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文化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艺术与文化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艺术与文化研究

艺术与文化研究范文1

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大学生们在学校进行的艺术文化素养教育可以说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艺术充满着创造,在进行艺术修养教育的同时,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在未来创业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使他们能够摒弃保守思想,进行多样形式的创业。

二、邯郸市地方高校的艺术修养教育现状

由于很多人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小学至高中阶段,艺术教育都处于边缘学科状态,不仅专业师资不能达到需求,艺术课程也处于可有可无状态,在高校教育阶段,许多高校的艺术素养教育同样处于边缘状态。值得赞扬的是,邯郸市的两所地方高校———邯郸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都比较注重艺术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将德育与校园环境相结合,在道路命名、广场文化建设、教室内外文化建设方面比较注重艺术文化的影响,开展多样的艺术文化活动,如学生公寓整洁、文化建设评比,“弟子规”书画赛,“习善扬善、和谐校园”等主题活动,从正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与审美好尚。由于两所高校都设有艺术专业,较好地带动了学校的艺术建设,如邯郸学院艺术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展演,属于公开性质,这种艺术交流促进了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艺术活动场地和设施也给非艺术专业学生学习艺术相关知识带来了便利。同时邯郸学院开设有音乐、美术欣赏等公共选修课程,成立大学生艺术团、诗社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文化的建设,但是仍然存在着设置艺术课程的有效度不够、文艺活动种类不丰富、不能满足学生艺术活动需求等方面问题。

三、促进邯郸市地方高校艺术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设置合理有效的艺术课程开设艺术课程是实施艺术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经调研,邯郸学院开设有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但是选修课的性质与必修课不能相提并论。如果采取艺术必修课和选修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较为理想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学计划中,应将艺术类课程占一定比例作为必修课程,同时要注意到艺术课程设置的综合与全面,要考虑到艺术门类的齐全性,设置诸如绘画、书法、舞蹈、戏剧、艺术鉴赏、影视欣赏等课程。

(二)引导建立多样的学生艺术社团邯郸学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的大学生艺术团、诗社等艺术团体,积极参加演出、参与比赛,取得了诸多成绩,也活跃了艺术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喜爱艺术的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需求。但是加入此类艺术团体的学生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大多数学生被挡在了门外,在非专业艺术学生中的普及不够广泛,不能满足大部分非专业学生的艺术文化需求。久而久之,会影响其对艺术的兴趣,也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效果。针对此问题,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成立书法、绘画、合唱、舞蹈、音乐欣赏等多样的艺术社团,定期不定期开展活动,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学生的人际交往,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活动多举办具有正能量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有丰富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通过带动其参加校园文艺活动,锻炼各方面能力。举办活动时,要注意多样性,如艺术节、书画赛、艺术沙龙、艺术讲座、校园原创音乐美术书法作品比赛等等,并契合时展,做到让其喜欢,并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参与。在诸多活动中,引导大学生自发的感受到艺术带来的美与愉悦,提升其艺术素质。

(四)注重校园文化艺术环境的建设事实表明,校园艺术文化环境对大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中,要在现有基础上,形成整洁的校园、优美的环境,加上和谐的氛围,精心设计与布置的宣传橱窗、墙壁“文化”,使学生身居其中,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心灵得到熏陶,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制度建设,文化制度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风学貌形成正面引导。建设制度还要注意多种方式推行,长期坚持,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

(五)充分利用邯郸市地方艺术文化资源优势将地方高校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与地方艺术文化资源相结合,可以取得双赢的效果。从学生方面讲,地方艺术文化给学生带来接触较多的艺术种类的机会,而身临现场的感受能够引起他们更强烈的共鸣,在课余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去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地方,接受直接感官的艺术学习与教育,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地方高校的艺术文化教育平台,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地方艺术文化,可以使地方文化艺术传播更广泛、更深远。

艺术与文化研究范文2

关键词: 苏州 文化创意产业 苏式艺术设计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国家统计局和2006年8月5日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容范围或创意工业概念都做出了界定。相关资料可根据需要进行有效检索并查阅,在此不再赘述。我国最先使用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是台湾。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应做出如下概括:依靠个人的知识、技能、天赋,通过科技与艺术这两大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重构、嫁接和提升并与其他产业融合生产出具有文化艺术元素的高附加值的产品与服务,以满足人类感性需要和理性精神需求的产业。依据学理和我国实际,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延应是:文化产业、设计产业、体验产业、旅游业的总和。

