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1
1.1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管理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构建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例如无线网络、GPS全球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来获取地理信息,创新了城市管理的模式,并实现了城市监督和管理这两项职能的合理分工,采用的管理方法包括城市事件管理法、城市部件管理法和万米单元网络管理法等。
1.2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组成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是由各种基础数据和图集组成的。其中基础数据包括监督网络数据、地理编码数据、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数据、社区以上境界数据和城市地形数据等;图集包括城市管理单元网格图集、城市管理部件图集和城市管理监督网络图集等。
2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
2.1 城市部件的定位、分类和编码
在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中,首先要完成城市部件的定位和分类。城市部件的分类主要利用相关的地理编码技术将各类的城市部件分成几大类,然后通过地理坐标定位,将城市部件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图中,这样就可以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管理。成熟部件的划分种类基本都是相同的,可以将其分为C类、B类和A类。其中C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能够概略表述空间位置的部件,常见的有停车场、桥梁等,在C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10 m之内;B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和空间位置都比较明确的部件,例如户外广告、亭和垃圾箱等,在B类城市部件的定位中,要求其定位的误差控制在1.0 m以内;A类城市部件主要是指边界明确和空间位置明确的部件,包括路灯、井盖等,对于这类城市部件的定位要求其定位的误差在±0.5 m之内。另外,根据具体的城市部件也可以将城市部件分为道路交通类、公共设施类、园林绿化类、市容环境类、房屋土地类和扩展部件类。其中道路桥梁类主要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公交车亭和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类主要包括路灯和水、气、电等设施;园林绿化类主要包括街头座椅、绿地、古树名木和城市雕塑等;市容环境类主要包括果皮箱、广告牌匾和公共厕所等;扩展部件类主要包括斑马线、盲道和旅游指示牌等。按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规定,市容环境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13个小类,交通设施类城市部件分为31个小类,公共设施分为58个小类,园林绿化类部件分为10个小类等。
完成了城市部件的分类之后,还要对城市部件进行编码,编码过程中要求每一个城市部件的标识码具有唯一性。城市部件的标识码由部件代码和顺序代码组成,其中部件代码为10位数字,顺序代码为6位数字,所以部件标识码一共由16位数字组成。其中10位部件标识码又分为市辖区代码、大类编码和小类编码。
2.2 数字化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和编码
城市单元网格的划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城市单元网格的管理现状、地理布局、属地管理、面积等,要遵循方便管理、相对稳定原则以及无缝拼接原则等来进行划分。划分好单元网格之后,同样也要进行单元网格编码,单元网格的编码同样也要遵循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标识码的原则。单元网格标识码一共由15位数字组成,分别为县级或者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划代码,一共为6位数字;街道代码或者镇乡代码,一共为3位数字;社区代码或者村代码,为3位;最后是单元网格的顺序代码,一共有3位数字,这样数字最终组成了单元网格编码,并且能够确保一个单元网格对应一个唯一的编码。
2.3 城市地理编码
城市地理编码就是根据面、线和点等来对城市的地理实体进行标示,通过地理编码,就可以对地理空间进行大致定位,在空间位置上显示出城市中不同数据资源的地理信息,可以实现人们对空间信息的读取,在不同空间位置内实现对城市信息的相关整合和优化,最终实现整合优化城市资源的目标。在城市地理编码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各种地理编码技术来对城市的部件进行分类,并实现分项管理,确保对城市的精确管理,改变以往管理过程中的盲目管理现状,将以往传统的城市人工管理向现代信息化管理转变。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要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据的建库,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普查。在城市数据普查过程中,需要对部件的属性信息、部件的空间位置以及部件的照片拍摄等进行普查。其中,城市的部件基本属性主要分为附加属性和基本属性这两个方面,基本属性包括城市部件所在的单元网格、专业部门、部件的名称、部件的标识码、部件的使用状态、部件数据的来源以及城市部件的初始日期和变更日期等。在普查过程中需要完成对相关数据的普查,采用实地调查的方式进行普查。城市部件的附加属性是指专业需要增加的属性或者根据行业的特点特征增加的附加属性。例如,对于井盖这一城市部件来说,井盖材料就是附加属性。在对城市部件进行普查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界定部件普查的范围。对于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来说,在普查过程中主要普查的内容为城市道路,包括部分居民区的地上设施和城市市政管理的公共地上设施等。完成城市部件的普查之后,就要开始数据建库,采用没有压缩的E00格式对调查之后的部件属性数据信息以及图形数据信息等进行逐一核实,核实后将其输入到部分数据库中,最终完成整个数据部件库。在输入城市部件的属性时,应该将城市部件的采集数据、地质普查数据以及单元网格划分数据等按照部件数据属性信息表的格式录入到数据库中,以完成建库。
3 结语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就是数字化城市管理监督和指挥系统,是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资源的重要手段,其可以使城市管理的流程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实现对城市的有效管理。因此,一定要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建库工作,以提升我国城市管理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燕.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普查方法探讨[J].城市勘测,2015,35(6):24-27.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2
北京一场大雨,竟然给生活在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人们带来了生命、财产的严重损失,沉痛过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现代城市管理的突出问题。针对城市内涝引发的城市管理思考,作为专注于城市管理领域的专业人士,北京数字政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以下简称数字政通)吴强华认为:“这次北京下雨,出现多处路段积水,与城市基础设施的设计标准有关,通常一些下凹设计地段的排水标准是30毫米,超过这个限度排水就会出现问题,但考虑到成本问题,通常不会依照更高的标准去设计,因此这就考验城市在应急管理方面的能力。”
