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声乐教学重点难点

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文1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案 制定特点 制定内容 制定形式

教案,即教学方案,是教师备课工作的书面成果,也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书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制定声乐教案是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很少有教师重视它并付诸实践,各大高校在进行教案评价的时候,往往用与其他学科、专业一样的统一标准来对其内容、形式进行衡量,而忽略声乐课的特殊性。究竟声乐课应该如何备案,才能更加符合声乐课的特点,从而改变目前声乐教案在教师授课时可有可无的局面,成为教师不可或缺的帮手呢?下面我就如何制定高校声乐教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声乐教案的制定应符合声乐课的特点

声乐课与英语、语文等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不可预期性的特点。英语、语文课可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器乐、舞蹈课的课堂内容相对来说也是固定地按照难度级别进行教学设计的,而声乐课的教学进度却是教师无法事先预设好的。声乐课虽然是一门技能课,但这项技能的掌握不仅要靠学生的身体体验,更重要的还要依靠学生的心理体验。由于在演唱过程中发声的“乐器”是人的肉眼看不见的,而需要通过依靠歌者的想象来调整自己的发声器官,使之相互协调配合形成人声的“乐器”。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本初教授在他十年笔耕的声乐论著《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中,将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的这种对发声器官及其运动状态的想象称为歌唱的“内视觉”。因此相对于器乐课和舞蹈课,声乐课更加抽象和难以掌握,这也是声乐课不能像器乐课、舞蹈课那样开大班授课而非得口传心授的原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嗓音条件、想象力、内部肌肉调节能力等不同,即我们平时所说的“天赋”不同,有的学生会超出教师的预料迅速地掌握发声方法;有的学生可能一个学期也唱不出一首令教师满意的作品;有的学生可能今天掌握了技术,明天却又忘了;而有的学生可能本来一直都在原地徘徊,却在某一天突然开窍,融会贯通……一堂声乐课的成功,需要师生双向的积极互动和共同努力,而更重要的是:有时候并不是努力过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因此,声乐课具有不可预期性的特点,声乐教案的制定应该符合这个特点,才能对教师授课有实质性的帮助,否则只能成为应付检查的一堆废纸,真正到上课需要使用时却束之高阁,毫无用处。

声乐课还具有重复性的特点。首先,声乐课的程序一般来说都是先做几条发声练习,然后再唱一到两首歌曲,这种授课过程存在重复性。其次,教师所采用的发声练习存在阶段性的重复性。虽然发声练习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但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教师会根据学生当时的具体情况采用同样的发声练习曲进行教学,直到学生的演唱技能达到教师的要求为止。学生要想在发声中把有意识的肌肉控制逐渐转化成无意识的肌肉控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做到,有时候也可能本来已经掌握了某个技巧,但是后来又会因为各种原因而生疏。因此,发声练习曲不光在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被教师在课堂上反复运用,还有可能在日后的训练过程中反复出现,而某些发声练习曲则是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会运用到的。在书写声乐教案的时候,如果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些重复性的作业上是毫无必要的。因此,声乐教案应该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课时不能像其他专业课一样事先规定好而不能改变。我认为有必要在编写的教案上补充随堂笔记:一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可由教师预先设定一个或几个课时来完成,随堂笔记可以根据学生上课的具体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调整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只有这一阶段的教学任务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达到后,教师方可设定下一个教学目标。通过编写教案同时补充随堂笔记的方式,声乐教师就可以避免做一些重复、繁琐却又不一定有效果的工作了。

二、制定高校声乐教案的基本内容

目前各大高校书写声乐教案一般常用的项目和顺序是:

(1)课题。课题即本课时所讲的题目,一般情况下声乐教师应该醒目地把课题写在教案每课时第一页的首行中间。

(2)年级。教学对象的年级。

(3)课时。一节声乐课的课时一般为1课时(45分钟)。

(4)教学方法和手段。声乐教学法可分为:练习法、欣赏法、演示法,以及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

(5)教具。教具是指上课时需用的各种教学用具,如钢琴、镜子、挂图或音响等。

(6)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落实,也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写得简明扼要,只需列出突出的两三条目的即可。

(7)教学内容。应简明扼要地写出授课内容提要。

(8)教学重点或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演唱作品提出所要解决的重点或难点,这样教师授课的内容就有侧重点,并能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

(9)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应写出各教学步骤的主要内容和方法;按照教学过程的步骤,指出讲述或练习的要点和方法,以及每一环节应注意的事项。要做到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有机联系,合理组合。

(10)课后小结。教师要及时总结每节课的成败优劣,为以后的教学总结经验,积累资料,这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以上这种书写模式的好处在于:目的明确、重点难点突出。不足之处在于: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和教学过程都是事先设定好的,过于死板,不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多变地处理突况。我认为在声乐教学中,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难点的攻克所需的课时是不可预计的,因此把“课时”更改为“预计课时”更为妥当,并在“教学过程”之后加入一个“随堂记录”的环节。这样做不仅仅能够随时记录每节课的教学效果,还能够及时地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和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及时处理新出现的教学难点;甚至更改教学内容(如更换曲目)。因为声乐课一般采取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或小组课式的教学,所以第二项“年级”应改为“授课对象”才更为符合声乐课的授课情况。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案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十一个项目:(1)课题;(2)授课对象;(3)预计课时;(4)教学方法和手段;(5)教具;(6)教学目的;(7)教学内容;(8)教学重点或难点;(9)教学过程;(10)随堂记录;(11)课后小结。

三、高校声乐课教案的制定形式应多样化

书写声乐教案一方面能够加快提高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对声乐教师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发展也有很大的益处:对年轻教师来说,认真书写教案可以规范其教学,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则在学习和总结中逐渐成长,提升教学水平;对于责任心不太强的教师来说,精心设计教案能够使其逐渐养成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严格遵守教学规律,踏踏实实地完成教学任务,在精心编写和不断修正教案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对于那些工作认真且教学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说,如果以恰当的教案形式(如详案、简案、教学片断、教学案例、卡式片、批注式、光盘等)把备课成果记录下来,则更有利于教师思考、总结过去的经验,推陈出新;而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教案不仅有备忘的作用,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更是一位声乐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笔财富,体现和凝聚了他的声乐理念与教学精华。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钻研、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不同的声乐教师,因其个性、年龄、教龄和知识结构的不同,其教案也会因人而异,因此书写声乐教案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才不会沦为形式主义。

