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普教育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普教育研究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1

【关键词】科普教育

基础教育

有效整合

改革

一、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现状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校外科普教育的进入现状却不容乐观,在本人进行的关于南安市农村中小学的科技创新教育调查中发现,目前广大农村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普宣传、科技小论文、讲座、兴趣小组、课外科技实践、科技比赛和科技节等形式,形式多样,科协等部门组织的市级科技活动也很丰富,但其中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等这种具有较强全员性的活动在中小学近年来有减少的趋势,在农村中学开展的全校性课外科技兴趣小组活动、科技实践活动中,学校老师、学生反映大多一般,而在为数不多的县城学校开展的科普教育情况虽然好很多,但由于县城学校无形中形成的教学成绩攀比现象比农村校更加激烈,学校老师主要精力都放在课程教学上,对科普教育也是应付了事,对校外科普教育进入基础教育虽然条件好但积极性不高。

二、原因分析

(一)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的影响

尽管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教学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但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应该说从国家和政府层面是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和科学教育的,但在家长和学校方面由于历史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对科普教育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出现家长“重艺术教育,轻科普教育”、学校“重学科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状。

(二)教育行政部门认识上重视不够

政府部门采取了很多的措施和政策去推动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结合,但这个问题还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经常出现“科协热、教育局冷”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教育部门认为:科普教育是科协的事情,不在其职责范围内,教育行政部门是配角,不必主动去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

(三)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

由于在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等方面,缺乏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整合手段和评价指标。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家长视科普教育为“异类”,有些家长对学生参与这样的活动甚至持反对态度,科普教育成为“课余可有可无”的活动,无法进入课堂教学主阵地,更谈不上有效整合,实践经验表明,要解决这一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大问题,仅仅依靠科协系统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探索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有效整合的根本性策略。

(四)稳定的专职科普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建立

科普教育的实施需要建立一支素质高、热心科普教育、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而目前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大多是接受单一学科教育成长起来的,中小学基本没有专职的科普教师或者科普员的编制,校级科协开展活动时断时续,承担工作主要由理科老师兼任,因此,如何在中小学建立相对稳定的复合型的科普师资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改革思路和对策

(一)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联合推进校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进学校的有效机制,改变科协组织“单打独斗”的校外科普教育现状

校外科普教育进校园,加强对校外科普教育参与基础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基础,但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科协组织及有关部门协调机制是关键,只有建立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的有效机制,才能把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整合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校教师到校外科普机构担任辅导员,鼓励校外科普机构辅导员到中小学担任科普老师

要实现校外科普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有效整合,在具体的每一个学校或者中心校则要配备一名以上的科普员,负责科普宣传和教育工作,承担校外科普工作进入校园与基础教育的衔接工作,并制定学校的科普管理制度和推进措施,形成以专职的科普员或科技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学校科普队伍。

(三)把科普教育纳入教育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进行科普教育考核

科普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其意义是面向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科普教育要获得有效发展,必须拓宽科普教育的载体与渠道,把校外科普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科普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在校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率不断提高。

(四)加强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完善中小学科普教育结构

目前中心校大多数科普活动是以局部为出发点设计的,有重复现象,内容和活动方式单一,系统性不强,而符合青少年兴趣特点、适合进入校园的项目不多,这需要地方政府来牵头研究和整合,使之成为基础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在整合过程中,我们发现,南安市校外专门的科普教育机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在科协和青少年宫,而且青少年宫现在重心已经转到艺术培训上,而有些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则可以利用其现有资源为科普教育服务,因此,要倡导各类企业、工业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为科普教育提供资源、资金支持,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活动,提高校外各种科普资源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2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5.44%的比例在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除体育院校外的理工、医药、财经、语言、艺术、师范、农林和综合性大学等8种类型的1396所普通高校中抽取76所为调查对象学校,其中重点高校35所,一般院校41所。

 

1.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要求设计了问卷表格,问卷经过了10名专家的评审、鉴定,用克龙巴赫(Cronbach)检验内容效度的方法,测出高校和学生内容效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和0.91。发出问卷:教学主任100份,收回83份,有效问卷76份,有效率76%;学生问卷(主要采用利克特态度测定法,问卷由50个问题构成,采用五级评定)2000份,收回1901份,有效问卷1860份,有效率93%。