摸着石头过河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管理不是一个新课题,但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规模、民众诉求及管理手段都发生了一些改变,数字化、精细化城市管理已经成为现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这个原因,吴强华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2003年的时候,数字城市管理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据吴强华介绍,他起初带领团队建立数字政通,主要做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一些地理信息、可视化手段、移动通讯等技术开始凸显作用,而后与北京市东城区当时的区长陈平接触后,都认为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去推动城市做一些规划管理,于是共同做了东城区的网格化城市管理软课题。只是有了基础的认识,但具体怎么做还不确定,从原型设计到2004年正式上线系统,之前经历了大概两年的磨合,做了多轮系统模拟。项目不清晰,又没有经费支持,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那么执着要做呢?吴强华说:“虽然没有先例,系统看起来也很复杂,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各项基础条件已经相对成熟,需要的就是把它们系统化和软件化,这对于城市管理来说,或许是件具有革命意义的事情,所以,我们决定投入。”
这个“或许”后来被不断验证,网格化城市管理、数字化社会管理、智慧、平安城市,这些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行业的热点话题。甚至连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热门技术应用也不断向这些领域投入。可以说吴强华和他的团队抓住了这个机会,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即国内软件厂商中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缔造者。
据吴强华回忆当时主要在四方面有了较成熟的条件。首先,城市管理水平需要提升的需求很大,与之配套的城市管理相对滞后;
其次,政府部门开始从重建设、轻管理的城市规划,逐步转向加强城市管理,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好的环境;再次,技术发展已经可以支持数字化管理手段的使用,包括在网上上传照片,定位信息等。
最后,数字政通推出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能够解决城市管理的几个核心问题。一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以东城为例,数字化城市管理把东城区划成网格,在25.3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划分了1500多个网格,划分完之后派监督员主动巡查,一个监督员管10~20多个网格,每天要巡查至少4~5次,然后主动上报问题。巡视员通过手持城管通记录下每天的巡查情况,以此作为工作考核。
二是解决职责不清问题。通过数据普查,将网格内的物件归类、编号、确权,然后编制成指挥手册,一个井盖是丢了,谁来管,什么时候补上,或是附近塌陷了,何时有围挡提示,何时恢复原状等问题都根据指导手册进行处置。
三是不依赖突击。利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巡查、上报处理问题变成一个常态化管理模式,即使在面对诸如奥运会、亚运会这类特殊事件时候,城市管理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而且,城市管理不仅仅是对垃圾桶、路灯、井盖这些城市部件的巡查,也包括了重点事件的巡查,如:流浪乞讨、人群聚集、出店经营等,大概十几个大类、一百多个小类的问题都是“大城管”的范畴。
四是建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能都汇聚到这里来。运作流程是:一个问题报上来了,由指挥中心统一协调,分派工单到各有关部门负责解决,监督中心同时对问题是否能按时解决、解决质量如何、结案率情况等进行监督考核,协同各个部门共同做好城市管理的实际工作。
专注创新数字化管理
第一个东城区项目完成后,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认可,陆续有很多省市主动找到数字政通,希望能够实施网格化城市管理项目,在国家住建部的统一指导下,至2008年,在全国共选择了三批51个试点城市推广网格化数字城市管理系统,其中数字政通就做了30多个。从2004年到2011年,经历了市场启动阶段、试点阶段、推广阶段,数字政通成为了数字城市管理领域的领先者,占全国市场60%左右份额。
但这些成绩并没有让吴强华和他的团队满足,他们更多的时候在思考,如何积累经验并不断创新,打造出更符合现代城市甚至现代社会管理的新模式。目前公司已进入深化拓展阶段。特别是在2011年初,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方向。数字政通基于网格化城市管理延伸到网格化社会管理,已成为重要发展策略。吴强华介绍:“社会管理的概念非常大,从区域上看,城市管理停留在一些公共的领域,比如大街小巷或开放式小区的公共设施,现在逐步进入到小区里面;从内容上看,与人相关的管理越来越多,管理内涵不断扩大。”
基于这种深化创新,在数字政通做的近200多个项目中,除了基础的城市管理核心业务系统,如信息采集设备城管通、各部门协同管理系统、大屏幕的管理指挥等外,每个城市都会根据市场需求和产品研况额外加入一些应用完善管理内容。如专门给领导用的领导通,一些经过过滤的信息会推送给领导,例如:紧急案件、评价结果,更方便领导做决策。另外广告管理系统可以对城市广告牌的设立,内容、规格是否合法,在特殊情况下是否安全等进行管理,此类拓展系统数字政通大概做了二三十个。“所以,我们把针对某一类管理问题做精细化管理叫专业网格化管理,同时,把这种管理模式拓展开来,去管理更多的内容。”吴强华强调。
机缘巧合上市
有了在这个行业专注的成长,有了对这个行业不断深挖的决心,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水平不断提升,仅利用一年的准备时间,数字政通就成功在创业板上市,可谓是发展使然。而吴强华却笑谈是机缘巧合才赶上了创业板上市的好时机,殊不知机会正是留给了他这样有准备的人。
但上市后作为一家公众公司,也确实有了很多转变,除了公司知名度提高了,业务发展上了一个台阶外,对管理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强华就坦言:“现在的压力更大了,公司的规模、盈利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激励你不断成长。”的确,他一刻也不敢停,记者了解到吴强华由于长期工作劳累,最近肩膀有些不适,但他一直忍痛坚持工作,丢不下公司去医院治疗。“作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必须承担更多责任,带领公司奋勇向前,也许,这就是一家公众公司与私人公司的差别吧。”他苦笑。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3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态城市;城市管理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Communication)、现代计算机技术(Computer)、现代控制技术(Control)及现代图形显示技术(CRT)等4C技术取得历史性的突破,现代信息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并以史无前例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当今世界不断向信息时代迈进。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次大战后的大事迹,无论多么简略,都摆脱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济、社会所产生的革命性泛影响。[1]
一.数字智能城市,为数字化管理提供物质基础
