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科学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的科学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的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范文1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展教育质量认证工作以来,对加强高校内部管理及提高教育质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中国教育质量认证活动还处于一个探索和发展的时期,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未形成体系,在推行和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主要表现有:(一)高等教育质量认证活动有失客观公正。根据质量认证的原则,教育质量认证应是第三方中介机构向社会传递真实教育质量信息的活动。因此,认证机构与认证对象(各高等院校或高等教育机构)之间不应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和经济上的往来关系,以确保认证活动能客观公正地展开。但中国当前的教育评估与认证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与认证对象存在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采取行政的方式对高等院校或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认证与评估管理。因而在认证活动中容易产生主观、随意、有失公平、形式化等弊病。(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育质量认证制度。质量认证已经渗透到中国部分高校的日常质量管理之中。整个教育质量认证也基本上是按照ISO9000质量认证的程序和标准进行的。尽管ISO标准认证在高等学校教育教育认证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积极意义,但高等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照搬物理产品的认证模式到教育领域中来,并不能解决高等学校质量保证的全部问题。(三)教育质量认证标准单一,有悖于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要求。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机构既要有精英型,也要有大众型。相应地,即要培养精英型的人才,又要培养数以万计的普通劳动者。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特点,中国不同类别的学校、不同层次的学校办学特色也应不同,因此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侧重点也不同,如果还沿用统一规定的教育质量标准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传统的精英教育时代的教育质量观或许难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四)质量认证审核评审与咨询分离不够彻底。根据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所有从事教育质量认证的机构与人员不得兼做教育开发和教育质量认证的咨询服务。但社会上一些教育质量认证人员经不起经济利益的诱惑,身兼二职或数职的人员大有人在,使得教育质量认证活动难保应有的公正性和保密性,从而导致各认证对象为了通过认证,而发生不平等竞争现象[3]。

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

(一)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accreditation,也译为:认可、鉴定)。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是保障和提高其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有三种类型:区域认证、全国认证和专业认证。区域认证和全国认证对整个学校进行认证.故也称为院校认证;专业认证一般仅对院校中的某一或某些专业进行认证。通过对大学、学院和专业进行细致地审查和评估来保证并提高其教育质量。这为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分权管理的庞大而复杂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提供了保障[4]。(二)英国的高等教育认证。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具有明显的多元评估特征。该体系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质量控制。指大学内部为了维持和提高教育质量而实施的管理过程,包括大学为达到一定的质量标准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行动;第二,质量审核。质量审核始于1990年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成立的“学术审核单位”,旨在对各高校承诺的质量进行外部检查。1992年,英国高等教育结构二元并轨,大学校长委员会又筹建了一个统一的学术审核机构———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主要负责质量审核、质量改进和学分及入学管理事宜;第三,质量评估。目前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主要由设于英国高等教育基金会之下的质量评估委员会执行。其主要职责就是向基金会提供有关大学的质量状况的报告,提出相关改进建议等。第四,社会评价。英国高校的社会评价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校外人员直接参与学校管理,专门职业团体及其他法定组织的质量评价,《泰晤士报》的年度高校排行榜。

中国首轮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评价

根据调查,对首轮评估持肯定态度的内容排序如下:第一,促进高校规范教学管理(9O.87%)。第二,改善高校办学条件(66.15%)。第三,提高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58.93%)。第四,凝练办学特色(57.79%)。第五,总结办学经验(51.71%)。其他方面如促进校际交流、深化教学改革等。针对首轮评估的各种负面意见是比较多的,而且比较激烈,也有部分学者提出评估应该停一停。但是,在首轮评估即将结束时,很多学校认为首轮评估非常必要,特别是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对于如何保证和提高质量,首轮评估起了很大作用。首轮评估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评估的主体(政府)主导太强;评估的客体(学校)处于被动地位。(2)用同一指标体系评价所有学校,缺乏分类指导。(3)评估结论“优”的比例过高。针对这些问题,在新一轮评估中如何改进?建议:(1)把评估的主体还给学校,将评估结果和经费划拨挂钩,调动学校参加评估的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专家考察为主动接受评估。(2)专家进校考察,要本着帮助学校诊断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与学校平等交流、讨论,允许有不同意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校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工作水平。(3)新一轮评估对定量指标,采用状态数据库考察,不需要专家进校考察;对定性指标,特别是对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重点考察。(4)对高校合理分类,准确定位。(5)改进评估方法[5]。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吴启迪同志在2008首届上海教育评估论坛主旨报告中指出[6],高等教育评估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保障质量的一种共同行动。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构建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未来的发展趋势:(1)教育质量保障的体系化建设需要加强,应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学校、学生、评估机构以及社会在内的各利益关系人的角色与作用,坚持发展以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补充,形成内外结合、以外促内、以内为主的开放式、综合性、立体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2)强化教育质量保障的制度化建设,通过立法保障评估工作持续健康开展,坚持并完善周期性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3)加强教育质量保障的专业化建设,通过科研、培训和外部资质认可等提高评估机构及其人员的专门评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外部合作能力以及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4)加快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化进程,通过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能力建设、扩大国际影响,促进教育质量保障结果的国际互认。(5)加强教育质量保障的信息化建设,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工作的动态监控,扩大社会对教育质量保障的参与度,便捷地处理和评估数据,实现专家网上评估,减少进校考察时间。(6)制定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战略,加强教育质量保障的网络化建设,通过成立教育评估协会,组织交流学习、咨询服务、人员培训、行业认可等,实现教育评估行业的自律发展。(7)加强教育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建立与实施教育资历框架,确立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标准以及实现这些标准的保障条件,从而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实现教育资历的国际互认。(8)加强学校的质量文化建设。高校内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在人们对高教质量普遍关注,汲取国内外有关教育质量管理思想的精华,确立学校办学定位、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思想和本科人才质量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观是指“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坚持高等教育质量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观点[7]。