 

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资料均在IBM586计算机上用SPSS10.0forwindows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体育里论课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通过访问座谈发现,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是重要的,是大学体育教学和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学生们也普遍认为,通过体育理论课的学习,能扩大知识面,提高生活情趣和娱乐品位,对身体锻炼和生活有帮助。

 

体育理论课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教室里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的理论知识课。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地位和影响:

 

(1)体育理论教学“是集中地进行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2]。(2)“体育理论课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以及劳动技能具有促进作用,’[3]。(3)“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不仅是指导学生体育实践所必需的,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素质,’[4]。(4)“通过体育理论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学体育的目的、任务与意义,了解人体的结构、机能和不同年龄人的身体特点,了解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作用,懂得怎样锻炼身体,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使学生懂得体育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养成讲卫生、爱整洁、不酗酒、不吸烟、不赌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健康的文化活动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防治伤病的一般卫生知识和治疗伤病的体育疗法;掌握检查身体锻炼效果的知识以及自我检查和评价体质与健康的简易方法等”[5]。(5)体育理论课是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与完成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6)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意义。

 

2.2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

 

(1)理论课学时。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学时总体不足,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每学期学时安排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学期实际上体育理论课4学时以上的学校仅有36所(重点高校19所、一般院校17所),占47.37%。这是我国普通高校长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结果。还有40所(重点高校16所、一般院校24所)高校体育理论课学期授课在4学时以下(每学期2学时以下、2〜3学时和3〜4学时的学校分别为8所、12所和20所),占52.63%;与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每学期约4学时)还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时数没有保障,将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内容。

 

由表1可知,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带有片面性,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在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点高校选择A、B、C和D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校分别为5所(占14.29%)、7所(占20.00%)、8所(占22.86%)和15所(占42.86%);而一般高校选择A、B、C和D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校分别为15所(占36.59%)、10所(占24.39%)、9所(占21.95%)和7所(占17.07%)。总体上,我国76所普通高校选择D(经专家论证为最佳教学内容)作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学校仅有22所(占28.95%)。内容不全面、不丰富,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是理所当然的了。

 

(3)教材使用。

 

由表2可知,我国普通高校理论课教材使用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地方保护主义强),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在教材选择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重点高校选择理论教材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校编教材(占60.00%)、统编教材(占17.14%)、自编教材(占14.29%)、省编教材(占8.57%);而一般高校选择理论教材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省编教材(占60.98%)、校编教材(占21.95%)、统编教材(占12.20%)、自编教材(占4.88%)。总体上,首选校编教材(占39.47%),其次为省编教材(占36.84%),再次为统编教材占14.47%,最后才选择自编教材(占9.21%)。由于自编教材、校编教材和省编教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总体水平偏差。对教师来讲,要做到对教材及教材以外有关知识的精通,并走上讲台生动地讲述是困难的。对普遍大学生来讲,他们最需要的知识是哪些,还需要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去寻找去探求。现行的各种版本的体育理论教材对近20年来国内外的社会体育学研究的新成果缺少总结,对传统的自然体育学的新成果反映也不足。为此,寻求具有时代特征、实用性的体育理论教材迫在眉睫。

 