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声乐教师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应当备详案。在编写时既可以自己编写普通型详案,也可以借鉴优秀教案的成功之处,将其全文或重点之处抄写在备课本中,然后在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对此教案进行评价,即在教案末尾写上教后评析或提出修改意见。如果年轻教师在课前没有备好充足而详尽的教案,那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一样,教学效果必然要打折扣。只有严格地按照教学的各个基本环节来编写详案,并积极借鉴和学习他人的优秀教案,年轻的声乐教师才有可能把课上好。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教龄满5年的教师已经有了独立完成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和课堂实践能力,因此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年轻教师来说,可以采取一种详案与简案相结合的方式来写。如:有的学校规定此类教师每周备精品教案1课时,其余可备为简案,笔者认为把这种形式用于声乐教学中是同样可行的,因为声乐教学中重复的程序和内容很多,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声乐教师来说这些东西已经烂熟于心了,因此一周内选取和针对有代表性的学生做一份或几份精品教案,其余的备简案就可以了。

中老年教师可备简案。简案可分为分工与合作型简案、书头简案、借鉴与补充型简案、普通型简案几种,不同教师可视情况选择合适的类型,还可写教学片段、教学案例。

对于一些教学任务特别繁重的单位,还可以采取由教研室备课的形式,教师在上课时或课后写下随堂笔记,及时记录下教学效果、教学心得即可。

总之,声乐教案的制定应根据声乐课灵活多变的特点来进行编写,编写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制定声乐教案应遵循科学性、实践性、功效性和创新性的基本原则。在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如何制定更方便、有效和真正适应教学需要的声乐教案,这是一个值得所有声乐教师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005.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2003.

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文2

关键词:音乐特长生;有效教学;声乐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01-03

高中音乐特长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他们在学习普通高中的所有文化课的基础上还要利用有限的时间掌握较高的声乐、器乐、视唱练耳等专业技能,参加专业高考。在他们当中有一小部分是“真正的音乐生”,有着较好的专业基础,但绝大多数则是初涉“乐坛”者,更有甚者完全是因为文化基础不佳才中途“转行”来学音乐,而且在近几年来报考音乐的考生中此类学生的比例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掌握教学的有效知识量(即新观点、新材料、学生不知、不懂的,学生有所得、有所感的内容)的程度达到了有效教学时间和总教学时间的最大比值,最大限度减少教学浪费的过程。有效教学对于声乐教学来说,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师生双方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声乐潜能,加大声乐有效教学量,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纵述近十年来我校音乐特长生声乐有效教学探索的实践体会,与战斗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您共勉!

一、心动!情动!行动!――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基础目标

1、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学习目标,就近而言,大部分教师和学生认为主要是能够演唱几首适合学生参加专业高考的声乐作品,在专业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为学生进入理想的艺术院校铺桥垫石。而作为学生艺术发展的角度而言则应该将声乐教学的目光放的更远些,我们在教会学生演唱歌曲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他们对演唱艺术的热爱和理解,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声乐的科学呼吸、正确发声、演唱的技巧,为学生将来的专业发展奠定科学、正确、坚实的基础。

2、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一点,就是应该注重培养音乐考生“对演唱艺术的热爱和理解”之情,因为在文章的开始我已经谈到现阶段的艺术考生中有一大部分是“中途转行”的音乐生,作为这部分学生我们首先该做的就是要激发他们从内心深处来爱音乐,来学音乐。如果这一教学目标没有很好的达成,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很难如愿。当然,即便是“真正”学音乐的学生他(她)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因为报考音乐而来学音乐,其内心缺少主动学习的激情与动力。

所以,综观近十年的特长生教学实践,我认为作为在几门音乐专业学科(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乐理)中最需要情感激情的声乐学科而言我们的真正的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对声乐学习做到:心动!情动!行动!

二、科学起步练,循序渐进――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的重点、难点的落实解决

1、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发声体系

(1)人的嗓音,就是一件奇妙的乐器,它因为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以及掌握的发音

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每个人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乐器。如何使学生有效的使用和演奏这一乐器?掌握和建立科学的发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人的嗓音虽然在发声原理和生理结构上具有共性,但每个人的声音特点是不同的,除有男声、女声、童声,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还有音色、发音习惯、语言习惯的不同,另外,还有生理和心理因素的不同,因此,每个人在学习声乐的时候,建立正确科学的符合自己声音特点的发声体系是关键。在练习时,每发一个音都必须符合歌唱发声原理;声音通畅,气息流动,音色优美,自然动听,有音量而不“伤嗓”(伤声带)是总原则。有的同学急于求成,教师拔苗助长,在短时间内拔音量、拔高音、唱大歌,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结果,学生一开口全是毛病,有的毛病根深蒂固改都改不了。因此,初学声乐时,把中声区的基础打牢固,形成正确、积极、良好的歌唱状态是歌唱训练的原则性问题。

(2)树立正确的发声体系,还有一个历史问题要克服,那就是“唱法既定意识”。在教学中时常会有学生还没开始张口就问:老师,你听听我适合什么唱法?老师他们都说我适合唱民歌……究其原因正式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性地把声乐分成“民族”和“美声”两大类,后来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不管学生还是教师,在声乐教学活动中,常常说某某学生适合唱美声,而某某学生适合唱民歌;嗓门大的、粗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声”料子,嗓门不大,但优美、细腻、抒情、嘹亮的则是民歌料子。在教学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东西,去“造声音”,其结果是将声乐教学引入误区。而实际教学中对于初入门学声乐学生而言,再学习中如何克服这一问题的干扰,也是学生较快速自主形成正确、科学发生体系的关键。