苏式艺术设计指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构成元素融和本土文化而具有浓郁的苏州地域特色的艺术设计。通过各种设计技法和不同设计视角展现苏州的自然地貌、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经济建设和城市变迁。能把握苏城的时代脉络,体现当地人的精神需求和传递当下的审美观念的此类设计主要包含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

文化创意产业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密切。从艺术设计角度理解,“文化”是艺术设计的精神载体,“创意”是艺术设计的形式需求,而“产业”则是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艺术设计对于产品走向市场、创造产品附加值及文化建设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生产领域,是艺术设计文化和商品生产的结合。文化创意产业为艺术设计发展提供了机遇与土壤,为艺术设计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二、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轨迹

自2000年开始,苏州市创意产业普遍形成了政府政策扶持、建设硬件设施、提供配套服务吸引企业投资,企业积极主动投资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模式。2007年,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新区不约而同地建设了自己的创意产业集聚区。“时代・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公布的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苏州的发展概况为:企业数量有14733个,就业人数有253211人,资产总额为3560.40亿元,营业收入为936.90亿元。根据“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网”2011年10月份公布的苏州市文化产业资源库项目统计出的数据为:已建成项目有22个,建设中的项目有53个,规划建设项目有19个。其中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有胥江一号文化创意园和苏州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工程两项。

苏州文化产业在于发展创意设计业、文化旅游业、出版发行业、新闻传媒业、数位内容和动漫业、会展广告业等六项新兴产业,并以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与动漫游戏产业为核心产业。目前苏州市内的主要文化创意产业区有四十多个创意产业园,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新区、吴中区、平江区、太仓与昆山。各区域有着不同的创意定位,其中吴中区和平江区主要从事传统文化产业,其余则多为动漫、创意或工业设计等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并且动漫产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2011年11月26日,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揭牌成立。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联合会是由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社会组织、文化创意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市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社会法人组织,它是政府同文化创意产业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联合会将以结构合理、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特色鲜明的组织形式,更广泛地凝聚创意人才、推动项目建设、形成规模效应,不断提高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提高苏州市文化产业的整体经营和服务水平,促进苏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的视觉形象塑造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主要是品牌策略、形象定位和设计策略三个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元素可从苏州当地文化特色中延伸,了解相关设计作品的背景、形态、特色等,以整合性的思路拟定品牌策略。在设计执行时需要有鲜明的色彩意象和设计风格的定位。在后期制作选材或者形象定位时同时考虑实用与审美及市场推广的价值。

艺术设计类别庞杂,有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招贴设计、广告设计等。鉴于文章篇幅限制,在阐述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苏式艺术设计时以广告设计中的海报设计为例进行扼要说明。海报一般可分为商业海报、文化海报、公益海报、政治海报等,《苏州印象》海报属于文化海报范畴,文化海报和其他类型的海报一样都是图形、符号、文字、色彩等元素的分解与重组,不同之处它以传播特定城市文化为核心。

在借鉴国内主题海报设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优越地理位置,雄厚的商业经济条件等为《苏州印象》海报设计展的产生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主题海报设计展,举办伊始便吸引了国内外设计者的广泛响应,目的是用海报设计形式宣传苏州的城市形象。《苏州印象》海报设计是融和苏州本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典范,对宣传苏州、引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重视等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在视觉元素的运用和创意方面着重表现江南水乡、风景园林、名胜古迹、古镇民居、工艺美术、现代都市等苏州特色文化。在表现技法上除了海报设计应当遵循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图形设计的单体元素、多重元素、类似联想、元素替代和正负形的基本方式外,还将国画创作的传统技法及数码特效的现代美感或独立呈现,或交融阐释。曲、静、空的意境,淡、儒、素的雅境,自然与人类、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统一等将苏州的城市文化内涵表达得淋漓尽致。《苏州印象》的主题形式随着城市的变迁得到不断地拓展,《苏州印象》已成为一种诠释非物质文化的物质文化载体。