(4)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在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上差异无显著性CP>0.05)。总体上,首选照本宣科注入式(占38.16%),其次为自学提问式(占26.32%),再次为自由讨论式(占19.74%),最后才选择多媒体教学(仅占15.79%)。体育理论的教学方法延续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显然已不再适应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要求,大学生对枯燥的内容和照本宣科注入式的教学不感兴趣。就是有条件可利用的幻灯、图片等的使用也不足,更不要说电视、摄像及多媒体计算机这些大学生更感兴趣的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了。这里存在着硬件和软件双重原因,许多学校在专门的教室和配套设施上明显不足,而教师使用设备能力以及教材选用和开发严重滞后,直接影响理论课的质量,也影响体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5)学生的学习态度。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持消极态度,重点高校与一般院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重点高校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所持态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消极(39.44%)、积极(26.85%)、很积极(15.39%)、很消极(13.93%)、一般(4.38%);—般院校学生对体育理论课所持态度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消极(37.94%)、积极(26.49%)、很积极(20.93%)、很消极(9.18%)、一般(5.46%)。从总体上看,在接受调查的1860名大学生中,有340人(占18.28%)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持很积极的态度;持积极的态度有496人(占26.67%)持一般(即既不积极,也不消极)态度的有92人(占4.95%)持消极态度的有719人(占38.67%);持很消极态度的有213人(占11.45%)。本次调查所有被试的总平均得分为0.93。对照态度评价尺可知:这次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学习接近消极水平。经调查得知,这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对理论课学习持消极或很消极态度,其主要原因是,对体育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意义及作用认识不足;学校的教学设施、环境条件较差;少数任课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不高等。在这些原因中,既有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和任课教师方面的因素。这给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改进的依据。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体育理论课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与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具有促进作用,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指导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态度和能力以及提高体育文化素养等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与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基本相符,但仍存在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时数不足、教学内容选择带有片面性、教材使用受人为因素影响比较大、教学形式单调、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体育态度消极等,这一状况应当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3.2建议

 

(1)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丰富、面广,如体育的价值功能、运动健身原理、发展身体素质理论依据、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与方法等等,就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规定的教学时数是够的。本研究调查表明,目前还有52.63%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每学期授课在4学时以下,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和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认为应适当增加理论课教学时数,并加强和注重外堂实践课中的体育理论知识的讲授与介绍,将体育理论的学习落到实处。

 

(2)教材选择要从实际出发。普通大学生受中学“重智轻体”思想的影响,多数学生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偏低,而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兴趣广泛,对体育的全新认识才刚刚开始;再者高校教育的性质任务决定了高校体育理论教材应有别于其他学科。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根据高校培养目标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教学大纲或编写适合高校实际的配套教材。

 

(3)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体育教学理论教法新颖与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授课时适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摄像、录像、幻灯及计算机等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感兴趣的项目、问题进行现场解答或现场分析录像等,增进相互交流,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认知能力。

 

(4)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全面性、终身化。目前,我国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面临2种选择:一是彻底改变现有的体育教学形式,重新构建一种统一模式的理论教学内容和体系;二是基本上保持现有的教学内容形式的相对稳定,同时又作出积极的调整和适度的补充,以解决现有理论教学内容与整个体育教育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最好选择后者为宜。教学内容的选择既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扩大知识面,注重内容的实用性,加强体育的科学性和多功能效应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又要强调身体锻炼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的教学,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5)提高理论课成绩在体育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为端正目前大学生对体育理论课的消极态度,我们认为,除对体育理论课实行严格考勤、提高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改善教学设施外,提高理论课成绩在体育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20%〜40%)是一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S].教体艺[2002]13号.

 

[2]罗映清.学校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0:142.

 

[2]陆水庆.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4(1):83-85.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62.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3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大班升上来,虽然他们的抽象思维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要唱好“看不见、摸不着”的音符还是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只是进行枯燥的教唱,必然会扼杀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识谱,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也是音乐教学中学生必须获得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同学段的学生识谱要求各不相同,良好的识谱能力是学生基本音乐素养之一,也是顺利实施音乐审美教育的必备条件。

刚上一年级的学生在认谱这一块还是一张白纸,因此,在这个阶段的识谱教学设计尤为重要。好的开端,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对认谱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今后的识谱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反之,如若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对识谱产生了厌烦、恐惧心理,这必将为今后的识谱教学带来“麻烦”,从而产生学生喜欢音乐却讨厌上音乐课的怪现象。因此,音乐教师对一年级阶段识谱教学要求的理解以及识谱教学的设计理念非常重要。