小结

教育的科学性范文2

一、 高校动漫专业不合理现状

(一)专业生源阶梯式分布格局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过大,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决定了国内教育很难参照发达国家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理念。为了让更多学生平等接受学习机会,应试教育仍旧是目前主导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存在自身弊端,学生总是处在一个为读书而读书,为考试而考试的困境之中。根据入学规则,动漫专业应试考生除了接受文化教育,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美术绘画能力,因此被称为美术生。艺考是面向大学的另一种途径,在他们当中,不乏天资优异的学生,以艺术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参差不齐的学生在高考制度筛选下以阶梯形式进入了不同层次的高校体系之中。

首先是美术本科类院校,良好的艺术氛围,专业的共通性对于建立和拓展动漫类学科相对便利,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美院等。这类院校具备自主招生的权力,有机会从全国范围内选拔最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优秀生源有着良好的美术专业功底,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接受艺术熏陶,热爱动漫艺术,入学前就具备了优秀的专业素质。另有一部分考生,他们的美术功底也很优秀,但是专业选择比较模糊,甚至一些生源是在第一志愿落空情况下调剂到动画专业之中,这类现象也不少见。

第二类综合本科,这类院校为综合类大学,如理工类学院等,艺术专业只是该类高校锦上添花的学科。动漫专业身在其中相对孤立,很难与其他既有学科建立联系,学习氛围相对薄弱。但是由于其同样享有该品牌高校本科学历及毕业文凭,又可以相对较低的文化分数录取,仍旧吸引着大量的美术考生前往学习。

第三类民办本科,民办本科虽是三类本科,也是国家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文化与美术成绩均不理想的学生提供了大学机会。动漫专业也在这一时期成为民办本科的重点招生专业。此类生源更注重文凭与学历,在专业选择时对该行业缺乏了解,而在入学后往往缺乏信心。

最后一类为高职院校。学院生源仅接收本省职业技术高中学生,这些学生接受过高中三年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美术功底,文化成绩偏弱。

(二)师资力量不合理构建

动漫专业兴建之初,教师人才极其紧缺。2000年之前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仅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寥寥几家,每年本科毕业生不过几十人,硕士毕业生数人,其中一部分人才未经社会检验直接进入教育系统,工作选择范围由美术本科院校阶梯状蔓延至其他各类别高校。而这一途径远远不能支撑动漫专业在全国高校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于是,高校转而聘用符合学历要求的其他学科人才加入动漫专业的教学工作。作为知识弥补,这一类老师往往被要求在成熟高校动漫专业进修学习或是去动漫公司实习以提高能力,然后将所学知识现学现卖,传授给学生。一部分高校选择雇佣外聘教师辅助专业教学,而兼职教师在社会上还有其他工作安排,也难以全身心投入教学。等等情况使得动漫教师构建处境尴尬。

(三)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不明确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动画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动画制作技巧,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修养。大学动漫教育是点拨学生如何把具备的综合能力运用在动漫创作中,而这种综合能力如音乐、文学等是长期艺术熏陶所形成,并非几门课程所能解释清楚。因此,生源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高低差别,决定了高校很难采用趋同模式培养学生。不同层次的高校系统应该建立有区别的培养定位与目标,实行多元化教育,为不同境遇的学生提供更合适的教育。遗憾的是,仍有不少高校动漫教育培养目标模糊,以至于在教育安排上缺乏轻重,平均用力,无形中给学生带来更大的负担。

(四)课程内容非科学性构建

动漫专业建立之初,除少数美术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高校此前并无相关课程安排经验,为了应对新专业启动,一开始往往借鉴或套用成熟高校教学模式模板化安排自身课程体系,并未考虑自身条件的差别。