四、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创新之路

苏州市建设“文化强市”共有六大举措,分别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文化产业跨越发展、文化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对外交流等六大工程。艺术设计的宣传形式无疑在六大工程实施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适应当代全球城市竞争的重要举措。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苏州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是优化苏州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苏州发展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国际化提升的重要历史时期,应当从战略高度大力发展有苏州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

构建优良的政策环境,深化苏州文化体制改革,加强苏州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宣传、包装等工作,促进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国际化程度、产业化程度、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程度;提高文化企业的产业集群能力。充分开发、利用、保护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苏州文化创意产业和苏式艺术设计行业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培养和储备创新人才。真正让世界了解苏州,让苏州走向世界。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行业的共同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并强调培养艺术人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氛围,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与苏式艺术设计的进一步壮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世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内涵与外延[J].黑龙江史志,2008(11).

[2]2003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艺术与文化研究范文3

关键词:服饰文化;大学生;校园文化

一、大学生服饰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

校园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它强烈地反映出学生在这一特殊环境下所拥有的特殊审美观念、时尚观念以及着装观念。1.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反映出校园的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占据校园文化的核心地位,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而服饰穿着在人的身上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思想,不同的服饰不同的搭配就能够体现出一个人不同的气质,而大学生对于服饰的选择无不显现着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习惯、审美追求,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服饰美的追求体现出大学生的内在心理和对于美的欣赏与价值观,服饰穿在身上就像赋予其生命,不同的类型形成了校园中不同的风景。2.大学生服饰文化能够反映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在校园这个特殊的氛围环境中,举办多样化活动就成为大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而从服饰方面就能够更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审美能力,在校园文化建设里大学生对于自身的穿着搭配停留在怎样才能通过服饰展示自己,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会体现出服饰文化带给我们质的改变,整体环境的变化拥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大学生服饰风格的研究现状

1.时尚前卫风格。大学生着装引领着校园服饰文化的潮流,这是校园服饰文化的一显著特点,他们追求时尚着装,必然会带动消费的时尚,有些大学生追求品牌、偏好名牌,追求前卫潮流、个性的服饰,显现出随性,标新立异的特点,而有一部分大学生追求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性格爱好,追求特别夸张而又不显张扬的服饰,各种各样的群体在校园服饰文化中都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展示校园的文化形象。2.单一的服饰风格。大学生服饰中的时尚和简约,体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服饰的单一化,曾经做过一份调查研究显示,在大学大一、大二学生群体中,对于穿着类型的调查,拥有70%的学生穿着的运动服,15%的学生穿着休闲服装,另外15%的学生穿着一些比较前卫时尚潮流的服饰,同时,他们对于服装类型喜好的调查研究显示,65%的学生喜欢前卫运动休闲装,20%的学生喜欢一些品牌效应下的时尚服饰,15%的学生喜欢成熟稳重的服饰,服饰的单一显示着学生的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在大学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氛围下有一定的影响。

三、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

校园的文化精神是由教师与学生构成,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需要的精英群体。服饰的艺术与审美功能以独特的文化内涵理念影响着大学的文化建设,学生群体的穿衣打扮在新时期社会发展中体现着大学文化的精神。大学生群体对服饰认识与理解较为前卫,标新立异的穿衣方式体现着自身的与众不同。1.服饰传播对大学生的影响。服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因素慢慢渗透服饰文化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服饰慢慢向实用和美观发展,更成为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大学生服饰文化是校园时尚精神的直接表达,作为一种时尚文化,体现出年轻人的审美观念,生活品位和价值观取向。大学生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他们穿着的不同体现出文化水平的不同。2.服饰艺术传播的意义。服饰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符号,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有重大的意义,服饰中蕴含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的观念和习惯,体现一个人的审美标准;服饰还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身份,通过服饰的传播能够带动别人的审美观念,把前卫时尚积极的信息传递给人们。服饰也是审美文化的载体,通过这个载体体现出个人的修养、气质。