一、 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把握好知识深度

1. 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乐理知识

低年级所要求掌握的识谱知识比较浅显,因此,称为识谱知识,而不称作乐理知识,这也给小学低年级识谱教学一个明确的定位。识谱知识比较抽象,在进行一年级的识谱教学中,应从感性入手,深入浅出,逐步提高。以学生生活和地方实际为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掌握理解的教学载体,以一定的“物质基础”为支撑,运用各种媒体和手段,将枯燥乏味的乐谱知识和音乐技能生动精彩地呈现出来,寓单调的音乐知识于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这些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并打下良好的音乐基础。

2. 降低识谱难度,淡化“双基教学”

新课改已经推行了好多年,在这些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音乐教师对识谱教学作出新的探究和尝试,然而,有些教师偏离了课标要求,忽视了“识谱”教学的重要性,过分降低了学生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低年级识谱能力的培养起着音乐大厦基石的作用,如若在低年级阶段忽视了这一能力的培养,那么音乐大厦必将无法成功筑起。

二、迎合学生“口味”,因时制宜地制订识谱“菜式”

1. 让识谱教学在欢快的情境中开展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比较感性,暂时难以接受抽象的音乐事物。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泼好动、模仿力强、理解力差的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迎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愉悦轻松地学习。游戏是低年级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我们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开展识谱教学。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识谱时,我创设了如下音乐情境:我用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了一栋7层楼高的房子,初看时,各个楼层的窗户都是紧闭的,早晨的太阳慢慢升起,此时《问好歌》的音乐声响起前半段,我和你,问一声好,此时住在5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大公鸡,由大公鸡对着它的好朋友小喵咪问好,唱“5 ――”,接下来三楼的窗户打开,出现了小猫咪,小猫咪回了一句“3――”,这样的设计无形中给学生建立了音高概念,也激起了他们对认识其他音符的兴趣(还有5个窗户没有打开,它们会出来唱什么呢?给学生设置一个悬念)。在模唱单音时,我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激发学生演唱的兴趣,再用小组比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整个识谱环节生动、有趣,学生一点都没感觉到识谱是枯燥、乏味的。

2. 让识谱立足于正确的节奏把握之上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重要基础,是音乐的三大要素(节奏、旋律、和声)之一。有人曾形象地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节奏是音乐的骨骼。”也有人说:“旋律是音乐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推动着血液的运转。”音乐教学节奏先行,有效的节奏训练能够对试唱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果能让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节拍的强弱规律,对后面识谱教学的开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1)寓节奏训练于游戏之中。游戏,是一年级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载体之一,把节奏训练寓于游戏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例如,在“嘎嘎小鸭子”里的拓展训练中,有X――、X、X X这三种节奏,我为这三种节奏编了一个情境故事:有一天,鸭妈妈带着它的2个鸭宝宝――鸭哥哥和鸭弟弟去池塘边游玩,等到上岸的时候鸭妈妈发现它的鸭宝宝不见了,于是着急地叫唤起了它的鸭宝宝,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嘎――,不远处的鸭哥哥听见了,赶忙回答鸭妈妈,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鸭弟弟发现自己走丢了很着急,发出了这样的叫声:嘎嘎嘎嘎嘎,让学生分别扮演这三种角色,模仿他们的叫声,并请学生设计三种鸭子叫唤时的动作,学生很容易地就把三种节奏念好了。把这三种节奏组合起来进行和声训练,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今后的老大难问题――合唱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2)结合生活中的知识经验进行节奏训练。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经常会在课间走、跑、跳,结合这一现象,我把X 、X、X的节奏训练和学生走、跑、跳结合起来,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琴声(琴声演奏以上三种节奏)边念(念走、跑、跳)边走,感受各种音符的时值。