在意识到照搬成熟美术本科院校课程经验并不符合自身院校各方面教育条件之后,匆匆上阵的综合本科和紧随其后的民办高职院校逐步调整自身的课程体系构架,针对自身生源专业基本功薄弱,一部分学院开始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除去动画核心课程之外,加强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及应用美术教育。虽然初衷很好,遗憾的是这些内容并未有效与动画专业结合在一起,加之某些任课教师为公共艺术老师,对动画并不熟悉,缺乏教学指引,以至课程孤立,对学生进阶的动画创作难以提供帮助。

动画片制作流程严密,前期、中期、后期各环节工作明确细致。动画课程虽是参照各流程所需掌握相应能力而建立。但是授课顺序并不完全按照动画片制作顺序推进,各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学生接收能力科学化调整。例如一些动画中期制作课程如《动画技法》《动画运动规律》可能在低年级就需要介入,这样学生可以有更长的学习周期勤加练习。而另一些前期课程如《动画剧作》《动画分镜头绘制》则需要学生具备其他专业课程积累,逐步对动画创作理清头绪后加以点拨,可能会更有收获,因此更合适安排在高年级阶段推进。

(五)高校管理体制对于专业建设的约束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大力建设动漫专业,但不同类别院校对于艺术类专业建设发展政策有着较大区别。美术本科院校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其所有专业均为艺术类别,专业之间容易建立联系,相互促进。而学校高层领导也多为艺术专业出身,因此能够为动漫专业建设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资源与政策。相比之下,艺术类专业在综合本科类院校之中并不属于其优势学科,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二、 多层次格局多元化发展策略

面对高校动漫专业建设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及市场大环境趋冷,动漫教育急需深化调整。不同高校多层次格局需要多元化发展以适应自身办学特色。而这将是一条不断摸索前行之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由于生源阶梯式分步,高校教育环境差异以及师资力量分配不均衡,社会需求多元化等原因,使得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必须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务实安排学生培养计划。

1. 主创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有效的大学教育使学生成为未来的制片人、编剧、导演等动漫主力创作人才。中国动画之所以在世界商业影片中反响平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内容形式缺乏创新。一味跟从国外创作思路或美术风格,缺少自身特色。这一局面需要逐步加以改观。美术本科院校由于各方面先天条件优势,应该有能力以此标准为培养目的。

2. 复合型人才培养。动画专业的应用范围远远不止传统意义的电影、电视动画制作,很多新兴行业如新媒体、虚拟现实、游戏等都有求于动漫人才,而在未来这一需求还会持续增加。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应该鼓励学生接触更宽广的动画及专业衍生知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应用范围。综合本科院校如某些理工类大学,更是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专业,融入动漫课程进行专业拓展。培养出独具特色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3. 加工型人才培养。这一类人才定位为优秀的动画制作人员,要求能够根据动画设计熟练完成制作任务,达到商业标准。由于动漫行业对从业人员美术功底要求严格,制作工序复杂,涉及的知识面宽广。与其无从下手学习,不如有所取舍,才能集中精力做得更好。这一明确的培养目标,将会为学生降低学习压力,转而把精力更多的集中在动画中后期制作等技能学习上。民办本科及高职院校可以参考这类培养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方针。

(二)教师队伍多元化拼配

高校教师人才构成提倡多元化拼配。通常国内高校在人才录用方面,注重血脉传承,更多吸纳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如此一来近亲繁殖,因循守旧,缺少教学突破,很难把一个专业办活。如果改变观念,有目的吸纳兄弟院校创新型人才,一方面可以把更多教育特色引入自身专业融合创新,又一方面高校之间能够建立更加紧密的学术联系,相互促进。另外,对于社会实践型人才的吸纳,高校可以适当放宽学历政策,以社会资历抵学位证书。为这一批骨干力量敞开高校大门。这样一来,创新思维人才与社会实践人才相互平衡、制约,既不会走入逃避现实的象牙塔死胡同,又不会一味顺从循规蹈矩的商业模式。此外,跨界人才引进对于动漫专业发展也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专业背景多元化,可以打破动漫教育固有模式的僵局。

(三)强化教师激励机制

动漫教育属于实践类专业,教师需要强化理论与实践双重能力,如果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应付教学工作,只能使高校教育在脱离社会需求的轨道上越走越远。因此,对于教师能力要求的政策督促是必要的。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展了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建设,纵向课题要求教师完成一定的学术论文研究以及艺术作品创作。横向课题则要求教师直接参与或主持商业项目制作,积累经验。专业教师自身的能力需要在商业社会中得到认可,才可能培养出社会承认的合格毕业生。