2、打好声乐训练基础、遵循秩序渐进原则

声乐教学有时候与造房子非常相似,它们都强调基础的扎实。打好扎实的声乐基础是进行声乐有效教学的关键。声乐基础训练,就像修高楼打基脚,基础不打牢、不打扎实,是修不起来的,要修得高那更是不可能。而在学习声乐的学生和老师中往往都有急于求成的毛病,都喜欢和别人比,比我这学期唱了几首歌,唱的高音到哪了,还有甚至还计较老师的练习去变换的频率 ,而老师中也有拔苗助长的现象,主要原因是看到人家学习进步快,心里便着急,心里一急便急于求成,结果误人子弟。声乐教学一定要循序渐进。初学唱歌的学生一般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发声的主要部位“喉咙”处,却不知这正是初学者最大的问题,也是最容易出现的毛病。在基础训练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面罩”意识的培养训练。教师在教学初首先需跟学生交流分析良好的口腔状态是歌唱的必备状态,下文中称以“面罩”称谓(面罩包括口腔上颚、眼神、眉毛、下巴等)。发声、歌唱时要求做到面罩――“松而不弛,张而不紧”。在教学讲解中常用用“哈欠状”、“惊吓状”等辅助教学,进行练习体验,由于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状态,往往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在练声歌唱时做到,那还是需要师生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巩固的。

(2)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气息理念。对于初学者我们最主要的是培养其正确的呼吸和稳定的气息。而不应该在学生的半只脚尚未踏进门就迫不及待的想让他姿态标准的坐在椅子上了。比如气息的练习“气乃音之本,气动则声发”,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歌唱声音的亮度、力度、清晰度,以及音色的甜润、优美持久等,主要取决于气息的控制和呼吸的方式。在教授学生做呼吸练习时,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1)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不可过浅或过深。(2)吸气要柔和、平稳,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能用强制的力量,否则呼吸器官各部分会产生僵硬、逼紧的感觉。(3)吸气需口鼻同时吸,快而深,无杂音。呼气则缓慢、节制、均匀。(4)气息吸入后必须善于保持,不要一下子让气息泄掉,也就是说不要一下子让横膈膜与胸腔吸气肌肉放松,要保持胸腔的扩张状态。建议学生课后用缓缓吹蜡烛辅以练习(5)控制呼吸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将气用力压住。错误地把保持气息当成紧压,用力挤压下肋和横膈膜,结果会产生沉重、逼紧的声音。(6)呼气时,上胸部要放松,保持自然的突起状态(不能僵硬),要用下胸肌和腹肌、横膈膜来操纵。当然,在训练气息的同时,应该避免只为气息而练习气息,在气息练习中,如果一味教学生先找气再发声,这样往往造成学生找到了气息,但气息疆硬、不灵活、唱歌呆板。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歌唱中找气,其实,歌唱气息是本能的,情绪有了,状态对了,激情来了,气息自然就有了,千万不可故意深呼吸。

(3)注重发声训练的有浅入深、因人而异。在开始接触发声练习的时候最好从一个母音开始训练,而这母音也最好是学生发的比较到位的逐渐过渡到其他母音的演唱,形成正确的、良好的歌唱习惯,即能“张口就来”。而练声曲的选择上也应该遵循因人而宜的原则,切不可一唱到底。在教学中很多初学学生由于方言发音的原因,导致一开口就牙关自然紧张下巴外兜,口腔上颚下压,针对这样的学生就应该选择级进式进行发音练习,比如:13 53 1 ,辅以开口音母音进行练习。

(4)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在进行基础训练时,千万不可光“练声”不“唱歌”。这个毛病在我一开始教学生的时候也曾出现过,那时想着先让学生在几个母音上先把发声的状态稳固下来,然后在开始接触歌曲,然而这样教法存在问题很多:比如学生在单调的几个母音练习下渐渐的学习热情回明显下降,大多是跟着老师的要求走,也很少加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音乐;还有时常会出现练声时发音和唱歌时两个状态打架现象。后来我在学生练习曲的选择上进行了选择,可将旋律走向有规律且各音之间跳度适中的歌曲的旋律片段拿来用做练声曲(如:跑马溜溜的山上3 5 6 65 6 3 2),这样在学生初入门时是可以充当从练声曲过度到声乐作品的桥梁。在布置歌曲的时候老师也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唱能力,安排丰富的曲目让学生唱,要认真分析作品,教学生充分表现好每一首乐曲,哪怕是很简单、很小的声乐作品,不断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

三、多种声乐授课模式有机结合――现阶段高长生声乐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也是高中音乐特长生的一门重要技能学科。往往老师都习惯于采取个别授课形式,即沿用高等院校的“一对一”教学,应该说这种教学模式有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针对性强的优点,教师可以在上课时做到教学手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目的明确。但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感觉到它的不足,即:课时量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尤其是针对高中音乐考生多专业老师少的严重比例失调的现状现,这并不是惟一的形式,它也并不定是最有效的授课形式。高长生的声乐教学必须探索新颖的适合现状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实施多样化教学,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套,以弥补一对一授课形式的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生专业学习的进程和声乐演唱能力的提高,从某一种角度讲也将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如何将以上几种授课的模式有机的结合在高中学生三年或者更短的专业学习期间,这是进行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有效开展的具体抓手。

1、声乐小课

声乐个别课教学,一般指“一对二”,或者“一对三”形式的授课模式。是高中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重要的授课模式。作为高中艺术学生而言决大多数是属于初学者,他们对声乐教学的基本常识都比较陌生,更不用说具备良好基础了。所以刚开始接触声乐基础学习的时候,我们应该多给学生一些感受、体会正确发声的音色、气息的机会,所以学习的前一阶段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多一些个别课的机会。当然如果条件允许,对于高一初学者而言以“一对一”的个别课为主还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授课模式。一般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概5――8节课),对科学发声时所需要的气息、口腔状态等已有一定的认识,也逐步学会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发声歌唱状态后,可以适当调整授课模式。当然,到了高三阶段,专业考试的临近,对学生进行声乐个别课教学那是必须的,若此阶段仍以小组课教学为主进行,那学生的进步会远远落后于个别课教学进行的学生。