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基础设施,也是智能化城市和数字化管理的必要条件。为此,生态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必须是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设施智能化。建立生态城市,首先要构建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框架,实现城市信息建设的公开、透明及群众的广泛参与;其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要把信息化建设纳入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份,提高信息化建设地位与作用
进行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智能城市要本着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策略、统一规划管理的原则。一要加强城市局域网的发展,使网络覆盖整个生态城市的全部区域,把该区域内的基本信息系统全部连接起来,实现基本的三网(有线电视网、电话网、互联网)融合,实现区域资源充分共享;二要开发智能应用系统,对现有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提升,在系统的大量事务性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开发,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城市辅助决策与管理的基本功能;三要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产业集群及城市管理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管理数据库,并通过城市局域网把分散的、梯级式的数据库串接在一起,用智能化方法的监测和调控体系进行智能管理,实现生态城市中社会、经营等信息的高度通畅。
二.发展数字智能技术,为数字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数字智能技术作为生态城市管理的技术支撑工具,并影响着整个城市管理效率。在生态城市管理数据库和网络平台的支持下,可以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有效监控生态城市中各系统的动态情况,还可以设计系统的连锁报警系统,为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服务提供技术支持,为生态城市的完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基础。
按当前已有技术手段,建立生态城市管理系统,要采用的数字技术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遥测(TM)、互联网(Internet)、虚拟现实(VR)与仿真(Simulation)这几个关键技术领域。其中,遥感与遥测技术是取得城市自然地理信息的有效手段;互联网作为传输数据的载体,能快速准确的将信息传递到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将采集到的遥感和遥测技术数据为信息源,经过存贮、处理、分析数据,为虚拟实现提供数据;虚拟现实与仿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可以把城市内的某些管理虚拟化实现,经过仿真处理后再进入城市管理的实施阶段。
生态城市管理系统利用数字智能技术可以安全、快速、高效、动态、规范地得到和存储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成果信息(包括属性的和空间的);快速、高精度对城市管理信息的查询进行检索和统计,以便用户获取各种精确信息;有效的对城市信息的空间进行分析,支持城市管理深化工作;快速、高精度地更新城市定位信息,使城市管理工作中信息的现实性得到保证[2]。
三.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态城市现代化管理
城市管理信息系统(Urba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UMIS)是为实现城市管理目标,收集、存储、加工和处理各种信息,辅助各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决策的信息处理系统。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管理和工业应用而设计,多数系统没有设计与城市智能管理系统的接口,无法在地理概念上辅助城市管理。因此开发生态城市管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是要开发新的应用系统,使GIS和MIS有效结合在一起,实现MIS和GIS的互连互通与共享,实现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履盖区域城市里的所有职能部门,通过对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与控制,可以让管理者及时准确地为决策层提供管理信息,推进决策管理科学化。
四.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实现生态城市决策科学化
信息化管理基础层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管理的技术层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管理应用层是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三者属于层级关系,且为最高的决策支持系统服务。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DS)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综合利用大量数据,有机组合众多模型,模拟不同决策方案,辅助决策者实现科学决策的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决策效率,保证科学决策。决策支持系统能是生态城市进行科学决策必须的主要工具,为生态城市创造出良好的决策环境。
相对管理信息系统而言,生态城市决策支持系统是对生态城市进行宏观管理的辅助工具,它以电子计算机对MIS产生的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再次高度综合而成。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在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决策者不同形式的支持,辅助生态城市制定可持续发展决策。
参考文献:
[1] 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4
[关键词]城市GIS空间数据 城市空间数据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码]B [文章编号]1000-405X(2013)-6-269-1
0 前言
近年来,数字中国、数字地球以及数字城市的概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和一些行业内部的学会等也纷纷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在我们看来,不管是数字地球还是数字中国和数字城市的概念,其和核心的技术都是基于数据以及其传输、处理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数据不仅仅包含到了数据的产生以及数据的更新概念。同时还包含了对于数据的管理和分配处理。而在这个过程中基于数据服务的覆盖范围是很广泛的。其涉及到了GIS技术、MIS技术、CAD技术等等的多方面技术系统。
1 城市GIS空间数据的内涵