(四)深化教学改革

面对动漫教育的种种困境,调整固有教学模式,引进新理念新思路,在实践中深化教学改革。学分制改革是国内大学教育的研究热点。目前不少高校动漫专业正积极推行这一课程模式,虽然在形式上类同于国外高校,但实际上每学期课程仍旧被学校先期安排。学生之间存在着综合能力的差异,因此他们的课程选择应该是不一样的。比方说文学功底扎实的同学,在大学早期就可以直接选修动画剧作类课程。而对于美术功底薄弱的学生,也许更适合从动画基本功开始逐步加强课程难度。这样学生们可以自主调配时间,并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顺序,从而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使得不同年级的学生有机会同在一门课程里学习交流,打破班级模式,给与大家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

随着各高校动漫教育的逐步成熟,特色课程建设成为了可能。不同能力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特色课程,并以此为长期课题研究方向。如雕塑专业背景的动画老师,利用自身跨专业优势,可以开设偶动画、动漫衍生产品开发等特色课程。

当特色课程逐步成熟,工作室建设成为实践教学的进一步方式,工作室将由特色课程教师负责建立和管理,用来完成纵向课题或横向课题研究。实践类课程可以直接安排在工作室进行或者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入工作室参加项目实践。这样一来,固有课程安排结合灵活的工作室学习,将会使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教育的科学性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学科教学;大学语文;科学教育功能

关于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的的阐述,可以说,目前并无一个定论,综观这些观点,他们都不否认它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但是,结合高职高专的实际,《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我认为在高职高专开设《大学语文》,除了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之外,还要积极突显《大学语文》中的科学性,努力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

一、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其科学性的必要性

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无疑要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即要提高中小学生的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其它学科的学习提供认识能力和思维分析与判断能力。但在高职高专阶段,随着学生的心智日渐成熟,世界观正在形成,所以在此阶段语文教学还必须肩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科学精神的培养。

(一)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专业的需要

高职高专多为工科类,与其他人文类专业有所不同,人文类专业更多地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即重在文学作品中的认识教育作用与审美教育等方面的挖掘,而高职高专出除了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外,还要突出其科学精神的培养,这是由其专业要求决定的,它要求学生有较好的科学的态度,要求学生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如机械操作,图表的绘制等它都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与科学的精神。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也要努力发掘其科学性教育内涵,将科学性教育功能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二)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现在,在大学中不分专业实际一味地只提《大学语文》中的人文性是不够的,而应该根据高职高专的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科学性教育。

回顾中国的历史,大至治国,小至治家,无不以儒教理学为先,自然科学知识被称为“格致”,只是到晚清朝,才在国难的痛苦中发现国力的衰微多为科技落后所制,于是,方有“师夷之长以制夷”之声,才有新式学堂。国人才发现,单靠“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不够的,还须以科技为根本,发展和强大国家综合实力离不开科学技术,于是便有“五四”运动的欢迎“赛先生”(科学)之呼声。但是,长期以来,对于语文教育来说,由于受“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之影响,它承载着较为浓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赛先生”则少有人问津。

作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是为了以后的为社会作更多贡献,是为自己以后的安身立命,将来他们的职业较多是从事工科类工作,要求高职高专学生要有一个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只有具备较强的科学性,才能对更好地胜任工作,才能在工作上有所为。

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挖掘教学内容上的科学性,让科学性渗透到教材的材料组织、观察问题的角度、阐述问题的方法与作品表现手段等里面去,使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接受科学性教育。

(三)突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科学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就必须秉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和社会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社会生产方式也在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它与经济、政治等上层建筑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十分重要关系,科学技术在其他各要素中有着明显的“超前性”,如果能将科学技术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产,就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前进。如果科学技术滞后于社会生产,对社会就不能产生积极意义。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建设者,高职高专就必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大力将科学性渗透到教学中去,作为在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都需开设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也责无旁贷,要努力将科学性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二、在高职高专《大学语文》中突出科学性的可行性

在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科学性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从教材来说,《大学语文》无论是从它的内容还是从它有编排体系来说,都有其严谨的科学性;从学生角度来看,高职高专学生也通过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在大学阶段,教师可以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分析,将授课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结合,从而实现科学性教育的目的。

(一)从教材的编排方面来看

现在各高校特别是高职高专所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从编排上来看有些各自为阵之嫌,所编出来的书很少能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特点,所以在教材的选用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个乱字。如果要使得教材对高职高专学生具有更好的针对性,我认为须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对《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工作。

1.要有一个整体的编排目的编排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首先要把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弄清楚。一要把握高职高专学生语文知识相对一般高校的学生基础要薄弱一些这一事实,通过《大学语文》学习能系统地提高他们的一定的语文素养;二要把握好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实际,将人文性与科学性统一起来,使学生明白在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中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2.要在编写体例上有创新性?现行的《大学语文》都有一个通行的惯例,那就是文前编排作家作品介绍与文体介绍,文后列个阅读提示,然后就是问答题,鲜有专业学科特色。在体例上,可以在“问答题”中,增加一些对教材内容的结构、材料安排、表现手法等科学性分析,还可适当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应用文,以服务于学生日后的实际需要。