2、声乐小组课

小组课教学通常是在一定时间内对三个至八个学生进行授课教学的模式。由于高中音乐考生的特点是生业专业起点低,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通过以“声乐小课”为主要教学模式的教学后,平时穿插小组课进行教学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平常开展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穿插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划分组”、“按不同分类标准划分组”、“集体发声练习、循环歌唱指导”等多种教学授课形式。比如:开展声乐小组课,能很好的训练学生听辨歌唱声音、同时学习如何解决出现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可以解决学生在歌唱中的共性问题更重要的一点它还可以解决文章开始提到的“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小组上课可按嗓音条件、演唱程度分组,每组所选练习曲要有共性,从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可集体发声训练,也可逐个发声训练。选唱的曲目大多要篇幅较小、音区适中、音程跳动不大、曲式结构简单些的作品,如黄自的《问》,斯卡拉蒂的《在我的心里》等艺术歌曲,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声音的连贯性、声区的统一及气息的支持等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声音技巧的掌握。这样,学生可以通过逐个发声,增强自己对各种声乐的认识。通过相互的语言交流去体会歌唱中咬字的语感,通过演唱作品,了解对作品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小课教学要依据因材施教、扬长避短的原则。要“精讲多练,讲中唱,唱中讲”,及时提出训练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样,使不同条件和水平的学生都有一个基本的歌唱能力和歌唱技巧。

3、声乐集体课

集体课教学作为声乐小课(一对一)的补充形式,也叫做声乐理论大课。我在开设时将它安排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开始学习声乐的第1―2节课,因为在刚刚接触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所要了解的一些声乐基础常识是类似的,此时开始声乐集体课即可以形成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又可以减去教师反复的教学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诸方面的理论及其实际运用:发声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歌唱发声时的机能状态,歌唱中的喉咙打开,喉头的正确位置,歌唱的正确姿势,歌唱的合理呼吸,呼吸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掌握运用歌唱中的共鸣腔,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声区的划分及其不同的特征,从而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声器官,对歌唱发声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第二阶段,一般会安排在高二初期,因为经过一年的声乐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正确的声乐演唱、聆听、分辨的能力,在这阶段开展补充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专业技能的自我审查和专业理论巩固。第三阶段,建议设在在高三专业临考前2个月,面对即将到来的专业考试,学生不免会焦虑和急噪,在此阶段开设2―3节集体课形式的声乐教学讲座及考前模拟测试。这对于有效缓解考前紧张的专业学习状态和引导学生考试的自我目标定位是相当重要的。

总之,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教学作为一个近些年来“新生”的学科,如何提高它的“有效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它除了我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之外还涉及到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政策等等各个方面。我想当前的“高中音乐特长生的声乐有效教学之花”它还只是一朵初展的花蕾,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要我们用心去呵护,用情来浇灌,它一定能够健康绚丽的绽放!

参考资料

[1] 邹渊. 论声乐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学习[J].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

[2] 李凌燕. 声乐教学“创新”因素之浅探[J].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2006.2

[3] 徐小懿. 声乐演唱与教学[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上接100页)级同学多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不要在言行上伤害他们,使单亲学生融入班集体,消除忧郁心情,感到来自班级集体的温暖,恢复健康的心理平衡。

2、课前指导

新的课程标准和课改理念,为教师确定了新的角色定位。即转变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同时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和创造,从而最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达成这一目标,我认为,首要任务是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在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学生是导演和演员,教师是观众和评委”的教学实践中,要切实有效地搞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我认为:首先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其有的放矢;其次掌握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度;最后引导、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激发其主动探索的内驱力。

3、作业指导

学生的作业包括理论和实操两方面作业,作业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它是学生应用知识的初步实践,又是教师了解学生、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特别是差生完成作业,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个别帮他们补课或辅导,上课的时候多照顾一下他们,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其次是布置适量而且有梯度的作业,让他们努力一点就能够完成。另一方面老师对他们实操不过关或欠交作业尽量少批评和指责,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指导他们如何安排时间完成理论与实操作业。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心高气傲,情绪不稳定,鉴于自我认识水平有限,有时容易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教师在布置课后作业时,要坚持差异理论,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在作业设计编排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逻辑性,学生认识的有序性,将理论和实操两方面的练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依次安排,以适应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拾阶而上,一步一步迈向掌握知识的最高点。

4、课后分层指导

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对差异学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差异学生的成绩。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最后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文3

关键词:歌词 听说念唱 优化 普通话教学

一、当前高校普通话教学面临的尴尬及应对策略

随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深入开展,高校已成为普通话培训的主要阵地,普通话课程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公共必修课,课程目标在于让大学生具备运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进行口语交际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大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缺乏学习兴趣。测试结果表明,在朗读说话环节,学生的方音缺陷依然存在,运用语音技巧传情达意的能力明显欠缺,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效果乏善可陈。这种局面不但使任课教师尴尬不已,也与开设普通话的课程目标背道而驰。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培训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取得最优化的培训效果,成为每一个普通话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学生厌学固然与普通话课程的公共课性质有关,但当前普通话教学的程式化、机械化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普通话培训教材统一固定,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字词的单项念读多,而朗读说话等综合训练少;教学模式和训练步骤上,无非是“讲-读-练”三板斧;加之教材内容与中小学语文课程部分重复,导致学生兴趣索然,学习积极性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多想办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将歌词的听说念唱引入普通话课堂,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语音面貌的根本改变,有利于优化高校普通话教学,值得借鉴推广。