城市的GIS空间数据本身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的技术在城市的政府、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乃至在城市的居民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其能够有效的利用城市地理信息技术将城市系统中的地理环境组成要去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映射到城市信息空间中,建设其一个城市现代化地理环境的空间信息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的组成要素与现实中的城市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能够组成一个虚拟的数字化城市。这就为城市的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在管理和决策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在我国来讲,城市的GIS利用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所取得成绩也是相对比较大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多。目前城市GIS系统在城市管理规划方面、城市空间基础信息管理方面、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方面、城市土地勘查与管理方面乃至城镇地籍管理等的方面都有英语,在城市的环境保护、城市供水与水资源管理、城市电力信息设施管理、有线电视管理、城市公安、交通以及旅游规划和城市防灾救灾等的方面都有成功的应用。这些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城市的空间数据以及城市的数据服务支持。
2 城市空间数据在GIS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1)城市的空间数据本身是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费空间数据的。其主要的是来源于城市的地形图、城市的地籍图以及城市的相关房产图等数据。在采集的过程中必须要由专业的人员采取复杂的技术手段进行。这个过程工作量比较大、投资也是比较大的。工作一般来讲都是由政府的相关测绘部门进行,具体的投资是政府,管理方也是政府。就城市的空间数据本身来讲,由于是大比例尺的空间数据获取以及提供来讲,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快速更新,准确采集,全面涉及并且要尽量的节省相关的成本。也就是要在相对经济的条件下,快速的获得高质量的数据。
(2)现阶段的城市地形图的图式是不适应城市GIS发展要求的。国内现阶段的城市地形图图式比较复杂,主要的是为了能够满足手工制图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图本身就不能够符合GIS系统制图要求的。所以,就出现了GIS到了一个地区不能够有效的使用问题。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制图的问题。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又忽视了数据本身的内容。所以,在上个世纪,CAD在GIS技术中应用很盛行。但是CAD软件本身是一种对于图的表现力度比内容数据的表现力度更大的软件。所以,这就不能够在GIS系统应用需要拓宽的时候,所提出的数据要求和分析要求。
(3)空间数据本身的质量优劣程度将直接决定GIS的发展程度。由于在传统手工状态下,政府部门在日常工作管理中所使用的空间数据质量问题是没有办法查找的,但是在采取了计算机的管理模式之后,数据本身的质量问题就被充分的暴露了出来。这就需要政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改正才能够得到解决。政府部门对于这样的问题要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未来的计算机技术来讲,如果输入的部分是垃圾的话,那么输出的数据和成果也是垃圾,这样的话也只是一种投资上的浪费。
(4)城市建设中GIS空间数据的提供情况与实际的需求不能够实现同步的发展。很多的城市空间数据需求企业在建设GIS平台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就是城市空间基础数据的获得问题。政府在GIS的数据开发过程中推出的价格十分的高,这就使得很多企业难以接受。投入的风险很大。很多的企业就选择重新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数据库。这要比买现成的数据库成本还要低。这样的现象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其导致的循环就是政府在GIS的数据开发过程中资金严重的不足,但是在有实际需求的企业中,却不能够买到相关的产品。
3 空间数据在GIS中的应用前景分析
随着建设部所规划的“城市规划、建设、刮泥与服务的数字化工程”项目不断深入。这项技术的目标也在不断的实现。这个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建设适合我国本身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实践的数字化系统。在全国的范围内实现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共享以及业务应用。通过大力的提倡城市信息化建设以及城市管理的现代化,为国家的各个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在决策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决策支持。为各种企业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信息方面的方便和信息服务。通过数字化工程本身的实施,改造传统的产业,通过技术的进步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环境、科技的协调化发展。这个项目明确的将数字化的城市构建作为目标。在预期之内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数据的产生和城市GIS技术的发展应用。
同时,很多的企业也参与到了城市GIS空间数据的行动中。很多以城市GIS开发以及数字化城市作为服务对象的高新技术公司相继建立起来,并且很多的大型软件以及系统的服务商也逐渐的进入到了城市GIS建设的领域中,开始逐渐的推出面向公众的业务服务。一些实力相对比较强的企业甚至准备投入大量的资金推动城市数据的生产与更新工作。这将对于城市数据生产和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天赐,傅桂明,任樟尧,GIS技术在蚊媒传染病监测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04).
[2]李欣,胡良明,朱健,顾有山,江苏省电力GIS现状调查及应用前景展望[J].现代测绘,2007(02).
[3]穆缸霞,高韵梅,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林业上的应用前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8).
[4]王少年,郎富平,移动GIS相关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4).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5
关键词 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207-03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广义上来讲,数字化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可以以城市为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处理,不仅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而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
1 数字城市建设概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随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从而演变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城市”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通过宽带网络的链接,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仿真 - 虚拟化技术,如城市进行多分辨率的数字城市,多尺度,多空间,时间和多品种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网络上的所有内容,数字化虚拟实现。它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数字城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观察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径,还可以辅助参与人类智力相关的创造活动。