3.要在教材上突出高职高专特色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教材或自己院校组织教师主编或参与编写的教材,不要盲目以一般或重点高校的教材为蓝本,在努力在体现高职高专特色上多下功夫,要在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上克服偏难、偏深等问题,所编写的教材要与学生所学专业语文说写能力相结合,符合高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且能根据高职高专各类专业的需要编写大学语文教材,突出各类高职高专的特色,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二)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

要把一事物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就必须要遵守对事物的认识规律,或由易至难,由简单至复杂,或者是知微见著,窥一斑而见全身式;或者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登堂入室式。课堂传授知识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学内容可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科学地指导学生,传输给学生知识与技能,将科学性潜移默化灌输到学生大脑中去。

1.从作品的结构来看结构是作品的骨骼,是内容的重要载体。一部好的作品,往往会有一个严谨紧凑的结构。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是《大学语文》常选篇目,从结构上来看它包括思秋、绘秋、议秋、恋秋这四个部分。从这四个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独运,“思秋”是虚,是为后文的写作起铺垫,并为全文抒情定调;“绘秋”是实,是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描写,是作者寄情之物;“议秋”和“恋秋”是情感的直接抒发。对于一个事物,特别是心仪的事物而言,这样的结构也符合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基本规律:长久的想念会引发亲身体验的冲动,在亲身体验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以及对它长久的体味。这种对事物的认知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表现在“思”、“绘”、“议”和“恋”是环环相扣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作品结构的科学态度,作为老师也要将此科学态度传达给学生。

2.从作品的内容来看《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主要表达的主题是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围绕这一主题,作品从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的几幅图,构成了故都的一幅冷色调的秋景图,突出了故都秋的“清”、“静”与“悲凉”的特点,与作者的向往、眷恋之情和忧郁、孤独的心境搭配合理。

所以,在讲授课文时就要着力于教学生去挖掘最能体现作者景情相生的内容,学习作者写作时寓情于景的科学严谨态度。

3.从作品的表现手法来看一部好的作品如同一件产品一样,同样需要好的表现手法来完成。郁达夫《故都的秋》在表现手法上来看,有两点是做得很科学的,一是对比的表现手法,一是色彩的运用。“有比较才会有突出”,将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相对比,从而得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而色彩的运用,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心境。一般来说,秋之金黄、秋之红果,自然也会有其热烈的一面,但作者写的是槐树的落蕊、秋蝉残声、与秋雨之凉意,即使是写秋之枣、柿,也不着其暖色调的红黄之色,通篇作品的色彩基调都是冷色调,这样处理就显得色调与作品的感情基调和谐一致。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

教育的科学性范文4

“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创立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丰富科学内涵的现代教育思想,是整个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也是自“五四”以来中国教育教学改革思想经验的概括和结晶。

这一教育思想,以对人的本质的肯定,对儿童自主学习、发展、创造需要与潜能的肯定为前提和起点;以“不教”,也即让学生养成自主全面发展,能够离开教者、超越教者,终身自学、创新实践,“自己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昂首前进” [1] 的现代中国人为目的和价值;以“为了不教”之“教”,也即科学、生动、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终身自学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为方法和路径;以教师自觉追求“教是为了不教”,成为自我教育者和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善教者”“教育家”为关键和保证,深刻反映了当代世界变革发展和人的变化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根本要求,揭示了现代教育教学的本质、目的、规律以及学校和教师的职能,充满了心系儿童生命成长、人生幸福和国家、民族、人类未来的教育情怀,指明了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正确道路。这些基本精神和学理,是“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科学内涵的主体构架。

这一教育思想,基于本土教育改革特别是语文课程教材教学改革实践,科学地总结了一套体现“教是为了不教”基本理念、反映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模式。这些教育教学原则是:认定目标,致力于导;激发动力,发展主体;教材为例,举一反三;愤悱启发,相机诱导;指点学法,逐渐放手;实践历练,养成习惯;因材施教,灵活创造;正确评价,促进自学。它们涵盖了教育教学的系统要素和过程关键,以及主体与教学、发展与评价的关系,包含了一整套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策略。这八条教育教学原则在语文阅读教学等典型、完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和贯彻,就构成了以尝试自学、质疑讨论、练习应用、考查改进为主要环节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教育教学原则和模式,是对“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教学经验智慧的理性概括,也是“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年前,在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推进的背景下,在教育部重点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研究深入的基础上,苏州市教育局和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以科学践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目的,开启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实验。先后两批共100多所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加入了实验学校的行列。

