

1.4 通过预警信息一键式平台,利用大喇叭广播、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的形式传播气象信息

昌乐县气象局于2012年建设预警信息一键式平台,每天通过该平台2次气象信息,有突发性天气时随时,全县已安装气象预警大喇叭的369个行政村、11块电子显示屏、手机号码库中收集的823个号码,可以同时收到气象信息。

2 昌乐县农村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气象科普知识获取渠道单一,传播效果难以保证

农村地广人稀,信息集中程度不高。农民主要通过电视获取气象信息,在报纸、杂志的阅读上还没有形成习惯,能上因特网的更是少之又少。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对气象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传播效果很难保证[2]。

2.2 科普活动模式简单,缺乏互动

目前,开展的农村气象科普活动模式是单向的传播过程,农民只能被动接受科普工作者传播的内容。由于双方没有互动,缺乏沟通,农民不能真正理解气象科普,科普工作者也不能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

2.3 科普内容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2.3.1 科普内容单一。单纯的晴雨、温度等气象信息已难以适应农民的需求,农民更需要专业化的气象产品和可操作性强的防御措施的指导。

2.3.2 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随着农村生产经营的多样化,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基层气象部门来说,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更是缺乏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比如,关键的农时季节,以及有灾害性天气时,农民需要短时、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的指导。

3 昌乐县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改进方法

3.1 建设一支气象科普队伍

为了做好气象科普工作,首先需要有一支气象科普队伍。可以由气象部门退休人员组成,因为他们都具有专业的气象科技知识,也可以从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中筛选。通过培训,让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掌握一些基本的气象知识、防灾与减灾知识,利用他们直接接触当地农民的特点,快速传达气象信息,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另外,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熟悉周围群体对气象科技知识的需求,可以使气象科普工作更深入、更有针对性。

3.2 村干部口碑传播,加大宣传效果

村干部是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在本村一般有较高的威信。通过气象科技培训、手机短信等,先让他们掌握一些常规的气象信息、气象与减灾防灾知识,再由他们向村民宣传气象科学知识,趋利避害。由此,气象科普的普及可以由点带面,向农村薄弱环节深入。

3.3 充分利用气象手机短信传递科普知识

气象手机短信以其快速、便捷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的信息媒体。近年来,各级气象部门都在建设气象信息手机短信平台,非常重视利用手机短信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手机短信的宣传力度,扩大短信宣传覆盖面,将会起到更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3.4 多种形式开展气象科技下乡活动,打造整体宣传氛围

3.4.1 气象科普流动车。利用气象科普流动宣传车,携带宣传材料、展板、扩音喇叭等宣传物资进行宣传。

3.4.2 纸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气象科普知识。纸杯或塑料口杯成本低,在农村使用频率高,是科普宣传的永久性工具。在纸杯或塑料口杯上印制气象科普知识,以赠送的形式向村委会、社会团体、农民适当赠送。

3.4.3 气象电子显示屏。利用气象电子显示系统内容广、更新便捷、显示直观的优势,24 h无缝隙相应的气象信息,为农民安排农业生产提供相应的气象保障。

3.5 利用现代化手段强化气象科普宣传

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普及,给气象科普宣传带来更好的宣传契机。气象科普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制作气象科普宣传片,刻录成VCD、DVD 等视频光碟,发放到农村有影碟机、计算机的专业户;充分利用气象为农服务的网站,开辟和丰富气象科普专栏;利用天气预报自动答询系统12121的信箱,设置和丰富气象科普信箱内容[3]。

3.6 加强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宣传

近几年,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4],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遇有大风、冰雹、暴雨、雷暴等极端天气造成灾害事件时,要及时用身边的事例进行宣传,尤其是对防范措施的宣传,引发农民对灾害性天气的认知,加强农民对灾害性天气的重视程度,提高农民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3.7 重视对农村学生的科普教育

要特别重视农村中小学生防御气象灾害常识的普及,要保证每一个学生在小学或中学阶段受到1次以上气象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可以请学生到气象局参观,也可以派人到农村中小学校开设气象科普辅导课,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视频、展品等,给学生讲解当地的气象灾害及其防御常识,让广大农村的儿童从小就了解气象,懂得气象灾害的简单防御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充分发挥学生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的作用[5]。

4 结语

昌乐县开展农村气象科普工作要在吸收利用传统经验的同时,围绕农村气象科普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气象科普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紧紧贴近“三农”服务,进一步丰富气象科普工作途径,努力创新气象科普形式,拓展气象科普领域,扩大农村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增强农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达到应用气象趋利避害的目的。

5 参考文献

[1] 刘英金.中国气象战略研究(辅导读本)[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2] 黄东林,蒋运志.“气象科普”向农村延伸的探讨[J].农技服务,2009,26(7):155.