1.2 国外数字城市现状
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之后实现了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市民的数字城市在线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政府网站群是数字城市功能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国外的政府网上办公的数量庞大,主要业务有: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档案管理,城市审计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经济、文化、旅游协调和服务,城市财政和政府采购,市政工程管理,应急管理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城市政府在网上进行了规划管理网上作业,将每次城市所做的城市规划方案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从而实现了程序规范、法制健全、申报简介、过程透明、效率高、尊重民意的城市管理及规划。
除了政府网站群方面,“数字城市”在地理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回顾国际上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市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第三阶段:市政府、企业互通互联的阶段;第四阶段:网络社会、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阶段。
1.3 国内数字城市现状
“数字城市”的我国也积极的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并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例如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中国县级第一市”的广东南海,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信息化的电子政务。不仅这些城市,我国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都开展而来试点工作,并逐步的在全国进行推广。“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效的,例如广州市建成了一个市党政机关城域互联网络平台,建成了政府等几大光纤网络,并与多个市直单位实现了高速互联,建立了省政府、中国经济网、国家计算机公众互联网等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互联。
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也相当巨大,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区。但我国政府网站仍处于政府宣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介绍政府结构、政府首脑、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统计结果等。由于投入到网上办公的时间较短,和国外政府网站相比业务上不是很成熟,但这些政府网站对数字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向着数字城市的行政管理迈出了跨越的一步,数字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需要由政府网站群来实现,因此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和成长对数字城市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政府和市民能更多沟通,更多交流。
我国目前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并举的形式下,不仅是政府网站群,其他的数字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数字城市,我们需要在政府网站群和各企业信息系统上做出更多的投入。
2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城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其所设计的理论有: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数据集成理论、分布式计算理论、三维仿真理论、海量存储理论、信息的认知理论、空间数据仓库理论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互操作与超链接。
2.1.1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沟通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桥梁,它主要包括: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参考标准、术语、元数据层次结构、元数据分级、元数据扩展原则及方法等。而“数据城市”则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对这大量数据处理的技术需要快速、高效地进行存取和运算以及传输,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技术。
2.1.2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过滤和匹配等操作后,进行数据仓库的建模、概括、聚集、调整及确认等工作。它是“数字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数据挖掘是通过建模从大量的数据中来挖掘所需的数据或知识,其过程为:确定数据挖掘对象、准备数据、建立模型、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和知识应用。
2.1.3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
空间数据融合主要内容有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其中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较为复杂。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攻关的难题是融合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关系。由此可见数据融合技术还需更加提升。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显示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和模拟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显示子系统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合成,检测子系统主要将操作信息传递给电脑,而模拟子系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实现虚拟环境的描述和构筑。虚拟显示系统的技术基础有许多,例如高级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等。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类型有视频映射系统、沉浸式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系统。