二、歌词的听说念唱在普通话课程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说唱不分家”,“语言是歌唱之本”。同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歌唱和普通话在诸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声乐教师特别注重歌词的吐字归音、字正腔圆;反过来,将词曲的听说念唱引入普通话教学课堂,也不失为训练普通话的良好途径。在普通话教学中适当融入歌唱元素,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快速引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听歌K歌是当代大学生最喜爱的业余活动之一。普通话课前或课中播放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配以歌词展示,往往能让学生顿生好感,精神为之一振,消除疲劳,产生兴趣,集中注意力,很快融入课堂气氛。老师则抓住机会,顺势导入,引出授课重点从而达到迅速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

2.促进发音基本功的训练

不管是普通话还是唱歌,发音正音训练都是最基本的环节。二者都讲究“字正腔圆”。要达到这种效果,吐字归音特别重要。大多数歌曲都是押韵的,相同的韵母在歌词中反复出现、回环重叠,唱歌时,还往往会把韵脚字拖长,进行强化。那么在普通话课程中,在教会学生“咬字头、立字腹、收字尾”的吐字要诀后,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要求重点训练的声母和韵母,选择一首代表性歌曲,让学生有意识地读准每一个韵脚字,确保发音准确到位。

3.有利于快速调动和把握情感,达到 “因情运气,以气发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境界

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以情感表现为灵魂。在普通话朗读训练中,由于很多文章不熟悉,加之篇幅长,情感的表达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融情入境难度大。若换成耳熟能详的经典词曲,通过听-唱-念-诵一体的教学模式,实现情气声三者的融合和变换则要有效得多。

4.创新训练内容和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

目前,普通话培训教材多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为主要内容,练习材料一般以字词正音、朗读作品60篇为主;教学手段多以讲授为主,辅之以字词或文章的念读。长久以往,单调而机械,造成学生听课疲劳。适当地安排词曲听说念唱训练,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可以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使训练形式活泼多样,增进师生互动,增强教学的生动性,提高训练效果。

三、将歌词的听说念唱引入普通话培训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

尽管歌词的听说念唱对普通话教学有很大帮助,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实施不当,则容易改变课程性质,背离课程方向,分散学生注意力,违背初衷。如何恰当地利用歌词的听说念唱优化高校普通话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两条基本原则:

1.始终以普通话训练为核心,不能喧宾夺主。普通话课程以纠正方音、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目的,歌词的听说念唱要始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来安排,不是为了单纯的活跃气氛而娱乐搞笑,不能偏离课程性质,这是将其引进课堂教学的前提。在时间的安排上,听唱环节在每节课占用的时间不超过5~8分钟,教师要始终把重点放在念和说上。

2.歌曲的选择要始终围绕教学内容,穿插的时机也颇有讲究。高校普通话课程一般开设15周,30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在不同时间段灵活安排不同歌曲,穿插的时机选择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也要有周密构想。以笔者多年的教学尝试为例,试做说明。

(1)课程开场以听说为主。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往往至关重要。本次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普通话训练的内容和方法。笔者通常在课前有意识地播放因2008年中国奥运而风靡一时的歌曲《中国话》,并设计相关问题,通过师生问答的形式开展互动,以此导入正题,让学生自己介绍歌曲背景和主旨,再转入到中国话(普通话)在国际上的影响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上来,切入正题。然后引导学生掌握这首歌中的另外一大特色,即绕口令的念说,来介绍普通话训练的要点和方法。这样的开课形式,不同以往,立刻激起了学生的新鲜感,使得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

(2)正音训练部分,重点应放在吐字归音和听辨正音上。普通话教学的重头戏在于语音辨正。在教师讲完发音并作示范后,要检验学生的听辨及正音能力,这个环节也可以充分利用流行歌曲。例如,声母的辨正难点在于平翘舌音的发音和正误分辨。在讲授发音要注意的问题并使学生具备区分发音错误和缺陷能力的基础上,在课程将要结束时,笔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一首深受年轻人追捧的《隐形的翅膀》(张韶涵演唱)的歌词片段:“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请同学们重点听加点字的发音,就歌手吐字归音进行纠错并给出正确的演示。结果显示,学生对其中的问题把握得非常到位,并能引以为戒,自觉改正发音中的缺陷。与此同时,课后为了巩固训练成果,笔者还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练习《莲的心事》(乌兰托娅演唱)。

依此类推,在前后鼻音重点难点音区分练习中,笔者精选了《荷塘月色》(凤凰传奇演唱)歌词中的韵脚字(如“淌、漾、香、旁、光、望、裳、伤”)来训练后鼻韵母“ang”的发音,以区别“an-ang、ian-iang、uan-uang”等难点鼻韵母;利用《传奇》(王菲演唱)歌词中的韵脚字“眼、颜、见、念、边、远”等韵脚字训练“ian、üan”的准确发音;而《烟花易冷》(韩春演唱)中的“人、本、等、魂、轮、门、身、筝、城”等则是训练“en-uen–eng”发音的最好材料。实践表明,在发音训练环节,适当地让学生听歌词念歌词再演唱,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吐字归音技巧,自觉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

(3)朗读部分的教学,重在融情入境,以声传情,对词曲的选择要求更高。在普通话训练朗读教学环节要解决的最大难点是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会学生运用恰当的口语表达技巧传递出作品的感情。老师空泛的理论说教和脱离篇章的句子、段落朗读,情感的体验和表现难度大,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找不到感觉。笔者往往选择学生们熟悉的且风格迥异的词曲,让学生先听再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体会气息的转换和节奏韵律以及语音轻重缓急的变化,然后在教师的引领中,快速融进真情实感,一气呵成,声情并茂。例如《沁园春·雪》《月满西楼》等经典词曲,前者意境恢宏,感情奔放,气势豪迈,气息饱满;后者则是意境清幽,感情细腻委婉,气息舒缓沉抑。教师可以先播放歌曲,营造氛围,再示范朗读,然后师生齐诵,最后个人表演。这样在审美、愉悦中,迅速实现情气声三者的完美融合。