四、服饰文化的艺术传播与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艺术与文化研究范文4

[关键词]吕梁汉画像石 动画 保护 传播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性石刻壁画。它以图画的形式介绍了墓主人生前的事迹、亲人为逝者建构的另一世界的生活或者精彩丰富的神话传说,反映了当时朝代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想以及经济状况。泰戈尔曾经说过:时间可以吞噬一切事物。但是汉画像石似乎一直在坚强地与时间进行对抗,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看世间百态。汉画像石带着深沉雄大的艺术气魄,在那个英雄时代为我们诉说着伟大的艺术。

全各地的汉画像石均有属于各自的艺术特点:山东苏北画像石精致而质朴,陕北地区的汉画像石较为简练概括,河南地区汉画像石以孔武有力见长,四川汉画像石则秀美活泼。山西地区出土的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吕梁地区的离石县、柳林县、中阳县以及方山县,它们风格朴素自然,厚实淳朴。

吕梁汉画像石多受陕北地区汉画像石影响,东汉永和五年上郡与西河郡治所南迁,离石成为西河郡新的治所,大量民众迁入至此,随着陕北画像石匠的迁入,吕梁的汉画像石风格开始受陕北影响。随着年代的变迁,吕梁汉画像石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反映当时的社会文化及人文审美。吕梁汉画像石的石材大量取材于本地,这些石材质地较为松软,不像山东、河南等地坚固,故而山西汉画像石雕刻不能过渡细致精美,形成了它独有的质朴概括的艺术风格(图1)。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会通过具体的事物(国画、书法、剪纸、版画等)进行传承,而进入到科技高速发达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学习西方文化,渐渐忽视本土文化,造成传统文化断代现象。尤其到上世纪80、90年代,欧美文化和日韩文化的快速浸入,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失去了个性和民族特色。中国拥有悠久的千年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虽然科技迅猛发展,急速迈向信息化社会对于传统艺术的传承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全新契机。新观念新思想为传统文化的再设计提供了更多思考和可能。

二、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实现的途径

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早期的中国运用浓厚的装饰特征和民族风格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境之美。1942年万氏兄弟创作的《铁扇公主》影响了日本动画大神手冢治虫创作了风靡世界的《铁臂阿童木》。60年代,特伟导演创作的动画短片《小蝌蚪找妈妈》以浓郁的水墨风格享誉世界,而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表现木版年画及敦煌壁画元素,更是成为几代人心中抹不去的经典影片。《骄傲的将军》运用了京剧脸谱及敦煌壁画进行创作;《猪八戒吃西瓜》则是我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三个和尚》意味深长地体现了中国画留白的思想。曾几何时,动画这种艺术形式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使得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动画艺术是将原本没有生命的形象与符号,通过使之运动而赋予其性格和生命的一门艺术。从三万五千年前的阿尔塔米拉山洞中的“奔跑的野牛”壁画,到我国5000年前的舞蹈纹盆,充分表现出人们对于运动敏感的天性和对于创造生命感的渴望。2002年昂西动画节的一部开场动画《Jurannessic》(图2),则非常精彩地传达出远古人类想要借助画面记录动作的强烈愿望。

动画具有假定性,它是将造型语言与影视语言融为一体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而是以夸张和想象作为特征,这点和汉画像石具有相同的艺术手法特征。早期动画短片《南郭先生》就利用了取材于汉画像石风格的角色造型和场景设计(图3)。

三、吕梁汉画像石的特点及与动画的融合

山西吕梁地区的汉画像石大都从整体出发,造型较为简练概括,不同于陕北地区刻画细节的丰富饱满,吕梁汉画石对造型的细节不加修饰,统一而概括。在选材上,吕梁汉画石主要是对神仙状态的描述,表达了“羽化升仙”的主题思想,风格古朴,较为沉稳严肃。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将吕梁汉画像石元素与动画艺术相融合,进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播。