2.1.4 互操作与超链接
互操作是异构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即使它们的语言、模型和环境不同也依旧可以相互通讯和协调运行,来完成某一指定的任务。这些实体主要包括应用程序、处理对象和系统运行环境等。研究互操作不仅要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了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它是“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共享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技术途径。
超链接为“数字城市”提供了资源的关联,可以将“数字城市”庞大的信息资源相互联系起来,就如互联网中超链接的作用相似,但由于“数字城市”拥有海量的数据,因此对超链接的技术要求很高。
2.2 数字城市如何建设
建设“数字城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法规及运营管理体系、访问方式以及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由于“数字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的数字化管理。例如:数字化生活中包含数字社区、数字医疗、网上购物等;政府数字化办公包含决策支持、智能交通、一站式服务等; 企业数字化经营中包含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等。
“数字城市”总体构成分为四部分:基础信息层、地理空间层、应用系统层、决策分析层。“数字城市”建设首先要建好地基,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后,就要建设第二项工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的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须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第三步需要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截止到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此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
2.3 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数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还未达到“快、准、全、廉”的标准,大比例尺空间数据的获取与提供离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在城市数据的共享上存在着缺乏合适数据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数据的问题。由于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大的工程,所以设备要求也很高,目前的数据设备才存在着精度、网络传输速度以及虚拟设备模拟的逼真度等方面的问题。建设“数字城市”,技术要求也很高,虽然目前我国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建设需求,所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再者,技术、管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待协调,“数字城市”数据共建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政策和经济的因素,所以协调这些方面是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不是很快,水平也参差不齐,要实现不同领域的系统互联互通是尤为重要而有难度的,这将给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挑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信息化试验区建设、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其次,我们要引入人才,此时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个专业部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数字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人才的比例要协调。再者,“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唯有市民的热情才能增加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数字城市”不仅仅只应用与政府,还应用与生活,比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单位、数字化企业等等,那么开展普及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主要涉及到加强领导,促进技术管理和经济三者关系的协调,以及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面对目前无法避免的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如此可以合理的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相信在解决这些问题后,“数字城市”便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3 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及发展前景
数字城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政府机关办公系统、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各种领域的管理,这些大量的城市空间数据在提供和获取上追求着“快、准、全、廉”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由数字城市的建设来解决的,包括数据生产与更新的速度,数据的准确及精度,数据在空间中的完整性以及体现数据的真三维和时态性。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空间数据的状况。
因此,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也会加入到建设行列,从而给城市空间数据的生产和处理增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杜,宋富林,卢中正.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
[2]吕长广,杨玉坤.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战略[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
[3]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
[4]郑剑宇.数字城市与数据仓库[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5]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的讨论综述[J].社科情报,2002.
[6]张晶,韦中亚,邬伦.数字城市实现的技术体系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7]龚建雅.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J].3S世界,2001.
[8]简论数字化城市[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
[9]赖远鲲.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10]陈坚.如何构建数字城市[J].特别报道,2012.