(4)说话部分的训练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话题。比如“谈谈自己最喜爱的歌曲”“说说自己的业余爱好”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歌曲或业余爱好进行介绍,说出自身的感悟和欣赏,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而导致冷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有效地锻炼了他们的话语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除了上述两条主要原则外,教师还要注意:选定的曲目要经典通俗,耳熟能详,大众化,传唱广,这样才能够快速引起共鸣,引入正题。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借助视频、录音等多媒体演示手段,采用听说结合、唱念结合、唱诵融合、说唱结合等多种形式,以收到听词品悟、念词正音、吟诵传情、说词达意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将歌词的听说念唱引入普通话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师生的双向互动。教师的亲身示范常常将课堂气氛引向,学生自身的表演更是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音基本功、朗诵表现力,还要熟悉一些经典歌曲,具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和掌控能力。

总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将歌词的听说念唱引入普通话课堂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既训练了学生听音正音、吐字归音的能力,使学生的语音基本功更扎实,也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品味、领悟、鉴赏能力,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技巧传情达意,这与普通话教学要达到的提高学生口语表达水平的目标相得益彰。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语言文字应用研究立项课题——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XJK012BYW004]。)

参考文献:

[1]田传海.普通话与歌唱[J].滁州师专学报,2002,(3).

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步入信息网络时代以来,教育正受到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而且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教学的有机整合,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它可以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思维发散,培养学生想象美;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创造美。把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的生动启发和学生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协调互补,可体现其强大的生命力,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多媒体音乐教学

多媒体音乐课利用了多媒体计算机的集成性和控制性、信息媒体的多元化、多样化,具有突破时空的局限,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扩大容量的特点,使音乐语言和文字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多媒体音乐教学不仅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同时也增强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并且也陶冶了学生的精神情操。

二、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深化德育和美育

(1)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的内容,通过多媒体素材的整合、融入,演示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思想感情和道德行为。

(2)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过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的共鸣。

2.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通过多媒体,学生得以把乐队演奏时的规模阵容、指挥的风格手势等看得明明自自,这样既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又获得了美好的艺术享受。

3.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板书和习题制作在课件中,就可以减少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增大教学容量,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

三、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为实现小学音乐的教学要求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创设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2.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的想象美,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智慧,促进创造性思维有重要作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声有形的情境优势所创设的音乐意境,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美。

3.运用多媒体引导艺术创新,发展学生的创造美

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情境性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或协作式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由度,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聪明才智。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美。

四、多媒体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优势

1.在欣赏教学中,多媒体能实现视、听同步。

2.运用多媒体可以使乐理课的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3.在视唱、练耳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会使视唱、练耳的教学更加规范、容易,并且可以代替教师的部分工作。

4.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多声部音乐教学中,可使各个声部单独或同时播放,充分发挥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教学作用。

5.多媒体技术运用于乐器教学中,会使教学更形象、生动,视、听兼备。

6.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板书、学生课堂书面练习的反馈等变得方便快捷。

7.多媒体技术中电脑音乐对写谱问题提供了方便。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活跃学习气氛,拓宽授课方法,增大信息量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多媒体运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旨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音乐学习的效率,高质量地完成音乐教学目标。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于段,有其优越性。如果我们只追求形式,盲目使用多媒体,效果会适得其反。当前,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主要存在多媒体功能被弱化的问题:

1.将多媒体当作投影仪、录音机来使用。忽视了多媒体动画与视听结合的功能,多媒体辅助教学名存实亡。

2.缺乏从教学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多媒体运用的形式单一。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没有从教学的角度进行设计,而是孤立地使用课件,弱化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节方面。新授课一般包括复习、导入新课、新授、练习和巩固五个教学环节,但是有的教师只将多媒体运用在某一环节,没有形成“导入―反馈”的教学形态。

(2)教学内容方面。多媒体必须在学习内容和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教学内容离不开乐理、欣赏、视唱、声乐。许多音乐教师教学时,只重视对欣赏、唱歌教学的设计,而忽略对各个教学内容上的的设计。

(3)课堂教学类型方面。常用的音乐课型有讲练课、巩固课、复习课等。现在的多媒体对讲练课进行设计,对其它课型很少问津。多媒体对其它课型同样能起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视听结合、信息量大、节奏快的特点,帮助学生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同时也强化对学生进行唱、奏、听能力的训练,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3.过分追求声像效果,淡化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

多媒体集声、像、动画于一体,有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片面追求花哨的视听与动画效果,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多媒体上,而无法使学生专心于视听媒体所蕴涵的教学内容。

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仅靠技术手段是远远不够的,最关键的还是要认清教学规律,把握先进的教学理论,从教学思想上着手。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只是为教学思想服务的,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实践中,不要一味地移植一些时髦的教育技术,而是要在教学法的指导下,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编排到教学模式的改革等方面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才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绪,同时也增强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还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参考文献:

[1]郑建民.多媒体网络技术在音乐欣赏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05,(04).

[2]张思镜.多媒体音乐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戏剧,2006,(05).

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文5

【关键词】师范院校琵琶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71-02

琵琶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琵琶的学习具有学期长、见效慢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高师音乐学器乐选修课程范畴,因而,高师琵琶选修课程的教学较之其他乐器教学也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更多地在教材、教法和自身素质提高上不断探索。教学内容要注意技术性与理论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独奏曲目与合奏曲目的结合,并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寻找与高师琵琶选修课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高师琵琶选修课教学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学生起点低。高师选修琵琶课程的学生一般未曾有过学习琵琶的体验,有的对琵琶学习的难度没有足够的认识,学习积极性容易挫伤。其次,起步晚,学程短。高师二胡琵琶选修课程一般在第一学年开设,学时安排较短(二学年左右),而结业时要求不仅掌握琵琶演奏的基础技能、技巧和一定程度表现能力,还要求具备一定的琵琶教学与乐队编排能力。对琵琶这种学期长、见效慢的民族乐器来说,实现这一目标相比学习其他乐器难度更大。第三,学生识谱、理解能力强。高师琵琶选修课的授课虽多是从入门开始,但因学生已有一定的专业音乐学习(声乐、钢琴或器乐)的经验,在音乐基本常识和音乐感受有了相当基础,在学习上又具有优势。学生在音高、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理解与掌握方面明显高于其他初学人群。