六年来,随着这项实验的逐步展开,我们不仅对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亲切的体悟,而且通过大家的创造性实践,赋予了这一教育思想蓬勃的现实生命力,让它走进了学校,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师生中间,引领和推动着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变革。“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正在多样化、校本化、个性化探索中萌生,真实的育人成效正在改革实践中显现。

六年后的今天,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我们启动了第二轮“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验。

新一轮的教改实验,需要我们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深化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适应当代学生、教师发展和学校变革的内在要求,深入研究实践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努力提升“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的科学化水平,务求取得更加显著的实验成果和育人实效。

在谋划和组织“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实验中,我们适应当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依据叶圣陶关于“中国教育改革是综合系统、本质精神、大众参与的改革” [2] 的教育改革观,借鉴青浦实验(“青浦数学教学改革实验”)[3] 等本土原创性教改实验经验,初步探索形成了“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的方法论。

按照这一方法论,“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立足学科教学的改革,同时又将以往单一学科的教改实验,变为学校多门以至各门学科教改实验的整体设计和实施;将以往个别学科教师和教研组的教改行动,变为以校为本、在校长主持下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协同改革。

按照这一方法论,“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旨在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改进日常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又在改革教学模式中更注重实现校长、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精神的改变,自觉以“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引领和贯穿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更追求学生自主学素养和能力的发展,为养成终身学习、创新实践的现代中国人奠定基础。

按照这一方法论,“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注重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的主体作用,重视总结和推广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并且力求使教师由以往教改实验的执行主体,变为自觉参与从学习研究、设计实施到总结评估教改实验全过程的完整主体,在实验探索中发挥首创精神,不断创造新经验新成果新思想的创新主体;并且坚持学生为本,让学生不仅作为教改实验的受益者,而且首先作为教改实验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坚持大众路线,让家长以及社会各有关方面不仅作为教改实验的配合者,而且作为教改实验的共同参与者和评判者。

在实施和推进“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实验中,我们努力做到像叶圣陶那样从教为学,抱着真心诚意、求真务实、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在对本实验工作理性思考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制定实行了《苏州市“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工作条例》,切实加强整个实验操作和研究的规范性、科学性。

在实验初始阶段,我们力求扎实做好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科学设计实验方案。组织教师通过原著阅读和文献检索,认真学习研究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确立实验的思想理念;通过教学调查和学情分析,深入了解认识本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与改革要求,形成实验的目标内容。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出符合科学规范要求、具有校本特色和可操作性的学校整体实验方案。并围绕这一方案,制订出更加具体实在的学科实验计划和教师实验教案,将“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的规范操作落到实处。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重视运用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教育测试、数据统计等实证研究方法,并同理论分析、行动研究和常规教研结合起来;重视搜集、分析、积累和整理实验的过程性资料,按时做好每一学期实验的计划制定和评估小结。在此基础上,系统、深入地提炼和总结实验经验,真实、可靠地描述和证明实验效果,努力拿出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说服力的“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成果。

在区域和学校层面,我们着力推进教改实验教研科研的制度化机制化建设。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和苏州市所属各市、区教研室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对学校教改实验的指导服务和区域整合功能。坚持实行每学期“四个一”(一次工作例会、一组教学调查、一项专题研讨、一段小结评估)等实验教研制度常规,积极探索现场观摩研讨、课题交流协作、重点联系学校、学科教改导师等实验科研机制创新,进一步焕发实验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创造活力,把“教是为了不教”的教改实验做深、做实、做精。

叶圣陶曾经指出:“恳切希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把教育看作一门科学,群策群力,密切协作,能尽早说明和解决教育方面的许多重要问题。既是科学,当然要注重探索和试验,注重实践和成效;即兴的感想和个人的偏执在科学研究中并无用处,那是不言而喻的。” [4]

“教是榱瞬唤獭钡慕谈氖笛椋正是一项叶圣陶所希望的“把教育看作一门科学”的很有意义的开拓性工作。相信我们只要遵循叶老的教导,进一步群策群力,密切协作,认真学习科学思想,掌握科学方法,加强科学实施,一定能够不断提升“教是为了不教”教改实验的科学化水平,取得具有苏州特色和全国影响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 叶圣陶集(第十一卷)[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89.

[2] 任苏民. 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14―17.

[3] 夏正江. 教改实验当有自身的实验逻辑――青浦实验的启示[J]. 教育研究,2010(8).