3. 利用对柯达伊手势的适当改编,开展唱名背唱练习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4

1 3DS MAX课程教学现状

3DS MAX课程是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专业设计课程,是三维角色动画、影视广告动画、动画短片等必须要涉及的知识点。该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造型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学生专业基础的塑造以及专业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但目前普遍存在教学方法落后、学习时间单一、教学语言单一、学生学习途径单一以及学习效果差等问题。随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长,也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设计素养。在3DS MAX课程教学中,就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设计基本功较差,有关三维设计的知识面狭窄,因此对专业课程信心缺失,导致对本门课程的兴趣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何借鉴国际上的“颠倒的课堂”和“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培训一线教师掌握微课的设计方法,逐步做到在技术支持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适合的个性化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微课在3DS MAX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科技在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作为新生事物,普适教育环境下的微课程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变化,给课堂提供了一种更高效的教学手段。以微课的形式进行3DS MAX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第一,有利于改善3DS MAX课堂教学。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文字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微课是在多媒体技术下发展出来的“生长”型教学资源,它融合了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以生动形象的短片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第二,秉承“4A理念”,任何人(Anyone),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可以学习任何知识(Anyknowledge)。基于云技术开发微课程,将3DS MAX微课程资源包放置在云端,微型学习将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将利用起不同场合的大量“碎片时间”来学习。新兴的云技术能够实现微课资源的跨平台,学生的交互也将微型化,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共享交互将更容易、更全面,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第三,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也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未来教育数字化、信息化发展速度难以预测的情况下,它将会以顺应教育教学改革方向、适应教育信息革新潮流的优势蓬勃发展。在推动基础学科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它将突破现行教育教学模式的某些瓶颈,为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创造性思路。未来的时代是科学和信息技术主导的时代,教育也将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作出合理判断与转型。

3 3DS MAX微课教学改革的目标

3DS MAX微课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学生课下移动自主学习无障碍;二是优化学习资源,建立满足3DS MAX课程教学的微课移动学习资源库;三是实现微课教学全程监控和及时反馈;四是构建规范的3DS MAX微课程教学模式;五是以微课教学为平台,培养教师的信息化综合素质。

4 3DS MAX微课教学改革的方案

在3DS MAX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让微课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怎样设定微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何选取微课的教学内容,将微课设计得符合学生视听上的需要等?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开展移动学习者特征分析,设计3DS MAX微课教学资源。通过问卷调查,了解3DS MAX微课学习者的人口学特征、支持性特征、策略特征和动力特征。根据分析结果,设计适用于现有信息技术环境的3DS MAX微课教学资源,并与微课网教学平台整合应用。

第二,依据应用需求分析,完善3DS MAX移动学习资源。运用省级以及教育部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根据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对学生3DS MAX能力培养的要求,确定3DS MAX课程的应用范围,重新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库,拍摄具有可学性、科学性、可看性的3DS MAX微课程的教学视频,以知识组块的方式来组织并完善移动学习资源。

第三,构建移动学习过程记录系统,完善3DS MAX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微课学习平台实时记录学生3DS MAX微课程移动学习,通过课前子项目测试练习、课中知识点学习及课后项目实训等过程,完善立体化考核体系,突出3DS MAX实际应用。

第四,搭建沟通交流平台,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通过微课网、Email、QQ、微信等多种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及时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以便提供引导和帮助,促使基础薄弱的学生积极配合移动自主学习和微课堂教学。

第五,探索项目驱动型微课教学模式,提高学生3DS MAX实际应用能力。设计不同课型的微课教学模式,让3DS MAX教学走出课堂。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项目知识的输入;在课堂中,有充足的时间进行3DS MAX综合性训练;学生展示3DS MAX项目作品,实现学习效果的有效输出,让学生学以致用。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5

[关键词]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 综合性设计原则

从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总体趋势看,基本完成了初级的发动与试点阶段,已进入了规范地进行教学管理和科学地进行课程建设的阶段。正如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所说“加强艺术课程建设是提高高校艺术教育水平、推动艺术教育持续发展的核心,推进艺术教育的课程化。才能实现艺术教育的公平和普及。”完善艺术课程与教学实践体系已成为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新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综合性设计原则进行论述,以期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与实践提供更合理的发展思路和途径。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指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总原则,课程的各个环节均以目标为参照标准而运行。因此,明确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

(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目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普遍处于不规范、自由和随意的状态。大部分学校艺术课程仅限于音乐鉴赏或美术鉴赏。课程较为单一。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受教者是文化知识层次较高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学习艺术的目的性明确,而且兴趣广泛。渴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与审美能力的需求较为强烈。因此,单一的艺术鉴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综合性、多门类的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成为必然。