高师琵琶选修课教学由于授课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既不同于高师琵琶主修课教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琵琶基础教学。本文从高师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对高师琵琶选修课的教学提出若干建议。

一、教学内容

针对高师琵琶选修课教育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技术性与理论性

由于高师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需求,在高师琵琶选修课教学中应兼顾琵琶技术技巧与基础理论、教育理论两方面的内容。在技术教学方面,短期内不必求难,应以常用技术方法为基础。要重视技术基本功的教学。琵琶右手手法技巧与左手执法技巧以及音准、节奏等是琵琶演奏的基础,需要经过长期、扎实的学习过程。同时,琵琶基础理论和教育理论也是高师琵琶选修课教学不应忽视的内容。

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后备军,高师学生就业后,会有在课外活动中负责民族乐队排练或指导琵琶学习的任务,一定相关理论知识有助于他们在较短时期内做好“学”与“教”的角色转换。

(二)传统性与现代性

高师琵琶选修课的教学内容要兼顾传统性与现代性。一方面,在曲目选择上应以民族的、传统的为基础。琵琶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传统曲目。另一方面,针对目前高师学生的特点也应适当增加现代曲目的分量。教学曲目的安排与选择也应一定程度上“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的流行歌曲或是耳熟能详的影视歌曲都可以选择性地纳入到教学曲目中来。

(三)独奏与重奏、合奏曲目

在学生具有一定基础之后,除学习的独奏曲目外,还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增加部分齐奏、重奏和合奏曲目,并组织学生排练。第一,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来感受器乐合奏中的均衡协调,感受织体、和声等各种音乐要素的关系。第二,通过教授有关乐队组织、指挥、训练的基本方法和相关的技术理论知识,可以训练学生的视奏及队员之间配合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配合中了解其它乐器的性能,进一步理解作曲理论课中的配器方法,为将来指导音乐实践活动及音乐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三,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协作意识、团结意识。

二、教学方法

(一)突出重点难点

高师琵琶选修课由于学时少,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抓住要领是关键。传统的琵琶教学有着“以曲代工”的特点,从刘天华开始才逐步确立专业琵琶教育体系,练习曲对重点、集中解决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将曲目中的重点和难点抽取出来讲解、解决,既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又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抓住重点。

(二)从两三个常用调入手

高师琵琶选修课学程短,在基础教学中可不必概览琵琶所有的用调,可从两三个常用调入手,如D调、G调、F调等。通过少数几个调掌握基本把位、指法和规律,其他调可根据规律在今后的继续学习中自学。

(三)唱与奏结合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唱谱辅助演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哼唱曲调,学生可以熟悉旋律,体验作品和器乐的歌唱性,还可以辅助解决演奏中的音准与节奏问题,对培养良好的呼吸和旋律的强弱、轻重、快慢都很有帮助。

(四)小组课与个别课结合

高师琵琶选修课教学中可尝试将小组课与传统的“一对一”个别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小组课与个别课相比节省了师资,避免了教师的重复劳动,学生之间也有了比较,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另外,在小组课的教学中,还可方便地组织学生相互听辨、学习,培养其互动学习能力和教学能力。

(五)音乐实践与教学结合

音乐实践与教学互为依存、相互作用是音乐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琵琶作为一门技术课程,实践与教学体现得尤为明显。搞好教学是顺利进行实践的基础;同时,适当、适时地组织实践也能够反过来促进教学的开展。教师在组织好正常教学的同时,应阶段性地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演出提供实践机会。可让学生将学习的乐曲编排成一个具有舞台综合艺术感的节目,锻炼其编排和组织能力,并在实践中提高其演奏水平。

三、教师素质

(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民教师的摇篮,其教师应对教育事业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应具有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并将其思考方式教给学生。这包括对现代教育发展功能的全新认识,对教育目标的全新认识,对教育对象(学生)本质的全新认识,对教与学的关系以及师生关系的全新认识。教师只有对教育功能、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关系、师生关系明确认识的前提下,才能做到有别施教、因材施教,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高师教师应该是具备创新意识、掌握科学的教学规律的创造型教师。创造型教师应具有创造性教育思想、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发现、培养创造性人才。在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和谐、宽容、理解的气氛,运用讨论式、发现法、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还要以创造性人格(如自主性、开放性、好奇心)以及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去影响学生。

(三)良好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常常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要多鼓励、多启发,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要做好示范教学,增加学生体验、感受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陈婷《审视高师第二乐器选修课的教学》,中国音乐,2011

声乐教学重点难点范文6

一、音乐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时代特点

随着课程改革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学校音乐教材的改革也成为焦点,几套新的音乐教材相继问世。从这些音乐教材的内容上来看,许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当他们去中学音乐教育实习时,发现学生们仍在唱那首《唱脸谱》,音乐欣赏课的主角还是那几首中外乐曲,学生们对乐谱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阿拉伯数字的边缘……这边高唱着音乐教学改革的调子,那边却无动于衷地老调重弹,好不让人伤心。传统的、经典的作品固然要保留,但十几年来社会的发展为音乐注入了许多新的活力,新的音乐形式层出不穷,优秀的音乐作品也是不断涌现,为什么就不能体现在学校音乐教材里呢?难怪现在的学生产生“爱音乐却不爱上音乐课”的现象。此外,每一阶段的音乐教材无论是在内容的衔接上,还是难易程度的选择上,都存在着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问题。上述问题的产生虽有历史原因,但教材编写者的观念与历次教材编写遗留下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所谓观念改革,就是要更新观念,用新的思想、新的视角、新的方法来观察音乐教育问题。具体到音乐教材的编写,则编写者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具体地说,教材编写者在编写音乐教材时,应体现音乐教材的时代特点。