1.吕梁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

山西吕梁地区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分为两大类:神仙世界和日常生活。神话故事中东王公和西王母被大量刻画在墓门的门框石及墓室的竖框石上。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不同的是,东王公和西王母均是侧面跽坐,未发现有正面跽坐图像,并且能够看出用墨色勾勒的线条,并不全都是雕刻手法(图4)。除此之外,“羽化升仙”也是吕梁汉画像石中大量刻画的内容。图5画面分为左右两栏,右窄左宽,右刻云纹图案,左为飞升题材,自上而下依次有一骑马侍者,一骑牛侍者,手拿幡旗,向左飞驰,三匹双肩生翼天马载着御乘者和羽人驰骋飞过,一条应龙飞驰,地上一名鸡首人身的神人持戟守护神木。(图5)

车马出行是吕梁汉画像石较为常见的现实生活题材,主要用于反映墓主人生前官职以及地位情况,一般使用在墓门楣石以及墓室四周的横额石上。图6画面分为三格,左右格为蔓草状连线云气纹。中格自上而下有云气纹;拴于树旁喂养的尖角大犍牛;一骑吏执り奔驰导引,一人牵牛车行进,牛昂首前行,车为辎车,四人在旁随之而行;一虎,两龙缠绕。

从吕梁汉画像石的画面上可看出,它与动画艺术的形式构成法则相符合,注重形式感和装饰性,刻画饱满而夸张,内容丰富传神,大可用在动画创作中,以连续性和秩序感构成动画的镜头分画面设计。在选用传统题材内容的基础上要进行再创作,力求做到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加强原著的戏剧性。

2.吕梁汉画像石的造型

吕梁汉画像石中的造型形态夸张,看似松散的轮廓中却张弛有度,用线讲究,多用曲线来表现角色的动态美。角色造型着重突出人物的轮廓和结构特点,强调以形传神的重要性,几乎没有面部表情的刻画。创作者采用团块结构法和以刀带笔的用线造型法,团块结构法是对人物形象地形体结构进行整体化提炼,刻画出形式感较强的不同块面。此法更能准确抓住角色稍纵即逝的动态,选取最为精彩的一瞬间,使观者产生下一秒就可看见运动的错觉(图7)。纵观现在国产动画的造型,单板木讷没有活力,缺乏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需要从吕梁汉画像石上受到启发,创作出具有力量感和动态感的造型。

3.吕梁汉画像石的构图

吕梁汉画像石每一幅都有生动的场景,或再现现实,或超脱现实。在这些表现大场景的创作中,大多采用传统国画中的散点透视和鸟瞰透视法。除此之外,分层与分格的形式是汉画像石这种艺术形式区别于别的艺术形式的重点所在,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画面凌乱的问题,或上下分层,或左右分格,将不同的内容统一在一个画面中,做到层次分明,有序排列。这样的构图方式饱满充实,尤其针对大场景,整幅画面热闹而不凌乱,充满动感,看似运动感十足(图6)。动画创作大可采用吕梁汉画像石的这种构图方式,来增加活泼感,充分体现动画的“运动性”。荷兰动画导演保罗・德里森利用分屏叙事的形式,创造独具一格的动画作品,其形式与汉画像石分格方式类似(图8)。

艺术与文化研究范文5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文化艺术组织 政府 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得到提高,随之衍生出对艺术的需求。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文化职能转变与文化体制改革创新,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成为重要的文化职能补充。目前,我国形成以三大部分为主体的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分别是以美术馆、艺术馆和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事业单位;以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及各类基金会为代表的社会团体;以民营艺术馆为代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①

一、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重要性

在全球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一项必要社会组织起到了引导合理社会价值观、培养公民审美情操、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作用。非营利艺术文化组织的重要性体现在:(一)能够充分吸纳社会资源,通过募捐等形式募集社会资金及慈善物品,在动员志愿者参加组织开展的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中,以非营利性、公益性的特征充分弥补政府与市场缺失带来的不足,从而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二)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公众意识的表达载体,充分体现公众文化诉求,鼓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中,拓宽公众对文化艺术的了解,提升公众审美情趣,比如艺术馆、博物馆开展的展览活动和讲座,直观的向公众展示文化艺术的实体与思想,公众通过“看”“听”甚至“摸”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文化艺术,进一步推动文化艺术观念的传播。②(三)传播社会主流文化意识导向,引导公众承担社会责任,坚守道德底线。文化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出版物、公众讲座等形式进行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历史文物,形象化的展示、讲解传播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与价值观,与政府相互配合保障公共文化政策的推进实施。(四)社会团体的成立保障了文化艺术工作者的权益,用团体的形式构成规范的文化体系。因此,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健全发展以及与政府构建良性合作关系是实现我国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的必要前提。