(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的构建

由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决定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以艺术鉴赏为其核心内容,使艺术鉴赏成为一切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的中心动力和真正目的。随着艺术教育被列入教学计划,成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获得了在同一平台上接受艺术审美教育的机会。《方案》在艺术课程的设置上明确规定:“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为了满足广大学生的进一步提高和拓展艺术知识的要求,《方案》任意性选修课程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的补充,“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笔者认为,在任意性选修课程内除了《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以外,普通高等学校可根据本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势,开设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来凸显地方特色。达到弘扬民族艺术文化的目的,各普通高校还可以根据本校学科建设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来设立系列专题讲座,如《贝多芬专题》、《莫扎特专题》、《肖邦专题》、《多彩的新疆民歌》、《国粹一京剧》等,作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与任意性选修课程的有效拓展:因此,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结构可以概括为:限定性选修课程+任意性选修课程+校本课程+系列专题讲座。这一课程结构打破了以往艺术课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体现了限定性、任意性、校本课程、专题讲座“四级垂降”课程框架,增强了课程的可选性和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它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可供选择的课程组合。为学生审美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特提供了保障。

三、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综合性设计原则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独特的教育目的决定了课程教学应当通过综合性设计原则来实现。

(一)综合性教学活动的整合

艺术作品鉴赏是公共艺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环节,而艺术知识与艺术技法训练也应成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为,艺术知识的掌握是学生进入艺术境界的工具和手段,比如艺术特性、艺术技法、艺术历史等相关知识应是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同时,公共艺术教育目的虽然不在于培养艺术专业技能而在于艺术素养的提高,但是适当的艺术技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性情,比如《书法鉴赏》中的写一写,《美术鉴赏》中的画一画。《音乐鉴赏》中的唱一唱,《舞蹈鉴赏》中的跳一跳,《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中的演一演等,通过学生的主体体验,在写、画、唱、跳、演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准确把握艺术作品的风格,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因此,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活动应是以鉴赏为主、艺术知识为补、技法训练为辅的综合性教学活动。

(二)综合性教学内容设计的整合

从具体教学内容上看,综合性的整合原则应当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多个层面上体现出来。

1、艺术门类的综合性。限定性选修课程虽然为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但毕竟单科艺术有它的局限性。教学中,可以把艺术门类融会贯通,整合到统一的教学内容体系中,使艺术各门类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融合,达到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艺术知识面的目的。音乐被誉为有声的画。绘画被誉为无声的歌:书法蕴含着韵律美,舞蹈是人类最美的肢体语言;戏曲更是集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多种艺术为一体。艺术门类之间的相通性使公共艺术教学的综合性成为可能。比如,在欣赏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时,配合列宾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进行教学:芭蕾舞《天鹅湖》鉴赏时配合柴科夫斯基的舞蹈音乐进行讲解等,通过艺术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教学,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艺术社会功能的综合性。艺术的社会功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在现代的艺术教育中倍受重视,重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美的本质,掌握美的规律,不断调节、改造自己的审美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以便使学生更有效的按照美的规律生活和学习;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文艺美学中,就高度重视艺术的教育和认识功能:南朝的谢赫在《古品画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他强调绘画的教育作用:唐代的张彦远在《叙话之流源》里写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数。”他主张绘画艺术有助于人们的认识和道德修养的完善;远在尧舜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了音乐的教育作用,认为音乐教育可以使人“直而温”(正直而温和),“宽而栗”(宽厚而庄重),“刚而无虐”(刚强而不暴虐),“简而无傲”(简约而不傲慢),古人早已认识了音乐对于人的灵魂和品格的重大作用,历代的教育家从孔子到都详尽的论说过音乐的教育功能;艺术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和认识功能,这三者之间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我们应当承认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应当注重其功能的综合性,将艺术教育的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以开阔的艺术视野给与学生真、善、美全方位的陶冶。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班化教学;课堂教学六环节;实施方案