[11]王建虎,吴昊.数字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
数字化城市管理概念范文6
2000年,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断言: 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最深刻的两件事情,第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激烈的城市化进程在托起中国经济腾飞的辉煌成果时,也酿成了难以下咽的苦果: 人口激增、房价飞涨、环境恶化……中国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
中国的数字城市正是诞生在这样激烈剧变的城市化进程中。
“数字城市”正在成为时髦名词,被列入各省市的“十五”规划美好蓝图,“数字化”好像真的要来临了。
然而,只过去短短5年,“数字城市”就从众多省市的“十一五”规划中急速隐退。
“数字城市”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大起大落?“数字城市”是真的消失了,还是早就已经悄悄地走进百姓身边?
中国式难题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两倍数,城市集聚经济的速度以乘数效应放大。中国的城市化目标是,到2050年之前,使城市化率从2006年的43.9%提高到70%左右,这就意味着,城市化率平均每年增加近一个百分点,每年约有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走过城市化历程,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80年,而从改革开放算起,中国仅仅走过了30年。
人口激增所引发的大量边缘化人群、生活密集所带来的难以承受的房价、日益恶化的环境……在城市化爆发式发展的今天,由其引发的“城市病”正在威胁着人们的生活。由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构成的传统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也在城市化的滚滚洪流中,经历着巨浪的摔打。
加速完成城市化,又要在激烈的变革中经受住社会结构、体制变化的种种考验,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难题,是世界其他国家都不曾遇到的困境。
中国的城市信息化就诞生在这样的紧要关口,并被赋予了这样的责任: 在中国城市化尚未完成的情况下,迎接城市变革的挑战,信息化与城市化齐头并举。
就在中国面临双重挑战时,涵盖城市信息化所有内容的“数字城市”开始在全球兴起。1998年1月31日,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在加里福尼亚科学中心所做的“数字地球―认识21世纪我们这颗星球”的演讲中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新概念。以地理空间信息为主要支撑的“数字地球”勾画出人类数字生活的美好愿景,并由此引发了世界关于“数字城市”的探讨。
十年过去了,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起步期,进入到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成为数字城市的三大“引擎”,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
数字城市的热潮也波及到中国,那么,舶来的“数字城市”究竟适不适合中国?
中国的城市信息化承载着城市机制和管理方式变革的重任,而西方国家基于“后城市化”时代背景提出的“数字城市”则像空中楼阁一样遥不可及。中国的“数字城市”面临着中国式难题。
“理想国”困局
翻开陕西省咸阳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五”规划》,“全面建设‘数字咸阳’,加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被清晰地写进“总体思路中。”
“数字咸阳”的目标是什么?从电子政务家庭100%到企业信息化,“数字城市”无所不包。然而,对于一个信息化刚刚起步的城市来说,这样大而全的“数字城市”能够一步到位解决所有问题吗?
不只是咸阳这样一个西部地区的地级市,在东北、华中、华南,几乎所有的省市,从直辖市到省会城市、地级市,“建设数字城市”都成了“十五”规划 中最耀眼的部分。
然而,几年后,当本报记者启动数字城市特别报道,向全国各地采访数字城市的优秀案例时,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要先问一句: “数字城市是什么?”
“数字城市更像是一个口号,而不是科学名词。” 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方裕说。即使是身兼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方裕也无法准确地给出数字城市的定义,他所在的研究院主要专注空间地理信息的研究。
早在2000年前,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就曾专门做过数字城市的研究,并参与制定整体框架。早期的数字城市框架主要由基础层、管理层、应用层三部分构成。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构成了统一平台,在此基础上的管理层是对空间信息实施有效管理,而应用层则延伸出针对不同领域的众多应用,涉及政府、行业、企业及公众类应用。
同新加坡、日本等数字城市发展成熟的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数字城市框架有许多相似处,都注重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强化数字城市的顶层设计,资源共享贯穿始终。这些曾经是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能不能适用于中国呢?
“我国的数字城市发展并没有按照我们当初设计的理想模式去走。”郝力说。
为什么与国际如此接轨的数字城市理论会渐行渐远呢?