二、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背景下,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府掌握公共权力,通过法律法规和行政权力影响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和发展;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是政府实现其文化职能转变的载体,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对政府政策的有效回应可以对政府形成强大的支持力,反之会产生限制作用。二者间良性互动的关系是提升社会文化传播能力、实现社会福利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政府的强制力决定了政府在政治力量对比和资源分配上占据绝对优势地位。③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建立要得到法律与政策支持,以获得成立和运行的合法性。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位不够明确,导致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缺乏独立性,④文化艺术传播的主题与内容受限。在二者的合作关系中,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处于被支配地位,忽略了公共文化艺术的公众性、多元性、创新性的特征,没有做到以公众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二)在我国,政府资金支持是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相关募捐和基金政策不太健全,导致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在运行活动与决策上缺乏自主性。我国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本身缺乏健全的管理体系,倾向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员工呈现老龄化态势,缺乏创新性,人、财、物管理制度不够科学,资金短缺,社会公信力、影响力不高,难以实现与政府的有效合作。

(三)公众全民参与程度有限,制约了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发展,使得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内部资金利用不充分、文化设施资源浪费。主要存在着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城乡差距大的问题,还没能实现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结合。政府作为文化艺术事业导向的主体,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互动性不高导致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脱节的情况。此外,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自身也存在能力不足的现状,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文化活动开展缺乏长期性、计划性,无法对政府的支持予以有效地回应。

三、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政府构建良性合作关系的对策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既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要能够匹配经济发展的步伐。政府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时,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角色,二者应构建和谐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角色的转变。

(一)基于公众需求的统一文化推广

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应加强沟通与交流,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拥有便利的条件了解公众的文化艺术需求,作为公众意志的载体,应积极向政府反映公众文化艺术推广的切入点,不单单以政府指令为根本,应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实现政府政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如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与地方政府社区合作,开展社区书法艺术品展览、社区老年人书法大赛等,丰富群众日常生活,在符合社会主流文化艺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推广满足公众需求的文化。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与管理机制

政府深化法制改革进程,简化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审批程序,高效合理的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进行管理。政府在明确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合法地位前提下,要认清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之间可能出现的公共资源竞争。⑤合理调配资源,在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进行拨款支持的情况下,可以英国《慈善法》为借鉴,规范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融资环境,保障资助人权利与义务,对文物与艺术品捐赠进行科学管理,进一步营造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独立自主的决策与运行环境。同时,明确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管理体制,以科学透明化的管理来提升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活力和竞争力,加强组织能力建设,在合理的前提下尽量少的受到政府干预,形成自身良性发展。⑥

(三)加大公众参与力度,建立第三方监督机制

政府始终扮演着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监督者角色,但人民群众是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公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与接受程度是政策推进的根本。加大公众参与,形成惠及全国上下的格局,形成第三方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监督态势,提高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合作效率,杜绝资源浪费。

构建政府与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的良性合作关系,是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前进的首要出发点。非营利文化艺术组织作为文化事业的“第三部门”,应充分发挥其功能补充作用,积极构建和谐共赢的合作关系模式,为进一步推发动我国公民文化艺术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注:本文为哈尔滨师范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资助计划项目,项目编号:KJB201106;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LBH-Z12079;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Ggzdxk-13004)

注释:

①黄小娇.美国非营利艺术组织的募捐及其实践――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例[D].中央美术学院,2014.

②王名.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功能及其分类 [J].学术月刊,2006(9):8-11.

③田凯.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关系研究――一个社会学理性选择视角的分析[J].学术研究,2005(1):90-96.

④郭小聪,文明超.合作中的竞争: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新型关系[J].公共管理学报,2004 (1): 57-63.

⑤马力.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模式构建[J].学术交流,2007(4):86-90.

⑥周正兵.英国非营利艺术机构管理经验及其启示――以经常性资助机构为例[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2 (45):62-69.