教育的科学性范文5

关键词:教师 教学语言 语言艺术性

语言是组织、指挥、讲解的工具,也是开发智力、感染情绪、影响个人发展的手段。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语言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反之,枯燥乏味的语言则是一种折磨。英语的语言艺术在于如何发掘出英语的语言环境,带来美的享受,从而产生一种新奇、有趣的感觉,进而在欣赏中感受英语、学习英语,在享受中运用英语、巩固英语。

一、在听觉上感受教师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说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教师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尤其是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学,教者的语言艺术和水平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纯正流畅的语音、语调、抑扬顿挫的节奏能使学生置身于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保证教学信息在传输的过程中发挥最佳的效能,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高学生的听力,培养他们优美纯正的语音、语调。让学生们在听觉上产生一种美,将会增强他们说英语的欲望。

教师在课堂上要掌握声音的响度、速度、语调,使自己的语言悦耳动听、清晰宜人,注意运用语言修饰技巧,使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柔美流畅,同时注意使用形象生动及幽默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与磁性。

二、导入的艺术性

导入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导入,才是英语课堂教学中最成功的导入。良好的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与课文有关的语言情境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进而形成技能、技巧。

课堂常用的导入法有温故知新导入法、直观形象导入法、谈话诱导法、联系实际法、讲述故事导入法、表演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比如在学习No Smoking时,开始通过问题导入“Is smoking a bad habit?If so,you give your reasons and offer some advice on how to stop it.”学生虽然可以很快回答问题,但是良好的课堂气氛并没有形成,因为问题本身没有针对性,学生只能泛泛而谈,于是提问学生:Which teacher do you know smokes?学生一致答出某一烟瘾很大的老师,接着把讨论的内容改为:How to encourage Mr.XX to stop smoking?学生的热情马上高涨起来,他们觉得这话题很新颖,连平时基础较差的同学都提出他们的建议。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教材所提供的有关音乐、戏剧等话题,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学生时而徜徉于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的优美旋律中,时而随着rock and roll的动感旋律舞动身姿。在教学西方文化的同时,教师也可不失时机地介绍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如Beijing Opera等,使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一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评价语的艺术性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语言。

1.课堂评价用语应体现热情诚恳、客观公正。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运用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课堂用语,如:“Don’t be nervous!”“Take it easy!”“Any good ideas?”“What’s your opinion?”等等。而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用“Good,but…”等句型,即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错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评价中,师生心理相容是一个重要的原则,要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适当运用“翁格玛丽效应”。“翁格玛丽效应”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中国外语学习者更容易产生焦虑感,更在乎教师的评价,更易受“教师期望心理”暗示。肯定的、赞许的、鼓励的、关切的语言或目光能使学习者倍受鼓舞,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否定的、批评的语言或目光则反之。

3.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采用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评价用语。

四、讲解语的艺术性

学生不仅希望教师有渊博的知识,而且更希望教师把所掌握的知识巧妙地传授给他们。一个好的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同时又要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从中领悟到精神上和艺术上的享受。

1.科学性。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由知识本身的科学性所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系统完整,语言周密且合乎逻辑,切忌随心所欲,生拉硬扯,要把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

2.教育性。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课堂教学语言的教育性要求教师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使在教学信息传递过程中的每一个语言信息都带有鲜明的教育性。有一次一些学生因为贪玩作业未能及时完成,上课积极性下降。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Why go to school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No pains no gains.(不劳而无获)这两句话的涵义。向他们说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就是教学语言要生动、幽默,像磁石吸铁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化解他们挨训的“防御”心理,活跃教育气氛,产生愉快的情感,在眉开眼笑中接受教导。如在开学的第一天,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趣,讲了一个小幽默故事,来说明其重要性:一天,一只老母鸡看到一只猫想要吃她和她的小鸡崽,老母鸡灵机一动,“one,one,one,――(汪,汪,汪――)”。猫听到叫声后,赶忙逃窜。老母鸡回过头,语重心长地说:“还是学好一门外语好啊!”学生兴趣大增。

总之,英语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运用艺术性的手段,可使学生在艺术魅力的熏陶下,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做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邓卉,熊晓春.谈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艺术[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5).

[2]杜秀莲.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山东教育科研,1996,(6).

[3]武卫.英语课堂的导入艺术[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7.

教育的科学性范文6

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学;化学

藏汉双语化学教育作为我国化学教育的一种形式,正在为藏区民族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素质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实习实践的角度出发,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对藏族地区化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进行一些探讨,希望能够在藏汉双语教学的实践探索方面有所突破。化学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时间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

随着教育改革体制的逐步发展,新的科学教育教学方式逐渐走向教育舞台。藏汉双语教学作为我省少数民族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育模式,逐渐为人们所了解。但是对于其内涵和实际意义的理解都不够深刻、明晰。尤其是对藏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缺乏理论的探讨和研究,下面就根据自己支教及他人的多年教学经验,结合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双语教学的体会,试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双语教学现状