(一)突出教材的主体性与基础性内容,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

所谓音乐教材的主体性,是指教材编写者在观念上始终并真正确立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教材观提倡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授转变为双向互动。所谓音乐教材的基础性,是指除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将一些引导中小学生热爱音乐,对音乐产生兴趣,从而主动学习音乐的知识内容引入教材,例如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等的基本原理,最终使他们通过学习音乐获得其它学科不能涉及到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认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①这就要求音乐教材的编写应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发展原则,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二)强化教材的可操作性,遵循音乐实践性原则。

传统的音乐教材由于其以知识传授为主,虽然也涵盖了多方面的信息,但无论在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都比较刻板。新教材观主张的学习方法应是一种合作性、探究性的,师生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就要求教材在编写时应强化可操作性,通过简单的音乐创作、即兴表演等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内容,使音乐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实际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真正做到“从做中学”、“从乐中学”。

(三)注重音乐与其它学科联系,拓展多样性的教材载体。

在编写音乐教材的过程中,应考虑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等学科的联系,同时也要考虑综合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连接与沟通。“完善基础教育教材管理制度,实现教材的高质量与多样化。”②这是《纲要》对基础教育教材开发的要求,鼓励有关机构、出版部门等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基础教材。此外,传统的音乐教材只有课本,许多教师为了更直观、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教具,并在有限的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教学质量受到影响。为此,教材编写者要给教材配备一定的简单教具,如音响、音像、谱例、课件等,使学生在课外通过聆听和欣赏的方式对教材进行预习和复习。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软件将文字、影像、动画、声音整合,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获得知识。

(四)宏扬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多元音乐。

我国具有八千年可考的音乐历史,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通过音乐教学来传播、传承我国的优秀音乐传统,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音乐文化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贡献。因此,音乐教材的编写在内容的选择上除吸收一定数量的优秀民族音乐,还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关系。同时,也要将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介绍给学生。这样才能丰富音乐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增强音乐教材的通俗性,注重音乐教育的审美性。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③音乐教材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媒介之一,在内容编写上也应该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和最终目的。近几年来,国家出台的几项政策都将美育列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确立了美育在深化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一地位的确立以及人们对美育重要作用的逐渐认识,为课程改革、音乐教材改革开拓了视野,注入了新的活力。“美,应该成为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④,而且也应该成为包括音乐教材在内的所有艺术课程教材的一种全新编写理念。要使音乐教材本身成为一件艺术品,让学生去鉴赏,去品味,去喜爱它,从而推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最终达到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目的,充分获得美的享受。

二、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音乐师资,其就业趋向大多数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他们肩负着基础音乐教育重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在这项事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意味着他们自身素质高下优劣的重要性。但是,多年以来,很多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大学里学到的许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走出校门后有些内容根本用不上,而与基础音乐教育相关的知识却没有学到,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这个问题的存在充分暴露了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与基础音乐教育不能够同步发展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何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专门教育不同,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而进行的非定向的、非专门的教育。”⑤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传授的知识、技能不是培养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培养一个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综合文化素养和具有相当音乐知识、技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高师院校在音乐课程设置与教材选择上,要与基础音乐教育同步发展。

(一)重视音乐欣赏课程,系统编写高师音乐欣赏教材。

随着素质教育进程的步伐,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中要充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确立音乐欣赏的主干课程地位。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该课程的综合性,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音乐史或作品分析。由于基础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多、范围广、要求高,因而对音乐教师自身的文化及专业修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欣赏课和教材来说,除了包含大量的优秀作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优秀音乐作品的美感之外,还要让他们获得教授音乐欣赏的理论和方法,为胜任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这是高师音乐欣赏教学所要达到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教学目标,也是实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高师音乐教材的理论性,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

高师音乐课程中有许多像钢琴、声乐、器乐这样技术性很强的课,学生感兴趣的往往是这些相对直观的技能课。而目前高师院校的音乐技能课却仅仅停留在技术的提高这一层面,所使用的钢琴、声乐教材也只是曲目和作品的荟萃,极少有技术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不是参照现有的相关资料,就是介绍自己演奏、演唱的经验和体会,这就造成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误导”。因此,在编写高师院校音乐技能课教材时,除了吸收大量中外优秀作品外,还应注入适当的技术理论知识。既要突出以传授应用性知识为主的学科特色,也应包含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与信心。同时,还可以为教材中的练习曲和作品编写一些演奏、演唱的提示,如表演练习时的注意问题、风格分析、重点难点的解决、情感的处理等,让学生能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教学方法,以适应将来的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

三、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

面向21世纪的中国音乐教育,音乐教材的编写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借鉴国外音乐教材编写经验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构建和完善我国音乐教材体系。德国学者埃里希・多弗莱因在《欧洲音乐教材概要》中谈到了音乐教材内容的普及问题。在欧洲,即便是专业性较强的器乐教程,它的普及作用也是相当大的。他们往往采用改编的手法将原本技术要求极高的作品降低难度,使业余爱好者也能很好地驾御许多高层次的优秀作品,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此外,从日本高中音乐教材的编写特色来看,尽管中国与日本音乐文化具有许多相似性,我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材编写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影响,但日本的音乐教材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方面,首先运用的是音乐艺术所特有的魅力,以此来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内在动力。他们认为创造性的学习应该是愉快的,这不只局限于作曲等创作作品的学习,更多的是演唱演奏的表现过程和音乐鉴赏的过程,了解音乐艺术和其他相关艺术、相关知识的讨论思考研究的过程同样具有创造性。在教材编写上,他们主张不只局限在一套教材上,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编写不同层次的音乐教材。这对经济、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我国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总之,随着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音乐教材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立足于音乐教育教学实践,进行音乐课程、教材改革,同时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音乐教材编写经验,就能够将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提高到一个科学的高度,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人才。

①②钟启泉、崔允、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8页。

③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4页。

④郭声健、喻秋兰《美,音乐教材的首要追求》,《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

⑤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