艺术与文化研究范文6

【关键词】文化名市;田园诗;创新

伴随着汉中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汉中市政府提出把汉中建成全国特色鲜明文化名市、生态良好宜居城市的号召,这就需要一批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在省内外叫响。方济众先生是二十世纪下半叶,我国美术界具有相当影响的国画大家,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对方济众先生的艺术进行深层次研究,对汉中文化名市的构建的价值是巨大的。

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不在于是否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在于它的文化底蕴与人的修养。能以平和之心待人接物是一座城市文明的体现。文化名市的构建,首先,是有有文化讲文明的人,组成城市个体的人有了文化、讲了文明,自然就可以构建起有文明的城,这也绝非口号和高楼所能及。然而,文化修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到,而是潜移默化的形成的。对于这种平和心态的的养成,方先生的生平以及他那田园诗般的国画,恰恰契合当下需求。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汉中虽为小城,但也很难摆脱这样的局面。这种浮躁与不和谐之风,不利于城市的长远发展。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汉中经历了时代的三筑两迁,自古不缺少文人墨客,我们长会说起,这里是张骞的故里,蔡伦在这里加官受爵,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然而,在近现代书画艺术中,这里却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大师,唯有方济众先生。

如何利用方济众先生的影响及作品的内在含义为汉中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利用省内外知名艺术家、艺术团体及艺术院校的写生采风活动,增进省内外文学艺术界名家对汉中地区人文风貌的了解。汉中地处秦巴山区,汉江、嘉陵江穿过其中,与关中平原、陕北高原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以方济众先生故居所在地勉县以及方先生生活过的洋县为切入点,组织团队进行绘画、摄影写生,有利于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汉中三国文化与秦岭南麓特色风貌的推广;对宣传推广当地文化产业也很重要的意义,同时,可以帮助当地政府加快文化名镇的建设。

二、推广方济众的艺术观点与艺术成就,提高汉中市专业艺术人才的修养与素质。通过组织专业的研讨会与展览进行专业交流。以艺术研讨会为契机,带动专业人才的互动,提升我市艺术工作者的创作能力水平。如在2013年方济众先生诞辰90周年之际,先生出生地的所在的高校陕西理工学院组织的“方济众艺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汇聚了全国多位知名画家、理论家前来参会。为汉中市在方济众艺术研究领域开了个好头。随后成立的方济众艺术研究所,为方济众艺术理论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讨会后,方济众理论文集也相继发行。陕西理工学院又修建了方济众艺术馆,成为汉水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所也出版了《汉水文化研究---方济众研究专辑》一书。以上活动均为汉中市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持续提升奠定了基础。

三、汉中地处秦岭南麓,四季气候温润,方济众先生在陕南地区的表现题材多以汉中各地写生为主。作品中无不流露出当地浓郁的乡土气息。随意平凡的场景在先生笔下,立刻变成了喜闻乐见的生动作品。无论在汉中的勉县老家,还是汉台区自家的滋卉园中,都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近年来,汉中市始终致力于打造全国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方先生的作品便是再好不过的一种宣传方式,是宣传绿色生态汉中的另外一个视点。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陕南要以汉水文化和绿色文化作为重点建设的战略目标,政府也出台了很多支持我市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在此大环境下,推动方济众先生艺术研究是再恰当不过的。方先生最成功的作品,多为写意小景。似乎平常随意景物,却体现了先生对故乡、对自然的深刻情感。小画幅之外,都带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犹如一首风景的田园诗,使人难以忘怀。这些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无形中可以提高观者的审美情趣。因此,树立方济众先生为近现代汉中文化标志的形象,有助于汉中文化名市的构建,对汉中汉水之滨绿色生态名城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四、方济众先生笔墨具有的创新性,有助于汉中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创新。摆脱固有观念的局限。身为长安画派的主将却摒弃了长安画派刚健画风,从而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宁静画风,形成了一种对故乡乡情进行描绘的田园诗风格。这种笔墨的创新性有别于长安画派其他代表人物,因此也成为长安画派一道靓丽的风景。汉中文化名市的构建,必须要找到一条有别地其他地域文化的路,有自己的生态、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有创新意识。只有符合地域文化的特性,才会持续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