一、小班化研究的背景

山东省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自2008年达到顶峰后,2011年第3度出现下降:2008年报名普通高考人数为742642人,2011年这一数字降低到550651人,三年来降低了19万余人。2011年我校面向市内四区只招收6个教学班,开展小班化教学试点,招生人数控制在每班40人以内。作为岛城率先实现小班化教学的普通高中,这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们课题组在市教科所的引领下,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研讨小班教学的流程和组织再造入手,深入开展小班教学课堂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小班教学的成熟成功做法,以领先的姿态创造小班教学的经验。

二、小班化研究的核心理念

(1)以?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形成“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的新构想。

(2)以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南,确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问题不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而是在哪些方面聪明和怎样聪明的问题;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挥到更高水平。

(3)以自主学习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支撑,构建“自主思考探究”课堂模式。罗杰斯的自主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先决条件是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学观,对人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把人视为可信赖的有机体,置学生于如果学习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他人的合作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都是失败的。

三、小班化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促进学校乃至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合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教学高效性,帮助数学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使数学教师明确对自己的要求,有了努力的方向;促使教师尽快转变教育思想,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学校的教学改革。

(2)纠正偏离目标行为,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指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指导下,运用适合小班教育的自主互助学习内容、方法等,通过教与学的有效互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让每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四、小班化环境下“课堂教学环境变化”的研究

首先,我从确定小班化课堂的组织形式入手,为了方便小组合作教学,一般4人组成一个小组。然后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学习水平差异、学习需求等因素,在充分征求班主任意见和调研学生的基础上,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分组。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活动需求,酌情采用马鞍型、半圆型、小组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形式。高一根据学习的需要灵活处理,高二、高三受空间条件的限制,班主任负责将各组的桌椅基本固定,学生根据不同学科更换位置即可。有利于同学之间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也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张扬。但无论哪种分组方式,都应注意分组不能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是动态变化的,要根据学科不同、学生学习水平差异和智能特征、教学活动的不同等情况随时做出调整。即便是条件不变,小组成员也可以经常改变,以扩大学生之间交往的范围和机会。

五、小班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行为与策略研究

规范小班化教学流程,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小班化数学教学的流程应该为预习反馈——问题引领——自主思考——开放探究——归纳生成——评价提升。

①预习反馈:以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着重解决双基问题,教师了解预习情况并及时反馈;②问题引领:以课前预习为依据,设计合理问题引领学生进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③自主思考:问题提出之后必须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的时间,不能直接小组讨论,只有在独立思考过之后的讨论合作才有意义,否则讨论将流于形式,导致部分同学被动参与,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会逐渐消失;④开放探究:小班化教学改变了学生单一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的方式,拓宽了获取知识的渠道。要求学生首先针对问题独立思考探究形成独立意见,然后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组间交流、开放性的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⑤归纳生成:知识规律的生成是在学生充分探究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是水到渠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教师轻易不要越俎代庖、包办代替;⑥评价提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探究合作精神、知识结论进行多元化评价,并鼓励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拓展提升做进一步思考。

六.小班化环境下有效课堂教学“教”与“学”的关系的研究

一轮过关听课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参与意识效果的问卷调查,下面以高一为例分析如下:

1.行为参与反馈分析

经常预习、完成学案、听讲精力集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等都反映出学生在行为上有较好的参与度;但是“92人偶尔上台讲解的机会、80人教师点名让自己回答才回答”等确反映出参与的层次较低,仍缺乏主动性;需要老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多为学生创造参与课堂的机会,留足参与的时空。

2.认知参与分析

学生对预习的态度改变最大,14题“为了避免新课跟不上,我得好好预习”占75%以上,18题“认为最有效的预习方式”选学案导学的占大多数。说明学生的学习习惯在逐渐尝试改变,也适应了学案导学的方式。但从23、24、25、29反映出对待学习的态度、课堂参与的行为、自主探究的效果以及分组合作形式很是堪忧。小班化各个环节的落实上如何能真实有效,是我们下一步要落实的关键问题,正如17题所言——最能激发你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是“自己的成功感受”。

3.情感参与分析

30、31、32问题可以看出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缺少自己的风格,不注意对学生心理和情感的观察,产生恐惧、厌倦甚至麻木、无所谓的态度,在他们参与课堂的过程中,焦虑、烦躁的情绪比较严重。在乎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即使在回答错了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