[3] 杜婧,张脉惠.气象科普工作的几点思考[C]//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论文集.杭州: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公共气象服务论坛:以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科普工作分会场,2009.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课题来源】山东省枣庄市二O一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软科学项目《素质教育基地创建实践与研究》(编号:2012RKGA01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6-02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创新教育培养人才模式的客观需要,对促进中小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它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面向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教育观念更新,实现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相互渗透,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我市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于2009年在市第一职业高中办学基础上进行功能性改造而成,拥有教学楼、实训楼、拓展训练场等活动场所,开设有素质拓展、电子制作、物理探究、生活化学、数学好玩、礼仪训练、音乐体验、冲浪e世界、生物与环保、家政实践、布艺、剪纸、摄影、计算机拆装、篆刻、航模、中国书法、家用电工、避险与救护、折纸、手工编织、泥塑、传统体育等23个活动课程,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开辟学生农业实践区,日接待近500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一所集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科普教育、军事拓展、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

这种教育方式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角度看,都是新生事物,况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尚未被完全扭转,因此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及教育管理模式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也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同时我们对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作为一项课题,我们申报了山东省2010年教学研究课题,目前已顺利结题。

一、存在的问题

1.经费投入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较大的经费投入,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实践基地,如果以县区为单位的独立建制的实践基地少则需投入几百万,多则上千万。利用原有教育资源改造或利用社会资源整合而成的实践基地虽投入少,见效快,但至少也需要上百万元的投入。按照目前的教育经费投入方式,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没有专项经费,同时,在收费方面也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制约了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发展。因此,创建校外学生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需要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2.师资配备问题。

创建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必须要建立一支本领过硬、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专职教师队伍,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可靠保障。但由于这是一项新生的教育项目,与学校校内教育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能适应这一教育的教师很少。我市校外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是由职业高中转型创建而来的,原有师资多为普通文化课教师、职业技能教师,不适应素质教育实践教育教学的要求,实践基地教师须达到的要求比学校教师更高,他们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掌握其它专业技术。同时,实践基地的工作性质和环境决定了教师工作量大且比较艰苦,再加上基地是为学生提供无偿服务的,没有创收项目,而会造成福利待遇差,会导致基地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称评聘也还要走普通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带来了一些问题。

3.基地特色问题。

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功能之一是为培养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那么实践基地建设应体现我们滕州地域特色。可是我们所开设课程模块过多依赖现实条件,科学性、合理性、时代性、趣味性不足,同一门类重叠,部分领域课程缺失。

4.目标责任问题。

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相比,目前我市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造成了滞后和被动局面。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不够明确;二是由于基地建设刚刚起步,教育行政部门对基地的目标责任制考核还在探索阶段;三是基地的实践教学目标定位还不够清晰。

二、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主管部门要把对基地工作的管理和对基地课程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有效手段,帮助基地领导和老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各基地要从组织建设、人员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着手,如成立专门的课程领导小组、建立课程评价制度等,加强对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全过程管理,努力打造规范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2.制订明确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发展的规划。

依托现有资源,充分利用本地、本土的社会资源,合理布点,因地制宜,科学定位,着力做好现有资源的整合优化工作。各地在规划时,要统筹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盘活存量,充分利用流量,要把各种教育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建立起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3.多渠道筹措素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

努力形成以教育部门为主、社会多方筹资共建实践基地的局面。坚持政府投入、资源统筹整合、勤工俭学收入、服务性收费、市场运作投资、吸收社会资源等多种途径,筹集实践基地的建设资金。重视创建投入的同时,对于基地运营经费更是不容忽视,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实践之日起,就需要承担各种正常耗损及其意外损坏,还有许多实验材料是不可重复使用,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所以对于资金投入一定要预算周密、科学、合理。