首先,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决定了城市信息化不宜从顶层设计入手。
日本曾经提出过数字城市的模式和框架,并以其在日本的成功应用而闻名于世,然而,日本在此之前曾经经历了80多年的城市化蜕变,并在其蜕变中诞生出新的城市管理方式和手段。在完整的城市化后提出数字城市框架,是信息化对城市化的升华。
中国仅仅经历30年的城市化,而且正处于矛盾迭出的多事之秋,信息化不是锦上添花的技术手段,而是城市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变革的催化剂。自下而上的城市化进程决定了信息化必须自下而上,必须从底层出发,从信息化需要最迫切的地方入手。
其次,大一统的框架体制不适合中国现阶段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
在采访中,曾有专家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市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承包给当地电信去做,电信需要完整的数字地图做基础图层,于是找到当地的测绘部门。测绘部门一开口就要价240万元,少一分钱也不给,电信财大气粗,一气之下花了近300万元聘请最先进的技术公司做了一个比测绘部门还要完整的城市基础地图。
这样的故事还存在于很多地方的城市信息化建设中,在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下,各部门大都抱着“小而全”的思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数字城市的整体框架是从大一统入手,强调在统一的基础平台上实现各部门的应用,条条林立的行政体制下始终是“大一统”设计难以逾越的深沟。
中国的城市化决定了数字城市的框架只能是美好的理想,无法在现实落地。经过“十五”的反思,很多城市开始弱化“数字城市”的概念,从单点应用脚踏实地地做起。
破解困局
郝力认为,虽然中国的数字城市没有按照预先设计的“大而全”的框架去发展,却在两个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数字城市提供了“亮点先行”的可能。一是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随着信息产业部宽带、光纤网络的逐级深入,遍布全国各地的网络为城市信息化提供了“高速公路”; 二是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随着“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为主体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已经取代了传统测绘技术。
城市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为激化的敏感地带。按照中国2050年实现70%城市化率的目标,每年将有1200万人从农村涌向城市。在城市化人口呈现爆发式激增的时候,城市管理就变成了城市最为脆弱环节,城市管理员被刺、小商贩被城管人员野蛮殴打,动荡不安隐藏着更深的社会危机。
2005年,北京市东城区提出城市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在原有“单轴化”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创建指挥与监督既分离又统一协调的“双轴化”管理体制,实现了对城市管理流程的再造。2006年,在建设部的推动下,网格管理迅速向全国51个城市(区)推广,各地在继承东城区的管理精髓基础上,又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了新探索,如杭州向上延伸跨越区形成全市统一平台,又如上海向下深入完善社区的各项机制。
网格化管理从城市化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入手,将城市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应用的集成创新与体制改革的结合必然带来政府的管理创新。
除了信息化向管理体制挑战,在全国众多的城市信息化“亮点”中,人们还惊喜地发现,共享意识正慢慢深入。这些“亮点”形散神不散,经过实践历练,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城市信息化应用正在“共享”意识的认同下越来越近地向数字城市的精髓靠拢。
北京东城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副主任高萍现在还记得,东城区的网格管理落地以后,东城区的统计局局长找到信息办有关同志,提出想在网格管理的平台上建立统计局的应用系统。在业界,这样一个地理信息图层起码要几百万元,信息办却很大方地批准给统计局无偿使用。
“共享平台就像是一个大舞台,你跳现代舞,我跳民族舞,每个部门都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高萍说。监督中心将地理信息平台无偿开放给统计局后,统计局在此基础上做了很多系统应用,统计局局长对高萍表态,以后城市管理需要统计局提供什么信息,在职责允许范围内义不容辞。
从东城区放大到北京市,现在,在北京市信息资源管理中心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上,已经有68个委办局的信息同时接入共享交换平台中交互贯通,这个信息交换中枢已经将资源共享演绎到市一级的大平台。
“数字城市”没有实现政府、企业社会信息系统在统一平台上百花齐放的设想,却向城市管理、公共服务衍生。共享――这是数字城市设想的出发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的城市信息化正慢慢向原点回归。
城市信息化正带着数字城市的“基因”沿着中国城市化的轨迹前行。尽管“亮点”已经呈现出勃勃生机,我们仍旧不能忽视: 正当国家部委和各大中心城市开始脚踏实地地从头做起时,在某些地市级城市,仍然将华而不实的框架奉为尚方宝剑,似乎冠以“数字城市”就向城市化又贴近一步。
“中国的数字城市仍然处于混沌时期,提不提数字城市不是问题,关键是在数字城市之下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应用。”方裕说。
此外,从城市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尽管呈点状发展的应用已经具备共享意识,却仍将面临下一轮的整合。“同信息化一样,城市信息化也将呈现点、线、面的发展趋势,由点到线,再由线连成片。”郝力说。