目前青海省藏汉双语教育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有:(1)汉语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藏、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汉语版教材,主要教学用语为汉语。(2)藏语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藏、汉语文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开设,其余课程均使用藏语版教材,主要教学用语为藏语。(3)口语辅助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开设藏、汉语文的前提下,对藏族学生的教学用语,主要以汉语授课为主,用藏语作辅助讲解。(4)先藏后汉的教学模式:小学阶段,全部用藏语教学;中学阶段,全部用汉语教学。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模式。(5)先汉后藏的教学模式: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全用汉语教学,大中专学校的藏语专业则使用藏语授课。就化学学科而言,涉及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是前三种。

藏汉双语化学教学虽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新课程改革的深度、广度与复杂性无疑为其实施增加了难度,因此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就是课程资源严重缺乏,新课程实施中缺乏藏语教材和藏语课堂练习册,对教材的要求也有局限性。缺乏与新课程配套的课程资源,这是目前新课程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化学课程采用全国统编教材缺乏藏语版,编排也不按照藏族学生熟悉的思维方式,课本上的教学例子也大多数是藏族学生所不熟悉的。教材脱离学生生活经验、难以满足不同民族地区学校和学生需要的倾向,影响着正常的教学;缺乏“双语型”教学人才,在双语教学的学校中,大多数教师只能单一授课,不能举一反三,互译互解。双语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这是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最为突出的问题,也是双语教学举步艰难,成效不卓的主要原因。

二、目前化学藏汉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由于双语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师在各自教学的过程中,仅靠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双语教学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式,这样势必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混乱局面,也会造成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双语教学的目的上看

有些教师认为双语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在藏语文教学之外的其他课程中,让学生在汉语的语境下,理解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达到汉语和该教学内容都得到有效完善的双重效果。这种看法,与双语教学的真正目的相差甚远。

2.从教学方法上看

有些教师采取“阅读理解”式教学方式,在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中,完全使用汉语,让学生在理解教师铺垫语言的前提下,理解专业知识,以此希望达到汉语文和专业知识的双赢。这种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之间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在汉语文水平方面的差异。不同学生或者学生与教师之间,由于学习兴趣、知识面、汉语文学习层次的限制,他们之间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甚至是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教学过程中的汉语表述,更谈不上能够完全理解其他学科的专门知识。

三、化学课程藏汉双语教学中的解决方案

以上两点是长期困扰藏区化学双语教学的难题,如何解决呢?

我认为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课堂前期的准备工作

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适应双语教学的需要,应当根据课中教学的内容,搜集相关专业知识的文字资料,如查阅图书、上网搜寻等方式,多方面准备教学的资料,特别是专业知识需要的专业术语的汉语表述,还可以设计几个趣味实验,如“点不燃的手帕”“雨落花开绿叶出”“空中生烟”等有趣的化学“魔术”学生急切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此现象?自己能否操作?从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特高,兴趣很浓。甚至还可以通过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等情景创设,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好奇心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因为有了好奇心才会有问有了问题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有了学习的欲望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自主积极获取知识,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增强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做,不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弄清专业术语汉语表述的成词规律,以及该词或者词组的由来,以便在教学中让学生更加清晰、充分了解该知识。

2.课堂教学中藏汉双语的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中,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时,适时穿插汉语表述,将专业术语的表述及成词规律、词或词组以及物质结构的由来等贯穿课堂之中。例如讲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实验中,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玻璃管。当老师提出:如果这两个步骤颠倒了,结果如何呢?学生很难理解,用藏语专业也未必能够理解,所以我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播放了先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所以在讲“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时讲解概念外还要讲解“一氧化碳与氧化铁的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由于我们在化学学科中进行双语教学还处在初步尝试阶段,教师在注意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的基础上应参考教材和课程教学目标。

四、结论

展开双语教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灵活多变的、形式多样化的。积极开展课余活动,比如双语化学兴趣实验活动小组,双语知识讲座等。让学生在一种放松、愉悦的氛围中实践藏汉双语教学,提高科学素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藏汉双语的积极性。在实施化学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习得,要达到应有的学科教学目标。整个藏区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关系到藏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前景。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化学双语教学中将会不断涌现出一系列的问题,只要我们正确地对待这些问题,认真地分析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探索解决的办法,我们就有信心把藏区的化学双语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民族地区打造一条特色化的物理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王振岭:“青藏牧区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青藏牧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2010年9月

[2]才让措:“青海省同仁县藏族学生藏汉双语教学实践研究”,《中国藏学》,2005年第3期,第29―32页

[3]赵跟喜,杨建成.甘肃省藏族地区中小学教育质量现状调查与对策[J].教育与教学改革2009.8,24(8):131.

[4]雅拉毛:《中国民族教育》,2006年第五期,第13―15页

[5]扎西:“青海藏区中小学双语教学调研报告”,200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