4.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批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师资管理队伍是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做好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实践基地指导教师的专业技术和指导水平。加强理论研究,特别是教育科研工作,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活动项目创新,优化、完善活动内容与形式,积极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基地业务部门要坚持节查、日评、周反馈等形式强化课堂教学监督外,定时开展“听、评、纠、思、创”相结合的模块大教研,使课程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更贴近学生生活。开展校级示范课、组内公开课等系列听、评课活动。充分利用休训时间,组织教师开展阶段反思,摆查思想、心理、行为上存在的问题,组织研讨会。

5.精心开展课程研究。

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以提升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系列化、体验性实践活动课程。

充分利用校内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外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与社区、公园、绿化站等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多方开辟活动场所,如风景区、博物馆、敬老院、污水处理厂、气象台、科技馆、德育基地、社区等,并与这些单位签订活动协议,保证学生实践活动能顺利开展。因地制宜地、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的实践活动。

6.创新机制,完善制度建设。

一是立足校外素质教育基地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明确人员,落实责任,确保培训效果及培训安全。

二是完善教学、考核体系,逐步形成一套全面、规范的教学、考核体系,从而为学校发展不断注入活力和生机。

7.实行校际联动。

基地和参训学校协调配合,明确管理职责,重抓细节落实,确保培训过程平稳有序。主动联系,提前筹划。每次培训提前1-2周与参训学校联系,将学生所带物品清单、基本注意事项、作息时间表等材料提供给参训学校,并就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关键环节进行详细交流,做到有的放矢。根据初中学校的具体情况安排好车辆,排定课表,调整好宿舍和行政教室。基地挑选的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激情、有能力的骨干教师,为各班配备了协助管理员,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消除学生管理上的时空盲区。基地政教处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认真操作,天天检查天天量化、统计汇总公正公开。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5

目录

 

第一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章  ***市市中区基本情况简介

第三章  项目投资概算

第四章  项目领导小组名单

第五章  项目主体建筑功能设计

第六章  项目室外活动场所功能设计

第七章  项目施工进度

第八章  项目在城区的位置简图

第九章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机制

第一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工程概况

***市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19570M2 ,位于***市市中区,地块编号为济中国有(98)字第0802000053。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建设的需要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延伸、综合、重组和提升学生在学校所学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实现课程的发展价值,注重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青少年学生了解劳动技术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问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体验和经验;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校外活动中心可充分利用各功能设施,结合市中区区情,结合中、小学生的特点,依据现行中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弥补学校教育教学的不足,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从学工、学农、学军、科技等方面入手,拟开设军事训练、体能训练、生活能力训练、安全自救、手工制作(泥塑、陶艺、刺绣、剪纸、扎风筝、编织)、金工、木工、水电工、电烙画、烹饪技术、豆芽制作、种植养殖、科学探究、小机器人操作和航模制作等课程。开展科普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消防自救、人口·国情教育、青春期教育活动,并逐步走向社会,开拓校外工业、农业和军事等实践基地,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为中小学搭建素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融教育性、体验性、趣味性于一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把活动中心办成政府支持、家长欢迎、学生喜欢的活动场所。

 

第二章  ***市市中区基本情况简介

 

***市市中区位于***省西南部,依运河而兴,是京杭大运河沿岸的重要城市。运河的兴盛使得这座城市“南通江淮,北达幽燕”,更把***的商业文明推向鼎盛时期,是元、明、清三代的漕河管理中心,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市中区是***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辖区面积381平方公里,人口56.4万,辖6个街道、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有公办中小学57所,其中,职业中专1所,普通高中1所、初中11所、小学4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53000多人;有公办幼儿园5所,学校附属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3800多人。

 

 

第三章  项目投资概算

 

项目投资概算是根据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方案、设计标准编制而成的,由于项目处于规划设计阶段,投资系采用分析比较法进行工程估算,估算本项目投资总额为 800 万元(详见附表一)。工程费用价格水平按***省市场价,金额为***省2008年水平。

本估算包括项目工程费及其他费用。其他费用按***省现行有关规定计算。活动场所建设用地由县(市、区)政府无偿划拨,工程投资估算中未计的其它费用如征地费、水电增容费、城市建设配套费、重点建设费等地方性(规定标准)费用,可区政府给予减免。

 

附表一

***市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项目投资估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金额

(万元)

工程量

指 标

备  注

1

综合楼

496.8

4320 m2

 

 

2

室内外装饰

181.2

4320 m2

 

 

3

绿化工程

26

2920 m2

 

 

4

办公及教学设备

60

 

 

 

5

周边体育设施

36

 

 

 

合计

 

800

 

 

 

第四章  项目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韩善文  市中区教育局副局长

副组长:周广喜 市中区教育局基建科科长

王 龙 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主任

成 员:苏瑞宝 市中区教育局基建科副科长

辛建军 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副主任

牟连印 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副主任

 

项目负责人:王龙  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主任

 

第五章  项目主体建筑功能设计

 

***市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占地面积 19570 m2,房屋建设面积 9240 m2,整个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由综合楼、室外活动园区两部分组成。其主体工程为综合楼,占地面积      1080m2,建筑面积 4320 m2,共 4 层,楼高14.1米,是集计算机、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劳技为一体的综合楼(见附表二)。1楼为展厅、科技展览室和综合活动室,2—4楼为计算机、音乐、舞蹈、美术、体育、科技、劳技、图书阅览室等活动功能区(每层均设公厕),可同时容纳 400 多名学生同时开展校外教育活动。

 

第六章  项目室外活动场所功能设计

 

***市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园区占地13660平方米,其中综合活动区8920平方米,设有篮球场_2_个、排球场1个,单双杠各5个及体操场等。绿化园区1620平方米

可供青少年学生休息娱乐。

 

第七章   项目施工进度

 

一、项目前期工作

***市市中区教育局自 2009年起就积极主动筹建***市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这个民心工程。在区委、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已完成了申报、立项、土地划拨、场地平整、地质勘察、规划设计、评审、资金筹措等前期工作,即可开工建设。

二、建设工期安排

***市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工期为一年半,即 2009 年 5 月至 2010 年 11 月,  2010 年 4 月前完成综合楼建筑, 2010 年 11 月前完成室外活动场所建设。

 

第八章  项目在城区的位置简图

 

中心位置见***市市中区城城区规划示意图。

 

第九章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机制

 

***市市中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建成后,由区政府核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人员36名,隶属区教育局领导,其运行经费868万元,由区财政划拨,所需人员由教育系统内部调剂,主要面向城区中小学生,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校教学实际,确定小学4-5年级;初中1-3年级为培训对象,培训每期一周,由教育局统一安排时间,列入课程计划,按学校、年级分期接受培训。

从现有教师中,遴选调入有专业特长的教师,然后经过再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培训技术,胜任教学工作。专业性确实很强的课程,寻求外聘教师,实行专兼职结合,尽最大努力把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有科学性和趣味性。

中小学生农业科普教育范文6

关键字:应急避难,城市公园,城市绿地

Abstract: the emergency shelter set up is a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e city emergency shelter system how to digest, how to achieve? Is really a study. City park, green space in the city of important as open space, not only can beautify the city, providing people with good ecology, landscape, culture and leisure place, should be the city emergency shelter system one of the important plac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refuge.

Key word: emergency shelter, city park, urban green space

中图分类号:F54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中国各地,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城市发展已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密集度很高,遭受各种突发事件或灾害的威胁形势严峻。尤其在多灾多难的08年之后,深刻体会到我国各城市在这方面的薄弱。城市应急避难系统如何消化,如何实现?确实值得研究探讨。而在城市绿地中实现是最为合理的,可操作性极强。

1. 问题的提出

应急避难场所的建立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城市管理向科学化、人性化发展的象征。在城市中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是建立健全城市防灾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防震等其他重大自然和人为灾害的需要,更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迫切需要。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开放空间,不仅可以美化城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景观、文化、休闲场所,对城市防灾避难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城市公园、绿地应当成为城市应急避难系统的重要场所之一,发挥防灾避难的功能,以备地震或其他灾难来临时,密集居住在城市的居民能在政府组织下,被快速疏散安置到公园,并在指挥系统、医疗救护、饮食饮水、供电照明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以减少灾难损失。应急避难场所的修建可以提高城市的应急避难能力,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类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提高公众的安全感。

2. 我国防灾公园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陆地区的防灾空间规划我国大陆地域辽阔,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十分复杂,自古灾害较多。1976年唐山市大地震,是迄今为止400多年来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次。震后重建的绿地系统规划为避难、减灾、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了重要条件,扩大了市级公园面积,并且这些公园都与市区抗震通道相接,万一发生地震能使大型救灾专用车辆通行,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通畅及时,居民能迅速疏散到绿地中去。

北京已经计划在城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已建和在建的共有27处,目标是保证居民在10分钟内即可到达一个避难所。西安、泉州、天津、上海、重庆、南京等城市对防灾公园的建设也予以了高度关注,并着手开展准备、规划和建设工作。2004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发[2004125号)明确指出“要结合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建设,规划设置必需的应急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配置必要的避难救生设施”。

3. 应急避难绿地规划的设计程序:

3.1. 确定城市应急避难绿地建设指标与规划目标

做城市现状绿地分析,确定城市应急避难绿地建设标准与目标,做城市气象、绿地周边水文、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与工作研究,设定城市应急避难工程体系。

3.2. 场地选址及级别确定

认真界定避难圈域界,划分好避难级别。

3.3. 应急避难绿地布局综合设计

涉及应急避难设施配置,应急避难功能区划,园路及铺装设计,种植设计,建筑物及其他设施设计,生命线系统规划(包括生命线设施设计),信息情报系统规划(包括信息情报设施设计),物资供应系统规划。

4. 如何提高应急避难系统

如今,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1%,城市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在城市公园中建立应急避难系统为灾难的来临做好了准备,但灾难的发生毕竟是非常事件,如何在和平时期将应急避难系统利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借鉴日本丰富的防灾经验,结合城市公园的功能,平灾结合的建设灾害发生时的避难场所。变维护为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避难系统的日常功能,使应急避难系统在公园的日常维护和管理中充分被利用起来,提高应急避难系统的日常运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4.1 将应急避难指挥中心开辟为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及科普教育基地。

在平时充分利用避难指挥中心的设备和空间,定期对中小学生和市民开放,组织开展应急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公众介绍中心内相应的应急设施和配置,加强对公众的危机教育和应急避难教育,提高公众的应急减灾意识和应急避难与自救互救能力。同时,可结合公园的特点开展园林绿化知识宣传,举办山石、花卉、书画展等文化活动,既丰富周围群众和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利用了空间。

4.2 利用应急避难设施,与地震办和街道办事处合作,共同组织附近居民和中小学生进行应急避难演习,通过市民的参与,更加深入、广泛地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4.3 充分利用太阳能供电系统。

将园内照明和办公用电设置为太阳能和市政电网双路供电,平时以太阳能供电为主,当连续阴雨天造成蓄电池电量不足时再自动切换到市电工作,既可保证公园正常供电,又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4.4 充分发挥监控、广播、通讯系统的功能。

为保证公园公共设施以及游客的安全,服务监控系统平时作为公园安全服务的一种措施,为整个公园的安全防范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广播系统平时用于播放优美的背景音乐,提高公园服务水平。

4.5 将应急设施制作成景观小品,丰富公园景致。

如将应急饮水装置制作成别致的小花坛,形成一种独特的小品景观;将应急棚宿区设置为游人休憩和娱乐的场所;将应急简易厕所采用挖化粪池上面盖板铺设坑位的方法,平时在盖板上种植草皮,应急时增加围挡即可使用;应急停机坪平时作为绿地景观供游人观赏、休闲。

5. 结论

汶川地震以后,防灾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将防灾规划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去实施。在城市公园中建立应急避难系统,将公园建成具有应急避难功能的提法由概念转变为现实,为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应急避难系统提供了思路和依据。但目前对于应急防灾避难系统的建立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或模式,且应急避难系统建立后,如何发挥其日常功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总之,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课题,而从城市应急避难绿地的概念构建入手,研究如何结合城市绿地建设适合于不同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防灾规划的重要内容,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总结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结合规划的基本要求,包括选址的要求、内部空间布局的要求、避难设施建设的要求和疏散通道规划的要求,提出在二者结合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遵循平灾结合、安全优先、统筹规划、整体性、通达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李静,张浪,陈艾洁等.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与城市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7,23(5):83-86.

[2] 张海金.防灾绿地的功能建立及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8.

[3] 金云峰,周煦.城市层面绿道系统规划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11,(3):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